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灯 王 力生年才四十余,已经用过了足以代表三个时代的灯了。菜油灯代表闭关时代,煤油灯代表海通时代,电灯代表最新物质文明时代。我...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灯 
王 力
生年才四十余,已经用过了足以代表三个时代的灯了。菜油灯代表闭关时代,煤油灯代表海通时代,电灯代表最新物质文明时代。我第一次张开眼睛,看见的是菜油灯;其后,我看见家里煤油灯和菜油灯同时并用,书房里用的是煤油灯,厨房里用的是菜油灯,至于卧房里的灯用菜油或用煤油,就看每月的经济情形而定了。家住在偏僻的县份,我直到廿三岁才有福气看见电灯。从此以后,直到抗战以前,我一直受着爱迪生的恩惠。亏了电灯,我的书多读了一倍;亏了电灯,我的文章多写了几倍;亏了电灯,我从氍毹(1)上看见了更美的美人;亏了电灯,我在夜阑人静之后,晤对了不少的古人,缝缀了不少千金之裘(2),烹调了不少五侯之鲭(3)。我万万料想不到此生还会归真反朴。
五年前,为有避免空袭的危险,我住在乡下,于是点煤油灯。后来因为煤油太贵了,买不起,于是点菜油灯。在无可奈何之中,勉强找一个点菜油灯的理由,聊以自慰。电灯哪里比得上菜油灯有诗意呢?“静临客枕愁寒雨,远逐渔篷耿暝烟,纤影乍欹还自立,冷花时结不成圆”,电灯能有这种美妙的境界吗?再说电灯也像一切物质文明,它能增进了人类的幸福,同时也加添了社会的罪恶。它能使人奢,使人淫。在霓虹灯的照耀之下,哪怕你是瞎扒干(4),也不能不让百货公司多赚几个钱儿,哪怕你是圣安东尼(5),也经不起摩登许飞琼(6)的诱惑。——这种强词夺理的说法,无非因为我享受不着电灯。葡萄并不酸,但是,吃不着的葡萄就是被认为酸了。
乡下住了一年多,忽然听见村里有装电灯的机会,我又欣喜欲狂。我住的房子距离电线木杆五十公尺,该用电线二百余码,计算装电灯的费用,是房租的百倍。我居然有勇气预支了几个月的薪水以求取得这一种既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东西。于是瓮牖绳枢(7),加上了现代的设备。每一到了黄昏,华灯初上,我简直快乐得像一个瞎了十年的人重见天日。那个一年来的良伴菜油灯,被我抛弃在屋角上,连睬也不去睬它了。
两年前,突袭渐疏,我们又搬回城里来了。那屋角上的菜油灯,本该让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不料太太惜物成性,又把化带到了城里来。当时我笑她小气,但是当天晚上我又不能不佩服她有备无患。原来我们搬到城里的第一天就遇着轮流停电,而且偏偏轮着我们所住的一区。这么一来,我们的菜油灯,仍旧变了天之骄子(8)。看它那一摇三摆的神气,好像是说:“你们毕竟离不了我!”真的,恰像这年头儿的交通,什么交通工具都比不上两条腿可靠,这年头儿的照明,什么灯也都比不上菜油灯可靠。《封神榜》里的神仙当中,燃灯道人最老,他老人家点的大约也是菜油灯,可见菜油灯已有几千万年的光荣历史。依现在的情形看来,菜油灯还有光荣的前途,至少它永远不会绝迹于世间。如果我会做颂赞一类的文章,我家在应该给它做一篇“菜油灯赞”。
但是,如果只做“菜油灯赞”,而不做“电灯赞”,那也太对不起爱迪生了。西洋各大都市的电灯没有什么可赞的,因为它只表示了物质文明,没有表示精神文明——我的意思是说没有诗意。抗战后的第一年,我住在靠近粤汉路的某城,那里的电灯才真有诗意呢!平常听人家说,生活太单调了不好,文章太单调了不好,风景太单调了不好,天气太单调了不好,由此类推,灯光太单调了也该是不好的。像某城的电灯就不单调,因为它能错综变化,给人们不少刺激的感觉。它有时候乍明乍灭,像玩魔术;有时候忽显忽微,像旧式小姐偷看未婚夫;有时候先闪几闪,然后灭去,像发警报;有时候出其不意,突然关上,像不宣而战;有时候关了一时半刻之后,大放光明,像文章之抑扬顿挫,故弄玄虚,令人更觉得光明之可贵;有时候关了就让它黑一个整夜,这好像——不!这简直是强迫节约,令人减省金钱的花费,月底可以少付几个钱;又令人减省精神的消耗,少打几圈麻将。市无明月,毋忘秉烛之游(9);座有佳人,宜作绝缨之会(10)。雅人韵事,无过于此!
在那种情形之下,菜油灯和电灯相得益彰。我常常菜油灯来伴着电灯,以防“不宣而战”。电灯灭了呢?显得菜油灯有用;电灯不灭呢?更显得电灯可珍。最妙的是电灯减小到比不上菜油灯的光度,于是油灯如豆,电灯如香,猫儿双目耿耿如鬼,我暂时做了几十分钟的浮士德!后来到了昆明,城开不夜(11),令我悼念乐园的丧失。幸亏近来市民竟用低压灯泡,偶然还有机会联想到当年的景象。我崇拜物质文明,所以我爱电灯,物质文明为用,所以我爱“菜油灯”的电灯。这样,非但使我回味到童年,而且使我下接爱迪生,上接燃灯老祖,等于活了几千万岁。这一种快乐,决不是一般俗人所能了解的。
(文章有删节)
注:(1)qúshū,指舞台。(2)《史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3)珍馐美馔。(4)莫里哀剧本《吝啬鬼》的主人公。(5)指不受诱惑的人。(6)西王母的侍女。(7)《史记》:“陈涉,瓮牖绳枢之子。”(8)《汉书》:“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9)曹丕《与吴质书》:“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10)《韩诗外传》载,楚庄王饮宴群臣,有人趁殿上烛灭,牵王后的衣服,王后拽断了他的冠缨,并要楚王查办,楚王不但没有查办,而且设法替他开脱,后来此人为楚国立了大功。(11)即不夜城,苏轼诗有“三月长临不夜城”。
17.写出文章第一段中”归真反朴”的含义。(4分)
答:                                                                                    
18.文章第二段“强词夺理的说法”在全文有多处,根据全文,分条概括。(5分)
答:                                                                                 
19.文章首段畅叙电灯的种种好处,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答:                                                                                 
20.“这一种快乐,决不是一般俗人所能了解的”一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7.战争迫使时代(或“生活”)倒退到用菜油灯。
(答到“时代(生活)倒退”也计4分)
18. ①电灯比不上菜油灯有诗意。(或“电灯比不上菜油灯”)
②电灯加添了社会的罪恶。
③菜油灯有光荣的前途。
④乍明乍暗、忽显忽微的电灯才真有诗意。
⑤黑一个整夜,令人减省金钱花费和精神消耗。
⑥最妙的是电灯光减小到比不上菜油灯的光度。
(答对一点计1分,最多为5分)
19. ①引起读者对社会不断进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感(共鸣)。
②为下文写“不得不重新改用菜油灯”作铺垫(或:和下文形成突然逆折之势,引发读者追问其缘由并替作者懊恼、埋怨。)
③和下文写电灯的罪恶、菜油灯的诗意形成对比,便于揭示主旨。
(答对一点计2分)
20. ①对抗日战争严酷生活(或“国力积弱不振,民众生活窘困”)的无奈。
②特定时代(生活)中的豁达、自慰、自我排遣。(答到“豁达、自慰、自遣”也可)
③对民众的同情。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灯 王 力生年才四十余,已经用过了足以代表三个时代的灯了。菜油灯代表闭关时代,煤油灯代表海通时代,电灯代表最新物质文明时代。我】;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对 月       
贾平凹
①月,夜愈黑,你愈亮;烟火熏不脏你,灰尘也不能污染你;你是浩浩天地间的一面高悬的镜子吗?
②你夜夜出来,夜夜却不尽相同;过几天圆了,过几天又亏了;圆得那么丰满,亏得又如此缺陷!我明白了,月,大千世界,有了得意有了悲哀,你就全然会照了出来的。你缺陷了,悲哀的盼你丰满,望眼欲穿;你丰满了,却使得意的大为遗憾,因为你立即又要缺陷去了。你就是如此千年万年,陪伴了多少人啊!不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恒!
③你对于人就是那砍不断的桂树,人对于你就是那不能歇息的吴刚。吴刚是仙,可以长久,而人却要以短暂的生命付之于这种工作吗?
④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从古至今,多少人万般思想,却如何不得其解。或是执迷,将便为战而死,相便为谏而亡,悲、欢、离、合,归结于天命;或是自以为觉悟,求仙问道,放纵山水,遁入空门;或是勃然而起,将你骂***起来,说是徒为亮月,虚有朗光,只是得意时锦上添花,悲哀时火上加油,是一个面慈心狠的阴婆,是一泊平平静静而溺死人命的渊潭。
⑤月,我知道这是冤枉了你,是曲解了你。你出现在世界,明明白白,光光亮亮。你的存在,你的本身就在说明这个世界,就在向世人作着启示:万事万物,就像你的形状,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啊!
⑥试想,绕太阳运行的地球是圆的,运行的轨道也是圆的,在小孩手中被玩弄的弹球是圆的,弹动起来也是圆的旋转。人何尝不是这样呢?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老和少是圆的接榫。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⑦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我能知道我前生是何物所托吗?能知道我死后变成何物吗?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机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⑧月,对着你,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但愿你在天地间长久,但愿我的事业永存。
12.“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谜!”中的“谜”是指什么?这句话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13.请联系全文,分别概括出哪些事物是“一个圆、一个圆地完成”的。(4分)
14.作者最后对月说:“你真是一面浩浩天地间高悬的明镜,让我看见了这个世界,看见了我自己。”作者究竟看见了世界什么?又看见了自己什么?(6分)
15.作者在文中把月亮比为“镜子”,其间又再比为“桂树”,比为“渊潭”,分别有什么含义?这样的比喻有人认为形象贴切,有人认为缺乏新意,你是怎么认识的?(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
人各有痣
刘心武
①艺术家阿宽给我画了张像,放在我“温榆斋”里几天,访客看了都说除了鼻子左侧尽上头那颗痣,全不像。阿宽听了不服气,说:“你去动美容手术把那颗痣除了,我再画,一定更像!”
  ②鼻上左侧的这颗痣,几年前还没有。开始不过是淡淡地有个灰点,后来渐次凸起,并且不知不觉地长大,现在呈浅黑色,装点在面孔左边那卧蚕眉.单凤眼与狮子鼻间的三角地带,俨若天成,成为他人的一大看点。
  ③去请教过医生朋友,他说你这痣不痒不痛,边缘整齐,更无溃烂,属良性疣,没关系,别管它。我说,它跟我的脾气一样,见长啊。医生笑说,你每天吃进那么多营养,餐后还吞复合维生素片,身体各处都吸收,它怎么就不能也跟花儿似的,吸收营养把自己胀圆?最后嘱咐我,如果发现它让你不舒服了,或者边缘不齐整.出汤儿了,那才是病,你赶紧来,我给你处理。
  ④想想也是,人各有痣,实在不必大惊小怪。银幕荧屏上的不少明星,都有痣,有的痣还挺大,有长脑门上的,有长下巴上的,有长脖颈上的,这并没有影响人们津津有味地看他们扮演各种角色,甚至对卸妆后的本人,不仅不嫌那痣,还更觉得形象有味。从事演艺职业,尚且不怕有痣,其他行业的人士更该无所谓了。何况,按某些相术的说法,长在人某些部位的痣,有的还特别吉利。大家都知道“美人痣”的说法,有的女士那部位本来很平滑,偏去购买价钱不菲的人工痣,小心翼翼地粘贴到特别能产生迷人效果的望点上。
  ⑤但有的人就是追求完美,容不得自己身体上特别是面孔上的痣,明明良性,也非要动手术去除。医生朋友告诉我,有位女士一定要把嘴角上的一颗小痣电灼掉,她称那是“媒婆痣”,是“贼痣”而非“贵痣”,自己照镜子怎么瞧怎么别扭。医生就跟她说,你把心理状态调整一下,改个称呼,叫它“红娘痣”不就快乐了吗?那女士还是非要电灼,术后效果不错,但复查时叹气,医生就问:“人家更讨厌你了吗?”她说:“那倒没有,都知道我媒婆嘴.红娘心,完全是一腔好意。”医生说:“人的性格弱点,跟良性疣一样,不妨碍生存,扭不过来也无所谓,不必自觉其丑,自怨自艾,跟自己过不去。”
  ⑥包容自己身上的良性疣,更包容他人那些暴露于你眼前的正常痣;包容自己性格中那些一般性的弱点,更包容他人那些并不危害社会和你的人性软肋;追求美好,却绝不妄想拥有完美;持这样的人生态度,也许对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就更有益处,也能更怡然自得,更宽厚仁慈。
  ⑦我的脾气,确实跟鼻上的痣一样,见长。但那也并非什么跟别人过不去的戾气,只不过是愈加直率,比如来电话能不能去“光临”某个活动,立即答曰“不能”。有的听了就觉得这脾气或者说架子实在太大。其实无论我绕多大弯子,比如先鸣谢,再解释,甚至撒点“无伤大雅”的“美丽谎言”,最后也还是不去。当然“婉谢”有其好处,就是让对方感觉不是碰钉子而是天鹅绒墙壁,但直率拒绝也并不意味着不尊重人家,依我想来,彼此时间精力都很宝贵,还是干脆利落为好。这见长的“直脾气”,也渐渐得到了部分机构与人士的包容,有的仍打电话来,听到“可以”的干脆回答,也就不跟我客气,而是立即敲定有关细节。
  ⑧医生朋友说有回他觉得恐怖极了,就是在给一个单位的人士做身体普查时,发现有个人身上竟找不出一个哪怕是小小的.浅浅的痣来……惊叫中,他醒过来,原来是个梦。还是让人们都来细细琢磨这个“怪梦”吧。(《河北日报》2006-6-2)
14.请结合内容说说标题“人各有痣”中“痣”与第三段中医生眼中的“痣”有什么异同。(6分)
15. 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人各有痣,实在不必大惊小怪”的观点的?请结合④⑤相关内容概括分析。(4分)
16.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用怎样的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脾气与痣一样见长?结合全文主旨,评价这一段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的结束段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点?并说说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江南无雪
刘长春
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11.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5分)
答:                                                           
12.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6分)
答:                                                              
13.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6分)
答:                                                             
14.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王清铭
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
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如果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电话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留不下一小片安静,来安放一张书桌。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扇用以心灵眺望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记下宋代刘子翚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淹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有装潢和功利。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及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大概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领,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书窗的退化乃至消失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写到书窗玩月的情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我想,还有半墙的明月大概都筛落他飘逸的心头吧。闲读书、读闲书、读书闲,注重的是读书时的闲逸、闲散,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获得一种周国平先生所说的“丰富的安静”。并不是休闲时才读书,而是读书时读出闲情逸致,把知识化为脑中的智慧,滋养心灵。淡去功名之心,以休闲的心态去读书,让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将思绪漂白、沉淀。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照古人,亦照今人。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倚南窗以寄傲也寄托闲情。明月多情,随人处处行。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首段“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需要的”以反问开篇,引人深思,该句在结构上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将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缝隙中的月光比作受污染的水,是为了表现月光的昏黄及对城市月光的厌恶之情。
C.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意思是月光很难在城市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因为城市拒绝月光。
D.作者认为精明的现代人之所以将读书视为苦事,因为他们的工作压力过大,文凭、职称、职位压得他们喘不气来,因而无法找到读书的乐趣。
E.本文多处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全文语言委婉含蓄,耐人寻味,行文上富于变化,这些特点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14.作者说“读书本是一件赏心乐事”,请概述作者的理由。(4分)
15.如果把文章标题改为“那轮明月”,即去掉原标题中“书窗上的”几个字,行不行?请结合文章内容主题等简要分析。(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15-18题(18分)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有删节)
16.文章的题目是“寂寞书院冷”,请结合全文概括“冷”字在文章中有哪几层含义?(4分)
17.作者写嵩山及少林寺的热闹,其用意是什么?(4分)
18.结合语境,谈谈画线句子在文章中的寓意。(4分)
19.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6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