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10分)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①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②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10分)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①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②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③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④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⑤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⑥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⑦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⑧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⑨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⑩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⑾就在这小小屋舍的粉墙上,我又看到了今人书写的有关嵩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的介绍,行文虽只几款,却使我对这所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更为敬仰:却原来,它是自宋至清末于官学私学之外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⑿“介绍”又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教学也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在学习上也以学生个人阅读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⒀令人再次怦然心动的还有后面一条: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的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
⒁我一改往常对一些花花绿绿景地中的道具不屑一顾的习惯,特别有兴味地坐在了那张古朴而漆色斑驳两头翘卷的讲案后面,坐在那把同样古朴的木椅上,遥忆着自己的做学生年代和当教师年代。
⒂我在这案后椅上凝然端坐的一刻间,思绪汹涌,滋味万千,人生的许多体味似乎都齐齐在这一刻聚集。
⒃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⒄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⒅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⒆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13、文章第⑧段写道“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是指什么?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4分) 
                                                                                            
14.作者在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有哪些?请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应如何传承“书院文化”。(6分)
                                                                                          
答案

13、(4分)答:是指嵩阳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流传下来的教育精神。(2分)书院盛行的“讲会”制度,教学上实行的门户开放,学习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无不体现出古老书院的兼容、博大与开放(1分);更有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感情深厚,名师言传身教,表现了教育的民主开明,这些都曾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1分)
14(6分).要继承书院的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1分)不向世俗的物质主义低头,(1分)坚守清雅、怡然、旷达的高尚精神品格。(1分)(大体意思对即可。这是对全文旨要的总括,最后两节也是作者思想的真实流露)。探究如何继承“书院文化”,3分。一定要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4题。(10分)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①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②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苏东坡在徐州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噗哧噗哧在泥里跋涉,他亲身到军营去见指挥官。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百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而起。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尅。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徐州是一块风水宝地,地理位置特殊,水产丰富,风光优美,所以苏东坡很喜爱这个地方,称之为“小住胜地”。
B.苏东坡在徐州做太守,以其务实练达,展现出一个地方行政官员的干练之才,除了临时提防让百姓有所不满,其他方面还是深受百姓爱戴的。
C.苏东坡治理徐州水患,做了一件大好事,老百姓为了纪念他的功德,特意在徐州外围城墙上修建了一座城楼,命名为“黄楼”。
D.“黄楼”的命名十分讲究,含有防水之意,它缘于古老中国的宇宙信念而起,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由此也展示了苏东坡不凡的才学。
E.文本语言具备了传记文学应有的平实、准确、概括等特点,同时大量使用数字,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13.文章在该画人物方面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相关内容并分别说明具体作用。(4分)
答:                                                                                  
14.苏东坡为了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种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这种思想根源你是怎样认识的?(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洪湖水,浪打浪
熊召政
①我曾在雨雾迷蒙的四月,航行在烟波浩淼的太湖,听忽远忽近的渔歌,看雁落平沙的远景。渐行渐远而略无歇泊,乃是因为,我觉得江南最好的花汛和鱼汛,总在桨橹不及的前渚。我亦在天高云淡的八月,翻越雪花飘飘的念青唐古拉山口,千里万里,怀着朝圣的心情,我来到地球上最高的湖泊纳木错湖,面对千万顷纤尘不飞的澄碧,我眼含热泪跪下去。在那里,我不可能得到舣舟的乐趣,但是,我知道了什么叫圣洁,什么叫宁静。它们有着溶解一切喧嚣的空灵,有着翡翠一般的冷润的颜色。
②然而现在,在这红叶摇落的暮秋,我记忆中的这些湖水,突然像风中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散去了。一只古铜色的的臂膀,奋力地摇着桨板,把我带进另一片苍茫的波心。
③映日的荷花,被炎热的夏天带走了;夕照中的芦苇,兀自用大片大片的空翠,抵抗日重一日的秋寒。突然,一只鱼鹰飞起了,被它勾起的晶莹的露珠,又飘然而下,就在溅落的那一刻,风起了。平静的湖面顿时推起层层怒涛,在这蕴蓄着闪电飘雷的雪浪中,一曲熟悉的旋律像湖鸥一样掠起:洪湖水,浪打浪……
④听着这优美的歌声,一些早已久违了的诸如苏维埃、农会、暴动、赤卫队等等词汇,顿时像眼前的浪涛一样,沉重地撞击着我的心扉。这些词汇在七十多年前,就像今天的改革、科技、WTO、民族复兴等词汇一样,组成了一个时代的全部生活。
⑤风烟滚滚的历史已经凝结成了国旗上的五颗金星。民族的爱恨情仇已经永久镌刻在烈士纪念碑雄浑的基座上。但是,共和国的子民们,却是须臾不能忘记——苏区——这一个闪光的字眼。
⑥在中国的近代史中,洪湖给予人们的记忆,首先不是水的定义,而是革命的概念。湖边的村落与老街,曾经红旗漫卷,戈矛林立;湖上的苇丛与荷荡,曾经孕育过共和国的最初的春梦。
⑦大凡成为历史的东西,有的,令我们生发久久的惆怅;有的,其辉煌的光晕会眩迷我们的眼睛。洪湖不是这样。当它的波浪,不再随着战士的碧血一起荡漾;当它的船头,不再站立着戎马倥偬的将军,它仍是那么粗犷地承载着壮丽的日出,那么闲适地浸浮着中天的霜月。晚霞起时,它的水面,就会铺着一层火焰;大雪落下,它的苇花深处,仍会孵出冰清玉洁的童话。枪挑冷月的战士们走了,他们留下的空旷,又被采菱少女的笑声填满;剑啸惊涛的将军们走了,他们留下的故事,已成为扳罾老汉传唱的歌谣……
⑧桨声欸乃,我已在洪湖中走得很远,很远。暮色苍茫,团团野鸭,逐渐与水波合为一色,犹如芬芳的诗韵消失在唐代的酒香里;丝丝荇草,正在等待着三颗两颗渔火,犹如沙漠的旅客,正在等待甘洌的泉水。而我,也正伫立在船头等待,等待寒秋的明月破云而出,等待清朗的月辉下,另一只小舟自深浦荡出,船头上清丽的渔姑,为我再唱一遍:洪湖水,浪打浪……
16.作者开篇为什么不写洪湖,却从太湖和纳木错湖写起?请概括说明。(4分)
17.文章的第7段中说:“大凡成为历史的东西,有的,令我们生发久久的惆怅;有的,其辉煌的光晕会眩迷我们的眼睛。洪湖不是这样。”结合全文的内容,请阐释“不是这样”的含义。(4分)
18.你认为作者在文中两次引用歌词“洪湖水,浪打浪”的用意分别是什么?请分条说明。(4分)
19.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第⑧段画线句子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0分)
空 巢
朱以撒
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村头村尾,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自己在空巢面前无来由地气短,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来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每次冬天到北方,我都要目击空巢。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原文有删改)
12.“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技巧。(4分)
                                                                               
13.文章第二、三、四段描写了哪几类“空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14. 文章第三段写到“名人故居”,试分析“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中“起点”的意味。(4分)
                                                                              
15.文章最后说“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特点?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作者来年愿望的理解。(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三、本大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汉唐雄风解
踏着历史的青苔与蔓草,不妨去仔细找寻解读历史开放的奥秘。
盛唐之音,掀开中国古代历史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结束百年内乱,“均田制”经济改革促成政治、财经、军事的全面昌盛,边塞军功频传,从上层高官门第到市井寒士,为国立功的荣耀感弥漫社会。东征西讨,大破突厥,融合吐蕃,招安回纥,连文人也争相出入边塞,著名大诗人几乎没有不亲历大汉边关的,习武戍边蔚为时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豪迈雄风,跃然诗行,哪里去找半点秀才议政的文弱相?
雄风呼啸,开放的中外交流才是其辉煌动人的乐章——
雄风既振,随之而来的是无所畏惧的交流与革新,诚招“海外”客商东来,引来“外资企业”落户。且看,“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酒肆的异域风味,兴许可媲美于今日北京城的美国肯德基。中原不乏美味,能教西餐中原开店铺,能容异国女仕掌酒店?足见引进开放胸襟的博大宽广。
雄风既振,随之而来的是无所畏惧的引进吸收与创造,让中国文化与西洋之风融汇璀璨的盛唐之音。“西域之音乃亡国之音,奈何遣我用耶”(隋文帝),前朝陈见,一反无豫,胡乐入汉,成了宫廷市井的“流行音乐”。“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番语两玲珑”(李白),异国曲调汹涌,龟兹乐、天竺乐、波斯乐、西凉乐、高昌乐、骠国乐尽入“雅”、“颂”。胡旋舞流行朝野,纵横跳跃,旋转如风,不再只独行玉步轻摇,不再只有杨柳扶风,华夏传统舞与西洋“现代舞”交辉,弄得长安“伎进胡音务胡乐”,“京城人人学圆转”,几近前时迪斯科。
雄风既振,随之而来的是华夏文化的大发扬,大传播,大发展。亚、非、欧学子跋涉求学,使“国子监”爆满,“汉学之盛,近古未有”。西来的“刹那”“众生”“契机”“活泼”等外语词儿也由此汉化,影响汉语八百载。域外新潮摩登打扮更风行,“女为胡妇学胡妆”,喇叭裤百叠裙,胡服胡饰竞纷泊,甚为时髦,好比今日FASHION装。
惟独开放,汉唐才那么从容安详,后世功泽才那么久远。人笑马嘶,四海商贾毕至,是汉唐超乎寻常的生命力所在,是健全的历史性烙印下的重重印记。雄风与开放同在,开放与雄风并行,而开放与雄风同源于汉民族思维力的强健。
从一个已逝去的汉唐历史背影,是否可得出一个人文层面上的结论:生命潜能的不断张扬,是雄风既振的前提。封闭是懦弱萎琐的标记,而懦弱与萎缩是生命枯萎的前奏。巍巍华夏的不竭雄风,源于斯、长于斯。
⒓下列对“历史开放的奥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源于汉民族强健思维力的开放意识谱写了中外交流最辉煌动人的乐章。
B.生命潜能的不断张扬是巍巍华夏文明绵长不竭的永恒动力。
C.隋文帝排斥外来文化,固步自封、懦弱畏缩导致了隋帝国的昙花一现。
D.中华大地在挥去封闭、懦弱与畏缩之后必然会迈向开放、雄健与张扬。
⒔下列不能体现“汉唐雄风”“辉煌动人”的两项是(  )(6分)
A.“均田制”促成政治、财经、军事的全面昌盛。
B.引进开放胸襟博大宽广,诚招“海外”客商东来,引来“外资企业”落户。
C.一反前朝陈见,中国文化与西洋之风融汇,胡乐成了宫廷市井的“流行音乐”。
D.雄风与开放同在,开放与雄风并行,而开放与雄风同源于汉民族思维力的强健。
E. 亚、非、欧学子跨涉求学,使“国子监”学舍爆满,“汉学之盛,近古未有”。
⒕文章多层面阐述了汉唐雄风,请简要概括汉唐雄风的特征与表现。(4分)
答:                                                                                 
                                                                                     
⒖文章结尾由汉唐历史得出一人文层面的结论:生命潜能的不断张扬,是雄风既振的前提。封闭是懦弱萎琐的标记,而懦弱与萎缩是生命枯萎的前奏。巍巍华夏的不竭雄风,源于斯、长于斯。你是否认同这一结论,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这一结论的理解。(5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2分)
(1)文化的起源可以很容易地用必要性来解释。技术、科学甚至艺术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防卫性措施,用以改善自己存活、或是增加舒适的机会。鲨鱼发展了更尖利的牙齿,羚羊发展了跑得更快的腿,我们则制造了武器和汽车。有些鸟用鲜艳的羽毛或精致的鸟巢来进行竞争,吸引异性;我们则通过时髦的衣服、昂贵的房子和优雅的举止来展示我们的愿望。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可以说,需要是发明之母。
(2)文化的这种基本原因仍然起作用。我们要学习,要成为专家,要革新,要开辟新道路,主要原因是因为这样做能使我们获得物质上的优势。我们再也不像我们的祖先那样主要依据体力或简单的技巧来进行竞争。跑得快、会***死狼、打死一头雄鹿的能力已经非常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能在文化的领域里表现出色,在这些领域中,相关的技巧是由复杂的专业规定的。在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文化活动中获得成功——获得诺贝尔奖或写出一本畅销书——会带来财富、尊敬、钦佩和权力。
(3)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创造性的文化的其他原因,至少对于某些人在某些时期来说,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比古代基于竞争和获得物质财富优势的原因更为重要。在某个专业内的工作可以因其自身而使人具有成就感。为一首诗找到合适的词,找到一种细胞活动的秘密,用更少的钱造出更好的微型集成电路块的方法,这些活动本身就使人着迷,哪怕没人知道你的活动,哪怕没有因此而得到奖励。许多成功的创造发明者都滔滔不绝地讲到这种内在的奖励。如果他们感觉不到这种快乐,外部奖励决不足以鼓动他们把自己的努力扩展到前人未探索过的领域。
(4)如果说,学科中的专家通常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学生或年轻的操作者却一般不会具有这种情绪。尤其在科学领域,初学者只看到这种工作的艰苦之处。老师很少花时间去试图揭示搞数学或科学的乐趣和美;学生们只知道这些学科受到严格的决定论统治而不是专家们体验的自由和冒险。毫不奇怪,很难鼓动年轻人去掌握文化中那些看起来冷冰冰,令人敬而远之的部分。结果,这些领域的知识可能会受到消蚀,而创造性则越来越罕见。
(5)因此,强化创造性的一种显而易见的方法就是,把尽可能多的涌流的体验带进各种专业。建造文化——做一个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工作者——是一种非常令人兴奋的事。然而,发现的喜悦却常常没法传到年轻人身上,于是他们就转向了消极的娱乐。但消费的文化根本不能与创造的文化相比。如果我们能把所有成功的创造发明者感受到兴奋体验传给下一代,创造性无疑就会繁荣兴旺。
(节选自米哈伊 奇凯岑特米哈伊著的《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 )
8.根据文意,下面对“涌流的体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在文化领域的出色表现          B.获得物质奖励的体验
C.因工作而获得的成就感          D.娱乐消费带来的兴奋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类制造武器和汽车的原因与鲨鱼发展更尖利的牙齿的目的是不一致的。
B.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像我们的祖先那样具有跑得快、会***死狼等能力了。
C.为一首诗找到合适的词这样的活动能使人着迷,却不能使人得到奖励。
D.在科学领域,初学者一般不能从自己的工作中感受到科学的乐趣和美。
10.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强化年轻人的创造性?(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