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二) 潘建伟和他的六个世界首次
(三) 在短短几年里,中国科大的一个人数不多的研究小组竟然能够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发表36篇论文,对于高水平论文非常稀缺的中国科学界来说,是极为罕见的。在当今中国,发表一两篇高质量、原创性的论文可能并不稀奇,但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科学的前沿牢牢地占据一个立足点乃至制高点,是弥足珍贵的。而这个小组的领军人物潘建伟教授今年才36
岁。第六个“世界首次”在刚刚过去的10月,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领导的小组成了首次在《自然?物理》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的中国科学家。在这项最新成果中,潘建伟和杨涛、张强等人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并在实验中实现了对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该项成果是“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的长足进展。”《自然》杂志网站称赞道。“这是为装备量子效应在通讯和计算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这种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在将来的某一天使得强大的量子计算机成为可能。”
这是潘建伟小组在量子通信领域内取得的第六个“世界首次”。
“他的工作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不然会感到更强的震撼力。”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介绍说,潘建伟教授进行着最前沿、最具原创性的基础研究,研究每年都有突破,显示出很强的创新能力。
“现在为了对一个500位的阿拉伯数字进行因子分解,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将耗时上百亿年,而量子计算机只需大约几分钟。人们一旦拥有了一台量子计算机,目前的密码系统将很快破解,毫无保密性可言!”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陈增兵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
量子信息专家郭光灿院士则指出,量子通信在未来的国家信息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谁掌握了这个手段,谁就掌握了先机。
不怕输的精神
1970年3月出生在浙江东阳的潘建伟,从小却是个爱玩的孩子。他曾对别人说,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对他能力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感谢我的父母把家搬到了县城,因为到了初中,才发现在农村小学语文基础很差,英语根本就没有学过,初中后才第一次写作文,结果班主任老师只给了40分,当时我是班长,觉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把英语学好,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语文、英语就在那时打下了基础。”潘建伟说。
到了中国科技大学,他更有机会接受全面的教育。“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7个,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就是受大学同学的影响。全面发展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很擅于向别人学习,同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需要有耐心的,欲速则不达。“我愿意循序渐进地学习、工作。成功了,当然很高兴;不成功,也不觉得失去了什么。我一直很努力,但不拼着命学。”
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学时就喜欢阅读《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一个年轻、成功的团队
2001年起,潘建伟在中国科技大学负责组建了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该实验室现在已经成为筹建中的合肥微尺度物质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技大学很早就比较重视量子信息研究,因为有学校的支持,我们才能够深入做下去。”
潘建伟和他的团队成员都是30岁左右的青年学者,1969年出生的杨涛教授是年龄最大的一位,杨涛教授介绍说:“五个教授虽然学科背景不同,但大家在一起工作很愉快。潘建伟在理论和实验领域都有研究,我的学科是电子学,陈增兵、郁司夏偏重于理论,杜江峰研究核磁共振和量子博弈,我们的知识是互补的,在学科交叉中才有新的生长点。”
在团队里,潘建伟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同事陈增兵教授说,潘建伟很有激情,很会鼓励大家愉快地工作。作为一位领军人物,他的眼光独到,具有前瞻性。
陆朝阳是潘建伟的博士生。在他眼里,潘老师和蔼、亲切,第一次见面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本来没有报他的研究生,和他交谈以后,我就修改了志愿。在这个团队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做科研。”
“我从来不限制他们,关键是激发并培养他们对研究问题的兴趣。这些学生都要送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从事一项事业,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潘建伟了解国际量子通信的研究动向,积极推荐自己的学生到国外最领先的研究小组学习,潘建伟刚毕业的博士张强现在已经到斯坦福大学深造,陆朝阳也将不久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国外的研究小组都很乐意接纳他的学生。
良好的科研气氛,先进的设备,与国际前沿小组联系紧密,加上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年轻的潘建伟带领着年轻的团队,将我国多粒子纠缠态实验研究带入了国际领先水平。
整体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在未来20年内量子通信会有大规模运用,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都非常重视这一领域。
郭光灿院士说,“在原创性研究领域,第二都是失败!中国人要在科学研究上争第一。从整体上讲,我国量子通信研究处于部分领先,整体发展才是学科建设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有更多的人多做一些事,经过10年、20年的努力,中国的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量子信息研究正朝着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量子存储三个方向发展,目前潘建伟正在思考,如何让量子通信的整体研究能力得到提升。此时,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潘建伟和国外同行进行着量子存储合作研究,因为进行量子通信研究,没有量子存储这个技术基础,研究将无法深入下去。
“我到德国海德堡大学参与合作研究,是为了学习量子存储技术,在那里可以提高自己,在量子存储研究方面,海德堡大学是世界四个最高技术小组之一。三年的合作研究,我们已经在量子信息存储研究方向上有了相当的技术积累。从明年开始,我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国内,以期早日在国内完成量子信息传输技术和存储技术的综合。”潘建伟教授说。(2006年11月2日《南方周末》,记者姚忆江,有删改)
1、 下列对本则新闻理解和分析,错误的的两项是(4分)
A.潘建伟小组在量子通信领域内取得的第六个“世界首次”是运用量子态隐形传输技术研发了量子计算机。 |
B.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对一个500位的阿拉伯数字进行因子分解将耗时上百亿年。 |
C.潘建伟认为做事要有耐心,欲速则不达,对学习和工作应当循序渐进。 |
D.潘建伟积极推荐自己的学生到国外最领先的研究小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团队的精神,因为从事一项事业,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
2、文章的标题是《潘建伟和他的六个世界首次》,但在文章里只提到了第六个“世界首次”,其它五次并没有提到,你认为标题和内容是否有出入,为什么?(4分)
答案
2、没有出入,(1分)因为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迅报道,报道侧重点应在潘建伟教授,第六次“世界首次”是他带领的科研小组新近取得的成绩,所以是报道的一个内容,(2分)而其他五次是在很早以前就取得的成果,不是报道的重点内容,因而可以省略。(1分)
解析
2、无
核心考点
举一反三
追寻青藏铁路精神
唐 宋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之际,上千名中外记者踏上吉祥的天路,去掀开神山圣水的神秘面纱。一位在美国定居的华侨特意飞回祖国买票,她要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坐首趟列车翻越昆仑山,去感受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旅程。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河源昆仑,是炎黄子孙不可磨灭的情结和象征。在绵延50m多年的浩瀚历史中,很多朝代都曾探源三江源,这种历尽艰险的探索,是对地理方位的考察,对神话传说的验证,更是对民族之根的探求,对理想精神的追寻。
今天,在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铁路矫若游龙,飞舞于世界屋脊。建设青藏铁路过程中锤炼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精神,镌刻在地球之巅,激荡于江河之源。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世界上穿越冻土区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桥……青藏铁路建设者以科技创新挑战世界极限,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很多人感喟,如果没有雄厚的国力,没有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就不可能创造出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修建高原铁路的人间奇迹。
“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从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口号中,人们看到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的精神。面对生命禁区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面对技术更复杂,条件更恶劣,保)章更困难,任务更艰巨的严峻考验,十万筑路大军没有退缩,没有气馁,用长达五年的艰苦奋战,改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爽;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酷。”铿锵有力的宣言,以苦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在十万筑路大军中,有眼睛肿得睁不开依然坚守岗位的隧道工程指挥者,有在昆仑山地震时冲进隧道与塌方作抗争的班长,有放弃国外高薪的工作机会选择青藏线的大学生,有参加过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老铁道兵”的儿子,有接到孩子的电话就忍不住流泪的母亲……这些无私奉献的青藏铁路建设者,怎不让人由衷赞叹,感佩不已?!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两千年前的屈原,留下了脚踏祥云游览昆仑的梦想。“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1935年,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翻越岷山,面对如海的雪峰,***写下了《念奴娇?昆仑》,抒发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和抱负。而今,奔驰在雪域高原的列车昭示世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走一趟青藏线吧,去感受古老而现代的昆仑文化,去丈量中华民族的精神海拔,去追寻荡气回肠的青藏铁路精神。
1.《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特别奖颁给“青藏铁路建设者”,结合文章分析“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什么精神感动了中国?
2.“青藏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指的是什么?结合全文,联系历史与现实,说一说长城有哪些方面是不能与青藏铁路媲美的?
3.文末说“去感受古老而现代的昆仑文化”,作者为什么说昆仑文化“古老而现代”?
4.《感动中国》给“青藏铁路建设者”的颁奖词中写到“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本文为什么没有详细写“建设者”如何呵护生命?
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从电子设备、电力系统到通讯自动化控制,无处不利用到磁效应和磁性材料。而随着磁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范围更扩展到生物科学、农林科学乃至新兴的环境科学等领域中。
众所周知,煤在工农业生产所用燃料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煤矿中大都含有大量的硫化物成分,在燃烧时将产生对生物有害、污染环境的二氧化硫气体,倘若有一种方法能把煤中的硫化物成分分离出来,就可免除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毒害。现在,利用磁分离技术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将磨碎的煤粉经过高梯度磁分离器,由于硫化物和煤(碳)的磁化率不同,在高梯度磁场中所受的磁力也就不相同,从而起到分离的效果。通过试验证明,一次处理可以去除煤中40%——60%的硫化物,则多次处理就可以达到去除的目的。
并且,这种磁分离脱硫方法在效率和经济成本上经过试验都证明是实际可用的,因此在未来可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环保方面另外一个技术难题,就是如何缩短污水处理过程中生化反应池中的停留曝气时间,以提高污水处理速度。解决方法之一是寻找活性污泥中更合适的微生物;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在污泥中加入一种酶,以加快反应速度;酶在生化反应中起到相当于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作用,本身不会减少。但从生物制品、污泥中回收酶却是一个难题。磁分离技术在此又可派上用场;利用酶和污泥的磁化率的差异,用高梯度磁分离器可将之分离。另外,一定强度的磁场可以对一些微生物起到促进生长和繁殖的作用,从而使污泥中的微生物增大反应速度,加快污水的处理。
另外还有一种磁分离方法,就是在水中加入强磁性磁粉(例如Fe3O4细粉,称为磁性种子),利用磁粉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通过磁分离器将它们吸住后清除。为了提高吸附效率,还可以加入氢氧化铝(AI(OH)3)等絮凝剂。利用这种分离方法,可以分离出污水尤其是工业废水中的细菌、病毒、合成洗涤剂及重金属(如水银(Hg)、铅(Pb)、铬(Cr)等)等有害物质。尤其是对生物危害最大又极难去除的重金属,用生物法无法处理,而且对微生物还有毒害作用;用化学法又极难去除干净(极微量的重金属对生物就具有较大的危害,如大家熟知的甲基汞(HgCH2)、铅及砒霜(As2O3)等均是剧毒)。而磁分离方法却利用物理作用将之去除。倘若解决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项技术日后可望发展成为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1.下列有关“磁分离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磁分离技术是磁技术中的一种,发展前景广阔。
B.磁分离技术能把煤中的硫化物成分分离出来,也能缩短污水处理时间,从而保护环境。
C.“磁分离技术”与“磁分离方法”是一样的,都能把有害物质分离出来。
D.磁分离技术是利用两种物质的磁化率的不同,用高梯度分离器将其分离的技术。
2.对磁分离技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所起的真正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缩短污水处理过程中生化反应池中的停留曝气时间,以提高污水处理速度。
B.寻找活性污泥中更合适的微生物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加快污水反应速度。
C.在污泥中添加一种酶,使微生物增大反应速度,加快污水的处理。
D.用高梯度磁分离器将磁化率不同的酶和污泥分开,从而回收污泥中的酶。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磁分离技术把煤中的硫化成分分离出来,一次处理就可去除一半以上。
B.本文着重介绍了磁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C.强磁性磁粉可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如水银、铅、铬及氢氧化铝等。
D.化学法无法去除工业废水中对生物危害最大的重金属。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磁分离方法是介于生物法和化学法之间的一种方法。
B.磁分离脱硫方法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将煤块磨碎成煤粉,总体而言,这种方法经济实用。
C.工业污水中的细菌、病毒、合成洗涤剂及重金属等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高效清除。
D.目前磁分离技术还不够完善,尚需进一步发展。
拜谒高原
庞天舒
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③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④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⑤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⑥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⑦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⑧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12.作者在第②段描写自己心目中的高原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章题目为“拜谒高原”,第⑥段中作者又说“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细读第⑥段文字,请简要概括让作者“拜谒”的高原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14.第⑦段文字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4分)
15.作者在结尾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概括一下“无形的力量”、“博大的精神和情怀”的内涵。(6分)
异化心态腐蚀“上流”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整体“向上流动”,社会成员在经济收入、个人尊严等方面全面上升,可谓是真正的“上流”社会。但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向上流动时,异化的“往上爬”心态,常常把权力、金钱作为打拼的终极目的,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从而使人被金钱与权力所奴役。
中国人向来是不缺乏功利和实用主义精神的,否则也许很难理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怎样被许多人自动地解释为“书中自有黄金屋”。孔子曾一再强调学问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不是用来沽名钓誉的,然而他的学说本身最终却也成为后世读书人谋求功名的一块敲门砖。若真从动机上考察,当下真正从事所谓“为己之学”的大概寥寥无几。一些学术研究,如果把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变异为研究者个人加官进禄的工具,那么这种学术活动的合理性甚至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学术大师难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把本应归为目的的事当作手段,考量它带来的报酬,这种现象远不止于学术界。官员的政绩卓著是为了政治前途;勤奋工作的员工可能并非真的多么爱岗敬业,而只是为了升职机会;学生挑灯夜读更是绝少乐在其中的,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大半还是为了今后有望得到高的薪水。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往上爬”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社会成员对其加以内化之后,又不自觉地通过教育的方式在代际之间传递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类名言警句是大多数国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人上人”的意义在于“人下人”的存在,而“往上爬”的目的就是前者对后者的统治和支配。在这个众人争先恐后的大潮流中,又有多少人因为“爬不动”或“爬不上去”而成为牺牲品和铺路石呢?而我们的教育在一味鼓励人们寻求成功的同时,一个严重的弊端就在于,它很少教人们领会人生中“丧失”、“舍弃”的积极意义和功能,它也很少教人们掌握怎样用平和的心态看待丧失,接受不完美。其结果不仅让成功者面临更大的压力,更使由于种种原因没能达到成功标准的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客观来看,在过去短短几十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变,从一个物质贫乏的时代进入到丰富多元的物质生活时代;从一个很少竞争的时代到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从一个可以想见自己未来的时代到一个完全无法预期的时代。快速的变化在人们的心里投射下不安的阴影,因此安全感在越来越富足的现代社会中倒成了稀缺的珍品。我们周围生活着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的收入足可以温饱,甚至小康,但是他们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担心:企业***、投资失败、事业停滞、失业下岗、婚姻解体……由此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让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某种近似于焦灼的精神状态里。
在着急“往上爬”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先问问自己,究竟需要怎么样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是否也应该具有这样一种包容的态度和宽松的氛围,能让人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而不是社会要求他成为的人。我们是否可以不再用“成功”与“失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尊重人的多样性及其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请记住一句话: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师都值得称赞。
1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段,作者的意思是说,虽然中国社会整体在“向上流动”,但一些突出的异化心态使之与真正的上流社会还相去甚远。 |
B.作者以孔子的学说反被人普遍用来谋求功名的一块敲门砖这样的事实说明,中国人的功利意识和实用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 |
C.“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者引用这句名言警句意在从反面说明,中国的教育只是一味鼓励人们寻求成功,很少教人正确对待失败。 |
D.作者说安全感在富足的现代社会成了稀缺的珍品,意在说明中国社会经历的社会剧变太快,人们因竞争激烈和无法预知未来而精神压力极大。 |
答:
18.针对异化心态,作者认为应该持有怎样的正常心态?作者在文章结尾认为“一流的木匠比二流的雕刻师都值得称赞”,为什么?(6分)
答:
A.《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在怡红院里,林黛玉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但并无私弊之物。 |
B.《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天下人负我,不教我负天下人”,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
C.觉新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但他屈从于父命,和自己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 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的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这一故事情节体现觉新性格的两重性。 |
D.堂吉珂德第一次出门时带个仆从,把客店当做堡垒,把妓女当成名门闺秀,又把店主当成堡垒长官,还要求“堡垒长官”给他封赠。第二天,他回家置办行装。途中,他搭救牧童,把商人当兵马冲***。结果,他被一个骡夫打下马来,躺在地上动弹不得。最后被同村邻居搭救回家。(《堂吉珂德》) |
最新试题
- 1表一 近代英国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而制定的部分法律: 表一所反映的结论信息,最恰当的是A.英国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加剧
- 2下列关系中,相等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A.(x-y)2=(y-x)2B.(x-6)(x+6)=x2-6 C.(x
- 3下列物体中不能被磁铁吸引的是 [ ]A.铁 B.镍 C.钻 D.光缆
- 4沟通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式。[ ]
- 5读“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6分) (1)图中数字①表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该气压带对气候
- 6已知函数,(l)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2)当时,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
- 7下列反应与Na2O2+SO2→Na2SO4相比较,Na2O2的作用相同的是A.2Na2O2+2CO2→2Na2CO3+O
- 8秦国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而完成全国的统一,主要是因为[ ]A.进行了管仲的改革B.进行了商鞅变法 C
- 9分子模型可以直观的表示分子的微观结构(分子模型中,不同颜色、大小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原子)。如图所示的分子模型表示的分子是A
- 10下列不属于净化水的措施是( )A.电解B.过滤C.吸附D.蒸馏
热门考点
-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的基本元素[ ]A.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复杂过程B.在能量流经生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C.绝大数生物是由
- 3已知二次函数y=2x2+8x+c的图象上有点A,B,C,则 y1、y2、y3的大小关系为----------------
- 4—Is that a cat?—______. [ ]A. Yes, that is. B. Yes. it i
- 5(6分)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A、B、C、D、E、X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已知A、D是单质,B为氧化物,反应①在高温下发生。(
- 6某电信部门为了鼓励固定电话消费,推出新的优惠套餐:月租费10元;每月拔打市内电话在120分钟内时,每分钟收费0.2元,超
- 7容器A中有m升水,将水缓慢注入空容器B,经过t分钟时容器A中剩余水量y满足指数型函数y=me-at(e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 8如图是小伟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_cm;当物距为30c
- 9The boy went swimming in the deep lake, his mother"s fear
- 10亚洲最大的平原是 ( )A.西西伯利亚平原B.华北平原C.印度河平原D.东北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