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触 摸 阳 光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个句子:阳光走着猫步来。我当时在心里反复咀嚼这句话之后,仍延续着说不出来的感动。我以前一直以为阳光...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
触 摸 阳 光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个句子:阳光走着猫步来。我当时在心里反复咀嚼这句话之后,仍延续着说不出来的感动。我以前一直以为阳光只是单纯平淡的理性意义上的一种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无数角落,它和空气、雨水、泥土一样廉价,它甚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太阳正常运行的附属物。
后来,又读到代薇的诗句:阳光照射进来/像一杯刚刚挤出来的泛着泡沫的牛奶/还带着牛棚和干草的气味/睡衣的颜色。我第一次觉得阳光也如此的美丽和充满感性。
我选择在一个闲暇的午后,坐在临窗的书桌边。阳光从窗棂斜射进来,它照在墙角水仙舒展的花瓣上,然后又落在我身后凌乱堆放的书籍上。我书房中许多寂寞的什物,正承受着它温柔的抚摩,这四周阳光也一样地安静。
我可以在时间的推移中,感受到阳光的优美步伐,它如同一个小女孩,掀起裙角,蹑着小脚,从我房间走过,尔后又静静地离开。她的到来,只相当于秋天里落叶的一次自然降落,而不会惊扰我凝神时的短暂安睡。
一直生活在北方习惯了,到了南方总有些不适应。南方气候湿而多雨,阳光有时也不是很绚烂的那种,所以很多时候会特别怀念那些在北方的日子,尤其是在冬天,南昌的冬天并不太冷,只是风较大,因而阳光显得微弱,它完全比不上北方的那种明朗的照耀。
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冬天里雾气会很重,所以我清晨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掀开寝室窗帘,去等待那一缕阳光穿透雾霭,照射进来。然后紧接着是到走廊晾晒被褥,在接近正午时分,阳光才会无限地笼罩整个阳台,让我们沐浴个彻底。在阳光下弹着木吉他的忧郁男孩,他比我更懂得,阳光的每一次照耀,都会是一次非比寻常的精心弹奏。
我记得高中时代的我,喜欢在晴朗的周末黄昏,去后山坡上看日落。那时候总是独自坐在一块巨石上,看着太阳在河对岸缓缓地沉下去,云层变成灰蓝色,这是一天中阳光最温情的时候。山坡上到处是陌生的坟墓,但我从不惧怕,我坦然自如地走在寂静的松树林中,因为内心的宽阔。阳光就是这样,它总能涤净你曾经骚动的心。
在遭遇了好些天的雨水连绵之后的一个下午,阳光终于让我再次看到阳台上被子漫天铺开的景象,也让我再次听见廊檐下伴着吉他声的动听哼唱,一些爽朗的笑声也随着阳光的来临而重新复活。那个下午,我在漫长的等待之中,突然想出去看看太阳,这个想法让我的室友惊讶不已,但没人愿意接受。我打电话给一位要好的朋友,很诚挚地提出邀请。我原以为这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奇妙想法,它甚至要比看月亮更具浪漫气息,但最终她没有同意。她还劝我放弃这个很荒诞的想法,在寝室里安静地看书。其实是她们无法体会一个人对阳光的眷恋和挚爱。
我还是去了。整个下午,我就一个人躺在草坪上,闭上眼睛,那和月光一样温和的光芒,拂过我的脸,我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很久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触摸阳光了,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
(选自《读者》2005年第21期)
1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8分)
(1)请指出“它如同一个小女孩,掀起裙角,蹑着小脚,从我房间走过,尔后又静静地离开”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                                                     
(2)请说出“我们被尘世所累而日渐发霉的心,其实需要更多的晾晒”的含意。(5分)
答:                                                              
                                                                  
13.作者为什么要回忆高中时代那一段幸福的生活?(4分)
答:                                                              
                                                                   
14.本文第5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什么作用?(5分)
答:                                                              
答案
12.(1)拟人。(1分)生动而形象地抒写了阳光的优美和带给人的温馨和安宁。(2分)(2)这句话委婉地体现了作者对现代人庸俗灵魂的批判。因为很多时候,在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身心疲惫的人们慢慢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意识和情怀,正一步一步沦为生活的奴仆。
13.通过对那一段幸福生活的回忆,表明作者对阳光的孜孜以求,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沐浴外,更重要的是,阳光可以涤净自己骚动的心灵。
14.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将气候湿而多雨、阳光微弱之地与自己曾经住过的“阳光灿烂”的地方作对比,暗示自己已经久违了灿烂的阳光,表达了对阳光的无限向往之情。
解析
12.该题的信息在文章末尾,但须结合全文的主旨作答。这就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触摸阳光”,要从更远的视角去关注社会人生。答对了“对现代人庸俗灵魂的批判”得3分,答对了“为什么要这样”的内容得2分。
13.该题的信息区在文中的第7段。首先要明确何为“幸福的生活”,然后扣住阳光的作用来找相关的信息。答对了“对阳光的孜孜以求”得2分,答对了“涤净自己骚动的心灵”得2分。
14.该题的信息区明确指向第5段。作者将南方的天气和北方的天气放在一起写,显然是为了作一个对照。掌握了表现手法后,再分析其作用便很容易了。答对了“表现手法”得1分,答对了“作用”得4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触 摸 阳 光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个句子:阳光走着猫步来。我当时在心里反复咀嚼这句话之后,仍延续着说不出来的感动。我以前一直以为阳光】;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15分)
兄弟情深
圣诞节快到了,保罗的哥哥送给保罗一辆崭新的轿车.。圣诞节那天,那个保罗离开办公室来到停车场时,一个男孩正绕着那辆闪闪发光的新车,仔细端详着,小心地抚摸着,不停地赞叹着。看到保罗走过来,十分羡慕地问道:"先生,这是您的车吗?"
保罗微微地点点头,自豪地说:"这是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节礼物。"
男孩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看着保罗,半信半疑地说:"您是说您哥哥送给您的圣诞节礼物,没花您一分钱?"
看到那男孩羡慕的眼神,保罗骄傲地点点头。
"天啊,我真希望也能……"
听到男孩这么一说,保罗以为他也希望能有一个像自己哥哥那样的兄长。但是那个男孩接下来说的话却完全出乎保罗的意料。"我真希望自己也是一个能送车给弟弟的哥哥。"男孩不无遗憾地说。
保罗吃惊地看着那男孩,脱口而出问道:"你想不想坐我的车去兜兜风?"
"哦,是真的吗,先生?"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要是那样的话,可真是太好了。我太想坐您的新车了!"
保罗驾驶着车开了一小段路之后,那男孩转过头来,眼睛闪闪发光,恳切地问保罗:"先生,您能不能把车子开到我的家门前?"
保罗微微笑了笑。他知道那男孩想干什么。他一定是想要向邻居炫耀,让大家知道他坐了一辆崭新的大轿车回家。但是这次保罗又猜错了。
"先生,您能不能把车子停在那两个台阶的前面?"男孩恳求道。
保罗在台阶前面停好车,那男孩飞快地跑上了台阶。不一会,保罗听到他回来的声音,但动作似乎有些缓慢和笨重。
下在犹疑之间,保罗看到那男孩扶着一个跛脚的小孩缓慢地走了出来。保罗立刻明白了:"他应该就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吧!"
这时,那男孩已经来到了车前,他紧紧地抱着那跛脚的弟弟,指着保罗的新车,兴奋地说:"你看,这就是我刚才在楼上对你说过的那辆新车。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会送给你一辆像这样的车。到那时候,你就能自己开着车去看那些在圣诞节时挂在窗口上的漂亮饰品了,就像以前我对你说过的那样。"
面对此情此景,保罗的心里陡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到眼眶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帮那男孩把跛脚弟弟抱到车子的前座。那男孩高兴极了,飞快地爬上了车子,坐在弟弟的身旁。他满怀感激地看着保罗,激动地说:"谢谢您,先生!"
保罗看着他们,还是微微笑了笑,说:"小心,坐好!"然后,他发动了汽车。就这样,他们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兜风。
就在那信圣诞节,保罗才真正体会到耶稣所说的"施比爱理更有福"的道理。
1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圣诞节,因为这一天保罗刚刚得到哥哥的圣诞大礼,心里高兴,又是假期,有充足的时间陪男孩兄弟兜风。
B.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崭新的轿车作为圣诞礼物,而小男孩则只能借保罗的车给他跛脚的弟弟以口头许诺,这种对照反映了西方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
C.保罗主动提出请小男孩坐自己的车兜风,并且一再满足小男孩提出的要求,为小男孩的举动感动流泪,说明保罗是一个充满热情、富有爱心的人。
D.小说运用了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成人保罗的言行和心理来描写小男孩行为的出人意料,突出了小男孩对跛脚弟弟的纯真的爱。
E、小说篇幅短小,但作者巧设悬念,情节出现多处转折,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卒章显志,主旨鲜明突出,感情真挚,引人深思。
13、小说在后面写"保罗的心里陡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到眼眶湿润了"有什么作用?(4分)
14、本篇小说是怎样表现主旨的?结合你个人的理解与体验,谈谈怎样理解文末的"施比爱更有福"。(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16分)
苏 七 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似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小题1:阅读全文,简析苏七块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小题2:“格色”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小说介绍苏七块“格色的规矩”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任选一处加以赏析。(4分) 
小题4:本篇小说的总体构思是先整体勾勒人物,然后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情节发展上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任选一点写一段鉴赏性文字。再从高中学过的小说中举一个相似的例子。 (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4—16题。(22分)
生命的暗示
欧阳斌
①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②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③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么?是因为它深诣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④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地展示出黑暗、龌龊、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
⑤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利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的伟大的“混血儿”,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
⑥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因为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的生命。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
⑦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了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
⑧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给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
⑨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逸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
14.从文中看,作者围绕“生命的暗示”提出了哪些看法?(6分)
答:                                                                                 
15.(1)第③自然段画线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用简洁的语言把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的含义准确地写出来。(不超过18字)(4分)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从“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开篇,以“生命的暗示”为主题,用抒情的笔调揭示了生命中充满了辩证的哲理,激励人们要努力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B.“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的伟大的‘混血儿’”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生命在强暴、苦难、灾难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是一种伟大的结晶。
C.第⑥自然段围绕“珍惜生命”这一中心,告诉人们:任何时候,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充满希望,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
D.第⑧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有效转化”呼应了本段中的“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这句话,进一步阐明了生命的价值。
E.最后一段,作者用设问句提出生命究竟有多少暗示的问题,肯定生命中含有许许多多的暗示,指出必须由哲人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且由哲人给予正确的回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18分)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
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
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
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5.结合原文,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意。(4分)
(1)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
答:                       
(2)觉得她们是浑然一体的。
答:               
16.文章第二、三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答:                                                                        
17.在作者笔下,扁豆花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8.文中为什么要提及郑板桥拟写的对联“一帘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
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  
韩云清
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
从汉语修辞学角度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自古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象”。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成分。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含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种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
6.下列对“花鸟画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花鸟画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中已经出现了原始符号造型。
B.花鸟画始于唐宋时期,特别是在宋朝时期,宫廷画院有了专业画家参与,使其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
C.在文人的推动下,花鸟画的创作就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不只为了赏心悦目。
D.花鸟画在宋元时期对象征意义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因此花鸟画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
7.下列对“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形声字有表意和表音两方面特征,具有花鸟画体现的修辞方式。
B.汉字表音、义的不同可以使花鸟画体现出很好的观念和思想。
C.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词、词组,能够很好地表达观念。
D.花鸟画表达观念靠汉字,汉字意义的体现也可以花鸟画为载体。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福寿延年”等人们认为美好的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
B.“书画同源”的意思是汉字与花鸟画的来源是一致的,许慎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个观点。
C.“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就是从事物的特征中产生的。
D.花鸟画创作中融入的修辞方式和修辞风格与语言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有关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