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湖       畔    李萦枝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       畔    李萦枝
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张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②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象的通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③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蒙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④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⑤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轮,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⑥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⑦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在时间的嘀嗒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着墨。
⑧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⑨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惟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⑩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选自《散文》2002年第3期)
1.作者在第②段写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4分)
⑴它“经历了什么”?⑵又在“等待着什么”?
2.作者在第⑧段中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请结合第⑦段内容,简述你对这种“内在关联”的理解。(5分)
3.第⑨段中作者用四个比喻句来形象地展示“生命的极致”,请分别说出它们的含义。(5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由一幅摄影作品而引起联想和想象,由实入虚、化理为象,从铁椅前的过客写到汗青史册上的过客,并引发了对生命极致的孜孜追求。
B.作者笔下的铁椅是“泊在时间的岸边”、有着博大和无垠的胸怀的守望者。文章的主旨在于表现这些“守望者”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赞扬它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
C.“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从眼前的思索中解脱出来。它既照应了开头铁椅的等候,又与“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互为补充。
D.“透过积雪……幸福的印记。”作者在这里用“斑驳的锈迹”形容铁椅的历尽沧桑和过去发生在它身边的种种人事,以及由此产生的刻骨铭心的感受。
E.“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是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因而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去怀想沉湎着过去。
答案

1.⑴许多不同年龄的过客,曾在它的身边演绎一幕幕悲欢离合的生命故事。
⑵等待着这些生命的故事能够在身边不息地上演,展现着生命的意义。(4分)
2.历史上的人物,就其个体的微观角度来说,他们是转瞬即逝的,但又在历史中留声名;从历史宏观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渺小的,但同时又古往今来、生生不息、叱咤风云。(5分)
3.“生命的极致”所包含了:⑴心灵的沟通引发了情感共鸣(或:思想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想);⑵内敛的情感因热烈生活的触动而畅快淋漓地迸发;⑶丰厚的经验和阅历积淀为人生的睿智;⑷最初的理想在终将实现之时展现出至臻完美的境界。也可以简略答为:⑴思想感情的共鸣,⑵内在情感的迸发,⑶人生睿智的获得,⑷理想境界的实现。(5分)
4.A D (4分)
解析

1.【提示】⑴主要是对第③④⑤段内容的概括。⑵注意第③⑥段这些语句的含义:“等待一个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守望不息”。【评分要点】⑴“许多过客”,1分;“悲欢离合的故事”1分。⑵“不息地上演”1分;“生命的意义”1分。意思对即可。以上两小题若仅能抄录相关的原文内容,每小题给1分。
2.【提示】相关的语句在第⑦段:“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评分要点】答案应能对“人与时空”(人是渺小的,但又古往今来、生生不息)、“永恒与流逝”(生命是短暂的,但又名留史册)作辩证表述。其中辩证的表述,1分;“转瞬即逝”1分,“名留史册”1分;“渺小”1分,“古往今来、生生不息”1分。意思对即可。
3.【提示】要点:⑴灵魂与灵魂相遇/燃起一把火;⑵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⑶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积淀;⑷理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
【评分要点】答对一句给1分;答对两句给3分;答对三句给4分;答对四句给5分。每句话的理解关键在加点的部分,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必须符合原文的旨意而不牵强俯会。
4.【提示】B项:“对人生和历史的审视”并不是为了吟诵铁椅“守望不息的生命精神”,而是为了引发了后文对生命极致的追求;文章的主旨在于对生命极致的追求,本文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咏物言志,而是因物抒怀。C项:这句话的含义有二,其一是就摄影作品的欣赏而言,指的是欣赏过程的终了,其二是就时间而言,我在思索中过去了一段时间而成为“过客”;“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说的是有关铁椅的思索使我的心灵受到启发,并不与之构成“互为补充”的关系。E项:“不应永远‘泊在时间的岸边’去怀想沉湎着过去”有误。根据原文,椅子就是“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它就“泊在时间的岸边”。【评分要点】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4分。答案超过两个的,本题不得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湖       畔    李萦枝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的故乡
卢年初
①我们居住的地方曾是鱼生活过的地方。
②过去,这里曾是一个美丽的湖。有荷花,有水草,有芦苇,而更多的是那些自由欢畅的鱼儿。是什么时候,开始围湖造田,湖上的许多事物被另外的事物代替,一种花代替了另一种花,一种草代替了另一种草,只是鱼儿,一道横堤让它们远在他乡,它们来不及收捡,把许多东西遗弃在这里,它们留下的那种缠绵的东西,我们叫淤泥。
③我的父亲是个渔民。他曾经驾着船儿在这湖里漂荡,不管是水流的湍急、和缓,还是哪片水域生活什么样的鱼群,他都了如指掌,他的辛酸和欢快在湖里闪耀成粼粼波光。而现在离开了渔船,成为耕作于田间的农夫,他拿起铁锹,拿起镰刀却不知走向何方。一眼望去,那里横卧着脱手落水的鱼钩,还有谁在渔船上做饭时丢弃的破罐,它没再装打渔人的食粮。
④我坐在一块岩石上。我的父亲走过来,仔细端详,说这岩石下居住过一条大青鱼。当时他下网后已感到它的动荡,但是岩石刺破了网,大青鱼顺势逃逸。父亲不怪大青鱼,因为这岩石下是它的家园。大青鱼啊,只是你而今在何方,当你思念故地的时候,你可知道曾想捕捞你的父亲在此深深的景仰?
⑤在这个地方,我们搭建了自己的家,我们曾经怀疑,这里是家吗?很多人都在家门边茫然地徘徊。就像到外婆家去,最初是新鲜,久了感觉是做客,始终把自己当做异乡人,才醒悟出这里是鱼的故乡。出门吧,找不到归家的路,看看夕阳,它像个不老的钓者,用袅袅的炊烟,垂钓我的家园,我们和鱼没有什么两样。
⑥我走遍这里的许多地方,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许多人努力记着村庄的名字转眼又忘了,他们却都记得这里是鱼的故乡。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也失去:王二生得瘦弱,却活蹦乱跳,人们叫他王刁子;李三行事沉稳,不善言谈,人们叫他李乌鱼;还有的男人叫泥鳅,还有的女人叫鳊鱼。人们都是在寻找自己呢,还是在寻找失去的鱼?头几年,我们的庄稼歉收了,我们的思念还泡在水上。
⑦也还有一些水洼,甚至有水塘。一群鱼儿坚守在故乡,确信家园会再次丰盈,等待着亲人来自远方,它们在腾跃的时候,我感到异常的悲壮,它们没把牺牲当做死亡。父亲常常走到这些残留的水域,心存安慰,他每天都会割草,喂料,鱼儿在快乐的生长。
⑧后来,我离开了鱼的故乡,可人们都还说我总保持着鱼的形象。我喜欢早晨呼吸新鲜空气,我喜欢在人群中沉默地穿行,我也常常为辨识鱼饵和自然的馈赠而彷徨。我在城市没有找到住所,我总在流浪,我对爱人说:要找一个有水有草的地方。
⑨多年以后,我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父亲已离去,沟港不再像以前不修边幅,石头不再像以前粗糙无光,水洼开辟成的鱼池。我为家乡的昌盛而欣慰,也不禁为离乡的鱼而叹惋:这里还是不是鱼的故乡?也许再过许多年,百年,千年,曾经离去的鱼,它们的后辈还会来到这个地方,它们再也找不到先辈描述过的模样,而是指着人们留下的瓦砾说:这里曾是人类居住过的地方。
(选自《散文选刊》2002年第4期,有改动)
1.阅读文章第①至⑦段,⑴用两个词概括“我们”对“我们居住的地方”的情感;⑵文中是怎样描述这些情感的,请简言之。(4分)
2.说说你对第④、⑦两段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⑴ 第④段:是什么使“父亲”对大青鱼产生景仰?
⑵ 第⑦段:“父亲”为什么感到“心存安慰”?
3.在最后一段,作者说“我为家乡的昌盛而欣慰”,接着又说,鱼的后辈也许“还会来到这个地方”,还说,这里仅仅“曾是人类居住过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的深入思索。请说说这些语句的含义?(4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⑤段中“我们和鱼没有什么两样”,指的是鱼被我们垂钓而离开了家园,而我们也被大自然“垂钓”而离开了家园。我们和鱼一样都无法摆脱被“垂钓”的命运。
B.作者在文中实际上思考了两个家园: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这两个家园是根本对立的,人类对物质家园的开辟,其结果必然以精神家园的丧失为代价。
C.作者以敏感而多情的笔触刻画的鱼儿形象,具有温柔而又脆弱的特征,一道横堤就可以让它们远在他乡,但同时又是倔强的,甚至为坚守故乡而悲壮地牺牲。
D.题目中“鱼的故乡”即末段所说的“我的故乡”。文章以“鱼的故乡”为题,暗示人类生存的空间从本质上是属于大自然的,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仅是大自然的寓居者。
E.文章构思精巧,想象丰富,语言凄美悲凉,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用寓言式的写法,表达了深刻的哲理沉思,含义隽永,意味深长。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 窗 山 海             吴韦材
①人的生活目标,往往决定他对风景的看法。
②然而人人看法有异。就如有朋友说,山海只是属于假期的,是一种遥远的风景。
③还有些朋友,当看到某些挂历上的遥远之处,就会向往住在那里的人们,说他们幸福,能世世代代拥有好空气、天然的水、无污的宽阔土地,还有真实又自然的食物。但假如那时真有一位能神给予法力让他眨一下眼就梦境成真,我打赌他眼睫毛都不敢动一下。并非风景遥远,而是,向往只不过是都市人一种用来松弛身心的精神瑜珈,尤其在冷气房里,在场面撑得十分疲倦的会议之后,在周末下着狂风暴雨的窗外,心里有点毫无着落的感觉涌来,那种都市人常有的习惯性风景幻想,就会变成虚拟场面。
④我想,对于风景我是绝对执著的。风景的虚实其实都在于那个人自己的感受。有些人不满15岁就向自己许下承诺,非要在众目睽睽之下干出一番事业闪烁峥嵘不可。这么美好的理想也真叫人动容,只可惜35岁之后再去找回这些人,就知道周而复始的不过是黄粱影子。
⑤也有人,或许很早就向往另端无边的宽阔,这有时也许会让我们看到一些早熟的诗人或灵气浪漫的画家。可惜预告片虽多,真正上演的机会甚少;有也是快上快下,大浪冲几回,社会出入口处只有整齐的队形。
⑥现实就是如此。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该重新衡量环境的选择时,身边的种种现实,早已架构成层层阻碍。况且,人一出世就有许多等着接收的附赠品,宗室籍贯、文化背景,以及许多不能脱身的责任与承诺,通常都是在人还没有能力为自己编剧之前就纷纷而至的。戏演下来,就给自己无法离场的借口,除非大限突至。就算年轻人向往翅膀,年幼少小也无可奈何,只得渐渐投入现实,不久也就同而化之。什么当年看法,什么第三种角度,统统置于脑海底层,要它重浮见光,恐怕真要等到老去,偶尔站在窗旁还要有颗流星经过的晚上才有机会了。
⑦其实也没有谁是不能离场的。世界不会因谁的离开把头扭转一下。我们从小就向往的风景,也一直都处在它们该在的地方,关键只是“可有勇气接近它”。我想人人都该清楚这个事实:“我活着的价值就只有我自己最清楚,甚至不是我的神。”就凭这点,谁都可以重新编剧并设换场景,这片不行,只要还有勇气,当然,还要有条件,就该速换速决了。就如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说的:“取道于迟疑徘徊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存在之室。”
⑧真要一窗适合自己的山海,除了你自己,真的,没人能给你。
(原文有改动)
1.文中的“风景”具有双重含义,请给予解说。(4分)
2.文章开头说,对于风景“人人看法有异”。文章是如何展开阐述的?请梳理层次,列点陈述每一层次的内容。(6分)
3.作者在第⑥段中说:“戏演下来,就给自己无法离场的借口……”在第⑦段中又说:“其实也没有谁是不能离场的。”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一窗山海”的风景作比喻,贴切、形象。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最后一段作者用自己的认识印证了这一观点。
B.“在场面撑得十分疲倦的会议之后,在周末下着狂风暴雨的窗外,心里有点毫无着落的感觉涌来”,表现的是现代都市人紧张的生活节奏和烦躁不安的心理。
C.没能觅得“一窗适合自己的山海”是不幸的,“等到老去,偶尔站在窗旁还要有颗流星经过的晚上”回想起来,就难免有“少小无成老大悲”的况味。
D.“取道于迟疑徘徊之路,走进去的只能是永不存在之室。”作者给塞万提斯这句话赋予了深刻的哲理含义,表明了缺乏勇气就永远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的道理。
E.文章采取随笔的形式,语言生动,文思敏捷,具有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表现了对人生之“风景”的思索与追求,读之妙趣横生而又含义隽永。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钟     声        鲍尔吉·原野
①在音乐中,离生活最近的是钟声。换句话说,在生活与劳动产生的音响里,唯有钟声可以进人音乐。
②人常常把钟声当作天籁。它悠扬沉静,仿佛是经过诗化的雷声。城市上空由于烟尘环绕而使太阳一轮金红的晨晕,钟声有如钢琴的音色,让半醒的奔波于途的人们依稀回忆起什么。像马斯涅的“泰依斯沉思曲”,不是叙说,而在冥想。人们想到钟声也刚刚醒来,觉得新的一天的确开始了。在北方积雪的早晨,钟声被松软的、在阳光下开始酥融的雪地吸入,余音更加干净。有时候想,倘若雪后之晨没有钟声,如缺了些什么,索性等待,等钟声慢慢传过来。这就像夏日街上的洒水车驶过,要有阳光照耀一样。
③钟声可亲,它是慢板。它的余音在城市上空回荡时,比本音更好听,像一只手,从鳞次栉比的屋舍上拂过,惊起鸽子盘旋。如果在山脚听到古寺传来的钟声,觉得它的金属性被绿叶与泉水过滤得有木质感,像圆号一般温润,富于歌唱性。当飞鸟投林,石径在昏瞑中白得醒目之际,钟声在稀薄的回音中描画出夜的遥远与清明。在山居的日子里,唯一带不走的,是星星,还有晚钟。
④在晚钟里,星星变大了。每一声钟鸣传来,星星一如精灵,像掉进了水里,又探出头。那么,在天光空灵的乡村之夜,光有星星而无钟声,也似一种不妥;像麦子成熟的季节,没有风拂积浪一样。
⑤如果用人群譬喻,钟声是老人,无所谓智慧与沧桑,只有慈蔼。那种进人圆融之境的老人其实很单纯,已经远离谋划,像老橡树一样朴讷,像钟声这么单纯。自然这是晚钟,是孩子们准备了新衣和糖果、焦急等待的子夜钟声。在昼日,钟声是西装尚新、皮色半旧的男人,边走边想,瞻前顾后。他们已经不想独奏,也不甘合唱,发出一串连音,如数心事。总之,随你怎么想,钟声都能契合人的心境。
⑥一个没有钟声的城市,是没有长大的城市。在喧杂之上,总应该有一个纯和的、全体听得到的静穆之音。
1.在第①段中作者把钟声与音乐联系在一起。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钟声与音乐有着怎样的关系?(5分)
2.下面两句话都运用了比喻,说说这些比喻所表达的意思。(4分)
⑴雪后之晨没有钟声,如缺了些什么……这就像夏日街上的洒水车驶过,要有阳光照耀一样。
⑵在天光空灵的乡村之夜,光有星星而无钟声,也似一种不妥;像麦子成熟的季节,没有风拂积浪一样。
3.在第⑥段作者说:“一个没有钟声的城市,是没有长大的城市。”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5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从城市写到乡村,从早晨写到晚上,从钟声如“天籁”写到钟声契合“心境”,用大量的文字铺染了钟声的美感。
B.文章从音色、质感、触觉、形态诸方面展开对钟声的描绘,并融情入景,使钟声“著我之色彩”,极富诗情画意。
C.作者以钟声来比喻人生,老人那淡泊尘寰、归复圆融的心境如同子夜的钟声,中年人世事繁杂、稳重内敛的心境如同昼日的钟声。
D.文中对大自然绮丽风光的描绘,意在抒发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美,表现了大自然对人的内心世界的陶冶和净化。
E.这篇抒情散文联想丰富,文笔清新,语言灵动,表现出恬静、舒适、轻松的气韵之美,有着耐人品味的哲思和意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羽
①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④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⑤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⑥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⑦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⑧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⑨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注】山东聊城人,1931年生,1948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美术编辑、创作、教学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北分会名誉主席。
1.文中的“父亲”具有哪些特点?(3分)
2.⑴小时候“我”为什么对“父亲”“怯意”?⑵后来“父亲”为什么对“我”“怯意”?(5分)
3.分析下列“父亲”语言的语气特点及其所包含的情感内涵。(6分)
⑴“唱一个我听听。”
⑵“快了,你走吧。”
⑶“像真烧焦了一样。”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从“父亲”杜撰的“看庙”一词,可看出“父亲”文化程度不高,语言朴实。“看庙”的做法虽然幼稚,但对“我”毕竟起到了艺术启蒙的效果。
B.第⑦段写旷野的寒风积雪和虚白的阳光、几声的鸡啼,用寂静的春晨之景衬托父子俩一路上的寂寞以及内心的悲凉。
C.第⑨段中,“我”之所以“凄然”,是因为“我”从父亲的眼神中看到了两代人无法相互理解与沟通的隔阂而感到失望。
D.“我”对“父亲”的感情从畏惧、理解到敬重与矜悯,“父亲”对“我”的感情从期盼到依恋与敬畏,文章细腻地描写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
E.文章选取了人生中沉淀于心的、感人肺腑而又鲜活生动的几个生活片断,给读者以人生的沧桑的真切感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思   茶             吴浣
①凝视着绽开在水里的叶子,一种记忆苏醒了。当然,苏醒的不仅是个人的记忆,还有一个季节的生机。那些叶子渐渐地青了绿了,仿佛又要跃上枝头,迎着春风笑语喧哗。风中流布着春的消息,茶原本也是来赶这个季节的,只是在流变中不无波折。
②当一团雾气隐隐浮起,又渐渐地远离了丛林树梢,待雾气散尽后,林中一片明净。这当中,有一汪水域,清澈的水波倒映着层层林木,历历分明。清水无尘,只是沉淀着团团如盖的绿阴。在日光的映照下,鳞鳞水波蓄翠流碧,恍如梦幻。这不只是因茶而起的联想,却可以说是梦中到过的地方。
③梦中的流连,会是在什么季节?春之后是夏,夏之后是秋,秋之后是冬,过了冬又是春,季节就是这样变迁的。茶在春天里被采摘下来,是因为光景最为鲜活。然后再经过蒸发,烘焙,直到收藏,茶的制作也相应地印证了季节的流转。在这个流转的过程中,茶于形态上似乎越变越远。其实只是风干了水分,待到因水而活,春光又舒展开来。如此也便春光常在,可以相伴着走过一年四季。
④在故乡,习俗中有个迎春的做法,其实仪式也很简单。就是到了立春那天,要去山上砍来一枝茶树,这样就算把春天接回来了。凡万物都濡染了春的气息,却为何要选择一枝茶树,也许是茶树不仅能代表春天,而且还融入了日常生活。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能于日常事物中品出季节也就是生命的痕迹来,这样茶就是可堪寄托的了。
⑤小小的茶杯,仿佛一只小小的船儿,浮载着一怀情思漂向那绿水青山。茶山上,采茶女忙碌着,灵巧的手宛如捕捉蝴蝶,这便成就了戏台上的一出“采茶扑蝶”。其实劳作都很辛苦,只是不曾消解尽那点诗意。就有如那初生的茶芽,悄悄地把春光藏了起来,还可留待给以后长长的日子,有着无尽的回味。
⑥回味的不只是一个季节,还有一个生命。生命在季节的流转中,难免也有一个被搓揉的过程,其间也可把诗意藏了起来,然后还能不断地激活春光。这就有如一杯茶,一杯茶也能表达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即便仍是梦中的相遇,感觉得并不遥远。更何况人生的选择中,这一杯茶毕竟实实在在,且分明就在眼前。
(选自《散文》2003年第9期)
1.作者在第①段中说:“茶原本也是来赶这个季节的,只是在流变中不无波折。”联系全文,概括回答:
⑴茶原本所要经历怎样的“流变”?(4分)
⑵“流变”中“波折”指的是什么?
2.文章第②段描写的青山绿水是实在的景象还是虚拟景象?为什么?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3.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5分)
⑴一杯茶,一杯茶也能表达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
⑵人生的选择中,这一杯茶毕竟实实在在,且分明就在眼前。
4.文章以“思茶”为题,其“思”字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分点简述。(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