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我们在夜间到达日内瓦,下着雨,然而天亮前雨停了。打开阳台门,我们就感觉到了秋
日凌晨那醉人的凉意。从湖上飘来的乳白色雾气渐渐消散,太阳还不明亮,却已经在雾中生
气勃勃地散射着光芒。我们匆匆盥洗完毕,穿好衣服,走出饭店,因为睡足了觉而精神百倍,可以到任何地方去畅游一番,年轻的心预感到这天一定会过得很好。
“上帝又赐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早晨!”我的同伴对我说,“你发现了吗?不吸烟,只喝牛
奶吃蔬菜,在户外生活.天明即起,这真使人向上!”
在不见有行人的滨湖路上,太阳已经穿过雾障热辣辣地照着。萨瓦群峰渐渐消隐在明亮
的朝雾中。近处,在宽阔的谷地和清凉潮湿的雾气中,就是那清澈透明的蔚蓝色深湖了。它
还没有醒来,麇集在岸边的一艘艘小船的三角帆也都还没有醒来,好似一只只灰色翅膀高举
在空中。两三只海鸥掠过水面,其中的一只突然从我们面前一晃而过,冲到街上去了。我们
不约而同地转过身去,看见这只海鸥被它看不惯的景象吓着了,一个急转弯又飞回来……住
在晴朗的早晨会有海鸥飞去的城市里的人真幸福!
我们迫不及待地要走向山中,走向湖畔,走向远方……
我们头上的碧玉色天空渐渐明净起来。我的同伴说:
“你知道吗,我常常很难相信自己真的已经身在本来只能望着地图遐想的地方。瞧,这
些山后面就是意大利,离我们这么近。瞧,萨瓦,就是那些牵着猴子流浪的萨瓦小男孩的故
乡,我们小时候还读过讲他们的非常动人的故事呢!”
码头边有一些小船和船夫在阳光下打盹儿。雾已经消散得无影无踪,可以看见这湖沿着
谷地伸展到很远的远方。我们脱了西服上衣,挽起袖子,荡起双桨。码头渐渐向后退去。在
阳光下闪耀的城市、滨湖路、花园……也都向后退去。前方的湖面光辉刺目,船边的湖水越
来越深,越来越重,越来越透明。把桨插进这样的水中能感觉到它的弹性。我们放下桨,四
周立刻静极了。我们闲上眼睛,很久很久只听得见从小船两侧流过的水发出的单调的汩汩
声。
“往前走吗?”我问。
“等等,你听!”
我已经举起双桨,汩汩声慢慢消失。从桨上滴下一滴水,两滴水……太阳越来越烈地烤
着我们的脸……从山中离这儿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孤孤单单的均匀洪亮的钟声。
“你还记得科隆大教堂的钟声吗?”我的同伴低声问我,“我比你醒得早,天刚亮,我站在敞开的窗前听了很久,那钟声在那座古老的城市上空多么孤单,多么响亮啊!莱茵河,一座座古老的城市,一幅幅古老的画……可是这儿的不一样,这儿的更好……”
这钟声,既清且柔,送进我们耳中。我们听着,闭上眼睛坐着,感觉有阳光亲抚脸颊。
从远处传来满含怒气的轮机喧声,、一艘纯白的小轮船闪着光在离开我们大约两俄里的地方驶过去。玻璃样的湖水一波一波地,宽阔平稳地朝我们奔来,好久好久才轻轻摇动了我们的小船。
“我们进山了,”轮船渐远渐小了以后,我的同伴对我说,“生活留在了这些山外,我们正进入我们的语言无法命名的静的福地。”
他慢慢摇着桨,说着,倾听着。钟声时远时近。我想,山中不知什么地方有一座小钟
楼,独自以自己的洪亮钟声歌颂这星期日清晨的和平与宁静,召唤人们沿着俯瞰这片蓝湖的
山间小路到它那里去……
远远的山坡上布满色彩缤纷而柔和的秋的树林,一幢幢如画的花园洋房寂寞地度着这晴
朗的秋日。“多美啊!”我的同伴又说,“活着,生存在世上,呼吸着,看见天空、水、太阳!这是多么大的幸福啊!可我们还是不幸!问题在哪儿?问题在于人生短促,在于孤独,在于我们生活得不正确吗?雪莱和拜伦都曾经在这湖上荡舟……后来是莫泊桑,他孤独,而心里却装着让整个世界幸福的渴望……要点酒吗?”
我递过我的杯子,他给我斟满一杯酒,又惆怅地笑着说:
“我觉得,总有一天我会与这亘古以来的静融为一体,幸福只在这静中。记得易卜生的话吗?他说:‘玛雅,你听见静了吗?’你听见这山中的静了吗?”
我们久久地望着群峰,望着群峰之上那含着秋的无望的愁绪的柔净天空。太阳高悬在四
面环山的深谷之上,一只苍鹰在深谷与天空之间的广阔空间翱翔……
我们不慌不忙地摇着桨,同时谈着去萨瓦旅行的事。无论到哪里,对于我们都是新的自
然的美,艺术和宗教的美,在我们年轻的心中总是激起把我们的生活提升到那个境界,使之
充满真正的快乐,并与他人分享这快乐的***。我们在旅途中随处都注意到一些女子,她们
勾起我们对升华的,浪漫的,情调高雅的,几乎是对我们眼前时隐时现的理想女性形象的崇
拜的爱情的***……不过这种退隐到密林和群山之中的幸福—你越追它,它退得越远——
莫不是仙境才有?
小题1:这篇经典散文原题只有1个字。请你细心揣摩全文内容,准确地找出1个字来为它命名。(2分)
小题2:文章中写了山中钟楼传来的钟声,也通过“同伴”的口。回忆到了科隆大教堂的钟声。请比较这两种钟声的不同。(6分)
小题3:文章第3段写了一只海鸥,倒数第2段写了一只苍鹰。对文中描写的这两只鸟儿,你更喜欢哪一只?说出你的理由。(4分)
小题4:这篇散文共在6处地方引用了“同伴”的直接引语(不包括那次“对话”),而作者的话语却不采用直接引语的表现方式。请对作者多次直接引用“同伴”话语这一手法作分析,谈谈作者采用这种写作手法的好处有哪些。(6分)
小题5:文章结尾段在总结全文时阐述了哪些思想内容?(4分)
答案
小题:(2分)这个字是“静”。(其他答案不得分)
小题:(6分,每项都有3个角度,每个角度1分。其他答案不得分也不扣分)科隆大教堂的钟声孤独、响亮,那是在城市的上空敲响的,它叫醒人们开始一天的世俗生活或宗教生活;山中钟楼上传来的钟声既清且柔,这是在湖面上听到的从山中传来的钟声,它歌颂和平与宁静,召唤人们到它那里去。
小题:(4分)
答案略。不论学生选答哪一只,主要是看学生对这些生活画面的鉴赏能力。酌情给分。
小题:(6分)
通过人物语言刻画出人物形象(包括人物个性);对文章所叙写到的景物起画龙点睛的作用;逐渐揭示出文章要探讨的主题。(共3点,每点2分,其他答案不得分也不扣分)
小题:表达酷爱旅行的年轻人对生活中的不幸希望寻找到答案的愿望;表达作者追求的是让整个世界都与自己一样过上快乐的生活和得到高雅的爱情;还阐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还有一定距离的认识。(共3点,前后两点各1分,中间1点2分,其他答案不得分也不扣分)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我们在夜间到达日内瓦,下着雨,然而天亮前雨停了。打开阳台门,我们就感觉到了秋日凌晨那醉人的凉意。从湖上飘来的乳白色雾气渐渐消散,太】;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
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无比清冷,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
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面前。这苍凉蕴含着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无
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
目光的最尽头相逢。
对于常人来说.这种苍凉常常会令人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
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没有一丝生命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
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当我想到这一点,突然崇敬
起那些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_去的人来了。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庙。他们表衫蓝缕,饥肠
辘辘.但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
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
往死在路上。
每当我看见他们在朝圣的路上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感动,就会
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这个时候我就会感到自己过去生活的俗处,感到自己只是从
人的生存本能出发考虑问题,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
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
看见围墙上镶嵌着牛粪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
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世俗放遥了,会感觉到一
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与
自然对话。
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并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
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了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极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有那方血脉绵延的泥土,还有那片能与你
心灵相通的天空。在西藏这片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的神秘土地上,自然已经
不只是个客观存在了,它具有神性和灵魂。在这里,与自然对话,就是与灵魂对话。
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世俗的***。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商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
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而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
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仍旧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没过几
天,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西藏给予我的启示如此深刻,却无法带出西藏。它似乎超重,超大,如同故乡让游子无
法携带一样。看来我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再搁下它。
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
中伤。待到这气息渐渐弱小时,我套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文章有改动)
小题1:文章第3段末尾说“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
想法?(4分)
小题2:文章第6段中说“我常会觉得自己被世俗放逐了”,你怎样理解这个句子中“放逐”一词的丰富含义?(6分)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说的“西藏这片土地已经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理解。(6分)
小题4:文章末尾作者说“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6分)
马头琴的黄昏
王忠范
大草原的日与夜无边无际,没有遮拦和阻挡,似乎遍地都是道路。
我把自己交给了这苍苍茫茫的世界。去游牧点聆听巴音图(草原人)老阿爸的马头琴,竟然走进了黄昏。一片片绿茵涌来,如爱抚、似轻吻、像牵扯,缠缠绵绵。行走间,又纷纷流淌远去,让人感觉有很多失落,可又不知道失去的是什么。
黄昏也是无限宽广,像一张巨大的黑茬羊皮不可阻挡地慢慢铺展。远近都是静止的状态,草色松软、深沉、凝重,又朦朦胧胧。没有风,也没有鸟啼,敖包山不语,古神树无言,一切都是自然而超脱的寂静。花朵暗淡了,怎么也看不见那种生机和灵气。夕阳像一嘟噜牛肉,在天边飘飘摇摇,滴淌着揪心的血色。
我想起前些天过世的娜日斯老阿妈,还有那个悲痛的黄昏。她躺在风葬的勒勒车上,奔跑颠簸,掉落在荒草丛里,那就算她自己选择的基地。那里空空荡荡,什么都不存在,一切归于平静;对她来说。
静默中的惆怅真的是一种美吗?
远处的雅伦河如拴在落日下的绸绫,弯弯曲曲地飘动;河畔蒙古包天窗上炊烟高高升腾,
扶摇向上,直插云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自然毫不夸张的景色,默默地抚慰心灵,感动生命,使人渐渐走出迷蒙的伤感。
蒙古包前的巴音图老阿爸,头发如一蓬草,一蓬染满岁月霜雪的草。他坐在那里,像一个坑!
凝视远方,倾听草原,蒙文字母那样一动不动。身后悬挂的古长弓紫红紫红的,仿佛紧绷着他的那块天空和他的这个黄昏。
夕阳没灭,影子就不会消失。
巴音图老阿爸用他全部的热爱与激情,又拉响了长者般的马头琴。
那首世代相传的《奔马》出发了,缰闪、蹬动、马嘶、蹄响,粗犷而悠扬,豪放又恬润,有节奏地震撼草原,澎湃胸怀,令人不可抑制。黄昏渐渐逼近马头琴了,马头就拼力昂动,大声歌唱,我觉得心热亦心疼。
力量涌动着,留恋强烈着,大草原却很自然地下沉着。天边的晚霞依然绚丽,一片片泼洒剩下的光焰。小伙子驱赶海浪般的马群,姑娘驾起云朵一样的羊群,把牧归的鞭花撒进起伏的琴曲,套马杆是他们没有尽头的道路。
几头拉着勒勒车的牛,不抬头,也不张望,只是加快了蹄步。它们知道自己是牛,也许懂得老牛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马头琴还在轰轰烈烈地响亮,不留余地地进发着情感、力量和向往,那大草原好像随着琴弓流来淌去。苍老的巴音图老阿爸,难道在他剩下的时间里没有疑虑与优伤吗?“生命的节奏是爱。”不知道为什么罗曼·罗兰的话突然响在耳畔。谁能躲过人生中的黄昏呢?那么,就去爱,就去奋斗,就去快乐生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还活着。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
蒙古包后面的额吉湖陷进了黄昏,蓝蓝的、深深的、静静的,绝不是一片忧郁,而像巴音图老阿爸圣洁的心,可容纳辽阔的大草原。
女儿塔娜给巴音图老阿爸披上一件皮袍,温暖中他更加昂奋,马头琴的曲调如欢奔的野马自由而欢快。琴曲漫过我的躯体、灵魂,乃至整个生命。蓦然间,我好像捡拾回来许多失去的什么东西,也释放出压在时间深处的那些灵动和激情。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
老阿妈走出蒙古包,望望夕阳、又瞅瞅巴音图老阿爸,抿着笑熬奶茶去了。
大草原的黄昏不顾一切地弥漫着,沉沉的、重重的、凉殷殷的,可巴音图老阿爸的马头琴却越拉越有情绪。他对我说:“黄昏果真包围了我,我就觉得黄昏很美,便用马头琴跟黄昏对话。”不由分说的一种降临,意味着必然失去什么,这是不可置疑的生命方式。而乐于人生的人,不会感到任何苦恼。此刻,我仿佛看见蒙田站在巴黎的梧桐树下,正与他朋友谈论这方面的道理,心里产生了不可控制的涌动。
琴曲悠悠。
蒙古包,炊烟、羊群、马头琴,一切都在美丽着黄昏。这时,我想写诗了。巴音图老阿爸还在拉琴,他要拉出月亮和星星吗?我忽然明白了:夜的尽头仍然是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
小题1:在作者笔下,(1)大草原具有哪些特点?(2)巴音图老阿爸的琴声有哪些特点?(6分)
(1)大草原的特点:(3分)
(2)琴声的特点:(3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也是大草原上的一棵草吧。(2分)
(2)夜的尽头仍如一片绿叶的大草原。(2分)
小题3:结合全文看,第三段的景物描写与第四段写娜日斯老阿妈的“风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从写作技巧来看,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小题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题目的“马头琴”和“黄昏”分别有什么作用和意义?(6分)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涛
①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
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他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②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扎根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样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决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
⑥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燥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的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⑦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⑧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他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⑨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⑩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他们每一棵树的神态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感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选自《美文十年精华》有删节)
小题1:文章第1段,作者说“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结合原文,树的“伟大”、“高贵”、“智慧”的内涵分别是么?(6分)
伟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智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第四段,作者说树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请指出树都“清楚”些什么?(6分)
小题3:文章以梧桐树王、无花果王为例,意在赞美它们怎样的品德?(4分)
梧桐树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花果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1)怎样理解文中“大树”的形象?(2)大树的成长过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至少答出3点)(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废墟的召唤
宗璞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刚是下午,清华气象台上边的天空,已显出月芽儿的轮廊。顺着近年修的柏油路,左侧是干皱的田地,看上去十分坚硬,这里那里,点缀着断石残碑。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转过布满枯树的小山,那一大片废墟呈现在眼底时,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而在乱石衰草中间,仿佛应该有着妲已、褒姒的窈窕身影,若隐若现,迷离扑朔。因为中国社会出奇的“稳定性”,几千年来的传统一直传到那拉氏,还不中止。
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畅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已的责任罢。风在路后另一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我诧异的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与外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风上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然而我没有为这斗争过么?便在这大龟旁,我们几个人曾怎样热烈的争辩呵。那时的我,是何等慷慨激昂,是何等地满怀热忱!但是走的只管走了。和人类比较起来,个人的一生是小得多的概念了。而我们呢?我们的经历自不必提起了。我却愿无愧于这小得多的概念。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在它们的翅膀底下,晚露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疑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这景象也是我熟悉的,我不由的闭上眼睛。
“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事隔30佘年,我又在和年青人辩论了。我不怪他们,怎能怪他们呢?我嗫嚅着,很不理直气壮。“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着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突然理直气壮起来:“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
他不答,我也停了说话,且看那瞬息万变的落照。迤逦行来,已到水边。本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树旁乱草中悉窣有声,原来有人作画。他正在调色板上蘸着颜色,蘸了又擦,擦了又蘸,好像不知怎样才能把奇异的色彩捕捉在纸上。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前面高耸的断桥便是圆明园惟一的遗桥了。远望如一个乱石堆,近看则桥的格局宛在,桥背很高,桥面只剩了一小半,不过桥下水流如线,过水早不必登桥了。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然介于冷和苦之间。
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仿佛听得说要修复圆明园了,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
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1.“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4分)
答:
2.“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3分)
答:
3.“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请你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分)
答:
4.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
5.作者听到了“废墟的召唤”,但是年轻人却尚有疑惑,作者说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呵。”“那怎样,不就是内容么?”这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认识?(4分)
答:
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误区种种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过历史的风蚀,大运河沿线历史城镇所保存的文化遗产已经很少了,有的文化遗产甚至已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因此,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大运河沿线现存历史文化遗产的摸底调查,避免进一步的开发建设所可能造成的更大损失。许多地方对当地的文化深有感情,许多当地的专家也颇有研究,问题在于各地还缺乏保护的基本资料,最重要的是缺乏正确的保护理念。譬如,一谈到保护,人们往往就以为是要重新开凿运河,要重建漕运总署衙门等等。这些都是很严重的误区。
有人提议把古老运河建成“水上高速”。大运河山东段据说提出要大规模投资重新开挖被湮没的古河道,重建分水工程,以重现昔日辉煌。问题在于,大运河的功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农耕时代的“水上通衢”地位已让位于工业时代的铁路和公路。山东济宁以北的河段早已断流,水文地貌情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整个北方的缺水已属不争的事实,何处能引水济运?当年运河的“水脊”南旺镇巨大的分水工程中,一个个提升水位的水闸、蓄水的水柜和宏大的分水龙王庙,如今均已湮没消亡,而且地形地貌也有了极大变化,现在已找不到这些水工建筑的遗址,残存的龙王庙也仅剩几座小庙,残破不堪,在风雨中飘摇。另外,运河沿线原有的众多会馆、码头、市场早已破败孑存,有的已荡然无存,即使重新开凿,也不再可能重现昔日风光。
济宁市区内沿老运河把原有的老房子全部拆除,新建了一条苏州街,看似古色古香,却不见原来的历史踪迹。扬州重视城市建设和运河沿线的整治,从2000年以来,城市中的大运河沿岸整治一新,但沿岸的历史风貌,大运河沿岸十里长堤绿柳成荫的历史古河原真性风貌,重现尚需时日。聊城也是这样,原来热闹繁华的运河码头沿线,只剩下一座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馆前的大运河变成了城市公园里一条普通的河沟。文物仍在,整体环境已变样,文物的运河文化价值,被无情地抹掉了。
与丰富的文物遗迹相比,大运河沿线已经完成了数量可观的重建、复建或者仿古的商业性项目,希望依托运河遗产招商引资的项目更多,破坏性建设屡见不鲜。另一方面,运河沿线以人们的生活景观为主体的古镇、古村的数量、质量却令人担忧。要想拍一张有特色的照片,还要东找西找。再不采取措施加以调查、挖掘和分类保护,恐怕就太迟了。大量历史村镇的遗产保护在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还远没有引起各方的重视,毕竟,运河不只是一条简单的水道,离开了人们的传统聚居,它的保护层次就不完善。
(阮仪三《文汇报》2007年7月22日 原文有改动)
1.下列不属于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误区的一项是
A.运河沿线各地缺乏保护的基本资料和正确的保护理念。
B.恢复运河沿岸的历史风貌,重建当年的漕运总衙门。
C.投入资金重新开挖被湮没的运河古道,重建分水工程。
D.济宁市区内拆除原来的老房子,沿运河新建一条苏州街。
2.为什么不能把古老运河建成“水上高速”?不属于这一原因的一项是
A.大运河水上通道的地位现已被铁路和公路取代。
B.有些河段断流,水文地貌变化,无水补济运河。
C.当年作为运河“水脊”的南旺分水工程已被湮没。
D.运河沿线的会馆、码头、市场都早已不复存在。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运河沿线历史城镇中的一些文化遗产经过风沙侵蚀已经造成了很大损失。
B.聊城的山陕会馆因环境的改变已失去了它原来据有的运河文化的价值。
C.运河沿线重建、复建或者仿古的许多商业项目建筑质量较差,有的已被破坏。
D.离开人们的传统聚居,运河就失去了保护,运河也就成了一条简单的水道。
最新试题
- 1已知∠A=75°,则∠A的余角的度数是( )。
- 2如图所示为对10 mL 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X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Y滴定的图象,依据图象推出X和Y的物质的
- 3下列物质中,不污染空气的是( )A.煤燃烧的产物B.工厂中排放的废气C.硫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
- 4如图所示,有一通电直导线O垂直纸面放置,导线中电流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在其上方放一弓形硬质闭合线圈abcd,其圆弧的圆心恰
- 5.Our strong sympathy for the people in the earthquake-strick
-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只要有电源,电路中就一定有持续的电流B.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C.在并联电路中
-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6年9月,英国军舰公然炮击进攻武汉的北伐军……各帝国主义集结在上海……随时准备进攻
- 8不定项选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技术可行,物体的温度可降至-274℃ B.液体与大气相接触,表面层内分子所
- 9若函数y=f(x)的导数f"(x)=6x2+5,则f(x)可以是( )A.3x2+5xB.2x3+5x+6C.2x3+
- 10下列算式①(-12)-3=-18,②a2+2a-1=(a-1)2,③a8÷a8=a0(a≠0),④(a-b)3=a3-b
热门考点
- 1下列关于人类种族的说法不正确的的是:[ ]A.主要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B.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C.白种
- 2作文(40分)19. 题目:我的老师提示:从你上学以来,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刻?用一两个事例,写写这位老师。字数不少于
- 3 .
- 4已知命题:“∃x∈[1,3],使x2+2x-a≥0”为真命题,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 5(2010·辽宁鞍山,4)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其中也包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 62-(-1)的结果是( )A.-1B.1C.-3D.3
- 7如图,直线l1过点A(0,4),点D(4,0),直线l2:y=12x+1与x轴交于点C,两直线l1,l2相交于点B.(1
- 8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后,输出的结果是______.
- 9,则x= .
- 10如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倾倒液体B.检查气密性C.收集二氧化碳气体D.滴加少量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