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山影(节选)方 叶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山川,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获取履艰历险的快慰外,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与静美的山水相洽相融,排遣...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影(节选)
方 叶
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山川,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获取履艰历险的快慰外,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与静美的山水相洽相融,排遣心中的郁结。而山庐梦影,既真实又缥缈。即可亲可感,又可寻可思,理所当然的是高人雅士抒情写意的最佳具象。看唐代诗人笔下的山影是何等瑰丽多姿!“黄河原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在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的眼中,山影是多么苍凉、壮阔和空旷啊。但为了边关的安宁,“不教胡马度阴山”,征夫守卒们却长年累月,甚至一生都在那里浴血苦战。苍凉的山影烘托出的正是诗人那博大的胸襟和壮美情趣。而诗仙李白也跟他豪放落拓的性格一样,他笔下的山影却充满了浪漫、神奇的色彩,“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诗人用一种震天撼地的笔力,道出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作为山水大诗人打画家的王维,原本就倾心于凄美的风光,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波折,更加看破世事,觉得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不值依恋,于是,他走出金碧辉煌的皇宫,走出浑浊的世道,投向佛寺和大自然的怀抱,把自己的身影彻底地融入浓浓淡淡的山影里。无论置身“空山新雨后”,还是“独坐幽篁里”,也无论品味“山色有无中”,还是聆听“深山何处钟”,山影勾勒出的是他那种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的心态;行行句句,无不充满了清幽恬淡的禅意和孤寂深远的意趣。
人们对于山影的喜爱,纯然是精神上的快乐和抚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辞去归来,在寻常的山中采菊,种豆,除草,饮酒,写诗,抚琴,悠远的山影雕塑了一个高洁伟岸的形象。同样的,敬亭山也并不孤高绝寰,而李白照样“相看两不厌”。个中奥妙,是敬亭山的山影里栖立着诗人那种“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傲然不羁的心曲,以及对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时尚的轻蔑。尽管敬亭山的山影并不巍峨奇峭,却历尽了千载而不朽。
许多年来,攀山涉水,深入林谷,山影始终是我一个无法走出的梦境。我知道,悠远的山影并非虚幻,更非死寂。在它森浩的襟怀里,有凌云的峰崖,有壮巍的树木,有灵动的溪泉,宛转的鸟语,有数不清清纯美丽的花草,而山影把这一切拥入自己的怀抱,相济相融,酿造出自然界的一种大和谐,大完美。常常沐浴在这种宁幽净洁的氛围中,人自然会渐渐变得神怡意远起来。
1.人们为什么喜爱山影?唐代不同流派诗人的笔下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山影的“瑰丽多姿”?(5分)
(1)  人们喜爱山影,是因为
(2)  山影的“瑰丽多姿”表现在:(请分点概括)
                                                                         
2.敬亭山的山影并不巍峨奇峭,李白为什么照样“相看两不厌”?(4分)
3.最后一段中划线的语句的含义是:(5分)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山川,只是为了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获取履艰越险的快慰。
B.作者大量引用诗句不仅表现了山影的“瑰丽多姿”,同时也看出古代诗人怀才不遇,看破世事之后为排遣胸中的郁结而寓情于山影。
C.作品从山影联想到古代诗人及其名言佳句,表现喜爱山影是高人雅士的一种特有的心态。
D.“山影始终是我一个无法走出的梦境”形象的表现了山影的魅力和作者对山影的特殊感情。
E.  作品把“我”和众多文学家对山影的情感融于一体,显示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自身审美情趣、理想情操。
答案
 
1.(1)山影既真实又缥缈,既亲切可爱,又可寻可思。(2分)(2)苍凉、壮阔和空旷,浪漫神奇,有怡然自得、超凡脱俗的情趣。(每点1分)
2.因为敬亭山象征着李白傲然不羁和轻蔑趋炎附势、溜须拍马时尚的个性特征。
3.在大自然的和谐完美中,人的情操得以陶冶。
4.D、E
解析

1.
2.(要写出“象征”及相关的个性特征。)
3.(划线语句的前一句蕴含作者透过山影希望自然的和谐完美,后一句蕴含人们的情操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得到陶冶。)
4.(A 从文章开头可见不止于此。B 古代诗人写山影是表达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理想情操,不能以偏概全,说成都是“怀才不遇,看破世事”、“为排前胸中的郁结”。C 喜爱山影是人们共有的心态,并非“高人雅士”所特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山影(节选)方 叶古往今来,人们游历山川,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秀美风光,获取履艰历险的快慰外,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与静美的山水相洽相融,排遣】;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问号
田彩虹
一颗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会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中毒。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别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颗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
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它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获“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
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或优美的语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是不在乎地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口,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性格。
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待遇时的怅惘,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会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很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是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的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而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永远是朝着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
1.请根据四种人对“一颗有毒的树”的态度,依次概括出他们各自的特点。(4分)
2.(1)对“人生是什么”的问题,作者的看法怎样?(2)文末作者问“你认为人生像什么”,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想象“人生是什么”。(不得只是抄摘文中的语句或重复文中的内容)
3.(1)文中划线的语句的含义是什么?(2)它跟上文哪一种说法相呼应?(4分)
4.下列对文章的评价鉴赏,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的开头以“有毒的树”喻生命中碰到的危机,很贴切、形象。
B.作者描述四种人对“有毒的树”的不同行为、心态,为下文谈人生的问题作铺垫。
C.文中对“有毒的树”的态度和对“人生是什么”的回答,分别都提到了四种人,作者分别否定了其中的三种人。
D.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和常听见的言论,对生命进行探索,使抽象的命题既具体又生动。
E.本文作者告诉人们,面对“生命的问号”,勇于追求,敢于进取,“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才是正确的答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害怕回乡
刘志坚
回乡不是回家
回家是亲切的。记得母亲在世时,回家是那样的温馨,是那样的顺理成章。一踏上故土,远远地望见屋顶上的炊烟,望见炊烟下的竹篱,竹篱后,有慈母倚门而望。
未进家门,早有乡邻,用真诚而纯朴的眼光,迎候你:“哇,回家看母亲来了。”
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
母亲去世后,家就变得飘渺了。但那是我的根,那里有陶冶过我的乡情乡音。在那里,我懂得
蒲公英是怎么飞,蚱蜢是怎么跳,画眉鸟是怎样唱,它们都在呼唤我回归。
回归是必然的,只是先人已渺,旧居不存,算不了回家,就算回乡吧。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
当我踏上那弯曲的乡路时,山还是那座山,村还是那个村。乡邻依旧友好,迎候你的眼光也依旧真挚。但语意里有了陌生:“啊,回来看看?”
是的,回来看看,看什么呢?流水依旧白,前山依旧青。但自己的目光已不知往哪儿看,脚步不知往哪儿挪了。
“到乡翻似烂柯人”,一颗系念故乡的心,顿时被悬了起来。因为随着母亲的去世,没有了依恋的那扇柴门,也没有了一缕炊烟。
于是无可挽回地要坠入从前,黯淡地走进童年的记忆,很悲壮地站到了昨日已远,来日无多的路口,踯蹰复踯蹰。在乡邻目光的探询下,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故乡,是生命之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荫,给故乡带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名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对你脚下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可曾做过应有的付出?
想到这,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鸟,在山外的天地飞了一圈。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圈。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于是你想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地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而今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迹是否歪斜?你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坐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面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视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厚恩,未有寸功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1.文中作者(1)为什么说“回乡不是回家”?(2)为什么又要回乡?(4分)
2.文中的第6段,作者为什么说“但回乡的路是艰难的”?请联系全文简要说明。(6分)
3.第10段中划线的语句,(1)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作者要“审视、梳理”些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世回家时“匆匆推开柴门,扑进母亲怀里,一卸世路风尘的艰辛”,句中用“匆匆”、“扑”、“卸”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母亲的思念、依恋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和安慰。
B等于回乡,意在表明只有在温馨的家才能引发思乡的情。
C林,鱼归渊”的比喻贴切形象,活用了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D.回乡之路”象征人生之路,认为没有取得成就便会“近乡情更怯”。
E.写“怵然而惊”、“害怕回乡”是因为面对故乡厚恩而未有寸功回报,正反映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深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生命
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海奔注,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他遇到峭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看见了夹岸的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这是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遇到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了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揣摩开头一段中划线的语句。
(1)“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作者认为生命像                                          (2分)
(2)“我不敢说生命像什么”,其实,作者在文中已做了回答,生命是
                                                                                (3分)
2.文中多次出现“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的语句,这样说有什么作用?(3分)
3.最后一段,作者说“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1)这是为什么?(3分)(2)联系全文,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快乐”?(不少于三方面,3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题目中的“谈”与茅盾的《风景谈》中的“谈”一样,不是指一般的漫谈,而是表现了作者对某一严肃话题的理性思考。
B.文中的2、4两段,虽然喻体不同,但语句处处对比,目的一致,都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C.第二段末句,连续使用四个“再”字构句,铺陈渲染,重现“一江春水”拚搏不止的形象,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D.第四段中的“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形象地表现了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里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却有几分怅惘和虚无。
E.  本文立意高远,文笔流畅,想象丰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永恒的坐标
余秋雨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达到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整齐,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像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
见到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裁判和贵宾的座位。
……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者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地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所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说的,在哲学、伦理、逻辑学、数学、美术、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亚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类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沉思的眼神,其它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的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集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作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1.第二自然段划线的一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5分)
2.根据全文来看,为什么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的坐标”?(5分)
3.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作者认为这个“差距”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从奥林匹亚的楼础、殿基和雕塑联想到奥林匹亚的精神,赞颂古代希腊对“双重健康”的追求。
B.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原因是:这里是人类黎明时期最重要的竞技场。
C.“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士,或仿效寒士”几句,作者运用排比句式,强调了“别的文明”也有智力和肢体两方面的提倡。
D.作者在奥林匹亚“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反思了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差距。
E.  文中作者写到看到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主要是为了表明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的完美结合,才是有关人的完整理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岩洞绿瀑
丁芒
即使是晴天,来到索溪峪,也中觉得四周雨雾蒙蒙。百丈峡固然是一道邃然深秀的绿色甬道,阳光只在四周峰顶上转游,滑落不下来。光的影子于是更加飘荡不定,还被草木喷射的浓绿所沾染,变成寂然无声的悬浮物,在人们眼前游弋,轻轻触触脸颊、手背,沁凉沁凉的,直透进你心里。饮一盅这儿的空气,就会被醉倒,更不用说面对王岩洞的绿瀑了。
瀑布各有个性,雁荡的大龙湫如雷电奔注,大声堂堂;黄果树瀑布如倾天河,汪洋恣肆;黄山人字瀑却如野老参禅,妙语淙淙;而索溪峪的王岩瀑,就像三五女郎在唾珠嗽玉。由此是证,瀑布,是山的舌头,娴静优雅的索溪峪,它的王岩瀑,自然是轻声曼语的。
从远处走来,自有一种魅力,使你屏息静听唯恐脚步鲁莽,把一潭碎玉惊散。悄悄凝固了似的绿雾,探头四望。虽然一时还找不到那倩影,而微风飒沓,树叶轻颤,总不免遐想联翩。就这样,按着心,蹑手蹑脚,逐渐走近它,像走近一尊呼吸着的维纳斯雕像。
即使心里有了这样的准备,还是不觉被它的冷艳所惊绝,王岩洞瀑布真是一个东方的维纳斯,它用透明的绿玉雕刻而成,半躺在山崖上,双眸微闭,仿佛有点醉意。那轻拢着身躯的蝉翼明纱,飘飘曳曳,那手臂和颈间的璎珞,累累垂垂,云一般,雾一般,氤氲,飞逸,最后盈盈坠落,堆垛在碧玉盘中。大概从没有风来***动,没有光来惊扰,王岩洞瀑布养在索溪峪的深闺,气度果然涵蕴得动人心魄。
我和其他游人,都呆立在潭边,仰面承接那琉璃般透明,倾身奔来的美。常有迸飞的玉屑,带着冷然的声响,芳香的气息,沁入我的耳目。
这时,四面峰峦夹着蓬松的肥沃的绿,一齐向我围拢过来,恍惚之间都成了绿瀑,把我的心注成了一个深潭。
索溪峪的浓绿,就这样通过王岩洞的瀑布,沉入了我的心底。
1.第一段末说“饮一盅这儿的空气,就会被醉倒,更不用说面对王岩洞的绿瀑了。”它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对下文写王岩瀑所起的作用是                                     (3分)
2.第二段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了各个瀑布的“个性”,请据此自己用简洁的词语分别直接概括各个瀑布的特点。(每个不超过四字)(6分)
(1)雁荡山的大龙湫:                         (2)黄果树瀑布:
(3)黄山人字瀑:                             (4)索溪峪王岩瀑:
3.第四段把王岩瀑比喻为“东方的维纳斯”,其中把流溅的瀑流比为                  。而最后作者说:“把我的心注成了一个深潭。””浓绿……沉入了我的心底。”那么,作者心中的“绿潭”装的是什么?或者说“沉入了我的心底”的是什么?(5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七个自然段,每段都突出景物“绿”的特点,格调雅健雄豪。
B.作者切入角度小,只选取索溪峪中的一个景观,集中笔力描写王岩洞绿瀑,这就从布局谋篇上为本文的短小精悍作了保证。
C.文中作者用大龙湫瀑布、黄果树瀑布、黄山人字瀑做反衬,目的是为了突出王岩洞绿瀑鹤立鸡群,高出一等。
D.作者在第三、四段写景状物时,由远及近逐层描写王岩洞绿瀑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的迷人景观。
E.  作者记叙游踪和眼前景物,通过描述、渲染、烘托、升华,抒发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激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