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老村与老屋王兆胜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老村与老屋
王兆胜
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时光,还成为我们这些远走天涯的游子生命的根系。
②每次回到生养自己的村庄,都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涌上心头。原来记忆中的村庄和老屋渐渐被新房代替,所剩下的也多颓败与凋零,一如秋后的残荷与落叶,在风中悲壮地摇曳。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上小学时必经的一条转弯抹角的胡同虽在,但已面目全非,颓败、肮脏一览无余,永远失去了原来的严整、净洁、古朴和神秘,现在连一个神奇的故事也隐藏不住了。
③还有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现在都已失去了踪影。记得村边曾有一个大河湾,这是全村的鸭与鹅的天堂。每当清晨阳光洒满村庄,可爱的鸡、鸭、鹅、狗蜂拥而出,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狗们追逐友伴或吠天叫日,鸭与鹅们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鸭子左右摇晃,步态憨厚拙笨,常因急切弄翻了自己;而鹅们则大为不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如今村庄中的河湾枯了,鸭与鹅也看不到了,只剩下了日夜的鸡犬不宁与鸡飞狗跳。
④我家的老屋早已拆除,并盖上了新房,现在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形象。由于缺乏先见之明,当时就连一张照片也没能留下,这令我一直耿耿于怀和惴惴不安,因为老屋寄托着我的童年、少年、青年生活,也包裹着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姐共同生活的岁月,我唯恐一不小心将这些记忆丢失,以后就再也找不回老屋了。我曾想自己为“老屋”画一幅画,但因画技不佳迟迟没有动笔;我曾寄望于儿子,让他好好学画,将来有一天让他将我的记忆画下来,但那又是遥遥无期和不能指望的事情,因为儿子画技再高,他能画出我记忆的海水情深吗?于是,我决定用文章将老屋描绘出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轮廓也好!
⑤母亲曾告诉我们兄弟姐妹说:“以后你们可别忘了小舅,是他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用小驴驮料,帮咱家盖起南屋的。”母亲和小舅早已离世,但母亲的话、小舅的身影却活在我的心中。1979年至1982年高考这四年,假期期间我一个人曾住过这个南屋。当时整个房间虽杂乱无章,但我用白纸将土炕上的破席糊好,坐在一只盛草的高大的竹笼之上,伏在一张大高桌上,面对南窗复习课程,虽然诵书的声音有几分悲情,但南来的风与窗外菜园里散发的清香沁人心脾!在三次高考名落孙山后,第四年我能够成功,这个南屋所给予我的不仅是宁静的时空,还有忍受孤独和寂寞的心性与决心,更有南来的和煦之风与花之芬芳!
⑥至今,我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所有的只是发黄的记忆!而且,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懊丧之事!好在心灵的底片上,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我要早些用笔将它们留住,尤其是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
⑦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而我却像清明时节忆起已故的亲人般将它想起,并给予它以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的祭奠,用我这个远方游子的一片素心和一夜清梦。
小题1: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5分)
小题2:请分析第三段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小题3: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对村庄、老屋的深深情结,其中有哪些复杂的情感?(6分)
小题4:第⑥段中作者说“许多记忆犹新,仿佛雨过天晴菜园里沾满露水的花朵” ,而在第⑦段中作者又说“随着时光的流逝,老村和老屋像凋零的花瓣一样纷纷剥落”,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案

小题1:作用;承上起下。承上文“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1分)引起下文,引出下面对村庄的回忆和感伤。(1分)
因为:原来记忆中的村庄景象已经颓败与凋零,甚至面目全非,记忆与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1分)而我甚至连已经拆除的老屋的一张照片也没有留下,手中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对象,只有发黄的记忆。(1分)我已找不到自己的根脉,也挽不住逝去的岁月!所以“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1分)
小题2:(1)拟人。如“鸡们寻找自己的玩伴或飞上草垛引吭高歌”、“鸭与鹅则纷纷迈着骄傲的步伐向池湾奔去”。这样写将家禽的形象人格化,使之更加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童年记忆中家禽家畜的美好印象和怀念之情。
(2)对比。作者将鸭与鹅的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二者各自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记忆中的村庄与如今的村庄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童年村庄的怀念。
(3)排比。“鸡们……狗们……鸭与鹅们……”,运用排比很有气势地写出了家禽家畜蜂拥而出的景象,表现了当年村庄的勃勃生机。
(4)短句。如“童年的井、童年的河、童年的树、童年的鹅、童年的麦田和童年的菜园”和“它们头颈高昂、步履轻盈、声音清扬,是动物中的君子,真有气宇轩昂、国色天香和超凡脱俗之姿,令人叹为观止!”富有气势和节奏,生动地写出了往昔记忆中的美景。
(4点,只要说出3点,手法1分,解说1分。)
小题3:(1)对村庄怀有一种莫名的酸楚和愧疚。(2)对老屋没有留下照片耿耿于怀和惴惴不安。
(3)对老屋中的人(小舅、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4)对一同与我度过四年高考复习课程的老屋的怀念与感激之情。(5)近些年老村、老家的老旧之物越来越少,令人懊丧。(6)对老村与老屋的怀念是热烈而平淡、激动而冷静、亲近而遥远。(1点1分)
小题4:并不矛盾。(1分)前者是说作者虽然没有一个老村与老屋的物件,但心中对老村与老屋的某些记忆却是越来越清晰,难以忘怀,就像雨过天晴后沾满露水般清新。(1分)后者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村与老屋离我渐渐远去,甚至会消失,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就如同花瓣凋零一样无可挽回。(1分)即在客观事实上,老村与老屋会逐渐消失,但我心中却努力记住老村与老屋中那些感动过我、对我的成长和心灵有益的人与事!(1分)表达了作者作为游子对老村与老屋的难以忘怀的感情,是自己远走天涯的生命的根系。(2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老村与老屋王兆胜①每个从山村走向都市的人,大概都有一个如梦如幻的村庄记忆,也有一个关于“老屋”的深深的情结。因为它不仅仅包裹着我们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绿
李广田
我独处在我的楼上。
我的楼上?——我可曾真正有过一座楼吗?连我自己也不敢断言。因为我自己是时常觉得独处楼上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这个我很爱,这也就是我的楼上了。
我独处在我的楼上,我不知道我做些什么,而我的事业仿佛就是在那里制造憨厚的寂寞。我的楼上非常空落,没有陈设,没有壁饰,寂静,昏暗,仿佛时间从来不打这儿经过,我好像无声地自语道:“我的楼吗?这简直是我的灵魂的寝室啊!我独处在楼上,而我的楼却又住在我的心里。”而且,我又不知道楼外是什么世界,如登山人遇到了绝崖,绝崖的背面是什么呢?绝崖登不得,于是感到了无可奈何的惆怅。
我在无可奈何中移动着我的双手。我无意间,完全是无意地以两手触动到我的窗子了(我简直不知道有这个窗子的存在),乃如深闺中的少年妇人,于无聊时顺手打开一个妆匣,顷刻间,在清光中照见她眉宇的青春之凋亡了。而我呢,我一不小心触动了这个机关,我的窗子于无声中豁然开朗,如梦中人忽然睁大了眼睛,独立在梦境的边缘。
我独倚在我的窗畔。
我的窗前是一片深绿,从辽阔的望不清的天边,一直绿到我楼外的窗前。天边吗?还是海边呢?绿的海连着绿的天际,正如芳草连天碧。海上平静,并无一点波浪,我的思想就凝结在那绿水上。我凝视,我沉思,我无所沉思地沉思着。忽然,我若有所失了,我的损失将永世莫赎,我后悔我不该发那么一声叹息,我的一声叹息吹皱了我的绿海,绿海上起着层层的涟漪,刹那间,我竟分辨不出海上的萍、藻,海上的芰荷,海上的芦与获,这是海吗?这不是我的小池塘吗?也不知是暮春还是初秋,只是一望无边的绿,绿色的风在绿色的海上游走,迈动着沉重的脚步。风从萍末吹入了我的窗户,我觉得寒冷,我有深绿色的悲哀,是那么广漠而又那么沉郁。我一个人占有这个忧愁的世界,然而我是多么爱惜我这个世界呀。
我有一个喷泉深藏胸中。这时,我的喷泉开始喷涌了,等泉水涌到我的眼帘时,我的楼便倾颓于一刹那间。
1.作者在第四段为什么说:“我的窗子于无声中豁然开朗了?”请说出两点理由。(4分)
答:①

2.文章的题目是“绿”,但为什么直接写绿的不多,倒是频频提到楼呢?(3分)
答:
3.开头写“我独处在我的楼上”,但结尾为什么会“楼便倾颓于一刹那间”呢?(4分)
答:①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高楼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常常寓意着苍凉与寂寞,本文写高楼很有这种文化意蕴,一是直接引用古诗,二是会令人联想到“高处多悲风”或“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等意境。
B.绿色是一种冷色调,本文对它进行多角度描写,既用比喻又用比拟,联想丰富,情思绵绵,写得美丽而又令人赏心悦目。
C.第四段用深闺少妇开妆匣的比喻,是为了告诉读者,“我”也有类似于少妇的那种感觉——太突然,太失落了。
D.本文的语言生动而又含蓄,描写时显得奇丽而又传神,抒情时语意无穷,很耐人寻味。
E.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这神,便是它的主旨和中心。能体现本文中心的句子是“我独处在我的楼上,我不知道我做些什么,而我的事业仿佛就是在那里制造憨厚的寂寞”。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用心脏生活
范晓波
我一直反对用成熟或者幼稚之类的词汇来衡量一个人的进步程度,因为这是一种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并不能涵盖一种更接近诗意的生存。
我20岁左右的时候,经常因为过于率真浪漫而在为人处世上发生事故。所以便用法国著名风景画家柯罗来抵档别人对自己许多可笑举止的嘲笑。因为那么伟大的柯罗,对社会常识依旧知之甚少,以致父母从不放心他一个人单独出门,他五十多岁了,外出还必须向母亲请假。
柯罗的幼稚也许是因为他沉醉于对美的探索而忽略了对生活技能的演练,可以相信的是,他在画布上从不会迷路,并因此比那些成熟的人领略到了更多的人生辉煌。
还有另一种的不成熟,是因为无法学会和适应流行的价值准则。他们是时代的水土不服者,或者说,他们眼里根本就没有那些公共绿地上的栅栏,孤独的身影骄傲地掠过人群的尖叫和愤怒。
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个欧洲商人在太平洋的一座小岛上发现一个老者手编的草帽很漂亮,每只售价20比索。商人想买一些到欧洲去卖,便问老者:如果一次买一万顶,每顶可以便宜多少?老者却答:每顶还要多加10比索,因为编一万顶相同的帽子会让我乏味而死。
我真是爱极了这个老人,他用近乎天籁的声音,对自以为是的商业法则说了一声不。
能列出的前辈还有许多。他们飞行在芸芸众生的头顶,相似的身影重叠在一起,成为我的精神教父,鼓励我在森林之外长成独特的一棵树——不计后果地爱,绝不含糊地恨。到了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
有一种人,他取舍生活的主要依据不是得与失,甚至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对与错,人生指南里只有美与丑、泪水或者麻木之类的路标,他们不一定能抵达所谓的成功,但胸腔里永远装满了感动与幸福。
他们和人群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习惯于用大脑指导人生,而他们,更喜欢用心脏生活。
1.文章第三、四段中的“成熟”和“不成熟”与我们通常的理解有着不同的内涵,它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4分)
答:(1)成熟:
(2)不成熟:
2.老者售帽的故事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根据文意,对此进行概括说明。(3分)
答:
 
 
3.常人习惯于“用大脑指导人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篇散文一反基于大众准则的理性判断,表达了作者“洒向生活都是爱”的人生态度。
B.从20岁经常“在为人处世上发生事故”,到30岁“还相信光荣与梦想”,这表明“我的率真与浪漫依然未改”。
C.同对待柯罗只知道绘画的“幼稚”一样,作者对“还有一种人”的“不成熟”也是持赞赏态度的。
D.文中的“前辈”教诲我们:不计得失,不管对错,只要努力追求并获得成功,就会得到人生的感动和幸福。
E.作者以哲人的思索、哲理性的语言,为我们揭示了一种生活的道理,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天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其实也未必然。晕船晕机之苦且不谈,就是不晕的人或不晕的时候,所见虽大,也未必可观。海洋上见的往往只是一片汪洋,水,水,水。当然有浪,但是浪小了无可看,大了无法看——那时得躲进舱里去。船上看浪,远不如岸上,更不如高处。海洋里看浪,也不如江湖里。海洋里只是水,只是浪,显不出那大气力。江湖里有的是遮遮碍碍的,山哪,城哪,什么的,倒容易见出一股劲儿。“江间波浪兼天涌”,为的是巫峡勒住了江水;“波撼岳阳城”,得有那岳阳城,并且得在那岳阳城楼上看。
不错,海洋里可以看日出和日落,但是得有运气。日出和日落全靠云霞烘托才有意思。不然,一轮呆呆的日头简直是个大傻瓜!云霞烘托虽也常有,但往往淡淡的,懒懒的,那还是没意思。得浓,得变,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才有看头。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平生只见过两回美丽的落日,都在陆上,不在水里。水里看见的,日出也罢,日落也罢,只是些傻瓜而已。这种奇观若是有意为之,大概白费气力居多。有一次大家在衡山上看日出,起了个大清早等着。出来了,出来了,有些人跳着嚷着,那时一丝云彩都没有,日光直射,教人睁不开眼,不知那些人看到了些什么,那么跳跳嚷嚷的。许是在自己催眠吧。自然,海洋上也有美丽的日落和日出,见于记载的也有。但是得有运气,而有运气的并不多。
赞叹海的文学,描摹海的艺术,创作者似乎是在船里的少,在岸上的多。海太大太单调,真正伟大的作家也许可单刀直入,一般离了岸却掉不出枪花来,像变戏法的离开道具一样。这些文学和艺术引起未曾航海的人许多幻想,也给予已经航海的人许多失望。天空跟海一样,也大也单调。日月星的,云霞的文学和艺术似乎不少,都是下之视上,说到整个儿天空的却不多。星空,夜空还见点儿,昼空除了“青天”“明蓝的晴天”或“阴沉沉的天”一类词儿之外,好像再没有什么说的。但是初次坐飞机的人虽无多少文学艺术的背景帮助他的想象却总还有那“长空任鸟飞”的想象,加上别人的经验,上之视下,似乎不只是苍苍而已,也有那翻腾的云海,也有那平铺的锦绣。这就够揣摩的。
但是坐过飞机的人觉得也不过如此。云海飘飘拂拂的弥漫了上下四方,的确奇。可是高山上就可以看见;那可以是云海外看云海,似乎比飞机上云海中看云海还清澈些。苏东坡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也算得天上人间,可是我们还是愿看流云和停云,不愿看那死云,那荒原上的乱石堆。至于锦绣平铺,大概是有的,我却还未眼见。我只见那“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可怜得像条臭水沟似的。城市像地图模型,房屋像儿童玩具,也多少给人滑稽感。自己倒并不觉得怎样藐小,却只不明白自己是什么玩意儿。假如在海船里有时会觉得自己是傻子,在飞机上有时便会觉得自己是丑角吧,然而飞机快是真的,两点半钟,到重庆,还倒真是个“不亦快哉”!
1.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觉得自己是傻子”,“自己是丑角”,为什么?(3分)
答:
2.文章第一段连用三个“水”,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四个、五个?举例说明。(4分)
答:
3.用一个句子概括出作者所说的日出、日落“有意思”、“有看头”的条件。(4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文章既写海上,又写天空,前半部分谈海上,后半部分谈天空,几乎是平均用力,其意是为了说明海上和天空一样,太单调,未必可观。
A.“星空”“夜空”均有所凭借,而“昼空”却无所依傍,所以就显得平淡无奇了。可见文学艺术单刀直入的艰难,纯写天空的艺术也就不多见了。
B.文章开头说:“不亦快哉!”结尾仍用“不亦快哉”结束,前后呼应。既写出速度之快,又有痛快淋漓的味儿。
C.第一段“大了无法看”之下用个破折号,加上“那时得躲进舱里去”一语,一是说明为什么“无法看”,二呢,带出一种幽默的语趣。躲进舱去了,还看什么呢?
D.文章最后一段讲到“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可怜得像条臭水沟似的”用了对照的手法。“亚洲第一大水”,何等的壮大!“像条臭水沟”,又是何等的不足道。作者的痛心与伤感之情显然隐藏在笔端。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不受香火的清廉大佛。
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人”的弥勒佛。
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微笑——世人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
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他光着头,顶烈日,冒大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剜出来见我。”
资金解冻了,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了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
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山乐水乐佛不乐。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弛,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的遗愿,拯救芸芸众生的三江中流砥柱。
他也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为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历经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了峭壁,跌进了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炷香火,一支红烛,一人跪拜,看到的只是他的伟岸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在临河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会倾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
人们只能簇拥在轮船上才能看清他那顶天立水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但众所周知,轮渡上不便点香,也不能跪拜。
有人感叹,有人惊叹,有人礼赞:“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还有几炷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伟佛,连一炷香火也没有。”
1.作者为什么强调“乐山大佛”不是通常所说的“笑弥勒”?(3分)
答:
2.作者认为他的严肃思考来自何处?(4分)
答:
3.文章告诉读者,乐山大佛能保持清廉的客观原因是什么?(4分)
答:
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抨击社会上存在的贪污受贿之风。
B.本文意在说明为政清廉的关键在于清除滋生腐败风气的土壤。
C.本文主旨借礼赞乐山大佛而歌颂了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
D.文章托物言志表现主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凝炼,文采斐然。
E.虽说有赞叹,但面对如此伟岸的乐山大佛居然没有一炷香火,作者还是蕴藏着深深的惋惜之意的。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海南杂忆   矛盾
我们到了那有名的“天涯海角”。原以为这个地方是一条陆地,突入海中,碧涛澎湃,前无去路。但是错了,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所谓“天涯海角”就在公路旁边,相去二三十步。当然有海,就在岩石旁边,但未见其“角”。至于“天涯”,我想象得到千数百年前古人以此二字命名的理由,但是今天,环岛公路干线直通那里,沿途还有盐场、铁矿等等:这哪里是“天涯”?
出乎我的意外,这个“海角”却有那么大块的奇拔的岩石;我们看到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浪打风吹,石面已颇光滑两石之隙,大可容人,细沙铺地;数尺之外,碧浪轻轻扑打着岩根。我们当时说笑话:可惜我们都老了,不然,一定要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
这些怪石头,叫我想起题名为《像耳山》的苏东坡的一首五言绝句: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
我翻阅过《道光琼州府志》,在“谪宦”目下,知谪宦始自唐代,凡十人,宋代亦十人;又在“流寓”目下,知道隋一人,唐十二人,宋亦十二人。明朝呢,谪宦及流寓共二十二人。这些人,不都是“补天遗”的“道旁石”么?其中有大名震宇宙的李纲、赵鼎和胡铨。这些名臣,当宋南渡之际,却无缘“补天”,而被放逐到这“地陷东南”的海岛作“道旁石”。千载以下,真叫人读了苏东坡这首诗同声一叹!
经营海南岛,始于汉朝。大概从唐朝开始,这块地方被皇帝看中了,作为放逐罪人的地方。可是宋朝更甚于唐朝,宋太宗贬逐卢多逊至崖州的诏书,就有这样两句:“特宽尽室之诛,止用投荒之典。”原来宋朝皇帝把放逐海南岛视为仅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你看,他们把这个地方当作怎样的“险恶军州”!
只在人民掌握政权以后,海南岛才别是一番新天地。兴隆农场是归国华侨经营的一个大农场。以前这里没有的若干热带作物,如今都从千万里外来这里安家立业了。正像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万里投荒,为人作嫁,现在他们回到祖国的这个南海大岛安家立业,却不是“道旁石”,而是真正的补天手了!
我们的车子在公路上扬长而过。时令是农历岁底,北中国的农民此时正在准备屠苏酒,在暖屋里计算今年的收成、筹划着明年的夺粮大战吧?但是眼前,这里,海南,我们却看见一望平畴,新秧芊芊,嫩绿迎人。这真是奇观。
还看见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的小草,绵延不绝。这些小草矮而丛生,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统年间王佐所写的一首五古《鸭脚粟》了。我问陪同我们的白光同志,“这些就是鸭脚粟吗?”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不是!”她回答,“这叫飞机草。刚才路旁就有鸭脚粟。”我问鸭脚粟今作何用,
她说:“喂畜牲。可是,还有比它更好的饲料。”我说,明朝时候,老百姓把它当作粮食。
然而,王佐还有一首五古《天南星》:
君有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
这就是说,老百姓所得,尽被搜刮以去,不但靠鸭脚粟过活,也还靠天南星。怪不得王佐在诗的结尾用了这样“含泪微笑”式的两句:
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
1963年5月13日
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6分)
15.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4分)
16.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之美产,中原知味不?”是“含泪微笑”式的,为什么?(4分)
17.为了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请加以分析。(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