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法国社会学家埃吕尔承认技术应用有负面作用,但他认为这只能通过技术来消除。埃吕尔说:“我们在尽力揭露技术发展招致麻烦的一面……我深信,所有这些麻烦都会随着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而被消除,而且,确实也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才能消除。”技术对消除、减弱技术的负面效果,当然有重要作用,例如要在煤中脱硫,就应当研究和应用脱硫技术,仍然是人的决策。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会自然消除,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有害的。
另一位学者弗洛姆说,现代技术系统有两个指导原则:第一原则是“凡技术上能够做的事都应该做”,第二原则是“最大效率与产出原则”。弗洛姆所说的第二原则,就是所谓的效率原则。他所说的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能够做”等于“应该做”。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就是凡技术能够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还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即使是恶的技术,也应当采用,并且努力强化它的恶果。这当然是荒唐的逻辑。“能够”是对技术功能的判断,是事实判断:“应该”是价值判断、伦理判断。“能够”不等于“应该”,正如“应该”不等于“能够”。同样,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如果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那我们就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
人与技术的关系只能是创造与被创造、开发与被开发、应用与被应用、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技术应当为人谋利,而不应当损害人的利益。是人主宰技术的命运,而不是技术主宰人的命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遵守技术的自然逻辑,既人造物进化的逻辑,也可以说是技术自身的逻辑;更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或称社会逻辑,这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技术的社会逻辑高于技术的自然逻辑,当这两种逻辑冲突时,技术的自然逻辑服从技术的社会逻辑。技术本身的善恶、技术应用后果的善恶,只能根据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来判定。人类的最高目标,不是发展和应用技术,而是人类的全面发展,技术只是为了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技术越发展,越应该强调对技术的人文关注。
6.下列不属于作者对弗洛姆“第一原则”评价的一项是
A、第一原则事实上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伦理判断。
B、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而这一逻辑是片面的。
C、如果应用这一原则,那么,势必会放弃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
D、第一原则强调了凡技术能做的都应当去做,而且要尽量强化它的效果。
7.根据文意,下列对“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主宰技术的命运,人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应遵循技术的自然逻辑。
B、人类的最高目标是人类的全面发展,而技术必须为这个最高目标服务。
C、人是目的,技术是手段,人和技术是创造与应用、开发与控制的关系。
D、技术应当为人谋利,所以应大力发展技术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8.根据原文,下列真正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要降低技术的负面作用,应强化人对技术应用的责任感,根据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来判定技术应用的后果。
B.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负面作用就会被消除,而且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技术的负面作用才会被消除。
C.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技术不能取代道德,就像道德不能取代技术,如果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就应当去做。
D.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责任不在技术而在人,在于人怎样应用,所以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而非自然逻辑。
答案
7. B
8. A
解析
B项,从第2段中“第一原则提出了一种技术逻辑”“这当然是荒唐的逻辑”这样的表述,可以得知第一原则提出的逻辑是片面的。
C项,第2段中有这样的表述:“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那我们就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这里“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就是指“应用这一原则”。
D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第2段中是“这两条原则结合起来”,而不是单指“第一原则”。故选D项。
7.A项,犯了顾此失彼的错误,题干要求“对‘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的理解”,但这里只有对“人是主体”,而对“技术是客体”却避而不谈。 B项,分别从“人”和“技术”两个方面解说了对“人是主体,技术是客体”的理解,符合题意。 C项,犯了混淆关系的错误,在第3段中“人和技术”的关系是“创造与被创造、开发与被开发、应用与被应用、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不是“创造与应用、开发与控制的关系”。 D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第3段中有“技术应当为人谋利,而不应当损害人的利益”这样的表述,并没有说“应大力发展技术来满足人们的需要”。故选B项。
8.A项,文章开篇便点明了“技术应用有负面作用”,降低技术的负面作用,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符合题意。 B项,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第1段中说“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会自然消除”,这“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有害的”。 C项,也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凡技术能够做到的事,我们都应当去做”是第2段中假设的一种情况,但这种情况“放弃了对技术应用后果的评价和责任”。 D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3段中“要遵守技术的社会逻辑,而非自然逻辑”是在“这两种逻辑冲突”时,并非所有情况下。故选A项。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法国社会学家埃吕尔承认技术应用有负面作用,但他认为这只能通过技术来消除。埃吕尔说:“我们在尽力揭露技术发展招致】;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历史的暗角(节选)
余秋雨
①冯道原在唐闵帝手下做宰相,公元九三四年李从珂攻打唐闵帝,冯道立即出面恳请李从珂称帝,别人说唐闵帝明明还在,你这个做宰相的怎么好请叛敌称帝?冯道说:我只看胜败,“事当务实”。果然不出冯道所料,李从珂终于称帝,成了唐末帝,便请冯出任司空,专管祭祀时扫地的事,别人怕他恼怒,没想到他兴高采烈地说:只要有官名,扫地也行。
②后来石敬瑭在辽国的操纵下做了“儿皇帝”,要派人到辽国去拜谢“父皇帝”,派什么人呢?石敬瑭想到了冯道,冯道作为走狗的走狗,把事情办妥了。
③辽国灭晋之后,冯道又诚惶诚恐地去拜谒辽主耶律德光,辽主略知他的历史,调侃地问:“你算是一种什么样的老东西呢?”冯道答到:“我是一个无才无德的痴顽老东西。”辽主喜欢他如此自辱,给了他一个太傅的官职。
④身处乱世,冯道竟然先后为十个君主干事,他的本领自然远不止是油滑而必须反复叛卖了。被他一次次叛卖的旧主子,可以对他恨之入骨却已没有力量惩处他,而一切新主子大多也是他所说的信奉“事当务实”的人,只取他的实用价值而不去预想他今后对自己的叛卖。因此,冯道还有长期活下去不断转向、叛卖的可能。
⑤我举冯道的例子只想说明,要充分地适应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活,一个人的人格支出会非常彻底,彻底到几乎不象一个人。与冯道、杜周、费无忌等人相比,许多忠臣义士就显得非常痛苦了。忠臣义士平日也会长时间地卑躬屈膝,但到实在忍不下去的时候会突然慷慨陈词、拼命死谏,这实际上是一种“不适应反应”,证明他们还保留着自身感知系统和最终的人格结构。后世的王朝也会表扬这些忠臣义士,但这只是对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追认性的微小补充,至于封建政治生活的正常需要,那还是冯道、杜周、费无忌他们。他们是真正的适应者,把自身的人格结构踩个粉碎之后获得了一种轻松,不管干什么事都不存在心理障碍了,人性、道德、信誉、承诺、盟誓全被彻底丢弃,朋友之谊、骨肉之情、羞耻之感、恻隐之心都可一一抛开,这便是极不自由的封建专制所哺育出来的“自由人”。
⑥这种“自由人”在中国下层社会的某些群落获得了呼应。我所说的这些群落不是指穷人,劳苦大众是被物质约束和自然约束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一群,不能不循规蹈矩,并无自由可言,他们往往坚守贫穷,贫穷不等于高尚却也不直接通向邪恶;我甚至不是指强盗,强盗固然邪恶却也有自己的道义规范,否则无以合伙成事,无以长久立足,何况他们时时以生命做为行为的代价,冯道、杜周、费无忌他们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我当然也不是指娼妓,娼妓付出的代价虽然不是生命却也是够具体够痛切的,在人生的绝大多数方面,她们都要比官场小人贞洁。
⑦与冯道、杜周、费无忌这些官场小人呼应得起来并能产生深刻对位的,是社会下层的那样一些低劣群落:恶奴、乞丐、流氓、文痞。
⑧除了他们,官场小人再也找不到其它更贴心的社会心理基础了。而恶奴、乞丐、流氓、文痞一旦窥知堂堂朝廷要员也与自己一般行事处世,也便获得了巨大的鼓舞,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有资格自称“朝中有人”的皇亲国戚。
⑨这种遥相对应,产生了一个辽阔的中间地带。就象电磁的两极之间所形成的磁场,一种巨大的小人化、卑劣化的心理效应强劲地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上有朝廷楷模,下有社会根基,那就滋生蔓延吧,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呢?人们后来处处遇到的小人,大多不是朝廷命官,也不是职业性的恶奴、乞丐、流氓、文痞,而是中间地带非职业意义上的存在,人数多,范围广,渗透力强,几乎无所不在。上层的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下层的社会渣滓可以清除,而这种中间地带的存在将会是一种幅员辽阔的恶性遗传,难以阻遏。
16.作者在文中谈及封建王朝对忠臣义士的态度时说“后世的王朝也会表扬这些忠臣义士,但这只是对封建政治生活的一个追认性的微小补充”,为什么这种表扬是“微小”的补充?(3分)作者又说:这种“自由人”在中国下层社会的某些群落获得了“呼应”,这里“呼应”的意思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参考:对封建王朝来说,小人更有存在的价值,他们才是封建政治生活的正常需要,而忠臣义士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道义上的补充。(应抓住两类人差异进行解释,突出忠臣义士)
(2):抓住第七节的“深刻对位”或者第八节的“找到”“社会心理基础”以及“巨大鼓舞”作答。
1、请借助文章第五节的信息,为文中的“自由人”下定义。(4分)
2.“这种中间地带的存在将会是一种幅员辽阔的恶性遗传,难以阻遏”有何含义,谈谈你的理解。(5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忠臣义士虽彰显于后世,但活在世上似乎总不得志,而小人行径虽历来为人不齿,但小人横行官场似乎并不是一朝一日的偶然现象,作者以理性的分析独到的眼光探究了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 |
B.本文以冯道等人为例,提出了官场小人与低劣群落遥相对应而产生的社会恶果“难以阻遏”的看法,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
C.作者举“下层社会的群落”与“官场小人”作比时,先提到了三个群落,在作者看来,这三个群落固然可憎,但官场小人在许多方面都不如他们。(末两句有误) |
D.本文意境深邃,融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忧患意识及灵心慧悟于一文,其任务不仅是探求真理,更是抒发感性生活。(“更是抒发感性生活”有误) |
扑进画框
韩少功
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
汽车爬高已经力不从心的时候,车头大喘一声,突然一落。一片巨大的蓝色冷不防冒出来,使乘客们的心境顿时空阔和清凉。前面还在修路,汽车停在大坝上,不能再往前走了。乘客如果还要前行,投访蓝色水面那一边的迷蒙之处,就只能收拾自己的行李,疲惫地去水边找船。这使我想起了古典小说里的场面:好汉们穷途末路来到水边,幸有酒保前来接头,一支响箭向湖中,芦苇泊里便有造反者的快船闪出……这支从古代射来的响箭,射穿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新中国,疾风嗖嗖又余音袅袅——我今天也在这里落草?
我从没见过这个水库——它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是我离开了这里之后。据说它与另外两个大水库让山外数十万亩农田受益,也给老山里的人带来了驾船与打鱼一类新的生计。这让我多少有些好奇。
当时这里也有知青点,其中大部分是我中学的同学,曾给我提供过红薯和糍粑,用竹筒一次次为我吹燃火塘里的火苗。他们落户的地点,如今已被大水淹没,一片碧波浩渺中无处可寻。当机动木船突突突犁开碧浪时,我没有参与本地船客们的说笑,只是默默地观察和测量着水面。我知道,就在此刻,就在脚下,在船下暗无天日的水深之处,有我熟悉的石阶和墙垣正在飘移,有我熟悉的灶台和门槛已经残腐,正在被鱼虾探访。某一块石板上可能还留有我当年的刻痕:一个不成形的棋盘。
巴童浑不寝,夜半有行舟。这是杜甫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张继的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是贾长江的诗。芦荻荒寒野水平,四周唧唧夜虫声。长眠人亦眠难稳,独倚枯松看月明。这是《阅微草堂笔记》中俞君祺的诗。……机船剪破一匹匹水中的山林倒影,绕过一个个湖心荒岛,进入了老山一道越来越窄的皱折,沉落在两山间一道越来越窄的天空之下。我感觉到这船不光是在空间里航行,而且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画廊里巡游,驶入古人幽深的诗境。
我用手机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在柴油机的轰闹中听不太清楚,只听到他一句惊讶:“你在哪里?你真的去了八景?”——他是说这个乡的名字。
为什么不?
“你就打算住在那里?”
不行吗?
我觉得他的停顿有些奇怪。
融入山水的生活,经常流汗劳动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自由和最清洁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可靠和最本真的生活?我被城市接纳和滋养了三十年,如果不故作矫情,当心怀感激和长存思念。我的很多亲人和朋友都在城市。我的工作也离不开城市。但城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越来越陌生,在我的急匆匆上下班的线路两旁与我越来越没有关系,很难被我细看一眼;在媒体中的罪案新闻和八卦新闻与我也格格不入,哪怕看一眼也会心生厌倦。我一直不愿被城市的高楼所挤压,不愿被城市的噪声所烧灼,不愿被城市的电梯和沙发一次次拘押。大街上汽车交织如梭的钢铁鼠流,还有楼墙上布满空调机盒子的钢铁肉斑,如同现代的鼠疫和麻风,更让我一次次惊悚,差点以为古代灾疫又一次入城。侏罗纪也出现了,水泥的巨蜥和水泥的恐龙已经以立交桥的名义,张牙舞爪扑向了我的窗口。
“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酒吧里的男女们疲惫地追问,大多找不出答案。就像一台老式留声机出了故障,唱针永远停留在不断反复的这一句,无法再读取往后的声音。这些男女通常会在自己的墙头挂一些带框的风光照片或风光绘画,算是他们记忆童年和记忆大自然的三两存根,或者是对自己许诺美好未来的几张期票。未来迟迟无法兑现,也许永远无法兑现——他们是被什么力量久久困锁在画框之外?对于都市人来说,画框里的山山水水真是那样遥不可及?
我不相信,于是扑嗵一声扑进画框里来了。
(节选自韩少功《山居心情》)
注①:从2000年始,韩少功的手每年六个月在海口“握笔”,尽他海南省文联主席的“本分”;另六个月在湖南汨罗八景峒大同村“把锄”,在两千年前屈原行吟之所养鸡、种地。韩少功说:“《山居心情》也是在山地里刨出来的,今天刨一锄头,明天刨一锄头,零零星星、断断续续地……六年过去了,我总算对这些日子有了交代。”这是一本带有纪实性、自传性的散文集。
1、写出“响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4分)
2文中划线的语段间接地映射出了作者的“山居心情”。请根据划线语段的内容推想作者理想中的生活情景。(4分)
3.阅读全文,概括作者“扑进画框”的几个理由。(6分)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由“在水边找船”,想起了古典小说里的好汉们穷途末路时的落草场面,感叹自己现在的处境也和他们一样。 |
B.第四段作者提及某一石板上自己留着的“当年的刻痕”。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一种复杂的情感:对往昔欢乐生活的回忆与留恋以及对今日不能实地探访的些许叹惋。 |
C.第五段引用古人诗句,意在说明作者夜游八景,忆起了当年的生活,沉醉于幽深的诗境而不能寐。 |
D.现代都市男女在不断质疑都市生活的同时,却又无法逃离这种生活,这种矛盾的心态与作者“扑入画框”、亲近山水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
杨曾宪
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的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当然,鲁迅和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而言,他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级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代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人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西方文明除去抽水马桶先进,其他别无所长。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和鲁迅相比呢?
但正因如此,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亲者甚众呢?而鲁迅却不是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因为虽然60年过去了,但由于种种政治历史主题的变奏,我们的国民性改造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毒化民族的灵魂的阿Q精神却仍在蔓延滋生。物质贫乏时的阿Q尚是可怜的,物质丰富时期的阿Q却变得有些可憎。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但不能以此而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小题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说:“有人说,鲁迅正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
(1)“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的真正含义是什么?(2分)
答: (不超过12个字)
(2)“周作人正向我们走来”的真正含义是什么?(2分)
答: (不超过12个字)
小题2:第三自然段中说到“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这个“痼疾”是指什么?(不超过25个字)(3分)
答:
小题3:作者认为“鲁迅不应离我们远去”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鸽 子 哀 歌
⑴飞禽离不开高天阔穹,它们需要在那里展翅飞翔,那里才有它们的生路。
⑵总还记得,在第13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泰国国王要放飞一只鸽子。这一寓意和平亲睦的善举,算是主办者精心安排的精彩一幕。可是,全亚洲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许都看到了,当国王把鸽笼打开后,那只鸽子却在笼子里呆着,迟迟不肯亮翅,整个华目体育中心的鸽子也因此无法放飞,随它一道腾空。直到国王的侍从伸手去笼子里赶它几下,那厮才扑棱棱地扇起双翅,朝天空飞去。
⑶我禁不住要问,那只鸽子怎么啦?
⑷在我看来,鸽子本就属于蓝天。那一片纯净的透明的蔚蓝,才是鸽子类初始的又是永恒的乐园。在那里,它的翅膀可以尽情地划动空气,翱翔的身姿衬着蓝天白云,不仅优美,更有一份飘逸和傲岸。飞越青山绿水时,连收缩在腹下的双趾也显出苍劲的力度。飞翔着,清风属于它,阳光属于它,霞彩虹霓属于它,生命最可贵的自由也属于它。
⑸华目的鸽子怎么啦?怎不向往着广阔无垠的天空?天空飘游的云彩不是在片片呼唤吗?
⑹鸽子周身的羽毛颇有光泽并富色彩层次,证明它绝非上帝创造的凡庸物种。那琥珀色的宝石般的眼睛,闪着晶莹清澈之光,透出灵性的智慧,常常让我心驰神往。这样的生灵最应懂得自己生命的归宿和尊严所在。
⑺时至今日,充满野性及自由搏击精神的鸽子是没有了。经过长期驯化,一切堪称优良的鸽子必须是很懂得在天空稍稍徘徊就飞回主人安排好的笼子里去的那种,哪怕千里之外,也能穿云破雾栉风沐雨认向返巢,那才是上等鸽,值得了好价钱;不懂得飞回原先窝巢的鸽子,那是劣鸽孬鸽。即便是劣鸽孬鸽,迷路了,被别的鸽群诱走了,也只是从一只鸽笼进了另一只鸽笼而已。
⑻没有鸽哨的天空,多么空旷而寂寞,多么让人惆怅;如今的鸽子都被套上了鸽哨,响着自甘驯养的声音,更让人听出一声声悲凉。我们抬头所能看到的城市上空的鸽子都是有主的了,他们必须飞回人类为它们所营造的安居之所,无一例外。我无从考证这漫长的演绎历史,何等奇黠何等残酷。我只能设想,在最初的时候,鸽子都是野生野长的,在草丛岩缝中度日月。野鸽中的精英刚被逮进笼里时,也许愤懑过反抗过,想冲破牢笼重回蓝天,追寻自由自在的生活。只是,待饱尝了一段不必在凄风苦雨中飞腾寻觅,就有足够的现成食物吞咽食囊的舒畅日子后,就觉得活在笼子里并不怎么坏,直至把鸽笼视为理想的伊甸园。每餐饱食之后,便咕咕小唱,剔剔羽毛。于是,在笼子里嬉戏繁衍,乐享天年,把忠实于笼子的习惯进化为天性,代代遗传,野鸽终于成为具有辨向恋巢特性的家鸽。我想大致的过程就是如此。只是,家鸽再也不是先前的鸽了,这个族群还会有与其他飞禽竞争的勇气和能力吗?恋巢情结早已是那双象征着自由搏击坚韧向前的翅膀的鸽子的枷锁,想让它们重返云天山野,已是它们再也无法忍受的落没和痛苦了。
⑼在笼子里呆久了的鸽子,渐渐失去了回归自然的天性,再也离不开那有吃有喝悠闲舒适的笼子了,上苍给鸽子一双翅膀已是多余,已是日子的累赘。这是鸽子们的悲哀。
⑽泰国国王要放飞的,或许正是一只这般让人悲哀的鸽子。
⑾那一刻,我真想把手臂伸到曼谷华目体育中心的主席台上,赶一赶那一只想赖在或懵在笼子里的东西,为越来越贪图安逸、腐蚀个性的人类做一次警告。
1.抒情散文的主要作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借“鸽子的哀歌”告戒人们什么道理?(续答)
答:作者以鸽喻人,告戒人们人类和鸽子一样
2.联系下文第(9)段,第二段中“那只鸽子却在笼子里呆着”的原因是什么?
答:原因是:
3.第⑷段有些写景词句,比如“那一片纯净的透明的蔚蓝”、“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续答)
答:描写优美的环境,衬托鸽子
4、鸽子的翅膀原本象征:
现在它的翅膀却套上了枷锁,这个枷锁是:
5.属于天空的鸽子和属于笼中的鸽子本质的区别在于:
17.这是一篇倾注作者感情的散文,请以第⑺段画线句为例进行分析,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先观点,后用表达此种感情的词语做论据加以说明)?
答:包含了作者
胡杨树
肖复兴
①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树。我完全被它惊呆、慑服,为它心潮澎湃而热血沸腾。真的,平淡的生活中,很难有这样的人与事,让我能够如此激动以至血液中腾起炽烈的火焰,更别说司空见惯的被污染的大气层玷污得灰蒙蒙的树了。这样的树却让我精神一振,一下子涌出生命本有的那种铺天卷地推枯拉朽的力量来。
②这便是胡杨树!
③这样的树只有这大漠荒原中才能够见到。站在清冽而奔腾的塔里木河河畔,纵目眺望南北两岸莽莽苍苍的胡杨林,我的心中感受到一种人未有过的震撼,如同那汹涌的河水冲击着我的心房。
④塔里木河两岸各自纵深四十余公里,是胡杨的领地。前后一片绿色,与包围着它的浓重的浑黄做着动人心魄的对比。这一片浓重的颜色波动着,翻涌着,连天铺地,是这晨最为醒目的风景线。
⑤真的,只要看见这样的树,其他的树都太孱弱渺小了。都说银杏树古老,一树金黄的小扇子扇着不尽的悠悠古风,能比得上胡杨吗?一亿三千五进万年前,胡杨就生存在这个地球上了。都说松柏苍翠,经风霜不凋如叶针般坚贞不屈,能比得胡杨吗?胡杨不畏严寒酷暑,不怕风沙干旱,活着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烂又一千年,松柏抵得上它这三千年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宁折不弯、宁死不朽的性格吗?更不要说纤纤如丝摇弯腰枝的杨柳,一抹胭脂红取媚于春风的桃李,不敢见一片冰雪花的棕檬桉,不能离开温柔水乡的老榕树……
⑥胡杨!只有胡杨挺立在塔里木河河畔,四十公里方阵一般,横空出世,威风凛凛。无风时,它们在阳光下岿然不动,肃穆超然犹如静禅,仪态万千犹如根雕——世上永远难以匹敌的如此巨大苍莽而诡谲的根雕。它们静观世上风云变化,日落日出,将无限心事埋在心底。它们每一棵树都是一首经得住咀嚼和思考的无言诗!
⑦劲风掠过时,它们纷披的枝条抖动着,如同金戈铁马呼啸而来,如同惊涛骇浪翻卷而来。它们狂放不羁地啸叫,它们让世界看到的是男儿心是英雄气是泼墨如云的大手笔,是世上穿戴越来越花哨却越来越难遮掩单薄的人们所久违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⑧远处望去,它们显得粗糙,近乎梵•高笔下的矿工速写和罗中立笔下的父亲皱纹斑斑的脸。但它们都苍浑而凝重,遒劲而突兀,每一棵树都犹如从奥林匹亚山擎着火把向你奔来的古希腊男子汉。
⑨走近处看,每一棵树的树皮都皱裂着粗粗大大的口子,那是岁月的标记,是风沙的纪念,如同漂洋过海探险归来的航船,桅杆和帆上挂满千疮百孔,每一处疤痕都是一枚携风兵雷的奖章。每一棵树的树的树干都扭曲着,如同剽悍的弓箭手拉开强劲的弓弩,绷开一身赤铜色凸起饱绽的肌肉。每一棵的树枝都旋风般直指天空,如同喷吐出的蛇信,摇曳升腾的绿色火焰。
⑩这样的树,饱经沧桑,参悟人生。它们把最深沉的情感埋在根底,把最坚定的信念写在枝条,把要倾吐的一切付与飞沙走石与日月星辰。这样的树,永远不会和大都市用旋转喷水龙头浇灌的树、豪华宴会厅中被修剪得平整犹如女人刚剪过发的树雷同。
○11我会永远珍惜并景仰这种树!我摘下几片胡杨树叶带回北京,那是儿子专门嘱咐我带给他的。树叶很小,上面有许多褐色斑点,如同锈的痕迹,比柳树叶还要窄、短,甚至丑陋。但儿子说北京没有这种树。是的,北京没有。
16.作者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树”,作者认为这样的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概括。(6分)
17.第⑥段说“它们每一棵树都是一首经得住咀嚼和思考的无言诗”,从文中看,作者“咀嚼和思考”出了什么?请分条作答。(6分)
(1)
(2)
(3)
18.文章结尾说“是的,北京没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9.请从下列鉴赏角度任选一个,结合原文写一段鉴赏文字,要求:①所选角度至少举出两例加以分析;②不少于80字。(5分)
(1)妙用比喻(2)善用对比
答:
最新试题
- 1This is the hotel_______ last month.[ ]A.which they stay
- 2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最南与最北界线的决定因素是A.国际会议的规定B.地球的自转C.黄赤交角的大小D.地球的公转
- 3读图回答问题:1.A图和B图,分别表示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某地气温和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
- 4用六根长度相等的火柴棒搭等边三角形,最多搭成( )个.A.2B.3C.4D.5
- 5若集合P={x|x≤4,x∈N*},Q={x|x>1,x∈N*},则P∩Q等于( )A.{1,2,3,4}B.{2,3
- 6往CuO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2SO4并微热,当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并向溶液中插入一枚铁钉,片刻后,取出
- 7【题文】一艘油轮正航行在这样一个地方:北侧是高纬度,南侧是中纬度,西侧是东半球,东侧是西半球,该油轮所在的位置是(
- 8下图示意制鞋业在两个地区的转移。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制鞋业在M、N两地之间的转移情况。 ___________
- 9“一个人一分钟可以挖一个洞,六十人一秒钟却挖不了一个洞。”这在美国被称为邦尼人力定律。这一定律( )A.不承认整体
- 10X、Y是周期表中前20号中的两种元素(非稀有气体元素),X原子的半径比Y的半径小,且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m、n均为正整数
热门考点
- 1台湾省工业中心分布有何特点?分析原因。
- 2【题文】在横线上再写几句话,组成排比句,表现“要了解自己、相信自己”的主旨。如果你是大河,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
- 3将小球以3m/s的速度水平抛出,它落地速度为5m/s,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为(g="10" m/s2)( )A.
- 4如图为双缝干涉的实验示意图,若要使干涉条纹间距变大可改用波长更____(填“长”或“短”)的单色光;或者使双缝与光屏之间
- 5在天气晴朗的早晨,摘取一植物叶片甲,于105℃下烘干,称其重量;到黄昏时,再取同一植株着生位置与叶片形状都与甲相同的叶片
- 6已知复数z=a+bi(a,b∈R),且|z|=2,又(1-i)u=(1+i).z,而u的实部和虚部相等,求u.
- 7I was impressed _______ his huge feet ________ approximately
- 8(2013·杭州一模)Two of my friends are having their weddings on th
- 9如图所示,AB为14圆弧轨道,半径为R,BC是水平轨道,整个轨道不光滑,今有质量m物体,自A点从静止滑下,运动到C点刚好
- 10(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硫化钠,俗称臭碱,是一种强还原剂,在工业上用途广泛。他们对硫化钠与次氯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