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雪线高度引起我的兴趣。它的雪线高度达到了海拔6200米,是全世界雪线最高的地方。
所谓雪线,就是永久性积雪的下限。用术语说,就是冰雪积累和消融相抵,平衡了的地方。按道理,雪线应该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所以,雪线最高的地方,应该在赤道地区的雪山上,如乞力马扎罗雪山,但我们知道,乞力马扎罗雪山的高度才是5895米,雪线大约在5000米的地方,其它地区的雪线按理只能低于这个高度。
在东绒布冰川上,我们已经爬过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的5895米的高度,但这里仍然没有冰雪。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想想看,在非洲赤道那么热的地方,5000米左右的地方就已经白雪皑皑了,可是在北纬28度的珠穆朗玛峰峰区,6000多米的东绒布冰川旁的高山上竟还留不住冰雪。
最先注意到这一现象并给予解释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我们知道一地的温度,并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光,而是由地面先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再将热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出来。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之上,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因此导致青藏高原上雪山的雪线比同纬度甚至赤道上的高山的雪线还高。
关于雪线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按道理,雪山南坡的雪线应该高于北坡,因为南坡向阳,纬度更低,但事实是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比南坡高得多。其南坡雪线虽然各有差异,但大体在海拔4500-5000米范围,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5500-6000米之间。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南坡正对着印度洋,从印度洋上涌来的水汽被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所截,在南坡形成丰沛的降水,因此南坡冰川冰雪补给充分,补给和融化的平衡线即雪线大大降低。而水汽越过喜马拉雅山脊到达北坡,已成强弩之末,以致北坡的冰川无法获得丰富的冰雪补给,融化的力量大于冰川向下运动的力量,因此雪线上移。
小题1:下列说法与文章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东绒布冰川雪线之所以引起作者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海拔高度竟然超出了赤道雪山的雪线。 |
B.青藏高原雪山雪线高于赤道雪山雪线,洪堡认为是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体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 |
C.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在海拔4500-5000米之间,北坡雪线在5500-6000米之间。 |
D.喜马拉雅山北坡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冰雪的消融速度大于积累速度,因而雪线上移。 |
A.文章中所说的“雪线”,应该是夏季积雪的下限。作者本次对东绒布冰川雪线的考察也应该是在夏季。 |
B.地球上雪线高度最低的地方应该是南极和北极。 |
C.乞力马扎罗雪山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完全是因为那里雨水充沛,能获得足够的冰雪补给。 |
D.喜马拉雅山地区南坡雪线低于北坡雪线的现象将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内继续存在。 |
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热岛效应;南北坡由于喜马拉雅山本身高大山体影响而得到的来自印度洋水汽补给量的不同;纬度;向阳与背阳。(4分。每点1分)
解析
小题:B(引起兴趣的还有喜马拉雅山地区雪线南坡低于北坡的现象;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4500-5000米之间,北坡雪线大体在5500-6000米之间;喜马拉雅山北坡并非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
小题:C(除了雨水充沛,还与不具备青藏高原那样的“热岛效应”有关)
小题: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雪线高度引起我的兴趣。它的雪线高度达到了海拔6200米,是全世界雪线最高的地方。所谓雪线,就是永久性积雪的下限。用术语】;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古蜀文明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今天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DNA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古蜀人之谜能否因此揭开?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距今约3700年--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章华告诉记者,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800年中,宝墩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一块富饶之地,重建家园。
“如果不是特别紧迫与特殊的原因,或许宝墩人将会继续着他们平静的日子。然而,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考古证实,一股外力冲破了这种沉寂,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
距今3200年左右,盛极一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其衰落的原因困扰着考古学界。
据江章华介绍,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始于约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进入成都平原。这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发生巨变,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我国考古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发现便发生在这里。1986年夏天,震惊世界的两个埋藏坑被发现,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种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尽管学界对于两个坑的年代与性质尚存争议,然而,文物所折射出来的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繁荣数百载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时化为废墟。“考古发现,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用龟甲占卜的习俗也是三星堆没有的现象。”江章华说。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三星堆都城为何被废弃?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还是政局变化?
小题1:对文中加点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蜀文明”包罗“新石器文化”和“宝墩文化”。 |
B.“新的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文化”融合成“三星堆文化”。 |
C.“新的文化”就是“三星堆文化”。 |
D.“成都平原文化”就是“新石器文化”。 |
A.运用DNA技术分析古蜀人人骨可以解答古蜀人的人种构成和种族结构。 |
B.古蜀人和古蜀文明带给人类的众多谜团,很多至今还未解开。 |
C.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等传说既有神秘的一面,又有历史真实的一面。 |
D.三星堆文化产生于距今37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的文化已经比较发达。 |
A.沿袭着同一种生产方式 |
B.生活上心满意足,不思进取 |
C.所从事的农业耕作过于简单 |
D.外来文化的冲击 |
A.考古发现的古蜀人的迁居规律证明他们在不断进行周期性的生存选择。 |
B.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诞生较为发达的宝墩文化,证明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
C.成都平原分布着带有夯筑城墙聚落的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表明宝墩文化的发达程度。 |
D.文化创新、社会变革和政局变化等诸多因素使三星堆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
数字地球
①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④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客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和 “货”。
⑤货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小题1:“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A.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
D.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
A.多分辨率的动态数据体系。 |
B.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 |
C.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 |
D.网络体系。 |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 |
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源。 |
A.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
B.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
C.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 |
D.数字地球是一种战略思想,它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形成。 |
动物也“好学”
两份不同的动物觅食研究显示,虎鲸和黑猩猩都会把自家的“传统”传授给家族的其他成员。这一结果作为新的证据表明动物界中普遍存在学习行为。
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海产养殖场对虎鲸进行了一项研究。一条很有独创精神的雄虎鲸发明了一种捕食海鸥的新方法,并把这种方法传授给了同在养殖场的伙伴们。这条4岁的虎鲸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它呆在水下静静地等待,当有海鸥飞下来想吃鱼时就一口把海鸥咬住。纽约布法罗卡尼修斯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迈克尔·努南说:“它们其实是设了一个陷阱,用这种方法有时一天能捕获3—4只海鸥。”
尽管努南已经为不同的实验做了3年的观察,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行为。而且这条聪明的雄虎鲸开始这样做之后,努南观察到它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学会了这一招。很快,它们的妈妈们也享用到这种有羽毛的美味,还有一条6个月大的小鲸和一条壮年雄鲸也先后学会了。
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野生海豚是第一种被人们观察到有学习传统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会从海床剥下天然海绵盖到鼻尖上作为保护垫,英才以免觅食时被躲在海床边的带刺鱼类弄伤。不过虎鲸的研究证据更确凿,因为人们观察到了它们从开始学到学成的整个过程。
有些研究者说,很多所谓的文化传播现象也可以解释成某些个体自己领悟到某种技能。而不是仿效同伴。但是乔治敦大学海豚用海绵护鼻的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生态学研究家珍妮特·曼说:“很难再说这只是个别现象了。”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安德鲁·怀特尼说:“这非常明显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
怀特尼和他的同事也带来了他们的一项研究报告:当黑猩猩从同伴身上学会某一种技能之后,它们会一直沿用那种方法,即使那不是最有效的。怀特尼先找来两只黑猩猩,它们要用一根小棍子移动一个障碍物之后才能吃到东西。其中一只黑猩猩学会举起障碍物,另外一只被教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拨开障碍物。各自的伙伴可以观察到自己群体的“专家”的工作。这些黑猩猩只学属于自己群体的那只猩猩会的方法。即使一些用提举法的猩猩学会拨开法之后,大多数仍然选择自己群体最初的提举法。
(摘自《参考消息》)
小题1:以下选项最能说明“动物也‘好学’”的一项是
A.一条很有独创精神的雄虎鲸发明了一种捕食海鸥的新方法。 |
B.雄虎鲸的伙伴们在雄虎鲸的传授下,学会了捕食海鸥的新方法。 |
C.野生海豚会从海床剥下天然海绵盖到鼻尖上作为保护垫,以免觅食时被弄伤。 |
D.一只黑猩猩学会举起障碍物,然后吃到了东西。 |
A.雄虎鲸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的捕食新方法,其他鲸鱼也很快就领悟到了这种捕食方法。 |
B.雄虎鲸的同伴们,包括它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和它们的妈妈们在雄虎鲸的传授下,都学会了这种新的捕食方法。 |
C.雄虎鲸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的捕食新方法。 |
D.虎鲸诱捕海鸥的新方法非常罕见,那只雄虎鲸也不是自己领悟到的,而是向人类学习的。 |
A.因为黑猩猩只学属于自己群体的那只黑猩猩会的方法,而不知变通,所以黑猩猩的智力比虎鲸的更低下。 |
B.野生海豚是第一种被人们观察到有学习传统的海洋哺乳动物,这说明海豚比鲸鱼更聪明。 |
C.努南观察这条雄虎鲸已经有3年了,但他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捕食海鸥的行为。 |
D.有关虎鲸和黑猩猩的觅食研究结果,作为新的证据表明动物界中普遍存在学习行为。 |
大气环流
任何行星上,只要其上空有大气,就应该有大气环流。何谓大气环流?就是行星大气一方面从太阳电磁辐射中接收热量,一方面把自身的部分热量发射到行星际空间。在“收”与“发”的过程中,一些区域常年温度高,气压低,形成低气压,另一些地区常年温度低,气压高,形成高气压。气压的高低不同,导致大范围的大气流动,这就是大气环流。
地球上有三种环流。首先是信风,就是地球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做信风。古代商人利用它推动风帆飘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因此又称贸易风。除了信风,在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各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此外,在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还有强而窄的气流(称为急流),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作用,将低纬度地区的暖空气推向高纬度,将两极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输送。
这三种环流在火星上都有。不过,太阳辐射在火星表面造成的响应与地球不同,火星表面上夏季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夏季半球(即处于夏季的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因此火星上夏季环流圈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分布在赤道两边。此外,火星大气里还有两种特有的环流。一是热潮风,它是火星上的昼夜温差驱动,沿火星天空中太阳运动的方向传播。二是“凝致流动”,是二氧化碳季风性凝结形成的。在火星冬季半球高纬度地区,Y二氧化碳会冻结成干冰。这样,火星冬季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压就比别处低。高气压地区的大气向低气压地区流动,就形成一股强劲的环流,将热量和质量向极冠区转移。这股环流就是“凝致流动”。
在金星上虽然没有像地球、火星上那样的环流,C但大气中有从东向西流动的高速大风,风速由行星表面向上逐渐增加,Y表面风速为每秒1米,云顶风速可达每秒100米。以每秒100米速度前进,4天可以环绕金星一周,所以此风被称为“四日风”。四日风的能源是什么?是怎样产生的?至今还是谜。 (选自《大自然探索》2006年第1期)
小题1:下列有关“大气环流”成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星上的大气由于不同地区气压的高低不同,而导致的大范围的大气流动。 |
B.行星大气在接收和发射热量的过程中,造成不同区域常年温度高低不同,而导致气压的高低不同,最后形成大气的流动。 |
C.地球上的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有强而窄的气流,它将低纬度地区的热空气推向高纬度,将两极地区的冷空气向低纬度地区输送。 |
D.火星上夏季环流圈不是像在地球上那样分布在赤道两边,是因为太阳辐射在火星表面造成的夏季最热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夏季半球(即处于夏季的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 |
A.信风,就是地球中低纬度地区的一种大气环流。它相当稳定,按时前来,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叫做信风。 |
B.地球南北两半球的大气中有两个环流圈,分别位于中纬度地区和两极地区。 |
C.古代商人利用地球低纬度地区的大气环流推动风帆飘洋过海,从事贸易活动,决不轻易失信,因此又称贸易风。 |
D.急流是地球对流层上层或平流层内的强而窄的气流,它对整个大气环流起发动机作用。 |
A.夏季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是火星表面接收太阳电磁辐射热量最多的地方。 |
B.热潮风由火星上的昼夜温差驱动,它沿火星天空太阳运动的方向传播,是火星大气里一种特有的环流。 |
C.在火星夏季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二氧化碳会冻结成干冰,从而造成高气压地区的大气向该地区流动,形成一股强劲的环流。 |
D.“凝致流动”,是二氧化碳季节性凝结形成的一股强劲的环流,它将热量和质量向火星极冠区转移。 |
胡杨祭
刘湘晨
人们常说:野生胡杨树,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
——古维吾尔语
几乎所有见诸文字的表述中都将这里称作“死亡之海”,沙漠腹地的克里雅人却执拗地以此为故乡,他们把这里称作原来居住的地方。这种古老的故乡情结最早很可能与这些胡杨树有关。若许多年后,好景不在,失去了故乡的克里雅人一定是世界上最为悲伤的族群,如同秀色尽去、满目斑痕的胡杨树。
望着大漠荒原,让人遐想万端。树木已被伐尽,荒原正处在退化的某一过程中。我注意到地面的车辙已远不是农人和牧民擅用的牛车或小毛驴车的轮迹,而是地道的机械轮痕,拖拉机、汽车都在频频进入荒漠,这意味着什么呢?不能不让人觉其无限恐怖!
走一路,寻索一路,每有胡杨树,我必仔细浏览,驻足长久,如急于兑现一个久远的梦。每每在一株或一片胡杨前伫立,不知道我何以会有那么深的怜惜。
仅在二百年前,发源于塔克拉玛干四周众山间的河流多还处在发育盛期,水源充足,水势旺,一气呵成,倾泻而去,一直抵达沙漠腹地,最终汇入万宗之宿的罗布泊。如今,罗布泊一片干涸。从前所有最终汇入罗布泊的河流尽数萎缩,就连通贯整个塔克拉玛***那条母亲河——塔里木河,也缩短了几百公里,河水汛期来得格外迟,枯季却变得更长,让人盼而无期。死去的胡杨兀立荒原,树皮尽褪,树心儿被掏空,在碧蓝的天幕之下,一具躯干愈显得惨白,铭志着已失去的无数沧桑岁月。胡杨树倒后仅剩的一段残根也被掏空了,如一口巨缸的缸洞。
伴随着河流的退化和它们每次的改道,像牧人丢弃揩屁股的土块儿一样,与河水伴生的大片胡杨林终被抛弃了,最终尽数枯死,在塔克拉玛干常见到成片成片的胡杨林静若一片坟场,就是这个原因。河道收缩和胡杨林退化,又是人不断迁徙的原因,从沙漠的深处逐步向距水源更近、也更利于生存的地方靠近。这段历史有多长呢?没有人知道。
我努力想象这里从前确有一座桥,还有一处傍河而居的人家,这是一处隔世的田园。风尘远去了,只有家的宁静与温馨,一位即将从远处来的亲戚会让一家人长久处在期待与兴奋之中。他们会倾尽所有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或许是这个家一年的盛事。而更多平常的日子如同荒原本身一样朴实无华,如同岁月流逝一样不露形色,只守着一份心的宁静与知足。
后来呢?谁也不知道那个傍河而居的人家因什么原因离开了这里……
胡杨树严重退化,只有次生林生机勃勃,生长期多在五十年到百年之间。上一代的胡杨已是一片与荒原本身实在不再有什么差异的景观,树干裸露,树冠褪去,虬枝枯老,似是终期不远的老人。在更大的视界里,胡杨林与尘土一色,寒风吹过,摆动的树干和那些永远不能再摆动的树干,还有慢慢成灰的一座座胡杨坟,都在诉说一个久远又在眼前的故事。
我尊敬胡杨是荒漠中的英雄树,给人以绝境中重生的启示。夏季,披一身油绿犹如沙漠中的绿色火炬;秋季,抖动着金色的双臂装点着原野的苍茫;冬季,像一位长发及肩的女孩子挟着一股寒气向你跑来。
我们还会拥有一个长有胡杨树的梦吗?人类最后的痛苦就是家园的失去,祖先最初的热土,该不是家园最后的墓志吧?
小题1:作者在第二段中问道:“这意味着什么呢?”请你试着回答一下,这意味着什么呢?
小题2:文中说:“都在诉说一个久远又在眼前的故事。”“久远”和“眼前”的故事分别是什么?
小题3:从全文看,胡杨林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称胡杨是英雄树?它给人们哪些启示?
2.简要分析概括作者对胡杨怀有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最新试题
- 1I don"t think you should mention i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菩萨蛮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
- 3A young man who lived in London was in love with a beautiful
- 4如图,正比例函数y=kx与反比例函数y = 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过B作X轴的垂线交X轴于点C,连接AC,则△ABC的
- 5通过九年级一年的化学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酸”和“碱”,请回答下列问题:(1)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等,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
- 6不论x取何值,下列分式的分母一定不为0的是( )A.x2+1x2B.x2|x+1|C.|x+1|x+1D.|x-1|x
- 7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不同类的一组是[ ]A.将在于众贤而已B.必将富之贵之 C.无能则下之D.美章而恶不生
- 8小欣、小军和小云是同学。一天,他们看见一个老奶奶想过马路,但车很多,看见,老奶奶很害怕。于是他们三人主动上前,小心翼翼地
- 9从5位男教师和4位女教师中选出3位教师,派到3个班担任班主任(每班1位班主任),要求这3位班主任中男、女教师都要有,则不
- 10The themes of the story are to do ______children growing up.
热门考点
- 1_____ himself with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young
- 2在8:30这一时刻,时钟上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为[ ]A.85°B.75°C.70°D.60°
- 3北京与纽约的时差为-13(负号表示同一时刻纽约时间比北京时间晚),如果现在是北京时间15:00,那么纽约时间是(
- 4(本小题满分13分)平面内有一个正六边形ABCDEF,它的中心是O,边长是2cm.OS⊥,OS=4cm.求:点S到这个正
- 5如图,抛物线经过点A、B两点,且当x=3和x=-3时,这条抛物线上对应点的纵坐标相等,经过点C的直线与x轴平行.(1)求
- 6如图,PC与圆O相切于点C,直线PO交圆O于A,B两点,弦CD垂直AB于E.则下面结论中,错误的结论是( )A.△BE
- 714. Where there is a war , there is ___ , nothing ____ .A.no
- 8下面如图是一个圆柱体,则它的正视图是( )
- 9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08年中国足
- 10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下图中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下列叙述与图示相符的是[ ]A.①图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