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不对称的细胞
①自从人类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这种微小而神秘的东西就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很多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都涉及到细胞极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细胞的极性呢?其实,所谓极性,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一种非均衡性,这种不对称性是细胞生长的基础,正是因为细胞的不对称生长,产生了极性,这才完成细胞活动的各项功能。无论在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中,细胞的极性都普遍存在。
②我们以人类的神经细胞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神经细胞极性如何形成是发育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问题。神经细胞的极性是神经系统构成功能网络的基础。
③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由数以亿计的神经元构成的网络基础,每个神经元通过其突触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彼此调节,从而控制呼吸、心跳、感觉、认知等各个层次的心理活动。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千差万别,但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有一根细长的轴突和多根复杂的树突。神经元的这种复杂形态的形成过程称为神经元极性建立。
④那么,这种极性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他们发现了许多种蛋白酶在神经细胞的极性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⑤科学家们发现,当神经原极性建立的时候,有一种蛋白质激酶(Akt)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这种物质会选择性的对那些将要成为树突的分支进行降解,而保留在那些将要成为轴突的分支尖端。科学家还发现,如果抑制泛素蛋白酶系统,就可以抑制Akt从多数突起尖端消失,从而使神经元长出多根很长的轴突。这些结果证明,蛋白质的局部降解对于神经元极性是必须的。
⑥当然,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非常多,有的蛋白质是在构建轴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种调节微管组装和稳定性的激酶(MARK2)在神经轴突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这种酶的活性导致轴突的过度生长,而过高的酶活性则抑制轴突的生长。在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中,这种酶的活性受到调节,引起微管在轴突的组装和轴突的延伸。这项研究揭示了神经细胞极性建立的新机制,而且对神经损伤修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⑦当然,细胞的极性是非常复杂的问题,绝非发现几个蛋白质就能够解释。以上所说,仅仅是以神经细胞为例说明细胞极性的重要性。可以说,如果神经细胞没有极性,我们就无法思考。广而言之,极性是所有细胞基本特性。那么,细胞为何会产生这种特性,各种复杂的蛋白之间如何相互调节的呢?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问题。
⑧现在,细胞极性的研究已经渗透到生物学和医学的各种研究项目中。在植物学家的研究课题中,他们想明白了种子为什么会向上生长,从而能够破土而出。在医学研究者的课题中,他们想知道的是,细胞极性的破坏为什么会导致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或者其他各种疾病。这样的研究项目不可胜数,研究者们正在努力寻找各种细胞调控极性的信号通路,希望这些发现能够解开细胞极性的奥秘。
(选自《百科知识》2007.9)
小题1:关于“细胞的极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极性,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一种非均衡性。 |
B.细胞的不对称生长,产生了极性。 |
C.细胞的极性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中。 |
D.细胞的极性的问题囊括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
A.神经元通过其突触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彼此调节,从而控制呼吸、心跳、感觉、认知等各个层次的心理活动。 |
B.科学家在对细胞的极性如何形成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成果。 |
C.在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中,有一种激酶的活性受到调节,引起微管在轴突的组装和轴突的延伸。这项研究的神经损伤修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
D.如果神经细胞没有极性,我们就无法思考。 |
A.激酶(MARK2)的活性过高,轴突的生长反而受到抑制。 |
B.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千差万别,但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和下,就是有一根细长的树突和多根复杂的轴突。 |
C.当神经原极性建立的时候,有一种蛋白激酶(Akt)扮演的角色非常关键,这种物质会对那些分支进行降解,而保留在那些将要成为轴突的分支尖端。 |
D.细胞中的蛋白种类非常多,蛋白是在构筑轴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
A.科学家在研究细胞的极性形成过程中,除发现Akt和MARK2两种细胞中的蛋白酶起重要作用外,还发现了其他起重要作用的蛋白酶。 |
B.研究细胞的极性形成对发育神经科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
C.科学家已经研究出细胞为什么会形成极性以及各种复杂蛋白之间是如何相互调节的。 |
D.医学家们通过对细胞极性形成的研究,有望攻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这一医学难关。 |
答案
小题:D.
小题:B.
小题:A
小题:C
解析
小题:D.(原文是说“很多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都涉及到细胞极性的问题”,“很多”与“囊括”的表述相抵牾。相关信息均在第1段。)
小题:B.(此项只是说明对细胞的极性的研究成果多,而原句是强调细胞极性对神经系统构成功能网络的重要性。选项与题干不吻合。 A.依据在第3段 C.依据在6段末 D.依据在第7段)
小题:A(A.是对六段中“抑制这种酶的活性导致轴突的过度生长,而过高的酶活性则抑制轴突的生长。”的不同形式的表述。 B.原文第3段是先说“轴突”后说“树突”,顺序不能颠倒。 C.原文第5段是说“这种物质会选择性的对那些将要成为树突的分支进行降解”。 D.原文第6段是说“有的蛋白是在构筑轴突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小题:C(依据第7段末“这些都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问题”可知。 A.依据第4段末句中“许多”。 B.依据第2段第二句话。 D.依据第8段。“有望”表示极有可能,虽然还没有实现,但并不违反原文的意思。)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不对称的细胞①自从人类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这种微小而神秘的东西就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很多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都涉】;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个东西,而不是表现着别的东西的东西。艺术眼光就是能够不去思考作品与别的东西是否有相似性,而能够看到作品所制造的世界的“别样性”。相似性是一个知识的要求。
为什么总看不到作品已经是个东西,而要看成是个影子?总想对照着某种东西去看,这种坏的眼光甚至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搞得艺术家刻意去寻找一些古怪的观念和变态的心理来表现。其实表现什么相对来说不太重要,关键是作品的做法。艺术家当然应该能够把芝麻粒大的事情和划时代的事情都同样写成艺术作品。
确实有许多人不会看作品,就拿文学作品来说(以文学为例是因为人人都觉得至少能够看懂文学作品),作家在构成一个作品时会使用各种手法,一般人看到的是故事或者情节,以为手法是辅助的,其实手法是一个作品的存在本身,它决定了这个作品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如果我们把故事或情节误以为是“存在”,就会以看实际事物的方式把作家千方百计构造出来的存在还原为我们认为它“应该是”的存在,这样,作品就不存在了。假如不管什么样的解读或解构都是合理的阅读,还需要什么样的创作?反正无论作品怎样构成,它都要被看成别的样子,那么,随便怎么写作都无所谓了。以一种简单的手法为例,作家有时候打乱自然时间和场面给予重组,现在很可能会有一些人悄悄在心里把它还原为比较“真实的”状态去理解。更别提那些复杂的手法。假如一样一样的都还原回去了,剩下的当然不是作品,而只不过是故事了。
别说看作品,许多人甚至连看一棵树都不会看。把一棵树看成是我的各种表情,这是娱乐,是社戏,不是艺术。要让那棵树把自我踢一边去,自然而然地生长着,长成一个世界。和一般的想法相反,真正的艺术最讨厌自我。如果不是按照自我去解释作品,而是能够让作品横行霸道走过来改变自己的感觉,就差不多有了艺术感觉。想象我们真的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比如说一个不同时空概念的世界或者一个由不同物质构成的世界——我们会去批评它吗?会抱怨它的天空是黄色的、有3 个月亮、树都长得跟刺球似的吗?不会的,不同寻常的感觉让我们忙不过来,那些新的感觉改写了我们的感觉方式。不管是聪明人还是蠢人,其“基因图”有百分之九十是一样的,即使人与低级生物的基因图也是大部分相似,而却是非常不同的存在。在科学上它们是相似的,但在生活中在感觉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我听到过一段精彩的评论,有人解释为什么不看电视剧时说:许多电视剧跟周围发生的事情一模一样,如果把那些无聊的事情再看一遍,岂不是跟受“二茬罪”似的?
小题1:根据作者的看法,下列属于“坏眼光”的一项是 ( )
A.我们应该知道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个东西,而不是表现着别的东西的东西。 |
B.艺术作品内容来源于生活,因而我们要看到它与生活的相似之处。 |
C.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够看到作品所制造的世界的“别样性”。 |
D.我们不能认为因为某作品表现了某种观念或心理才说它是有意义的。 |
A.欣赏者看到的是故事或者情节,以为手法是辅助的,它不能决定作品的独特性。 |
B.欣赏者以看实际事物的方式将作品内容还原为我们认为它“应该是”的存在。 |
C.欣赏某部作品不能认为什么样的解读或解构都是合理的,它的存在应该是独特的。 |
D.把作家有时候打乱自然时间和场面给予重组的内容还原为比较“真实的”状态。 |
A.树是有生命的东西,如果会欣赏一棵树,就不要把一棵树看成是我的各种表情。 |
B.欣赏作品不能按照自我去解释作品,而是要让作品走过来改变自己的感觉。 |
C.作家如果写一棵树,哪怕是把树都写成刺球一样的东西,都应该是自然的合理的。 |
D.只有抛开原有的艺术感觉,新作品的艺术感觉才能走过来改变原有的艺术感觉。 |
|
A.不管他表现什么,如果一个人能把细小的事情都能写成艺术作品,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艺术家。 |
B.作品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是由内容决定的,因而两者完美结合才能使作品具有独特性。 |
C.由人和人的“基因图”大部分是相似的可知作品之间也有类似情况,但我们不能忽视作品的独特性。 |
D.最后一段以欣赏电视剧为例,指出有些人不会欣赏艺术作品,是因为他们总是以自我去解释作品。 |
选择背后的科学(节选)
①我们的决定和判断有一种与任意的或者毫无关联的事实与数字联系的令人不安的奇怪习惯。在介绍这种所谓的“锚定效应”的典型研究中,卡内曼和已故的阿莫斯·特韦尔斯基请参加者转轮盘,轮盘上的数字从0到100,然后让他们估计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占的比例。在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对轮盘进行了调整,使它不是停在10就是停在65。尽管这与接着要回答的问题毫无关系,但是对参加者答案的影响是明显的。轮盘转到10的人估计的数字平均为25%,而轮盘转到65的人估计的数字是45%。他们似乎从轮盘的旋转中得到提示。
②每当我们被要求根据非常有限的信息做出决定时,锚定效应就可能起做用。由于没有多少信息做为依据;我们似乎更倾向于接受无关的信息,让它们影响我们的判断。不过锚定效应也可能采取比较复杂的形式。每次我们走进商店,看到打上“减价”标签的好衬衫或者外衣,就可能受这种锚定效应影响。这是因为最初的价格成为我们与降低的价格相比的参照,使降价后的商品看上去像是便宜货,尽管从绝对数字看仍然很贵。
③考虑一下下面这种假设的情况: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你的家乡可能暴发一种导致600人死亡的疾病。为了抗击这种疾病,你可以选择第一种方案,这种方案将可以挽救200人的生命,还有第二种方案就是有1/3的可能让600人全部获救,但同时也有2/3的可能是所有人都无法幸免。你会选择哪个方案?现在,再考虑一下另一种情况:你面临着同一种疾病以及同样的死亡人数,但是这一次,第一种方案的结果是有 400人肯定要死亡,而第二种方案中,有1/3的可能是出现零伤亡,而有2/3的可能是600人全都毙命。
④你大概已经注意到,这两种情况是相同的,而且从概率的角度来说,无论你选择哪种方案其结果都是一样的。然而,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况下都本能地选择第一种方案,而在第二种情况下都会选择第二种方案。这是“框架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框架效应”的做用下,如何表述另外的选择方案影响着我们所做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似乎都强烈偏爱阐明我们将获得什么的选择方案,而厌恶似乎会带来损失的方案。这就是为什么在第一种情况下第一种方案似乎更好,而在第二种情况下第二种方案似乎更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有益健康的小零食在出售的时候标明“90%无脂肪”,而不是“含有10%的脂肪”,而且如果一个主张或者一种保险在推销的时候只提到它们的好处,我们更可能接受这个主张或者购买这种保险。
⑤脑部扫描表明,当一个人跟着“框架效应”走的时候,他的扁桃核一大脑中情感中心的一部分会有大量活动。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贝内德托·德马蒂诺发现,受影响程度最低的人的扁桃核部分同样会有大量的活动,然而,他们却能够抑制住最初的情感反应,让大脑的另外一部分发挥做用,这个部分被称为中间脑前叶皮质,它与扁桃核和大脑中负责理性思维的部分都有很强的联系。德马蒂诺指出,大脑中的这部分区域受损的人总是更加冲动。德马蒂诺认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发展大概是因为它可以允许我们在决策过程中把一些微妙的背景信息考虑在内。不幸的是,有时这会导致更糟糕的决策,因为在今天的世界,我们要处理更多抽象的概念和统计信息。
小题1:以下是关于“锚定效应”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何一种任意的或者毫无关联的事实与数字,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做出决定和判断的“锚”。 |
B.“锚定效应”的“锚”定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的数字或事实一定会影响我们的决定和判断。 |
C.“锚定效应”之所以对我们不利,关键是“锚”本身对我们不利。 |
D.“锚定效应”能让我们接受与我们的决定和判断无关的信息,它的产生是必然的。 |
A.人的大脑中主管情感中心的那部分有大量的活动,就会产生“框架效应”。 |
B.能抑制“框架效应”的人,他的大脑中能抑制住最初的情感反应。 |
C.有些人大脑中的中间脑前叶皮质部分,会在他跟着“框架效应”走的时候发挥作用。 |
D.遇事喜怒极容易强烈于色的人,是典型的“框架效应”人。 |
A.一件衣服标注原价100元,现价50元;原价的“100元”极可能让我们做出购买的决定。 |
B.第三段中在两种角度下,产生两种不同的救人方案,是非优劣一目了然。 |
C.保险推销员推销险种的时候,只说好处如何,就是运用了“框架效应”的营销策略。 |
D.现代社会处理更多抽象的概念和统计信息时,会把一些微妙的背景信息考虑在内。 |
人类发现“新地球”啦!近日欧洲天文学家公布的这一消息令不少人兴奋不已,各类媒体旋即在第一时间以饱满的热情向受众告称:人类终于找到了第二家园!
“找到它真是不容易!”据说这是天文学家至今发现的环境条件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类似地球行星。以往,科学家关于宜居星球的基本定义是:大小跟地球差不多,有类似地球的温度,有液态水。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质量是地球的5.1倍,表面温度估计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主持相关研究项目的天文学家斯特凡纳·乌德里说:“它不仅有岩石内核,与恒星之间的合适距离还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各项条件都非常符合。而且,这个被称为581C的行星在茫茫星海中距离地球非常近,只有20.5光年的距离,它的“太阳”是与太阳系最近的100颗恒星之一。
自远古时起,人类每每仰望璀璨星空时,常常会遐想是否存在另一个地球,有没有传说中的外太空智能生命,人类是否有朝一日可以移居到某颗外星球上去?当蔚蓝色的地球日渐被桔黄色的有毒气体笼罩,“地球之肺”热带雨林伤痕累累地喘着粗气,破露的臭氧层再也抵制不住紫外线的穿透,越来越高的气温,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和逐年增多的极端气候现象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各种非传统疾病在全球肆意夺走人们的生命,极速膨胀的人口枯竭着地球有限的资源,动植物物种以每小时3个的速度消失在这个星球上的时候,这个“创纪录的发
现”让人为之一振!那里不会有污染吧!不会有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吧!不会有冲突和战争吧!也不会有恐怖袭击吧!有的人已经按捺不住,开始想入非非:与其在这个水深火热的地球上煎熬,还不如移民到“新地球”上!如果说之前人类探索外空生命是出于纯粹的好奇的话,如今
严酷的现实让世人打量外星空的目光带上了某种目的性。
然而,第二个地球真的找到了吗?
科学家说,这个“新地球”的“一年”只有13天。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任何物体的重量都会增加到现在的2.2倍,人类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降低一些。它很可能不会自转,这样朝阳面就一直是白天,而背阴面则一直是黑夜,人类需要学会“白日做梦”或者干脆取消睡眠。现在还无法断定它是否有大气层,那人类就需要再进化一下,不呼吸才行。进化后“新地球”上的新人类说不准还真的长着一副动画片里外星人的模样!然而,最大的难题还不在于此,要到达“新地球”绝非易事。“如果把太阳比作一个直径14.5厘米的球,那么它就在2万公里以外,”据天文学家测算,“人类目前飞出最远的航天器也只是超过了10个光小时的距离,跟20.5光年的距离相比,相当于1.7万公里的路才走了1公里,按照目前的技术,现在的航天器要运行61.5万年才能到达这颗行星。”
真言不悦耳,然而却如醍醐灌顶,让人醒悟,与其仰望星空找寻“新地球”,不妨低下头来好好珍惜脚下的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尽管问题多多,但是既然大家躲不了,绕不过,就应该现实一些,积极寻觅破解之策。此般努力虽说不易,但总比移民某个数光年之遥的天体来得可行和实在。 (选自《人民日报》)
小题1:据天文学家说“新地球”有很多适合人类居住的条件,以下不属于其中的一项是( )
A.表面温度估计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 |
B.有岩石内核,与恒星之间的合适距离还允许水以液态形式存在。 |
C.这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5倍,质量是地球的5.1倍,大小跟地球差不多。 |
D.这个被称为581C的行星在茫茫星海中距离地球非常近,只有20.5光年的距离。 |
A.人们厌弃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并由此产生的日益严重的污染,想找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生存环境。 |
B.人类的贪婪不仅仅停止在对地球的掠夺上,外太空也成为人们扩张的领域,特别是像“新地球”这样的地方更是焦点和目的。 |
C.地球上艾滋病、禽流感和非典等各种非传统疾病肆意夺走人们的生命,面对威胁,人类想寻找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
D.“新地球”上不会有冲突和战争,不会有恐怖袭击,这也是人类所向往的。 |
A.“新地球”的引力是地球的2.2倍,任何物体的重量都会增加到现在的2.2倍,人类的平均身高会降低一些。 |
B.地球上之所以会存在白昼和黑液的更替,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新地球”不能自转,因此没有白昼和黑夜的更替。 |
C.按照人类目前的科学技术,是不可能到达这颗离我们过于遥远的“新地球”的,因此这个人类的第二家园就形同虚设。 |
D.新太空的寻找与发现是必不可缺的,仰望星空找寻“新地球”,建设我们人类的新家园,这是人类发展的最终趋势。 |
维护艺术的尊严
叶廷芳
我在吴冠中先生身上看到多重的组合:他原是一个农村的土娃娃,后来却成了大巴黎的洋学子;他初恋于文学,却终恋于美术(也可以说,美术是他的“原配”,而文学是他的“情人”);他看家的本事是油画,但水墨的功底也过硬。这种种因素的融合,最后成就了他成为杰出的画家、出色的作家和别具慧眼的美学家。这几个“家”的相互辉映,成了中国当代画坛的一朵奇葩。这朵奇葩既是现代的,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我说过:艺术的魅力在于“味儿”。吴先生不仅用手、用心在画,而且用脑子在画,这赋予吴先生的绘画以最宝贵的品格。
吴先生的画是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他融入的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不同理念和精神,而不是在形式和风格的符号上或技法上做文章。他的《长江三峡》和《大巴山中》等作品,把油彩和水墨处理得天衣无缝,既有油画的品性,又有国画的气色。我个人一直把吴冠中先生认作是当代的石涛。他赞赏的石涛名言“无法而法为至法”、“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须眉”,乃至理名言。吴先生说:“只局限本民族这一个老爷爷的知识圈中创新,创不了今日之新,明日之新。”高见!固守传统,只会窒息传统。艺术语言是没有国界的,只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人类最高智慧的成果为坐标,才能突破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局限,创造出有别于传统又发展和丰富传统的作品。
有的人总热衷于扮演民族传统的守护神,好像只有这样才爱国,但若依了他们的主张,必定是误国,这也是吴先生在文章中指出过的。近一两年来建筑界有几位朋友纷纷写文章,题目分别为《建筑慎言“艺术”》、《建筑慎言“创新”》、《建筑慎言“接轨”》,形成了一个系统。这些学者对自己的本行确实钻得很深,也爱得很诚,可惜他们的大脑已被固有的审美信息饱和了,形成了泥古、厌新、拒外的思维模式。从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发展来看,这样的思维显然不属于创新思维,倒可以说是一种民族自恋情结的宣泄。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世界艺术史均已证明,“反传统”才是艺术发展的推进器。看一下西班牙的几位现代艺术大师,如毕加索、达利、高迪等人的经验就明白了,反传统的人并不是不要传统,只是不重复传统而已,因为重复乃是匠人的习性,而创造才是艺术家的本色。吴先生之所以有今天,就在于他具备着这样的本色。也正因为如此,吴先生曾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积弊:90%都是“匠人之作”!真是振聋发聩啊!
吴先生是一个执著的艺术精神的守护者和拓荒者。为了维护艺术的尊严,为了验证现代艺术的价值,他通过自己丰富艺术实践的体验,通过他独具见地的美学卓见,通过他那支生动、犀利的笔,表现了抗衡各种阻力、扫除一切陈腐观念的勇气。在他身上集中了我所企盼的一种精神人格,即:虎的雄姿,鹰的视野,牛的精神。他在艺术上和人格上都是我的楷模。
——2007年09月21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艺术的尊严”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就是打破艺术的国界,站上时代的最高点,以人类最高智慧的成果为坐标去创造艺术。 |
B.就是以爱国为根本出发点,深入钻研并真诚热爱本行业,坚决地守护民族传统艺术。 |
C.就是把反传统作为艺术发展的推进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努力体现出艺术的本色。 |
D.就是勇于突破本民族传统的历史局限,创造出有别于传统又发展和丰富传统的作品。 |
A.吴先生的绘画中最宝贵的品格是用手、用心、用脑子在画。 |
B.吴先生认为“匠人之作”的要害,是重视传统但重复传统。 |
C.吴先生《长江三峡》等作品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 |
D.吴先生能坚持以丰富的艺术实践和犀利的笔触来维护艺术的尊严。 |
A.吴冠中先生在油画、水墨画等方面的出色功底,使他成为中国当代画坛的一朵奇葩。 |
B.吴冠中先生不仅对前人的艺术理论备加赞赏,而且具有自己的真知灼见。 |
C.建筑界几位朋友写文章之所以会错误,是因为大脑中有泥古、厌新、拒外的思维模式。 |
D.吴先生以虎的雄姿维护艺术尊严,以鹰的视野中西融合,以牛的精神坚持拓荒。 |
藏书楼,是对我国古代官方机构、宗教寺院、民间团体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建筑物的统称,也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勘图书的处所。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1000多座。藏书楼是中华学子的精神家园,它们哺育了一代代读书人,传播着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承担着对古代典籍收藏、保护的重任。在古文献的研究、校勘、刊布发行等方面,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广义而言,它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严格说来,“楼”应是构架为二层或二层以上之建筑。藏书楼中,符合其制者不少,但多又不以“楼”名之。“藏书楼”之名,实为泛指。无论是早期用于藏书的山洞、石室、仓房、地窖,还是后来的厅室、平房、经堂、书院,只要是藏书之所,皆可统称为藏书楼。除以楼命名者外,斋、阁、堂、室、居、轩、馆、亭、房、洞等,皆可名之。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藏书的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时期,官方藏书便已很有规模,有商王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等。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墟甲骨。甲骨文献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史料。它的集中安放地,可以称之为我国藏书楼之雏形。时至周代,“图书”种类大增。除甲骨文献外,竹木简册、玉版和早期的丝绸类帛书等开始现身,并收藏于“图室”之中。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室图书典籍甚丰,“周礼尽在鲁矣”。而私人藏书,作为藏书事业的一个新类型也初见端倪并很快形成规模。
汉代,藏书事业得到极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烽烟四起,官府藏书屡遭毁损,但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典藏书籍。隋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为印书和藏书事业兴旺提供了技术保障,民间藏书家的人数大幅增长。到唐代,万卷以上的藏书家超过以往历代之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佛道寺观藏书数量亦大增。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也有过辉煌的一页,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均超过宋以前历代总和。明王朝统治近300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迄今所存明代藏书楼虽数量不多,然极具代表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清代编辑《四库全书》,分七处贮之,官家藏书在我国古代藏书事业上达到了巅峰。
古代藏书楼不仅收集、保存了丰富的文献典籍,同时也整理、传播了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小题1:下列关于“藏书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藏书楼,是我国古代民间、寺院、官方和私家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 |
B.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是其他国家比不上的。 |
C.藏书楼,是图书主人、学者和书生研读、辑录、考订、校勘图书的楼阁。 |
D.藏书楼是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前身,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过重要作用。 |
A.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 |
B.春秋时期,诸侯各自藏书,鲁国收藏周王室的图书典籍非常丰富。 |
C.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浙江宁波天一阁便是最好的例证。 |
D.从先秦到清代,古代藏书楼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功不可没,泽及后人。 |
A.现代图书馆和档案馆取代了藏书楼,藏书楼已经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 |
B.两宋的私人藏书在我国藏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 |
C.私人藏书作为我国藏书类型中的一种,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 |
D.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和兴盛,宗教经籍数量扩大,推动了中国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
最新试题
- 1蛋白质的性质实验:(以鸡蛋白实验)( 1 )在少量鸡蛋白溶液中加足量纯净水,振荡,观察到 ______现象;( 2 )在
- 2如图,已知在△ABC中,∠C = 90°,AD = AC,DE⊥AB交BC于点E,若∠B = 28°,则∠AEC =(
- 3取一定质量的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Ba(OH)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发现生成的沉淀和所取的混合气体质量相
- 4如果把分式10xx+y中的x、y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则分式的值( )A.扩大到原来的100倍B.扩大到原来的10倍C
- 5下列有关动物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鲫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B.大鲵幼体用肺呼吸C.丹顶鹤前肢变成翼D.麋鹿胎生哺乳
- 6(1)计算:32tan60°+|-2|+2-1;(2)解方程组:x-y=42x+y=5.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8分)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
- 8如果函数f(x)=x2+(m-1)x+1在区间上为减函数,则m的取值范围_____.
- 9图中所反映的少数民族及其主要分布地是( )A.广西壮族B.内蒙古蒙古族C.新疆维吾尔族D.西藏藏族
- 10默写(共5分)萧关逢候骑, 。(王维《使至塞上》)(1分)
热门考点
- 1某同学在某砖墙前的一高处水平抛出一石子在空中的照片如图所示.从照片可看出石子恰好垂直打在一倾角为30°的斜坡上的A点.已
- 2如图所示,有一个很长的斜面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在斜面上有一长板正好沿斜面匀速下滑.若将一橡皮泥块放在长木板上后,则它们一
- 3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
- 4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变动。在日常生活中,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变化影响较小的一组商品是 [ ]A.摄像机、冰箱、鸡
- 5With all the things he needed _______, he went home happily.
- 6在某溶液滴入稀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气体,这说明某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 ]A.Ca2+B.CO32-C
- 7下列物质,不论按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后,生成水的总质量相同的是A.甲烷丙炔 B.甲醛丙醛 C.乙醇乙二
- 8在第二象限的M点,到x轴和y轴的距离分别8和5,那么点M的坐标为[ ]A.(-5,8) B.(-8,5) C.(
- 9在恒温恒压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4L X和3L Y的混合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4X(g)+3Y(g)2Q(g)+
- 10下列事实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B.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C.1L芝麻和1L大米混合后总体积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