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光活化农药是指在存放时并无毒性,但生物摄入其体内后可被光激活而起毒杀作用的一类农药。光活化农药对哺乳动物的危害性极低,在自然界中能够迅速降解,也不会对水源污染,也不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富集,对使用者和环境更不会造成危害。这些特点决定了光活化农药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
对许多人来说,光活化农药的概念仍然是很陌生的,但有关它的研究工作却可追溯到十九世纪。1888年马卡西提出光可提高生物碱对种子、植物和两栖动物卵的毒性。……上世纪70年代,光活化农药的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
光活化农药是通过光动力作用来发挥其药效的。光动力作用的本质是一种光敏化氧化过程,因而需要有光、敏化剂和分子氧的同时存在。这里农药起光敏剂的作用,光诱导的氧化作用是农药产生毒性的化学基础。
光动力作用的实际过程非常复杂,同一反应过程中可能并存着多种相互竞争的反应途径。影响该过程的因素很多,如光的强度、氧化浓度等。另外,光动力作用的最终产物也可能是多样化的。正是由于这些复杂性的存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方面,都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光动力作用进攻的目标有生化组成物、生物膜和酶。可被光敏化氧化的物质包括蛋白质、糖、类固醇、脂肪酸、核酸、硫醇、硫化物等。光敏化氧化将改变或破坏上述物质的生物功能,进而对生物有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近年来,光活化农药的优点和应用前景已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目前,人们已对几百种化合物的光动力作用进行过研究,并通过筛选发现了一批比较有效的光敏化剂,这些光敏化剂有可能被应用于光活化农药的制备中。近期对光活化农药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分离和鉴定新的可望作为光敏化剂的植物成分、进一步研究光动力作用的机理、确定生物体内药物敏感器官或组织等方面。
小题1:
下列对“光活化农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毒性极大的农药。平时放置时,由于没有外力的诱导,毒性不能发作,以免给人类造成毒害;一经被植物摄入,由于光辐射,就会诱导出杀死害虫的毒药。 |
B.光活化农药是无毒性农药,只是被生物摄入后,被光激活就产生毒性而使植物害虫不敢咬啮作物的一种新农药。 |
C.光活化农药是指在存放时并无毒性,只在生物把它摄入自己体内,经光动力作用,激活而产生毒性,从而产生毒杀害虫和莠草的作用的毒药。如果作物吸入它,就会产生自杀作用。 |
D.光活化农药是只在被生物体摄入体内经过光敏化氧化过程而起毒杀作用的一类农药。 |
对“光动力作用”理解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光动力作用是光与敏化剂、氧分子发生敏化作用和氧化作用诱导敏化剂产生毒性的反应过程。 |
B.农药在光照和氧分子存在的条件下,产生毒杀有机物、伤害细胞的过程。 |
C.农药被光激活,再经过氧分子氧化而产生毒杀作用的过程。 |
D.农药被光激活,再经过氧化,变成了具有毒性的活化农药的变化过程。 |
对“生物摄入其体内后可被光激活而起毒杀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把光活化农药摄入自身体内,被光照把农药的毒性激活之后,就成为具有毒性的生物了。 |
B.光活化农药的毒性是农药被生物摄入体内,经过光对其敏化氧化后产生的毒杀作用。 |
C.生物作为一种敏化剂,吸入活化农药,经过光的诱导、氧化而激活农药,使其具有毒性,产生毒杀作用。 |
D.生物把光活化农药摄入体内,农药就成了一种可以敏化和氧化的敏化氧化剂,经过光照,就能激活毒性。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光活化农药以其对哺乳动物的危害性极低,在自然界中能迅速降解,使用时既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也不会造成环境危害而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 |
B.1888年马卡西提出光可提高生物碱对种子、植物和两栖动物卵的毒性而引起科学界对光活化农药的研究工作,到上世纪70年代,这项研究工作出现了新的高潮。 |
C.目前,人们已筛选发现了一批有效的光敏化剂用于光活化农药的制备中,近期即将有这类农药投放到农业上使用。 |
D.光敏化氧化将改变或破坏蛋白质、糖、类固醇等的正常生物功能,进而对生物有机体产生毒害作用。 |
答案
小题:
A
小题:
B
小题:
C
解析
小题:
紧扣原文第三段“光动力作用的本质是一种光敏化氧化过程,因而需要有光,敏化剂和分子氧的同时存在”一句即可准确选出答案。
小题:
A项:“具有毒性的生物”错
C项:“生物作为一种敏化剂”错
D项:“农药……成了氧化剂”错
小题:
C项:“近期即将有这类农药投放到农业上使用”无据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光活化农药是指在存放时并无毒性,但生物摄入其体内后可被光激活而起毒杀作用的一类农药。光活化农药对哺乳动物的危害性极低,在自然界中能】;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人类进化的启示
应该说明的是,由于出土的化石数量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性的。然而,即使从这个相当粗略的轮廓当中,已经足可以得出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那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怎样的启示呢?
首先,可以肯定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那样,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对于这一点,除了那些狂热的宗教信仰者之外,大概已经没有什么异议。为什么会有一部分猿类能从动物群体中分化出来,最终进化成人呢?这完全是由于气候变化所致。也就是说,气候的变化是人类进化,当然也是其他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之一。或者说,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在人和猿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分化,正是因为它们的祖先宁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而我们的祖先却勇敢地从茂密的森林走向了空旷的草地。
另外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是,人和动物都在进化之中,为什么人类进化得如此之快,而动物进化得却如此之慢呢?其根本的区别在于,动物在接近10亿年的漫长时期中,是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的。而人类在这短短的1400万年的瞬息时刻却发展和演化出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即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了后代。这完全是由于人类的大脑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要发达得多,因而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例如利用穿兽皮、烤火、住山洞来造小气候以利于自己的生存等。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日益发达的文化,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人类在控制本身进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仅次于生命的起源。
然而,有其利也必有其弊,大概正因为人类有了文化媒介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后代,所以通过本身遗传系统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愈来愈少,例如人生下来不会盖房子,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总之,动物有许多生存的本领是通过遗传系统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而人除了吃喝哭叫之外,绝大部分生存本领却只有靠后天去学习。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值得人们去深思。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这1400万年的漫长历史中,人类进化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着的。例如,从腊玛古猿进化到南方古猿足足用了1000多万年,而南方古猿进化到能人却只用了300多万年,依次类推。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大约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二是随着实践的积累,人类的知识愈来愈丰富。由此可见,人类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是在短期内创造出来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如果追根溯源地想一想,这一积累的过程早在1000多万年以前就开始了,没有那时的直立行走,怎么会有后来的各种知识?也许,这可以叫做“积累效应”吧。因此,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
小题1: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 )
A.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人类进化过程的了解,还只是初步的,相当概括性的,原因是出土的化石数量有限,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不连续的。 |
B.《圣经》上所说的人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根据我们的研究,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 |
C.第二段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人类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像《圣经》上所说的是由上帝在一夜之间造出来的。 |
D.“气候变化正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就是说,凡是跟着热带森林迁移的的猿类都没有进化成人,凡是走向了空旷的草地的猿类都进化成了人类。 |
下列关于人类进化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动物比人类进化得缓慢的原因是动物仅仅通过突变和自然淘汰而进化,其进化始终是在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范围内进行。 |
B.人类比动物进化的快的原因是人类能通过独一无二的文化媒介,把知识和传统留给后代,具有了非遗传性的继承和演变系统。 |
C.因为人类明白对环境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人类的大脑在进化过程中日渐发达从而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
D.由于其他动物的大脑没有人类的发达,他们不可能如人类那样能有日益增强的对环境的控制力量,不可能使遗传进化退居于次要的位置。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必须要靠后天去学习如盖房子一类的事情,根本原因就是人类不能通过本身遗传系统而只有依赖文化媒介传递信息。 |
B.如果动物不能通过遗传系统将许多生存的本领直接传递给后代的话,那么它们的后代就不可能像人那样依靠后天学习而生存。 |
C.在人类进化的过程当中,每完成一个飞跃的时间正好等于前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 1/3,而等于后一个飞跃所需时间的3倍。 |
D.人类进化以很高的加速度往前演化的原因之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大脑愈来愈发达,从而使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愈来愈强大。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人类确实是由类人猿、原始人和现代人类这样一步步的进化而来的”就是作者说的“得出相当确切的结论和认识”之一。 |
B.人类在不断进化过程中,文化会更加发达,尤其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如基因工程等会使遗传对人类的进化没有任何影响。 |
C.人类从直立行走开始,就在为我们今天所享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开始了知识积累,面向未来,人类这种知识积累只会越来越丰富。 |
D.“当我们思考现在的问题时,不应该忘记过去的历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成绩时,不应该忘记别人的帮助”是作者得到的启示。 |
唐诗过后是宋词
葛兆光(节选)
流行歌曲的歌曲流行,但流行的不一定就永垂不朽。要想桩子稳,就要根子深,根子深是内功不是花拳绣腿,歌词里如果只是“宝贝对不起,不是不爱你”、“要不是有情郎和我分开,我的眼泪不会掉下来”,就会像老让一个人吃甜点最终也会腻一样,再爱吃甜的人也经不起这种过于殷勤的让菜,因为心灵世界并不是只为“甜心”而存在,歌词里要是总出现“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我拿青春赌明天”这类说通不通、似懂非懂的词而没有更含蓄的自然的文字,传唱的人再多也只是一笔糊涂账,充其量是歌曲的附庸而不像宋词最终由附庸到蔚为大观。
说实在的,宋词能够成为一代文学的形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去我们的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养分,这都不错。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劳动人民最懂得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引《病梅馆记》的病梅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学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那一种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重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呦杭呦”的时代不是?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
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渲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唐诗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衩上打补钉,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獐作智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位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种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着浅薄。
诗歌是越来越不景气了,这也难怪,一些故作深沉的和故弄玄虚的诗歌好像在那儿有意“自绝于人民”似的,在自我陶醉中划地为牢,那些除了他自己谁也看不懂的诗歌把那一点点有限的感情拧过来拧过去,痛苦得别扭,欢喜得蹊跷,意思九曲十八弯,上气不接下气地用生造的词语拼接了又撕碎,撕碎了又拼接;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了,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儿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要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不知就里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等到宋词的时代里,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
《中国学术城》
小题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用“野生的杂花”和“原生的鲫鱼”比喻民间创作的作品,用“可观赏的花卉”和“五彩的金鱼”比喻文化人参与创作以后的作品。“培育”就是指文化人加工创作。 |
B.作者说“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意思是好在易于为大众接受;“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糟在没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 |
C.作者说“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意在强调对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歌词必须进行再创作,否则就不会有真情实感,就不会成为一个时代文学的标志。 |
D.作者认为歌词创作要做到有文化品位,要做到内涵丰富深沉,就应该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就应该有知识储备,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真情实感,深刻动人。 |
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超的艺术技巧,但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未必就比其他诗人高明许多。李白乃以气夺人。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也是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艺术技巧,不过是在气的统帅之下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而已。
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已经屡见不鲜。气的概念首先被引进音乐理论,在《左传》中已有这方面的记载。曹丕创作《典论?论文》开始以气论文。此后绘画、音乐、书法等领域也运用了气的概念。气是指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以及创作的激情、冲动、勇气等心理准备。说李白的诗以气胜,就是着眼于这些方面。
读者会感到,李白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气回荡着。李白的诗,综而言之,其气奇,其气逸,其气壮。
所谓气奇,是指李白的诗歌显示了超凡的创造力,创造了许多按常规不可思议的诗歌形象,使人惊讶、叹服。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激发了唐人的创造力,而李白的创造力尤其旺盛。他既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走自己的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他最为不齿。他的艺术风格是前无古人的,他的许多诗的写法也是前人不敢想象的。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成为新的意象。海就是这样。自《诗经》开始,写海的除了曹操的《观沧海》之外,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并不多,写海而能写出海的气魄的,要推李白。在“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半壁见海日”这些诗句中,海与风、日相互配合,构成了一幅幅壮观的图画。
李白诗歌的气逸表现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李白的诗风飘逸不群,他的才情不受拘束,他一再把自己比做大鹏。李白用以自比的大鹏,既不同于蓬莱的黄鹄,也不同于报晓的天鸡。那些鸟都丧失了自由,唯独大鹏可以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天地之间。李白不甘心受礼教的约束,不屑于做一名皓首穷经的儒生,他甚至不屑于参加士大夫视为正途的进士考试,而欲凭借自己的社会声望直取卿相,功成身退,依旧还他自由的身份。
这种热爱自由、追求自由的精神,在李白的山水诗中表现得很突出。他笔下那种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往往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李白的求仙、饮酒诗也曲折地表现了这种精神。他厌恶世俗,向往仙境,想在仙境中求得自由。
李白追求自由的精神还表现在他不肯让诗歌格律束缚自己,到高潮时,往往冲破格律的束缚,写出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等。
气壮,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自信心,而这也是根植于唐代的。盛唐时代高涨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育了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和打击,李白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有苦闷和忧愤,但主导方面还是对前途的自信和斗争的勇气。李白也经常写愁,但只要和中唐孟郊、李贺的愁比一比,和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愁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即使是愁,也是强者之愁,有一股浩然壮气充溢其间。 (摘自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有删改)
小题1: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李白的诗歌以气取胜,但在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等艺术技巧方面并不比其他诗人高明。 |
B.李白的诗歌具有吞吐群星、包孕日月的豪迈之“气”,这和贯通南北中外、充满自信的盛唐文化密不可分。 |
C.在关于海的诗作中,李白能通过海与风、日的相互配合构成一幅幅壮观的图画,从而写出大海的气魄。 |
D.李白诗歌中无拘无束地翱翔于天地之间的大鹏形象,是作者渴望直取卿相、建功立业的自身形象的象征。 |
小题2:
下列对文中“气”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先被引进音乐理论,后又被引进文学理论。 |
B.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等是“气”的内容之一。 |
C.“气”在我国出现极早,春秋时的《左传》就有了以气论文的记载。 |
D.“气”可以统帅艺术技巧,使艺术技巧充分发挥其作用。 |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地开掘。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潇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淳真、精妙、传神。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他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紧接着表示自己的态度:“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观地存在着,它不加雕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诗文的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中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吟咏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
12.李白提倡、强调“清真”有怎样的意义?(4分)
13、从上下文看,以下对“清真”美学风格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清真”是李白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既指艺术风格,又指人物风神。
B.李白的“清真”既涉及自然的,也涉及人物的,还涉及事物的,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
C.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他的人格风神都符合李白对“清真”风格的理解。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清真”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说只有完全照自然存在进行自然表现的“清真美”才是真正的美。
14、你认为以下诗句比较符合李白“清真”风格的两句是(3分) ( )
A.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B.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C.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
D.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访 兰 贾平凹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 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
“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文章说:“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为什么?(6分)
2.为什么父亲成功培植兰草“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份愠怒”?(4分)
3.纵观全文,父亲带我到深山去“访兰”,其真正意图是什么?(4分)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全文短小精悍,含蓄隽永且虚实相间,既有对兰草的细腻描写和刻画,又有对人生感悟的诠释,情理并茂,发人深省。 |
B.文章开篇设置悬念,既激起了读者急切的期待心情,又使行文跌宕起伏,并为下文“访兰”蓄势。 |
C.“我”和父亲花了半天时间才到空谷兰草之地,崎岖的山路、直下的瀑布、轰轰隆隆的水声,既表明“访兰”之艰辛,又体现了兰草生长环境之恶劣。 |
D.“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空谷兰草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我”对大自然美景的怜惜和热爱之情。 |
最新试题
- 1将过量的铁粉投入一定量的热浓硫酸中(含2 mol H2SO4),按照中学教材上H2SO4与铁反应的有关知识填空:(1)若
- 2该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分别为草原、苔原、荒漠、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读图完成41~4
- 3(A)如图所示,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听到的电铃声将 。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B
-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_______的表情
- 5mA(g) + nB(g) pC(g)在同一压强下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T2正反应是吸热反应B.T1<T
- 6冬季可用煤炉取暖,分析下列做法或现象中的原理。⑴生煤炉时,需先引燃木材。⑵开始时煤燃烧较弱,过一会变得剧烈。⑶煤层上方有
- 7化学实验操作的“先”与“后”,对化学实验结果. 师生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若遇到下列情况,应如
- 8选出公益广告中语句不恰当的一项: [ ]A、把美丽留给大家共同分享吧!……寄语折花的人。 B、我的形象全在你的举
- 9.My summer job wasn’t ____ fun, but it was ____ real learnin
- 10根据短文内容,从下框的A-F选项中选出能概括出每段主题的最佳选项。选项中有一项是多余项。A. Think whil
热门考点
- 1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管理的控制 ④对边
- 2某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
- 3【题文】设是奇函数,且在内是增函数,又,则的解集是( )A.B.C.D.
- 4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8,将矩形纸片沿BD折叠,使点A落在点E处,设DE与BC相交于点F,(1)判断△
-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生物反应器”可以产生人们需要的某些物质。B.人们根据响尾蛇利用红外线追踪热
- 6— What do you think of seven o"clock outside the cinema this
- 7已知点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过F1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椭圆交于A、B两点,若△ABF2为正三角形,则该椭圆的
- 8复数(1+i)2i等于( )A.2B.-2C.2+iD.2-i
- 9若,则函数的两个零点分别位于( )A.和内B.和内C.和内D.和内
- 10下列各项与免疫功能有关的是[ ]A.抵抗病原体侵袭,防御感染B.维持内环境平衡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或受损细胞C.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