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所谓吉祥,就是好福气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吉,善也。”“祥,福也。”中国很早就有对吉祥的一些理论总结,比如被列为“四书”之一的《中庸...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所谓吉祥,就是好福气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吉,善也。”“祥,福也。”
中国很早就有对吉祥的一些理论总结,比如被列为“四书”之一的《中庸》说:“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历来关于祯祥的记录,可真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比如天上出祥云,地下冒醴泉,猛兽忘了撕咬,毒虫不蜇婴儿等等。据说周成王时出现过三块地里的禾苗长成了一个谷穗,这个谷穗大到要单独装一辆车的现象,这个叫做“嘉禾”,如此说来,中国20世纪年代大跃进的亩产神话,3000年前就已经胜利实现了。
最有意思的是古人创造出一批祥瑞的灵兽,比如龙、凤、麒麟之类,它们代表着天帝对下界盛世的最高奖赏。据说在黄帝时代,凤凰遮天蔽日黑压压地呼呼飞来,栖息在黄帝东园里的梧桐树上,吃着纯洁的竹实,终身都不想飞走。可是多数时间人们并不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盛世,凤凰们是断断不肯现身的,连孔子都一辈子没见过,所以他抱怨着:“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好不容易见过一回麒麟,还是被无知的人猎***了的,它实在不应该在那个世道出现,孔子哀哀地哭。
这些神奇景致是帝王圣人的故事,与普通百姓离得很远。不过普通百姓也自有追求吉祥的办法,大到求神拜佛、磕头烧香,小到一叶窗花、一句口彩、一个数字,都可以作为寄托。北京西郊妙峰山上有碧霞元君的道场,也是华北最大的民间信仰活动地,几百年来,人们在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前后大规模朝山进香,面熟的陌生的,见着都互相道声“虔诚”“吉祥”,真有点熙熙融融的大同景象。朝拜完后下山,人们还不忘了摘一朵花(现在不能随便摘,只好买了)插在鬓角、拢在襟边,名义就叫“戴福还家”,微弱无识的花草,就此带上了一缕人间的温情。
可见,中国的吉祥文化底蕴深厚,在世界范围内看,也显得很有特色,这大概是可以断言的。有人说这映射出中国人对吉祥有着特别强烈的诉求,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性格面向,我颇有点不敢认同。在我看来,人性不远,人情不隔,中国人要趋利避害,外国人恐怕也是一样,只是表现方式有别罢了。
世界上许多国家,因为有着强大的宗教体系,其教义早已深深融化于日常生活,人们将一切问题都交给同一个上帝或真主就够了,不必为每件事再去寻求趋避的方法,它的代价是:信徒们必须时常做一些规定仪式,用来培植浇灌宗教信念。中国人不是没有宗教,人们不是都在说儒释道三教吗?但是中国人总体上说,从来就没有全民性的宗教情怀,人们习惯于见庙烧香、遇神磕头,即便早就有大慈大悲、有求必应的观世音菩萨,人们在敬拜她的同时,也并不排斥其他神灵,哪怕只是些花妖狐怪的小毛神。儒释道三教很多情况下只是学者的区分,在民间是浑然一体的,反正多一个佑护就像多买一份保险,总没有坏处。所以,中国的吉祥文化才会显得丰富多彩。
说到底,追求吉祥是人类的本能,中国人的吉祥文化离这本能还很近,没有更多的装饰和提升,因此,中国人很少生出那种庄严神圣的宗教体验,人们在信仰上是多元的、无序的。这或许显得有些功利、有些芜杂,却自有一种平等宽容、质朴丰满的气象,我觉得或许这才是中国吉祥文化的特色。
打一个比方,假如说宗教体系下的吉祥文化是一部神话或史诗,那么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更像一本民间童话集。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小题1:下列说法中,对“中国的吉祥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书中就有关于“吉祥”的解释和一些理论总结,认为祥瑞和国家兴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B.古人创造出一批祥瑞的灵兽,比如龙、凤、麒麟之类,代表着天帝对人间盛世的最高奖赏。
C.每年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前后,人们在碧霞元君的道场摘花或买花的行为就是普通百姓追求吉祥的表现。
D.追求吉祥是人类的本能,中国人的吉祥文化离这本能还很近,不会生出那种庄严神圣的宗教体验,人们在信仰上是多元的、无序的。
小题2:下列说法与作者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吉祥幸福、趋利避害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B.中国的吉祥文化底蕴深厚,这映射出中国人对吉祥有着特别强烈的诉求,体现了中国人特殊的性格面向。
C.世界上许多国家,因为有着强大的宗教体系,人们必须时常做规定的仪式,不必事事追求趋避。
D.周成王时的“嘉禾”,20世纪中国大跃进时期的亩产神话,都是一种祥瑞的体现。
小题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哀哭麒麟在郊外被***,预示当时礼崩乐坏。
B.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更像一本民间童话集,芜杂、幼稚。
C.总体上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全民性的宗教情怀。
D.中国人的吉祥文化有一种平等宽容、质朴丰满的特色。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解析

小题1:D(“不会”表述不当,原文为“中国人很少生出那种庄严神圣的宗教体验”。)
小题2:C(A 应为“是一样的”;B作者说:“我颇有点不敢认同”,可见于作者观点相悖;D大跃进的亩产神话不是祥瑞的体现。)
小题3:B(“幼稚”属无中生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所谓吉祥,就是好福气的意思,《说文解字》说:“吉,善也。”“祥,福也。”中国很早就有对吉祥的一些理论总结,比如被列为“四书”之一的《中庸】;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五、(2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l题。
记忆的高地(节选) 钱金利
(1)我始终无法绕过乡村。
(2)在城市寄居越久,对乡村的怀念就越为清晰。像余华在《兄弟》后记中说的:从乡村走出来的人,乡村是根。走多远都是。所以,余华承认自己不会放弃对乡村的书写,不论过去现在或将来。
(3)乡村是记忆一块无法逾越的高地,对每一个从乡村出走的人来说。
(4)对我来说,村庄是一个世界。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世界。世界上,没有比村庄再大的地方。我无法用目光,穷尽一个村庄。实际,谁都无法穷尽村庄。村庄之外,仍是村庄。一个连着一个的村庄,是组成大地的骨架,沉默而坚毅地俯卧着。
(5)1980年,我四岁。或说,是三周岁。我不知道我当时是不是学会了记数。或许,这只是我在把记忆的钟,往回拨转,才看见的,一种类似真实的幻影。那一年,我头一回下地。此前,我曾无数次深入到旷野的深处,但我只是一名看客。这一回,是下地。是劳动。
(6)父亲在耕一块田。父亲要把一块地翻过来,像母亲把一床棉被翻过来一样。父亲在犁的两边压了两大块石头。这是两块我无法撼动的大石头。然后,父亲把绳勒进瘦骨铮铮的肩头。把着犁,向前走。泥是黑的。翻过来的泥,还是黑的。更深的黑色。新翻的泥土里,汹涌着一股新鲜的味道。我相信,这味道,一直在大地深处发酵着,奔窜着。在犁铧的背面,它们终于找着了出口。我站在一边,看着父亲,被泥土的味道,浮起。浮起。像一块木头,在水里浮了起来。
(7)父亲看见我的傻样,伸出巨大的手掌,拎着我的脖子,把我扔到了犁背上:“压住。一个农民的一辈子,应该从犁铧上开始。”父亲的话,让我的命运,现出一丝亮光,像被犁开的泥土,透出生命深处的气息。从我压犁的模样,父亲看出我天生该是个好把式。我在犁上,获得了一个足可满意的坐姿,比坐在手扶拖拉机上还舒服。甚至,从那以后,我再没坐过这么稳实的车子。哪怕是奔驰、保时捷,也不。
(8)劳动因为有了一个舒服的开端,而成了一件舒服的事。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缠着父亲要下地。我喜欢坐在犁背上,在新翻的泥土气息里,渐渐沉醉。劳动,让冗长而缓慢的时间,有了平实的飞翔的感觉。多年以后,在坐过山车的时候,有一瞬间,我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当你坐在一个心仪的驾座上,时光便长出了翅膀。我不知道父亲是否也和我一样,在劳动中,听到时光飞逝的声响。
(9)波浪一样的泥土,被敲碎,碾细,整平。一块地,平展展的,像一张辽远阔大的眠床,安安静静地躺着。除却了庄稼的掩映,大地仿佛一样子往下陷落了一截子,那些迷失在庄稼丛中的人们和草舍们,便都乘机,一层层往上浮了起来。人越来越多,汹涌着。我混迹在人群中,像一株稗草混迹在一片稻秧。我不是一个真正的农民。我的体重,还不足以压实一张深入大地的犁铧。我只能用高高低低的脚步,来丈量一块地的长度和宽度。
(10)父亲在后退,我在前进。父亲泥耙把萝卜籽掩住,我用小脚丫子,把土踩实。只有把土踩实了,萝卜才能长得瓷实。个顶个大。然而,我的体重,显然阻碍了我的脚步。我无法让我的脚,更深地陷落在泥土里。我虚浮的脚步,不像是在劳动,而像是在一张巨大的宣纸上写字或作画。写一个颤动着的“一”字,或者,写一幅“米点”山水。我相信,当时,我一定不曾认识“一”字,或者“米芾”。这个意象,一定是多年以后,我在看着别人劳动的时候,突然被遥远的记忆掐住喉咙。
(11)有些记忆,无法逾越。父亲并不曾责怪我的虚浮。父亲,在印着我的小脚丫子的萝卜地上,又印了一串串宽大而沉重的大脚印。这是一双美丽的大脚,印下的这一串,是通往丰收喜悦的邮戳。我曾多么殷切的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一双美丽的大脚。可以把美丽的邮戳,盖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12)我现在,我真的拥了这样一双脚。走路的时候,我常常不自觉地回过头去,看看身后。没有看见一个脚印。哪怕,一片像落叶一样虚浮的脚印。
(13)远处,被瓦屋,楼屋,挡住。除了天空依然辽阔。大地,已经被分割。零碎的大地上,拥挤的庄稼,再无法包围一幢高大的楼房。更无力把它遮挡,让它陷落。时间已经把事实颠倒。楼群把庄稼包围,让大地陷落。村庄走在越来越大的一条路上,越来越快地靠进一个城市。庄稼,无法阻挡一个村庄迈向城市的脚步。有人说:现在的村庄,就是一个城市。而一个村庄里,再找不出一个纯粹的农民。那些仍然赤脚行走在土地上的,有一多半,是充满矫情的怀旧者。
(14)我坐在一个城市的上空,怀想一个村庄的旧时模样。并且,从嘴巴里喷出,一根炊烟的模样。
18.联系全文内容来看,“乡村是记忆一块无法逾越的高地”,表达的实际意思是什么?(4分)
答:                                                                            
19.从第五至第十一段内容来看,“劳动”教给幼年的“我”哪些道理?(4分)
答:                                                                            
20.“我现在,我真的拥了这样一双脚。走路的时候,我常常不自觉地回过头去,看看身后。没有看见一个脚印。哪怕,一片像落叶一样虚浮的脚印。”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
答:                                                                      
21、请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与构思”和“思想主旨”三个角度中任选一角度或以一角度为主兼顾其他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题目自拟。(1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前不久中国首次在陆域钻取可燃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的国家,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类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它的热量很高,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其燃烧值竟约等于半吨煤炭。据估算,可燃冰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燃冰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它经过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而不像其他常规化石能源一样还会造成其他氧化物污染。
科学家认为,可燃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陆地约有27%的面积是形成可燃冰的潜在地区,而海洋中约有900%的面积是潜在区域。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为储量大、清洁环保,可燃冰被誉为潜藏的“新能源宝藏”。
关于可燃冰的成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们最初来源于海底下的细菌。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高压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温度不能太高,在0℃以上可以生成,0℃一10℃为宜,最高限是20℃左右,温度再高可燃冰就会分解。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要有气源。
虽然储量巨大,但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是世界性难题,距离可燃冰商业开发利用,至少还要再等10至15年。可燃冰要么位于浩瀚的大洋底部,要么位于高寒险远的冻土带上,开发的难度非常大。由于可燃冰自身的一些物理属性,也使得开采困难重重。可燃冰是低温与高压的共 同产物产物。但可燃冰对高压的“嗜好”可要比低温大得多。人们已经发现,在足够的高压之下,可燃冰在18℃时,仍然可以保持“冰”的性质,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高温冰”。这给可燃冰的开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不能保证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可燃冰会迅速融化为水和甲烷,如果不能对甲烷进行很好地收集,大量甲烷将直接进入大气,全球的气候将面临一场灾难。对大洋深处的可燃冰进行开采,除了面临类似的环保难题夕卜,还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处理不当,甚至会在全球人为地造成许多个新的“百慕大三角洲”——许多科学家相信,不稳定的气水合物造成了“百慕大三角洲之谜”。 
(摘自搜狐网科学频道,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可燃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低温高压下混合产生的一种类似冰的笼形结晶化合物。
B.可燃冰储量大,热量高,1立方米的燃烧值差不多就等于半吨煤的燃烧值。
C.作为潜藏的新型能源,可燃冰清洁、环保,燃烧之后不会生成有污染的氧化物。
D.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远超常规化石能源储量,仅海底可燃冰就够人类用1000年。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A.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海底动植物的残骸腐烂时会产生大量细菌,这些细菌排出的甲烷气体被锁进水合物后,生成的物质就是可燃冰。
B.海底古老地壳随海洋板块沉入地球内部时,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随海洋板块边缘上涌,在深海低温高压下,天然气与海水就化合成水合物。
C.现在开采可燃冰,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可能恶化全球气候;二是可能造成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的情况。
D.可燃冰的潜在区域和自身物理属性,使得人类对其开发利用很困难。目前,全世界都没解决这个难题,没有正式进入商业开发利用阶段。
小题3: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气源合适,温度适宜,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人工合成方式生产可燃冰。
B.即使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可燃冰也可能难以立即取代现有能源而被大众广泛接受。
C.再过10至15年后,我国陆域远景资源量丰富的可燃冰就能够进行商业开发利用了。
D.保证了足够的高压和低温,并且解决了甲烷的收集问题,就能开发利用深海可燃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金融风暴
2008年,一场震惊世界的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全球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金融风暴,必然会产生比以往更强烈的冲击。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但是。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美元仍然是当今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直到目前,美元在国际结算和全球各央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60%以上。“领头羊”一出问题,必然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全球金融市场迅速陷于极度恐慌之中。
由于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今天世界各地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金融开放之中,大笔“热钱”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将全球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又占据着最为有利的地位。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一些金融机构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打包后,出售给了很多国家。正因为如此,发源于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最发达金融体系的金融风暴,才会造成史无前例的影响。
随着全球金融动荡的加剧,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流动性短缺、股市大跌、汇率震荡、出口下降、失业率上升等现象,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正面临严峻考验。
金融风暴首先重创了美国的银行体系,粉碎了这个“世界最完备体系”的神话。美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美国有大量的州立银行与中小银行。这些银行在过去几年内投资了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金融产品以及其他证券化产品。次贷危机爆发后,它们出现了大面积的资产减少与亏损。这些中小银行抵御危机的能力很差,也很难得到美国政府的救助,因此在未来******的概率很高。
在世界范围内,欧洲银行业受到殃及最深,因为欧洲银行业过分依赖于短期借贷市场,而不是通常的客户储蓄。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很难独善其身。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资金从新兴市场经济体撤离,一些自身经济结构比较脆弱、对外资依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正面临严峻考验。
最令人担忧的是,全球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要传导至实体经济领域,拖累甚至阻滞全球经济增长。目前,美国房地产投资已经持续缩减。而在房地产市场与股票市场价格交替受挫的负向财富效应的拖累下,美国居民消费日益疲软。由于自身股价下跌,美国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均有所下降。而由于能够提供的抵押品价格下跌,美国企业能够获得的银行信贷数量也大幅下降。美国经济在2009年陷入衰退几乎已成定局。欧元区经济、日本经济等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在2009年的增长前景也不容乐观。
由于美国经济占全球比重近30%,其进口占世界贸易的15%,美国经济衰退将导致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进而影响一些外贸依存度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而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严重影响,很有可能带来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形成经济复苏的新障碍。大规模救市措施,也会使本来就有巨大财政赤字的美国政府雪上加霜,一旦出现大肆发行债券、印发钞票,势必会导致美元信用下跌,并推高全球通胀率。
规模空前的金融风暴是对世界各国经济治理能力的考验,是对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诚意与决心的考验。目前,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着这场危机的走势,关注着全球各国的应对举措及其所产生的效应。
(《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说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金融风暴,必然会对全世界的经济产生强烈的冲击。
B.这场金融风暴发源于号称全球最大经济体和有着最发达金融体系的美国。
C.金融风暴中欧洲银行业受殃及最深,因为欧洲银行业与美国经济联系特别密切,过分依赖于美国的金融市场。
D.金融风暴带来的负面效应不仅仅限于金融市场,它必将波及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
小题2:下列表述金融风暴对全球经济产生史无前例影响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美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较大,其进口占世界贸易份额较多,美国经济衰退将导致整个世界经济的动荡。
B.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金融全球化让世界享受全球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相应的风险。
C.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化比体系使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扩散到全球性的影响。
D.美国居民消费日益疲软,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均有所下降。
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应对金融风暴需要各国具备一定的经济治理能力,更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诚意与决心。
B.美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这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C.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必将带来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形成经济复苏的新障
碍。
D.美国经济的衰败给欧元区经济、日本经济等发达经济体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金融危机主要影响金融市场,不会影响到制造业等经济领域。
B.这场金融风暴必将带来一定时期的经济衰退,也会形成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C.一些自身经济结构比较稳固、对外资依赖程度比较低的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当中将不受损失或受损失程度较轻。
D.遏制全球通胀,必须采取大规模救市措施,为挽救国家经济,发行债券、印发钞票将会是首选的有效措施。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珍惜人体内部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一样,也有内部生态环境,人的内部生态环境(或内环境)在哪里?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是人的内部环境之一,但是人类最大的内部环境则属胃肠道。在人的胃肠道中,大肠和小肠充斥着海量的细菌,大概有1000万亿个之多。所以,从细菌多样性程度来说,胃肠道堪称人体内的热带雨林。
那么,人体内环境中的细菌从何而来?人一生下来其内环境中就有了细菌,而且这些细菌可能会影响其后来的生活。 
人需要细菌来帮助吸收来自食物的营养,也要依赖它们来抵御入侵的细菌,还要依赖它们来吸收药物和促使免疫系统的健康成长。所以,可以把从类看成是由各种细菌组成的超级微生物。人从出生到成年以后,还会有各种细菌通过食物、呼吸道加入到人体的内环境中,以丰富和扩大内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不过,按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的功能而言,在这个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中,细菌大体可分为正常菌或益菌与恶菌或害菌两大类。根据生存所需的条件,如是否需氧,则可分为厌氧菌和需氧菌。正常人内环境中的菌群主要为厌氧菌,少数为需氧菌,前者约为后者的100倍。
人体内环境中的正常菌群为类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而恶菌则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副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白色念珠菌等等。在正常情况下,是正常菌抑制恶菌,使得种种恶菌只是路过人体内环境的过客,因而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而且,由于正常菌群占大多数,它们得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例如分解食物、调节免疫系统、分泌维生素K等营养物质、吞掉食物残渣等。
人们正常进食后,经肠胃消化与吸收,最后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其中有食物渣滓,也有大量细菌,包括益菌和恶菌。可引起肠胃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等会依附在不洁净的食物上进入体内,但也会在食物消化吸收后排出体外。虽然这些恶菌会在肠道释放毒素,引起抵抗力不强的人产生腹泻等症状,但也会被完全排光,不会残留在肠道里。
但是,比较可怕的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中菌群失调,“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让大量的正常细菌减少或其功能受到抑制,这些正常菌就不能发挥功能,使得路过的恶菌开始发威,危害   人体。例如,随意使用和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以使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而数量减少,同时耐药的过路菌过量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这时会产生一些临床症状,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感染,其次为梭状芽胞杆菌、绿脓杆菌和变形杆菌所引起的感染。
当然,如果进入肠道的恶菌太多太强,例如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等,就会引起相应的疾病,这时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攻击恶菌,以治疗疾病。所以,只要是正常人,体内有足够多的正常菌是可以让致病菌没有立足之地的。但如果机体抵抗力减弱或滥用抗生素造成内环境中的益菌与恶菌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便会引起疾病。
人体内环境中细菌的生物多样性概念和作用还可以扩大到对食物的消化和利用上。人类每天摄取的能量约有10%来自细菌转化出来的脂肪酸。帮助人类消化的益菌如果保持正常状态,就会让人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体态均匀的外表。但是,如果能帮助消化和吸收的益菌数量过多却可能造成另一种失衡或病态,即超重或肥胖。例如,能更多地吸收食物中的能量的肥胖细菌就会让人变胖,从这个意义上看,也许它们是另一种恶菌。
(摘自2009-7-A《百科知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人体内部生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仅在人的肠道中就充满了海量的细菌,大约有1000万亿个。
B 人一生下来其内部环境中就有了细菌,而且这些细菌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C 按功能分,人体内的细菌大体有正常菌或益菌和恶菌或害菌两大类。
D 人体内存在消化和利用食物的细菌,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体内环境中生物多样性的表现之一。
小题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内环境中,不仅有与生俱来的细菌,还有成长过程中吸纳的诸多细菌。
B 正常菌或益菌抑制恶菌或害菌,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
C 随意使用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就会破坏人体的“热带雨林”。
D 不同细菌帮助消化食物的结果影响着人体的肥瘦。
小题3:根据文章信息,下列”健康语录”中,与平衡人体内部生态环境无关的一项是
A 千保健,万保健,心态平衡是关键。
B 饭前便后要洗手。
C 欲得长生,肠中常清。
D 垃圾食品危害多,远离方能保健康。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给我们对艺术世界的探索以巨大的启示。当我们为当今存在的种种艺术门类中难以尽数的各种作品而惊异时,不也应去思考、寻找其变化规律以及隐含的“选择因子”和“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吗?当然在这里,或许社会环境比自然环境更为重要,但不管怎样,这种思考与寻找无疑将会是我们从艺术的奥秘中去探究和“发现”人类的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要打开的不是一个仅由确定的因果环环相连的必然性关系链,就像拉普拉斯所设想的“ 宇宙”,只要有了质量和速度,人便可预测它世世代代的发现。在这里,我们经常看到“ 偶发事件( 随机现象)”,它所遵从的或然性规律是在大数量下呈现出来的。而艺术“事件”都和其他历史事件一样,绝非实验室中可任意重复的实验,它总是独一无二的。于是每个艺术事件从表面看的确像是上帝一时兴起掷出的一颗骰子。不过,不应忘记,掷骰子绝不会掷出一至六点以外的点子,艺术世界中也不会出现客观法则(即法律)容许度以外的事件。
中国古代,清雅幽远的古琴是士必须掌握的六艺之一,喧闹火爆的吹打乐则是民间社火中缺少不了的。追究这两类音乐的产生,会发现其间有许多个偶然性,但人们又会看到:古琴与中国的“ 士”那样协调,吹打乐又是那样为社火增添光彩,若把二者交换个位置,无疑十分荒谬可笑。这样的对比到处可见,我们不能设想在封建桎梏下的中国舞台上产生女演员双腿裸露的芭蕾舞形式,而这种舞蹈艺术产生于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却又那样自然。
从这些个别事件中,我们已可看出在这些“偶然”背后,似乎存在着规律。进而,当我们把上下数千年绵延五大洲的艺术世界中各种“独一无二”的事件放在一起时,我们将看到其中确实有某种“ 必然”的法则,如果,这上下数千年是个可重复的实验,人类重新从蛮荒开始,我们会得到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艺术世界,但是,其背后的法则应是同一的。
1.第二段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A.在发现规律方面,艺术世界要难于物质世界。
B.物质世界是一个由确定的因果环环相连的必然性关系链。
C.探索艺术世界的变化规律不能通过对某确定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去进行。
D.在世界中寻找其变化规律的方法不可能是“设想”和“预测”。
2.第三段通过分析古琴、吹打乐、芭蕾舞产生的条件和环境,旨在说明
A.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
B.古今中外的艺术世界各具特色,各显风采。
C.中国古代艺术虽具民族特色,但封闭落后,不如西方国家艺术形式开放自然。
D.清雅幽远的古琴和喧闹火爆的吹打乐在中国古代出现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而女演员双腿裸露的芭蕾舞形式产生于欧洲则完全是必然的。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艺术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探求艺术世界的规律应更多地着眼于社会环境。
B.自然科学虽然与艺术有着本质的不同,但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给我们对艺术世界的探索以巨大的启示。
C.在艺术世界里,艺术事件的出现都是随机的,它遵从或然性规律而无必然性规律可循。
D.在艺术世界里的每一个“偶发事件”中,都既包括着偶然性,又包含着必然性。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