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胡番与西洋
汉语中用来指“老外”或“舶来品”的词,有胡,番、西、洋。胡,大约是用得最早的。它原本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即“胡人”。所以,但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西域的概念,近一点的,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玉门以西,葱岭以东(葱岭即帕米尔高原)。远一点,则可涉及到克什米尔和伊朗了。
中国和西域交通很早。两千一百多年前,张骞便通了西域,以后又有丝绸之路,中亚文化也就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琵琶、五弦、忽雷、火不思,都是西域拨弦乐器,当时统称胡琴。火不思是乐器的一种,突厥语叫qobuz。译名也五花八门,什么和必斯,虎拨思、吴拨思,比较好玩的则有胡不思和浑不似两种。火不思后来变成了拉弦乐器。也就是二胡。二胡是典型的“中外合资”产品。北方的马尾、松香,南方的蛇皮、竹子,中西合璧,北人南相,表现力极强,也就在民乐演奏中唱起了主角。
尽管西域的文化贡献如此之大,中原却并不怎么领情。喜欢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的当然大有人在,但“胡”这十字眼还是带有贬义。在中原之人看来,北方的胡,南方的越,都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虽云“意合则胡越为昆弟”,但意合的时候有,意不合的时候也多。而且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使难免有些别扭。
更重要的是,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也包括所有的“蛮夷”)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胡来”。胡来也就是任意乱来。此外,胡扯、胡闹,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意思和胡来都差不多。
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但它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并非没有道理。胡思乱想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朱熹的《答潘文叔》。胡说和胡来则分别见于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和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南宋与金,那可是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一个时代。
胡的本义是兽肉(颔下垂内),番的本义则是兽足。番,也是用来指外族和外国的,叫番邦,而且主要指西方诸族、诸国,叫西番。用兽肉、兽足来指称外族、外国,毕竟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因此胡、番便渐渐为西、洋所替代,叫西、洋的也不一定就不带贬义,比如西崽、洋相。但毕竟西、洋只是说出了一个客观事实,不像胡、番那样带有主观色彩,要好得多了。这说明民族偏见虽然在所难免,时代和社会也毕竟在进步,语言也不会一成不变的。
小题1:下列有关“胡”“番”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的本义是兽肉,原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 |
B.“番”的本义是兽足,汉语中用来指外族和外国,西方诸族、诸国在我国历史上也被称为西番。 |
C.“胡”字在中原文化中带有贬义,如胡来、胡扯、胡言乱语、胡搅蛮缠、胡说八道、胡作非为等。 |
D.“胡”“番”后来被西、洋所代替,因为西、洋带有贬义,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 |
A.胡食、胡服、胡乐、胡舞等西域文化流人中原,只受部分中原人喜爱。 |
B.在中原人看来,北方的胡人,有些“非我族类”的味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C.西域和中原,往往是一言不合,便刀兵相见,双方之间,心里面便难免有些别扭。 |
D.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欢任意乱来。 |
A.胡、番、西、洋用来指称的外族、外国,在古代包括克什米尔和伊朗在内的广大区域。 |
B.表现力极强,在民乐演奏中担当主角的二胡,是由西域拨弦乐器火不思演变而来的。 |
C.胡说、胡来、胡闹、胡思乱想等词语都是产生在中原汉人最仇恨胡人的南宋与金代。 |
D.现在用西洋替代胡番,符合客观事实,没有民族偏见,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
答案
小题:D
小题:A
小题:B
解析
小题:D(“带有贬义,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不当,前后也不构成因果关系)
小题:A(该项内容不是“中原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小题:B(A项.“包括克什米尔和伊朗在内的广大区域”不当;C项,“胡闹”在原文中的来源投有提及,无中生有;D项,“没有民族偏见”不当)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胡番与西洋汉语中用来指“老外”或“舶来品”的词,有胡,番、西、洋。胡,大约是用得最早的。它原本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即“胡人”。所】;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汉语“新词”漫议
在中国近代新观念的引进中,由于日本对“西学”的译介远胜中国、大量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中日“同文”等诸多原因,使译自日文的书籍在甲午战争中国为日本所败后突然后来居上,迅速超过原来的中译西文书籍。梁启超到日本不久,即写下《论学日本文之益》一文作为《清议报》的社论,力论应向日本学习,从中可见当时知识界心态之一斑。一年后,他更回忆说在日年来的经历使他“脑质为之改易,思想言论,与前者若出两人”。细查这几年梁启超等人的论文,的确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对“西学”的了解突飞猛进,而且所使用的重要术语从原来基本上都是中国术语转为几乎全用日本术语。从1900年后,中国“新知识”的翻译工作几乎就集中在日本,甚至当时差不多每一种日本中级教科书都被译成了中文,连一些教员的讲义也被翻译。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几乎已被人遗忘的范迪吉译编的《编译普通教育百科全书》,当时广为发行,影响不小。“全书”包括了“知识”的各个领域,共分八大类:宗教和哲学六种,文学一种,教育五种,政治法律十八种,自然科学二十八种,实业(包括农业、商业和工业)二十二种,其他两种。“全书”使用的是标准的日本术语,对中国各类学科术语的规范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种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汇融入到现代汉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些词汇甚至迅速取代了“严译”的大部分术语。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引进,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学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当我们顺口说出“为人民服务”、“加强组织纪律性”、“讲政治”、“永远革命”、“申请入党”、“解决问题”、“学习理论”、“学好哲学”、“坚持原则”……时,这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美学、美术、抽象、逻辑……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语言如同流水,也是高往低流,难以人力阻止。“普通话”之所以“普通”,就在于它能广纳“方言”,博采“外语”。其实,近代中国的大门先于日本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因此“西学东新”也先于日本,所以在明治维新前后,日本恰恰是通过中国了解西方、“西学”,将中文“西学”书籍大量译成日文出版。这期间的许多“日本新词”却是来自汉语,如铁路、铁道、新闻、国会、权利、主权、公法、选举、化学、植物学、细胞。。。。。。不一而足。但当近代日本全面超过近代中国后,日语新词便开始大量、迅速注入中国。
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日本从“新词”的“输入国”一跃而为“输出国”的重要原因是“西学”在日本遇到的阻力比中国小得多。这种“师生易位”的历史说明,若想以保守封闭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用心可谓良苦,但结果不仅无裨于事反而更加被动,“弘扬民族文化”云云则更无从谈起;相反,只有开放的文化才能赢得主动,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弘扬。
1.下列关于第四段中“师生易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指的是明治维新前后,还是通过中国了解西方、“西学”的日本,在近代用开放的文化赢得主动,使其民族文化得到了真正弘扬的现象。
B.指的是近代日本全面超过近代中国后,日语新词便开始大量、迅速注入中国,差不多每一种日本中级教科书都被译成了中文这一现象。
C.指的是明治维新前后,还是通过中国了解西方、“西学”的日本,在近代已全面超过中国,从“新词”的“输入国”一跃而为“输出国”的变化。
D.指的是近代日本全面屏除保守封闭的民族文化传统,采取开放的文化而赢得的对民族文化的大力弘扬的变化
2.不属于造成“甲午战争后,译自日文的书籍突然后来居上,迅速超过原来的中译西文书籍”这一情况的原因一项是
A.在中国近代新观念的引进中,日本对“西学”的译介远胜于中国。
B.中日“同文”,加上当时知识界名人梁启超等的大力宣传、倡导。
C.范迪吉译编的《编译普通教育百科全书》,包括了“知识”的各个领域。
D.在中国近代新观念的引进中,大量中国学生留学日本,作用自然不可忽视。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跟日本比较起来,我们中国因为先遭受了西方诸列强的入侵,所以,随之而来的便是“西学东新”也先于日本。
B.现在我们学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如“服务”“纪律”“政治”“革命”“党”等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C.通过大量的翻译引介,一大批日语词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引进,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
D.通过翻译引介的一大批日语词,几乎涉及各类学科,它们均为现代日本所新创,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
4.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要使本民族文化真正得到弘扬,就必须屏除保守封闭的民族文化传统,采取开放的文化心态,吐故纳新。
B.中国从曾经的“新词”的“输出国”一转而成“输入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西学”在中国遇到的阻力较日本要大。
C.中国人曾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借口,用保守封闭的心态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心虽可谓良苦,但结果却更加被动。
D.“‘弘扬民族文化’云云”,暗含了作者对用保守封闭的心态而不采取开放的文化心态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这一做法的痛惜和无奈。
活着的祖先
马国福
①祖先的坟静静地卧在山坡上、河滩旁。白云从头顶掠过,向大地微笑致意,他们看不见;飞鸟从旁边飞过,翅膀划过气流的声音,他们听不见;风在草尖上奔跑,脚步轻柔,仪态万方,他们感受不到;野花藏在草丛问悄悄私语,释放出一缕淡淡的芬芳,他们闻不见。祖先是寂寞的。
②祖先们活着的时候,彼此牵连在血缘的纽带下,像一棵藤蔓上的瓜,沿着家族的根系,分享不同屋檐下有着相同温度的阳光,。也承担着屋檐外不同方向吹来的风风雨雨。他们曾经荣耀,也曾经坎坷,曾经争斗,也曾经和睦。他们老了,累了,病了,一个个最后或安顺或无奈地辞别人世,谁也没能走出生命无常、枯荣自守、顺道而去的宿命。
③祖先们走了,(1)从此,家族的家谱上多了一个亡者的姓名以及他在村庄里的功过口碑;从此,家族的饭桌上少了一副碗筷和一串串断断续续的咳嗽:从此。村庄的土地上,少了一个俯向大地劳作的身影。他们把所有的恩怨情仇风光荣辱全部带到了土里,带进时间深处,最终成为泥土的一部分;生前的种种如意、不是、斗争和计较,统统化为尘埃,化为子孙后代奠念他们时的一把把香火、一场场祭祀。
④在传统的节日里,尤其是家族里举办红白喜事的时候,当后代们把一炷炷香裱在坟 前点燃,当一缕缕青烟从坟茔升起,一滴滴酒水、奠茶瞬间渗入泥土,一张张燃尽的纸灰 随风飘远,当感恩的叩拜、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祷词自心间涌起,祖先们复活了。祖先们不再寂寞。
⑤一系列奠祭仪式结束后,子孙们从坟头经过田头,最后回到自家的檐头。或许,祖先们思谋着,以何种方式沿着子孙白天留下的脚印回家。白天,祖先们幻化为一只鸟,回到曾经的家门前,站在高高的大树上,俯视曾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房子,哪里少了一片瓦,哪里多了一块砖;晚上,祖先们幻化成一阵风,乘着夜色,潜入依旧留有自己气息的院落里,抚摸曾经烙有自己掌纹的农具,哪里多了一片锈,哪里多了一个豁口,心微微作痛。乘着后代们熟睡的时候,祖先们悄悄从窗缝里潜入粮仓,巡视粮仓是否盈实。清晨,当晨曦穿过林梢,撒在庭院里,他们已经把每个角角落落看了个遍。当看到一处处变化以实物的形式呈现生活逐渐美好的样子,他们方才安心离去。
⑥这些年来,每逢重大传统节日的夜晚,我常常独坐一隅,反思我们的祖先。尽管祖先不可能幻化成风抚摸后代所使用的工具,也不可能幻化成鸟飞到阳台看我们的粮仓,但我一直觉得祖先并没有远离我们。他们如同脚下一粒粒泥沙,翻滚着,流淌着,翻滚到他们曾经走过的田间小路,流淌进他们曾经含辛茹苦劳动过的麦田。以他们灵魂的磷、腐朽肉体的肥,滋养生于斯安于斯的土地、河流、山川及其子孙。
⑦前不久,我到祖先的坟上烧纸。简短的仪式结束后,我坐在坟前的一道田埂上,静静地看着香火缭绕四散。坟头上一棵棵枸杞树蓬勃如华盖,挂满了红红的果实。这串串枸杞像一盏盏小小的红灯笼。莫不是它们在每个夜晚悄然亮起,给潜入村庄的祖先们照明?架在枸杞树上的鸟巢偶有鸟雀飞来飞去,是不是为了慰藉地下的祖先,在这远山远野间,还有家的气息?那叶齿锋利俗名叫冰草的青草,长得茂盛无比,像是守护要地的卫士,个个英姿飒爽,士气十足。(2)难道它们也在冥冥之中听从祖先的召唤.护佑祖先在大地上永久的家园?我们的祖先以生命的另一种方式存活着,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⑧小小的坟头是一个个路标,祖先在那头,我们在这头。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是一条条游走远方的支流。祖先已经不在世了,但那一抔抔黄土垒就的坟头,如同静放在大地上的一部久远发黄的教科书,支撑着我们生命的走向。
(选自《沙地》2009年第l期,有删改)
小题1:开头一节。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小题3:文题是“活着的祖先”.请联系全文探究作者认为祖先还“活着”的含意。(6分)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何光沪
我们的人心,有太长的时间片面地偏向理智,即狭义的而不是广义的理性。这种被国人视为“正常”的理智有三大特点:一,只从感观或直接的经验出发——所以不考虑看不见的东西;二,只从眼前或短期的算计出发——所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三,只从自己或小我的利益出发——所以不考虑他人或整体的利益,更不考虑自己与社会、自然、世界整体的关系。
这正是无数的人随时在抱怨、又随时在卷入的道德腐败在人心深处的根源——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
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恰恰都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因此它们最强大的保障,乃是超越于狭隘理智的信仰!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
前几天《检察日报》报道,一位清洁工人拾到几千元钱上交之后,因为付不起孩子的学费而向亲戚朋友借钱,那些本来真心答应过帮忙的亲友,却都翻了脸,认为拾金不昧再来借钱也是“有毛病”!
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的环境下,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也很难。
要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就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一方面,道德的最低要求应与法律连接(如在一些西方国家,“见死不救”属于犯法);另一方面,道德的最高境界则与信仰相关(传统文明基本如此,但在现代,宗教“修行”只属自愿)。
前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净化,需要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而这类法治原则的确立,又需要政治体制的改革。因此可以说,中国精神的重构,关键在政治改革,基础在人心提升。
后一方面是说,道德环境的提升,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撑,而且需要精神信仰的指引。依靠“他律”的法律尚且需要某种信仰(对法律原则的内心服膺),依靠“自律”的道德就更是如此了。因为人心的自我约束常常软弱无力,在传统礼俗衰亡而法治观念薄弱的条件下,“人心惟危”的状况必然出现。
中国人自古信天。作为信仰对象的“天”,乃是殷人所称的“上帝”或“帝”、周人所称的“天帝”或“天”、历代所称的“天道”或“天理”最流行的通称。
考虑到古人所谓“天理”对“良心”的指引,考虑到今人所见“无法”与“无天”的关联,结论就只能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最近我遇见一个年近半百的北京人,他看到云南边远乡村的儿童没有小学,毅然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美国,孤身一人前往办学。在那个没有电话、没有自来水、没有邮递员的地方,他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用自己微薄的积蓄自建校舍,给学生买鞋子,为村民修水渠……这一切,除了在那个不通公路的边远乡间,无人知晓,因为他自己不要传扬。我想,世俗的任何名利和算计,都不可能给予他这么大的力量,除了信仰。
我想,这个人已经向我们回答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向我们回答了,当代的生活已经向我们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1.第6段中“正如在一个遍地垃圾的地方,要坚持不扔垃圾是很难的”,结合全文内容,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由于我们的人心太长时间片面地偏向广义的理性,要坚持与“常人”不同的好行为很难。
B.只要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就能把全国变成一个使人不忍心“扔垃圾”的地方。
C.在好行为被视为“不正常”环境下,良知、正义和爱心就会被误解。
D.在一个长时间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的畸形环境下,人们往往会受到不良影响。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中所说的“中国人需要的信仰”的是
A.人类本性不可或缺的、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良知、正义和爱心。
B.这种信仰超越于狭隘理智——超出了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
C.它们涉及与他人、社会、自然和世界整体的关系,涉及大我、超验和永恒。
D.信仰可以是多元的,人们可以信“天”,也可以信“宗教”。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直接经验、短期算计和小我利益是“狭义的理性”的三大特点。
B.偏向于狭隘的理智,忽略了良心或良知、公平或正义、创造性或博大的爱心,这是产生道德腐败的根源。
C.净化全民的道德“环境”,既要将道德的要求应与法律连接起来,又要使人们通过信仰来达到道德境界。
D.纵观古今,结论就是:信仰的超越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信仰的精神状态,却决定着文明的兴衰、民族的浮沉。
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的“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所谓书法,是指文字书写的方法或法则、规律。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字书写,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把汉字书写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即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当在汉末魏晋之间。
“书法”的形成,与汉字的形体特点和书写工具有很大的关系。汉字发端于古老的象形文字,至今都还留存着一定的象形字,这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中极为罕见。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以汉字为造型载体的,而汉字的点线组合非常繁复多变,可以神奇地组合成无数不同的形体。而用兽毛制成的柔软的毛笔,伸缩性强,吸墨多,尤能表现线条的浓淡干枯等不同效果。
对与中国绘画艺术有着同源可比性的“书法”,古人以“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表达了“书法”这种造型艺术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审美原则和追求。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书法”强调用笔,力求把每一点画写得有重量、有力度,形成立体的质感,从而产生节奏感、韵律感;重视结字即笔画之间的搭配组合关系。同时,“书法”还特别讲究章法。章法包括处理字与字的关系、行与行的布局、全幅作品的黑白(有墨迹处与无墨迹处)的关系,也包括正文外的作者题款和印章的使用。除了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形”外,“书法”的美更在于其神采意味。
“书法”的神采是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其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达到这种最高境界根本上取决于作者的知识修养、审美趣味和艺术创造。
如果说,“书法”在用笔方面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作者的临池(刻苦练笔)功力,那么,凸显书法家的创造才能和个性气质的神采则更多有赖于其背后的生活阅历、学识修养,即通常所说的“字外功夫”。
小题1:下列不能说明“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殊性”的一项是( )
A.“书法”是以世界各民族文字中极为罕见的点线组合非常繁复多变,可以组合成为 无数不同形体的汉字为载体。 |
B.“书法”是以柔软、伸缩性强、吸墨多,尤其适合表现线条浓淡干枯效果的用兽毛 制成的毛笔为书写工具。 |
C.“书法”是一种充分融入作者审美情趣、个性气质乃至其全部心灵和艺术创造才能 的汉字书写和造型艺术。 |
D.“书法”不仅需要书法家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更需要多关心生活,多读书,丰 |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书法”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汉字书写法则,它在书写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方 面自有要求。 |
B.“书法”的形成意味着汉字发展到了一种融入作者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读 者审美情感的审美阶段。 |
C.章法要求处理好笔画之间、字之间、行之间的关系,全幅作品的黑白关系,正文 外的题款和印章。 |
D.“书法”的审美价值指的是书法作品中包括的作者的审美情趣、个人气质乃至其全 |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和“书法”不同,一般意义的文字书写,关注的重心是实用,要求把字写正确, 写清楚,写整齐,以便认读。 |
B.在书写发展到审美阶段以前,汉字虽没有艺术性但起到了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 重要作用。 |
C.了解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以及创作目的等对于欣赏“书法”作 品大有裨益。 |
D.中国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犹如一对姊妹,它们以各自的方式阐释着中华民 |
一项研究表明,过去五十年内,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对精神健康状况有很大影响。
英国一家旨在推广健康食品和农业发展的组织Sustain与"精神健康基金会"共同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现在的食品加工方式改变了人类摄入的关键营养成分的平衡。
过去五十年内,英国人吃的新鲜食品越来越少,饱和脂肪和糖分有很大增加。
报告说,这种现象引发了抑郁、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但是,食品专家同时指出,研究结果并不是决定性的。
精神健康基金会的负责人说,现在人们才刚刚开始理解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对大脑的影响以及饮食结构对精神健康状况的影响。他还说,在有些病例当中,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治疗精神问题比药物或者安慰疗法取得的效果还要好。
今天出版的这份报告指出了过去五十年内食品当中含有的矿物质、维生素、基本脂肪等成分的变化。
研究人员说,工业化养殖、种植业的发展引入了***虫剂,饲料的变化也改变了动物体内脂肪的构成。 报告举例说,与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鸡体重达到屠宰重量的速度加快了一倍,鸡肉中脂肪的含量从当年的2%增加到了22%。鸡饲料的变化也改变了鸡肉当中omega-3和omega-6等重要脂肪酸的平衡。
同时,由于加工食品消费量增加带来的饱和酸摄入量的增多,可能减缓大脑的工作速度。
报告说,与五十年前相比,现在的人吃的新鲜蔬菜减少了34%,鱼减少了将近70%,而这两种食品都是omega-3的重要来源。
研究人员说,这些变化可能与抑郁、精神分裂、多动症、老年痴呆等有关。
报告的撰写人呼吁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鱼,并且呼吁政府更加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但是,英国营养学基金会的营养学家也警告说,营养成分影响精神健康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项研究非常困难,研究结果通常也带有主观色彩。
注:饮食与精神健康
抑郁:吃鱼太少 ;精神分裂:不饱和脂肪酸过少 ;老年痴呆:多吃蔬菜有预防作用;儿童多动症:缺铁、缺脂肪酸。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饮食结构的改变会对精神健康状况有很大影响的一项是
A.喂养动物的饲料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动物体内脂肪构成发生改变。
B.人们对新鲜蔬菜、水果、鱼的摄入量和五十年前相比大大减少。
C.调整人们的饮食结构治疗精神问题有时会比药物疗法效果更好。
D.鸡的体重增长改变了鸡肉中omega-3和omega-6脂肪酸的平衡。
2.下列不能说明“饮食与精神健康”关系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老年人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也许能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B.儿童多摄入含铁和脂肪酸的食物可能会减少多动症的发生。
C.努力减少“营养成分影响精神健康”的研究中的主观色彩。
D.采用传统方法喂养肉鸡以减少人们对鸡肉中脂肪的摄入量。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新鲜食品摄入量不足,饱和脂肪和糖分摄入过多,容易引发人的抑郁、记忆力减退等。
B.如果过多的食用加工的食品将会导致饱和酸摄入量的增多,从而影响大脑的工作效率。
C.现在的食品加工方式改变了人类摄入的关键营养成分的平衡,故需调整食品加工方式。
D.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将影响大脑、饮食结构会影响精神健康的研究,人们还刚刚起步。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
A.采用现代工业化养殖动物和加工农副产品可能会改变动植物体内营养成分的结构平衡。
B.政府可以积极倡导人们,改善饮食结构,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鱼,避免疾病的发生。
C.对于饮食结构、营养成分会影响精神健康这一观点,专家们的意见似乎并不完全一致。
D.抑郁、精神分裂、老年痴呆症等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关系,但其并不是唯一因素。
最新试题
- 1二次根式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A.x>2 B.x<2C.x≥2D.x≤2
- 2(5分)如图是一个模拟医疗输氧的简易装置,试完成下列问题:①在输氧过程中,可以借此观察氧气的输出速率,连接病人鼻孔的应是
-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OH-+H+═H2OB.H2SO4溶液中滴入Ba(
- 4将一物体以一初速度竖直上抛,在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不计空气阻力)的图是(
- 5如图甲为理想变压器及其工作电路,n1:n2=2:1,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电表,原线圈接如图乙所示的正弦交流电,图中Rt
- 61966年7月1日,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比利
- 7Don"t forget ___ the good news to her. [ ]A.to tell
- 8向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滴加NaOH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关系如下图,结合下图回
- 910. East and west, home is _____.(prov.)A.bestB.worstC.neare
- 10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下表提供的信息,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1)为什么菜刀、锤子等通常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
热门考点
- 1小明想用彩纸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如果长方体的长为acm,宽为bcm,高为ccm,那么小明至少需要彩纸______cm
- 2103的相反数是______,(13-12)的相反数是______,-13的相反数是______.
- 3某校餐厅为学生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米饭、清炖排骨、麻辣豆腐。小明认为这一食谱营养不均衡。添加下列哪种食物后这份食谱会变得
- 4已知∠α=50°,则∠α的余角的度数为______°.
- 5如图为硬脂酸甘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装置图.进行皂化反应的步骤如下:(1)在圆底烧瓶中装入7~8g的硬脂酸甘油脂,然后再
- 6有关微生物特点的描述中,说法不正确的( )A.个体微小,结构简单B.都是单细胞生物C.代谢类型多,代谢强度高D.数量多
- 7设双曲线x2a2-y2=1(a>0)与直线x-y=0相交与A、B两点,且|AB|=42,则双曲线的离心率e=______
- 8下列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首先发明于欧洲B.北宋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C.中国发明活字
- 9He claimed _____my grandmother yesterday, but she passed awa
- 10下面两图中,图甲的曲线表示年等降水量线,A所示区域是位于渭河以北的渭北黄土高原,如今这里已成为“陕西苹果”这一绿色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