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岳飞李松涛(笔名:梁衡)一身盔甲,令所有的对手溃不成军。但你挡得住面前的攻打,却经不起背后的谋***。一块中原大地般宽厚的脊背,针针见血地负起母亲的叮咛与沉雄的...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岳飞
李松涛(笔名:梁衡)
一身盔甲,令所有的对手溃不成军。但你挡得住面前的攻打,却经不起背后的谋***。
一块中原大地般宽厚的脊背,针针见血地负起母亲的叮咛与沉雄的神州:“精忠报国”!——可报国路,让昏君奸臣弄得曲曲折折、坑坑洼洼,险象环生。你忠于谁,谁就决定你的生死。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女的人,就不定何时便赐你一死。可你忙于出征、忙于布阵、忙于厮***,便不曾留心,天子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你醉心于把战表化成捷报,更不曾留意,金銮殿不露声色檐角,已勾勒出风波亭的雏形……
阴谋出笼,出皇城,十二道金牌,十二个夜叉——将忠良捉拿。昨天的猎人,今天的猎物——你角色的转换过于险陡,连看惯沉浮的黄河,事先都是毫无预感。手上铐子,脚上镣子,颈上枷子,最重的是驮在背上——那母亲的至嘱,如今成了要命的包袱。不归路上,当竖着的性命同一柄横着的利刃勃然相遇,你才晓《满江红》的写作,是从校场熟悉的枪尖上起笔,而在一块陌生的磨石上结束的。
亭间是佞贼一个人的狞笑,亭外是满天下无数人的痛哭。屠刀下落,宏文顿成断章!被喷染的夕阳涂制页页血帆,浪踉跄,船蹀躞,黄河倒抽一口凉气,刹那改道……
滚烫的座右铭,一下子变成冰凉的墓志铭,幸亏那识字也识大体的岳母先行一步,否则她这白发人该怎哭祭黑发儿郎?“精忠报国”的每个字,都该活上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可这区区三十八度春秋,已蓦然成为构思之外的残简……
你八百五十年前的一腔热血,化作历史的一把冷汗。莫须有的罪名造奇冤!谁让你满怀抱负、浑身功夫,却赶上一个有重病而无良药的时代。宫殿里、龙书案后昏庸的半径,量得出民间黑暗的周长。这绝对是悲剧的情节:善良遇上恶毒依旧善良,恶毒遇险上善良益发恶毒。
肯于为良知执言的,只有暴死的良知;能够给邪恶张目的,还是活着的邪恶。莫以为前朝气才有怪胎,罪恶也并非偶然的宫外孕。
我总梦见影影绰绰的亭上,有蚊虫剔牙,有苍蝇打嗝。醒来不由惊问:风波亭在哪?它是一颗悬于神州大梁的苦脸,让有志有为的卧薪者品尝,明目明心,以认清忠奸。
看历史要细心,看现实要耐心。同为军人,二十九岁的项羽自***了,三十八岁的岳飞被***了。岳元帅,请原谅我高攀,我与你都有为诗之好,而且我们的理想也大致相同,概括起来就是你说过的那五个字:“收拾旧山河!”被别人侵占和被自己污染的山河,都须重新整理。
哦!你名字的背面是民族的疮疤,你名字的下面是历史的勋章。
1.1)这篇散文中,作者为什么说“那母亲的至嘱,如今成了要命的包袱”?(限35字内)
答:
2)说岳飞“才晓《满江红》的写作”,《满江红》是岳飞的代表作,请写出该词上阕结句处勉励自己建功立业,至今仍激励人们惜时上进的3句。
答: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2.从全文看,第4段至第7段运用了:
1)什么写作手法?
答:
2)这一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限15字内)
答:
3)作者如此写想要表明怎样的意思?(限25字内)
答:
3.在这篇散文中:
1)将“风波亭”比作“苦胆”这一艺术手法有什么特点?其用意义又怎样?(每问限15字内作答)
答:
2)对“项羽自***”和“岳飞被***”应该如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每问不得超过15个字)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令所有的对手溃不成军”,这句话既照应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史实,也暗示了岳飞当时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威严的所向披靡的形势,可谓一语双关。
B“天子的夸奖……已勾勒出了风波亭的雏形”,这里作者构思精巧,涉笔成趣,翻陈言为新语,化无形为有迹,表深奥为浅显,生动形象,洋溢着灵性和活力。
C“昨天的猎人,今天的猎物”,运用了对偶修辞,作者以简洁、明快而又发人深省的语言,揭示岳飞命运悲剧性的转变。“昨天”、“今天”点明了转变过程的迅速。
D结尾处的两句话,以“背面”和“正面”、“疮疤”和“勋章”构成对比,言此意彼,语短而味长,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民族英雄的重新认识和高度评价。
E在文中,作者抒发了自己对岳飞这位悲剧英雄的深深敬意和几分惋惜,并认同和丰富了“收拾旧山河”的理想,字里行间流动着情感,闪烁着哲理。
答案

1.1)岳飞正是由于忠实地履行了“精忠报国”这一“至嘱”而被***害的。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1)对比手法。
2)以对比来渲染悲剧气氛
3)岳飞式的悲剧在不正常的时代具有必然性。或者:“你忠于谁,谁就决定你的生死”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3.1)比喻手法,化用(或运用)典故(或成语);提醒(或“点明”)人们要牢记历史。
2)两个人的死有着本质性的差别:(目的是)突出岳飞的“冤屈”。
4、 C、E。
解析

(一)1.1)此题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归纳,进而作答。意思对即可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1)对比手法。
2)此问重在分析与鉴赏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
3)此问重在对写作意图的理解和分析
3.1)这两问重在考查对艺术特点的分析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法答出一种即可。
2)两个人的死有着本质性的差别:(目的是)突出岳飞的“冤屈”。
4.此题主要是分析、鉴赏和评价。答案是C、E。(A项错在这句话没有那种暗示作用,也并非一语双关,因为岳飞在当时多坎坷,不顺畅;B项错在“涉笔成趣”和“洋溢着灵性和活力”等表述,因为作者的笔调是相当沉重的,并不是为了表现“情趣”和“活力”;D项错在“重新认识的和高度评价”等表达上,因为此处是对历史的反思,而并非对历史人物的认识的评价)
核心考点
试题【岳飞李松涛(笔名:梁衡)一身盔甲,令所有的对手溃不成军。但你挡得住面前的攻打,却经不起背后的谋***。一块中原大地般宽厚的脊背,针针见血地负起母亲的叮咛与沉雄的】;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境界三帖(之一)
李国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迩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洗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一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烂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并布施若千万元。然后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僧众都簇拥着贵宾,瞻观膜拜。相比之下,这位穿着进裰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的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奖大雄宝殿前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这位僧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筒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筲从井口里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盈。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栏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些有钱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心静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的,他没有想得这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躁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红楼梦》里有一句诗:“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细细琢磨,豁然贯通,也许就不那么拼死攀活地去争去抢,去烦恼,去痛苦,这不就是心宽即福嘛!然后,清心寡欲,宁静淡泊,写自己愿意写的作品,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不管身处褒贬,自求心神宁泰,岂不也是自愉自悦的赏习乐事嘛!
1.作者写游方的僧人担水,“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盈”,“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些描写的用意何在?
答:其用意是
2.在这篇文章中,(1)作者描写的挑水和尚是一个什么人物形象?(2)作者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刻画这个人物?(3)请简要地解说一种表达技巧及作用。
答:(1)
(2)
(3)
3.解释下列词句
(1)“杂念即欲”中“欲”的含义是什么?
(2)“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的含义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言加以解释。
答:(1)
(2)
4.下面是对这则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所选材料很有典型意义,一般人常觉尘世间的许多不平事,似觉佛界清净,文中恰举佛界事,佛界也有严重的厚此薄彼现象,从而突出关键在人的境界。
B本文所说的境界是指摒去名欲物欲,达到清心寡欲,宁静淡泊的境界。
C文中所说的名欲,就是指当官,因此想到《红楼梦》的诗句,才豁然开朗,才认识到没必要拼死攀活地去争去抢,去烦恼,去痛苦。
D要去掉名欲物欲,重在一心一意“挑好自己那桶水”,即专心“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E这是一篇哲理散文,它描写作者游名山佛寺,见行脚僧在寺院厚待有钱僧时静心挑水的情景,从而感悟一种做人的境界。
F这篇散文,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但为了突出行脚僧,有过行贬低自己之嫌。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屋檐三境
梦天岚
雨水或者冰凌沿着头顶的檐瓦淌下来或挂着,乡村的童年就是矮矮地觅一处干禾——坐着或者躺着,任那断金碎玉般的声音在耳畔不停地叩响,像叩响那扇不曾开启的童真之门。
这大抵是一种境界。
假若一条狗蹿到你面前,你毫不客气地一脚踹开,那狗就汪汪叫着到别人的屋檐下,不消一盏茶的工夫,又会摇着尾巴回来。然后你起身拍拍屁股上沾着的草屑,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那狗就低了眉怯怯地看着你。这时的屋檐自然得就像窗外司空见惯的风景,你也懒得放在心。
梧桐叶落了又落,油菜花黄了又黄,一盏老眼昏花的桐油灯依旧滋滋地亮。一扇大门静静地候在屋檐下,开或者关似乎无关紧要。时间倒像个无事生非的顽童,或无端地抽走几块青瓦,或恶作剧地抹上几笔沧桑,唯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你就不知不觉地生出一种攀比,于是决定揣上几块瓦片出门,因为你还不懂得沧桑的味道。
一颗不安分的心哪里还容得下片刻的依恋之情,屋檐就像个沉默的老人以一种深邃的目光送走你仓促而又灿烂的背影。待你蓦然一惊回过头来望上一眼,屋檐就越发矮了,那斜斜的棱棱角角就越发模糊了,看不见了,惟有前方的路一片清晰。
在有风有雨有酸有甜有辣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将你淹没,越来越多的事物将你困扰,你彷徨你失意你迷惑你无奈你身不由己,偶尔,你也会躲在某个无人的角落里汪汪地叫上几声。此刻的屋檐便是一种奢望,一种涌动不止抓肝挠肺的情绪。
这一大抵也算一种境界。
渐渐地,在属于你的词汇里不再有“假如”二字。生命需要像屋檐一样的港湾,寂寞地泊着白天和黑夜,让原本属于你的自由、你的梦想在无聊的张望中悄然无声地滋长……当你遥遥地恍恍惚惚又看到自家的屋檐,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因而你懂得了生命更需要像天空一样宽广、大地一样辽阔,让你的太阳炙烤着你,让你的月亮濯洗着你,让世俗的尘埃不断覆盖又不断擦亮你,远方的路程才是人生的真谛。
路总是漫无边际地长。春天风也似的跑了,火爆爆的夏天已远走他乡,踉踉跄跄的秋天正在一步步滑向深谷,冬天的霜雪预谋着就要爬上你的额际……你的屋檐呢?
哦,这就是你屋檐,你一脸的自豪——你的屋檐很高,这是你穷尽一生的高度!
此刻,你正稳稳当当地端坐在某某街某某胡同的某幢大楼里,它虽然构不成现代都市里的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但坚硬的水泥结构已使你不在乎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大雨。
你已经很少出门,你将所有历经的沧桑锁进记忆的檀木匣子里,间或搬一条小椅坐到黄昏的阳台上,看雁来雁去云卷云舒,看如血的夕阳怎样一步步迈下对面的山岗。
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是啊,每次仰首,你浑浊的双瞳看到的或许已不再是现在或者从前的屋檐,但相信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
(选自《散文》2001.3)
18. 屋檐的第二境里。“唯有郁郁葱葱的藤藤蔓蔓长长地爬上屋檐”,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为什么用“唯有”来限定这一描写?(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作者说:“那个古老的童话式的寓言已在跌宕的血脉里坍塌,可你依旧离沧桑很远。”。请根据文意写出“坍塌”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步入中年的你“依旧离沧桑很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作者用“屋檐三境”来指代人生发展的三个阶段,请分别简要概括“屋檐三境界”各自所寓示的境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作者匠心独运,以屋檐指代物质和精神的家园,借叙写“屋檐三境”,表达了对人生历程不懈追求的感悟和礼赞。
B.在屋檐三境中,作为人生的全部,每一种境界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作者又认为,后两种境界才是值得认同的,因而看轻第一种境界。
C.文章运用象征手法,以新颖的视角将人生的哲理融入“屋檐”这一生动的具象中,读来有曲径通幽的领悟,意味含蓄隽永。
D.文章第4自然段有对“出门”的描写,其中,“瓦片”是指从既往的生活中获得的人生经验;“沧桑”则指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艰辛。
E. 文章终篇于“每一次仰首已成为你生命中永远的从容”。这里,“永远的从容”指充实、成熟且达观的人生境界,不仅仅指最终能够坦然地面对死亡。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广东没文化吗?钟健夫
老实说,我不太理解将广东“建成文化大省” 的动机。如果认为广东没文化,或文化很少、很小,所以要建文化大省,我认为没什么意义。如果从区域竞争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文化建设来提高广东的竞争力,这我倒赞同。因为区域或地区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竞争。
一个地方有持续的竞争力,并且被广泛地认同,显然是因为这个地区的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比较优势。
许多人在总结广东文化特点时,发现广东创造了许多新东西,但结果最终都落户北京,并由此指出广东文化不行。北京具有后发优势。比如当代流行音乐,北京认为是“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时,广东已经流行了,待北京认可了流行音乐,几乎所有广东培养的歌星都迁往北京。因为北京市场辐射力强,有其它地方没有的中央电视台。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地方文化在很多方面不能跟首都文化相比。但因为地缘和文化传统的关系,广东文化也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比较优势,也就是广东文化的妙处——这种妙处就是“开放和创新”的文化传统。
我深信,没有一个省敢跟广东比“开放和创新”的。近代以来,推动中国历史演进的区域文化力量,主要就是广东文化。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全部出现在广东决不是偶然。虽然他们身上有不少缺点,主导的“运动”也不能全面肯定,但他们代表的确实是“开放和创新”的广东文化,或者说,只有广东文化才能“制造”出这种时代风云人物。
中国二十多年来不可逆转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广东的深圳开始,这是历史的必然。这跟广东的地缘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如果改革开放选择从上海开始,结果肯定会失败。因为上海当年是中国的经济支柱,上海人感觉非常自豪,大上海似乎没什么缺点,不需要改革。另外,上海人教育程度高,善于管理,做事讲究规则,但是天生胆小。上海人需要依仗稳定的靠山,需要看到别人成功之后才敢放开手脚做事。上海文化是一种输不起的文化,而广东文化不一样,广东人好像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充满活力和原创的灵性,你放开了,马上就活。更为重要的是,广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事实上,广东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创造过多项第一,以人物为例,除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外,中国第一个外交家丁日昌,是广东丰顺人;第一个留学生容闳,是广东珠海人;第一个铁道工程师詹天佑,是广东南海人;第一个制造飞机的冯如,是广东恩平人。数中国第一的风流人物,广东数不胜数。
即便是在中国古代,广东也有一位世界认同的思想家,他就是禅宗的六祖慧能。慧能生于唐贞观十二年戊戌二月八日,是广东新兴县人,他像广东一样,“没有文化”,不识字,是个打柴的樵夫。公年520-526前后,释迦牟尼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达摩,从海路至广州,再去洛阳弘扬禅法。当时佛教界对禅法不理解,达摩只好入少林寺安心壁观,以“二入四行”禅法教导弟子惠可、道育等,授以《楞伽经》4卷。但达摩传授的禅法,最后在不识字的慧能手里变通之后,才在中国发扬光大。慧能自己后来则在国际上被称为与老子、孔子并立的东方思想家。
“没有文化”的慧能竞争禅宗衣钵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这是广东文化的精妙所在。佛教传到中国,只有到了广东人慧能手里才有真正的中国特色。六祖自创一套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的理论。六祖弟子后来要根据他的言论编写了一本《六祖坛经》,这是佛教中唯一由中国人写的经书。禅宗的思想后来深深影响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
慧能是广东“开放和创新”文化的典型代表。他竞争衣钵的故事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第一,面对外来文化,广东人采用灵活、创新的态度;第二,六祖的衣钵是竞争得来的;第三,慧能的祖师爷达摩到中国的第一站就在广东,如今广州西关仍有一处名叫“西来初地”的地方,而广东确实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在中国的主要登陆之地。
慧能精神,其实就是广东精神。 (《羊城晚报》2004年3月6日的“花地”版)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作者不太理解将广东“建成文化大省”的动机,认为要建文化大省没什么意义。
B.一个地方的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比较优势,就会有持续的竞争力,并且被广泛地认同。
C.广东文化并非不行,而是由于没有北京的后发优势。比如当代流行音乐,广东的流行音乐得到北京的认可,所有广东培养的歌星都迁往了北京。
D.广东文化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和比较优势,比如在“开放和创新”方面就超过了其他省。
E.近代以来,推动中国历史演进的区域文化力量,就是广东文化,只有广东文化才能“制造”出这种时代风云人物。
F.如果改革开放选择从上海开始,结果肯定会失败。因为上海当时是中国的经济支柱,上海人感觉非常自豪,没什么缺点,不需要改革。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广东具有“开放和创新”精神的一项是【 】(3分)
A.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主导了各个运动。
B.丁日昌、容闳、詹天佑、冯如等人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C.释迦牟尼大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达摩,从海路至广州,再去洛阳弘扬禅法。
D.打柴的樵夫慧能在国际上被称为与老子、孔子并立的东方思想家。
14.广东的“开放和创新”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15.本文讲广东的文化,却用了较多篇幅讲慧能,这样会不会喧宾夺主?为什么?(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流行音乐与岭南文化(节选)陈小奇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决定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不同的审美趣味。南方的音乐,包括南方的文化艺术等,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和北方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两极。但是这一点常常被忽略,因为建国以来我们的文化基本上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文化形态。1993年,《涛声依旧》上了“春晚”,当时我觉得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春节晚会所要求的气氛跟它完全是两码事。这首南方味很重的歌曲,虽然跟整个春节晚会的气氛格格不入,但是它冒出来了,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这说明南方文化实际上有很高的价值,它对受众来说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被长期忽视了。被忽视并不意味着南方的审美趣味、南方的审美价值就应该缺失。从广东流行音乐界来说我们一直在坚持这个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我们自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在广东流行音乐三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和《羊城晚报》搞广东流行乐坛的“南方乐派”的研讨会。我们所指的“南方乐派”不仅是广东而且是整个南方。我们希望把广东这种流行音乐作为南方文化的一个载体,从而使中国的流行音乐风格更为多元化。当然,广东流性音乐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广东有很多个“最”。比如,最早的电子合成器的音乐是在广东这边开始的。我想重点说的是,广东是最早涌现出填词队伍的一个省份。国内那时自己的原创歌曲并不多,只能是用外面的歌曲进来填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需求。外面的歌曲进来虽然说那时没有版权问题,但还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的。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改歌词。一改歌词实际上就产生了填词这个行业。填词这个行业后来成为广东原创歌曲产生的一个摇篮。
  广东流行音乐重视艺术的宣泄功能,这是平民性的一大体现。我们知道艺术有很多的功能,它包括教育功能、审美功能。除了这两种经常被强调的之外,还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娱乐功能,一个是宣泄功能。这两种经常被忽略。包括作为流行音乐主流的“爱情歌曲”等,它对青少年群体具有很好的情感宣泄作用,但很多人就是看不到这一点。平民性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捕捉广东特有的时代题材,用歌曲表现一种当代的人文关怀。在这一方面,广东出了很多的作品,其中最典型的是打工歌曲和出门人文化歌曲,这是广东特有的产物,而且出现很多很不错的作品。
  广东是娱乐性比较强的一个地方,广东流行音乐亦体现了这个特点。一是喜听乐唱的卡拉OK 功能,大家喜欢又能听又能唱的;另外一个是不拘雅俗的创作理念,这也是广东的一个特点。例如1993年的时候广东两首歌在全国大受欢迎,一首《涛声依旧》,一首《小芳》。《涛声依旧》在当时是被认为很文雅的东西,我自己都觉得是不可能走红的一个歌曲,没想到莫名其妙地红起来了。我想当时老百姓未必听得懂,但最后是大家都接受了。而《小芳》一开始出来给大家骂得一塌糊涂,说它太俗气了,这个在最后也是非常的红,而且最后很多文化界的人都喜欢了。这说明雅俗共赏并非不可能,但它只是一种结果而不应该作为功利性的创作追求。
  广东是海洋文化浸染的一个地方,所以广东在整个近代的历史上能够提供这么多新鲜的东西,能够容纳这么多外来的文化。比如我们知道的粤曲,它是最早使用萨克斯风的,还有小提琴。广东它真是什么都敢做。现在广东是西北风的歌曲、少数民族歌曲等与岭南的地域歌曲、方言歌曲并存的格局。兼容性的另外一点就是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交响音乐的互相渗透和交融。这在广东是做得比较好的,从最早的录音中使用大量的民族乐器,到后来产生了新民歌以及我们最近搞的“广东流行歌曲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等。我想这也是广东流行音乐给大家呈现的一个新的面貌。
广东商业文化最为发达,使得广东流行音乐具备了其他地域所缺少的务实。比如大众市场和小众市场的划分、小成本制作和新时期的签约歌手制度等,广东现在的制作主力是小规模的工作室。他们用最低额的宣传成本把歌曲制作推广出去,例如放在网络上面就是最省钱的一种方式,即使是这样它也取得很不错的成绩。全国十首下载量最大的歌曲其中有七八首都是广东的。这里面产生的产值是相当大的。像《一万个理由》、《月亮之上》等等这些歌曲实际上它们的下载量一年都达到了 1500万条,一条短信是两块钱,那么一首歌曲一年就有三亿元的产值。(陈小奇在“岭南文化大讲坛”上的讲话摘要)
12.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广东流行音乐作为南方文化的一个代表,有着很强的审美价值,但由于长期被北方文化排挤而缺失。
B.广东原创歌曲的产生最初形式是改歌词,而为此形成的填词这一行业有着自发性的特点。
C.广东流行音乐不拘雅俗的创作理念在乐坛上有了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它不应成为一种功利性的创作追求。
D.南方味浓郁的《涛声依旧》,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是区域性的审美观念和趣味。
E.目前,广东有西北风的歌曲、少数民族歌曲等与岭南的地域歌曲、方言歌曲并存的格局以及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交响音乐的互相渗透和交融都很好地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而且内容实质是一致的。
F.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流行歌曲的宣传成本大大降低却取得相当不错的效益。
13.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广东流行音乐的南派风格的有 (4分)
A.《涛声依旧》与《小芳》的雅俗共赏。
B.粤曲中最早使用萨克斯风和小提琴。
C.打工歌曲和出门人文化歌曲。
D.新民歌和西北风歌曲。
14.使中国流行音乐风格更为多元化的广东流行音乐是南方文化的一个载体,请联系实例谈谈它有哪些特点。(5分)
15.“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存环境会决定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不同的审美趣味。” 请结合广东流行音乐的特点,选取其中一点分析其产生原因,并谈谈对岭南文化有什么的影响。(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5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仅有关联,是一桩事情的两种看法。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的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为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现在有一些人,你对他说身心性命则以为迂阔,对他说因果报应则以为荒谬,对他说风花雪夜则以为无聊。不错,是迂阔,荒谬,无聊。你试问他,不迂阔,不荒谬,不无聊的是啥?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煞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色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现在有一种情形,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在各级学校任教的,人人皆知,人人皱眉头痛,认为是不大好办的事情。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
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语》,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满洲,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中国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北京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而于风雨飘摇中始终屹立不失者,上面已表过是先民血汗的成绩,而在民族的团结上,文字确也帮忙不少。历史事实俱在,不容易否认的。
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自非好作危言耸人听闻,废书不读可谓今日之流行病。用功的人难道没有?即有少数的人好学潜修也不足挽回这颓风。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我不敢轻量天下之士,武断地说或者不多罢。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选自《俞平伯文集》)
12.下列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多处引用古人名言,如作者一开始就引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古人总结出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加了文章的针对性。
B.本文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从读书想到国计民生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不但视野辽阔,而且 思想深刻。
C.作者特别赞赏中国方块文字的重要意义,非常深刻地批评了少数人用音标文字代替方块字,以避免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建议。
D.本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读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E.作者善于运用典故来为说理服务,如第二段运用纪晓岚应答乾隆皇帝的故事生动巧妙地说明了用心读好书、知识渊博能使人灵活应变、化险为夷的读书意义。
13.下列不属于作者对“读书的意义”的论述的两项是(4分)
A.读书如卧游,不出门就可以对山川了如指掌,古今历史如在对面,这样就可以代替行万里路的辛苦游历。
B.读书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性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
C.读书可超越时空,与孔孟、杜工部、苏轼等先贤对话,通解古人的情思。
D.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这样,人们就会明白读书的真意义,进而肯下十年寒窗苦工去读书。
E.这十年以来,说得远一点,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
14.本文标题为“读书的意义”,但第六、七两段却花费大量笔墨谈到文字和文字教育,作者为何要这样写?(5分)
15.文中说“即以学校教育而论,听讲的时间每多于自修,而自修课业,有如太史公所谓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能有几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