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专家谈生物信息学21世纪人类的目光在注视客观世界的同时,开始科学而缜密地审视自己,人类要“改造自我”,人类要在遗传基因的“最基本层面”上...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专家谈生物信息学
21世纪人类的目光在注视客观世界的同时,开始科学而缜密地审视自己,人类要“改造自我”,人类要在遗传基因的“最基本层面”上,对荼毒人类的种种遗传疾病发起最后冲击,“人类基因组”研究因此产生。包含人类全部遗传信息的24条染色体的DNA,是由30亿个四种不同的核苷酸组成。遗传信息的秘密,就在于这四种核苷酸的有序排列,人类基因组研究需测定全部30亿个核苷酸的排列次序。以每个核苷酸作为一个字符来印书,就相当于印制30000本每本100页、每页1000字的“天书”!当然,完成排序工作,只是第一步。凭借人类所掌握的“遗传密码”知识,我们基本上可以从这第一步的研究成果中找出十余万个基因。而这些基因仅是遗传指令语句中的一部分“实词”,它们在“遗传语文”中的意义和作用,多数还不清楚。对于编码操纵基因组运作的,占基因组序列的90%的“谓语部分”之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许多“虚词”,人们还知之甚少。一句话,要从基因组的全核苷酸序列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还要走很长的路。而惟有掌握这些信息,才算学会了“遗传语文”,读懂了这本“天书”。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生物学数据的迅速膨胀,对数据搜集、管理、处理、分析、解读能力的要求迅速提升。这一切靠什么来帮助?靠的是信息科学,靠日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数字处理速度的日新月异,使处理“海量”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产出的数据及相关的大量生物信息成为可能,并直接推动生物学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当然,这同时便产生了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重大交叉前沿学科——生物信息学。
目前,生物信息学最活跃的前沿是“基因组信息学”,它正在成为基因发现和钓取、基因组密码破译并推动实验科学的强有力工具。同时,与之相关的其他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和应用,如药物生物信息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等等也正在蓬勃兴起,而且必将对药物学、医学及生物技术科学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革命性作用。
放眼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在生物信息学上已先行一步,争相投入巨资,抢占制高点,争夺通过生物信息研究与开发所获得的知识产权。中国科学家正在联合起来,共同推进中国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与发展。科学家指出,关键是要吸引生物学、数学、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跨领域的人才加强合作。上海的近期目标是:建设国家级生物信息库,首先是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同时以为人类基因组大规模测试服务为核心,发展生物信息学软件,培养生物信息学人才,推动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
小题1:对“生物信息学”这个概念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研究的迅猛发展为生物信息学的产生提出了一种需要。
B.生物信息学的产生缘于生物技术信息量的革命性爆炸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C.生物信息学是多种学科交叉而产生的综合性新兴学科。
D.生物信息学可以促进人类生物学的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组是
A.由于遗传基因作用大小有异,不同基因被比喻为“实词”“虚词”和“谓语部分”。
B.我们对遗传基因中起着最关键作用的操纵基因组运作的“谓语部分”却还不知道。
C.人类还没有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目前对十余万个基因的完全掌握也只是沧海一粟。
D.遗传基因的类型多样,作用也各不相同,人类对许多重要基因还知之甚少。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产生是由于人类要“改造自我”,即改变自我的性质。
B.“人类基因”研究是为了治疗各种遗传疾病,使人能健康长寿并能推动科学发展。
C.基因信息学是破译基因组密码并推动实验科学的最关键的工具。
D.中国的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十分缓慢,直到今天还没有建立国家级生物信息库。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C.由第二段可知,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交叉而产生的,而不是多种学科交叉而产生的。
小题2:A.是由于遗传基因作用不同,不同基因才被比喻为“实词”“虚词”和“谓语部分”,既然“实词”的意义和作用“多数还不清楚”,如何比较作用大小呢?B.不是“还不知道”,而是“知之甚少”。C. “对十余万个基因的完全掌握”错。
小题3:A.从首段第一行“改造自我”的意思是治疗“荼毒人类的种种遗传疾病”。C.原文是“强有力”的工具。D.发达国家已“先行一步”不等于我们的发展十分缓慢;上海还没有国家级生物信息库,不等于中国没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专家谈生物信息学21世纪人类的目光在注视客观世界的同时,开始科学而缜密地审视自己,人类要“改造自我”,人类要在遗传基因的“最基本层面”上】;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建筑的情态(节选)
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施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结,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因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闹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依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小题1:选出下列对第一节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来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小题2: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的一项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一观点
A.第二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形象所表现出的“情态化”,与古代文学的积淀密切相关。
B.“内向性庭院”是我国古代庭院最具典型性的建筑。
C.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是说小院诗化了,可见小院必定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D.一个人诗情画意的素养,影响着他对建筑形象的欣赏与创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简述堂吉诃德大战羊群的故事。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
英国农业科学家提出,要通过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改善土地生产能力和防治病虫害来提高作物单产的新思路;美国则看重食品的质量,要解决吃“好”的问题,以开发含微量元素的保健食品为主;而中国农业科学家所提出的我国农业“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战略构想,其目标定义为“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要求我国作物改良应将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营养高效利用、耐旱,抗逆等性状作为重要目标。
可见,尽管不同国家采取的思路不尽一致,但新的绿色革命内涵都是围绕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功能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从技术手段上看,虽然传统育种方法也能实现上述要求,但研发的周期无疑要大大延长,所以,新绿色革命所看重的是现代生物技术能够快捷改变生物性状的方法。其核心正是转基因技术。
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以从生产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入手,因此培育理想株型,提高作物的抗逆,抗虫。抗病,抗寒等特性,以及抗除草剂和养分高效利用等途径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产量。现在研究得比较清楚,并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开始广泛应用的,主要是抗虫和抗除草剂两种转基因作物。
例如,常说的抗虫棉,就是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一种特殊蛋白质——伴孢晶体蛋白对昆虫的***伤作用,首先利用转基因技术将BT基因转入植物体内并表达伴孢晶体蛋白,当昆虫采食植物时就会食入这一毒性蛋白。该蛋白在昆虫肠中被消化后释放出的有效成分d—内毒素,能与肠上皮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昆虫停止进食甚至肠壁穿孔死亡。
杂草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使用除草剂来控制杂草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特别是在农业劳动力较少的发达国家,除草剂的施用甚至可以通过飞机大面积播撤来实现。但是,除草剂对于庄稼也有相当的危害,因此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对除草剂具有抗性的农作物,就可以放心使用除草剂了。
其他一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尚未投入应用,但在实验室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例如,改变作物的株型,使之更充分地利用光能而增加产量;也可以通过延缓作物衰老的办法,延长它的生长时间来提高产量
对于植物抗寒,抗旱,抗盐碱的研究也有初步的成果,通过转基因技术使植物表达保护性蛋白质或合成小分子保护剂,借以抵抗低温干旱和盐碱对植物造成的脱水伤害。其意义在于使作物在原本不适合的环境下生长,或当作物在遭遇不利的气候或水土条件时仍然能够维持相当的产量。一旦这些成果得到应用,必将与抗虫,抗除草剂作物一样,对农业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
(选自《科技潮》,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通过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改善土地生产能力和防治病虫害来提高作物单产是一种新绿色革命。
B.作物改良应增加品种的抗病虫性、营养高效利用、耐旱、抗逆等性状,这是新绿色革命的重要目标。
C.新绿色革命的核心是转基因技术,没有转基因技术,就没有新绿色革命。
D.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在实验室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经果。
E.转基因技术使用的意义,在于使用物在原本不适合的环境下生长。
10.新绿色革命内涵都是围绕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强功能三个方面来展开的。为什么不同国家采取的思路不尽一致?(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古渡
朱以撇
这个古渡,已经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在我曾经过往的日子里,它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如同古渡的流水一样。
那些日子,这条河上没有一座桥,靠一只木船来回渡河,终年无绝。古渡脚下的卵石,总是被那些肩头沉沉负重的农家人的草鞋磨得光亮。当船还未过来时,他们就坐在卵石上,抽着旱烟,聊着桑麻,或者说些七荤八素的话题,激起阵阵笑声。古渡是这些劳作者短暂的栖泊处,在这里他们可以坦然地放下重负,等待着对岸木船犁开涟漪,桨声欸缓缓而来。撑船的壮实汉子无疑是最有人缘的,候船的人远远叫着他的小名,催他撑得快些。尤其是赶墟那天,大姑娘小媳妇多,满满地坐上一船,红红绿绿,总会让他心绪舒畅,撑得又快又稳,赢得阵阵惊叹和好评。这个时候,会让人感到生活的平和和灿烂,所有的劳累和苦涩,都似流水一般远去了。可是,有几次洪峰下来的时候,浊浪滚滚漫过堤坝,河面上飘浮着枯枝败叶,打着旋儿推搡向前,这时的古渡和渡船就难免出现惊险、慌乱的情景,尤其是暮归时分。
古渡苍老,河水悠悠,连同这纯朴的生活悄悄流逝。
后来我离开了这里,由这条脱去油漆露出本色的木船送我到下游的一个渡口,不远处有一条公路,每日有车经过。
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古渡犹在,人迹杳无,往日那些声响都已沉入岁月深处。肆无忌惮的葛藤遮盖了光滑的卵石,离这不远有一座彩虹般的水泥桥飞架。涨水时节,反倒有不少闲人站在桥上,看着洪波涌起惊涛折岸。那指指点点的从容神情,全然是欣赏的样子。最后的一只渡船,静静地泊在那里,船底已浸满了水,有一只长嘴巴的翠鸟立在船头,纹丝不动。一切都表明,一茬一茬的船工,结束了撑船岁月,已渐渐老去。
那一页的生活,已被翻了过去。
有多少像这样的生活场景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仓库里。一旦遇到时机,一抹颜色、一缕气味,都会使这些久远的记忆鲜明而又生动的。古渡对于宽敞平坦的长桥来说,除了新旧之别和材料迥异以外,承载了不同的生存观念、生活理想。生活在日日向前,是以告别过去的方式、情调、趣味作为标志的。有许多过去极为普通的日用品,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的藏品。人们要使怀旧有个引子,只好到这些地方去。可是,对于没有以往那些生活经历的人而言,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精神价值,只是物质属性,看也罢,不看也罢,没有什么两样。有人曾说过,常常想起过去就意味着心态老了,不过,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
过去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是很带有朴化韵味的。时代的进展,使我们所见到的都变得比以前漂亮和精细。残垣断壁的古宅换成了高楼大厦,长衫对襟也剪裁成了时髦短装,再如家居用具,葫芦瓢、蓑衣、木桶,无不换成了铝合金或塑料制品。变化最多的当属人的形相、人的神情。前不久我特地坐下来,再看一遍黑白影片《鸡毛信》。我并不注重海娃送信的艰辛过程,而是沉浸在那土得掉渣的陕北背景里——那满是沟壑的黄土高坡、愣头愣脑的群羊,还有黑不溜秋的老棉袄。那时节,人的举止、表情,都是那么的朴素实在,拙得有味,土得深厚。这些情景,总是让人想起真实无华的泥土,没有一丁点儿文饰。后来,我又看了几部重拍片,黑白换成了彩色,演员队伍也换了另一拨,主要角色漂亮多了,动作也表演似的,眉宇间巧多于拙,那种能表现苦难、风霜的背景如风飘散。在我看来,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向前的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使人面向电脑,面向新奇繁杂的信息。可是,闲散下来,还是会感到传统的人格心理在变与不变、新与旧之间,有回味不变和陈旧的成分。那历史的神髓、底蕴亦如天地苍冥中来去的飞鸿,究竟难以付之提挈和把捉了,只是常常泛起,成为一种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即便是很寻常的乡间古渡,也概莫能外。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篇以细致的笔触抒写了“总是充满生机和喧哗”的古渡,为的是与下文“许多年以后途经这里”的所见作铺垫和对比,从而表达对“古渡苍老”、“悄悄逝去”的感伤。
B.古渡之所以能封存在作者的“记忆仓库里”,是因为古渡有着作者“曾经过往的日子”的印记,而且它承载着留念的生存理念和生活理想。
C.文中作者以观看黑白影片《鸡毛信》为例,表明自己对旧片重拍的看法:“拍出一些没有时代特征的片子来,让人眼睛看着,情感却无从附着”。
D.本篇散文,抒写的是作者对古朴“古渡”的怀念,雅致的语言使文章散发出怀旧的幽幽情思,而富有哲思的语言又使文章深蕴哲理的意味。
E.乡间“古渡”如今已经废弃,但却泛起作者最亲近和深沉的感怀,因为它寄托着作者对记忆中美好、纯朴生活的恋恋不舍。
13.文中画横线处,作者认为“要感到有味的还真不能脱离怀旧呢”,请指出体现在文中哪些方面?(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唯一的老舍
毛志成
①在谈论老舍时,我不想局限在老舍的业绩中。认识老舍,如果只将他视为作家、文学家、语言大师等等,那也只是从“文格”的角度认识了老舍,而淡化了他的“人格”质量。老舍一生的活动,文化、文学只是他的一个关注点,事实上,他始终全方位予以关注的是社会命运——特别是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也包括对中国“国民性”的透视和扫描。老舍是中华民族广袤而平凡的文化土壤上挺立起的一株耐苦大树,虽不夺目地高耸,但他立足于向社会和民众植根,伸枝,展叶,释氧,兼之增色添美。老舍的作品,无论是发轫之作的《老张的哲学》,还是代表作《骆驼详子》、《正红旗下》,以及立身之作《四世同堂》、《茶馆》,无不昭示他是一位与中国民众息息相关,将文化功利与社会功利融为一体,而且个人命运与时代的总体命运互为形影的,必将永远使历史不能忘记的民魂式的作家。
②老舍在人性品格上首先是好人,是善人,他很少骂人,倒是尽量多地助人、济人,反右时有人当了右派,老舍一有机会照例请他们在小饭馆中吃一顿饭,于“莫谈国事”之外也尽量给这些“另册”人士多一点温暖。
③老舍绝不是生活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上的贵族。从他以“旗人”名义出生的那天起,就饱受贫困、压抑。但有人依据老舍的出身,将他定为“穷人”,有的甚而喻为农民,这样的比附,在见解上其实也是很粗俗的,乃至是大谬的.泛义上的穷人,特别是彻底式的穷人——即德穷、财穷、智穷、文穷的群落,是不会从中诞生出老舍的。老舍的“旗人”裔脉,老舍的基督意识,老舍的求学***和从教、从文意趣,都使他大大有别于一般性的穷人。 
④老舍一生的“急就篇”式的作品很多,占了很大比重,但他的“急就”,是急于国事、民事。“国家不幸诗家幸”(清赵冀语),诗家的“幸”不是指幸福,而是指活跃。文化人在国难期间的创作活跃,必然是与“及时”同义的。爱国爱民之心驱使他往往愤然疾书,匆匆命笔。舍弃个人虚誉,不做“逸士”,而与国家命运、民族疾苦同呼吸,这就是高品位文化人的基本品格。
⑤以老舍的宽容通达,兼之常有自悲心态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惯性,人们有理由做出一种推测:老舍会逆来顺受,苟安乱世,但这种推测是对老舍的不深知。老舍的脸常常是笑呵呵的,但老舍的骨头是坚硬的。他可以受辱,但不能自辱!
⑥老舍之死,可以认为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却不能否认它的必然性。那是个扑灭良心、扼***正义、粉碎文化的年代。倘若老舍永远地、固执地维护自己的善恶观、美丑观、是非观,并要始终渴望举起善人的旗帜、善事旗帜,到头来时代的恶化已经趋于惯性化而又势必趋于极端化,连他本人无论如何忍辱负重、谦恭处世也无法做到委曲求全的时候,命运给他的终极安排只能是向世界告别
⑦反刍老舍,就是反刍一个时代。但愿我们此后百年千年从这样的反刍中,汲取老舍的宝贵营养——中国文人、中国作家,人格毕竟重于文格。用一句名言作结语,就是:多么出色的卓人也有过卑怯的时候,但卓人之所以是卓人,就在于他尽可能和最终不向卑怯低头!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多侧面、多角度地评价老舍,目的是让读者更具体、深入地了解老舍是“唯一”的,而且又具有多种性格的丰富内涵。
B.“老舍是中华民族广褒而平凡的文化土壤上挺立起的一株耐苦折大树”,这一比喻,形象地赞颂老舍是一位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养分的文学巨人。同时也暗示他饱受磨难的一生。
C.作者气愤有人将老舍称为“穷人”或“农民”,因为这些称谓显得粗俗,而且老舍即使不是贵族,也大大地有别于一般性的穷人。
D.本文不仅介绍老舍的发轫之作,代表作以及立身之作,还特别介绍了他的很多“急就”之作,因为这更能体现老舍与国家命运、民族疾苦与共的高尚品格。
E.文章结尾引用一句名言,在充分肯定、赞颂老舍是一位骨头最硬的“卓人”的同时,也客观、委婉地批评他也有过委曲求全和卑怯的时候。
13.作者称赞老舍是一位“民魂式的作家”,请结合原文,说说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