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个体行为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心理学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而认知心理学约起源于20世
纪50年代。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知觉、意象、思维、记忆、
语言等。
认知心理学强调研究人的意识和心理机制,更强调人的行为受其认知过程的影响和
制约,主张正是内在的认知可以解释和预见行为,并构成个体行为的重要基础。认知心
理学认为知觉、意象在揭示人的内在认知心理机制,从而在深入分析和理解人的行为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
人依靠感觉与知觉了解周围的世界。知觉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通过对感
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完成一系列的信息加工和处理。当一个人接受到来自环境的信息
或刺激时,他便会通过相应的神经活动对接受的信息或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形
成新的知觉,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作出反应。人的知觉行为表现出整
体性、选择性、相对性、恒常性、组织性等心理特征。总的说来,知觉的形成要依赖于
个体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知觉是现实刺激的信息和记忆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在反应
或采取某种行动之前,总是会有一个内部的心理决策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个体在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整合完成的。这样一个决策过程便意味着刺
激的输入与反应的输出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的心理过程或内在的认知过程。人的行为离不
开认知,而认知的本质在于符号计算和信息加工。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和意象是密切相关的。所谓意象,是指已经贮存的知觉形象的
再现,或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意象形成的过程常常是选择性知觉、错误知
觉、知觉扭曲不断发生的过程。意象作为个体过去所获信息的产物,它不是信息的一般
积累,而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信息认知图式。当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时,由
于时间、信息及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快速地、严格地、理性地搜集所有的信息
而对问题进行客观地分析,于是在心理惰性的驱使下,个体总是尽可能地节省认知能量、
减轻认知负担,试图寻找认知的捷径,从而不自觉地、更多地依赖于已有意象进行决策
和行动,而这有可能会产生错误知觉。
错误知觉指个体对收到的信息或刺激的理解和判断背离了实际情况。由于知觉往往
要依赖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不全都是客观真实的刺激因素本身,而是对刺激因素的知
觉最终决定着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在此情形下,就可能导致刺激本身特征的失真或扭曲
事实的知觉现象。一旦知觉发生错误,理解就会错误,从而做出错误反应。可见,在个
体决策过程中,知觉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错误知觉往往都是负面性的,“并非都是坏事。
行为的正面、负面效应,要看个体的错误知觉在其意识中形成了怎样的意象,不同的意
象会指引不同结果的产生。 .
(本文选自《光明日报》2007年7月1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门新兴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心理学中的知觉、意象、思维、记忆、注意等。 |
B.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人认识决定个人行为,但认知有误未必行为错误。 |
C.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意象紧密相关。知觉是意象的基础,意象是知觉形象的再现或改造。 |
D.认知心理学认为意象形成的过程,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如果依靠这种意象决定行为,往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
A.错误知觉可能由定势思维所致。 |
B.个体只要克服惰性心理,严格理性地分析所占有的信息就会避免错误知觉的形成。 |
C.错误知觉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无必然的意象成为现实,助人成功。 |
D.错误知觉即错觉,个体行为出现负面性结果,不一定是错误知觉的错,个体意识中意象如何,才是个体行为正负的主要依据。 |
A.知觉的形成离不开个体的已有知识与经验,而个体的行为也离不开个体已有的认知。 |
B.知觉与意象的产生都离不开现实的直接刺激,现实的刺激是形成知觉与意象的基础。 |
C.意象建构着个体的心理品质,而个体也利用意象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
D.知觉、意象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方向和效果,在个体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小题1:A“科学”应为“学科”;“研究心理学中的知觉、意象、思维、记忆、语言等”也与原文的说法不一致,原文只是举例,并非只是指它研究的全部内容。B项在原文中有依据,原文中反复强调过“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和制约”的观点,而非决定。D项偷换概念,应为“错误知觉往往产生错误结果”。
小题2:B(说法太绝对)
小题3:A(B项“都离不开现实的直接刺激”不准确。意象的出现就并非“直接刺激”。C项“建构着介体的心理品质”文中无据,只能说是“建构着个体对世界的认知”D项“决定着人们……的效果”不对。“至关重要”也有测量)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个体行为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心理学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而认知心理学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南极科考的四大谜团
未来数年内,南极科考研究将主要围绕四大待解之谜。
南极厚厚的冰盖下有一些已经被冰封了千百万年之久的湖泊。这些湖泊由活水河流网连在一起。到目前为止这样的湖泊已经发现了150个。其中最大的一个被称为沃斯托克湖。
长250千米,宽40千米,深0.4千米。科学家相信,湖泊中的一些独特的物种在不断繁衍进化。
冰盖将湖泊与外面的世界隔绝至少1500万年。目前,各国科学家面临的最大疑团就是沃斯托克湖还有没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物种,这个谜又必须在不打开冰盖即不做出任何难以挽回的破坏的前提下来揭开,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的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据推测其形成原因可能就是人类大量使用作为制冷剂和雾化剂的氟利昂。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下旬,在20千米高度的南极大陆上空,臭氧总量开始减少,10月初出现最大空洞,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覆盖整个南极大陆及南美的南端,11月份臭氧才重新增加,空洞消失。其实,所谓臭氧空洞,并不是说整个臭氧层消失了,只不过是大气中的臭氧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而已。
研究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对海洋生物有很大的影响。强烈的紫外线可以穿透海洋10—30米,使海洋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降低了3/4,抑制了浮游动物的生长,从而对南大洋的生态系产生不利影响。
臭氧空洞与全球气候息息相关已被科学家们所证实,但还有一些谜团没有彻底解开。
比如,为什么在人类活动相对较多的北半球的北极上空没有出现臭氧空洞,而偏偏在南半球的南极上空出现呢?这个问题和“为什么北极只有北极熊而南极只有企鹅”一样,看似简单。却令人费解。
除此以外,南极板块运动会给地球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南极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另两大未解之谜,科学家们对此有许多猜想甚至预言。但都需要深入研究。
南极板块运动监测是国际南极地学界多年来关注的大尺度、长周期研究计划,对研究南极的环境变化有着重要意义。在1997年至2005年期间,科学家运用GPS卫星跟踪,对位于西南极的长城站和位于东南极的中山站进行了精确观测,揭示长城站年均运动量为1.85厘米,中山站年均运动量为0.87厘米,而年均运动量最大的是位于南极半岛地区的巴西费拉兹站,每年要“走”2.27厘米。
而南极冰盖为什么会消融?与全球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至今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难题。这个问题在北极同样存在。有些科学家认为极地冰盖消融的变化是周期性的。但有些科学家则认为是趋势性的,如果是后者,那么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将十分令人担忧。
(取材于戴劲松《未来数年南极科考拟破解四大谜团》)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在南极环境不受任何破坏的前提下,只有设法打开冰盖,才能解开沃斯托克湖的谜 团。 |
B.南极所有观察站中,年均运动量最大的是巴西费拉兹站,年均运动量最小的是中山站。 |
C.对南极冰盖消融的问题进行深人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南极与全球环境变化之间的关 系。 |
D.无论极地冰盖消融的变化是周期性的,还是趋势性的,都将产生令人忧虑的严重后 |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臭氧空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氟利昂的使用与臭氧空洞形成的关系还有待证实。 |
B.臭氧空洞每年出现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左右。 |
C.人类活动相对较多的北半球的北极上空没有出现臭氧空洞。 |
D.臭氧空洞造成海下10—30米之间的浮游动物生长受到抑制。 |
《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
百年以来,关于曹雪芹是否是《红楼梦》作者的争论从未停止。最近,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抚顺市政府处级调研员钟长山历经6年研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的真正作者是吴梅村,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重要增删、编修者”。
在较早的甲戌本《红楼梦》中记载着:“(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记为《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另一个较早版本的《红楼梦》——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最早刻本的序文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据此,傅波和钟长山表示,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增删、编修者。另外,曹雪芹如果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不会通过焦大、柳湘莲之口,当面辱骂曹家列祖列宗,也不会通过尤三姐托梦来诋毁他的列祖列宗;以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写出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细节如不是生活在其中,在当时那个年代很难靠想象描写出来。
那么谁会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呢?通过仔细研究《红楼梦》,傅波和钟长山发现,较早版本的《红楼梦》中记载:“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这句话也引起了不少红学界的争论,怀疑者认为,有可能吴玉峰或者孔梅溪或者棠村就是《红楼梦》的作者,但是当傅波和钟长山把上述几个人名进行了一番组合,结果出现了吴梅村三个字。
傅波和钟长山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牵强附会,他们解释称,很有可能是后人担心作者因写作《红楼梦》而落入残酷的文字狱,因此采用了如此隐讳的方式把作者的姓名隐含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场景的生活原型都能在吴梅村诗中找到。如《清凉山赞佛诗》是根据清世祖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所作。《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与清世祖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极其相似。曾有红学家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江南名士吴梅村当作了贾宝玉的原型。
另外,由于《红楼梦》有着较高的文学造诣,而吴梅村恰好也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吴梅村的政治观点同《红楼梦》创作主题相合。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曹雪芹难以维持生活的窘境来看,曾经隐居十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时间。
他们同时指出,从吴梅村简历可知,他一生坎坷,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斗争,因“吊明之亡”随时有入狱的危险,“牵累几至破家”。这一经历使他本人吊明之亡的感情加以升华,对清产生了愤恨,而这种对封建官僚社会的深恶痛绝之情,却因有所避忌只能用“不能补天”的顽石来做喻托,通过闺友闺情而披露自己一段极不寻常的情感史话和政治主张。所以他是有写《红楼梦》这样一部明为“不涉及朝廷”,而实为揭露清朝之失的长篇巨著的思想基础。
小题1:下列不属于傅、钟二人用来否定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一项是( )
A.曹雪芹参与了《红楼梦》的整理工作,是前八十回的增删、编修者,功不可没,这 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
B.无论是《红楼梦》较早的甲戌本还是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最早刻本都不曾明说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 |
C.《红楼梦》中有许多诋毁曹家列祖列宗的情节,曹雪芹如果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他不会这么做。 |
D.《红楼梦》中有许多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曹雪芹没有生活在其中,大量的细节很难靠想象描写出来。 |
A.傅、钟二人立足于《红楼梦》原著不同版本的相关记载,所以肯定了曹雪芹在增删、编修等方面进行的整理工作的功绩。 |
B.傅、钟二人在证明吴梅村是《红楼梦》的作者时,多依据的是一种主观推断,缺乏实证,这就决定了他们的结论应是错误的 |
C.傅、钟二人根据“吴玉峰、孔梅溪和棠村”这三个人名就得出“吴梅村”这个名字,多少显得有点牵强。 |
D.傅、钟二人的观点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可以想象的是,关于曹雪芹是否是《红楼梦》作者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 |
感伤的艺术
李国文
我一直以为,摄影,是一门制造伤感的艺术。
只要取景器里,有人,有事,随着斗转星移,无论拍摄者,被拍摄者,都会对一去不回的,但仍旧记忆得起的那一刻,怦然心动的。
正如一块石子扔进水里,那波纹或者重些,或者轻些,但不可能无一丝感情的涟漪。因为,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尽管只是一瞬间的事,可立刻就成为已经消逝的过去,成为永远也不会再来一次的历史。
人,不可能第二次重涉第一次渡过的河。所以,越是发黄褪色的照片,也就越多伤感意味。
银子,在怡红院里,是麝月用小戤子称量着,作货币用的。
纹银是什么样子的,现代人已不可能得知。只有看戏或者听说书,才有什么几百两纹银的说法。或者前一阵子街头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妇女,向过路人兜售银制的首饰。或者在商店里,有那种豪华的镀银器里,诸如餐盘呀,咖啡具呀,这种贵金属,似乎是离我们很远的。
其实不然。若千年前,我读到一条信息,某新闻单位从废弃的显影液里,
提取了不少白银。从那才知道作为贵金属的银子,其用途,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联系的,正是西方人发现了溴化银的这种作用,我们才从慈禧太后开始,直到每个人,可以把好看的,难看的,或自以为好看,其实令人恶心的种种形象,永远留在相纸上。
无论照片冲洗出来后,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快门按下的那一刻,就把你和那一刻的时光定格了。于是,那张纸上,永远是昨天的你,前天的你。这一刹那,也许你是快活的,但时间相隔得越久,这快活也就越来越少,因为你会变老的。
我发现,其实也不是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老;而且越老的人,越不想老。所以,看是昨天,前天,几年前,几十年前的旧照片,便有不是滋味的感觉。这种感觉,用30年代的语言来说,那就叫作“生的回答”,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伤感”和“感伤”了。
有时候觉得没有照片比有照片好。
假如真有那么一位林黛玉小姐的话,姑且这样认为,有一位好心的摄影师,在大观园的沁芳桥畔,留下了她那患有二期肺结核的病容,我想那一定是相当缺德的事。因为这张照片,一下子扯碎了读者心目中那位美女的形象。
读者愿意想象她是弱不禁风的,但不愿意想象她肺有空洞。
所以,鲁迅先生不能想象“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梅兰芳扮演的林黛玉,也正如后来我们不能想象电视剧里见到小家碧玉式的,毫无文化气质的林黛玉一样。文学的想象,一旦落在了实处,肯定是一种可怕的幻灭。
但是,更多的时候,有照片又比没有照片好。因为这种视觉艺术,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所以,慈禧太后的玉照,袁世凯的戎装相,副统帅的读书留影,甚至一幅访庐山仙人洞的风景,时过境迁,便给人一种《红楼梦》里那首《好了歌》的感想了。
摄影作品的价值,一是真实,一是时间。
照片,永远是沉默的见证人。
它不说话,但它会告诉你一切。
高超的摄影师,能够在那静止中,照出了人的内心,照出真的感情,照出无需用语言来诠释的意蕴,照出说不出但可以感觉出的氛围、情调、境界,以及近乎禅宗的悟性。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便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既然完整了,也就无须解释,让看的人自个儿体会去算了。
所以,我不太喜欢展览中,每幅展品下面的文字标题。让站在你的作品前面的观众,愿意怎么看,就怎么看好了,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好了。干嘛一定要用一个文字标题,限制观众的想象力,或者引导他向某一方面去理解你的作品呢?如果一个观众,智商低到不看标题,就不知所云的话,那他应该去买连环画看,看摄影展览,显然是走错门了。
如果必须借助于标题文字,那说明这位摄影家还不太相信自己的镜头。
无言胜于有言,静止的照片,要比活动的照片,如电影、电视,更具有说服力的地方,就在于它更接近于真实。一旦有了语言,你就免不了会听到许多空话、假话、大话、套话。这种语言的迷雾,最能掩盖人和事的内在的联系和最本质的东西,令人扑朔迷离,莫衷一是。而有了连贯起来的画面,构成动作,那和人的内心,距离就更远了。因为,人在摄影机或摄影机前,会有一种不自然的尴尬,而一旦不尴尬了,又会有情不自禁的表演***。所以,你就别指望在电影、电视里,得到绝对的真实。
虽然,我们在照片中,也能看到矫揉做作,搔首弄姿。装腔作势,顾影自怜等等情景,但它至少没有喋喋不休的演说,没有手舞足蹈的表演。每一个摄影艺术家,无不以追求真实自然为己任,一张哪怕不经意拍出来的照片,也许会有在将来视为宝贵的历史真实。每年,所评选出来的最佳摄影作品,特别是新闻照片,哪一幅不是惊心动魄的真实在征服我们呢?
我想,这也许就是摄影艺术永恒的生命力吧?
小题1:下列表达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5分)
A.摄影是视觉艺术,又是感伤的艺术。 |
B.摄影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 |
C.电影、电视是不可能有绝对的真实的。 |
D.摄影作品有时需要有文字标题加以说明。 |
小题2:“正如一块石子扔进水里,那波纹或者重些,或者轻些,但不可能无一丝感情的涟漪”这句话旨在说明: (3分)
A.摄影是一门制造感伤的艺术。 |
B.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是一瞬间的事。 |
C.胶片上的溴化银所感受下的画面,立刻就成为永远不会再来一次的历史。 |
D.无论拍摄者、被拍摄者,都会对取景器里的一去不回的、但仍旧记得起的那一刻,怦然心动的。 |
骨骼支撑躯体,保护大脑和脊髓。它使得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能够保持内部稳定,骨骼能泄露其主人以前的许多情况,如年龄、性别,甚至生活环境。法医可以利用这种情况来查明犯罪行为受害者的身份,专家们也能根据髋骨的形状来辨认它们来自男性还是女性。众所周知,牙齿的状况也能为确定一个人的年龄提供很好的帮助:与树干一样,牙的骨质里也有生长年轮,它表明人的年龄。
骨骼也能提供其主人的躯体活动情况。因为躯体活动可在牙齿、脊柱和从骨关节的损耗及磨损痕迹中反映出来。微小的骨骼样品显示,其主人的生活环境也深深地铭刻在骨骼里。只要把骨骼样品磨成纸一样薄的薄片,然后再将它磨光,直至它达到几乎透明的程度,用显微镜在偏振光里就可以看到骨骼的晶体结构。科学家们用这种方法来查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尼安德特人化石有异乎寻常之处。与现代人的骨骼不同,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特别坚固。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干体力活”的一个标志。为了生存,尼它德特人必须每天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古老的骨骼作用不可低估。如果要从古老骨骼里获取一些遗传体的话。借助遗传指纹来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有几克保存完好的骨骼物质就够了。1991年,人们发现了1918年被谋***的俄国沙皇一家的可能的遗骸,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久后,与活着的近亲进行的DNA对比证实了这些骨骼的身份。
这种方法也为解决一场古老的科学争论提供了帮助。几年前,人们用这种方法解决了现代人与已消失的尼安德特人的亲属关系有多近的问题。研究小组发现,虽然两种类型的人同时存在,但他们彼此分开,因此没有出现遗传上的混合。研究人员为自己的分析特地研究出一种方法。用他们的方法进行分析,只要10毫克化石骨骼物质就够了。
存放了上万年的骨骼还能泄露一些东西:尼安德特人是惯用右手的人。因为骨骼受伤的部位通常引人注目地位于左侧。惯用右手的人对打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骨骼甚至还能显露其主人的社会行为。研究人员从一个古老的尼安德特人的骨骼上发现了受过重伤的痕迹。这个人受重伤后仍生存下来,但他自己不能养活自己。他的生存只能被解释为有人照料他并为他提供食物。
(选自2006年3月19日《参考消息》之《骨骼是生命的一部档案》)
小题1:下面对骨骼作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能够保持人体的内部稳定。 |
B.骨骼能够帮助人们判断骨骼主人的年龄、性别和生活环境等许多情况。 |
C.骨骼是人生命的档案,它支撑躯体,保护大脑和脊髓,它能够记灵人的生命的全过程。 |
D.骨骼能够记录和反映其主人的身体活动情况。 |
A.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骨骼的晶体结构来查明原始人的生活方式。 |
B.借助古老骨骼的遗传体来查明与一个去世很久的人的亲属关系,仅需一点点保存完好的骨骼物质。 |
C.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特别坚固,这是他们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所造成的。 |
D.骨骼不论存放多少年,都能透露出其主人生前的社会行为和生存状态。 |
A.骨骼记录了生命的很多情况,通过对骨骼的分析,可以判断其主人生前的具体职业。 |
B.一个惯用左手的人,当与人打斗时,其身体右侧受伤的可能性大。 |
C.要想查明犯罪行为受害者的身份,弄清其性别、年龄等,必须进行骨骼分析。 |
D.惯用右手的尼安德特人骨骼特别坚固,由此可知,“左撇子”的骨骼没有惯用右手的人的骨骼坚固。 |
茶业的变迁
我国古代茶树首先是从四川传入陕西南部、甘肃和河南南部地区的, 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在这一带。秦汉统一中国之后,茶树随着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而广泛传播开来。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兴盛,提倡坐禅戒酒、讲法诵经;文人学士则崇“玄学”,尚“清谈”。饮茶可以驱睡、提神、解渴、充饥,于是僧侣道士、士大夫阶层饮茶之风盛行起来。这种饮茶风尚大大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总起来说,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在区域、规模、产量、采制技术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还是狭小、简陋、少量、原始和单一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产茶区域就主要限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一带长江流域地区,茶树栽培也多数只是在名山寺院的近旁山谷之间,很少成片的茶山,茶叶加工也只限于饼茶的制作,即将鲜茶叶捣碎制成饼状茶。
隋唐时代,佛教道教盛行,僧侣道士倡行的饮茶之风上达宫廷王室、下至平民百姓,以至成为风俗,并且还传到了北方、西北和西藏等地。在茶叶生产方面,唐代较前有了较大发展,茶叶产地已经很广。据《茶经》记载,当时全国已有八大茶区,江苏、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浙江、福建等省都是茶叶产地,已与现代茶区分布相近。在茶叶加工制作方面,这一时期进一步完善了饼茶制作技术,并且出现了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团块茶的技术。由于对制造技术掌握不同,茶色有绿、黄、黑,于是产生了绿茶、黄茶、黑茶的名称。茶叶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重要商品,这突出表现在“茶马互市”的兴起。所谓“茶马互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西部和北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用马匹等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的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性贸易活动。当时输往北方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
宋代,佛教趋于衰落,道教却超过隋唐时代,当时从京城到全国各地遍设道教宫观。这一时期,揉佛、道于儒的“理学”兴盛起来,理学家大多热衷于“性”“命”“义”“理”的高谈阔论。因此,宋代“饮茶论道”“烹饮品茗”之风比起隋唐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茶马互市”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繁荣起来。茶叶加工出现蒸青散茶技术,使茶真味和本色得到保持。南宋时又发明了炒青技术,进而发展到黄、黑散茶,技术日益提高。熏制花茶也出现了。
元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西北茶叶市场的开放上。西北茶市的开放,使饮茶风气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间更为普及,从而促进了边茶的大量生产。明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改进以及诸如《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的问世。比如这一时期鲜叶锅炒、高温***青、揉捻、干燥的炒青制茶方法已经相当普遍,还发明了红茶制法,开始生产小种红茶等。明代起,中国茶树栽培技艺开始西传欧洲。
清代,饮茶盛况空前。人们应酬、交际、送礼都已离不开茶。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了。
小题1:依据文意,对茶业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恰当的一组是 ( )
A.秦汉统一中国后,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广泛,茶树种植由四川开始向这些地区传播。 |
B.饮茶有驱睡、提神等功效,可供佛教、道教坐禅讲经之用,因而僧侣道士之间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
C.魏晋时代,士大夫阶层崇“玄学”,尚“清谈”,玄风盛行的文化氛围使饮茶成为时尚,客观上促进了茶叶的生产。 |
D.唐宋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开始用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因而茶叶的需求逐渐增多。 |
A.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虽有发展,但产量低,采制技术原始,采茶区域较为狭小,茶树栽培较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
B.唐代茶叶产地的分布与现代茶区大体一致,茶叶加工制作技术得到较大发展,饼茶制作技术、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进一步完善。 |
C.宋代佛教趋于衰落,道教和“理学”却空前兴盛,“饮茶论道”“烹饮品茗”之风盛行一时,茶叶加工注重了茶的真味和本色。 |
D.明代是我国茶业继续发展的时期,制茶技术得到提高,茶叶质量有所改进,《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问世,茶树栽培技艺甚至远传欧洲。 |
最新试题
- 1 Look! The kites in the sky are in different ________. Some
- 2小强上课时喜欢和同学说悄悄话,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总想寻机报复老师。一次,他发现老师检查作业时,叫错了同学的名字,就哈哈
- 3该图为我国某地旗杆某日影子长度模式图。a、b、c、d表示旗杆各个地方时时刻的日照影长。b、d影子达一天中最长;a与b及a
- 4阅读并回答问题。亦慈亦让沈从文◆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
- 5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B′C′中,AA′=AB=BC=1,∠ABC=90°.棱A′C′上有两个动点E,F,且EF=
- 6《人民日报》报道,江泽民同志在河北廊坊视察工作时,在北工大试验学院一个教室的黑板上,写下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名言:“一
- 7阅读理解 One day when Jack was walking inthe park, he saw a w
- 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
- 9如图,光与镜面成30°角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________度,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________度。
- 10已知点M(k,l)、P(m,n),(klmn≠0)是曲线C上的两点,点M、N关于x轴对称,直线MP、NP分别交x轴于点E
热门考点
- 1全国道德模范陈光标每次捐赠,他都认真记录下来,并高调宣传。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爱心的传达。据统计,迄今为
- 2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
- 3某城市按以下规定收取每月的煤气费:用气不超过60立方米,按每立方米0.8元收费;如果超过60立方米,超过部分每立方米按1
- 4一副三角板不能拼出的角的度数是(拼接要求:既不重叠又不留空隙)( )A.75°B.105°C.120°D.125°
- 5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粮食安全问题凸显。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
- 6如图,在△ABC中,∠ABC=50°,∠ACB=80°,BP平分∠ABC,CP平分∠ACB,则∠BPC的大小是( )A
- 7为管理通胀预期,防止全面通胀,2011年我国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已经实施了两年多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退出。下
- 8人们习惯上按不同的溶解性,把维生素分为____________性维生素和____________性维生素两大类,维生素C
- 9下列四组简称中,不表示同一省级行政区的是[ ]A.云和滇B.陕和秦C.甘和陇D.蜀和渝
- 10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①若,,则的值是;②终边在轴上的角的集合是;③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