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灯 火 萧萧乌黑油污的媒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灯 火 萧萧
乌黑油污的媒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
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
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
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太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
盖子 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
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
的童年。
夜深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彷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
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著永夜,守著灯火,守著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临深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放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看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荤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
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
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摸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
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
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件着我们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
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
觉得_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   
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
继之而采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
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
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
有一次,我从华闪上望向台北.万享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
无边的夜里造失在灯与灯之间.
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
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
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这一些光影缤纷!
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有删节)
【注]①祝融、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借指火灾。②十角厝:台湾的一种民居。
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上生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
                                                            
3.文章在人称的使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4. 文章最后一段说:“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
综观全文,灯火在作者心中有什么样的意义?(6分)
答:                                                           
答案
1.(1)现在已不多见,便于读者理解;(2)凸现煤油灯“动”的生命意义,(3)为两个温暖的场景蓄势;(4)与后文新奇、眩惑的灯火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在煤油灯中寄托的对温暖的回忆。
2. (1)写当时灯少,对灯倍加爱护。晚上战战兢兢的举灯走的情形呵护着知识、温暖。
(2)没有祖母温馨的陪伴的我孤寂怅然中,难以找到温情。
3.第一、二人称兼用,第一人称便于作者抒发自己或人物的思想感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第二人称叙述是作者用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的笔法。作者用“你”的形式与叙述对象对话,把表现的事物更亲切的表现出来。
4.跟古人促膝谈心的温暖;祖母嘘寒问暖的温馨;对知识的渴求;全新世界的光影缤纷。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灯 火 萧萧乌黑油污的媒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论 智 慧           罗素
我们的时代在知识方面远远超过过去所有时代,在智慧方面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这是大多数人都会同意的看法。但一旦我试图定义“智慧”并思考增进它的方法,人们就会有不同意见了。我想问的问题首先是何为智慧,其次是传授智慧的方法。
我想,构成智慧有几种要素,其中须置于首位的是比例感:将问题的所有重要因素都考虑进去并掂量每个因素应有的分量的能力。鉴于各类技术员所需的专门知识的范围和复杂程度,这种能力变得比过去更难具备。比如,假设你从事医科,这份工作本身很难做,可能会耗费你的全部智能。你没有时间去考虑你的发现或发明可能带来的医学领域以外的影响。你成功了(我们假设),正如现代医学所做到的:婴儿死亡率不仅在欧美而且在亚非也大大降低了。但完全非你所愿的结果产生了:在世界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食物供应匮乏,生活水平下降。再举一个甚至更为引人注目的例子,当前人们都在关注此事:你渴望探求知识,不带功利性地去研究原子结构,却意外地将摧毁人类的手段置于狂人手中。因此,知识如果不与智慧同在,对知识的追求就能变得有危害性。
智慧不仅为公共生活所需,也同样为私人生活所需。选择追求目标,以及从个人偏见中解放出来,都需要智慧。在过去,许多人毕其一生搜寻哲学家的点金石和长生不老药。毫无疑问,如果他们找到了这些东西,他们就为人类谋取了巨大福祉,但事实上,他们是不明智的。退而说不那么伟大的事情,想想两个人,A先生B先生,他们相互憎恨并通过相互憎恨而相互摧毁。假设你到A先生那里说:“你为什么不喜欢B先生?”他一定会向你数落一大堆B先生的邪恶,部分真实、部分虚假。现在,假设你到B先生那里,他会向你数落一大堆A先生的邪恶,内容完全一样,真实和虚假的混合程度也完全一样。假设你现在回到A先生那里说:“你会很吃惊,要知道,B先生说你的话跟你说B先生的话是一样的,” 然后, 你到B先生那里发表同样言论。毫无疑问,直接的结果就是他们的相互仇恨程度增加,因为他们每人都为对方的偏颇感到震惊,但或许,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说服力,你会成功说服他们:对方只不过是有人类邪恶的通病,他们的敌意对双方都有损害。如果你能够这样做,你就向他人灌输了点滴的智慧。
我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逃离此时此地的藩篱,越远越好。我们无法遏制感觉的自我性。视力、声音和触觉都捆绑在我们自己的身体上,不可能不被私人化。但不断接近客观是有可能的,办法是:一方面,了解在时空上多少有些遥远的事物;另一方面,让这些事物在我们的感情中占据应有的分量。就是这种对客观的接近,构成智慧的增加。
这种意义上的智慧可以被传授吗?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在做礼拜的时候被告知要“爱邻如爱己” ,就算邻里是撒马利亚人——你的敌人。可能有人会反对说,人们有权憎恨那些有危害性的人物。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你憎恨他们,你极有可能变得和他们一样具备危害性;并且你根本没有可能诱导他们放弃自己那种邪恶的方式。憎恨邪恶本身就是一种对邪恶的依附。解决办法是理解而不是憎恨。我不是在倡导不抵抗。我是在说,抵抗,如果它能有效制止邪恶蔓延,就当与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最小程度的武力(不破坏我们希望保留的美好事物的生存)相结合。
我曾说过在某种程度上,智慧可以被传授。我想这类教育,应当比一直习惯的道德教育具备更大的智力成分。知识和技能的每一次增长,都使智慧变得更为必要,因为每一次这样的增长,都会扩大我们实现目的的能力。如果我们的目的不明智,就会扩大我们制造邪恶的能力。当今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智慧;并且,如果知识持续增长,未来世界比当今世界甚至更需要智慧。
小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5分)
A.我们的时代在知识方面远远超过过去所有时代,在智慧方面却没有超过。
B.鉴于各类技术员所需的专门知识的范围和复杂程度,人们比过去更难获得智慧。
C.在过去,许多人毕其一生搜寻哲学家的点金石和长生不老药在选择追求目标上缺乏智慧。
D.要有效制止邪恶蔓延,抵抗应当与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最小程度的武力相结合。
E.因为知识持续增长,当今世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智慧,而未来世界比当今世界更需要智慧。
小题2: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智慧的一项是(   )  (3分)
A.婴儿死亡率不仅在欧美而且在亚非也大大降低了。
B.有足够的耐心,说服偏执者从个人偏见中走出来。
C.接近客观,了解在时空上有些遥远的事物。
D.理解有危害性的人物,诱导他们放弃邪恶的方式。
小题3:作者说“智慧的本质就是逃离此时此地的藩篱”,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4:作者在论“智慧”时,多次提到“知识”,为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像桃花一样胜利      闵凡利
  ①当我发觉二〇〇八年的春日在某个早晨光临的时候,那时的桃花已经开了。桃花开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以一种傲视众生的王者之姿,站在那块属于她或贫瘠或丰腴的土地上,随杨柳风的婀娜妩媚,摇摆出不尽的妖娆和绚丽。
  ②游在这郁郁葱葱桃花的海洋里,我有一种被什么击中的感觉。这感觉来得突然而真切,使我的羞辱和自愧波涛一样地汹涌,在我心中来来回回地拍打。我无法去让自己坚强,以示自己是从不低头的硬汉,这个时候,我的自卑就似桃花那轰轰烈烈的芬芳,一览无余地淹没了我,我的呐喊和奋争在这粉红色海洋里,变成了一种颜色一缕花香。
  ③我知道,这个时候我想急切地融入桃花,和她一起抒写生命的开放,让生命的美丽在这个时候达到极致的辉煌和壮观。我明白自己,从田野的庄稼地里钻出没来得及抖掉头上的高粱花子,没有擦掉脚上的泥巴,就赤足走进城市加入他们的歌唱。放在他们当中我的形象不伦不类如同羊群里混入的一只马驹。我发觉周围的人们在以一种异样的眼光审视我,拷问我,他们的目光里燃着火苗,灼着我那敏感而又脆弱的心灵。我无法去回答他们,我知道我的解释微不足道,在他们的目光里只能换回鄙视和嘲讽,他们的高傲就似大公鸡的尾巴那样张狂而热,我无法面对但又必须得接受,我明白这是我的疼和痛,这是我的苦和忧。
  ④于是,白天我在城市里似一头套子里的牛勤恳而执著,在我的田里本本分分地耕作, 我的耕作使我的痛苦在那个时候似春日雨后的野草那样撒欢般疯长。因为我是人而不是牛,我有我的理想和追求,我有我的尊严和人格。可我不停的劳作使我换得的只是一顿加上玉米面的草料。我不明白这个城市怎么了,对我为啥这样的吝啬,让我流成河的汗水只换回几粒小小的瘪豆,我不知道现在这个城市为何以一种病态的红润上演着健康,而所有的一切深沉而又明了,让我无法去追问,只有在日坠西山,我踩着夕阳余晖用蹒跚的脚步叩响我的田野,我才发觉,我是那样的势利和俗气。这个时候,我的土地展开她博大的怀抱拥着我,给我拭涂着斑马花纹一样的道道伤痕,让它结疤,让它长成硬硬的茧。那个时候,我躺在田野那母亲般的怀抱里,我才明白:在城市里劳作是我生命的一种开放,就似今日艳丽的桃花。
  ⑤面对桃花,我才明白,融入这种灿烂其实并不是多么的艰难,桃花的美丽在于她超脱了世俗,以一种大真大诚向尘世献上她的纯和美,就似裸露的婴儿一样在朗朗的太阳下在众目睽睽下展示自己那无边无际的光华,在这样的时候,我明白了,痛苦的永远是我们。
⑥我就想急切地和桃花站在一起,在桃花那如潮的绚丽中洗涤自己的躯体。我的身体满是尘埃,几千年来的欲望和忧伤盔甲一样穿戴在我那疲惫的心灵上,任怎样的捶打漂洗,洗去的只是表面可怜的一丝。那时我才在桃花跟前低下了头。我知道,在春天这样的季节里,胜利的永远是桃花。
(选自《散文》2008年第6期)
小题1:结合语境,请具体说明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苦”。(4分)
小题2:文章第①段对“桃花”的描写(桃花开得热热闹闹生机勃勃……摇摆出不尽的妖娆和绚丽),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具体说明。(5分)
小题3:从全文来看,桃花给予了“我”怎样的启示?(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民调显示:近八成普通青年怀有“周洋式动力”
记者问“奥运会冠军对你意味着什么?”周洋回答:“获得这枚金牌以后,可能会改变很多,以后会更有信心,也会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这句话感动了无数网友。
中国青年报对2856人进行了调查。84.2%的人关注周洋夺金的新闻。参与本次调查的人,45.7%的人老家在城市,54.3%的人老家在农村。家庭经济条件,1.9%的人自认处于“上等”,12.0%的人确认属于“中上”,49.2%的人选择“中等”,30.9%的人选择“中下”,6.0%的人选择“下”。
比对周洋夺金关注度还高的是,89.5%的人认同周洋“让爸妈生活得更好”的获奖感言。家庭经济中等、中下、下的人选择比例依次为91.0%、92.4%、88.9%,明显高于上(85.3%)和中上(76.4%)。
公众怎么看周洋的“让爸妈生活得更好”
调查发现,对周洋的获奖感言,79.9%的人认为“发自肺腑,真实感人”;73.4%的人表示周洋“对父母的孝顺和责任感,值得学习”;45.4%的人同意“爱家才能爱国”。同时,也有43.1%人认为这背后也反映出运动员的保障体系不健全;28.9%的人认为“背负着父母的压力,这种心理负担有点儿沉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冯仕政认为,网友高度认同周洋的获奖感言,既可能出于他们对以往金牌明星过多“中国式套话”的反感,也可能与当代青少年更自我自然的心态有关。
“周洋对家庭的责任感,值得学习。”冯仕政说,青年不能因为家庭压力沉重就不背负责任。当然,青少年也要善于处理“让爸妈生活得更好”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过分执著于“让爸妈生活得更好”也可能有负面影响,比如面对有些机遇不敢选择而错失更好的发展机会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青年教师童潇认为,周洋的获奖感言是一种青年纯真的回归,没有“拔高”,也没有“谦虚”,却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获奖词更能打动亲情的神经。但不可否认的是,运动员这个职业有特殊性,多年来两极分化比较明显,总体的运动员保障福利体系还有待健全。
时下青年奋斗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上网看了周洋获奖的视频,李晓蕾忍不住流泪了。18岁时她一个人从潮汕到深圳打拼,支撑她坚持下去的念头就是让家人生活得好点儿。“从小店员做起,每月工资不过四五百元,但每次拿到钱我都会反复地数,做梦都会笑。”
现在李晓蕾已是一家珠宝店的店长,但为了供弟弟妹妹读书,她每月留给自己的钱从没超过1000元。每次给家里打电话,听见父母高兴的声音,晓蕾就又有了继续奋斗的勇气。
“我爸妈赚的钱比我还多呢,我努力工作就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两年前,孟媛媛大学一毕业,就自己做主签了一家研究所,根本没给想帮她找工作的父母以机会。现在,孟媛媛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加起班来也会一连熬几个通宵,“赚钱虽然不多,但是花自己的钱带爸妈出去吃喝、旅游,感觉挺爽。”
时下青年奋斗的最大动力是什么?本次调查显示,79.3%的人首选“让父母生活得更好”。其中,家庭经济中等、中下、下的人选择比例依次为81.0%、82.7%、77.8%,明显高于上(64.7%)和中上(66.4%)。
此外,67.7%的人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66.8%的人选择“让自己生活得更好”;62.4%的人选择“让下一代生活得更好”。
“家庭条件好的年轻人,更容易按照个人兴趣和爱好选择人生发展道路,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童潇说,而家境较差的话,青年难免首先面临赚钱的压力。社会阶层评价的三要素,财富、权力、声誉,如果全呈同比相关趋势,比如有钱有权了声誉随之就上升了,说明我们社会结构过于刚性,社会结构更呈封闭性,家境对个人的影响也就更大,下层在社会中的成功欲望和受挫感也将会更强。反之,如果我们的社会相对更有弹性,有钱不等于有权,有权也不等于就声誉好,那各阶层的选择就差不多。
冯仕政认为,家庭条件和环境对青年奋斗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年轻人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奋斗,也不完全取决于家庭条件和环境,而在于两者的契合程度。从历史统计规律来看,家境好的年轻人更容易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并不意味着人生更精彩——人生的精彩,还与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贡献程度有关。
小题1:这篇调查报告为什么要运用大量数据?综合归纳数据说明的主要问题。(4分)
小题2:怎么理解文中的“我们社会结构过于刚性”的含义?你认为“各阶层的选择”有什么不同?(5分)
小题3:全文启示我们人生的精彩与家境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笔 墨 的 超 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 “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④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 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锺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 “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拔萃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操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⑨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式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口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2分)
2.简析第③段中两处画线句作用的异同。  (3分)
3.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不仅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C.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4.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      。  (2分)
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因为    B.何况    C.可见    D.虽然
6.从全文看,笔墨的“超越”可以归纳为哪些要点? (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节)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 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小题3: 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
小题4: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