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逃        离食堂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逃        离
食堂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傍晚时分,我从那里走过,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说不出的拙扑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夜夜为人们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有一天,我终于为它驻足,在暮色里出神。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了幼、小、中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朝夕相处的同学,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地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快乐只是一层薄薄的面纱,没有来得及细品,就被一阵流浪的风吹远了。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堪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某个地方,某个人,某项工作,某种羁绊,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仿佛那里到处开放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而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我们早已成了生活的一分子,无处可逃。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趣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逗留的理由。
心寂寞,世界所以寂寞。花开遍地,有人看到的依旧是满眼寂廖落寞。
想起王维的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人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人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避现实的喧嚣,终逃脱不了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却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小题1:文中说,“遥想生活的时候,它是美的形态,投身其中,才感觉锋芒般锐利”。这“锋芒般锐利”具体指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4分)
小题2:根据文意,简述下面两句话含意。(4分)
(1)生活在我们逃亡的背影里开怀大笑。
(2)它躲藏在我们的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小题3:文章写对生活的态度,而头尾却都写到一棵树的风姿。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引用王维的诗《竹里馆》,意在说明只有勇敢、洒脱、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真正逃离生活,求得内心静美。
B.“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正视生活,承受生活的艰难困苦,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变得丰美。
C.作者规劝道:“与其逃离,不如归来。”这“归来”是指经过生活的磨砺,最终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
D.作者认为,生活的寂寞源于内心的寂寞,只有沉醉生活,才不会感到生活的寂寞。
E.文章题为“逃离”,在叙述种种逃离之中,都揭示出生活不可逃离,进而表明“只有正视生活、沉醉生活,才能创造生活美”的中心思想。
答案

小题1:磨难、虚幻愿望破灭、失落和寂寞。
小题2:(1)人们不懂生活的真谛,逃离生活,幻想生活,最终还得回到生活的原来位置,脚踏实地地生活。
(2)要正确地对待生活,由逃离生活转向沉醉于生活。
小题3:前后照应,引发对生活的思索,点出“正视生活,沉醉于生活,才能使生活丰美”的中心思想。
小题4:AC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逃        离食堂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每每】;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亚洲人的智商全世界最高
最近,英国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理查德•林恩,得出了一个令亚洲人感到既惊讶又高兴的研究结论: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智商,平均值为105。之后的排位是欧洲人(100)、爱斯基摩人(91)等。人种智商最低的地区是南非沙漠高原的丛林人和刚果雨林地区的俾格米人,平均智商为54。林恩教授对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生存环境的影响和基因的突变。
林恩教授首先注意到了加州大学研究脑量进化的专家杰里森的观点: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智力进化受到了环境的重要影响,这也是物竞天择的一种体现。动物们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成为幸存者,就必须进化出足够大的脑容量,这样它们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林恩教授认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的进化。在对诸多的数据分析后,林恩教授指出,寒冷的气候让人类得到了更大的脑容量。比如东亚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416cc,欧洲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367cc,而撒哈拉地区非洲人的平均脑容量则为1282cc。寒冷的气候让早期的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御寒。在寸草不生,动物也很少出没的冬季,努力寻找食物从而生存下去使得这些地区的人类获得了越来越高的智商,以求不被大自然淘汰。
当林恩教授提出他的研究后,很多人提出了质疑。既然东亚人拥有高于欧洲及美国人的智商,为什么欧洲人在科学技术研究和发明上要比东亚人更胜一筹。林恩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东亚人在性格上比欧洲人更循规蹈矩,所以在发明创造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证明东亚人的智商低于欧洲人。林恩教授还提出,聪明的东亚人现在遍布在了世界各地,而他们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参与和成绩也越来越突出。
其次,既然寒冷的气候让人类进化出最大的脑容量,并获得高智商,为什么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爱斯基摩人却是个例外。林恩教授用基因突变解释这个问题。他认为,在早期非洲直立人向世界各地移民进化的过程中,他们带着能够进化出高智商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在人口发展快、英才人口众多的地区得到进化的机会就更多,而在寒冷的地区,低智商的人类逐渐被淘汰,高智商的人类成为幸存者。爱斯基摩人的总人口只有5.5万人,很明显,控制智商的基因突变成高智商基因的机会也就少于欧亚人。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表述与造成人种智商差异的原因无关的一项是(   )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物种的智力进化会受到其所处生存环境的重要影响。
B.在寒冷的气候中,那些为了不被大自然淘汰而努力生存下去的人类会获得越来越高的智商。
C.那些能够进化出高智商的基因,在人口发展快和人口众多的地区能够得到更多的进化机会。
D.东亚人性格上的循规蹈矩影响了他们的发明创造,但这并不影响东亚人的智商高于欧洲人。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林恩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物种进化的过程中,物种的智力进化会受到环境的重要影响,人类的进化也是如此。
B.寒冷的气候让人类得到的更大的脑容量,使人类能够对从视觉、听觉和嗅觉得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充分的分析。
C.欧亚人控制智商的基因突变成高智商的基因的比例高于爱斯基摩人,这也是今天爱斯基摩人智商低的原因之一。
D.气候寒冷的地区,因为智商低而无法努力寻找食物从而生存的人,将会逐渐被大自然淘汰。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候越寒冷,相应地区人类的智商就越高。
B.动物们进化出的脑容量越大,就越有可能战胜恶劣的环境。
C.爱斯基摩人现在大力发展人口,就能提高人种的智商。
D.东亚人智商高于欧美人,会比欧美人更适应现代生活。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5分)
老   家
孙犁
前几年,我曾读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过。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位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起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小题1:作者在文章中多次写到老屋,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综观全文,作者对老家有什么样的复杂心情?(6分)
小题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作者以自己的两句诗作为文章的开头,入题很自然。这两句诗也委婉地解释了自己这些年没有回老家的真实原因。
B.“文化大革命”后作者曾两次回老家,两次的情况不同,作者的心绪也不同。可见他对故乡的感情深浅取决于当时的心情。
C.作者在第九段中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老家的河流、风沙、炊烟以及灶下做饭的人等,表现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伤感情绪。
D.从文章倒数第二段来看,作者坚持“老屋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主要是怕老屋不在了而被家乡父老乡亲遗忘。
E.文章的最后一段表明,故乡面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作者的老屋最终也将会消失。作者对老屋的消失虽伤感却又能理解。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冻顶百合
毕淑敏
世界上有没有冻顶百合这种花呢?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是没有的,虽然它很容易逗起一种关于晶莹香花的联想,其实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蹩脚词语。
记得那一年到台湾访问,去台湾岛内的第一高峰玉山。陪同的女作家不断向我介绍沿路风景,时不时插入“玉山可真美啊”的感叹。玉山诚然美,我却无法附和。对于山,实在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啊!十几岁时,当我还未曾见过中国五岳当中的任何岳,爬过的山峰只限于北京近郊500米高的香山时,就在猝不及防中,被甩到了世界最宏大山系的祖籍——青藏高原,一住十几年,直到红颜老去。朋友,请原谅我心如止水,我已经在少女时代就把惊骇和称誉献给了藏北。
由于没有恰如其分的回应,女作家也悄了声。山势越来越高了,蜿蜒公路旁突然出现了密集的人群,原来是众多的游客围着当地的山民在买茶。也许是为了挽救刚才的索然,我夸张地显示出好奇:“什么茶?”“冻顶乌龙”。女作家表情淡然。我猜疑她的淡然可能是对我的小小惩罚,很想弥补刚才对玉山的不恭,马上兴致勃勃地说:“冻顶乌龙可是台湾的名产啊,前些年,大陆很有些人以能喝到台湾正宗的冻顶乌龙为时髦呢!”说着,我拿出手袋,准备下车去买冻顶乌龙。
女作家看着我,说:“就是爱喝冻顶乌龙的人,才给玉山带来了危险。”她叹了一口气,面色忧郁,目光黯淡。
为什么呀?我疑窦丛生。
女作家说,台湾的纬度低,通常不下雪也不结霜。玉山峰顶,由于海拔高,有时会落雪挂霜。台湾话就称其“冻顶”。乌龙本是寻常半发酵茶的一种,整个台湾都有生产,但标上了“冻顶”,就说明这茶来自高山。云雾缭绕,人迹罕至,泉水清冽,日照时短,茶品自然上乘。冻顶乌龙可卖高价,很多山民就毁了森林改种茶苗。天然的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 茶苗需要灭虫和施肥,高山之巅的清源也受到了污染。人们知道这些改变对于玉山是灾难性的,但在利益和金钱的驱动下,冻顶茶园的栽培面积还是越来越大。她没有别的法子爱护玉山,只有从此拒喝冻顶乌龙。
女作家忧心忡忡的一席话,不但让我当时没有买一两茶,时到今日,我再也没有喝过一口冻顶乌龙。在茶楼,如果哪位朋友要喝这茶,我就把台湾女作家的话学给她听,她也就改换门庭了。
又一年,我到西北出差,主人设宴招待。我得知身边坐着的先生是植物学博士,赶紧讨教。说我乡下的院子里有一棵苹果树,很多年了,却从不结苹果。
苹果树的树龄多大呢?他很认真地询问。
不知道。它是被我捡回家的,因为修公路,它就被人从果园连根刨起,几乎所有的枝丫都被人锯走当了柴禾。我发现它的时候,它的根系干燥得只剩下拳头大的一小窝,完全是根烧火棒的模样。我把它栽到院子里浇上水,没想到几个月后它长出了绿色旗帜一般的新叶……我说。
植物的生命力比我们所有的想象都要顽强,只要你尊重它。植物学博士说。
可是,它为什么不结苹果呢?它会记人类的仇吗?它是否需要漫长的休养生息?我问。植物是不会记仇的,它们比人类要宽宏大量得多。按照你说的时间计算,它该恢复过来了,可以挂果了。最大的失误可能是没有授粉,你的苹果树太孤独了……植物学博士谆谆教诲。
我说,明年春天,我是向老乡讨来另一树上的花枝,向我家的苹果树示爱?还是再栽一株新的苹果树呢?侍者端上了一道新菜,报出菜名“蜜盏金菊”。纷披的金黄色菊花瓣婀娜多姿,奶油、蜂糖和矢车菊的混合芬芳,撩动着我们的眼睫毛和鼻翼,共同化作口中的津液。
吃吧吃吧,这道菜是要趁热吃的,凉了就拔不出丝了。主人力劝,大家纷纷举筷,遂赞不绝口。活灵活现的菊花,花瓣像千手观音,厨师好手艺啊!
植物学博士面色冷峻,一脸冰霜,一口未尝。
我一时发窘,不知他为什么义愤填膺。植物学博士继续义正词严地宣布道,菊花瓣纤弱易脆,根本经不起烈火滚油。这些酷似菊花的花瓣,是用百合的根茎雕刻而成的。百合花非常美丽,特别是一种豹纹百合,更是花中极品,象征着安宁、和谐、幸福。
我失声道,难道我们今天吃的就是插在花瓶中无比灿烂的百合么?
博士道,豹纹百合和菜百合不是同一个品种,但属于一个大家庭,餐桌上吃的是百合的球茎。这几年,由于百合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种百合。百合这种植物,是植物中的山羊。
山羊在山上走过,会啃光植被,连苔藓都不放过。所以,很多国家严格限制山羊的数量,因此羊绒在世界上才那样昂贵。百合也需生长在山坡疏松干燥的土壤里,要将其他植物锄净,周围没有大树遮挡……几年之后,土壤沙化,农民开辟新区种植百合。百合虽好,土地却飞沙走石。
那一天那一桌那盘美妙的蜜盏金菊,只被人动了几筷子,那是在植物学博士还没有讲百合就是山羊之前,嘴馋的人先下的手。
从此,我家的花瓶里,再没有插过百合;到餐馆吃饭,我再也没有点过“西芹夏果百合”这道菜;在菜市场,我再也没有买过西北出的保鲜百合。那些洗得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压在真空袋子里,好像一些婴儿高举的拳头,在呼喊着什么。
一个人的力量何其微小啊。我甚至不相信,这几年中,由于我的不吃不喝不买,台湾玉山阿里山上会少种一寸茶苗,西北的坡地上会少开一朵百合,会少沙化一笸黄土。
然而很多人的努力聚集起来,情况也许会有不同。我在巴黎最繁华的服装商店闲逛,见到地下室里很多皮衣在打折贱卖,价格便宜到你以为商家少写了几个零。我因惊讶而驻步,同行的朋友以为我图便宜想买,赶紧扯我离开,小声说,千万别买!在这里,穿动物皮毛是野蛮人的代名词。
努力,也许就会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出现。墙倒众人推一直是个贬义词,但一堵很厚重的墙要訇然倒下,是一定要借众人之手的。
我没有向我家的苹果树摇动另外的花枝,也没有栽下另外一棵苹果树,在长久的等待之后,它无声无息地结出了几个苹果,其味巨甜。
(选自《读者》,有删节)
小题1:第二段中引用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中“曾经沧海”指的是                ,“难为水”指的是                    。(4分)
小题2:台湾女作家的“面色忧郁”“目光黯淡”,西北植物学博士“面色冷峻”“一脸冰霜”到底是因为什么?请分别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先说①蜜盏金菊纷披的金黄色花瓣活灵活现,袅娜多姿,像千手观音;后又说②那些白白净净的百合头挤在一起,好像婴儿高举的拳头,在呼喊着什么。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但一堵很厚重的墙要訇然倒下,是一定要借众人之手的。”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9分,每小题3分)
一款用“窃喜”撬动情绪的休闲小游戏,最终演化成几乎全体网民因“窃”而喜的情绪。如今不仅有替人“偷菜”而收取佣金的“偷菜钟点工”,还上演了因为医务人员沉迷游戏导致患儿死在医院的“偷菜门”悲剧。“偷菜”不仅因窃喜成了放松身心的点心,更因为“娱乐过度”闹出人命而成为社会新闻的头条。在公布的“2009IT热词排行榜”中,计算机从业者将“偷菜”列为热度最高的冠军词汇。“偷菜”已不仅是一种游戏和娱乐,而且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一种特殊社会文化现象。
“偷菜”源于开心网上的一款开心农场小游戏。在开心网上,用户可以购房买车、种地开荒。与“大富翁”游戏类似,种种经营和投资成为现实生活的复制样本。“偷菜”是游戏中的一个环节,玩家可以利用农场游戏种植庄稼、饲养牲口,在播种者收获之前将成熟的“菜”占为已有。有意思的是,虚拟社区中实现目的的途径多种多样,但诸多手段里最终走红的偏偏是现实中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去做的“偷菜”。
“偷菜”让百万计的用户每天乐此不疲。“偷”和“被偷”,甚至“防火防盗防‘被偷’”,都让人欲罢不能。“你今天‘偷菜’了吗?”成了时下流行的见面问候语。心理学家分析说,“偷菜”用低成本满足了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违章窃喜”;社会学家则认为,“偷菜”行为成为朋友间的另类交往模式,简单而富有个性。闹钟一响,白领半夜起床“偷菜”和“防盗”;有人因为上班“偷菜”丢了工作;也有人“偷”出了感情,成了朋友和恋人;还有人“偷”出了事,搞得夫妻不和情侣分手。尽管“偷菜”引发的大多是八卦论坛的笑料,但是与许多娱乐过度一样,“偷菜”也引发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实社会问题。11月惊动大江南北的南京“徐宝宝事件”,就因为医务人员上班玩游戏导致延误救治时机而致使5个月大的患儿死亡。
其实“偷菜”的乐趣就在于“偷”,“偷的就是一个开心,不是菜”。如果雇人“偷菜”,实在曲解了农场游戏的本意。如果因玩“偷菜”而误事伤人,更是走向了娱乐的背面。游戏本身只是一种放松的工具,“过于关注虚拟的成就感和利益得失,游戏会起到反作用,这是年轻玩家应该警惕的”。
有评论说“2009年也在我们‘偷菜’时,从指间悄悄溜走了”。无论社会学和心理学将来如何定义2009“偷菜元年”的疯狂,现代人用计算机回归土地依旧只是游戏一场,绿色田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种奢望。
(选自《文汇报》2009年12月9日)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偷菜”现象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偷菜”被列为“2009IT热词排行榜”中热度最高的冠军词汇。
B.“偷菜”是一款会让网民因“窃”而产生喜悦情绪的网络小游戏。
C.“偷菜”游戏成本低,满足了人们现实中无法获得的“违章窃喜”。
D.“偷菜”行为已成为朋友之间简单而富有个性的另类交往模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偷菜”作为一款用“窃喜”撬动情绪的休闲小游戏,并列为“20091T热词排行榜”热度最高的冠军词汇,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B.在开心网上,网络用户注册了自己的用户名后,可以随意购房买车、种地开荒,与“大富翁”游戏类似,犹如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经营和投资。
C.网民过度痴迷“偷菜”游戏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有人因为上班“偷菜”丢了工作,也有人因为“偷菜”,造成对生命的威胁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D.“偷菜”的“开心”是网络上的虚拟开心,承载了现代人借助计算机回归土地的梦想,但毕竟只是游戏一场,绿色田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种奢望。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虚拟社区中实现目的的途径多种多样,“偷菜”这一实现目的的手段之所以走红,主要是因为这一手段在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去做的。
B.“你今天‘偷菜’了吗?”成了时下最流行的问候语。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偷菜”这一行为让百万计的网络用户每天乐此不疲。
C.其实“偷菜”的乐趣不在于“偷”,“而是一个开心”,如果雇人代替自己从事这一游戏,实在曲解了农场游戏的本意,走向了娱乐的背面。
D.过度痴迷于“偷菜”游戏的玩家应注意,游戏本身只是一种放松的工具,如果玩家过于关注虚拟的成就感和利益得失,游戏将会起到反作用。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冯辉丽
一滴水,携着剔透的梦,穿过暗蓝的夜。
  万籁俱寂中,远山睡熟了,河流睡熟了,屋檐也睡熟了。树,到底是不肯安分寒冬的单调,深夜里,犹然还做着春天的计划,此一处纯白,彼一处嫣红,把一场花事安排得熙熙攘攘。一梦花香里,树终于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清凌凌的笑声,飞出树梢,与恰巧路过的水相撞,树的笑,水的梦,齐齐破碎,弥散成一场雾的缥缈,在夜的空旷中,细细密密铺陈开来。
  这样的铺陈,让人惊喜,更让人错愕。满目之间,是接天连壤的白,白得纯净,白得朦胧,于熹微的晨光中,栖息在每一寸能到达的空间,或浓或淡。浓的,恣意张扬,无拘无束,从天际横亘到枯草匍匐的地面,浩浩荡荡,编缀成一种极致的醇厚,任你如何察看如何分辨,也探究不到它的深处;那淡,似乎也早已领悟了某种天意的暗示,只省略掉浓厚的边缘,仿若是给谁的纤指修剪了的雪花飞絮,让你看得见,摸不着,却又分明感到它的清凉和湿润。
  城市,树木,行人,这些司空见惯已不能称为风景的风景,无不因这一场浓淡的铺陈而妩媚和神秘起来。鳞次栉比的大楼,只留下尖尖的顶,浮沉在这一片白色的海洋里。路上的行人,影影绰绰,身前身后,亦是白茫茫的一片,那树,一夜未睡,满身都是水遗落下来的梦的碎片,冷凝成雾淞,开成冬天里的千花万蕊,晶莹剔透。
  我找出久违的画笔,试图把这一份缥缈的美丽描摹下来,挂在我的墙上。而当我落笔时,才发现,雾,其实是最难描摹的一幅画。深浅参差,浓皴轻染,很难把握。着色太多,会失了雾的灵性和朦胧,而只用一笔淡墨来勾勒的话,又觉得不甘心,因为它原来的饱满与圆润,实在是不能只用一些疏密、虚实的穿插就能表现出来的。
  丢了笔,走进雾中。我前进一步,雾,便退后一步,能辨别的,不过是眼前一米左右的事物。
  清晨的街道是安静的。几只麻雀飞来跳去,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从一株草茎跳到另一株草茎,啄食着草地上的草籽,或用尖尖的嘴梳理一下蓬乱的羽毛。有风吹过,雾,便轻轻柔柔地落了下来,落在我的头发上,落在我的肩膀上,落在我的睫毛上,像风雪夜归人,眨眼之间,是微微的清凉。
  雾气凝成的水滴,掉落在草地上,发出“哒”、“哒”的声音。草地,渐渐地湿润和柔软起来,草们,饱吸着露珠,舒展着枯黄的身体,交头接耳,似乎能听见它们欢快的笑声,而当我从这些枯黄中穿过的时候,无意中竞发现一丝嫩绿!
  一直沉闷的心,忽然有了莫名的惊喜。我知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春,最早都是从草尖上赶来的。尽管还是草色遥看近却元,但叶尖上的那一丝绿,已然透露出春的信息。我屏息静气,看着那株泛起生命律动的草,顶珠挂露,汪出一个鲜活的春天。才知道,那一滴水携带的梦里,原本都藏着春的风信,一经散开,便落入了人间。从草尖上开始,一株一株蔓延,一树一树抽芽,一朵一朵开放。
  站在这白茫茫的尽头,忽然觉得,自己原本就是一株小草,经历过漫长寒冬里的蛰伏,被雾的浩荡滋润过,便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与那一树树的新芽,一朵朵的鲜花,一起把整个春天演绎得五彩斑斓,花香满途。
  离开的时候,我把那一丝嫩绿铭记在了心里。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雾中,找寻到那些顶在草尖上的希望。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 2009年第2期)
小题1:本文景物主体是“冬雾”,但作者在描写“冬雾”的同时,用了不少笔墨写到了小草,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为了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在文章中会运用各种手法,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6分)
答:
小题3:纵观全文,“冬雾”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小题4:文章的灵魂是主旨,请概括本文的主旨。(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