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也说神话张系国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后羿射日,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保不住。孙猴子自称“齐天大圣”,结果被...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也说神话
张系国
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后羿射日,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保不住。孙猴子自称“齐天大圣”,结果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还被唐僧收伏,保唐僧往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又如哪吒,几次大闹龙宫,和他的父亲反目相向,他原是一个极成功的小叛徒,最后却也妥协了,加入现存的“统治集团”成为一个小小的神祗。
中国神话缺乏成功的反叛者,和西方神话充斥反叛的英雄,两者构成极鲜明的对比。希腊神话里的天帝宙斯,本身就是个反叛者。他率奥林匹斯山众神反叛巨人族的统治,才夺得天帝的宝座。就连失败的反叛者,也往往能坚持到底。最著名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被罚以脏腑喂鹰,终于为一位人类的英雄所救。除了反叛的天神外,其他反叛的人类英雄,更是车载斗量。西方神话故事里的英雄一再为命运所愚弄,却总是执着地向命运挑战。“人”和“命运”的关系,始终是西方文学的一个主要灵感源泉。反叛英雄之所以在西方神话里占有重要的位置,也许就是这个缘故。
中国神话没有成功的反叛者,是否因为中国人是“宿命论者”呢?我想不是。有个很好的例子。“愚公移山”,最后愚公是胜利了。但他的胜利,并不是他真的一铲一铲地铲平了太行山,而是因为最后天帝妥协了,派力士将两座山移走。由于天帝的妥协,表面上愚公是胜利了,其实却剥夺了证明他“比天帝更强”的机会,因此愚公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反叛者。前面提到的孙悟空和哪吒,其实也不曾完全失败。天上的统治阶级接纳了他们,使他们也享受到了部分成功的滋味,这就是妥协的明证。当然孙悟空也必须妥协,以使“齐天大圣”的尊号被取消,哪吒也必须向他的老子低头。
这已足够证明中国人不是“宿命论者”了。中国人不认为命运完全不可改变,也并不大胆地肯定命运完全由个人控制,却现实地承认,命运是“天”、“人”妥协的结果。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择善固执”的英雄。为维护“正统”而舍生取义的英雄实在太多了,要紧的是,“保卫正统”是可以的,“反对正统”却不可以!即使开始时不是“正统”,在取得统治的地位后,也就自然而然成了“正统”,乃至祖先都必须是神人所孕等等。中国神话故事里的反叛者,一转眼就置身神之列,恐怕也有“正统”的观念作祟呢。
中国几千年来,绝大多数人口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与天争利”,如何养活自己上头。“天”、“人”妥协,是几千年“靠天吃饭”积累下来的经验。至于在人与人关系方面,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就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到今日还是如此。在调整人际关系上,自然更需要“妥协”、“迁就”的观念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一直存在“平衡”、“谐和”的概念。所以这儿所谈的“妥协”,是指为结合一个复杂的社会,使之运行不息,在人与人之间所必须存在的互谅。历史上中国一向不曾遇到相等的敌国,因此倾向使用“妥协”的方式以维系整个社会的平衡。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已不再是“中”国而必须和世界各强国竞争,维持自己的生存,“平衡”、“妥协”的哲学观不再适用。不过某些思想的方式,是否影响了中国人在艺术上及科学上创造的能力,就不是那么容易决定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不是缺少“择善固执”的英雄,就是缺少“反对正统”的顽强拼搏的英雄。
B.作者用愚公等例子说明中国人并非“宿命论者”。但神话中天上的统治阶级的妥协,也使得中国神话缺乏彻底的反叛者。
C.中国人不是“宿命论者”,中国人认为命运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所以中国神话中没有成功的反叛者。
D.“平衡”、“妥协”的哲学观虽因近代中国在世界列强觊觎之下的生存危机而遭受冲击,但其对中国艺术创造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神话中,即使是失败的反叛者,也往往能坚持到底,这与中国神话中妥协的反叛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B.中国哲学中的“妥协”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处理矛盾时折中致和的“中庸”之道是一脉相承的。
C.中西神话中反叛者的差异,意味着中西方人民对待命运的看法不尽相同。
D.西方神话中的反叛英雄具备“挑战命运”的强烈主观意念,这反映了西方文化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表现自我的特征;而中国的英雄是集体的英雄,他们往往被抹***了个体需求,比常人更严格地恪守道德规范。
小题3:“平衡”、“妥协”的哲学观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全文是从哪些方面加以说明的?(6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①中国神话中没有成功的反叛者,这些反叛的英雄往往向对手妥协。(文学艺术)②中国人认为命运是“天”、“人”妥协的结果。(命运观)历史学上的“正统”观也是“妥协”哲学的体现。(历史学)
③“人”与“天”妥协是中国几千年来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积累下来的经验。(农业生产)④人际交往上讲求 “互谅”。(社会关系)
解析

小题1:A项选择关系错,“就是”应该改为“而是”。C项错在强加因果,第3段第1句说“中国神话没有成功的反叛者,是否因为中国人是‘宿命论者’呢?我想不是”,联系第4、5段可看出,原因是“妥协”哲学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D项错在“显而易见”,原文结尾表述为“不是那么容易决定”。
小题2:D项中关于中国英雄的论述原文没有依据。A项的原文在第2段推出,B项可从第5段“和自然共存”、“调整人际关系”、“平衡”、“谐和”等词句推出。C项,第2段末尾谈到了西方文学的一个主要灵感源泉——“人”和“命运”的关系,第4段末尾谈及中国人的命运观,两者有区别。
小题3:6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也说神话张系国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后羿射日,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保不住。孙猴子自称“齐天大圣”,结果被】;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听见马的呼吸
耿 翔
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
②我所有与它有关的记忆,都藏在一些人的眼睛里。只是他们,在这个地方活得太疲劳了,等不住我回到他们身边的消息,就带着我的那些记忆,到生命应该去的地方去了。
  ③这是我一直埋在心上的痛。
④我便这样安慰自己:在马坊这块属于草根的乡野上,只要还能记住一根草木的样子,就说明亲人在心中还占据着一些地方,自己在乡下度过的那些日子,还能经过草木,这么细密地通着大地的呼吸。因此,什么时候回去,都会赶在乡亲们之前,先被草木温暖地认出来。
⑤我记着许多草木的样子。在这块出了长安,沿着那条向西的丝绸之路,很古典地经过茂陵、昭陵和乾陵,往北飘进更古典,在诗经里被叫做豳风之地的马坊,我不只认识一路的草木,还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曾经多少次看过我的眼神。那眼神应该与父亲有关。那年月,父亲不但在村里种着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这些养活我们的庄稼,还用镰刀割回弥漫着中药味的青草,饲养村里的牲口。那匹栗色的马,每天因了父亲给它的青草,像与我有了分不开的亲近。我也意识到,父亲确实是像养活我一样,内心幸福地养活着那匹马。
⑥那匹栗色的马的眼睛,一定是神给予的。
  ⑦在这些血性刚烈之马的身上,千山万水都在其中涌动,而眼睛里,竟储满这么多的温柔、阴郁和善性,平静得像在这块乡土上,从不把多余的东西装下。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若干年后,我才理解一匹在乡野上和乡亲们一样生死疲劳的马,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献出来,然后记着给它恢复力量的青草就行了。
⑧这次回到马坊,一半因为亲人,一半也因为马。我明白,那匹栗色的马再命长,它的形体,早应该在马坊消逝了。但我还想在乡土上,找到它的一些痕迹。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些乡土能保留这匹马的一些痕迹,我父亲一生喂养马的辛劳,也就会被保留一些。如果是这样,有关乡村生活的细节,就会被我漫漫地,从一些想象不到的事物里找出来,并且带着马的呼吸,间或还带着我父亲的呼吸呢。这些都说不来,只要心追着神迹到了,我相信大地会把一切隐现。
⑨我出了县城,就不停地翻着深沟。县城的名字叫永寿,这是中国最吉祥的县名,也是我和父亲牵着那匹栗色的马,往村上驮过东西的地方。这回,我不想带任何东西回村,只想从村子里带走些什么。我已经听人说过,那匹栗色的马死时,村子里正落着那年的第一场雪。它曾那么强烈地回过头,完整地看完它生下一匹栗色马,又生下一匹栗色马的过程,才走出马圈,姿势优美地倒在雪地里。村上人没有急于埋葬它,更没人敢剥下它的皮,在生活特别窘迫的年月,分食一点马肉。而是停下手中的所有活路,不分男女老幼,像对待村上最有名望的长者一样,守在马的遗体周围,看着雪花一片片地把它覆盖起来。
⑩村里人都说,那是老天对它的一场雪葬。
⑾我相信这个美丽的过程,只是记忆它的一切时,不想超越一匹普通的马。
⑿等到翻上马坊沟,一路在心里折腾着记忆的我,奇妙地在身体里感觉到,有了马的一些呼吸。它隐隐地,像从所有草木结籽的内心,给我传递这里的信息。我走下车,想让风野野地吹吹我,也决定弃车走回村里去,让脚步安稳地踏在乡野上,让泥土里的所有气息,就这样穿过鞋底,穿过脚心,径直钻入我的内心。我可以激动,但不能张狂,因为这些年,我与这里熟悉父亲和那匹栗色的马的风物,照面的机会太少了。我不知道在乡村,这些风物身上的野性,还保留了多少,更不知道那匹栗色的马,会把农业劳动中最精细、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就保存在它的呼吸里。
  ⒀我的心开始有力地跳动了。我想,我围绕着马坊,具体说围绕着这一片乡野上的草木、粮食、一匹栗色的马,还有父亲一样的亲人们,就是要让离散很久的心,很庄严地跳动回来。 
  ⒁走过一座土桥,我远远地看见一匹马,在一块熟悉的土地上抬起了头。
⒂我不知道它这么执意地抬头,是不是因为从我身上,嗅到了什么气味。
⒃但我猜出,它一定是那匹栗色的马的后裔,它能够用那双遗传得更美丽的眼睛,迅速地把我与这片乡野联系起来。它一定会的。
⒄它稍后仰天长啸的一声,我是用心接住的。
(节选自《马坊书》,《黄河文学》)
小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A、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2分)
B、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2分)
小题2:文章⑨、⑩两段叙述栗色马死亡的故事,有何作用?(6分)
小题3:这篇散文倾深情于乡土,融叙事、诗性为一体,请说说“我”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小题4:综观全文,探究“马的呼吸”在作者的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如何可能?
陶 武
百余年来,儒学可以说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也引发了有关儒学发展的两种对
立观点,即“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就“终结论”而言,有学者认为,儒学是历史的存在物,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趋于终结。“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也许会将有某些成就。然而,儒学毕竟是属于中世纪的学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超越,也已经随着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稳定而趋于终结”。他们由此认为,虽然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也不应离开儒学传统,但绝不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或开新,而是需要“从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对各种学说(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的优秀成分吸收消化,进行综合创造”。由此可见,在他们看来,现代新儒学所追求的儒学发展已经终结,所谓“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也因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而最终要被一种新的传统、一种全新的学说——“和合学”所取代。“和合学”以其所具有的理论思维架构和所要实现的人类和合的终极目标确实让学术界耳目一新,但是否就因此而“取代”儒学,还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新儒学果真会因为对儒学之“超越”与体系之“完善”而终结吗?如此判断未必符合儒学发展的真实轨迹,因为儒学不正是在为“和合学”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过程中而得到新生和发展吗?
也有学者从核心范畴、思维方式和时代鸿沟等三个层面证明儒学已经“终结”了,而这
种“终结”根源于儒学在一个世纪内所遭受的两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新文化运动,虽对儒学冲击最为剧烈,但实际上效果最小。而真正给儒学以毁灭性的第二次打击则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打击的,是杜维明(仅是例证)对儒家核心价值的挖掘”,杜维明被认为是“通过‘挖掘’埋葬儒学意义的典型”。这里我们撇开儒学是否真因“挖掘”而“埋葬”不论,单就其以认定传统儒学与现代汉语之不可通约为理据而宣判“儒学终结”,难免有武断和误判之嫌。
  与“儒学终结论”相反,多数学者对儒学发展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在新世纪里儒学只要能找准立足点和生长点仍然会取得不断发展。而正是这种在新境遇中找到新定位的儒学显示了其新的理论生长点和融入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儒学摆脱了这种状况(即儒学被凝固为国家意识形态,并被君主专制异化——引者注),可以其所固有的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的传统精神或基本内涵来表现功能、求得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古老而常新的儒学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还会有所作为,……它仍然有自己关照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它还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同样也会因贡献出智慧而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在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中,使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寻回自家精神,贞定自己,同样促使儒学与时俱进,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学者们上述对儒学发展的积极态度有无事实根据呢?究实而论,没有人能够否认儒学中蕴含着可供今天乃至未来社会借鉴的宝贵资源,当然,如何找准“立足点”、“生长点”和“切入点”,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聚讼不已;就“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而言,显然属于后者。孰是孰非?相比较而言,我更偏向于“儒学发展论”。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它理应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偕行,生生不已。
(《孔子研究》 2008年第06期)
小题1:下列关于“儒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   )
A.儒学自古以来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
B.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
C.杜维明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
D.作者并不赞同儒学因“挖掘”而“埋葬”的观点。
  E.“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
小题2:下列有关“和合学”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和合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和合。
B.作者认为和合学的理论思维架构能让学术界耳目一新。
C.作者认为和合学有可能取代儒学。
D.儒学为和合学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小题3:儒学终结论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儒学已经“终结”的?(4分)
小题4:作者说:“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为什么?(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卸下镣铐跳舞——中国哲学需要一场革命
许嘉璐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史学、哲学、社会学等等领域出现了巨大变革。美国学者安乐哲教授称之为“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是对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所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路径和结论的反思、质疑和补救。生活在自己文化传统语境中的学者们虽然向自己的文化传统发出了种种质疑,以至于“启蒙运动理想主义正在丧失它对大西洋文化的控制”,但是,即使“绝大多数哲学家都在全面地抨击着事实——价值——理论——实践相互隔离的状况,但困难在于,他们的努力都受到了其企图克服的传统的影响”。这一“传统的影响”即其思维模式和方法就是起源于希伯来和希腊,经典古斯丁系统化和强化了的二元对立论及其派生物,也就是安乐哲教授引用杜威的话所说的“堵塞着我们思想通道的无用杂物”。
一方面,人类不可知的前途需要不同文化的对话,在对话中了解彼此的异点和同点,以期由对话而融洽,由融洽而和谐,由和谐而永久和平;另一方面,与之有所重合的西方思想界探讨“补救”路径的努力也需要在非西方的环境中找到自己所无而又能够抵消对立抗争的文化模式和基因。
葛瑞汉、史华兹、郝大维、安乐哲等学者,他们注意到中国哲学从追求的“本原”到思维方式、表达方法乃至社会实践都有西方所欠缺而应参照的特点。可以说,他们已经逐渐地寻找到并正在体系化且逐步深入的一条沟通中西文化和哲学之路。哲学的反思和变革是整个文化向着变革目标进军的主力军。在从葛瑞汉到安乐哲等人的努力下,中西哲学的比较,已经成为中西文化对话的开端和基础。这应该是西方哲学的这场“真正的革命”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中国的哲学家不应该置身于这场变革之外。这是因为,百年来,中国哲学逐渐成了西方哲学的奴仆和“名牌产品”并不高明的仿照者,至今还在受着西方传统的束缚之苦。即使致力于开拓中国传统哲学,也是“带着镣铐跳舞”,追求本来并不存在的“超越”“绝对”,事事处处二分,……其实际后果,就是西方观念深入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史学、文学、教育、艺术、医学等等,并且普及到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生活的角角落落。其后果是严重的,为数不少的中国人逐渐迷失了本性;被世纪之交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和被“文明冲突论”强化了的文化一体化趋势卷裹着“大西洋文化”的最新文化产品汹涌冲击着,甚至浸过了中国已经开始坍塌的文化堤坝。过往和当前中国所经历和面临的问题中,有些就是丢弃了自己的哲学传统,“食洋未化”的结果。
同时,这种参与是世界的需要,是和各国学者共创未来之举。人类正在自我毁灭。无论是人与人、国家与国家,还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必须让有别于大西洋文化的理念和思维参与进去,这样,或许能够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引导人类走向和谐、安宁与幸福。中国有着五千年未尝中断过的文明,积累了丰富的、适应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经验和理论,用汤因比的话说,既有着让中华民族几千年“超稳定”的经验,自然可以提供给世界参考。
(选自《文史哲》2009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一场真正的革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西方学界对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所形成的“传统”思维方式、路径和结论进行反思、质疑和补救。
B.这场“革命”企图克服起源于希伯来和希腊,经奥古斯丁系统化和强化了的二元对立论及其派生物。
C.中国哲学从追求的“本原”到思维方式、表达方法乃至社会实践都是西方抵消“传统的影响”的关键。
D.中西哲学比较,已经成为中西文化对话的开端和基础。这标志着西方哲学“真正的革命”进入新阶段。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受到传统的影响,生活在自己文化传统语境中的西方学者们要进行“一场真正的革命”就有困难。
B.人类不可知的前途需要不同文化间进行求同存异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促进民族融合,进而达到永久和平。
C.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文化一体化趋势所带来的“大西洋文化”文化产品的冲击,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崩溃。
D.人类正在自我毁灭。只有借鉴中华民族几千年“超稳定”的经验,才能创造一种让人类继续生存下去的新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哲学已经受到很多西方学者的抨击,中国学者更应该打破西方传统的束缚,探寻新的哲学之路。
B.西方学者注意到中国哲学有很多西方欠缺而应参照的特点,中国学者也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C.中国所经历和面临的问题中,有些事“食洋未化”造成的。其出路就是要坚守自己的传统,复兴传统哲学。
D.中国哲学有着让中华民族稳定几千年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提供给世界参考,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问题。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草原八月末
梁衡
①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
②驱车上了草原,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境内。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一个浅碗,一会儿是一个大盘。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草并不深,刚可没脚脖子,但难得的平整,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用推剪剪过一般。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③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我们像闯入了一个外星世界,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停车下地,我又疑是回到了中世纪。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④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一道三色麻将牌,或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我奇怪这树与草场之间竟没有一丝的过渡,不见丛生的灌木、蓬蒿,连矮一些的小树也没有,冒出草毯的就是如墙如堵的树,而且整齐得像公园里常修剪的柏树墙。眼前这种异样的整齐美、装饰美,倒使我怀疑不在自然中。
⑤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水极清,也像凝固了一样,连倒影的云朵也纹丝不动。对岸有石山,鲜红色,说是将士的血凝成。历史的活剧已成隔世渺茫的传说。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虫的化石。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这空旷,静谧,水草连天,蓝天无垠的草原,教人真想长啸一声念天地之悠悠,想大呼一声魂兮归来。教人灵犀一点想到光阴的飞逝,想到天地人间的久长。
⑥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感谢上帝的安排,阴差阳错,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正如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舞台上浓妆长袖的美人是一种美,画家在画室里欣赏裸立于窗前晨曦中的模特又是一种美。两种都是艺术美,但后者是一种更纯更深的展示着灵性的美。这种美不可多得也无法搬上舞台,它不但要有上帝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⑦呜呼!草原八月末。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    
(选自《梁衡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描写了八月末草原景色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
答:                                                                          
                                                                               
                                                                          
(2)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
答:                                                                          
                                                                               
                                                                          
小题3:第⑤段写“将军泡子”的来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第⑥段作者认为“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秋天的音乐(冯骥才)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在音乐撩拨你心灵的同时,也把窗外的景物调弄得易感而动情。你被种种旋律和音响唤起的丰富的内心情绪,景物也全部神会了,它还随着你的情绪奇妙地进行自我再造。你振作它雄浑,你宁静它温存,你伤感它忧患,也许同时还给你加上一点人生甜蜜的慰藉……它使你一下子看到了久藏心底那些朦胧模糊或被时间湮没了的感受,于是你更深深坠入被感动的漩涡里,享受这画面、音乐和自己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
秋天十月,我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看我一眼说:“秋天的音乐”。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   
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我把脸颊贴在窗玻璃上,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从麦茬里裸露出的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作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交汇,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大大小小、松松散散的云彩是他思想的片断,而片断才是最美的,无论思想还是情感……这千形万状精美的片断伴同空灵的音响,在我眼前流过,还在阳光里洁白耀眼。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只那儿一只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的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的最后一次招手,跟着被轰隆隆前奔的列车甩到后边……春的萌动、颤栗、***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消匿而去,无可挽回。不管它曾经怎样辉煌,怎样骄傲,怎样光芒四射,怎样自豪地挥霍自己的精力与才华,毕竟过往不复。人生是一次性的,生命以时间为载体,这就决定人类以死亡为结局的必然悲剧。谁能把昨天和前天追回来,哪怕再经受一次痛苦的诀别也是幸福。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来不及分清这是音乐还是画面变换的缘故,心境陡然一变,刚刚的忧愁一扫而光。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
它不过在寒飙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照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那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既然每个生命都在创造,另一个生命离去,什么叫做死亡?死亡,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小题1:本文描写了秋景的哪些特点?(4分)
小题2:“秋天的音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3分)
小题3:根据你的理解,分析划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4: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问题。(6分)
(1)作者为什么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3分)
                                                                                      
(2)作者为什么说“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3分)
                                                                                         
小题5:“秋天”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感悟?结合全文分条概括。(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