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语文是盐
胡展奋
①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的言论,这原本正常。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
②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的语文课怎么扼***他们的灵性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
③语文是什么?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为什么?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
④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生产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断文识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⑤是的,有的当下看起来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没有语文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金文有什么语法?甲骨文有什么语法?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就拿我来说,不理会语法,我的文章不是照样成了学生的范文。
⑥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油来使。
⑦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用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规则”呢?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假如不“入泮”(清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
⑧语文是盐。在你立志成为什么“家”之前,还是要上上语文课的,因为人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并不仅仅属于作家,特别是当下一些所谓的“名家”。
⑨他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议论文一般是有感而发的,本文就是针对一些批评语文教育模式的言论而阐述己见的。 |
B.行文过程,作者在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某些错误言论进行驳斥,立论与驳论相辅相承。 |
C.“忘恩负义”与“过河拆桥”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是基本相同的。 |
D.“欲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要想做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这当然要首推盐和梅了。强调了盐和梅在烹调中的重要作用。 |
小题2:下列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用“牙好,胃口才好”与“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进行对比,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
B.文中采用“没有盐,人类的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与语文是“基础学科”作类比,说明盐在人类生活中的必要性。 |
C.第五段采用例证法,作者旨在用事例说明可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 |
D.本文主要采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小题4:联系全文,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5分)
答案
小题1:AE
小题2:D
小题3:一些作家(或“有些当下看上去很‘伟大’的作家”)(1分)。他们在做学生时,语文成绩大抵都很好,未成名时常以此为炫资;成名后却常鄙薄起语文教育。(2分) 他们不自觉地按照规则行事,却说“语文根本没有规则”,“都是语文惹的祸。”(2分)
小题4: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1分) “语文是盐”说明语文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2分) 同时,又是通用地为所有人服务的,因此人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2分)
解析
小题1:A,与开篇的第一句话的意思不相符。本文是针对“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的现象而阐述己见的;E,强调语文是通用地为所有人服务的,说明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语文。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小题2:A,不是对比,而是类比、比喻;B,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C,是“‘伟大’的作家”用事例去说明可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而不是作者意图。
小题3:只谈他们“拆桥”——鄙薄语文的言论,分别扣1分。
小题4: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语文是盐胡展奋①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的言论,这原本正常。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日熟悉并引以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了。
③我家后面的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青年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座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像中活着,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的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⑨我在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怀念是说不清的。
小题1:作者说故乡消失了“我昔时熟悉并引以为骄傲的东西”,文中具体指哪些“东西”?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5分)
小题2:第八段两处的“文化形态”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3:文章开篇写“我”“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结尾又再写“我在熟悉的故乡迷了路”,你怎么理解这样写的作用?(6分)
余智骁 张海波
①阿富汗塔利班近日绑架并威胁处决23名韩国人质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今年3月以来,陆续有意大利记者、阿富汗医务人员、法国人和德国人遭塔利班武装绑架。经过谈判,这些人质大部分获释,但也有一些惨遭***害或仍被塔利班扣押。塔利班为何频繁制造绑架事件?
②分析人士认为,塔利班频繁制造绑架事件,深刻反映了塔利班的现状。绝大部分绑架事件都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公路上,这说明塔利班在一些地区横行无阻,肆无忌惮。2001年美国通过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权。然而,经过几年休整,塔利班近期大有卷土重来之势。目前,在阿富汗南部和东部,阿富汗政府军和驻阿外国军队只控制着一些中心城镇,相当多的农村地区被塔利班占据。就战斗力而言,塔利班与5万驻阿外国军队相比,差距很大。过去几年中,塔利班人员与外国士兵的死亡人数之比大致是20比1,两者实力悬殊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该组织才频繁采用绑架人质等极端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③ 采取绑架人质等极端行动,是想借此要求外国军队撤出阿富汗。但从实际情况看,他们曾绑架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的人质,但这些国家最终都没有从阿富汗撤军。在此次韩国人质危机中,韩国政府明确表示今年年底从阿富汗撤军是原定的计划,言下之意是撤军不是迫于塔利班的压力。塔利班采取绑架人质的行动,也是为了用人质交换塔利班囚犯。今年3月,塔利班绑架了一名意大利记者,在意大利政府的压力下,阿政府释放了5名塔利班重要囚犯,这名记者得以获释。由于这一做法受到美、英等西方国家的猛烈抨击,在后来的多次人质事件中,阿政府都拒绝释放塔利班囚犯。 同时塔利班在一些有关人质的谈判中,还会顺带讹诈大笔赎金。
④韩国政府于21日将阿富汗列为“禁止旅游对象国”,对违反禁令者处以最高一年的有期徒刑或高额罚金。与此同时,韩国政府为营救人质付出了不少努力。
⑤19日塔利班绑架23名韩国人后,提出要求韩国政府立即撤出在阿境内的200名韩国士兵。韩国政府21日对此作出回应,表示韩国驻阿军队将按原定计划于今年年底前撤出。
⑥塔利班21日晚又提出新条件,要求阿政府释放23名塔利班囚犯,并警告说如果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塔利班武装将处死所有23名韩国人质。韩国外交通商部第一次官赵重杓率领的人质事件处理小组22日紧急飞抵喀布尔,会见了阿总统卡尔扎伊及其他阿富汗官员,商讨营救对策。韩国驻阿富汗使馆的几名官员也已赶赴绑架事件发生地加兹尼省,与塔利班武装展开谈判。韩国政府还一再强调被绑架的韩国人质此前一直在为阿富汗当地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而没有从事传教活动。
⑦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1日专门打电话给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希望他能促成人质危机的和平解决,卡尔扎伊承诺全力以赴。
⑧ 在22日晚的期限到后,塔利班将期限推迟24小时。23日晚,塔利班表示,由于韩国政府及阿富汗政府仍在与塔利班积极谈判,处决人质的时间再次推迟24小时。
⑨阿富汗国防部发言人阿兹米将军22日说,阿安全部队和驻阿美军已包围加兹尼省塔利班扣押韩国人质的地点。塔利班发言人艾哈迈迪则警告说,韩国人质被关押在几个不同的地方,如果阿安全部队和驻阿美军强行营救,人质的安全将得不到保障。但是,和平解决人质危机目前还面临一些障碍,例如是否满足塔利班提出的释放其被关押的23名囚犯的要求。
小题1: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5分)
(1)开头一段,在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分)
(2)文章的第五段到篇末报道的内容,能让读者获得哪些主要信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小题2:塔利班频繁制造绑架事件的目的是什么?(4分)
小题3:从塔利班频繁制造绑架事件中,反映了塔利班怎样的现状?是强还是弱,抑或既强又弱?谈谈你的看法。(6分)
流感病毒可以随病禽的粪便和鼻腔分泌物排出而污染禽舍、笼具、垫料等。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时,必须先用去污剂清洗以除去污物,再用氯酸钠溶液消毒,最后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铁制笼具也可以采用火焰消毒。由于粪便中含病毒量很高,因此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粪便和垫料应通过掩埋方法来处理,对处理粪便和垫料所使用的工具要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浸泡消毒。
禽流感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差,只要消毒措施得当,容易***灭。养禽生产实践中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含氯消毒剂、碱类、酚类、氧化剂等均能***死环境中的病毒,达到消毒目的。室内消毒后要敞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消除残余的气味。含氯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取决于有效氯的含量,含量越高,消毒能力越强,包括无机含氯消毒剂和有机含氯消毒剂。可用5%漂白粉溶液喷洒于动物圈舍、笼架、饲槽及车辆等进行消毒。次氯酸***毒迅速且无残留物和气味,因此常用于食品厂、肉联厂设备和工作台面等物品的消毒。碱类制剂主要有氢氧化钠等,消毒用的氢氧化钠制剂大部分是含有94%氢氧化钠的粗制碱液,使用时常加热配成1%——2%的水溶液,用于对被病毒污染的鸡舍地面、墙壁、运动场和污物等的消毒。
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因发病急、发病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预防,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养殖场要远离居民区、集贸市场、交通要道以及其他动物生产场所和相关设施等;不从疫区引进种蛋和种禽;对过往车辆以及场区周围的环境,孵化厅,孵化器,鸡舍笼具,工作人员的衣帽和鞋等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杜绝鸟类与家禽的接触;在养殖场中应专门设置供工作人员出入的通道,对工作人员及其常规防护用品进行可靠的清洗及消毒;严禁一切外来人员进入或参观动物养殖场区。一旦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应该立即对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深埋,其污染物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在受高致病性禽流感威胁的地区,应该在当地兽医卫生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疫苗的免疫接种,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以保证疫苗的免疫预防效果确实可靠。
小题1:结合第一段的内容,下列不能印证“流感病毒对消毒剂及热比较敏感”的一项是( )
A.对污染的禽舍进行消毒,用去污消毒剂及熏蒸的方法较好。 |
B.对污染的铁制笼具进行消毒,用火焰直接消毒效果较好。 |
C.对病禽粪便及垫料的处理,用掩埋的方式效果较好。 |
D.对消毒工具的消毒,用火碱水或其他消毒剂效果较好。 |
A.养殖场的选建要回避人群集中的区域并实行独立饲养。 |
B.养殖场使用本地的种蛋与种禽并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
C.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有出入的专道并进行由帽到鞋的消毒。 |
D.养殖场谢绝所有外来人员参观并杜绝与鸟类接触。 |
A.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使用各种消毒剂要注意科学的配制,而且次数越多越好。 |
B.预防高致病性禽流感,应采用多层次的、立体的、全方位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
C.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对疫区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深埋,也是减少经济损失的做法。 |
D.高致病性禽流感一旦发生,受威胁的地区若不进行确实可靠的预防,就可能导致病情迅速蔓延。 |
水之经典
肖复兴
①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②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③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
④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⑤ 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类的多变纷纭的世界,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花开花落不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
⑥去年秋天,我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黄尘翻滚、刀光剑影,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⑦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让人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明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⑧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⑨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⑩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⑾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迷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⑿我们谁也无法离开水,我们选择水,水也选择着我们,我们身旁喧嚣、嘈杂、泛滥的污泥,漂浮着的落叶,禁不住一阵风吹就会抖搂波纹的水太多了;要不就是人工制造的湖水、喷泉水、蒸馏水、矿泉水太多了;我们身旁浅吟低唱、矫揉造作、流行时尚、浮华奢靡的水太多了……都江堰和九寨沟,是那种旷世稀有属于我们生命核心与灵魂深处之水。他们才是我们的水之经典。
小题1:作者认为,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是“水之经典”,“经典”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小题2:文中插叙国际熊猫艺术节开幕式演出的场景用意是什么,有何作用?(4分)
小题3:为什么说“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而“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4分)
小题4: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迪,说说你自己的看法。(4分)
我想像你姐
陈永林
那天,晓晓到婺源县的小雨村参观明朝建筑。进村口里,晓晓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紧紧跟在她身后,晓晓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晓晓停下来,男孩也停下来,男孩的眼珠一动不动粘在晓晓脸上。
晓晓问男孩,你为啥跟着我?
男孩说,你像我姐姐一样好看。如果我姐姐不死,也同你一样大。
晓晓说,我毕竟不是你姐姐,你别跟着我。
男孩说,我们能一起照张相吗?我姐姐从没照过相。
晓晓说,同你一起照相行,但你得把你脖子上的竹项链给我。晓晓早注意到男孩脖子上的竹项链了,竹项链做工很精美,一粒粒竹珠子磨得圆溜溜光滑滑的,做这条竹项链得花不少时间。
男孩摇摇头说,这竹项链是姐姐特意做给我的,我不会给任何人的。
男孩很失望地走了。
晓晓一连游了几个景点,晓晓走了不少路,感到累。走到小雨村村口时,晓晓就在村口的河边坐下来。晓晓的脚伸进河里,河水柔柔地滑过晓晓的脚板,晓晓酥痒得直想笑。后来晓晓又把手伸进河里,可挎在肩上的手提包掉进河里了。晓晓急忙伸手捞,却够不着,手提包随着河水越流越远。
晓晓见河堤有十几个小孩,晓晓急着求他们,小兄弟,你们谁会游泳,帮我下河捞一下手提包吧。晓晓自然急,那包里有她的身份证、火车票,还有一千多块钱。
一个男孩说,帮你拿到手提包,你拿啥给我?
晓晓说,你想要啥?
那男孩说,想要你脖子上的项链。
晓晓自然舍不得,项链花了她一千多块钱。晓晓说,你的心太狠了,下河捞个包就要项链。
男孩说,你的心不狠?开初,木子想同你照张相,你竟要他姐姐送给他的项链。
晓晓这才知道那个想同她合影的男孩叫木子。晓晓说,要不,我给你100块钱吧。
谁要你的100块钱!
晓晓看着越漂越远的手提包,急得直跺脚。晓晓这时看见木子了,晓晓惊喜地喊,木子兄弟,你会游泳吗?你快帮帮我,我的手提包掉进河里了。
那些男孩都喊,木子,别给她捞手提包。
晓晓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木子,帮帮我,你拿到了手提包,你想同我照多少张相都行。
木子很快拿到了手提包。
晓晓接过手提包,激动地说,木子,谢谢你!晓晓又从包里掏出200块钱递给木子,木子不接。
晓晓说,你不要钱?哦,我知道你是想同我合影,来,我们合影。晓晓说着拉木子。木子挣脱了晓晓的手,摇摇头,我现在不想同你合影。
晓晓问,为什么?
木子看了眼晓晓的脸说,你只是相貌长得像我姐,其他地方一点也不像我姐。
晓晓又问,你既不要钱,又不想同我合影,那你为什么下河帮我捞包?
木子说,我想像我姐,我姐总是乐意帮人,她帮人从不要回报。我姐就是为救掉下河的小孩淹死的。
晓晓羞得脖子都红了。木子看都不看晓晓,就往村里走。
晓晓喊,木子,木子。
木子站在那儿。
晓晓说,木子,你信不信,我今后会越来越像你姐。
木子说,我信。
小题1:小说中对晓晓请求男孩们捞手提包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
小题2:木子一开始为了与晓晓合影,跟了她很久,为什么后来却说“我现在不想同你合影”了?
小题3:对于“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这一问题,有人说是木子,有人说是晓晓,也有人说是未出场的“姐姐”,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最新试题
- 1关于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一定在赤道上空运行B.各国发射的这种卫星轨道半径不一样C.它
- 2质量为的m的物体,自长为L、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则物体到斜面底端时,重力的功率是( )A.mg2gLB.
- 3分解因式:9-x2=______.
- 4下图为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5分)(1)图中[ ] _______能将神经冲动由外周传到神经中枢,由图中的
- 5在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1:1500000B、五十万分之一C、1:15000000D、一百万分之一
- 6常温下,将氨水与盐酸溶液以任意比例混合,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可能为( ).①c(NH4+)>c(
- 71949年,***为新中国的成立作的理论准备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联合政府》 C.《新民主主义
- 8“小草依依,踏之何忍”这提示语提示人们不要踩踏小草,因为经常在草地上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其主要原因是
- 9下列试剂的保存或使用正确的是( )A.少量金属钠可保存在加有CCl4溶液的水中B.切好待用的金属钠后,剩余的金属钠应
- 10漫画《这并不是胜利》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违背自然规律会受到惩罚②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③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
热门考点
- 1下列各组物质按照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氮气氧气空气B.石墨熟石灰生石灰C.水银水糖水D.冰干冰冰醋酸
- 2某抗酸药每片含碳酸钙534mg、氢氧化镁180mg。试计算10片该药片理论上可中和1.00mol·L-1的盐酸溶液多少毫
- 32(x2-2x)2-4(x2-2x)-6.
- 4(1)请设计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5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①此图是在什么历史事件发生的之后?
- 6下列措施中,不能起到节约化石能源作用的是A.采用风力发电B.使用乙醇汽油C.使用太阳能电池为路灯供电D.治理被酸雨酸化的
- 7蝙蝠的后肢和尾之间连成一个薄而柔韧的翼膜,用于飞行。[ ]
- 8夏天的一次体育课上,某同学把放在空调教室里的篮球带出去玩,不久发现球变硬了些,则球内的气体( )A.吸收热量,内能不
- 9足球比赛的记分规则为: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输一场得0分,一支足球队在某个赛季中共需比赛14场,现已比赛了8场,输
- 10阅读理解。 Why read, and sometimes even write poetry? That 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