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1)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2)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3)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4)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5)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6)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7)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8)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9)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10)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11)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12)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13)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14)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15)我看见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16)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17)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散文》,2009年第1期)
小题1:文中描写的这棵榆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4分)
小题2:文章第(7)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文章结尾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联系全文,结合文中两个划线的句子,分别谈谈自己的感悟。(5分)
答案
小题1:参考答案:①外形矮小、纤弱(或:枝叶稀疏、蓬松,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②忍受痛苦,顽强生长(或:固执顽强)。
小题2:参考答案:排比,造成语势,增强感染力;拟人,将物人格化,使语言形象生动;夸张,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写出了榆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小题3: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这棵富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榆树的礼赞;以树喻人(或“用树象征老人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老人不向生活的艰难屈服这种精神的感动和敬意。(3分)
总结全文,照应文题(或开头),升华感情(或“深化主旨”),表达对顽强生命的敬意和礼赞。(3分)
小题4:略
解析
小题1:每点2分,共4分
小题2:修辞手法及其效果2分;修辞手法写出两种即可,结合内容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共5分
小题3:略
小题4:分别结合划线句,谈自己的感悟,各2分。语言表达1分。共5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20分)向一棵树鞠躬王崇亚(1)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2)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西地平线上(节选)
①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见过许多次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②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 a 。天已经有些 b 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汽车转过一个垭口。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 c 地停驻在那里。
③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④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相机,直拍到这落日消失。
⑤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留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
小题1:第二段中空缺的几个词依次填入的是(3分)
A.a盘旋b 黯淡 c静谧 | B.a盘旋 b暗淡 c静静 |
C.a飞旋 b暗淡 c静谧 | D.a飞旋 b黯淡 c静静 |
A.作者描绘落日景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有夸张,有拟人,有对偶,非常精彩生动。 |
B.“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作者用这个比喻活画出落日的外形,使之形象可感。 |
C.“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作者采用拟人修辞,赋予落日以人的情感,将其人格化。 |
D.作者写这次落日以群山为背景,写出了落日最后时刻的细节,一种令人震撼的跳动和颤抖。 |
▲
小题4:第②段和第③段对高原落日的景象的描写有何特色?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4分)
▲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去寻觅所谓的幸福。然而,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他知道,从与蓑衣告别的那天起,曾经宁静的自由的潇洒的心或许迷失,曾经的清雅的志趣或许不再,曾经的平和的生活或许消逝。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小题1: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引用有什么好处?(5分)
▲
小题2:“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这句话有何含义?(5分)
▲
小题3:“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
▲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江南蓑衣》情切意浓,流动着清丽恬淡的神韵,贯注着一种飘忽邈远的清气,但不乏有沉滞苦涩之味,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令人回味无穷。 |
B.从全文来看,江南的蓑衣也被作者附加了另外的含义,它并不意味着清寒贫穷的生活,也不关联着艰辛而愉悦的劳作,只映射着逝去的宁静平和的内心。 |
C.作者说“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这一发问暗示了“主人”对相依为命的蓑衣的背叛与绝情,进而引出下文对存在价值的进一步思索。 |
D.作者借蓑衣和竹笠的“翘首远望”,形象化告诉我们,人要在平静中反省自己,开始学会渴望活得真实自然,寻找家园,安妥我们的灵魂。 |
花未眠
川端康成
①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昨日一来到热海的旅馆,旅馆的人拿来了与壁龛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劳顿,早早就入睡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②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有葫芦花和夜来香,也有牵牛花和百合花,这些花差不多都是昼夜绽放的。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可我仿佛才明白过来。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③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这是我的实际感受,也是我的感叹。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凌晨四点的海棠花,应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④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他又说:我相信我还在进步。这是他临终的话。米开朗基罗临终的话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米开朗基罗享年八十九岁。我喜欢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脸型。
⑤毋宁说,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光凭头脑想像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比如唯一一件的古代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这种情况确是很多。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⑥凝视着壁龛里摆着的一朵插花,我心里想道:与这同样的花自然开放的时候,我会这样仔细凝视它吗?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摆在壁龛里,我才凝视注视它。不仅限于花。就说文学吧,今天的小说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样,一般都不怎么认真观察自然。大概认真观察的机会很少吧。壁龛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挂上一幅花的画。这画的美,不亚于真花的当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画作拙劣,那么真花就更加显得美。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赏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⑦李迪、钱舜举也好,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也好,许多时候我们是从他们描绘的花画中领略到真花的美。不仅限于花。最近我在书桌上摆上两件小青铜像:一件是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光这两件作品也能看出罗丹和玛伊约尔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从罗丹的作品中可以体味到各种的手势,从玛伊约尔的作品中则可以领略到女人的肌肤。他们观察之仔细,不禁让人惊讶。
⑧我家的狗产崽,小狗东倒西歪地迈步的时候,看见一只小狗的小小形象,我吓了一跳。因为它的形象和某种东西一模一样。我发觉原来它和宗达所画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达水墨画中的一只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养的是杂种狗,算不上什么好狗,但我深深理解宗达高尚的写实精神。
⑨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赏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花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不由地浮现出坂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形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坂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⑩那时候,我去本能寺拜谒浦上玉堂的墓,归途正是黄昏。翌日,我去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由于是冬天,没有人到岚山来参观。可我却第一次发现了岚山的美。以前我也曾来过几次,作为一般的名胜,我没有很好地欣赏它的美。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w.w.^w.k.&s.5*u.c.#om
11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小题1:作者为什么不写发现海棠花仍开着,却说“发现海棠花未眠”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
小题2:一次与海棠的邂逅,一次与美的亲近,就让作者有了如此深切的感悟。文中引起作者美的感悟的事物还有哪些? (5分)
▲
小题3:(1)第②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 (3分)
▲
(2)第⑧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 ?(3分)
▲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强调自然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和亲近所得,艺术创作应该重视写实,表现自然美。 |
B.文章虽然题为“花未眠”,但作者意在批评当时日本社会中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不认真观察社会的弊病,常常出现拙劣之作。 |
C.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然后文章内容始终不离开“微不足道的问题”,作者其实是要强调对“微不足道”的现象的“发现”与“思考”。 |
D.作者写自己观察晚霞时,联想到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说明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提高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的。 |
汉字的断想
张佐香
汉字是一株历经沧桑的参天大树,①即使飘落几片霜染的秋叶,都可能在众生的心头神奇地绽出新芽,蓬蓬勃勃地长成散文、诗歌、小说,构成一派春意盎然的生命风景。
回眸千古华夏,汉字走过甲骨成泥、钟鼎斑驳、竹简绢帛风蚀凋残的岁月,终于繁衍成恢宏璀璨阵容强大史蕴丰厚的方块字。汉字是人类的史诗,凝固的音乐;汉字亦是思想奔流的河床,灵魂飘逸的舞姿,精神的形象写真。
逆流而溯,汉字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汉字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漓;汉子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汉字是太白的杯中酒,雪芹的梦中泪;汉字还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但求一字数根须。汉字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歌赋,是功垂青史的史书传记;汉字是笔走龙蛇的书法写意,梅兰竹菊的纸身墨影;汉字亦是似字非字的仙风道骨、人生变数的篆隶楷草。
汉字能载道。汉字有妩媚有温婉,有激烈有颓废,有儒家之理有佛家之善有道家之空。灵澈浑阔的汉字既是参禅之壁,亦是入世之门;既是普渡众生之舟,亦是叩问天国之磬。智者、仁者、寿者,皆缘能精文悟道。悟出人生玄机者成为先贤至圣,悟出升迁之道者立时锦袍加身。字是门楼书为屋。以文求道,可建精神圣殿;以文求官,可砌黄金之屋;以文求爱,可垒藏娇之穴。
我所读到的汉字皆以纸张为巢居,如同古老的鱼群在纸面呼吸。②纪实与虚构、抒情与叙事、比喻与对白,通过语法与修辞的手段,人类诸多建筑师在纸上用汉字建构精神的华殿。促使我亲近汉字的原因,纯粹是为了获得乐趣。汉字把我包围起来,并在现实世界面前拉起一道帷幕。背对人间、背对尘嚣、背对世事的浮尘,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思索我乐于思索的,阅读我乐于阅读的。我的灵魂彻底裸裎,想像全部释放,汉字的精灵在书中召唤着我、引领着我。阅读汉字是一种幻象、一种飞翔。汉字给予我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甚至比汉字以外的尘世还来得真实。
我的灵魂在汉字里沐浴,被汉字熏香。我在汉字砌成的心灵的殿堂里静静地梳理爱与美的羽毛。(选自《张佐香文集》)
小题1:综观全文,说说题目中“断想”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文章从哪些方面抒写了对汉字的断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读文中画线句①,根据第二段内容并结合自己对汉字的了解回答“历经沧桑”的内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读文中画线句②,指出其所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工荒”背后实际是“民工权利荒”
伊 歌
千万不可将“用工荒”的警号误解为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恰恰相反,劳动力的短缺正因存在制度约束,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
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半个世纪前,美国的经济学家刘易斯创立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指出发展中经济体工业化的初始条件是资本稀缺、劳动力过剩。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会不断吸收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工资水平并非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水平。当工业化将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工资水平就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如果不提高工资福利,不改善劳动条件,就雇请不到所需的劳动力。
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春节后,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东珠三角地区用工缺口达200万。常年约有1200万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口大省、民工大省安徽,如今也出现了“用工荒”。“有专家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枯竭,用工荒正成为内地普遍现象,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速丧失优势。”这是否说明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
早在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就曾提醒:我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变,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当时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出现的“招工难”,也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验证。没料到随后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外部需求萎缩,出口加工业收缩,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有机构预测就业岗位缺口达千万个之多。一时间,“刘易斯拐点”之说似乎不攻自破。
可是,随着经济强劲反弹,“保增长”大局已定,“用工荒”又浮出水面,而且大有从沿海地区向内陆省份蔓延之势。其实,如果不是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机械地设定在某个时间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过程,经济危机等因素有可能提前或延后“拐点”的出现;那么,判断中国正在或即将出现“刘易斯拐点”是基本符合实情的。
民工大省的“用工荒”,可看作是劳动力市场为“刘易斯拐点”拉响的警号。对于这一警号,在劳动力市场中交易的企业和农民工的反应敏感而迅速。比如,在地处安徽的广德开发区,“我们这里的工资水平基本跟江浙一样,待遇并不差”;开发区内企业给工作中的年轻工人播放流行音乐;新一代农民工选择在家乡打工等等。倒是身处市场之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千万不要误解了这一警号。
“用工荒”并非意味着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加速丧失优势。且不说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优势不会立刻丧失;更不用说中国的劳动人口总量巨大,到2030年仍有9.7亿,比现在的总量还要大,届时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67%,仍高于现在的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虽然断言“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却仍认为“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的优势会长期保持”。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就业群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千万不可将“用工荒”的警号误解为政府可以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恰恰相反,劳动力的短缺正因存在制度约束,还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和制度的短缺。政府应将“用工荒”作为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契机和动力,改革税收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农民工子女就学、职业技能教育等公共产品;而不是通过修改法律等手段将政府责任转嫁给企业。
(原载《羊城晚报》2010年2月22日)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刘易斯拐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易斯拐点”以创立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名字命名。 “刘易斯拐点”到来之际,正是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换之时。 |
B.“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前,人人四处求工作,用人单位即便不付工资也不愁找不到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
C.“刘易斯拐点”到来之后,用人单位就会四处求人,只有高工资的员工,才能安心工作而不选择跳槽。 |
D.“刘易斯拐点”说明,工资水平并不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而是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
A.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的一份报告称,我国的劳动力正由过剩向短缺转变,“刘易斯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是在2009年前后。 |
B.如果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视为一个过程,经济危机等因素会影响“拐点”的出现,那么,我们可以判断中国正在出现“刘易斯拐点”。 |
C.“民工荒”从实质上看应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反映出我们国家在保护民工权利方面存在制度上的缺陷。 |
D.身处市场之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千万不要误解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劳动就业群体,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这一警号。 |
A.除非我国所有民工大省都发生了“用工荒”,否则不可将“用工荒”视为我国劳动力市场“刘易斯拐点”拉响的警号。 |
B.我国传统劳动力密集产业的优势在“用工荒”面前会有所丧失,但即便出现了“刘易斯拐点”,我国仍能长期保持在劳动力供求方面的优势。 |
C.虽然我国曾出现过“用工荒”的现象,但各级政府依然不能放弃积极的就业政策,要知道,我国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与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有一定的关系。 |
D.“用工荒”现象的出现绝非一无是处,政府可趁机完善劳动力市场,改革包括税收、户籍管理在内的一些制度,修改将政府责任转嫁给企业的一些法律。 |
答:
最新试题
- 1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用序号填空).(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是______,收集装置
- 2Listen to the dialogue and choose the right picture.
- 3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跟 线接触造成的,为了用电安全,家用电冰箱的外壳一定要接 线.
- 4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NaAlO2 KHCO3 NaCl NaHSO4B.HCl N
- 5方程的解的个数是
- 6化简:.
- 7当前我国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最快捷方便的信息传递手段是[ ]A.电视B.电脑C.电报D.电话
- 8下列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的是( )A.木炭B.氢气C.红磷D._____________
-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
- 10下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
热门考点
- 1地球表面的四大洋,它们分别是______洋、______洋、______洋和______洋.
- 2下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 3上周你校刚举行了文艺汇演,下面是部分节目介绍。请将最佳短语填入每小题的横线上。1. Wang Lin won the p
- 4如图,是一个条形图,它表示某中学初中年级男女生人数,从图中可知初中( )年级的总学生数最少,初中( )年级女
- 5A、B两质点沿同一直线从同一地点出发,其运动情况在图中由A、B两条图线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B
- 6已知,且为实数,则等于( )A.1B.C.D.
- 7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一定的物体,其重心位置不仅与形状有关,还与物质分布情况有关B.质量分布均
- 8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毫升~300毫升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 9漫画中的做法,有利于A.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B.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C.提高党依法行政的能力D.确定党的领导核心
- 10某研究小组的同学根据所学的光学知识,设计了一个测量液体折射率的仪器。如图所示,在一个圆盘上,过其圆心O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