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静虚村记
贾平凹
⑴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
⑵前年初,租赁了农家民房借以栖身。
⑶村子南九里是城北门楼,西五里是火车西站,东七里是火车东站,北去二十里地,又是一片工厂,素称城外之郭。现代建筑之间,a就空出这块乡里农舍来。
⑷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规矩,像一个公园,又比公园来得自然,只是没花,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走近去,绿里b见村子,又c被一道土墙围了。
⑸拢共两条巷道,其实连在一起,是个“U”形。屋舍相对,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一家鸡叫,家家鸡都叫,单声儿持续半个时辰;巷头家养一条狗,巷尾家养一条狗,贼便不能进来。几乎都是茅屋,并不是人家寒酸,茅屋是他们的讲究:冬天暖,夏天凉,又不怕被地震震了去。从东往西,从西往东,茅屋撑得最高的,人字形搭得最起的,要算是我的家了。
⑹村人十分厚诚,几乎近于傻味,过路行人,问起事来,有问必答,比比划划了一通,d领到村口指点一番。接人待客,吃饭总要吃得剩下,喝酒总要喝得昏醉,才觉得惬意。衣着朴素,都是农民打扮,眉眼却极清楚。当然改变了吃浆水酸菜,顿顿油锅煎炒,但没有坐在桌前用餐的习惯,一律集在巷中,就地而蹲。端了碗出来,却蹲不下,站着吃的,只有我一家,其实也只有我一人。
⑺我家里不栽花,村里也很少有花。曾经栽过多次,总是枯死,或是萎琐。一老汉笑着说:村里女儿们多啊,瞧你也带来两个!这话说得有理。是花嫉妒她们的颜色,还是她们羞得它们无容?但女儿们果然多,个个有桃花水色。巷道里,总见她们三五成群,一溜儿排开,横着往前走,一句什么没盐没醋的话,也会惹得她们笑上半天。我家来后,又都到我家来,这个帮妻剪个窗花,那个为小女染染指甲。什么花都不长,偏偏就长这种染指甲的花。
⑻啥树都有,最多的,要数槐树。从巷东到巷西,三搂粗的十七棵,盆口粗的家家都有。槐花开放,一片嫩白,家家都做槐花蒸饭。没有一棵树是属于我家的,但我要吃槐花,可以到每一棵树上去采。
⑼最妙的是巷中一眼井,水是甜的,生喝比熟喝味长。水抽上来,聚成一个池,一抖一抖地,随巷流向村外,凉气就沁了全村。村人最爱干净,见天有人洗衣。巷道的上空,即茅屋顶与顶间,拉起一道一道铁丝,挂满了花衣彩布。最艳的,最小的,要数我家:艳者是妻子衣,小者是女儿裙。吃水也是在那井里的,须天天去担。但宁可天天去担这水,不愿去拧那自来水。吃了半年,妻子小女头发愈是发黑,肤色愈是白皙,我也自觉心脾清爽,看书作文有了精神、灵性了。
⑽门前的那棵槐树下有横躺竖蹲的十几个碌碡,早年碾场用的,如今有了脱粒机,便集在这里,让人骑了,坐了。
⑾每天这里人群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生,乐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倒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捻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的,是我呢。
⑿来求我的人越来越多了,先是代写书信,我知道了每一家的状况,鸡多鸭少,连老小的小名也都清楚。后来,更多的是携儿来拜老师,一到高考前夕,人来得最多,提了点心,拿了水酒。我收了学生,退了礼品,孩子多起来,就组成一个组,在院子里辅导作文。村人见得喜欢,越发器重起我。每次辅导,门外必有家长坐听,若有孩子不安生了,进来张口就骂,举手便打。果然两年之间,村里就考中了大学生五名,中专生十名。
⒀天旱了,村人焦虑,我也焦虑,抬头看一朵黑云飘来了,又飘去了,就咒天骂地一通,什么粗话野话也骂了出来。下雨了,村人在雨地里跑,我也在雨地跑,疯了一般,有两次滑倒在地,磕掉了一颗门牙。收了庄稼,满巷竖了玉米架,柴火更是塞满了过道,我骑车回来,常是扭转不及,车子跌倒在柴堆里,吓一大跳,却并不疼。最香的是鲜玉米棒子,煮能吃,烤能吃,剥下颗粒熬稀饭,粒粒如栗,其汤有油汁。在城里只道粗粮难吃,但鲜玉米面做成的漏鱼儿,搅团儿,却入味开胃,再吃不厌。
⒁小女来时刚会翻身,如今行走如飞,咿哑学语,行动可爱,成了村人一大玩物,常在人掌上旋转,吃过百家饭菜。妻也最好人缘,一应大小应酬,人人称赞,以至村里红白喜事,必邀她去,成了人面前走动的人物。而我,是世上最呆的人,喜欢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思想,静静地作文。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要我念。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沉睡入梦,风止月瞑,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
⒂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
1982年
注:静虚村:即方新村,位于西安郊外,静虚村是作者对村子的命名。
小题1:第⑴段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是(2分)
小题2:体会文意,填入abcd方框中最恰当的一组选项是(2分)()
A.竟、已、全、还要 | B.咋、才、尽、又 |
C.偏、才、尽、还要 | D.偏、一、就、总 |
A.第⑺段“这种染指甲的花”喻指村中女儿们,比喻巧妙新奇。 |
B.第⑻段中对槐树描述,表明静虚村的特点之一及被接纳的喜悦。 |
C.第⑿段中划线句表明即使如世外桃源之地也难避纷繁现实的侵扰。 |
D.第⒀段划线句说明不同层次的人在同一环境能快由隔阂到融合。 |
F、本文以写意性的笔触描绘村子的景物,有声又有色,是俗又似雅
小题4:请从场景描写角度鉴赏第⒁段划线句(4分)
小题5: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3分)
小题6:《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写于静虚村”,结合两文,分析给村子命名“静虚村”的原因。(4分)
答案
小题1:(2分)对比突出强调现代生活中清净拙朴之地1的可贵1分(对象、特点各1分)
小题2:(2分)C
小题3:(6分)C、D
小题4:(4分)静虚村风止月瞑,幽静自然;作者忘我,村人陶醉;景与人陶然一体,宁静浑然;作者身处其间的平和、沉醉喜爱之情在句中满溢。景、人、境、情各1分
小题5:(3分)古朴有味1。文章主要描写1静虚村远离城市喧嚣,村舍简单,村人厚诚,草木新鲜活泼,清净古朴,作者融入其中,心境淡泊中和。本文内容特征与语言相一致1。
小题6:(4分)《读书》中有“读书需静心”之意1分。取名“静虚”村指村子景幽静自然;村民纯朴,与人和乐;更指作者身处其间心态平和,沉静,能更敏锐地感悟自然与思考人生,“静虚”正是读书的条件3分。(命名原因中景、村民、作者心境各1,与课文联系1分,共4分)
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主题理解有误)
小题4:略
小题5:略
小题6: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21分)静虚村记贾平凹⑴如今,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尤其在大城市的附近,就更其为难的了。⑵】;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
边贡(明)
⑴武乡吴侯令阳信①,以最称。收令与丞与簿若史者之姓名若干人列之碑,而树之于其听政堂之东,时正德辛巳夏四月之望也。
⑵顷之,村父老十数辈,长眉曳筇杖②,聚观之,按其名而数焉。至某也,则瞿焉,曰:“是某也,真父母也。吾祖也,吾父也,尝事焉。吾赋税外无私征焉,吾举室休休焉。吾儿时尚及见也。今安得斯人者来焉,为父母焉。”言已,则已慨焉,歔焉,啜啜焉,泣焉,咄而思焉③,爪其姓名弗忍移焉,恍焉若聆厥咳焉,盖与坐斯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者无以异也。又数之曰:“某也,某也。”则众也漠焉,若弗闻焉。又数之至某也,某也,则曰:“是某也,三老役焉④,某也者廷掾役焉⑤,亦载名于斯也!”目以笑焉。又数之至某也,则出口唾焉,曰:“是吏而盗者也。”已,又瞋焉,怒焉,以杖戳焉,若将铲其名。
⑶无或以告野史氏。野史氏喟焉,曰:“嘻!恶用是碑也乎哉!又恶用记乎哉!夫父老者之言斯尽矣。虽然,不可以不记也,亦不可以不碑也。使后之为令丞与簿若史者过而观焉,将问之父老曰:‘某循者乎?某良者乎?为若思也?某寻而常者乎?为若笑也?某酷者也?贪者也?为若怒焉者乎?’又思之曰:‘后之父老之指吾名也,将瞋焉乎?唾焉乎?漠焉而已乎?’盖问对之顷有感发焉,顾瞻之际有惩创焉,是侯之功也已。”
⑷侯名琦,字汝器,丁丑进士。其心也直以恒,其守也正以固,其政也仁以明,有父母之道焉。征最以去,予固知后之父老之观斯碑者,将爪其姓名而思焉,泣焉,歔且慨焉,为之庙社以春秋焉,盖不止恍焉若坐其人于县堂而跪且拜焉而已也。
注:①武乡:今山西武乡县。阳信:今山东阳信县
②筇杖:竹杖
③咄:表示惊诧的叹词
④三老:古代掌教化的乡官,帮助县令、丞、尉推行政令
⑤廷掾:县的佐吏。
小题1:对文题《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为碑题名落款,作者为此作记。 |
B.县令让人将历届县丞、县簿和县史等人姓名题刻于石碑,作者为此作记。 |
C.县令将历届县丞、县簿等人在县史上记录姓名,作者为此作记并刻于石碑。 |
D.题刻历届县令、县丞、县簿和县史的姓名于石碑上,作者为此作记。 |
小题3:第⑵段划线句大量运用虚词“焉”,请鉴赏其表达效果。(3分)
小题4:第⑶段中两处划线句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反思“落后就要挨打”
李泓冰
1860年10月18日至19日,英法联军为了泄英法使团部分成员被清军主帅僧格林沁扣押并***害之愤,焚毁了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而2010年10月,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的世博会,即将在上海谢幕,同时遭遇圆明园150周年祭。一个曾经不谙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交往仪轨的国度,非但全面融入世界,并且彬彬有礼地做了西方肇始的工业化展示盛宴的东道主,甚至还被寄予把整个世界拉出金融危机泥淖的厚望。然而,在诸多方面,现在的中国仍然与一个半世纪前的祖先一脉相承,藕断丝连,在国际舞台上仍有徘徊不去的孤独感……
而圆明园,则成了中国人心头一块难以愈合的伤疤,每逢冷热交攻的坏天气,就会刺痛不已。只要是圆明园,就是永远的新闻。而有一个声音最终成了主流,且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逻辑上斩钉截铁的结论,因为出自领袖之口而勿庸置疑。圆明园的被焚也变得顺理成章。
是的,落后就要挨打。但放在圆明园事件中,这句话若出自英国额尔金勋爵之口,像不像一句最有力的傲慢的自辩?弱肉强食、败寇胜王,这样的丛林社会法则,在人类社会屡试不爽,工业文明大行其道之后更席卷全球,印第安人、澳洲土著民族的近乎灭绝以及中国在近代史上屡屡挨打的命运,都是这一丛林法则的现实版。甚至,不仅仅在国际社会,就是在急于向现代化狂奔的中国国内,农村、农民工以及大量无钱无权的弱势群体被歧视被伤害,也在变得顺理成章——或者,这也是“落后就要挨打”准则的滥觞?然而,在后工业时代,当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时候,“落后就要挨打”已经成了一个不和谐的过时音符——取而代之的,是尊重和保护弱者,尊重多元文化、尊重不同发展路径和生活方式。甚至,过去被视为“落后”的生活方式,现在被冠以低碳、环保的帽子得到推崇。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是重新审视“落后挨打”逻辑的时候了。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缺乏沟通,便生敌意”——火烧园明园的悲剧,直接起因于缺乏沟通,不谙规则。即使过了一个半世纪,误解带来的莫名敌意依然存在。中国惊人的古老且庞大,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经济迅速壮大……这一切确实让一直习惯于掌握话语强势的西方国家相当不习惯。事实上,有意或无意的误读或误解,往往会影响相互沟通与共同进步。对中国而言,适时适当适度地展示自己,确实是一种必要。持续长达半年的世博会,给了中国一个极其珍贵的、向世界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机会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正如温家宝总理上个月在联合国所言,“中国发展,世界机遇;中国好了,世界得利。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个敢于担当的中国,永远与世界同行。”由此反观150年前发生在圆明园的暴行,并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和悲哀,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耻辱和悲哀。在这样的时刻,应该痛定思痛的,不仅仅是中国。
事实上,这样的反思在西方已经在进行中了。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的惨烈拆迁场面,与当年一位中校对火焚圆明园的描述何其相似:“连续两个整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飘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清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向北京城,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无声地落在大街小巷,述说和揭露皇家宫苑所遭受的毁灭与惩罚,日光被黑烟和浓云遮蔽,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得他们活像一群魔鬼,在为举世无双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走出影院的观众,会仅仅是嘲笑遭毁的潘多拉星球的落后吗?
如果,在圆明园150周年祭的时候,我们还仅仅从“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出发,我们就不必谴责暴力拆迁、违法占地、雨后春笋般堂皇而奢华的政府大楼……
对急于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更需要的是规则意识、沟通意识、平等意识,而非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选自人民网,有删节)
小题1:下列表述的内容,不能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已经成了一个不和谐的过时音符”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规则意识、沟通意识、平等意识成为现代化的中国更为需要的集体意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在人类文明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后工业时代已经落伍。 |
B.印第安人、澳洲土著民族的近乎灭绝以及中国在近代史上屡屡挨打的命运,都是弱肉强食这一丛林法则的现实体现,而且在人类社会屡试不爽。 |
C.反观150年前发生在圆明园的暴行,并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和悲哀,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耻辱和悲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落后就要挨打”的逻辑。 |
D.尊重和保护弱者,尊重多元文化、尊重不同发展路径和生活方式。甚至,过去被视为“落后”的生活方式,现在被冠以低碳、环保的帽子得到推崇。 |
A.火烧园明园的悲剧,直接起因于清朝统治者缺乏沟通,不谙规则,不谙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交往仪轨,这对今天中国消除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独感有现实意义。 |
B.西方国家对中国有意或无意的误读或误解,往往会影响相互沟通与共同进步。对中国而言,适时适当适度地展示自己,确实是一种必要,这会让中国全面融入世界。 |
C.人类在工业文明大行其道之后,对待未开化的民族或无钱无权的弱势群体大肆伤害,在这样的时刻,应该痛定思痛的,不仅仅是中国,还应该有西方国家。 |
D.领袖之口说出的“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逻辑上斩钉截铁的结论勿庸置疑,这使得圆明园的被焚也变得顺理成章,到今天仍有启迪价值。 |
A.世博会给了中国一个极其珍贵的、向世界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机会不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大会的发言也阐述了这一思想。 |
B.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的惨烈拆迁场面,与当年一位中校对火焚圆明园的描述非常相似,这正反映出西方社会对丛林法则及如何尊重多元文化问题的反思。 |
C.中国是古老且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迅速壮大确实让一直习惯于掌握话语强势的西方国家相当不习惯。这与一个半世纪以来的误解带来的莫名敌意密不可分。 |
D.世博会充分展示了中国的实力,让中国彬彬有礼地做了西方肇始的工业化展示盛宴的东道主,而且为把整个世界拉出金融危机泥淖做出了突出贡献。 |
马寅初校长
1956年上半年的一天,我走在未名湖校园一条小道上,迎面见马寅初正在散步,后面有一警卫相随(当时马寅初还在中央任要职,行政三级,相当于副总理级别)。马校长走到我面前时,我恭恭敬敬向他问候:“马校长,您好!”他面带笑容用浙江嵊县方言回答说:“侬好。”我也是嵊县人,因此听他的口音,感觉特别亲切。
马寅初虽为校长,又在中央任职,但师生员工经常能在校园内看到他的身影,最常见到的地方是北大大饭厅的讲台和办公楼的礼堂。马寅初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是:大学生不能只读几本教科书,要接触社会,要见世面,要了解世界。因此,他任校长期间经常请各方著名人士来校演讲。他请过政界要人陈毅、李维汉、胡耀邦、陆定一、刘澜涛等,还请过当时缅甸总理吴努来北大讲佛学。他还请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民族英雄卓娅的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苏联著名作家波列伏依等来校作报告。每次演讲会开始,马寅初都有开场白,演讲结束必有他的结束语。他不但请人演讲,自己也经常发表演讲。
1956年上半年,我们西语系大三德语专业由一位东德教师教我们“当代东德文学”。这位老师年纪轻,水平不高,但态度粗暴,引起了全班同学的不满。同学们向系主任冯至反映,冯先生找这位德国教师谈话,但收效甚微,大家只好忍着。到大三下学期,我们得知可靠消息,说这位教师还要教我们一年。于是全班同学给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写明我们对这位教师不满的原因,坚决要求更换教师。
信寄出后一个多月,马校长才约见我班学生代表。马校长讲的话,归纳起来有三点。首先,他说同学们的信虽寄出了一个多月,但他却今天刚读到,因为一直搁在校长办公室,读到信后他就立即接见同学代表。第二点,他说这样的教师他年轻时也碰到过,这种外国教师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一个人讲一大堆,下次上课还要问同学他上次讲的内容,同学回答不出,他就骂学生,而不去反思一下自己讲得好不好,是否让人听得懂。第三点,马校长说他完全支持我们不欢迎这位教师再教我们一年的意见。全班同学了解了马校长的态度后,兴奋异常。然而,不久校长办公室主任就到班级来开会了,他说:这位教师明年还要教一年,因为他任教延长一年,已写进了中德双方签字的文化协定,为了中德友谊,中方已无法提出更换教师的要求。但不久后,我们的要求被在北大学习的东德留学生知道了,他们听说赫赫有名的马寅初校长也支持我们,就将这事反映到使馆,从而使德方主动提出调换教师的建议。到大四开学时,我们班来了一对东德夫妇,两人都是教师,不仅有学问,课教得好,而且人品高尚,他们授课期间和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的所教所为使我们终身受益。回想这些,大家首先感谢的,还是当年马校长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马寅初一生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坚持新人口论。他讲人口论不只是谈学术,他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前途。1953年中国大陆历史上第一次的人口普查结果就引起了他的注意,1955年7月,马寅初在对浙江、江西等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交浙江小组讨论。他说建国几年就增加了一个多亿人口,人口如此快速的增长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他大力主张优生,提倡节育。但他在报告中反对堕胎,他认为胚胎形成后已是生命,它就应该有生的权利。1957年,他发表《新人口论》,一反社会主义不存在人口问题的论调,大胆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人口增长太快问题,并对人口控制的实现方式作出了新的选择。
他在1959年底的《新建设》杂志上宣告:他决不检讨,决不屈从于压服,他不怕丢官,不怕火里烧,不怕油里煎,决心为真理战斗到底。马寅初的直谏遭到了压制,他被毫无理由地剥夺了话语权。1960年初,在有组织的大字报的围攻下,马寅初断然辞去北大校长之职,迁出北大燕南园,赋闲返家。从此马寅初在中国政坛消失了,他被免去全部职务。但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知识分子,也感动了老百姓。季羡林曾说过:他最钦佩的人,就是马寅初!
如果中国的校长们都能像马寅初那样,那中国的教育,一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世界一流人才,也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2010年9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中,“我”对马寅初的问候体现了“我”对马校长的尊敬,马校长带有浙江嵊县方言的口音也引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
B.北大师生员工经常能在校园内看到马寅初的身影,因为马寅初虽然同时还在中央任要职,但他没有忘记自己在北大的职责,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
C.马寅初大力主张优生,提倡节育,但他在报告中反对堕胎,这体现了这位学者除了考虑经济学问题,也充满了人性光辉。 |
D.在学生们反对那位东德教师的事情上,由于中德双方签字的文化协定,为了中德友谊,马寅初校长只给了学生们以理解和精神上的支持,而无法真正地帮助。 |
小题2:作为北大校长的马寅初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题目为“马寅初校长”,文章主要内容也是记述其在北大的教育工作,但文中却说“马寅初一生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坚持新人口论”,从中可以看出马寅初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结合文章分析。(6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如果中国的校长们都能像马寅初那样,那中国的教育,一定不会是今天
这个样子;世界一流人才,也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文本及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小题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的开篇词。
小题2:曹操误***了 后,仰天大叹:“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
小题3:司徒王允先将美貌的义女 许给董卓的义子 ,不久却把她送给董卓。
小题4:关羽温酒斩 。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甚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但绝不背叛刘备。后来,他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带走一匹宝马,它的名字叫 。他“千里走单骑”,“过 斩 ”,终于找到刘备。
小题5:“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指的是: 、 、 。
小题6:宛城之战中,曹操获悉后痛失他比失去了长子和侄儿还要悲痛的人是 。
小题7:曹操征张绣途中,马受惊踏毁麦田。曹操假意叫来行军主簿,要求议罪。主簿犯难,谋士郭嘉便引《春秋》中“法不加于尊”的说法为其开脱, 曹操顺水推舟, 以示众人。
小题8:被曹性偷袭,射中左眼,却连眼珠拔出,大呼 “父精母血,不可弃也”的是 。
小题9:“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说的是曹操和刘备 的故事。
⑴A再四携他上炕,B方挨A坐了。
⑵C忙拉了D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了,D十分推让。
⑶E笑道:“虽然未曾见过,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A B C D E
最新试题
- 1函数的定义域为R,则k的取值范围是( )A.k≥0或k≤-9B.k≥1 C.-9≤k≤1D.0<k≤1
- 2It is estimated that this investment can $500000 a y
- 31944年4月发生在湖南的湘西会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由进攻到防御的转折点。[ ]
- 4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问题。溃散的黑暗赵丽宏 ①我的眼前闪动着一双乌黑的眼睛。在这双眼睛里,世界是一片无穷无尽的黑暗,然
- 5计算:(1)18﹣(﹣24)÷(﹣4);(2)(﹣2)2﹣|﹣7|+3﹣2×(﹣);(3)﹣1﹣「﹣1+(1﹣0.5×2
- 6仿照下面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两个句子与前面形成排比,并与首句尾句相照应。 一首好诗,往往只给你一缕春风,就能叫你
- 7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近日《甄嬛传》
- 8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王安石变法中触及大地主、大贵族利益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
- 9一种新型增塑剂S的结构简式为,对于S有下列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属于无机物 B.水解产物有4种
- 10用频率为v0的光照射大量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在所发射的光谱中仅能观测到频率分别为v1、v2、v3的三条谱线,且v3>
热门考点
-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A.在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中,林丹的母亲高秀玉和妻子谢杏芳在看台上袖手旁观
- 2I bought a new sweater last weekend. It _______ me 120 yuan.
- 3有一辆质量为1.2×103kg的小汽车驶上半径为50m的圆弧形拱桥。求:(1)汽车到达桥顶的速度为10m/s时对桥的压力
- 4一位旅游者去过吐鲁番、漠河、五道梁、海口之后总结出的一句话是( )A.冬天寒冷B.降水丰富 C.季风显著 D.气候复杂多
- 5如图,AC=BD,要使△ABC≌△DCB,只要添加一个条件______.
- 6毕业在即,九年级某班为纪念师生情谊,班委决定花 800 元班会费买两种不同单价的纪念册,分别给 50 位同学和 10 位
- 7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假设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
- 8 教室里贴有四幅大小相同的地图,按比例尺由大到小排:①世界地图、②中国地图、③山东地图、④青岛地图[ ]
- 9人要讲尊严、仪表。所以,我们应该尽量讲究穿着名牌服装。[ ]
- 10《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