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1)与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作最后的较量时,吴荪甫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请简述这个情节。(《子夜》)
(2)爱斯美拉达死后,加西莫多做了哪些事?最后去了哪里?请简述。(《巴黎圣母院》)
答第( )题
答案
(1)要点:①与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作最后的搏***时,吴荪甫恳请姐夫杜竹斋做他的“攻守同盟”,②一起做空头。③在吴荪甫认为胜券在握的时候,杜竹斋却见利忘义,④临阵倒戈,暗中将钱全部买成多头,⑤吴荪甫彻底***。
(2)要点:①爱斯美拉达被绞死后,加西莫多断定是副主教克罗德出卖了爱斯美拉达,②便把他从钟楼上推下去摔死了,③而后从圣母院消失。④他去了停放爱斯美拉达尸体的地方(鹰山地窟),⑤怀抱着爱斯美拉达的那具尸体殉情而死。
(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语言表达1分。由于版本不同,外国文学部分人物译名可酌情放宽。)(2)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1)与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作最后的较量时,吴荪甫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请简述这个情节。(《子夜》)(2)爱斯美拉达死后,】;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怎么说”与“说什么”血肉相连,难解难分。不同的表达方式常使同一表达对象具有不同的内涵、意蕴。
好文章往往都有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它“怎么说”确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有的独特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感知、把握。苏珊。朗格说:“当一个诗人创造一首诗的时候,他创造出的诗句并不单纯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件什么事情,而是想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去谈论这件事情。”((艺术问题))无视这种“特殊的方式”,就等于拒绝诗人的全部创造。此其一。
其二,有些独特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独特的感情色彩。“我没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与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原句“我没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相比,只不过少了三个逗号,就“说什么”这一点看毫无二致,但是鲁迅先生体现在他的表达方式中的强烈的悲愤之情却全然不见了。所谓 “文不逮意”之“意”也包括了情,情、意往往密不可分。
其三,有些独特的表达方式往往透露出它所特有的言外之意,同一对象如果采用别的表达方式那言外之意也就随之消失了。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中有一句“吾戴吾头来矣!”《新唐书)转录时删去后一“吾”字,林纾以为删得无理,虽然表达的内容一样。因为被删的那一“吾”字富于言外之意:“一则哂全军之不武,一则示一身之有胆。”如果只知其“说什么”,不问其“怎么说”,可就辜负了作者遣词造句的一片苦心,当然也不可能学得如何遣词造句的本领。
当然,语言表达的问题不止是这些。
语言大师老舍在《人物、生活和语言》中谈到这样一个例子:“有个戏,写国民党统治时期,两个小学教员谈话,一个说:‘看这群孩子多可怜,个个面如菜色!’我觉得‘面如莱色’就不够通俗。不如说成‘看看孩子们多可怜,个个面黄肌瘦!”更通俗些。只有观众听懂了,才能打动他们的心。假如把这话再改一下,改咸‘看看孩子们的脸!’这样观众不仅听得懂,还会引导他们去想,就更有力量。”写戏中人物的台词如此,一般说话作文也不例外。
(摘自王尚文《“说什么”与““怎么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可以反映作者对事物独特的感知、把握。 |
B.可以表达作者的意思和他独特的感情色彩。 |
C.可以表达言外之意且难以用别的方式替代。 |
D.能够独立于内容之外而产生独特的价值。 |
A.同一表达对象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其内涵、意蕴也就可能产生变化。 |
B.诗人创造一首诗所运用的某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他全部创造的一部分。 |
C.哪怕只是几个标点符号的变动,作者所要表达“情”、“意”就完全发生变化。 |
D.阅读要思考文章“怎么说”,才能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苦心并学得这方面的本领。 |
坑道口外,有一棵桃树
石英
尽管只是一棵普通的桃树,恐怕也够得上如今电视栏目中的《天下奇观》。
只可惜,它是在近六十年前,而且是在异国的土地上。但就是那样,也引得坑道内一个连战士们的好奇:“这是棵啥树呢?是棵神树吧?”也难怪,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敌方的炮弹满地倾泻,空中的飞机饱和轰炸,山头削掉了足有一两尺,哪里还有树木,就连一棵草芽也寻不到踪影。一到战斗的空闲时间,同志们就禁不住走出坑道口,回头看看所在的793高地,天生爱开玩笑的三班战士小卫一伸舌头说:“咦,老美的‘油挑子’飞机把我们的高地都剃成和尚头了!”
却就在这时,一排长董军敏锐地发现:就在坑道口左首三十米处,有一棵不大不小、不高不矮的桃树,这时还冒出不少花骨朵。说是他的“敏锐发现”,一点儿也不夸张。长达半个月的血战,一个连队只剩下六十多人,同志们两眼除了盯着前方,手里的枪口除了盯着敌人,哪里还顾得上左顾右盼,所以就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大知识分予”赵文书也连声说:“一排长,伟大发现!”
大伙惊喜之余,也不禁纳闷:一切有生命的植被都被敌人毁灭了,为啥这棵桃树能逃过残酷的命运?难道是敌人的飞机和炮火还有一星半点的“仁慈”,来个“网开一面”?才不会呢!出国作战两年来,同志们可算领教了他们灭绝人性的无所不用其极,就连老鼠、跳蚤、蜈蚣、臭虫都用上了,到处散布致命的细菌。这样的主儿,还能对一棵桃树手下留情?为了揭开这个谜底,大伙七嘴入舌,小卫说:“就是因为这棵桃树命大。”曾经读过<三国演义》等小说的一排长董军又加了一个注脚:“旧小说里常有这么句话:合当命不该绝。”赵文书有时偷偷写诗,他的话有点文绉绉一时听不大懂:“这说明桃树是美好生命永不灭绝的象征。”
一场最白热化的激战暂告一段落,我前沿指战员仍在不懈地注意敌人的动静。但就在这时,坑道口外桃树上的骨朵就像插空儿展示自己的荚,一股脑地开启了花瓣,在小雨中,在朝阳东升中,粉扑扑、嘟噜噜地挤满了枝头.成为整个阵地上的一个奇观,炊事员老魏一面抽着小旱烟袋,一面笑眯着眼睛瞅着这盛装的桃树,对身边的小卫说:“就像当日我那新媳妇的红盖头。”如在平常,爱开玩笑的小卫肯定又要逗上几句,但现在却啥也没说,他明白老魏必是触景生情,想起久别的老婆孩子了。
但在桃花还没全谢时,部队移防至西海岸,这里由友军部队守备;停战协定生效后,我们这支部队奉命回国,那已经是夏秋之交的季节了。在列车跨过鸭绿江大桥时,小卫还跟一排长提起了那棵桃树,他想象着说:“现在一定结了好多的桃子,也不知是啥味儿。”
排长的表情挺深沉,反问了他一句:“你说呢?”
能是啥味道呢?反正是桃子味儿吧;哦,不,如果吃起来,会不会也带着硝烟味儿呢? (摘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24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别的战土都盯着前方的敌人,一排长董军能注意观察周围的景物,率先发现了桃树,说明他比普通战士具有更高的战术素养。 |
B.炊事员老魏触景生情,眼中的桃花像新媳妇的红盖头,这是通过一个普通战士的独特感受,来突出文章念亲思乡的主旨。 |
C.对神奇的桃树,小卫、董军和赵文书等三个战士有不同的理解,这也体现了三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文化修养。 |
D.文章画线部分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桃花盛开的场景和可爱形象,也给险恶的环境增添了亮色。 |
小题2:请简要分析作品中战士群体形象的特点。(4分)
小题3:文章以“坑道口外,有一棵桃树”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
张伟
张友鸾终生坚持报纸应该“有趣”。
1953年他本已脱离报界,安心摆弄着古典文学研究,然而1957年的一次谈话上,他终于坐不住。他批评当时某些新闻写得公式化,“好像有一个套子”。而更令他恼火的是,报纸的标题刻板僵化,“今年是‘五一’盛况几十万人游行,明年还是‘五一’盛况几十万人游行,年年都是‘五一’盛况几十万人游行”。
这番言论显然不是凭空而发。张友鸾本人,在近三十年的报界从业经历中,设计标题历来是以用心、精致著称。即使一则普通气象新闻,他所取标题也别有趣味。一次,南京连日阴雨,张友鸾听完气象预报,提笔写出新闻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令许多人过目难忘。
一则讽刺国民党官员的新闻,他拟标题为“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而他最为人称道的标题,则是抗战结束后,郁达夫在南洋逝世,夫人王映霞不久却嫁给某轮船公司经理,他将两件事同在《新民报》刊出,并加标题:“王映霞买舟东下,郁达夫客死南洋。”,
在《新民报》任总编辑时,他对社会新闻、大小消息都十分在意。“九.一八”事变后,群众要求政府抗日,他拟标题为“国府门前钟声鸣,声声请出兵”。政府为士兵募集冬衣,他题为“西风紧,战袍单,征人身上寒”。而报道贫富差距,他又取标题叫“难民不能求一饱,银耳参茸大畅销”。
同时代人把他称为“最有风趣的报人”。时人评价,张友鸾“熟知民国史事及掌故轶闻,夜间编务之暇,一烟在手,濡笔为文”,“情韵连绵”,“妙语如珠”。他记事怀人,文章虽小,却“令人忍俊不禁;于笑声中每有所得”。
生活处世,张友鸾也有这种风趣。抗战时重庆房价极贵,张友鸾一家近十口人,靠报社周济,才在附近一处空地搭起3间“捆绑房”。墙用竹片编成,和上泥巴,屋顶用茅草覆盖。有人给这3间茅屋取名曰“惨庐”,他也因此被人称作“惨庐主人”。不过,如此窘况,张友鸾却“精神高昂乐观”,依然经常吟诵陆游的诗。
他主持过的报纸,先后有4家被查封,他自己也曾经遭到地方当局驱逐,稿件被扣,报纸“开天窗”也是家常便饭,他却一概“倜傥不拘”。从照片里看,他“银髯飘飘,有世外之致”,虽然历尽坎坷,却“总带着睿智而宽容的微笑”。
不过,这种风趣有时也会失语。一次遭受批斗,有人质问他为什么取“胡予长”的笔名,他灵机一动,说:司马迁叫司马子长,我叫胡子长有什么不可以?不料对方大喝一声: “你这就是用资产阶级、封建人物做榜样!”
风趣一生的张友鸾,顿时“哑口无言”。
1953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古典文学编辑,张友鸾自此与报纸无缘。这位力求报纸“有风趣”的总编辑,渐淡渐远,即使新闻专业学生,也不再知晓他的名字。直到即将辞世,家人回忆,他已失明的眼睛忽然显得明亮起来,“时而喃喃自语,时而拈须大笑,似乎在同老友倾谈”。这时,离开报业已近四十年的这位“办报全才”,嘴里依稀说着“新闻”、“发稿”、“出版”等词语,却已讲不出连贯的句子。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11日,有删改)
[注]张友鸾(1904—1990):安徽安庆人,历任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南京《民生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总编辑。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张友鸾从事新闻工作近三十年,关注社会民生,熟知史实及掌故,所写文章虽短,但往往官拎人有所得。 |
B.抗战期间,张友鸾身居“惨庐”,却经常吟诵陆游的诗句,体现了他老骥伏枥、壮心未已的高风亮节。 |
C.面对批斗人士的反驳,张友鸾哑口无言,因为他觉得那些人毫无幽默感,不屑与他们多加分辩。 |
D.虽已离开报业近四十年,但新闻始终是张友鸾魂牵梦萦的,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仍是“新闻”等词。 |
小题2:根据文章简要分析张友鸾的主要性格特点。(4分)
小题3:文章以“张友鸾:报纸岂可无风趣”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许晓青 赵颖
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开展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这就是世博会的最早形式。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
18世纪,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l791年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举办了这样的展览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展览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参展的地域范围从一地扩大到全国,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直至发展成为由许多国家参与的世界性博览会。1851年在英国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万国工业博览会是全世界第一场世界博览会,展现了工业革命后,英国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如今,世界博览会已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在赢得第41届世博会主办权之日起,就已开启了“塑造”中国形象的 旅程。
中国走过的“世博之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激情、远见和决心。
中国申博成功,是国家综合外交实力的胜利,世博会的举办过程,同样是国力的体现。如果要问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展馆”在哪里,那就是在整个上海,在整个中国;如果要问这座展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什么,那就是自信、从容、谦恭的中国人民。
源于西方的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作为东道主的中国必将被置于放大镜下再度细观。
事实上,当中国把世博会“带回家”,也带回了“一面镜子”。“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多元文化、高新科技以及全球最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尽收眼底。
此外,金融海啸后,世界对中国经济在“世博年”的表现颇有期待。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去年5月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世博会将是一次“经济奥运会”。
世博园区或将成为观察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窗口”。美国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世博园区合作建设的企业馆项目正加快进度。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甘文维说:“我们期待‘世博年’的中国机遇。”
对于上海的普通民众,世博会让他们不必出国就能体验异域风情。而近2 000万上海民众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状态,或许会成为世博会期间吸引外国游客和国际舆论的另一个焦点。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外国人曾热衷于探寻胡同里依然光着膀子弈棋的老者。如今,境外观察家也未苛责上海民众“穿睡衣上街”的另类习俗,香港《南华早报》网站甚至刊文认为,这反而能使人们看到“多样化”的中国城市生活,而不是“千城一面”。
“我认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一个好机会,中国与世界可以实现跨文化交流。”中国家喻户晓的“洋笑星”大山——加拿大人马克·罗斯韦尔,如今已是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展区总代表。大山希望,在世博会期间,把家搬到中西合璧的上海社区,在梧桐掩映的街道漫步。
“我想,在世博会上,能寻找到一种平和、包容的文化态度。”正在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准备候选影片方案的上影集团年轻导演郑大圣说。
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已有数十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预订”了“世博之旅”,中国人正准备迎接这规模空前的“巅峰对话”。种种迹象表明,通过世博会,中国希望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和气度。
一路见证中国办博历程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说:“我想对全世界人民说,抓住这次机会,感受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
1下列对“世博会”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博会的最早形式,是古代农耕社会里的人们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所展开的交易活动。
B.公元5世纪前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
C.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展示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是其根本目的。
D.世博会是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的讲坛,不仅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而且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
2下列对“上海世博会”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上海的普通民众,世博会让他们不想出国体验异域风情。香港《南华早报》网站刊文认为,上海的另类习俗能使人们看到“多样化”的中国城市生活,而不是“千城一面”。
B.美国通用汽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在上海世博园区合作建设企业馆,美国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期待“世博年”的中国机遇。
C.种种迹象表明,世博会的申办成功表明,中国已经完成了向世界展现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形象和气度的任务。
D.一路见证中国办博历程的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对全世界人民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中国与世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好机会。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近两千万上海民众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状态,会成为世博会期间吸引外国游客和国际舆论的另一个焦点。
B.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一些外国人曾热衷于探寻胡同里依然光着膀子弈棋的老者。如今,境外观察家看好上海民众“穿睡衣上街”的另类习俗。
C.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博会是源于西方的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对“塑造”中国形象是一次好机会。
D.随着世博会的临近,已有数十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预订”了“世博之旅”,中国人正准备迎接这规模空前的“巅峰对话”。
海光
薛尔康
我们决定夜行到海边去玩,并在那里观看日出。这意味着必须在黑夜穿过一片约莫三十多公里的盐碱荒滩。大滩荒无人烟,也没有路,至少没有通向大海的路——在本地庄户人的心目中,大海仿佛不存在似的。他们从来不到海边去,也从来听不见他们谈论海。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带着迷蒙的光晕,预示着风雨即将降临。这才更刺激呢。落寞在闭塞的乡间,我们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我们先是沿着牛车道走。所谓牛车道,只是牛车的木轮碾出的两道深深的车辙,是夏天乡亲们进滩放牛留下的痕迹。眼下到了深秋,车辙里长满歪歪斜斜的盐蒿子。车辙终于在放牧者遗弃的窝棚前消失了。回首朝夜深处一望,还能瞥见村庄里稀疏的灯火,路在盐蒿丛中延伸,在布满芦苇的水滩边迂回。走了好久好久,按时间计算,该已有三分之一的路程,但我们还未摆脱背后那更为稀疏的灯火。
天穹被翻腾起伏的阴云挤满了,那些无法容身的云块从穹顸倒悬下来。月亮早已消失不见,连远方最后一点灯火也熄灭了,黑暗的世界没有一丁点儿亮光。失落了任何辨识大海方向的标记,我们的脚越来越踌躇,担心到天亮时发觉自己原来是在村庄周围转悠。大滩上没有兽类,也不闻虫鸣,但阴森森的盐蒿丛中似乎暗藏着更为凶恶的吞噬人的怪物。
我们从死寂中预感到不祥的征兆。果然,一阵凄厉的吼声从大滩深处袭来,一路的盐蒿和芦苇匍匐喧响。起风了。狂风越逼越近,揪着头发把我们撕扭了一会儿,又呼旋着远去。
“我们受到好奇心的惩罚。”有人说。
“我害怕,从未感到自己是这样胆怯。”又有人说。
“你们看,那是什么了?”我叫喊道。
在黑夜的尽头,在天与地的交接处,出现几道惨淡的白光,白光像火焰那般蔓延舞蹈,又像波涛那般忽隐忽现,它来得神秘,叫人几疑是幻觉。
这是海光。
大海昭示着它的存在,大海在向我们召唤呢。
顷刻间,大海重新为我们带来了它的魅力,我们嗬嗬地欢呼起来。欢呼声使大海震荡起来,大滩原是那么空虚,只有我们是实在的、活生生的。
勇气和活力同时在周身膨胀起来,我们顶着风朝海光跋涉。狂暴的风席卷而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弓起身或侧着身走,甚至倒退着行走。不管怎么走,走出多大一步,我们毕竞是在缩短与大海的距离了。老天像要有意考验我们的意志似的,下雨了,雨点零零落落,但很大,击在脸上产生钝痛。老天爷并不明智,这会儿即便下铁,我们也只能前进。我们无处躲藏,只有向前向前,脖子里直冒汗气,压根儿不知道什么叫疲惫。值得安慰的是,我们脚下从此不再有犹豫,无路的大滩有了一条直插大海的路。我们在缩短与大海的距离。
仿佛被风吹灭似的,海光时而消失,每当为此忧虑的时候,它总又忠诚地重现在前方。我们泰然了,不再担心失去它,我们脚下的路在倔强的延伸……
终于,在一次消失之后,海光不再出现。它是不可能再出现的了。我们茫然四顾,不仅哀伤失去了一位引导者,还失去了一位老朋友,我们失去了一切……
这时,凄厉的风声中夹杂着异样的声响。凝神聆听,这是一种有节律的低沉而雄浑的音响。是海涛。不错,是拍岸的海涛!
海涛奔跑着前来迎接我们了,想不到大海这么快这么轻易地出现在面前,我们也情不自禁地向着大海奔跑。
我们筋疲力尽跑到海边礁石上坐下,等待日出。大海在黑暗中汹涌,波涛黑魖魆的,只偶尔泛出些微的亮光。那神秘的海光是怎么出现在天际的呢?它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在等待中沉思,连日出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有删节)
小题1:在文中,通往大海的盐碱荒滩有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
小题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落寞在闭塞的乡间,我们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了。
(2)大滩原是那么空虚,只有我们是实在的、活生生的。
小题3:文章标题为“海光”,“海光”在文中有何意味?(6分)
小题4:文章开头说要到大海边“观看日出”,结尾时到了海边却说“连日出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结合文意,谈谈你认为什么是“重要”的。(4分)
最新试题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济jì救济同舟共济无济于事济南B.稽jī稽
- 2非金属氧化物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从某种意义将N2O5、SO3、CO2、Cl2O7等归为一类。则下列氧化物
- 3假如1945年8月你是生活在重庆的一位市民,你所听到的大街小巷议论最多的话题是 ( )A.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B.
- 4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完成1~2题1.启动西气东输工程最重要的原因是
-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解放军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其目的是A.组建导弹部队B.进一步提高军队的现代化程度C.永葆人民
- 6在比例尺为1:40 000的工程示意图上,将于2005年9月1日正式通车的南京地铁一号线(奥体中心至迈皋桥段)的长度约为
- 7如图所示,R1为定值电阻,R2为热敏电阻,L为小灯泡,当温度降低时( )A.R1两端的电压增大 B.电流表的示数增大
- 8Mike apologized for _______ to inform her of the change in t
- 9(2×10﹣6)×(3.2×103)=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
热门考点
- 1There are two type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Although they ha
- 2已知两个分式M=6a2-9,N=1a+3+13-a,其中a≠±3,M与N的关系是( )A.相等B.互为倒数C.互为相反
- 3果园委托水果店代销水果,每箱水果销售价45元,按销售数量付给水果店劳务费,销售数量a(箱),劳务费b(元)和果园的实际收
- 4射击要领:三点一线,可以用______来解释.
- 5如图所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推力F1、F2和摩擦力。已知 F1=10N,F2=2N,若撤去F1,木块
- 6(11分)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情况,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有关实验:(1)先关闭活塞a,将6.4 g
- 7已知硝酸铷化学式为RbNO3,则其相同价态下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RbOB.Rb2OC.RbO2D.RbO3
- 82007年我国控制烟草危害的主题是“创建无烟环境,享受健康生活”.我国受“被动吸烟”的危害者高达5.4亿人.只要有人在人
- 9向一定量的锌粉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下图是反应过程中某种物质的质量Y 随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变化的关系,则Y 不可能表示
- 10如图,在▱ABCD中,AE平分∠BAD交CD于E,DE=4cm,CE=2cm,求▱ABCD的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