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王国维的“阙疑”精神
李学勤
王国维先生的研究领域广博,成就卓越,在学术史上早有公论。他一生学风笃实矜慎,不轻易立说,也不任意争辩,虽已多年闻名于海内外,仍然保持谦虚的态度。
大家知道,王国维先生对《尚书》有深入的研究和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论文集《观堂集林》,开卷《生霸死霸考》、《高宗肜日说》、《洛诰解》,一直到《〈书〉顾命同瑁说》等好多篇,都是关于《尚书》的,可说达到了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尽管如此,他却再三声明《尚书》有许多地方“不能解”。
《观堂集林》卷二收有《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其中王国维先生自述说:“《诗》《书》为人人诵习之书,然于六艺中最难读。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此非独弟所不能解也,汉魏以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以是知失儒亦不能解也。”王国维坦承他对《尚书》好多文句“不能解”,并且指出前人的解释“不可通”,是“强为之说”,他不能与之苟同。
1924年夏,王国维先生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首先引用孔子讲的“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认为:“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接着他讲到《易》和《书》的“难解”,并说:“余尝欲撰《尚书》注,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以自附于孔氏阙疑之义。”
他于1925年到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曾专讲《尚书》,确实体现了“阙疑”这一点。据当时听课的学生吴其昌先生的《王观堂先生〈尚书〉讲授记》和刘盼遂先生的《观堂学〈书〉记》,他上课先讲述历代《尚书》传流和注释的历史,其间便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他讲授《尚书》各篇,于各家学说择善而从,同时结合自己甲骨金文研究的心得,提出很多新颖见解。例如讲《高宗肜日》,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类似的精彩之处,不胜枚举。
王国维指出前人注解《尚书》多“强为之说”,许多文句“终不可通”,并不是抹***历代学者的成就。相反的,他认为《尚书》的研究不断前进,各时期的著作都有应当肯定之处。这从他最后一篇有关古代研究的作品《〈尚书覈诂〉序》可以看得很清楚。
《尚书覈诂》的著者杨筠如先生也是王国维在清华的学生。他听了王国维的《尚书》课,编著《覈诂》四卷,得到王国维,还有也任导师的梁启超的奖励,经修改后,从南方寄给王国维,王国维给他写了序。这个时候是在1927年的农历四月,离王国维的去世已经没有几天了。
这篇序文,把历代《尚书》之学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伏生到欧阳、大小夏侯章句,是今文之学;从孔安国到贾逵、马融、郑玄、王肃,是古文之学。“今古文诸家之学并亡,然传世之伪《孔传》,殆可视为集其大成者也”。第二阶段始于北宋欧阳修、刘攽,苏轼、王安石、林之奇等“皆脱注疏束缚而以己意说经”。蔡沈受朱子之命所编《书集传》,“可谓集其大成者也”。在这以后,王国维历数清代阎若璩以来各家成绩,一直讲到俞樾和孙诒让,“惜未有荟萃而画一之如孔、蔡二传者”,希望杨筠如“异日当加研求,著为定本,使人人闻商周人之言,如乡人之相与语,而不苦古书之难读,则孔、蔡二传又不足道矣”。
(摘自《中华读书报》)
小题1:下列不能表明王国维“笃实矜慎”的一项是 ( )
A.尽管王国维先生在《尚书》研究方面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但他仍声明有许多地方“不能解”。 |
B.为容庚先生的《金文编》撰序,王国维首先引用“多闻阙疑”和“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二语。 |
C.在清华研究院任导师时,王国维讲述历代《尚书》传统和注释的历史,强调“其不可通音,终不可通也”。 |
D.在讲授《高宗肜日》时,即以甲骨文“肜日”为据,论证元代金履祥以该篇为“祖庚时文”的正确。 |
A.王国维在自己严谨治学的同时,也告诫友人做学问须谨慎,不可“强为之说”。 |
B.对于《诗》《书》的难读,他也坦陈自己“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 |
C.王国维以“诸大师未尝不强为之说,然其说终不可通”这样的《尚书》研究状况来劝慰友人。 |
D.在为《尚书》作注时,王国维以“尽阙其不可解者,而但取其可解者著之”作为编纂思想。 |
A.本篇序言是王国维应学生杨筠如的请托而写的,杨的四卷编著深受王国维治《尚书》的影响。 |
B.在序言中,王国维把历代《尚书》之学分为分别以西汉、北宋、近代为起始的三个重要阶段。 |
C.王国维认为《孔传》和《书集传》是有关《尚书》研究的前两个阶段的集大成者。 |
D.王国维认为“古书之难读”是因为《尚书》本身深奥难懂,他希望杨筠如有所突破。 |
答案
小题1:D(此句重在表明王国维先生“择善而从,同时结合自己甲骨金文研究的心得,提出很多新颖见解”)
小题2:B(A“强为之说”张冠李戴;C并非劝慰友人,而是指明《尚书》的研究状况;D把未然理解成已然)
小题3:B(第三个阶段应该是清代开始)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王国维的“阙疑”精神李学勤王国维先生的研究领域广博,成就卓越,在学术史上早有公论。他一生学风笃实矜慎,不轻易立】;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7、11、6)
小题1:对文章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 】(5分)
A.《雀之灵》《两棵树》《云南映象》《藏谜》等都是杨丽萍的代表作,她的这些作品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
B.《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
C.杨丽萍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
D.韦芝赞誉《藏谜》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间接说明了杨丽萍在舞蹈方面的造诣。 |
小题2:“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6分)
小题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小题4:通过杨丽萍的努力,原生态”歌舞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并引起广泛关注。“原生态”艺术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人认为“原生态”歌舞对继承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作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赶时髦”的表现。结合现实和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
一般地讲,我们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是,文学创作需要独特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判断力,特别是写作的个性化特点和原创性品格。实际上,文学批评何尝不是如此。当代的批评家,同样需要以自己真诚而出色的批评文本显示自己的深刻性和原创力。仔细想想,我们今天的批评最羸弱的地方就是美学风范的缺失,思想激情的萎靡,远离美学经验的判断与分析。许多批评,甚至至今还跟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念之后,对文本进行着布满玄机的远离文学本性的解构、解读,抑或充斥像哲学、历史学论文一样艰深晦涩的大量社会文化分析表述,这也是导致批评失效、批评家角色不断贬值、批评缺乏深厚文化自由品格、批评合法性遭到质疑的重要原因。因此,真正的文学批评,同样是需要具有充分想象力、原创性的个性化表达,是有自己独立审美判断的美学表达,是批评主体的人格、精神、情感渗入批评对象的真知灼见。
所以,批评要从真实的生活面貌出发,凭借敏感的艺术判断力,去发现、理解作家作品的内在奥秘,写作出有力量、给人以愉悦、以美感的批评文字。而且,批评的文本必然是与作品相呼应的美学的文本,对文本的批评和阐释也一定是美学的阐释,它应该是审美感悟力和美学思辨的奇妙契合。批评家既要发现、发掘作品的美学形态,又要面对读者去阐释文本的价值和潜在意义,对作家和文学史负责。既要深入浅出,不做掉书袋式的理论图解和生硬绑定,更不要大而无当地旁征博引、闪烁其辞。也就是说,应该摈弃极端“学院化”的之乎者也式的所谓纯粹的学术论证;又要建立自己的批评话语风格,透过文学的、美学的修辞,显现个人的性情看法。这时,也许会出现一些与以往的批评惯性不和谐的声音,乃至审美的偏见和歧义,但只要是以现实的、历史的、美学原则为文学批评的伦理底线,充满文学批评写作的热情和激情,就无疑是以作品为载体的对世道人心进行的道德和心灵的复活。这样的批评,不仅要“回到问题、回到学理”,而且是对不断变幻的生活与存在的多元理解,正是在这种对文学世界的多元阐释的基础上,通过文学批评对我们时代丰富的文学现场进行直观的、感性的、美学的把握,才会使我们真的走进文学。说到底,文学批评不仅要有开阔的学理背景,深邃的思想厚度和学术水准,还要有纯粹个人的审美趣味,进一步说,在很大程度上文学批评更是一种心性的浸透。
当然,文学批评也要为文学史的书写做好基础的准备和扎实的积淀,来加速当代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但批评本身的现实活力,对优秀作家的发现和对作品的洞烛幽微,解读作家作品同时也自觉地解读自己心灵内部的细节,用心灵拥抱心灵,让精神敬畏精神,这同样是一个严谨而生动的寻美、审美的过程。我们渴望有理想、有才情、有情感体验和深厚艺术感觉的批评,在充满精神、思想力量的同时,文学批评首先应该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那样,是一篇动人心魄、引人入胜的美文。它既是与作家沟通、与文本沟通,也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也是与个人的生命体验沟通的精神“在场者”,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重申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实质上就是要回到文学本身,回到批评的本真状态。从审美的视角更加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走近作家及其精神世界,在发掘作品的思想和精神内涵的同时,去发现文体、语言、艺术情境和氛围等艺术含量,特别是两者的奇妙结合。
(文/梁海 《光明日报》)
小题1:下面对“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强调“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是在当下文学批评存在脱离文学本身、批评丧失本真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
B.作者反复强调,文学批评应该像文学创作一样,要有感受力、判断力,要体现出个性化特点和原创性品格。 |
C.作者认为,强调“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首先要摒弃纯粹的学术论证思想,还要建立自己的具有美学意蕴的批评话语风格。 |
D.面对倡导“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可能面对的审美偏见和歧义,作者认为,以作品为载体复活世道人心,便可实现文学批评的真正目的。 |
A.美学风范的缺失,思想激情的萎靡,远离美学经验的判断与分析,直接导致了文学批评缺少真诚。 |
B.由于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理念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表现为失效、缺乏深厚文学自由品格。 |
C.作者认为,只要从真实的生活面貌出发,具有艺术判断力的敏感性、便可实现真正意义的文学批评。 |
D.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主要表现为审美感悟力和美学思辨的紧密契合,表现为具有美学意义的批评和阐释。 |
A.作者提出“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建设,表现出对文学批评所应承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度关注。 |
B.从作者的观点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更强调从文学批评本身去挖掘文学批评的美学内涵和批评价值。 |
C.“文学批评更是一种心性的渗透”,强调了把学理背景、思想厚度、学术水准、个人审美趣味相融合的文学批评境界。 |
D.在作者所主张的“文学批评美学品格”建设的操作方法上,作者认为,批评者应从审美的视角亲近文本、走近作家及其精神世界。 |
生命的胡杨
巴图尔
踏着厚厚的浮土行走在胡杨林里,这些令人生畏的虚土,早已张开了热情的怀抱,无论我们怎样躲避,也逃不过它们的侵袭,一股脑地扑向了我们。
可以说我对胡杨是敬慕有加的,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倔犟与高傲,深深地打动我的灵魂。而对这些春天奉献一片翠绿,秋天又捧出一色金黄的胡杨,我心中有太多的感动与深思了。 而它们生存的环境如此的恶劣,置身于大漠戈壁之中,它们用一生不变的理想与追求,实践着它们对生命的渴望。只有这个时候你的心灵和灵魂,会被这样的一种斗志而震撼的,你会不由自主地敬慕它们。
无论它们脚下站着的土地是何等的贫瘠,身处在怎样的一种恶劣环境之中,胡杨都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渴望,放弃对绿色的向往。无论那样一片绿色有多么小,无论那样一片绿色有多么泛黄,都蓄积了胡杨一身的力量,只为了那一片并不太耀眼的绿色。
哪怕是死了,也不肯倒下高贵的身躯,立在大漠戈壁之中承受时光大刀的砍伐,依然不改对生命的执着。
倒下又能代表什么?既不是屈服也不是放弃,更不是屈膝向上苍的乞怜。而是用另一种生命的姿态体验着时光匆匆而逝的脚步。
面对大漠戈壁,胡杨是永远打不垮砸不烂的勇士,它们是永远斗志昂扬的王者。它们没有可以炫耀的王冠,也没有斩妖除魔的战刀。可它们有铁一般的意志,有钢一般坚韧的性格。就连时光老人拿它们也无可奈何,只能留下一串长叹滚入宇宙的河谷中残喘。
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这是多么令人敬畏的誓言,有了这样坚如磐石般的誓言,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你看这样一株傲立在沙漠之中的胡杨枯木,它是何时死去的呢?这已经不重要了。时光老人毫不留情地带走了它的生命,可它依然傲立在大漠之上,展示它不屈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渴望。
和这样一棵枯死的胡杨面对面,会让我感到一种坚硬的东西,在我的思想里,在我的血脉里滚荡。
虽然没人思考胡杨无处不渗透对人类的恩泽,可谁又想到过胡杨脆弱的生命和日渐恶劣的环境。它们用顽强的生命擎起头顶上的蓝天,昂首傲立在四季风沙的大漠之中。它们没有可以炫耀的绿色,而它们用失血的胸膛把希望奉献给了塔里木的大地。塔里木因它们而精彩,因它们而令人向往。
胡杨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的考验,面对大漠风沙的洗礼,依然不改对生命的渴望。无论生得有多么艰难,它们也一定把心中的绿色绽放枝头。无论那样一片绿叶有多么泛黄,那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承诺,一种信念。
面对一株株塔里木两岸的胡杨,此时,再精辟的语言,再精妙的赞美之词,都显得那么空洞,那么微不足道,无法表达我们心中的感慨。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多余的。它们不是为了一句赞美之词而生,更不是向我们炫耀它们一身的野性。它们用一生去体验生命的苦难,用一双冷漠的眼神,注视一寸寸光阴的流逝,与塔里木旷古的大漠风沙对抗着,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它们生命的温柔和心中不变的坚强。
沉思之中,我领悟一种生命自生自发的渴望,胡杨用最原始最无奈的生命,对抗着日渐恶劣的环境,积一身的力量,绽放在枝头的是它们对生命的渴望,是它们最美丽的梦的衣裳。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以感情为线索,抓住胡杨所独有的特点,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层意义,阐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
B.文章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张力,比如“失血的胸膛”“最无奈的生命”等,为胡杨所处环境的恶劣鸣不平,揭示了人类肆意破坏自然的主旨。 |
C.文章结构安排自然平实,由实到虚,由对自然界不屈的胡杨的赞美,对胡杨精神风貌的赞叹,最后到对人生命的思考。 |
D.“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运用顶针修辞格,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突出了胡杨的不屈和坚忍。 |
小题2:文章以“胡杨”为写作对象,一开篇却写到“浮土”,作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 “ 敬慕”和“敬畏”胡杨?(6分)
小题3:仔细阅读文中画线语句,写一段鉴赏性文字。(6分)
小题4:作者说:“会让我感到一种坚硬的东西,在我的思想里,在我的血脉里滚荡”,请结合文本和我们自身的理解、感受,谈谈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8分)
好人是之
郭启宏
于是之卧病多年。期间曾住过中医院,虽不辨识探视者,犹能眼观电视里《茶馆》的画面,手指自己“哦哦”几声;今年春上我去协和病房看望,他沉疴绵惙,已经连电视也不能看了。回想起当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从《龙须沟》里程疯子听知小妞子淹死时倚门搓泥的神情,到《茶馆》里粘贴“莫谈国事”后摩挲着双手走路的步态,便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酸痛,岂止是人世无常的浩叹,更有文化层面的惆怅……
自从熟悉了于是之,我情愿回归荒诞的史学经典:世上只分好人和坏人,且带相,就像《镜花缘》所描绘,好人脚下一朵红云,坏人则一团黑气,望之即知,免得上当。
我于1989年从北昆调入人艺。此前,我正经历着一段人生坎坷路,我当然愿意进入这座辉煌的艺术殿堂。如果记忆无误,从问题的提出,到调动的完成,前后不过短短五天!人常说,于是之办事优柔,我要说,谬也!于是之是个有肩膀头的爷们。
是之希望我早日出作品,我则要求给予充裕的时间,实现由戏曲向话剧的“转轨”。他问,“多久?”我说,“两三年吧。”“能不能短点?”“努力。”事后偶尔碰面,他又问,“写了吗?”我说,“不是说好……”他狡黠一笑,“哦,忘了,不过,有了构思无妨谈谈,大家帮着出出点子。”我怀疑他的记性,感激他的好心,这叫大智若愚!
转年初夏,我怀揣《李白》初稿,忐忑着轻敲他的办公室,他正开会,我抱歉地说,“只要一分钟……”他走到门外,小眼睛闪烁睿智,“有了?”我点点头。“写什么的?”“李白。”“我来!”他未看剧本就表态,分明是在鼓励我。“就是为你写的!”我也机敏起来,舌灿莲花。半个月后,是之约我共进工作午餐,不是二人,是三人,导演苏民介入了。从迷惘彷徨到云破天开,恍惚转瞬。
一个艺术家的好品德贯穿于艺术行为的全过程之中。当我怀着感激之情回顾人艺对《李白》的经营的时候,我每每为是之的付出所感动。无论是艺术管理的理念,还是艺术创作的思维,都给人启迪。有一天,老于说,“我琢磨《李白》应有自身独特的形式,反正跟杜甫不一样,应该空灵一些。咳,我也没想好,我这是难为作者了!”啊,空灵……太对了,也太难了!我为此犯晕,辗转反侧好几晚,为了《李白》空灵,我可是一点也不空灵。
反复最多的是全剧的高潮——李白与妻子分手,一种情投意合的最后诀别。“最后诀别”的必然性与“情投意合”的暂住性形成强烈的冲突,这正是戏剧性之所在!我和导演为这番发现而樽俎交欢。没想到老于看后却不满意。我懵了。又过了几天,老于说他又看了几遍,觉得似乎也只能这么写,他原先的意见收回。我又懵了!——我作剧几十年,遇到文化官员无数,愣是没有听说过哪位说过“意见收回”的话!我扪心自问,为什么老于看第一遍不满意,而后觉得还可以?其间有无直觉与思考的参差?戏剧流程不允许“思维暂留”,观剧自是“一次完成”,怎能奢望观众再看三看?我终于从老于的第一次直觉中悟出了毛病,于是,改!……
啊,是之对我、对《李白》应该不是特殊关照。他有平民意识、平民视角,从来一视同仁。他长期领导创作,言论颇多警策。
他说:“作品不是什么人抓出来的,而是作者写出来的。我觉得这个观念很重要,不好颠倒了。”“要平等待人,尊重他们的劳动。要肯于承认自己不如作者,至少在他所写的题材上,你不如他们懂得多。”
好些年前,我做过一个梦,我的戏上演了,我握着老于的手哭了,哭得很伤心,竟哭醒了。我很纳闷,我发表过近百部剧本,多半上演了,何以“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于是之: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
小题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在娓娓的叙述性语言中穿插一些精要的议论语句,使传主的精神风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B.文章结尾处详写梦境,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艺术地表现了“我”因剧本难以上演,愧对于是之的复杂感情。 |
C.“更有文化层面的惆怅”,把作者难以言喻的心酸具体化,意在说明于是之舞台形象的渐行渐远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 |
D.“于是之是个有肩膀头的爷们”,语言诙谐中又有赞叹,写出于是之先生性格中勇于担当的一面。 |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自从熟悉了于是之,我情愿回归荒诞的史学经典”,请结合传记内容加以简析。(6分)
小题3:依据文意,理解下列画线内容在文中所包含的深意。(6分)
①“我来!”
答:
②作品不是什么人抓出来的,而是作者写出来的。
答:
小题4:关于《李白》剧本的修改,作者写道:“我终于从老于的第一次直觉中悟出了毛病,于是,改!”你怎样认识文中所说的“直觉”和“思考”。(8分)
中国文化开始复兴
虽然全世界已经开始习惯中国飞速增长的全球贸易顺差,但是中国官员正在为本国一个不断出现赤字的领域苦恼,那就是文化领域。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四经济强国,在全球贸易谈判以及汇率等各个问题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它没有像《哈里·波特》和《达·芬奇密码》这样的畅销书,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让它变成一个文化强国。
北京将主办夏季奥运会,今后几年被视为一个重要契机,中国可以借此展示自己不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
通过关注文化来提升中国在海外的形象,这是北京制定的旨在把自己描绘为一支“软力量”的外交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从非洲到拉丁美洲,再到亚洲,中国政治家一直想方设法将一个和谐的、热爱和平的国家形象展现在各国面前。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的外国人经常会想到这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个国家为自己拥有的悠久而璀璨的文化遗产而自豪。然而中国人,特别是文化领域的官员也抱怨说,海外的观察家对中国现有的艺术、文化和新闻报道抱有偏见。
现在,中国文化界的负责人正急于扭转这种局面。为了将中国文化推广到全球各地,他们采取了一项旨在普及汉语的大规模行动。北京宣布,计划在全球各地成立100所孔子学院,帮助外国人学习中国普通话。
随着汉语的普及,书籍和其它出版物也成为中国发起的文化攻势的重点。中国官员正在寻找一部大作,从而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文化界的地位,并让外国出版商为争夺外文版权展开大战。
去年,企鹅图书有限公司花费10万美元买下了姜戎所著的《狼图腾》的英文版权,从中可以看到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图书市场的未来。
北京明白,像电影、音乐和美术这样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可以和别的商品一样,出口到海外赚取巨额利润,北京希望中国能够和日本及韩国抗衡,成为流行文化潮流的引领者,以及亚洲的文化大国。
根据文化部发布的报告,目前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据13%的份额,而中国及亚洲其它所有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只有约6%。
在***领导的时期,共产党发动人们“破四旧”,从过去的风俗习惯到过去的节日,再到过去的思想与传统,都成为需要破除的东西。但是如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市场潜力以及它对来中国游玩的无数外国游客的吸引力让中国文化在得到官方许可的情况下开始复兴。
今年,国务院新确立了“文化遗产日”,旨在宣传和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还拟定了一份“濒危”文化传统清单,其中包括一些古老的手工艺和节日,此外还就保护中国文化遗产出台了一部法律。中国还计划在举办奥运会之前开放一系列新的博物馆和文化场馆。
(《参考消息》)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对“赤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指中国因过分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直接导致文化产业严重滞后的惨痛现实。 |
B.指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与快速增长的经济不相适应。 |
C.指中国文化失去了世界文化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已跟不上当今流行文化的潮流。 |
D.指中国人,特别是文化领域的官员对本国悠久的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自豪感。 |
A.在全球开展大规模的普及汉语行动,计划在全球各地成立100所孔子学院,用于帮助外国人在自己国家学习汉语。 |
B.以北京主办夏季奥运会为契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工厂,也是一个文化大国。 |
C.中国确立了“文化遗产日”,拟定了一份“濒危”文化传统清单,出台了一部关于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 |
D.中国古老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文化思想等,已逐渐显示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市场潜力和自身特有的文化吸引力。 |
A.一旦中国拥有了像《哈里·波特》和《达·芬奇密码》这样全球畅销的著作,中国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国。 |
B.企鹅图书有限公司花费10万美元买下了姜戎所著的《狼图腾》的英文版权,表明中国文化的复兴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
C.中国文化作为外交总体战略“软力量”的一部分,在展现中国和谐、热爱和平的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D.中国文化复兴的最终目的是和日本及韩国抗衡,成为国际流行文化潮流的引领者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大国。 |
最新试题
- 1请结合下图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__
- 2 Many people were________ from our hotel during May Day holi
- 3如果把12C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为24,以0.024kg12C所含的C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在标准状况时下列数值肯定不变
- 4下列关于磁感应强度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通电导线受磁场力大的地方磁感应强度一定大 B.通电导线在磁感应强
- 5下列图像能正确地表达可逆反应3A(g)+B(g)2C(g)(△H<0)的是
- 6将310 500四舍五入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是( )。
- 7As we all know, ____ medical examination will help us find o
- 8 地球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北京地区也是缺水地区。提倡节约用水,是指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
- 9下列溶液与20mL 1 mol·L–1 NaNO3溶液中NO3–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是( )A.10 mL 0.
- 10选词填空(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请根据所给句子的内容,从下面的方框中选出适当的词,并用其正确的形式填在答题卡
热门考点
- 1This job is ______ doing, but it isn’t ______ to spend so mu
-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a+b)(-a-b)=a2-b2B.(a+3)2=a2+9C.a2+a2=2a4D
- 3已知F1、F2分别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P为双曲线右支上的任意一点且,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A.(1,2
- 4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题。冰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正在逐渐消失。不能把冰看作是固态水的简单累积。冰不仅储有大量的水,还是
- 5弗洛姆认为“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直接造成“上帝死了”的主要原因是A.宗教改革B.牛顿力学
- 6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有下列四个命题:①若m⊂β,α⊥β,则m⊥α;②若α∥β,m⊂α,
- 7---- I didn"t hear you come in last night. ---- That
- 8His mother insisted that high school education ________ very
- 9 如图,隔板K可左右移动,甲中充入2molA和1molB,乙中充入2molC和1molHe,此时K停在0处.发生反应2A
- 10下列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是 [ ]A.牛的黑毛和卷毛 B.人的直发与卷发 C.豌豆的高株与蚕豆的矮株 D.苹果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