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简答题(10分)(1)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简要分析他有意装疯的原因。(6分)                            ...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简答题(10分)
(1)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简要分析他有意装疯的原因。(6分)
                                                                          
(2)《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载:“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次战役?概述此次战役的经过。(4分)
                                                                          
答案
(1)①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露心事,为自我保护,避免受到对手克劳狄斯迫害;(2分)②他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耳目,也可以借此试探对方,进而寻找复仇时机;(2分)③他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也表达出他的人文主义理想。(2分)(共6分)
(2)夷陵之战。(1分)刘备为重新夺取荆州,替关羽及张飞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1分)开战之初,蜀军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后来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战事。(1分)陆逊先是坚守关隘,后及时抓住战机,采用火攻,蜀军40多座军营绵延七百里,顷刻变成一片火海,蜀军大败。(1分)(共4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简答题(10分)(1)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简要分析他有意装疯的原因。(6分)                            】;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信,还是不信,这是个问题。
  北京“漂白蘑菇”调查、浙江钱云会案,种种网络热点都正在成为地方政府和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一面镜子。即使有些猜测事后证明不过是一场谣言,但民众当初一边倒的怀疑仍在隐隐透露着一些信息。
今天,这种“不相信”的情绪,已然渗透进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住,我们有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楼薄薄;吃,我们得小心假烟、假酒、假鸡蛋、假牛奶、地沟油、人造脂肪、美容而成的大米、药水泡大的豆芽、洗衣粉炸出的油条;出门,我们要提防推销的、碰瓷的、钓鱼(执法)的;上医院,我们担心假药、无照行医、被过度治疗。此外,我们还要面对假票、假证、假中奖、假老虎、假新闻等等。
  我们曾经对一切都充满信任,对领袖、对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必将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光明未来……但我们现在却似乎什么都不信——不相信地方政府的表态,不相信媒体的报道,不相信身边人——尤其是,“政府说什么都加以怀疑,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习惯”。有人说,幸福感源自相信。而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
不相信其实未见得比相信糟糕,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说明信息渠道多了,社会开放程度增强了。
  需要焦虑和担心的或许不只是政府官员。今天的中国,让我们不相信的土壤几乎随处可见且都相当肥沃。
  我们活在两个世界。现实中,我们不相信一切陌生人。我们明哲保身,安安稳稳做沉默的大多数;家家都安防盗门,低层住户都装防盗网;我们不敢让小孩自己上下学,学校门口有警察维持治安;我们对陌生人充满警惕,人口普查遭遇入户难。虚拟世界里,网络是一件神奇的衣服,把大家全变成了蜘蛛侠。现实到了网络就完全调了个儿:发言者陷入沉默,沉默者开始发言;权贵默默退后,草民成了主角。
今天的什么都不信和几十年前的盲信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信任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关系到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小题1:如何理解文段中划线句子“怀疑有时候是一种进步”的内涵?(4分)
                                                                          
小题2: 联系全文,请概括国人的“不信任”的主要表现。(4分)
                                                                          
小题3:作者说,“当怀疑一切成为整个人群的集体意识,中国人与幸福的距离又该有多远?”我们的政府如何重建公信力,才能使国人生活的幸福?请谈谈你的看法。(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不要秘诀的秘诀
邓 拓
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在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读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小题1:文章中引用了很多文言材料,对其所阐述的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吴梦祥学规的材料阐述了读书要专心致志的观点。
B.引用陈善《扪虱新话》中的材料阐述了读书须知出入法的观点。
C.引用《陆象山语录》中的材料阐述了读书须涵泳品味的观点。
D.引用《庄子·天道》中的材料阐述了要用批判的眼光读书的观点。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举陈善、吴梦祥的例子侧重谈学习态度,举陆九渊的例子侧重谈学习方法。
B.以前的读者往往热衷于不肯下功夫的“秘诀”,现在这类“秘诀”已无人问津了。
C.所谓“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指导下的读书方法。
D.轮扁对读书的见解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理学家,已具有现代批判的眼光。
小题3:文章结尾说:“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请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对句中三个“秘诀”所表达的内容作出解释。(每处不超过30个字)
一、二两个“秘诀”:                                                  
第三个“秘诀”: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分)
(1)在欧洲住了二十年,人改变了许多。没法儿改的,是从故乡带出来的胃口。
(2)德国也不是没有一点儿好吃的,比如它的白水煮猪腿,抹了芥末就酸菜吃。又比如烧肘子,煎肠子,烤肉烤鸡,配咖喱汁蘸番茄酱,也还都能吃。但我老是馋国内的吃食。对我最有诱惑的是北京街头那些平民小吃。金黄的炸油条,白嫩的豆腐脑,都是些很普通的东西,在北京早上起来遍地都是。随便谁都可以往露天的早点摊儿上一坐,喝一碗浓稠的炒肝儿,就上半笼小笼包子,只花个几元钱。可在德国在欧洲,这就都是些在梦里的东西了。
(3)我没事儿的时候就在德国超市里东张西望,主要是找能对付这家乡胃口的东西。比较难。洋人的洋餐,我也能吃爱吃。但不像对中国吃食,有一种想念它的亲情。
(4)我刚来德国时,在超市里看见鳟鱼,冰冻盒装,一盒两条。我想这该就是舒伯特“鳟鱼五重奏”里的那条鳟鱼。记得那歌词里唱:“明亮的小溪里,有一条小鳟鱼,快乐地游来游去,像箭儿一般。”小溪里的鱼,味道大概不应该错。我想起了糖醋鱼。我把快乐的小鳟鱼弄了一盒回来。用刀把鱼收拾了,抹些盐,放平锅煎得两面微黄,盛在平盘上。然后在锅里煸葱煸姜煸蒜,加糖加醋加黄酒勾芡,烧了个糖醋汁儿浓浓地浇到鱼身上。坐下来,兴冲冲地用叉子叉块鱼肉,沾了些汁,尝一口。滋味不坏,口感也还行,只是肉有点儿紧。
(5)可是许多东西只有家乡的才好吃。远游在外,容易叫人发许多思乡的念头。那是种思念莼菜鲈鱼的情结,中国古来便有。东晋的张翰因为在外面馋正宗的家乡吃食,口中索然无味,终日懒懒,想想“何事苦淹留”,就大撒手撂挑子,跑回家乡去了。国人都说这行为潇洒,文人们为此写诗作赋,传了千古美谈。
(6)吃鱼的时候,德国人听我讲了这个故事,都诧异起来:“吃好的也算成一种品德?”他们不懂我就因为想吃好的,也在找机会想回趟家呢。
(7)秋高时节,天气凉下来。这又叫我想念起北京的山楂糕糖葫芦。这又是非常普通非常便宜的故乡食品,可又要叫人起莼鲈之想了。
(8)是啊,你看那北京,逢了晴天傍晚,街摊上吊了电灯泡,都贼亮。糖葫芦串儿上的红果子挂了冰凌似的晶晶莹莹,切成块儿的山楂糕湿湿的红红润润,叫人口里涌一股酸甜。那是我对儿时的东安市场最快乐的记忆。
(9)于是,我留了心。想起谁说过柏林有个大植物园,那园子里会不会种植了中国的山楂树呢?隔几天,临近傍晚时候,就和太太专门跑去植物园。运气的话兴许还能摘到两个山楂果儿呢。
(10)那植物园位于柏林西南郊,占地X亩。一大片自然野地,一大片大好风光。平日里空空荡荡,除了鸟儿叫,没见有什么游人。园内搜罗了世界各地的花草树木。那些树像是被随意种下。认真看时,却又觉得暗合着章法。每株植物前都竖着一个小木牌,上面标明了名称习性产地。
(11)经园子看门人指点,说是在一对大银杏树旁边植有棵“中国山楂” 。我们东寻西找,最后在园子西北僻静的一角,看到了那对银杏。我们刚转过银杏树,立刻就看到了“中国山楂”。那树不高,枝干灰褐,丫杈着,有些形状。枝头上挂了颗浑圆的落日,飘散着红晕。四下里没有声响。树下有一大片红色斑斓,仔细看过去,是山里红果子,竟然厚厚地铺了满满的一地!
(12)太太惊喜地叫起来,这实在太出乎意外了。我也吃了一惊,停住脚步,抬头向那树望去。
(13)树静静地立着。轻风中,感觉到树上的叶子在微颤。那些叶子其实已大部脱尽,只两个细枝上剩几个残果。满树的红果已经全部抖落到了地上。傍晚的霞光映了满天,衬得那些果子宝石般的妍红,夹杂在落叶的枯黄中,灿烂得像一席盛宴。
(14)我愕然地站在那里,感到有些搞不明白。这难道会是偶然的吗?心里的感觉有些荒唐。这树料到了我们要来,它分明是已经等了我们很久。
(15)这棵孤独在异乡,黄昏里的“中国山楂”树!
(16)它用了这样厚重的秋实,是在款待一对陌生的家乡游子吗?这意象一下子叫我目瞪口呆。难道这无声的大自然里真的暗喻了情意么?我小心地环顾四周,不见一个人影。野地里静悄悄,草木注视着我们。我有种忽然的感动。去国两万里,树也思乡吗? 我们跑回到车里,找来塑料口袋。两个人从地上捡了尽可能多的山里红果,心里充满了感激。 
(17)回家后,太太找来大锅,将果子洗净去籽,加糖放水熬做浓酱。又小心加进琼脂,候它凝固冷却。我们找来朋友们,在大家的惊喜中,端出了我们的土制山楂糕。整整一个冬季,每次聚会我们都有山楂食品。那是段难忘的时光,温馨的酸甜把我们带回了北京。
(18)冬去春来的时候,我回到了北京。欧洲在心中已离我渐远。不行,人老了我得待在北京。
小题1:文章第4段引用了舒伯特“鳟鱼五重奏”的歌词,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3分)
                                                                            
小题2:文章第5段插入了东晋张翰的故事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4分)
(1)糖葫芦串儿上的红果子挂了冰凌似的晶晶莹莹,切成块儿的山楂糕湿湿的红红润润,叫人口里涌一股酸甜。
                                                                            
(2)树静静地立着。轻风中,感觉到树上的叶子在微颤。
                                                                                    
小题4:结合全文概括,身在他乡的作者对“中国吃食”的依恋有哪些原因?(4分)
                                                                          
                                                                         
小题5:请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并从内容、结构或意蕴等角度说明理由。(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梦巴黎
张清华
在遥远东方的屋檐下不难找到这样的牌匾:梦巴黎。一点也不夸张,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找到一家,甚至很多家以此为名字的时装店、咖啡馆……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海上繁华梦,到如今变得面目全非的乡间小镇,这块牌子被花花绿绿的霓虹灯管装裹着,闪烁在充满着富贵与浪漫之梦的东方之夜里。
可见巴黎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梦。
有太多的东西可供想象:诗歌和玫瑰,骑士和爱情,灯红酒绿的海洋,富有的黄金之都,流浪者与冒险家的乐园。一切的一切,伟大的和渺小的,圣洁的和龌龊的,富丽辉煌和神秘传奇的,会聚在一起,它们变成了一个梦,一种充满了蛊惑意味的气息弥漫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
理解巴黎是从想象开始的,而这想象似乎很难和巴黎这座城市有直接的关系,巴黎是一种理念,一种永恒的关于时尚、艺术、精神和生活的先入之见,它就建筑在纸上,坐落在传说里。你听见哗哗作响的马车铃声,那是19世纪的巴黎你听见美妙华丽的音乐,那是莫扎特的巴黎;你听见隆隆响过的炮声,那是拿破仑·波拿巴的巴黎。
因此小偷和冒险家们来到这里,流浪汉和乞丐们来到这里,拉斯蒂涅、玛格丽特、卡西莫多和艾丝梅拉达们来到这里,没有他们就没有巴黎。就像塞纳河上曾经漂浮的垃圾、污秽一样,这座城市必须要汇聚它所应有的一切……美丽和丑陋,卑俗与浪漫,肮脏与高洁,一切的传奇和艺术。因此巴尔扎克和雨果来到这里,就连希特勒也来到这里。他不可一世地站在艾菲尔铁塔下检阅他的占领了巴黎的军队时,那副得意神情,也好像是圆了一个乡下佬的梦。
一条河给一个城市滋养了梦幻的色彩,塞纳河的波光使它成为了一个梦。巴黎,静静地躺在塞纳河的波光里。河上的一切光与影,都被它摇漾成金子和宝石,然后又折射到游人的梦里,开成绚烂的词语,无言的叹息。
   一座城市是被一条河养大的,在这个意义上,河是城市的母亲。但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城市和河流的关系,是如此地紧密到不可分的程度。她不但创造了他,还使他具有了灵魂,灵气;而他,则反过来把她打扮得如此华贵富丽,使她如此精致妖娆、名声显赫。这是不可思议的一种互相创造的关系,因为这样的创造和激发,使他们彼此拥有了如此充沛的激情和不衰的活力,拥有了无所不在的自由意志。
老旧的房屋和年轻的精神,这也是巴黎能够成为一个梦的原因。没有年轻就不会有梦的躯体,没有老旧就没有梦的温床和氛围。某种意义上,是外省的青年们给巴黎带来了不竭的***和生命力。就像塞纳河水从远方流来,再向远方流去,是他们创造了巴黎,使它不断地老去,又再一次焕发生机。就像于连和拉斯蒂涅,他们的成功和失败,也早已成为巴黎的一部分。
从埃菲尔铁塔上看巴黎,那些站在远郊的高楼,就像是一些刚从外省赶来,排着队想挤进巴黎但又不得的粗俗汉子,显得那么莽撞和没有教养。它们在优雅和贵族的巴黎面前没有任何的优势。要知道,这种优势在世界上几乎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着无可争议的权威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可这是巴黎,在巴黎的高傲和不可思议的风姿面前,它们是一些猥琐的求婚者,无法不显得寒伧和局促。
巴黎给了世界以多大的影响?没人能知道,更无法计算出来。但我知道人们关于现代城市的生活与文化的想象,差不多都是来源于它的蓝本。伦敦、柏林、罗马,甚至纽约,都没有能够像它那样,成为一个“梦”。显然巴黎是有它特殊的东西,是什么呢?我说不清。
(有删改)
小题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巴黎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梦”?(4分)
小题2:作者要写的是巴黎,但文章第一段为什么要从“东方之夜”写起?(3分)
小题3: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解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因此小偷和冒险家们来到这里……没有他们就没有巴黎”的含意。(3分)
(2)文中写到:“从埃菲尔铁塔上看巴黎,那些站在远郊的高楼……显得那么莽撞和没有教养。”请简要赏析这句话。(3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人们关于现代城市的生活与文化的想象,差不多都是来源于它的蓝本”,你认为现代城市可以由此得到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文章简要阐述。(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警惕文化全球多元主义  
①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也进入全球化境域。在前一种全球化中,中国自强不息,很多时候是获益的。但面对文化的全球化,却是我们要警觉的。因为欧美的强势文化,会遮蔽我们民族很多优秀的东西。在这种背景下,简单地强调我们民族的东西,提倡多元主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这个文化的全球境域中,情况已经十分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全球多元主义。
②这种多元主义就是要把各个民族的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来当成一种全球资本扩张的工具。我打个比方,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品牌,要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他一定会把中国的文化符号高举在前面的。比方说麦当劳、肯德基等,这是跟中国饮食传统毫不相***美国快餐。但是它们现在炸油条,卖稀饭。麦当劳前任总裁说,我们就是要把各个地方的本土文化,结合在我们产品里头,成为一种多地方主义。这种麦当劳的多地方主义,就是要“吃”掉全世界。更糟糕的是,我们的孩子如果习惯了这种口味,将来吃油条,他会到美国快餐店去吃油条,甚至认为那才是正宗的中国油条味道。
③再好比电影《功夫熊猫》。这个功夫熊猫身上中国真正的武侠精神并不多,更多的是美国街头的嘻哈精神。再比方说,电影《阿凡达》拍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它里头吸收了很多东方泛灵泛神的思想,那些山水、那些景色,充满了中国的元素。但是我们要警觉的是,它所有的东西包装的都是美国式的家园观,最后还是那种西方式的救世英雄从天而降拯救濒临毁灭的家园。
④在这样的全球环境下,我们当代文化怎么办?再把门关上?做不到!老百姓也不答应。我认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我们主体的创造力量,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所谓主体精神,是指我们这个民族在创生新事物的时候,那个根源上的东西。它包括中国传统的智慧结晶,也包括100年以来我们吸收的西方优秀的成果,以及今天还涌现在我们生活中具有深度的思想精髓。
⑤如果这一点没有挖掘好、看护好的话,就很容易把我们的文化只当作一种旅游商品去展销。如果这样的话,外国人会替你来卖:他的功夫熊猫替你卖,他的阿凡达替你卖。就像是美国的拉斯维加斯,那里充满了所谓的全球风情,有的酒店风格是埃及文化,有的是东南亚文化,有的是威尼斯文化,但精神只有一个,美国式的“胜者王”。
⑥文化跟别的东西不一样,它的果实很难量化。文化不可以治病,但可以养心,像细雨润物般养成一个民族的气质和心灵。所以,文化的质量,在于它恰到好处的品质,而不是简单做加法。我们不能一味注重文化成果的数量,而是要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探寻与建设真正代表我们民族文化与尊严的东西。
1.关于“文化的全球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当文化进入全球化境域时,简单地强调我们民族的东西,提倡多元主义,是远远不够的。
B.多地方主义有可能会让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才是地道的中国文化。
C.《功夫熊猫》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武侠精神,《阿凡达》里头吸收了很多东方泛灵泛神的思想,那些山水、那些景色,充满了中国的元素。
D.有人表面上举着其他各民族的文化旗帜,实际上只是利用它实现其全球资本扩张。
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麦当劳、肯德基出售中国传统食品,其目的是把中国的本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结合在他们的产品里头,成为一种多地方主义,最终完成他们在中国的资本扩张。
B.在文化进入全球化境域的同时,我们民族很多优秀的东西可能会被欧美的强势文化遮蔽。
C.中国文化的主题精神,是指我们这个民族在创生新事物的时候,那个根源上的东西,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智慧结晶。
D.我们不能一味注重文化成果的数量,而是要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探寻与建设真正代表我们民族文化与尊严的东西。
3.联系全文,说说在文化的全球化环境下,应该如何建设我们的当代文化?请概括作答。(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