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
徽州古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地理环境为依托,以其自然文化作底蕴,呈现出其居住建筑的人文底蕴。
徽州民居在外观上第一眼的印象是:青瓦、白壁、黑墙边。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的质地感,而不施丹青;门楼、门罩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画;隔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处处呈现出质朴的自然美。徽州民宅的整体色彩是黑白相间,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这一色调,使人联想起太极图的阴阳鱼: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底蕴。徽州民宅几百年来一直保持这种石质、木质及砖瓦之质的美,色彩素雅淡秀,不能不说是受老庄美学的影响。
徽州民居讲究宅内陈设,摆置得体成了宅院整个建筑不可忽视的特点,是居民文化生活的一种表现。宅内陈设的突出部分是厅堂,位于整栋建筑的中轴线上。多数设楼上楼下两层:上层为陈设祖宗牌位焚香祀祖处,下层为生活起居聚亲待客处,也是重点装饰、注重文彩之所。正面“太师壁”上高悬匾额,下挂中堂对联;紧贴“太师壁”摆一狭长条桌(俗称“画条”)。桌正中摆一长鸣钟,“长鸣”谐音“长命”。钟两边,东置花瓶,西置雕花架玻璃镜,取“东平(瓶)西静(镜)”之意,“钟声瓶镜”谐音“终生平静”“岁岁安详”。条桌前摆八仙桌及太师椅,厅堂两侧设茶几及座椅,侧壁上挂名人字画,厅堂的柱面则多挂制楹联。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这些楹联从内容到形式显然都浓化了徽州村落民居那种恬淡、宁静、幽清的氛围,使人忘却烦嚣,使人心平气和,使人安详知足,使人率真超脱,使人不再束缚于名缰利锁,而知足于粗茶淡饭、细水长流,借一卷图书、一管秃笔、一把锄头,且耕且读,乐享天年。这种氛围给人的印象是,人与自然无时无地不在息息相通;人在此确实成了自然之子,而自然在此又成了人的无体无肤之母,天人感应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因此,徽州民居村落受着千百年来徽州古文化的陶冶,尤其是室内的环境艺术语言也凝聚着不同时期的建筑追求,确实有助于实现人类一直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整体和谐的理想。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人主宰自然这种狂热是欧洲科学思维最有破坏性的特点之一,而主张万物为一体,主张保护自然则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今天,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觉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破坏,开始重新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希望找回对生活的直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寻求根源。越是古老的艺术,越能引起心理的饥渴;越是古朴的造型,越能感受神灵的默化。徽派建筑集徽州大地山川之灵气,融古徽州社会风俗之精华,体现出徽州文化传统那种天人合一的景观美,因此,在旅游开发上有着丰蕴的意义和价值。作为黄山脚下新一代的徽州人,在“打好黄山牌”的同时,要“做好徽文章”,促进黄山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选自《世界环境》,略有删减)
1.从原文看,下列对“徽派建筑的文化底蕴”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保持材料的质地感;建筑色彩摒弃浓墨重彩,以黑白相间为整体色彩,呈现出对东方美学“道法自然”观点的追求。
B.徽派建筑讲究宅内陈设,如挂名人书画,挂制楹联,营造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表现出古徽州居民恬淡、宁静、幽清的生活情趣。
C.徽派建筑在宅内设计中,以“长鸣”谐“长命”,以“钟声瓶镜”谐“终生平静”“岁岁平安”。这一民俗文化反映了徽州居民某些消极的迷信思想。
D.徽派建筑无论是建筑用材还是宅内陈设,均显现出徽州文化传统中那种天人合一的景观美,表现了古徽州居民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2. 从原文看,下列对“越是古老的艺术,越能引起心理的饥渴”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只有古老的艺术,才能引起人们的心理饥渴,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
B.建筑艺术的古老与否是衡量其价值大小的标准,徽派建筑的价值就在于古老。
C.徽派建筑因古老而人文意蕴丰厚,因人文意蕴丰厚而能“引起心理的饥渴”。
D.徽派建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意蕴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
3. 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徽派建筑不仅给人审美上的愉悦,还能给人心灵的陶冶,使人率真超脱,因此,在旅游开发上有着丰蕴的意义和价值。
B.徽派建筑虽然风格独特,意蕴丰厚,但随着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生活价值也将日渐丧失,而仅作观赏之用供人们旅游。
C.徽派建筑“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掘并研究它,有助于实现人类一直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整体和谐的理想。
D.徽派建筑堪称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旅游开发上极具价值,合理科学地开发,可以促进黄山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解析
小题1:不是迷信思想。
小题1:A项“古老的艺术”与“引起人们的心理饥渴”之间无必要条件关系。B项“徽派建筑的价值”不在于“古老“。C项“因古老而人文意蕴丰厚”错。
小题1:“仅作观赏之用”错。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徽州古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地理环境为依托,以其自然文化作底蕴,呈现出其居住建筑的人文底蕴。徽州】;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王祖远
汽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难觅生命的迹象,只有偶尔出现的一蓬蓬骆驼刺、一株株胡杨树和一丛丛红柳木。我心血来潮,给他们封了个绰号,叫抗旱防沙的“戈壁三杰”。
为了揭开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若羌县以东120公里的楼兰故城之谜。我从天山南麓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首府库尔勒起身,沿一路沙尘,把自己交给了一辆全身散了架似的陈旧的老爷汽车。
九月的南疆,天地间干焦欲灼,或许一根火柴足可以把大自然烧为灰烬。这里年降雨量不足3毫米,但蒸发量却超过3000毫米。在这样一种人类难以想像的环境里,我所敬慕的“戈壁三杰”却依然生存,是它们在我来回1200里的行程中,不时地在路边闪现,安慰和鼓励我这位初涉沙漠的远方人。
“戈壁三杰”个个可称为大西北的英雄好汉,它们给了大西北一身豪气与阳刚,顽强地表现着高原上的力量和希望,世世代代向人类传递着大自然内心的激情与信息。
别看那些骆驼刺矮趴趴的,但每枝每叶都坚挺地刺向天空,在飞沙走石的狂风之夜,也从不低头屈服。骆驼刺遍布大漠戈壁,若是没有这些小生命的存在,缺少了这一抹抹绿色的点缀,大西北会增加更多的一片片的和尚头和招来更多伤感的泪水。
汽车在南疆一段死寂寂的沙地上行驶。车行的左方闪过了上千亩的胡杨林,但早已全部死亡而干枯。高矮错落,几乎望不透哪里是林子的尽头。其中一株高挺伟岸,顶尖微微后仰,两根一样粗细的枝丫分别向左右前方伸出,形成了历史的定格。它在仰天长啸,倾吐悲愤与不平。显而易见,数百千年以前,这里一定进行过一场自然界与历史岁月之间惨烈的旷日持久的大搏斗,最终,在“适者生存”的历史进行曲中,这片胡杨悲壮地倒下了,给大自然留下了一片珍贵的遗迹。站着的,仍然那么英武;即便倒下,依旧保留着自己的尊严。人类从这里看到的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遥想若干年前,这片胡杨林曾给无边的沙漠戈壁带来多大一片绿荫,它们头上的枝叶呼唤着云雾,脚下的根系滋生出清泉,紧紧傍在古丝路的一侧。西行的驼队在此歇脚,东进的商旅树下炊饮,凡是跋涉丝路在此受过荫护的人谁能忘记那大漠中的绿荫之梦!
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
这些红柳,有的一丛只有巴掌那么大,零散地趴伏在平坦的沙地上,如镶嵌在黄褐色古老大漠身上的绿斑,为干焦焦的大地带来一丝生气。稍大一点的,细枝底下便有一堆沙。我远近细看了一下,发现哪里有沙堆,那上面必有一丛红柳,二者之间有着这样一种不可分割的缘分。在有些区域,二者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凝聚与表现。沙向红柳聚拢,红柳又依沙堆成长增高。路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沙包,个个圆溜溜的,高一二十米,周长三四十米,上面均有一丛挺直腰杆、成了气候的红柳木,二者都是日积月累、点点滴滴长大成型的。它们这种自然而默契的配合,也正是人类在艰苦的生存环境条件下挣扎奋斗的写照。为了生存,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叹的奇妙现象。
红柳能在沙漠里繁衍生存,当然也依靠自己的本能与特性。我特意留神了一下:若朝着西南方向望去,沙海里全是蓬蓬松松的绿堆;倘若再掉头向东北方看,而那些沙丘全是秃秃的半边光头。红柳避开了沙丘承受烈日的西南面,牢牢地占据着稍稍背阴的东北侧。向下,拼命地把根扎向深处,这是存活的根本;向上,勇敢地与烈日进行抗争,这是与生俱来的品德。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红柳就是这样生活着。即便是在那倒下的千亩胡杨林的身旁,也有一丛丛柳木成长起来。
红柳不是花,但每一丛的上半截,均呈紫红色,远望,如一顶顶紫红漂亮的花冠,点缀美化着这灼烤人肤的戈壁滩。
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到我的人生世界。人的生命不长,也就是那么一段外出的旅程。如果我们能像红柳那样,永不放弃,人生在艰苦的逆境中也能增添无限风光与意义。
小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从修辞的角度或者其他方面,赏析画线处文字。(6分)
小题3:“然而,我的这次西行考察,印象最深的还数红柳木。”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意,概括红柳木的特点。(6分)
小题4: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辗转大漠一个多月,红柳作为生物界的奇迹,偶像般地把一种巨大的力量注入到我的人生世界”,“一种巨大的力量”指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8分)
中华灿烂文明的复兴 国家文化主权的张扬(节选)
艺 衡
①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模式还主要是一种经济模式。我们能否在文化模式上有自己的建树,能否向世界提供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道德和文化理念,这是对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伟大复兴运动的严峻考验。因为中国现代化如果没有能够在文化上为21世纪世界新的文明样式注入全新的价值理念,中国文化没有能够在普遍性文化意义上提供崭新的文化经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就可能落空,我们的现代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这一深远的历史任务其实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真正的精神生命力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信。
②文化的创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所谓通过现代化来解决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通过积极引入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理念,不断激发中国文化传统中活的因子,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新的中国文化传统;其次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从传统文化的内在理路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复活传统文化中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因子。所以我们现在谈到中华文化的时候,既要把儒家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向前推进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又要充分观照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于今天的意义不能因为重提传统文化而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给我们带来了科学、民主、人权、法治这些成果,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制度与精神的文明形态,而且它们恰恰是我们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中所缺乏的。
③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基本共识。“人文”的内涵很复杂,涉及到对“人文”、“人文主义”以及“人文精神”理解。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人文精神的基本价值诉求,但是中西方文化在表述上是不同的,对“人文”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人文”一词,中国古已有之,与“天文”相对应。《周易·贲·彖》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国哲学中的“人文”,即是指“以文明之道(伦理道德)来教化天下”。在西方哲学中,“人文”相对应的英文则是“humanism”,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兴起的一种人文主义思潮,主张思想启蒙,倡导自由和个性解放,以“人道”、“人本”来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神本”的神学主义思想相抗衡,“人道”相对“神道”,“人本”相对“神本”,“人权”相对“君权”。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正是在“人文主义”理念的指引下,高举“人道主义”的旗帜,呼吁“自由”、“平等”、“博爱”,张扬个性,倡导人权,推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由此看来,儒家文化中的“人文”与西方文化中的“人文”可以说是大异其趣,论域不同,涵义也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分别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价值理念。但是,儒家因其对人的关切,其人文内涵和意蕴非常深厚。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以‘人’为中心,这是儒家的特点,因为儒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成为传统文化的特点。
⑤儒家思想,历朝历代都在谈,我们认为人是儒学的原点。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人的自觉。仁义礼智信就是儒家提倡的人的核心价值。儒家以人为本位,必然有人的自觉。张岱年先生指出,“仁”的根本意义是承认别人与自己是同类,在通常的情况下要对别人有同情心,这种古代的人道主义在反对暴政方面有其积极的意义;“义”的根本意义是尊重公共利益,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包含尊重人们的所有权的意义,也包括尊重人的独立人格;“礼”的根本意义是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应遵守一定的规矩;“智”的根本意义是肯定是非善恶的分别,代表了人的道德觉悟;“信”的意义是对别人应当遵守诺言,信与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对待的基本原则。
⑥从以上我们的解读可以看出,这五个字结合在一起,就是大写的整全的“人”字!这五个字凝聚在一起,就是大写的“和”字!这就是我们对儒家文化进行重新发掘,特别是对传统文化人文价值重新发掘得出的结论。
⑦中华文化,至今仍是全体中国人和海外华人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和身份认同。在国际关系的理论中有“文化中国圈”的地缘政治概念。中华文化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她有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和通达的智慧。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发展中国的文化,同时我们也要非常珍惜、发扬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传统,在中国经济崛起、政治影响扩大的背景中,重新认识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挖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将传统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中国现实的软实力,在进一步与全球普世价值的融合中,不断增进中国的文化认同,通过国家文化主权,逐渐扩展中国文化的对外影响,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价值体系的主导的地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为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文学本一书代序,见2010-09-15《 深圳商报》)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儒家提倡的人的核心价值的两项是(5分)
A.黑皮肤跟白皮肤一样美。 |
B.同性恋与异性恋没有本质区别。 |
C.跟政敌在新年晚会上握手是种耻辱。 |
D.为好朋友帮忙,无论干什么都不过分。 |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能否复兴关键看经济能否搞上去。 |
B.中华文化的创新主要靠引入西方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文明价值的思想理念。 |
C.要振兴儒家传统文化,就必须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 |
D.海外“文化中国圈”仍属于中华传统文化。 |
小题4:今天复兴中华灿烂文化有何现实意义?(4分)
秋天的况味
林语堂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
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懔烈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
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不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
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是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
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一九四一年一月
小题1:文中说“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是什么?(4分)
小题2:文学史上对林语堂文风的评价是“闲适幽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闲适”二字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5分)
小题3:本文标题为“秋天的况味”,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况味”的具体含义。(6分)
他们的圣诞,怎么就成了我们的节日?(时事评论)
庄礼伟
圣诞节是基督徒纪念耶稣诞辰而形成的节日,在圣诞前夜,他们要去教堂,肃穆地迎候这个“宁静夜,圣善夜”。
在中国,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没有教堂、没有耶稣的圣诞节。然后,在一个远离圣诞节的日子,当我们回想起满城被商业绑架的圣诞气氛,回想起我们有口无心的“祝贺圣诞”,和电邮里群发的“圣诞快乐”,并联想到“后殖民”、“单边主义”、“文化霸权”等政治词汇,联想到炸馆、撞机、对台军售等等政治事件,我们会有点不甘心地发问──“他们的圣诞,怎么就成了我们的节日?”“他们的公元,怎么就成了我们的纪年?”
向纵深处看,西方更有许多东西我们是无法回避的(而我们能否也为这个世界贡献一些别人也无法回避的东西?)。我们无法回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立宪、代议制、电气化、工业化──它们都是源自西方的产物,我们无法回避市场经济,无法回避高科技和因特网,我们无法回避“和世界接轨”(其实就是“和西方接轨”),我们无法回避ISO9000无法回避GDP、WTO。我们测量自己的生活如何地好了,也要使用德国人发明的“恩格尔系数”。
这时候,我们有一种在精神上被剥光了的感觉:我们还剩下什么?我们就这样不可避免地成为说着中文的西方人了么?
西方在近代启动了人类社会大发展的进程,但人类的进步不能以人类多样性的丧失为代价。事实上,就人类的纪年方法而言,“西元”也只是其中一种。
今年是“耶诞”2002年。今年也是“佛诞”2546年。今年是犹太历5763年。今年还是“孔诞”2553年。今年还是“穆诞”多少多少年,等等。在中国大陆,采用西元纪年也只是近半个世纪的事。今年还是农历壬午年,今天是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乡野的老农在这方面比我们更有学问,因为这是他们的纪年。
这时候,我开始羡慕一些人,他们活在“公元”的世界里,却在内心深处守着另一种纪年。
在文化上,中国有着风格鲜明的传统和纪年体系,对于世界来说,这其实是非常珍贵的人文资源。一年中西方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而传统的中国人在一年中也有自己的时间刻度和嘉会安排,一年的节日以春节开始,以春节结束,祥和饱满。
春节之后,有元宵节,孩童们看尽“一夜鱼龙舞”,而他们也将慢慢地明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况味。
然后有清明、暮春时节,“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还有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何等的放达!我猜想这帮疯狂的书生一定是光着身子“风乎舞雩”的。
然后有端午,龙舟犁开夏天的水面,长者们庄严地祭奠屈原的英魂。
然后是色彩浓烈的秋天,节日密集的秋天:七夕(七月初七)、中元(七月十五)、中秋(八月十五)、重阳(九月初九)。
七夕夜仰望星河时的惆怅与温暖,虽然不如“圣诞”时分伯利恒上空的寒星那么形而上,但它恰恰显现了当世极其匮乏、而中国传统精神中极其富有的人伦气氛。四季里的社戏、傩戏、祭祖、驱鬼、逐疫、送灶神,也远比一个万圣节丰富。
然后是把酒围炉、阖家尽欢的小年、大年。
中国人传统的、地方的节日,还有许多许多,都是贴近土壤的节日,都蕴含着独特的信仰和哲理,我们应当善待这些节日和文化血脉。我们不能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那一天,除了一大堆GDP之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民族,变成了“伪西方人”。
当然,西方的节日可以成为中华文化的补充。
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依然倾心于在中国上下五千年里,从土壤中、从坎坎伐檀的河岸上产生的那些敬畏、疑惑、愤怒、释然、欢欣、谐趣,依然倾心于那些把传统中国人平淡生活连缀起来的嘉节时令、文化血脉。我将在冬夜仰望星空,但它不是天使传达“救主降世”的短信息时,伯利恒牧人所仰望的星空,而是五千年来我们的先辈托怀星汉、寄意寒星的星空,星星织构成雄浑的象形文字,永远让我们膜拜。
(庄礼伟: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与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人文学会副会长,时事评论人,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小题1:作者在“事实上,就人类的纪年方法而言,‘西元’也只是其中一种”一句之后,列举了一系列纪年方法,其用意何在?(4分)
小题2:作者在文中详写了中国的各种节日,目的是什么?
小题3:请说出“他们活在‘公元’的世界里,却在内心深处守着另一种纪年”一句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在这些诗句中, “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因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选自《文史哲》,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表示庆典的气氛。 |
C.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着钟声演变成身份地位的象征而逐渐产生的。 |
D.“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 |
小题2: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2分)( )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
C.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小题4: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3分)
最新试题
- 1分解因式: .
- 2【题文】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 ①~④代表的内容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 3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砝码应放在(左或右)______盘,砝码用______夹取;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里的液体
- 4郭沫若曾写道:“洹水___________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上文中的____
- 5假如你是安阳一中的学生李华,你的美国笔友Jane给你来信想了解中国人过春节的情况。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简单介绍中国人过春
- 6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主持编纂
- 7—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in camping? —_______, but I am af
- 8学习化学后,小勇同学有了如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A.公交车上常标有“CNG”字样,说明这公交车使用的燃料是汽油B.
- 9如图,四边形ABCD纸片,AD∥BC,沿对角线AC折叠,点B落到B1处,CB1交DA于M,那么,折叠后重叠的部分(即△A
- 10吞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参与[ ]A.非特异性免疫B.体液免疫C.细胞免疫D.合成并分泌抗体
热门考点
- 1【题文】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 2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小题1:图中代表亚欧板块的是( )A.甲B.乙C.丙D.丁小题2:下列山脉分布在图中①处的是(
- 3如图,已知△ABC中,AB=AC,AD平分∠BAC,点E为AC的中点,请你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答案不唯一)。
- 4下列各项中加粗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tiáo)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
- 5(15分)一质量的小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一足够长的斜面,斜面的倾角.某同学利用传感器测出了小物块从一开始冲上斜面上滑过
- 6如图所示,一质量m1=0.45kg的平顶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车顶右端放一质量m2=0.4kg的小物体,小物体可视
- 7单词拼写。根据下列句子中所给汉语意思,写出空缺单词的正确形式。(10分)小题1:Some students often
- 8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拧紧螺拴上的螺母是为了增大摩擦B.皮带传动中,皮带与皮带轮之间的摩擦是有益的C
- 9On my way to the market, I happily _____one of my old friend
- 10不等式ax2+bx+2>0的解集是(-12,13),则a-b的值等于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