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社会环境主要是上层建筑范畴的内容。什么是社会环境呢?社会环境通常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通常的解释显...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
社会环境主要是上层建筑范畴的内容。什么是社会环境呢?社会环境通常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通常的解释显然是偏重于物质的社会环境,而对精神的社会环境有所忽视。现实社会中,社会环境除了物质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内容更丰富的应当是涉及广泛的精神因素。
社会环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不仅包括物质环境即所谓城市环境、工业环境等“硬”环境,而且包括人的大脑之内的意识等所有精神因素在内的所谓“软”环境;不仅包括家庭、单位等内部环境,而且包括与此相对应的外部环境等等。
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交织在一起。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时不能截然分开。如地理概念,究竟是自然环境的范畴还是社会环境的范畴?按照通常的说法,地理是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情况。前一部分明确是自然环境,而后一部分说的是社会经济因素,实际就是社会环境。地理环境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有机体,而其中对人才成长的影响主要是社会环境。
事实上,地理环境与自然环境不是一回事。在纯地理环境之上已经覆盖了许多精神的内容,自然的山水草木上面本质的东西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经济发达程度等等,这就完全是社会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作为自然环境,只能是纯自然的部分,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地球乃至宇宙之间生而有之,并非包括人类社会产生之后有所作为的部分。一切经过人类社会“雕琢”甚至已经赋予她特定含义之后的“环境”,就不再是自然环境,而成为社会环境。
小题1:对原文第4段“雕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进行的创造。
B.是指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在纯地理环境之上所作的“覆盖”。
C.是指人类社会赋予自然环境以特定含义的行为。
D.是指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人类对地球乃至宇宙的一切“作为”。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社会环境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人类的生产活动不在社会环境之中。
B.所谓“软环境”包括以下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商业信誉、治安状况、教育水准等。
C.由于经过人类社会的“雕琢”,今天的地理环境已不再是自然环境,而成为社会环境。
D.纯地理环境是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自然界生而有之的,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一切自然环境终将印上人类活动的痕迹,纯自然环境将不复存在。
B.现在讲某地投资环境如何,包括自然环境(如山川、气候等因素),但主要指社会环境。
C.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措施。
D.自然环境的优劣(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农业气候等)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但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社会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政治制度。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社会环境主要是上层建筑范畴的内容。什么是社会环境呢?社会环境通常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通常的解释显】;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
等 雪
唐 敏
1这是我在上海,遇到一场大雪后听说的事,上海是一座远离大自然的城市。是一座人满为患、疲乏和苍老的大城市,但我却听到了这个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等雪。当然,说雪在等雪的人说得极为简单。江南大城市里的雪是留不长久的,像无数匆匆路过上海的外地人,雪过上一夜,至多两夜便离去了。这次雪下来三天了,屋顶上还停满了雪,于是说话的上海人望望窗外的雪,说:“呵,雪在等雪呢。”这种说法像清澈的冷风吹过我的心头,清凉得异常醒目。于是我问:“雪怎么会等雪呢?”好几个人回答我:“哪,是这样的,它也要找个伴呢,等下场雪来了一同去。”
2我想不到在上海藏着关于雪的这样好的传说。雪不是为人类预兆丰年的,也不是人类粮食——庄稼的被子,更不是天上落下来的面粉或糯米粉。雪就是雪,雪等的盼的是当,与人类无关。雪的思维就是如此简单,如同它简单的传说。这传说如此精确地表达了雪的心情,因为江南的雪是短暂的,再也没有比江南的雪要等雪伴更困难的事了,所以江南的雪的爱情故事,才会埋藏在毫无自然气息的大都市上海之中。
3雪对我是亲切的。我在农村插队时,遇到过一场南方罕见的大雪。下雪的那夜,我独自一人睡在农民土屋的楼上。所谓楼上,就是人字梁的三脚架里,三脚架的空洞处,用竹篾条粗心地挡一挡。早上醒来时,屋外一片灿烂的睛光,我以为太阳出来了。仔细一看,天还早,是强烈的雪光唤醒了我。从人字梁的三角形大洞外边,飘进来无声的小雪花,它们停在我的被子上,停在楼板上,停在我乌黑的头发上,除了我的脸上,雪停不住,化成湿湿的潮气。一层绒毛般轻盈的、极薄的雪盖住了我。小雪花一落到我的脸上,就像被烫了一下,它尖尖的角便刺我一下,想跳开去,但已经融化了。我清楚地看着它们六角形的花样,在瞬间消逝。我还用眼角斜斜地看着自己头发上的那层发着蓝色光芒的薄雪,我不敢动一动,怕破坏了雪对我的抚爱和打扮。当我最终不得不起身时,长头发披落下来,我的脸和脖颈第一次感到了头发是这样的冷,冷得彻骨的清凉。雪妆一下子全消失了,在我的身上化成热的雾气。
4不过,那时候我还根本不懂雪会等雪的传说,我只是奇怪雪是最冷的东西,却表现出最火热的情绪。当时我明白的只是一件事,明白了为什么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会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童年看戏的时候,最想不通的就是热血化雪的联想是如何得到的。原来,雪真的是热的。
5不过,我常叹息雪的热情太短暂,带来的却是长时间的寒冷。由于寒冷过于强大,以至人们彻底忘记了雪的热情,一谈起雪,都说冷。现在听到了等雪的传说,我沉默良久,世界上能让肉体感觉到的热,都是会消逝的。不消逝的热是不能用人的手来感觉的。不消逝的是等,是盼,江南是温湿之地,雪像梦一样容易消逝,就是这样的雪,在短暂的生命中还不放弃等待和盼望,雪真是世界上最热情的造物。
6于是我热切地盼望眼前的这场雪真能等到下一场雪。每天我都注视着屋顶上日渐消瘦的雪,每天都没有再下雪,雪病了,发黄、发黑,像枯萎下去的植物。它的伴还没来。雪渐渐地少下去,小下去,像一位乘船远去的朋友。到最后在最冷的朝北的瓦檐缝里,雪消失了,但是雪的伴还是没有来。这情景好像看着一个活人渐渐地死去,好像合上一本书,雪等雪的经历就这样变成传说,留在人们的口中。
7的确,并非所有的盼望都能如愿,但这场雪坚持了这么久才消融殆尽,它把等和盼留在上海的每个屋顶,就像它最初降临的样子。在整个冬季里,这份等待和盼望的热情都不会走。
8记得在大雪化尽的前夜,夜半我惊醒过来,因为我听到了暴雨一样的声音,这强烈、急骤的雨声只有炎热的夏季才会有,而且玻璃窗上真实无妄地溅满了夏季暴雨那样饱满的雨珠。我渐渐明白过来,这是在化雪。雪如此要强,就是融化也在夜晚无人时。雪没有等到雪,它是难过的,当它不得不孤单地离去时,它痛哭了,它最后的眼泪还是那样滚烫,像夏天的暴雨。(选自《中国当代散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说“我想不到在上海藏着关于雪的这样好的传说”。(6分)
(1)这个传说好在哪里?(3分)
(2)作者为什么说“想不到”?(3分)
小题2:作者详写在农村插队时遇到大雪的经历,意图是什么?(6分)
小题3:在“雪等雪”的传说中,作者赋予雪哪些品质?(6分)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借“雪化”这一简单的自然景观,赋予雪以感情,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艺术形象。
B.文章在赞美“雪等雪”这一富有自然气息的传说的同时,对上海人满为患、缺乏自然气息的现状也流露出了一些不满情绪。
C.从“雪等雪”的传说中,作者明白了关汉卿在写《窦娥冤》的时候,为什么把热血和天上的雪联系在一起。
D.“病了”“发黄”“发黑”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雪在等待伙伴时那种因焦灼而渐渐憔悴的形态。
E.文章结尾描绘了一幅“夜半雪化”图,大雪等雪未得而“痛哭”,让人顿生爱怜之情,同时对没来之雪感到气愤。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网络电影
互联网已经把触角伸向了传统的娱乐方式——人们只需用鼠标点击几下,有如电影宽银幕般效果的网络电影就会扑面而来。越来越多背负工作重压的上班族开始把每天上网看电影作为日常生活习惯,因为能在院线放映的电影毕竟有限。网络电影特指专为在网上播放而制作的电影短片,一般播放时间为5分钟,最长也不超过30分钟。从3年前火爆网络的《大史记1、2、3》到前年的《网络惊魂》,从那些“从头到尾就是一个‘玩’字”的博客电影再到今天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春运帝国》,与传统电影相比,“免费”两个字是其所向披靡的有力武器,因为网络电影绕过了电影公司的发行渠道,直接也网友见面,不再像以往的影院电影那样,可以大把大把从观众腰包里掏银子。
从免费到收费,网络电影正经历着从自娱自乐走向自负盈亏的商业化蜕变,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电影院线、音像制品等传统媒体外,这种纯粹为网络制作的电影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观影方式?他最终又能占据多少市场份额呢?
网络电影几乎贯穿着同样特色的主题,那就是颠覆传统、反叛主流,在风格和剧情上都更加接近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且处处可见针砭时弊的冷幽默,另一方面,网络电影又以“无知者无畏”的气魄,向那些享誉全球的知名导演或制片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老鼠爱大米》、《芙蓉姐姐》、《山城上班族》到以博客为平台实现新媒体试验的《这一刻》,网络电影一直走在娱乐时尚的最前沿,尽管很多创作者都像高晓松一样,“并没有想用这个电影来赚钱”,但《小强历险记》主创之一王小峰说,已经有好几个网站找他们谈过发行的事,拍这部电影时损坏了一些道具,能赚回来当然是好事。
博客电影频道更是出资金给有兴趣的网民拍短片,或者花钱买断好的短片。对于好的博客电影,他们还准备进行推广,将其拍摄成长片,进入电影的商业渠道。在他们看来网络电影的制作和宣传成本都比较低,收回成本和赚钱的机会则更多,网络电影的出现,被认为是电影史上的一场革命。各种玩票性质的短片在网上人气高涨,大有和传统电影争食的架势。就像目前流行的文化快餐一样,网络电影的兴起,打破了电影制作的神秘感,把电影拉入了草根阶层,变成了纯粹的娱乐,门槛降低了,谁都可以参与、可以投票、可以成名。有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的网络电影还处于普及阶段,只是敞开大门让大家随便玩,让大家先知道这个新生事物,接下来,随着网络电影质量的提高、投资的增大,收费在所难免,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网络电影发展有两种结果,要么喧嚣一时、昙花一现,要么发展成为特殊类型的电影短片。”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系营销教研室的陈冠认为。虽然只是首次拍摄网络电影,高晓松表示自己一直热衷于高科技,并相信未来的一切无论是创作,发行甚至观众反馈都将与网络有关。而在传统院线看来,说威胁还为时过早,因为在高科技社会,媒体自然是越来越多,但这只是各显神通,顺应潮流,毕竟,在电影的发展史上,网络电影并不是大银屏的第一个“敌手”。对于网络电影的发行是否会与传统发行模式发生冲突,《故事无双》投资方的态度似乎更加客观:“新旧媒体的形式将来肯定是并存的,就像电视至今无法取代电影一样,传统影视剧也是新媒体难以取代的。不过。未来的媒体受众将会越来越细分,因为多种观映方式只是为观众提供了不同渠道和途径的选择权。“虽然时下的这些网上短片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视觉效果都不够成熟,尽管有观众坚持认为在大银幕上看的才是真正的电影,毋庸置疑的是,网络电影的自由度为年轻导演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使得那些想当导演或制片人的影迷们,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小题1:依据原文,下列对“网络电影“的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网络电影只在网络上播放,时间短,其播放时间为5~30分钟,并且收看效果较好。
B.免费是网络电影最大的特点,因为省去了电影公司的发行渠道,可直接与网友见面。
C.网络电影主题鲜明,风格幽默冷峻,贴近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受到上班族的欢迎。
D.娱乐化、自由宽松是网络电影重要特征,它为观众、演员、导演提供了诸多机会。
小题2:不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顶是                                       (  )
A.网络电影通过网站发行,对于制作者和发行人来说既能娱乐又能赚钱,是一件很诱人的事情。
B.和传统电影相比,网络电影制作成本低,给了青年人更多的话语权,其实验作用兼具先锋特色。
C.对于好的博客电影,博客电影频道准备将其由短片扩展成长片,在网络上推广网络电影的商业价值。
D.网络电影因科技含量高而发展成为了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影短片,为观众提供了不同途径的选择权。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纯粹为网络制作的电影短片影响着人们的观映方式,低门槛下暗藏着商机。
B.网络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次革命,随着普及率的提高,必将分传统电影一杯羹。
C.网络电影和传统电影各具特色,现在说前者对后者构成了威胁,还为时过早。
D.大银幕电影不会被其它媒体所取代,因为电影需要安静的环境和艺术氛围。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幸福一小时
奚同发
远远地站在那所大学门前,一直给工友神侃这是“我的大学”的杨小一心里怵怵的。舍不得花钱坐公交车的他,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虽然前些日子落了场雪,路面打滑,嘴里哈着白腾腾的雾气,但他的全身都热呼呼的。
其实小一来这座城市主要是想看看自己当年最想上的大学是啥样子。那所大学是他几年来天南海北打工的精神支柱。
扛了三个月的水泥沙包,在工友们一再请求下,包工头给每人发了50元零用钱。小一用30元在街头三轮车上买到一件棉衣。那天下午,他休了半天工,要穿着新衣服去看“我的大学”。
那所大学太气派了!那高楼、那道路、那残存些许落雪的绿草坪、那些仍然苍翠的大树,都让小一充满自豪。我的娘啊,这就是“我的大学”!
“干什么的?说你呢!”
呵斥声把美滋滋算盘着回去如何向工友们炫耀的小一吓了一跳,离大门十来米远保安就冲他喊。还真负责,瞧,“我的大学”连门口保安都比别的地方负责。毕竟心里有点怵,他磨磨蹭蹭过去,掏出平时自己都不舍得吸的烟递过去,怯怯地说,想进校园看看。保安乜斜了一眼他手里的烟,并没有接,“哼”了一声,说:“不行,学校是能乱看的?”
说了许多好话,最后杨小一不得不郑重地表示:到这座城市打工就是为了能来看看“我的大学”。保安突然笑出一句:“你的大学?”
话说到这儿,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失望至极的他决然转身,仅仅走了两三步,寻思着,就这样走了?不行。再次面对学校,他发现学校西墙外是农田,突然喜上眉梢。
他要沿校园外墙走一圈。墙外的农田里有积雪,一踩两脚泥。他顾不得许多,仰着脖颈,脚尖点地行走,目光贪婪地尽可能伸向一人多高的围墙里面:高耸的教学楼、幽静的小树林……
树丛阻挡了视线,小一急匆匆往前小跑,突然发现了围墙上的一个缺口,想都没想,他就从那儿跳了进去。“咚”的一声,躺在地上的小一全身泥水,原来缺口里侧是一片低洼,一滑一摔,疼得他叫出了声。望一眼斜西的太阳,他咬着牙急急地爬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向不远处的水泥大道。没想到,刚接近路边,正好有个保安迎上来问:你怎么回事?小一忙说,我跳墙进来,只想看看学校,没别的意思……
听他这么说,回过神儿的保安上去就扭住了他,一句也不听他解释。在保安室里,他那狼狈样显然被当成了贼,两手抱头蹲在墙角,裤带也被抽去。几人轮番审讯,说他如果再不老实就交给派出所。半个多小时也没审出什么,保安们对他放行了,并警告他不许再来,若再抓住,就怎么怎么样。
一名保安带他走向大门。此时的杨小一觉得很美气,心里暗暗地宣布:“我的大学”旅游正式开始。虽然受了罪,却能亲自走在校园里,幸福啊!望着学生们谈笑着从身边经过,他想,如果当年不是爹有病,家里没有钱,或许他就跟这些学生们一样。但此念头转瞬即逝,他如饥似渴地东张西望,教学楼、餐厅、实验楼、足球场、湖水……恨不得把这些都装进自己眼里。他很满足,“我的大学”比想象得还漂亮。
出门时,刚走过的笔直的大道上已不见了那个带他的保安的影子,门口还是原来的那个保安。他一眼就认出了小一,责问:你没登记怎么进去的?瞧你身上,咋回事?一看你就不是好人。门卫大声召唤同伴,杨小一又一次双手抱头蹲在保安室的墙角。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5期,有改动)
小题1:请根据小说内容,谈一谈“小一的脸由红变成青紫”的原因。(4分)
答: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杨小一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6分)
答:                                                                      
小题3:对于文中保安对待杨小一的态度和做法,人们有不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                                                                      
小题4: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以“幸福一小时”为题目。(6分)
答: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多事芭蕉
张瑞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晶莹的东西,但用得滥了,反而匠气,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反是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兰竹是不能一列的,倒是与瓜瓜果果的东西颇为投缘。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涵着出尘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了禅意。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散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像个遗老似的。
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丰子恺倒是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看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着的,是这样一种浑然里漫溢着的禅意,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又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说的是那个“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故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
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越让人觉得像无赖。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才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
不过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画里,往往只有做陪衬的份儿,它们常常是要与樱桃、枇杷这些明艳的水果为伍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的是红绿参差的清新可喜。若是枇杷,则一定要染出色来,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浓或淡的背景。
有次读到一则小文,是讲董桥的,题目是“红了董桥,绿了芭蕉”,观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珑可爱。董桥的文字,本就像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本是像极了樱桃。董桥身上的那现代士大夫气,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
当然也有故作风雅的人物,用芭蕉来嬉戏,小情小调的,虽也绮丽,但到底脱不了小家子气。比如清代那个叫秋芙的,就曾在芭蕉上题了诗,与她的夫君玩笑。“是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暮也潇潇。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在芭蕉上题诗,历代都有,本也不是秋芙的原创,秋芙做了,只因为她是那种袅娜的人物,病恹恹地歪在床角,气若游丝的样子,但更多的还是紫陌深处的那种沉沉的没落味道,过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直率天然一些。“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给弄得那么阴气沉沉。她的爱蕉,倒还是早年的口味——个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再掩,也还是要不时地露出来的。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内那样的几株芭蕉,在北地,竟也活出一派淋漓,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欢着。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开篇以梅竹兰与芭蕉作比较,接着用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与芭蕉作类比,继而又以芭蕉比照几种人,其目的就是托物言志,表达对芭蕉品质的赞美。
B.“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这里的比喻、拟人,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芭蕉的逸气。
C.第四、五两段都是写芭蕉只能做陪衬,这与芭蕉桀骛狂放的性格形成极大的反差,在这鲜明的对比中,告诉人们,千万不要像芭蕉那样:心比天高,命如纸薄。
D.文章最后一段分别引用秋芙、李清照的诗词句子,有力说明文如其人。秋芙不配在蕉叶上题诗,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直接表达了她对芭蕉的喜爱。
E.文章以说芭蕉讨人喜欢是因为它有真率的特点开篇,以称赞李清照“切切地喜欢着”芭蕉是因为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结束,可谓首尾呼应。
小题2:作者在写怀素和尚之前,先写了丰子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和作用?(6分)
小题3:结合全文,请分条叙述芭蕉具有怎样的韵味?(6分)
小题4:作者通过联想、比较,写了不少与芭蕉有关联的内容。请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以“多事芭蕉”为题。(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12分,每小题3分)
人是生物,要想健康的活着,必须保持体内的菌态平衡。人诞生后,各种细菌便相继光顾到人体内,成为人体的终生伴侣。
须知,人体自身的细胞有百万亿个,而携带的微生物细胞是人体细胞的10倍。不要认为外来的生物是“异己”,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常微生物群与免疫和代谢在人体内遗传基因控制下,构成了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它们参与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药理、组胚、解剖及其它各个方面的功能和结构的发生、发展及衰退的过程。
研究表明,正常微生物群直接参与集体的生物防御屏障结构。一为化学屏障。正常菌群代谢的产物乙酸、丙酸、乳酸活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形成酸罩等化学屏障,抗拒致病菌入侵及伤害。二是生物屏障。生活在粘膜或皮肤上的正常菌群可形成一个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膜样结构,菌群之间互相作用,彼此协调,相生相克,刺激皮肤粘膜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起到抑制过路菌或共生菌定植、占位、生长繁殖的作用。
综上所述,人是不能离开细菌的。然而,令人忧心的是,诸多不良因素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导致微生态失调。人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不合理地是用现代化的检查,这些都会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机健康。特别是抗生素的狂轰滥炸,看来细菌***死了,旧病未除,新病又起,令医生头痛,患者遭殃。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吃菌之说,研制了微生态调节剂——益生素。
生病后,让细菌治疗,这是当今的崭新疗法。“抗生素之后的时代将是活菌时代,也即是益生素的时代。”这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曦教授1981年说的名言。
小题1:“它们可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句中“它们”指代的是
A.人体自身的细胞B.人体中的各种细胞
C.微生物细胞D.正常微生物群
小题2:后一段引用魏曦教授的名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体内微生态的平衡与稳定是人保持健康的前提。
B.人体离不开微生物细胞,它参与人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整个过程。
C.人们使用抗生素、激素和现代化的检查,引起人体菌态失衡,危及健康。
D.人们要转变观念,生病后要从主要依赖于抗生素治疗转变为主要依赖益生素治疗。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生命存在的三大支柱是正常微生物群、免疫和代谢。
B.各种细菌在人体内的是人体的终生“伴侣”,人体菌态失衡,意味着生命的消亡。
C.滥用抗生素,既***死病菌,也会***死其它有益的细菌。
D.抗生素之后的时代是活菌时代,而具有微生态调节作用的益生素,能起到防病疗
病的效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