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苦  恼契柯夫----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暮色晦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苦  恼
契柯夫
----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
暮色晦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他坐赶车的座位上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
“车夫,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有人喊车,“车夫!”
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的睫毛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军人坐上了车。
车夫嘬起嘴唇,对那匹马发出“啧”的一响,这是叫马往前走的表示。在车座上微微挺起身子,与其说是由于需要还不如说是出于习惯地扬起鞭子。那小母马也伸出脖子,弯一弯像棍子一样笔直的腿,迟迟疑疑地走动了……
姚纳回头瞧着他的乘客,张开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吐出一个字来,只是哼了一声。
“什么?”军人问。
姚纳咧开苦笑的嘴,嗓子里用一下劲,这才干哑地说出来:
“老爷,我的……嗯……我的儿子在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说得清呢?多半是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上帝的意旨哟。”
车夫又伸出脖子,微微挺起身子,笨重而优雅地挥动他的鞭子。他有好几回转过身去看军官,可是军官闭着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姚纳把车赶到维堡区,让乘客下车,再把车子赶到一个饭馆的左近停下来,坐在车座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马涂得挺白。一个钟头过去了,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三个青年沿着人行道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挺矮,驼背;他们互相谩骂,他们的雨鞋踩出一片响声。
“车夫,上巡警桥去!”驼背用破锣似的声音喊道,“我们三个人……二十个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嘬得啧啧的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可是他顾不得讲价了。现在,一个卢布也好,五个戈比也好,在他全是一样,只要有人坐车就行……青年们互相推挤着,骂着下流话,拥上车,三个人想一齐坐下来。这就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该哪两个坐着?该哪一个站着呢?经过很久的吵骂、变卦、责难,他们总算得出了结论:该驼背站着,因为他顶矮。
“好啦,赶车吧!”驼背站稳,用破锣样的声音说,他的呼吸吹着姚纳的后脑壳。
姚纳不住地回头看他们。等到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短的停顿,他又回过头去,叽叽咕咕地说:“这个星期我……嗯……我的儿子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背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算了,赶车吧!赶车吧!诸位先生啊,车子照这么爬,我简直受不得啦!什么时候他才会把我们拉到啊?”
“那么,你给他一点小小的鼓励也好……给他一个脖儿拐!”
于是姚纳,与其说是觉得,不如说是听见脖子后面拍的一响。
“嘻嘻!……”他笑,“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求上帝保佑你们!”
“赶车的,你结过婚没有?”一个高个子问。
“我?嘻嘻!……好有兴致的老爷!现在我那个老婆成了烂泥地……嘻嘻嘻!……那就是,在坟里头啦!这会儿,我儿子也死了,我却活着……真是怪事,死神认错了门啦……它没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姚纳回转身去,想说一说他儿子是怎么死的,可是这当儿驼背轻松地吁一口气,说是谢天谢地,他们总算到了。姚纳收下二十个戈比,对着那几个玩乐的客人的后影瞧了好半天,他们走进一个漆黑的门口,不见了。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了不久,现在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焦灼而痛苦地打量大街两边川流不息的人群:难道在那成千上万的人当中,连一个愿意听他讲话的人都找不到吗?人群匆匆地来去,没人理会他和他的苦恼……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可是话虽如此,那苦恼偏偏没人看见。那份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哪怕在大白天举着火把去找也找不到……
“回大车店里去!”他想,“回大车店里去!”
他那小母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头似的,踩着小快步跑起来。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坐在一个又大又脏的火炉旁边了。“其实我连买燕麦②的钱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爬起来,睡意朦胧地嗽了嗽喉咙,走到水桶那儿去。
“想喝水啦?”姚纳问他。
“是啊,想喝水!”
“那就喝吧。……喝点水,身体好……可是,老弟,我的儿子死啦……听见没有?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的……真是怪事!”姚纳看一看他的话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什么影响也没看见。那年轻小伙子已经盖上被子蒙着头,睡着了。老头儿叹口气,搔搔自己的身子……如同那青年想喝水似的,他想说话。他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跟别人好好地谈过这件事……
“出去看看马吧,”姚纳想,“有的是工夫睡觉……总归睡得够的,不用担心……”
他穿上大衣,走进马棚,他的马在那儿站着。“你在嚼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见它亮晶晶的眼睛。“好的,嚼吧,嚼吧……我们挣的钱既然不够吃燕麦,那就吃干草吧……对了……我呢,岁数大了,赶车不行啦……应当由我儿子来赶车才对,不该由我来赶了……他可是个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活着才好……”姚纳沉默一会儿,接着说:“是这么回事,小母马……库司玛·姚尼奇下世了……他一下子就无缘无故死了……哪,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崽子,你就是那小崽子的亲妈了……突然间,比方说,那小崽子跟你告别,死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小母马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
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
(本文有删改)
注:出自基督教经书《旧约》。②马的精饲料。
小题1:小说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无处诉说苦恼的车夫只得向小母马诉说。联系全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和好处。(6分)
小题3:对小说中车夫姚纳苦恼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小说这个题记概括出了它的艺术构思。小说的情节是根据主人公这句话展开的,全篇就是描写主人公想倾诉苦恼却四处碰壁。
B.小说第一段对车夫姚纳的描写勾画出人物的外形特征。“伛着”写出了车夫姚纳长年拉车身子弯曲的情景;“一动也不动”,活现了儿子死后车夫内心麻木及孤寂的神态。
C.小说很善于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如写三个乘车的青年,他们对车夫或鼓励或调笑,语言尖刻,活画出了他们冷酷无情的个性。
D.小说中大量运用了省略号,对人物的形象及内心活动的刻画起了极好的辅助作用,使语言含蓄、凝练,产生空灵之美。
E.本文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小说就题材来说是生活中的小事,然而车夫的不幸是那个社会造成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严肃的主题。
答案

小题1:既点明时间地点,更表现主人公悲苦处境,‚渲染出寒冷悲苦的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处境,写出了车夫的孤独。
小题1:深刻地反映出人不如马有温情的社会现实。‚马有情而人无情,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并且极大地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ƒ马有情而人无情的强烈对比,有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
小题1:地位低下,连遭不幸。车夫身处社会底层,乘车人可以随意向他发脾气,取笑谩骂。生计艰难,奔波忙碌却挣不到钱,更悲惨的是妻子去世,儿子又离开人间。‚无处诉说的苦恼。儿子死后,他十分痛苦,本想向军人和三个青年诉说,但他们丝毫不感兴趣。向青年车夫诉说,也遭遇冷漠。找不到一个能听他倾诉的人,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的生活中的不幸更加难以忍受,更加苦恼。
小题1:AC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句首段落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小题1:A“主人公这句话”错C“或鼓励”不是真的鼓励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苦  恼契柯夫----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暮色晦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何热水冻结速度很快
有时候,热水的冻结速度反而会超过冷水,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怪异的现象困扰了几代科学家。经过数百次实验,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负责辐射安全的官员詹姆斯·布朗里奇最终发现证据,证明这种现象可能与水中杂乱无章的杂质有关。
热水快速冻结现象被称之为“姆佩巴效应”,以坦桑尼亚学生埃拉斯托·姆佩巴的名字命名。对于姆佩巴效应,物理学家曾提出几种可能的假设,其中包括水分更快蒸发导致热水体积变小,一层霜隔绝了温度更低的水以及溶质浓度存在差异。但任何一种解释都很难让人信服,因为这种效应并不可靠,冷水冻结速度往往还是超过热水。
布朗里奇认为,杂乱无章的杂质才是导致热水更快速冻结的关键因素。过去10年时间里,他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了数百次有关姆佩巴效应的实验,最终发现这种效应基于不稳定过度冷却现象的证据。
布朗里奇说:“水几乎从不在温度降到零度时冻结,通常是在更低温度下才开始冻结,也就是所说的过度冷却现象。冻结点取决于水中与冰晶形成有关的杂质。通常情况下,水可能含有几种类型杂质,其中包括尘粒、被溶解的盐类以及细菌,每一种杂质都能在特定温度下触发冻结机关。核化温度最高的杂质决定了水的冻结温度。”
布朗里奇对两个同样温度的水样(20℃的自来水)进行了实验。他把水样装入试管,而后放入冰箱中冷冻。由于杂质的随机混合导致其拥有更高冻结点,其中一个水样将首先冻结。如果这种差异足够大,姆佩巴效应便会出现。布朗里奇选择自然冻结点更高的水样,并将其加热到80℃,另一个则只加热到室温,而后将试管放回冰箱。他表示,如果热水冻结点至少高出5℃,其冻结速度往往会超过冷水。
可能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区区5℃就是一个足够大的差异,帮助温度更高的水首先“冲过终点线”。而如果以60℃作为起步点,它们在这场冻结较量中便要以失败告终。物体与周围环境——具体到这项实验,指的就是冰箱——的温差越大,其冻结的速度就越快。也就是说,在温度较低的水样达到零下7℃这一冻结点前,热水样首先达到零下2℃这一冻结点,进而以更快的速度冻结,
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布朗里奇表示,其他人在一次研究一个因素时并没有很好地控制实验环境,例如必须控制容器的类型以及水样在冰箱中的位置。但布朗里奇所做的工作不可能终结有关姆佩巴效应的争论。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乔纳森·卡特兹便持怀疑态度。
根据卡特兹的理论,加热能够驱除二氧化碳等杂质,进而提高水的冻结点。这也就意味着,加热实际上提高了水首先冻结的机会,而不是布朗里奇所说的与杂乱无章的杂质有关。他说:“他可能发现了一种与姆佩巴类似的过度冷却效应。”
(选自《科学大观园》,2011年5月下半月)
小题1:下列对文中出现的几个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姆佩巴效应”是指热水快速冻结现象,是以坦桑尼亚学生姆佩巴的名字命名,这是一种不可靠的效应,困扰了几代科学家。
B.“过度冷却”是指水不在温度降至零度时冻结,而在更低温度下才开始冻结的现象,这种现象对水来说是普遍存在的。
C.“冻结点”是指水开始结冰的温度,它取决于水中与冰晶形成有关的杂质的特点,核化温度最高的杂质决定了水的冻结温度。
D.“不稳定过度冷却效应”是指过度冷却现象常常出现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带有不可靠性,冷水冻结速度往往还是超过热水。
小题2:下列关于布朗里奇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用试管取两个温度相同的水样(20℃的自来水),随机混入一些杂质,将它们放入冰箱冷冻,其中一个水样将首先冻结。
B.选择自然冻结点更高的水样,将它加热到80℃,另一个只加热到室温,而后将试管放入冰箱,如果冻结点差异够大,姆佩巴效应就会出现。
C.要想热水冻结速度超过冷水,热水冻结点至少超过冷水冻结点5℃,即冷水样达到零下7℃这一冻结点前,热水样首先达到零下2℃的这一冻结点。
D.如果以60℃为起步点,则热水样的冻结点超过冷水样冻结点不到5℃,那么冷水冻结速度仍然超过热水。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姆佩巴效应是一种过度冷却效应,布朗里奇的实验可能只是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冷却效应,所以,他的发现不可能终结姆佩巴效应的争论。
B.布朗里奇做实验时特别注意控制实验的环境,即容器的类型和水样在冰箱中的位置,这是他发现“杂质说”的关键因素。
C.根据布朗里奇的冻结点与水中的杂质有关的理论,我们可以推知含有少量水分的食物在冰箱中的冻结速度一定比自来水冻结速度快。
D.归根到底,姆佩巴效应的出现,跟热水与冰箱的温差、溶质的浓度,以及溶于水的杂质——盐类有关。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岁月
袁炳发
马倌原来不叫马倌,从省城下放①到韩店村,生产队长②安排他放马之后,村里的人就开始叫他马倌了。
马倌下放之前,是做什么职业的,村里人一概不知,大家只知道他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村里谁家来个信,找马倌给读,谁家回个信也找马倌去写。马倌是有求必应,每次都把村里人应对得满意而归。
马倌刚来到这个村时,并不怎么喜欢这里,但久了却渐渐喜欢上了。
他喜欢上了这里的炊烟、河水、田野、锄头、牛马、鸡鸭鹅狗。
马倌躺在放牧的大草甸子上,眼睛望着湛蓝的天空时,就想:我要把这里改造成人间的天堂!
马儿们在草甸子上悠闲地吃着草,马倌便开始在心里构造韩店村的未来。
晚上,马倌把吃的饱饱的马儿们拴在马棚里后,就匆匆向韩队长家里走去。
韩队长五十多岁,膀大腰圆,嗜酒如命,每天饭桌上酒不离口。
马倌到时,韩队长正坐在炕上的饭桌旁喝酒。韩队长放下喝酒的大碗,问:“马倌,有事么?”
“有。”马倌就坐在韩队长家的炕沿上,把自己对韩店村的未来构想讲了出来。
韩队长听后未语,端起那大碗,一口喝干,队长的媳妇见状立马又给斟上。
队长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他哈哈大笑了几声后,说:“马倌,你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怎么啥都不懂?你来这里是改造自己,而不是来改造什么土地的。懂吗?”
马倌闷着头走出了韩队长的家。
从此,马倌就一门心思地放他的马,把马儿们放养得膘肥体壮。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村里的疯姑娘小云开始天天来大草甸子上陪马倌放马。
其实,小云不是疯,用马倌的话说,是失忆。
小云在失忆之前,正和省城的下乡知青涛热恋。不幸的是,涛在离韩店村不远的那条大河里洗澡时溺水身亡。
小云哭的死去活来,每天无论刮风下雨,她都要去那条大河边上,一坐就是一天。
一次,小云在那条大河边被一场大雨淋了以后,便患了感冒,发烧不止。待烧退之后,小云就失忆了。
大草甸子很辽阔,有风吹来时,马倌就和小云在风里奔跑。跑累时,马倌就和小云坐在草地上。马倌给小云讲一个又一个好听的童话,马倌想用童话的奇幻世界,唤醒小云姑娘沉睡的记忆。
几个月后,小云的肚子竟然大了起来,马倌知道自己百口莫辩了。
果然,村里的人都说是马倌把小云的肚子搞大了。
小云的爹妈也天天找马倌哭闹。
韩队长见到马倌破口大骂:“马倌你真是畜牲,连个疯子都不放过!”
马倌说:“不是我。”
无论马倌怎么解释,韩队长和村里人都铁定了小云的肚子大是与马倌有关。
最后,由韩队长决定,让马倌娶了小他二十多岁的小云。
傍年根儿底时,小云生下了个男孩儿。转过年的春天,马倌被落实政策返回省城。这时,韩店村的人才知道,马倌原来是省城一所著名的大学心理学教授。
返回省城的教授,继续着他和小云的日子。教授每天上班执教。小云虽然失忆,但洗衣做饭照顾孩子却都是能料理的。
每天晚上,饭后,教授都要拿出一副扑克牌,陪小云玩。教授说这是在梳理思维,有利于小云的记忆恢复。
教授和小云玩坏了一副又一副的扑克牌。日子在教授和小云手里的扑克牌中,飞快地流逝着。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
教授离休了,小云的儿子也长大了,去了一所大学读书。
一天,教授正在和小云玩扑克牌时,教授脑袋突然一歪,便人事不省了。那一紧张的时刻,小云感觉自己的脑袋“嗡”地一下,记忆便恢复了。
小云立即打电话叫来救护车。
抢救无效,教授因脑出血而死亡。
小云在整理教授的遗物时,发现了教授写给她的一封信。
小云:
人终究是要死亡的,为防不测,我事先给你写下了这封信。
我走后,如果有一天你的记忆恢复时,记住,一定要把儿子的亲爹找到。
小云看完教授的信后,便开始没日没夜地在大脑深处寻找儿子他爹。
一个雨夜,一道闪电之后,小云的面前突然很清晰的闪现了当年韩店村韩队长那副红紫的面孔来,甚至还有一股令人恶心的酒气也扑面而来。
小云立即报案,写一纸条:马倌,孩子他亲爹找到。
然后,把纸条丢进脸盆里焚烧了。
附注:①下放: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干部、知识分子等到工厂、农村等基层工作生活。②生产队长: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组长。
小题1:小说中的教授(马倌)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4分)
小题2:小说并没有太多关于时间的词语,作者为什么要以“岁月”为标题?(6分)
小题3:有人认为,小说中“失忆”和“恢复记忆”的情节设计不巧妙,你是否赞成这样的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7分)
小题4:下列各项中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一开始介绍主人公的时候,不直接说明教授的身份,只叫他“马倌”,使主人公的身份变得很神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韩队长见到马倌后故意破口大骂:“马倌你真是畜牲,连个疯子都不放过!”充分表现出他阴险狡诈的性格特点。
C.小说描写了马倌和小云牧马时的情景,虽然只是白描,却表现出了人物的轻松和自由,让原本黯淡的岁月有了一抹人性的光辉。
D.小说直到最后才道出当年的真相,洗雪了教授的冤屈,而小云将纸条焚烧,正是对教授最好的告慰。
E.小说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韩队长和教授对比,村民和韩教授对比,小云前后状态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人物变得更加鲜明、生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蓝窗帘
王 哲
一扇四翼紧闭的小窗,被一袭绿色的印有大芭蕉树图案的窗帘笼着,那窗,便有了一幅雨打芭蕉的南国意境。
她站在窗下,醉在这意境中,心,不知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还是脱出到渺远的神往里,竟飘飘悠悠地升忽。两眼被升忽弄得涩涩的,涩出几分凝滞。
她在这儿住了四年,又离开了四年。八年了,一个女人,能从记忆中搜索出几个八年?她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儿,也许就因了那场变故。其实,有了这场变故,她更不该来。小窗内,曾有她那么多青春的梦幻,就是这场变故,把那些美的、甜的梦幻,包括她的青春一古脑儿全葬了。可她,还是来了,来到这四翼紧闭的小窗前,像要找回那场变故使她丢失的一切。
小窗还在,却到底没有了当年的痕迹。
当年,她20岁。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八个姑娘天南海北地聚到一起,共同拥有了这扇小窗。那时的姑娘心细哟,定期擦玻璃,抹窗框……每人尽八分之一的主人之责,她揽下了做窗帘、按时拆洗窗帘的活儿。她上街了,在一匹匹花布中徜徉。最后,她选中上一块淡蓝色的涤府绸。淡蓝,象征平和,宁静。她愿八个八分之一相加,永远等于八分之八。
小窗的尺寸是用皮尺精确地拉出来。买布的钱是八个姑娘嘻嘻哈哈凑份子凑的。可她却让售货员按尺寸的一倍剪下那布,多一倍的钱是她自己付的。
她找来八根细铁丝,在小窗四翼的上下底边处各拉上一条,淡蓝色的府绸也剪成了四块,穿在铁丝上,两头一拉直,多出一倍的布料就折出一道道极规则极细密的皱,一轮轮,煞是好看,姑娘们都赞她的手艺。她也为这杰作颇自得了一番。
每年寒暑假,她都把这蓝窗帘带回家去,轻轻地揉净,细细地熨平,又一轮轮挂起。寒来暑往,四个春秋,她从没有忘记。
就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最后一次洗熨这窗帘,望着日照风蚀得已有一些泛黄的皱折,她落泪了。她精心地把窗帘留下来,为将来的姑娘,留下一片淡蓝色的温馨。
一走就是四年。四年中,她梦一般地结了婚,又梦一般地离了婚。充满淡蓝色温馨的生活,有吗?她惶惑。她不甘。她欲找回青春的梦幻。于是,她来了,来到这扇小窗前,像凭吊古迹般站着。她在凭吊逝去的岁月。
是她站得大久了?小窗那紧闭的四翼忽然洞开,伸出张圆乎乎的姑娘的脸。一张写满了青春活力的脸。像她当年一样。她不禁怦然心动。那眼就又有一丝酸涩。                  
“你,找人吗?”
“不。看看。”她的眼,望着飘拂的绿色。
“看什么?这窗帘吗?你喜欢它?”
圆脸姑娘问了一长串。她点点头,是想不辜负姑娘的企盼,凭直觉,她猜出这窗帘一定是这姑娘买的,挂的,像她当年一样。但是,她毕竟不甘心。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呢?她似乎是为了寻找这个而来的。
“你,在这屋里住了四年吗?”
“对。马上要毕业了,真有些不舍。”
“刚来时,这窗上有窗帘吗?”问话时,她有些小心翼翼。
“有。淡蓝色的,许是高班同学留下的。”
她分明感到一阵激动。
“为什么不挂呢?”
“早换了。干吗还挂那泛了黄的东西。”姑娘擎起了一片绿色。
姑娘的话证实了她开始的猜测。她最后望了一眼大芭蕉树的绿窗帘,望了一眼被绿色映了的圆脸姑娘,转身走了。
换了,换成新的。是呀,日子不也一天天都是新的么?逝去的,已经逝去。难道只有到往昔的梦幻中,才能找到淡蓝色的温馨吗?她这样问自己,步子便一下下坚定起来,她走去,再没有回头。
小题1:小说中写道“但是,她毕竟不甘心”。请联系全文,简述“她”为什么不甘心。
小题2:从全文看,小说以“蓝窗帘”为标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4分)
小题3: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纯属画蛇添足,删去更好。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由。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字阅读(9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小题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小题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小题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4分)
财富和包袱
①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②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③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④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⑤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
⑥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小题1:请举例说明传统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又是民族的沉重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6分)
小题2:第⑤段“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传统的什么特点?(4分)
小题3:根据选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