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思想乃国之利器大国之间的竞争与角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为战略智慧的博弈和比拼,“思想才是国家最微风里的武器”。解放军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对...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思想乃国之利器
大国之间的竞争与角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为战略智慧的博弈和比拼,“思想才是国家最微风里的武器”。
解放军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对军事智库的建设如此用心用力,也正是更加看重“外脑”发挥决策咨询作用的重要体现。
其实,“科技强军的同时,必须加快思想强军”的警示,时时被中国专家提起,尤其是近年中国外部安全环境有恶化趋势下,中国军事战略决策的难度和风险都在加大。而紧迫的现实是,中国目前缺少世界一流的军事战略智库,中国在安全和军事领域的思想力、决策力以及军事战略管理能力还都在亟待加强。
尽管中国自古就有智囊参与决策的案例,但目前中国智库阵营的建设与西方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仍处于发展阶段,远未成熟。
有外国学者曾评论说,中国在很多时候是一个信奉领袖魅力与领袖智慧的国度,这种文化基因使中国的决策者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真正重视智库的作用。在很多时候,中国的智库担任的是对官方决策进行跟进式研究或解释阐述的功能,而非事先建议或先导式预研。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央就曾在总参谋部作战部设立了“战略委员会”。上世纪80年代还曾经在总参谋部名下成立“国际形势研究小组”。这些都体现着中央对于军事智库建设的一种尝试,只不过并没有进一步地跟进。
近年来,智库的巨大作用与中国智库水平的不对称越来越为国家领导层所重视。解放军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如此突出军事智库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循了国家重视智库建设的思路。
目前,军事智库已经成为了中国智库集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两家核心军事智库外,还有中国国际战略学会、战略与管理学会、中国防务产业研究中心等相对松散的智库机构。
以此次军事改革为契机,中国的军事智库很可能迎来发展的跃升期。
未来,中国军事智库在人员构成上可能会更加多元合理,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美国高级军官与智库之间的“旋转门”机制。一些在军内担任过高级领导职务,参与过重大军事决策的官员可能更多地加入到智库队伍中来,以一种实践、理论相结合  
的方式生产思想。目前,国防大学在引进教员和科研人员时就非常重视部队任职经历,唯学位至上的时代已经过去。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军事智库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中国目前缺少世界一流的军事战略智库,智库阵营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
B.在新一轮的军事改革中,军事智库已成为了中国智库集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中国领导层历来重视智库的作用,远在古代,就有智者参与过重大军事决策。
D.早在上个世纪我国就曾对军事智库建设作出过一些尝试,只是不具备延续性。
小题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国竞争,胜负取决于战略智慧的高下,思想乃国之利器。
B.中国外部安全环境恶化,加强军事智库的建设已迫在眉睫。
C.中国在安全和军事领域的思想力和决策力确实还有待提高。
D.中国目前的核心军事智库有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两家。
小题3:从全文来看,以下概括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为主的智库建设,已被中国提上了重要的战略议程。
B.目前,中国军事智库已涵盖大学、民间几个层面,兼具决策咨询与执行功能。
C.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是中国军事智库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D.军队的强大需要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硬实力”,更需要发达智库的“软力量”。

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解析

小题1:故意夸大,“历来重视”有误,“中国的决策者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真正重视智库的作用”,这虽然是外国学者的评论,但文章是作为正面观点引入的,这在上下文都有佐证;另外,真正重视,那是“新一轮军事改革”和“近年来”的事。
小题1:绝对化,“取决于”有误,原文说“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为”。
小题1:无中生有,军事智库是“外脑”只发挥决策咨询作用,不具备执行功能。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思想乃国之利器大国之间的竞争与角力,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为战略智慧的博弈和比拼,“思想才是国家最微风里的武器”。解放军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对】;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7分)
故乡的槐树
再过几个月,絮暖的春日就会蹒跚而至。站在逼仄的庭院中,留恋地打量着这棵虬劲苍然的古槐,一片茫然;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她。
古槐移栽至此已有百年历史,沧海桑田,犹然春萌夏华,枝叶丰茂。槐根盘根错节,破土兀立,穿屋基而出。枝干侧仰,右侧有碗大空洞;枝条旁逸斜出,贴墙而上。槐体枯干葱茏,枯干处,树洞存贮清水斗许,澄澈可鉴,至冬日而不枯;葱茏处郁郁苍苍,参天而立,槐叶随风飘逸可人,花朵串串,清香四逸,满园春色。秋风萧瑟处,遍地秋叶秋蕊,脚踏上去,松软沁骨,心神俱静,秋的韵致便清清爽爽地驶入眼底。这时,泡一壶酽茶,夜坐槐树下,听秋风穿墙而过,听槐蕊落地有声,听秋虫鸣唱心曲,仿佛进入一个通灵的天地。庭院暗狭,前后被大伯、二伯两家院墙夹堵,拘谨而急促。父亲几欲搬迁,但又对老屋恋恋不舍,安土重迁。后来家中人口渐次增多,院落更显得捉襟见肘。最后,家人反复磋商,决定伐掉古槐,挪开一片天地,备兄弟姐妹舒腰展足。不过,父亲后来还是改变了初衷。父亲讲,就在当晚,一位布衣布袍、手拄龙头木拐的老者进入他的梦乡。老人神情黯然,面容憔悴,自言身为槐神,历陈功过是非,只说得父亲心酸凄怆,欷歔不已,难以自持。飒然惊觉,竟是南柯一梦。父亲披衣出户,但见月色如洗,清幽苍凉,古槐枯叶,飘落满地。自此,父亲打消了开解他的念头。
古槐屡遭困厄祸灾,想来令人凄悲。日军入村,各家搜寻,凡能值钱的物
品尽被掠夺。祖母拿不出像样的东西,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挥舞着军刀向槐树猛砍,借此恐吓祖母。日军离去后,浑身颤栗的祖母用厚厚的棉布把槐树的伤口裹了又裹,心疼流泪,担心她会枯萎而逝。国军驻扎在离村子不远的高山上,经常进村骚扰。母亲养了几只下蛋的老鸡,国军饿虎扑食,进家猛追,可鸡偏偏飞上了槐树,几个兵端起步枪一阵猛扫,那只母鸡自然难以幸免,就连槐树也枝断叶残,伤痕累累。母亲急得哭天抹泪,对槐树全然是内疚和心疼。破四旧那些年,村里揪人批斗,斗来斗去,没有什么花样,不知怎地就扯到我家的百年古槐。队长出语惊人,没有比这更旧的了,不破她破谁?天才的构想自然
是悲苦的结局,一村人将我家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槐树被用粗麻绳捆绑起来,村长拿着几张破纸煞有介事地胡说了一通,三十八条罪状成立,随之,山呼海啸,三五个彪形大汉用粗壮的狼牙棒对树猛击,可怜那棵古槐转眼间皮开肉绽。我就站在惊魂中的母亲背后,满眼含泪地看着这惨烈的场面,脑中一片空白。对于这棵槐树,我觉得她对尘世已然倦怠,必不会复活。谁知,来年开春,嫩芽从枯枝下悄无声息钻出,绿油油,嫩青青,顿时给这尘世带来些许暖意。
对这棵百年古槐,我充满万千感激。艰难岁月,她向困窘中的全家无私地献出槐叶槐蕊,让我们渡过难关;在我精神极度消沉时,她以昂然的姿态和溢眼的绿意给了我精神的慰藉。
我决计开解古槐,其实是私心在作祟。古槐百年,天灾人祸,沧桑岁月,磨折不断。千难万险中,她可曾有过伤心苦痛的泪水?可曾想寻得一丝温心的安慰?可曾有清风细雨、雨露甘霖?我将以刀砍斧削这种最残酷的方式让她得以解脱对今世的愁肠百结,或许,她将在春意盎然中像凤凰涅槃般获得永生。
站在院落里,仰望古木参天,肃然中有点愧疚和不安。再过几个月,又会春意浓浓,对这棵生死相依相伴的古槐,我会改变开解她的初衷吗?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我决计在冬末春初开解它”“父亲打消了开解它的念头”“我会改变开解它的初衷吗”等等,从全文看,“开解”这个词的意思应理解为“砍伐”。
B.古槐移栽至“我”家院中已经百年,枝繁叶茂、郁郁苍苍,已经含有“灵气”,父亲最终没有砍掉它,就是因为古槐通灵。
C.古槐屡遭困厄灾祸,抗战时期受日军残害,后又遭国军骚扰,最严重的是破四旧那些年,古槐最终被狼牙棒猛击致死。
D.古槐和“我”“生死相伴”,因此,“我”一定会“改变开解他的初衷”。
小题2:请从内容角度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当中的作用。(5分)
小题3:简要分析槐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5分)
小题4:这篇散文的主旨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随着网络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日益增大,网络表达越来越成为中国老百姓公共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与此相伴随,网络上的言语不负责和情绪化渲泄,甚至语言暴戾,也日见显著。
网络表达的空间扩大说明社会的开放与自由,而网络暴戾却也是这种开放与自由的副产物,如果民主化建设要的就是这种正负效果的相生相抵与相克相消,那就正好授人以柄,给“需要被管”的说法提供了论据。结果,我们会发现一个两难的困境:如果一任暴戾泛滥,将可能重新培植暴力与激进,而进行管控,又可能让慢慢打开的闸门重新合上。两种情况,都对渐进深化的政治改革十分不利。
我在3月5日的专栏文章《我看30年之政治变化》一文中,曾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变化的基本趋势和特征做过分析,其大意是说这种变化主要围绕经济与社会的开放而发生,又主要服务于市场社会的恢复和发展。这既是充分肯定,也陈其不足,即认为从今往后,基于政治自身的变革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已经注意到,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打破权力无所不在的垄断,但垄断的消解却未必一定会自动产生民主政治与公民社会。
中国网络公共化表达的出现,与因特网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的强大能力有关。因为这种日益强大的能力,让各种实名或匿名的意见表达挣得了一片天地。然而,这种应运而生的公共空间虽然对现实产生了影响,其效应却仍然迂回曲折,以致在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呈现反差。正是这种反差,给网络暴戾留下了空间,让各种极端化的思潮与情绪可以借此孕育发酵,并获得响应。而且,往往现实表达的成本越高,网络表达的热度就越高,相应,网络暴戾的程度也就越高。
道理很简单,要求一个带有情绪的发言者恪守理性、包容与责任,那是很有些苛求。而且,对于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人来说,简单往往比复杂,概念往往比分析,叫骂往往比说理,批判往往比理解更具有影响力,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叫骂与泄愤充斥于网络。
其实,这种现象,在其他领域也都或多或少地有,它其实是一种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恶搞,是众声喧哗中看谁音量大的比赛,也是管控社会一旦闸门松开后所势必会产生的现象。
所以,治理网络暴戾,并不是要一味对其删节,而是要以现实中日益健全和开放的表达作替代,让公民在实名、且受到充分法律保障的现实环境中自由发言,充分享有对公权力的评论、批评与监督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合作,包括建设性批判的精神。而当一个社会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批判提供了足够充分的空间时,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暴戾自然就会失却影响力。
基于此,完善网络表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公共舆论空间的建立。其实。古代贤君已经知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的道理,现代治理更应该讲究因势利导,以建立健全正当的权利表达机制为上。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公民社会的发育,才是消解和战胜各种激进主义的至上之道。
人类的政治史早就说明,理性与建设性批评是一个社会公民文化成熟的标志,而冷漠与暴戾的并存或两极摆动,则是臣民文化的双生子,后者除了营造被动的顺从,还同时培植情绪化的逆反,而从臣民到暴民,其间也并不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精神鸿沟。所以,理性、温和与忠诚,从来就是开放与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思想意志的集中,最终只会让权力意志自身受到损害。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网络暴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暴戾”是一种充斥于网络的极端化思潮与情绪表达。
B.“网络暴戾”是一种不需要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恶搞,变现为叫骂与泄愤。
C.“网络暴戾”是臣民文化的产物,它一定会促成人们从臣民到暴民的转变。
D.“网络暴戾”是一种激进主义的表现,它会营造被动的顺从,同时培植情绪化的逆反。
小题2:下列各项不属于“网络暴戾”产生原因的一项是(  )
A.经济与社会的开放与自由使网络表达的空间扩大,却也产生了副产物——“网络暴戾”。
B.“网络暴戾”的出现与因特网技术的复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通的强大能力有关。
C.现实与网络世界之间的反差,让各种极端化的思潮与情绪孕育产生。
D.现代治理更应该讲究因势利导,以建立健全正当的权利表达机制为上。
小题3:下列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能任暴戾泛滥,那将可能重新培植暴力与激进;也不能进行严格管控,那定会让慢慢打开的闸门重新合上。两种情况,都对渐进深化的政治改革十分不利。
B.网络暴戾的程度高是因为人们在现实中表达的成本高,治理网络暴戾,要以现实中日益健全和开放的表达作替代。让公民充分享有对公权力的评论.批评与监督权。
C.当一个社会为理性.中庸与建设性批判提供了足够充分的空间时,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暴戾自然就会彻底消失。所以,完善网络表达的根本出路还在于公共舆论空间的建立。
D.思想意志的集中,最终只会让权力意志自身受到损害。所以,理性.温和与忠诚,从来就是开放与自由选择的结果。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坚守的胡杨
李首峰
胡杨生存的环境,多为缺雨少食的荒漠之地,被视为生命的“禁区”和“绝境”。胡杨却选择在这样的地方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创造大漠的繁荣。
许多生命以为,胡杨是浸泡在苦难里的生命,表示莫大的同情和怜悯。其实,胡杨对“苦”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胡杨认为,“甜”有多种表现形式,自己遇到的“苦”其实是“甜”的一种,是一种特殊的“甜”,是一种奇怪的“甜”,这种“甜”的营养价值举世罕见,弥足珍贵。
面对逆境和苦难,生命纷纷出逃,而胡杨选择了坚守。胡杨的坚守不是死守,是智慧地坚守。戈壁荒漠干旱少雨,植物降生的机会很少、也很小。机会虽少,但不等于没有。机会虽小,但不等于不能成事。关键在于对机遇识别的能力和抢抓机遇的能力,关键在于抢抓机遇的速度和效率。胡杨把自己的种子装上翅膀,随时做好起飞的准备。生命一旦装上了翅膀,也就不受原有环境的局限了,带翅膀的生命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胡杨带翅膀的种子在空中翱翔,满天都是胡杨侦察机,对于大地上的生机,胡杨定位准,俯冲快,哪里一旦被雨洒落的甘霖浸润,胡杨便以惊人的速度落地生根,根以极快的速度向下掘进。胡杨在少儿时代,不求长得快,但求把根儿扎得深,根只要能与地母的血脉连在一起,任何营养都不缺了。根只要四通八达,体系健全,再大的风,胡杨也不惧了。
干旱无雨的季节,是胡杨生活困难的时日。但胡杨早已订好应对的预案。胡杨又称“异叶杨”。胡杨的叶片多姿多彩,有柳叶形的,有榆叶形的,有杨叶形的,还有其它叶形的。柳叶类似松柏的针叶,当气候干旱时,柳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减少根对地下水的提取。杨叶类似植物的阔叶,当胡杨突遇过路的洪流纠缠时,阔叶加大水分蒸发,可以减轻洪涝的伤害。阔叶强劲的光合作用,又可促进胡杨的生长和繁茂。
碱,是许多植物望而生畏的东西,但胡杨不怕碱。人体在排泄垃圾,躲避腥臭,而植物把垃圾当营养,把腥臭当芳香。这世界没有废物。只要是发生的,都是合理的;只要是存在的,都是必要的。每一种物质都有特殊的用途。动物不需要的,植物需要,动物和植物都不需要的,地母需要。许多生命都在逃避碱的伤害,但胡杨不逃避,胡杨选择了融合。你是一把火,我也变成一把火,你就烧不着我了。你是“苦难”,我比你还苦,你就苦不疼我了。胡杨让自己习惯于碱的味道,习惯于碱刺激亢奋的感觉。后来,胡杨决定把碱装在自己身上,那高大的躯干,仿佛一条背袋,胡杨把自己变成背负“苦难”赶路的人。碱被胡杨收缴,碱性就发作不起来了。胡杨把自己变成吸碱的磁石,使那些怕碱的生命得以安然生息。
胡杨带翅膀的种子天生会飞。大漠里的风,助推力极强,胡杨想到多远的地方去,愿望都可以实现,胡杨“跳槽”的能力比谁都强。但胡杨不喜欢“跳槽”,它喜欢“大漠落日”的悲壮,喜欢金沙劲舞的欢姿,喜欢会走动的沙丘神奇的活力,喜欢漠风激越悠扬的长号。当深秋来临,寒霜爬上枝头,胡杨便借助霜的能量铸造一身金币,展现生命的辉煌。有人把胡杨的孩子从荒漠掠走,植入风调雨顺的城市的街区和花园,胡杨在那里长得很茂,身材颀长,肌肤如玉。胡杨也懂养尊处优,但胡杨更习惯于那种“奇怪的甜”,只有那种奇怪的甜才能催生胡杨特有的风骨。
胡杨在坚守。为什么要守住那片不毛之地?因为不毛的土地需要绿色来拯救。需要,就是胡杨的选择。生命升华到一定层面,就变得非常简单了,简单的思想里只有“选择”,无需再问那么多“为什么”了。高尚的生命,高尚到一定高度,就变成了语言的矮子。智慧的生命,智慧高深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拥有智慧,智慧化作了单纯。
(节选自2011年第1期《散文百家》)
小题1:如何理解“高尚的生命,高尚到一定高度,就变成了语言的矮子”?请结合文意加以简要的分析。(4分)
小题2:为什么说“胡杨的坚守”,是“智慧地坚守”?(8分)
小题3:文中写胡杨被植入城市的街区和花园,长得茂盛颀长,这样写有何用意?(6分)
小题4:文章第二段说:“许多生命以为,胡杨是浸泡在苦难里的生命,表示莫大的同情和怜悯。”结合全文内容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关于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堂吉诃德梦中行侠仗义,挥剑到处乱刺,把客店里盛满红酒的皮袋当作巨人给刺破了。红酒像血一样四处流淌。桑丘以为是主人砍下了巨人的脑袋,还说这客店中了魔法。店主人气得诅咒:“谁戳破了我的酒袋,叫他的灵魂到地狱里泡着去!”
B.董卓从洛阳迁都长安,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于是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董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此时,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得到玉玺,然后去了江东。(《三国演义》)
C.怡红院枯了一年的海棠突然在十一月开花。贾赦、探春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但贾母执意认为这是好事。且请众人来赏花作诗。凤姐见花开得奇怪,私下里告诉袭人铰块红绸子挂上避邪。宝玉见到花开,心中涌起无限丘壑,竟在匆匆换衣后发现通灵宝玉不见了。全家上下一片忙乱,却瞒着贾母。(《红楼梦》)
D.《家》重点塑造了善良却柔中有刚的梅、抑郁的瑞珏、贤惠的鸣凤三位女性角色,她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但结局都是悲剧性的。(《家》)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还原真实的滇缅路( 作者:章东磐)
①今天你从昆明乘汽车前往畹町,当年的滇缅路已经一寸都看不到了。 宽阔的高速公路让汽车可以像风一样穿过崇山峻岭。深沟和两山之间,被数百米高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架成坦途,太大的山就挖一个长长的大洞,让几辆并行的汽车毫无阻滞地冲过去。习惯在山路上盘旋的司机们爽得一塌糊涂, 上百公里可以一直踩着油门走,极速狂飙如飞,结果真的从高上云端的新公路上飞了出去,他们在将近一分钟后才会掉落的地方,很可能就是最早的滇缅公路。
②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哪条山路上流过这么多的鲜血。这条1100公里的公路,有超过40万至少6个国家的军人阵亡在与它直接有关的战场上,如果再加上至少两倍于此数的中缅两国死难平民,则这条蜿蜒的崎岖山路上每一米都是一条人命,每一米都仰面朝天地躺着一位死者,他们手拉手从云南省会昆明连接到缅甸的交通枢纽腊戍。也就是说,这条路从修筑起的不到5年,几乎用人的骨肉又重新铺了一遍。
③一直到新世纪来临的时候,我们实际上都并不知道这条公路对我们整个国家的意义,似乎也没有人认真地研究过它。

④1999年,我第一次自己驾车驶上滇缅公路,开过大理之后,还有不少的路段依稀保存着当年的样貌。时近黄昏,金色的阳光斜斜地洒在路上,让那条被60年的汽车轮胎和鞋底抛光成晶莹剔透的塘石路灿烂之极,衬着背后苍黛的远山,有一种渐上天际的绝世之美。这种叫做“塘石路”的路面是滇缅公路的特色,在今天所存无多。它是用俗称“狗头石”的长条石块竖着挤压排列成路面,两侧再用巨大的石块挡住它们,使每一块石头经年累月都不会稍微松脱。石头当然不怕高原太阳的暴晒,所以永无柏油路面一到夏日经常稀乎烂糟的局面。当然也不怕雨水冲刷,没有土路一下雨变成一条烂泥沟的担忧。而且石头朝上的部分大约拳头大小,即便稍有不平,汽车走在上面并不颠簸。                

滇缅路是抗战时中国的血脉,也是缅甸之战的导火索。对于曾经期望3个月搞定中国的日本,很大程度上是这条路挡住了他们迈向完胜的步伐。为了切断这条路,日本人生生把缅甸这个宁静的翡翠般美丽的佛教之国拖进了全然与它无关的中日之战。日本军队把发起于缅甸的战役定名为“断”,战略意图清楚明了,彻底切断中国的陆上补给线。
⑥那时候,中央军校炮科要实弹射击,用几发炮弹,都必须校长签字,而校长就是蒋介石。军事物资管到这么细,国家军事资源之匮乏,这一个例子已经说明问题了。战争打到第5年,中国的抵抗仍然没有被摧毁,很大程度上都靠着这条唯一的血脉。这条几乎是悬挂在层峦叠嶂上的公路上,日夜奔驰着各式各样的货车,很多都是南洋的华侨为祖国抗战而捐献的。
⑦我曾在几年前为了寻找一座当年美国工兵架设于滇缅路上的钢桥而走过一段极凶险的老路,一段早已废弃掉的老滇缅路。那是接近40度的陡坡,一面是峭壁,一面就是悬崖。即使不避让对面来车,也让人开得手心出汗,胆战心惊。戈叔亚告诉我,那时许多南洋华侨机工驾驶的还是烧木炭的卡车,上这样的陡坡,要烧好一会才能往上冲一小段,车上放着几块三角木,每当车冲至无力,站在车门外的助手要立刻跳下车去把三角木塞在轮下,防止溜车。等车烧好压力,又要飞快地拉出垫木,跳上车,否则就要跟在后面跑,因为车不能停下等人。这些本是平民而又生活相对优渥的机工们,有多少人为着自己素未谋面的故国能够挣出灭顶的深渊而舍身在了滇缅公路沿途的莽莽群山之中。在我所走过的滇缅路沿线,没有看见一座属于他们的纪念碑。

⑧在澜沧江昌淦桥近旁的另一条江上,有一座完整如初的美军工兵架的钢桥。悠长的岁月似乎全然与它无关,60多岁了连皱纹都没有。在一端的斜梁上有凹痕,那是整个桥身唯一的损坏,据说留下那个脸盆大凹痕的卡车完全撞烂掉了。我想起怒江和澜沧江上那些比工兵桥年幼许多的小弟,那几座叫做“红旗”“东风”的似乎更应坚固的钢筋水泥大桥,或者经历了几次大修,或者只放单行。只有这个漂泊来的弃儿,仍然像小伙子一样伸展着毫无老态的脊梁。
⑨我们真应该在这座桥头用上好的钢材铸一面纪念铭牌,告诉今天的中国人这座桥的来历。工兵桥和昌淦桥之间,还保存有一段尚称完好的滇缅公路,是建遗址博物馆的好地点。就这么小一片区域,有多少故事可以讲,可以让后辈亲睹。可惜为着一座正在兴建的电站,此地很快将荡然无存了。
小题1:第5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结合全文,请概括“还原真实的滇缅路”所包含的内容要点。(6分)
小题3:文中转述“戈叔亚”的话,其用意是什么?(5分)
小题4:第9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如何看待在现代化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去留 ?(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