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评定文物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诵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小题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鉴赏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的依据。
B.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C.清代的纪晓岚是明清时期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D.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小题2: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D.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诗词形式写成,一般不用散文写砚铭。
B.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C.伴随时代的发展,砚铭逐渐把艺术同人们的思想趣味和修身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赋予砚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D.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传承情况可以考察的质佳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A
解析

小题1:将原文“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范围扩大,不合文意。且前后缺少因果关系。
小题1:说的不是砚铭明清的独有特点
小题1:“宋代一般不用散文写砚铭”的推论不成立,且“从文天祥开始”原文无依据。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道”,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中庸之道”,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就是为道的智慧。
(节选自杨国荣《中国文化中的“道”》,《新华文摘》2010年底7 期)
小题1:下列关于“道”的表述,不合文意的的一项
A.“道”是宇宙和人生多样的统一的终极原理。
B.“道”在感知认识中才表现出所具有的意义。
C.“道”离开了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就不存在了。
D.“道”非彼岸世界的存在,而是现实的生活。
小题2:文中不能作为“道不远人”观点的论据的一项
A.深山花自开落,只有经过了人的欣赏,才有审美意义。
B.孔子认为“事人”“知生”比“事鬼”“知死”更重要。
C.儒家处处讲目光注视现实世界的“日用即道”的观点。
D.历史演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不可否认的事实。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道在矢溺”即说“道”之广博,无处不在,这正说明“道”贴近我们日常生活而存在。
B.“中庸之道”并不是指站在两点的中间,而是在“为道”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方法。
C.道家“四大”道、天、地、人,“道”是最高原理,与人分属两端,距离遥远,儒家取用了此观点。
D.完美人格是言和行、知和行的完美统一,所以人格的培养也是对“道”的实践追求过程。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寻找翠翠
祝勇
闲坐于草亭,忽的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
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
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
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三十年代的小说里,穿着图案简单的衣裳。悠远的日子早已布满了旧电影似的划痕,但她的明眸不会褪色。沈从文说:“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容的来完成任务了。”严格来说,翠翠是由所有喜欢翠翠的人集体创作的。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翠翠。
翠翠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她容纳了民间中国对于自然、人性、爱情与生命的本质看法。或者说,翠翠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她的每一寸肌肤都是秋露和山雨凝聚成的,所以她才清明秀丽,有着透明的秉性。她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凡是河流可以带我们去的地方,她都可以带我们去。
翠翠就是这样陪着我,在湘西,一路走了好远。她是无处不在的河水和月光。我知道她不独属于我,但她总会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
——这是《边城》以外的翠翠。沈从文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翠翠。翠翠在《边城》里,在沈从文的设计里,只属于傩送,傩送就一下子成了《边城》外许多人的共同的情敌。
翠翠在水边长大,像朵被一阵偶然的风吹落在山间的野花。她的父亲母亲很久以前死于一场浓烈的爱情,她却懵懂着,不知情为何物。翠翠在世俗生活的边缘,旺盛的生长着。她只能透过城里来的人来打量那个她所未知的世界,但沈从文却将她永远隔绝于世俗世界之外,斩断了她们同外部世界可能发生的联系——天保和傩送都拥有“外面的世界”,或许他们中某一个的世界会与翠翠相连,但是天保死了,傩送出走,翠翠仍然守着她的渡口,消磨着她的年华;然而,翠翠们的生命出路在哪里呢?在纯净的爱情里吗?爱情像河水一样不可捉摸,像青春一样无常和易逝。翠翠就这样面对河流、青春和爱情。
《边城》真正煽情之处,是翠翠的等待。翠翠的等待就是整部作品的高潮。也可以说,前面所有的故事,都只是一个交代,翠翠的执著而且执拗的等待,才是作品的核心。但是故事恰好就在这里戛然而止了,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人生取向做出自己的抉择和判断,沈从文一句也没有多写,只有轻描淡写的几句:“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美丽的翠翠,就这样将期望抛向未可知的远方。她实在不该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耗尽自己的一生,她蓬勃健美的生命不该有这样的结局。也许,在某个“明天”,翠翠会突然看见傩送风尘仆仆的微笑,重又出现在岸头。但是我们仍不妨做一个残酷的假设——傩送从此远行,心中装着他的翠翠,梦里想着他的翠翠,走遍天涯,却永不归来。而翠翠,则同渡口一同老去。这样,翠翠的一生,因为爱而不完整;另一方面,对爱的忠贞又使她的生命比任何一个人都要完整。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
然而,这一切即使是梦想,也来得太迟了。翠翠被时间裹挟着,像傩送一样一去不回头了。傩送和翠翠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着我们。翠翠如蓝印花布一样纯朴的背景,带着湿润的乡下气息,消失在时间深处了。
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雨还在下,河面上是一片烟,天气越来越寒凉。酒还在饮,身子却越来越暖。野渡无人,视野里有浓有淡。浓的是水边的青石,怪兽般长满绿毛;淡的是若有若无的远山,以及山脚下的江水。一幅典型的中国式风景。遂想起沈从文的一句话:“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开窍的单纯寂寞里过去。”当然,翠翠也在其中。想起她的爱,她悠长的等待,想哭。生活也许早已不那么静寂,在自己的节拍里沉了很久的湘西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也表现出一丝慌乱。要抵挡香车宝马的诱惑已不那么容易了,尽管它的价值并不超过当年的一座碾坊。爱情,早已成了休闲中的甜点与速食,成了一次性消费品。这个时代里,过路的女学生,即使装扮再奇奇怪怪,行为再不可思议,也不是风景了。但翠翠是。
可是河流还在。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
当翠翠在孤独中等待傩送的时候,世间有多少个傩送,踏遍千山,在寻找着翠翠!
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选自散文集《凤凰:草鞋下的故乡》有删改)
小题1:本文描述的《边城》内外作者心中翠翠这一人物形象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分别加以简要概括。(6分)
小题2:结合原文,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5分)
①翠翠于是成了沈从文为我们造的一个断臂的女神。(3分)
②坐在草亭里想念翠翠,翠翠既远且近。(2分)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寻找翠翠,翠翠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忧伤。”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
A.本文作者与沈从文一样,都是借翠翠这一文学形象,表达了对“湘西故土的眷恋,对至纯至美的自然、青春、爱情的向往。文中翠翠的等待,也是作者与沈从文对爱与美的追求与等待。
B.本文文笔优美,充分展示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城风俗画,表现了自然、民风和人性之美,充满了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
C.作者说:“只要河流还在翠翠就在。”这是因为翠翠是中国河流的青春写照,在她身上有着河流一样透明的清明秀丽的秉性。
D.文中第二段连用5个“碰巧”,语势连贯,形象地说明 “想起翠翠”纯属偶然,但也正因为这一偶然,才触发了作者去“寻找翠翠”。
E.文中写到“过路的女学生”,是为了与翠翠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批评了现代的女学生乃至现代人在现代的步伐面前表现出的慌乱,她们注重外在,流于世俗,失却了纯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文明与文明的延续性
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说法,即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毋庸置疑,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其发展谱系明晰,作为中华文明主要载体的汉字和汉民族都没有出现根本性中断。然而这个说法包含着另一个判断,即世界上所有其他历史悠久的文明都曾中断,或者业已中断。
但实际上许多古代文明也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例如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先以印度文明为例。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吸取当地文化基础上创造了吠陀文明。这一时期人们创造和接受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此后一直是指导印度居民生活的核心精神,时至今日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再如犹太文明,尽管历史上绝大部分时期犹太民族都生活在其他民族统治之下,并没有自己的国家,甚至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却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以犹太教信仰为核心的文明传统。至于希腊罗马文明,恐怕很少有中国史学者会认可其延续性。其实,希腊人创造的文明传统经由罗马人继承和发扬,传承到近现代西方,这是我们理解整个西方文明的一条重要线索。希腊文明的核心精神如理性与民主却始终是西方文明创造性力量的源泉。以此而论,虽然传承者甚至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并没有中断过,有的只是转变。
文明的实质内涵在于其基本思想和观念体系。汤因比认为应该从精神层面上定义文明,其他学者的看法大同小异。布罗代尔提出,文明是“一个文化区域”,是“一组文化特征和现象”。沃勒斯坦也认为,文明是“特定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关联体,它形成某种历史整体并与其他各种各样的现象共存”。涂尔干和毛斯则说,文明是“包含了一定数量民族的道德环境,其间各民族文化只是这整体的一个特定形式”。亨廷顿在概括这些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尽管有时候特定文明可能同特定种族和民族相契合,但并不能说文明就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反过来,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同样,亦不能简单地把文明等同于一个国家。
文明是人为创造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它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其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但它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够不断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影响而自我更新甚至改变。古代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有一部分的确是完全中断了,例如古代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和美洲文明。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文明以这样和那样的形式延续了下来,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学者们所说的轴心文明,主要包括中国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这些文明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们可能吸收了外来的因素,从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和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或者未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所取代,它们仍然是人们一切活动的轴心。(节选自2011年08月16号《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题1:以下对本文中“文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一种文明可能包括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同一个种族或民族也可能分属不同的文明。
B.文明是人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环境,这一环境制约生活其间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C.文明具有可塑性,能通过不断接受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实现自我更新甚至改变。
D.文明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可能从历史长河中吸收了外来因素,起了变化,但其基本精神传统并未消亡。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虽然历经了约3500年,但印度文明的基本观念,如因果、轮回、业报等,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B.虽希腊罗马文明的传承者和传承语言都发生了变化,但希腊罗马文明只是转变,没有中断。
C.依照涂尔干和毛斯的说法,文明是一种整体道德环境,它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民族,其间各民族文化是超乎这一整体而获得的独特形式。
D.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犹太文明和希腊罗马文明以不尽相同的形式延续,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中华文明呈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特征,但若据此断定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连绵不断的文明,则是不科学的,偏狭的。
B.文明通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稳定性,因而文明得以延续;但文明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文明也可能被改变甚至消亡。
C.因为不能将某种文明简单地等同于特定种族或民族,所以不能认为中华民族是唯一享有中华文明的民族。
D.尽管轴心文明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但它们的基本精神传统存在着被全新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取代的可能。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都是人才
李总的公司与许多要害部门有着业务联系,这就要求非常称职的公关小姐才能胜任此项工作。他高薪聘请了不少漂亮女孩,可试用后均达不到要求。她们要么小家子气,要么语言表达欠缺说服力,要么脸皮太薄,要么没有耐心,要么应变能力差……李总为此很是苦恼。
星期天,李总正在家玩电脑,突然听到门外响起了敲门声,他一听就明白又是推销的,便没应声。可敲门声却锲而不舍,依旧轻轻地响着。于是,他板着脸打开门,严厉地道:别在这儿敲了,我家什么东西都不需要。他面前站着一位皮肤晒得有点发黑的年轻女推销员,样子很精明能干。她冲李总笑道:先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您怎能说什么也不需要呢?反正已经打扰您了,不妨再耽误您点宝贵时间。你是推销什么的?李总只好问道。
推销员看一眼李总嘴边的胡须说:首先我要送您一只精致的电动剃须刀。不要钱是吗?好的,谢谢了。他知道她在施迂回战术,便将计就计接过剃须刀,准备关门。女推销员急忙用手挡住,笑盈盈道:先生您误会了,是这样的,剃须刀当然免费赠送,但这前提是您必须买一盒这个化妆品。哦!原来不是白送啊!李总装着才明白的样子:可我从来不用化妆品的。您可以给您老婆买呀!她都四十多了,也不需要。那您还可以给您的小情人买呀!像您这么英俊洒脱的先生,不会没有情人吧?
李总把脸一沉:不要胡说,我老婆正在家里,要是她听见了……噢!对不起。不过这更能证明您的优秀嘛!您的夫人肯定为拥有您这样的好老公而幸福骄傲的。先生,您看天气这么热,一个女孩站在这里费了半天口舌,您总该发发慈悲,让我进去喝口水吧?
李总想,让你进来?恐怕你不达到目的是不会罢休的,便吓唬她道:我不会让你进来的,你走吧,不然我就要报警了。不会吧?这怎么值得报警呢?先生,您有钱有势,生活富裕,家庭幸福,悠闲自在,多么让人羡慕呀。不像我们辛辛苦苦工作还要遭白眼,比如现在,您不是正在驱逐我吗?他实在说不过她,便换句软话欺骗她:其实我下岗了,没有闲钱买你这么贵的东西。噢!您下岗了?这说明您的家庭条件不太好,既然不太好,肯定会缺少什么的。比如,降价的日常用品和打折的一些服装等,本公司应有尽有。您想想看,到底缺什么,我明天再送来。
李总简直忍无可忍,他怒吼道:我什么都不缺,除非你给我找个能公关的小姐来,这回听明白了吗?说完强行把靠在门边的她推出去,随即将门关上了。他回到电脑前,回想着刚才的经历不由得苦笑起来。这个女孩,脸皮厚得真可以,不过倒也能说会道,应变能力强,还很有耐心……想到这里,李总突然一拍大腿,对了,我公司就缺这样的人才,何不聘她当我的公关小姐?像她这样百折不挠,毫不气馁的女孩真是少见,而且长得也不差,一定能胜任的。想到这儿,他不由哈哈一笑,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李总相信她还会来的,她的工作不容许她放弃任何微小的机会。再说,她一旦被我公司聘用,岂不比当推销员强百倍?她知道后肯定欣喜若狂,那工作会更卖力的。李总乐滋滋地开始起草聘书……
第二天,那女孩果然又来了。她说:先生您好,不好意思又打扰您了。不过今天我不是来搞推销的,而是给您报喜的。说实话,我敲了无数家门,还从来没遇到像您这样心硬如石的家伙。是这样的,您不是下岗了吗?昨天我把您的表现向公司老总汇报了,我们公司缺少像您这样的守门人,老总已同意高薪聘您担任本公司的门岗负责人……
李总目瞪口呆,张着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小题1:怎样理解小说的标题“都是人才”?(6分)                                                             
小题2:简要概括女推销员的性格特征。(4分)                                                               
小题3:作者刻画女推销员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6分)                                                             
小题4:小说的结尾写 “李总目瞪口呆,张着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当下文艺批评缺什么:批判精神不断弱化
赖大仁
文艺批评的基本性质与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更重要的还在于,站在这个时代应有的价值立场上,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审美评判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个时代的文艺发展趋向,给予规范与引导。当前的问题是文艺批评界自身在相当程度上弱化了这种责任,由此造成了当今文艺批评的某些缺失,这种缺失或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少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真正的文艺批评不能只就文艺现象谈论文艺现象,而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在对当前文艺现象的观照中,发现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趋向性的问题,对此加以评析讨论,辨明是非。随着社会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新世纪以来文艺现象显得更为复杂多样:一方面,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蓬勃兴起,与当代文学艺术相互影响渗透,并且在市场消费主义的作用下,文艺现象极为芜杂,乃至存在种种“乱象”,让人眼花缭乱迷茫莫辨;而另一方面,理论界一些人又不管现实情况如何,不断把西方流行的所谓“文学消亡论”、“艺术终结论”等各种时髦理论引进来大加炒作,把文艺界搞得莫名惊慌无所适从。面对这样的现实,当今的文艺批评有责任认真研究分析一下。
二是缺少对文艺价值观的认真探讨和积极引导。当今文艺已经充分开放多元发展,从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都已经不成为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文艺究竟表现和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究竟形成什么样的精神价值导向?毋庸讳言,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消费化、娱乐化、游戏化现象的影响下,一些文艺创作一味迁就满足这种现实需求,放弃了应有的价值立场,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价值观的迷乱;而文艺中这种迷乱的价值观又会反过来影响社会公众,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更大混乱。面对这样的现实,文艺批评理应担负起价值引领的责任。
三是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和批判精神。文艺批评的本质是评判,其中既包括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更包括对不良文艺现象的严肃批评,从后一个方面而言,文艺批评不能没有批判精神,否则就丧失了它应有的品格和功能。实际上当今文艺界的消极现象仍然存在,媚俗之风比较盛行,然而文艺批评似乎并没有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批判精神不断弱化。另一方面也还有批评人格上的问题,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缺少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对于真正的文艺批评来说,包容不能没有原则,宽容不能没有底线,一切都应以保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为价值诉求。
应当说,当今文艺批评所缺失的东西,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值得我们文艺批评界反思。
(节选自2010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关于“文艺批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它不仅对文艺现象进行描述与阐释,还规范与引导对当代文艺现象进行的审美评判与分析。
B.它要从时代需要出发,对在当前文艺现象观照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评析讨论,辨明是非。
C.真正的文艺批评可以有“包容”与“宽容”,应以保证文艺的健康繁荣发展为价值诉求。
D.在当今社会客观存在的享乐化等现象的影响下,当下文艺批评批判精神不断弱化。
小题2:对于“文艺”与“文艺批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艺现象复杂多样,当今的文艺批评对这样的现实有责任认真研究与分析。
B.文艺批评中的批判精神是保证文学艺术健康繁荣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东西。
C.当今文艺现象中的媚俗之风较盛行,文艺批评应该起到纠偏救弊的作用。
D.文艺批评最应担负起引领文艺创作题材到创作方法、文艺形式的创新责任。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化、图像文化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文化的蓬勃兴起,带来了文艺现象的种种“乱象”。
B.缺少抵制媚俗之风的勇气、作为批评家应有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是批评人格的问题。
C.在对好作品的肯定性评价及对不良文艺现象的严肃批评中,体现了文艺批评的批判精神。
D.对当今文艺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可以形成与建构正确的文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