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可根据科学家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
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可根据科学家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金属元素,把它变成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中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大约有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而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之后,累积起来就很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400ppm。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一倍。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
小题1:下面所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在其形成初期没有被冻成冰球。
B.水能溶解二氧化碳,与地表金属元素结合,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
C.火山爆发时,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之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D.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连接成有机碳,成为构建生命体的基本原料。
小题2:下面的解说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经过两个碳循环,地球大气层中保持了二氧化碳的基本平衡。
B.人们从地层里抽取的石油是地壳中存留的有机碳的极小一部分。
C.从地球很远的远古到现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先是显著降低,而现在又成缓慢上升之势。
D.人类每年燃烧大量的化石能源,生产、排放大量的热量,是地表温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
小题3:请回答本文提出的两个问题:(4分,每小题2分)
(1)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到哪里去了?
(2)最后一句说“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
(1)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2)节能减排、增植草木是调节气候的措施之一。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项合文意,文中有表述,“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C项合文意,见第2段最后一句。D项合文意,第3段表述这个意思。B项不合文意。第2段中说“。。。变为碳酸盐,沉积至岩石层中”。该项说“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
小题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文中第2段说“。。。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第3段说“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第4段又说到“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B项合文意。第5段说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地球上的有机碳才能变成石油。C项合文意。这项有两个判断,一是“远古到现在”地球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从第1段可找不到,第二个判断“现代又缓缓上升”,见倒数第2段。D项不合文意。该项说“排放大量的热量”使温度升高,不对。主要是排放二氧化碳使其浓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使地表热量难以向太空释放。
小题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首先搜索这句话所在的区间,然后阅读理解,找出作者的观点句。第1问可参考第4段最后一句。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文中再三强调工业化以来,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使地球升温,所以依文意可想到“节能减排”;文中说“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是“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可见增植草木是调节气候的措施之一。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可根据科学家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
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
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⑥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⑦在风雨冰雪的洗礼中,在百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雅端庄、柔媚明艳。而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⑧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⑨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⑩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才能走进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小题1:文章第①段描写荷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文章第④-⑥段描绘了荷跟风雨冰雪的顽强抗争。联系上下文看,写这些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根据第⑧段的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种荷”的主要方式。(4分)
小题4:第⑧段最后说,在古代文人的诗章中,荷尽展君子的襟怀,至今还在“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3分)
小题5:第⑨段说,楚楚动人的荷,能使人“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这“生命的真谛”是什么?(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网络上那些五花八门的资料宣称,一份没有麸质(gluten)和酪蛋白(casein)的食谱,对自闭症有着神奇的疗效。自闭症的患者多是儿童,他们的特征是交流能力有所减退。一些患儿的父母热情地宣传这种饮食疗法,他们声称,一旦把麸质(一种存在于小麦、黑麦和大麦中的植物蛋白混合物)和酪蛋白(奶制品中的主要蛋白质)从三餐中剔除,患儿的病况就有了惊人的好转。调查显示,多达40%的自闭症患儿曾经接受过专门的饮食疗法。对食疗的热衷主要是因为心理上的期盼,并非源自科学,因为迄今为止,研究人员还无法给出有力的证据,证明干涉饮食可以减轻自闭症的症状。不过最近,已经有研究人员开始进行首次严格的饮食实验,可望在一年内得到明确的结果。
这种食疗方法基于以下假设:患有自闭症的人往往肠胃功能不正常,使得进入身体的消化副产物数量异常增加。一种假说声称,麸质和酪蛋白的副产物会破坏大脑功能,因为它们能改变阿片类物质(opioid)的活性,这种活性跟疼痛调节和社会交往有关;另一种学说则认为,那种肠胃功能紊乱能够诱发有害的免疫反应。这些假说都尚未得到证实。事实上,科学家甚至还没有确定,自闭症患者出现肠胃问题的几率是否高于普通人。但是,我们对自闭症的成因知之甚少,再加上这种病症极为多变,一些研究人员宁愿相信,麸质和酪蛋白可能会通过某种方式(也许正是引发肠胃不适)加剧一些儿童的病症。不过,最初对不食用麸质及酪蛋白的食疗所作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尽管有6个研究小组报告称,自闭症儿童接受食疗数月后,在行为和认知方面有所好转,但几乎所有的研究小组都没有采用对照研究——即让另一组患者继续食用麸质和酪蛋白,观察两组患者的不同表现。由于研究人员没有将接受食疗的儿童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他们也就无法确定,这种行为和认知上的改善到底是食疗的效果,还是因为患儿的成长,抑或是同期进行的其他疗法所致。
相反,新近进行的研究包含了对照组,并采用了双盲设计:研究人员和家长都不知道自闭症儿童是否食用了麸质和酪蛋白,对儿童行为的评价就不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罗宾·汉森(Robin Hansen)领导的一项研究中,所有的受试者都将接受两个月的无麸质食谱治疗,而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一半的受试者将食用含有麸质的日常点心,另一半则食用外表一模一样的无麸质点心。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苏珊·海曼(Susan Hyman)在进行一项类似的研究,检验麸质和酪蛋白对行为的影响。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则将探讨无麸质、无酪蛋白的食谱与ω-3脂肪酸联合使用的效果——后者是另外一种流行的、却未经证实的自闭症治疗药物。
然而,研究人员在招募自闭症患者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很多坚信无麸质、无酪蛋白食疗疗效的家长不愿意参加这些研究,因为他们的孩子可能被分到对照组,从而摄入这些“有害”的物质。汉森说她原本希望招到60个受试者,现在已经降到30个了。她的实验结果将在6个月内出炉。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地区自闭症中心的主任苏珊·E·利维(SusanE.Levy)说:“这项研究做起来很困难,不过极有价值。希望一年后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
——《环球科学》2007年第5期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自闭症”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自闭症的患者多是一些交流能力有所减退的儿童。
B.因为自闭症的病症极为多变,所以人们对自闭症的成因知之甚少。
C.患有自闭症的人往往肠胃功能不正常,但科学家并不能确定这二者这间的因果关系。
D.自闭症除了可以用饮食疗法进行治疗,还可以用药物进行治疗。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自闭症患儿接受过专门的饮食疗法,希望能够减轻自闭症的症状。
B.研究证明,麸质和酪蛋白可能会通过某种方式(也许正是引发肠胃不适)加剧一些儿童的病症。
C.最初对不食用麸质及酪蛋白的食疗所作的研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是因为这些研究小组没有采用双盲设计。
D.自闭症患者往往交流能力有所减退,是因为麸质和酪蛋白的副产物会破坏大脑有关社会交往功能。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认为,自闭症患儿在行为和认知上的改善也可能是自身的成长导致的。
B.在新近进行的研究中采用了双盲设计,是为了避免研究人员和家长对儿童行为的评价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C.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和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在进行类似的研究,只不过后者的研究加入了另外一种流行的却未经证实的自闭症治疗药物。
D.很多家长不愿意参加新近进行的研究,是害怕他们的孩子被分到对照组,从而摄入麸质和酪蛋白等他们认为有害的物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认识自我”       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已。”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这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小题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
小题2: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来的?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小题4:请扼要评价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小题。
洞庭湖远眺
林 非
㈠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这是因为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和满怀豪情的话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能让我浮起如此缥缈与朦胧的图景。
㈡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瞧这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住地晃荡和起伏着,暗绿色的滚滚浪涛,轻轻拍击着绵延到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这溅起的丝丝浪花,也叩打着高耸的堤岸,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郑重地提醒着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往远方的世界?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万道金碧辉煌的大阳光纷纷地抛掷下来,像燃烧的炭火,像闪烁的星辰,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粼粼地放光;随着悄悄颠簸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抖着,蹦跳着,快速地扩散开来,反射出一圈圈耀眼的线索来,像要把整个天空都镶成一片鲜艳透明的玻璃墙壁。
㈢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钩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㈣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火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宏得多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㈤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被金碧辉煌的阳光闪烁出星星点点耀眼的火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当范仲淹想象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象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着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够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这样办到呢?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㈥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张望着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火光的一团红日,深深地相信人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小题1:作者在洞庭湖上“远眺”,看到了一些什么?
答:                                                                       
小题2:第㈡段划线句描写浪涛拍击白云、浪花扣打高岸,寓含着什么深义?   
答:                                                                       
小题3:联系全文,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与好处。
答: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始时写梦幻中的岳阳楼既“华美而又雄壮”,又“如此缥缈与朦胧”,从景物的形与神两个方面表现了岳阳楼的特点。
B.文章描写岳阳楼时,着重指出“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借“猜测”巧妙地把楼的设计与“先忧”精神联系起来,行文巧妙自如。
C.作者认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从力求替大家作出一份贡献起步,就有可能逐步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显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注重展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小巧玲珑的岳阳楼的景象,又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了作者先忧后乐的道德情操。
E.本文将梦境与现实加以对比,表现了对人类不断走向壮丽和崇高境界的坚定信念。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意匠惨淡经营中(节选)
季羡林
根据我个人的归纳,对于散文的创作,大体上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散文重点在一个“散”字上,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愿意怎样起头,就怎样起头;愿意怎样煞尾,就怎样煞尾,无拘无束,松松散散,信笔所之,潇洒自如,天马行空,所向无前。要引经据典,中外都有。外国最著名的例子,我想举法国的蒙田,蒙田的《随笔》享誉世界数百年,至今不衰。他的随笔就属于松散一类,整篇不讲求结构,叙述也看不出什么层次,一点匠心也看不出来;在词藻修辞方面看不出什么独特的风采。因此,我常常想,与其说蒙田是一个文学家,毋宁说他是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他的思想确有非常深刻之处,为他人所不可及者。在中国也能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中国一些大散文家有时也写一些轻松的文章,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比如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之类。其他作家也间有这样的作品。 这一类的散文作品,我无以名之,暂时名之为松散派。
与松散派相对立的一派主张,写散文同写别的体裁文章一样,也要经过充分构思,精心安排,对全篇结构布局,要仔细考虑,要有逻辑性,有层次;对遣词造句,也要认真推敲,不能苟且下笔。我自己是属于这一派的。杜甫在《丹青引》中有两句诗:“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这里指的是绘画,后来把意思扩大了,泛指所有匠心独运、认真考虑的情况。我在这里借用来指散文的创作,我杜撰了一个名词:经营派。
能做到“惨淡经营”,散文是否就一定能写得好呢?并不见得。一般说起来,只能有两种结果:一成功,一失败。在成功的方面,情况也极为复杂。先举一个诗人的例子。杜甫有一句很有名的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他作诗惨淡经营之艰苦,结果他成了中国的“诗圣”,大名垂宇宙了。谈到散文(广义的)创作,从六期的骈体文开始,作者没有不是惨淡经营的。到了唐代,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柳宗元与韩愈并称,写文章也没有不是惨淡经营的。宋代的欧阳修、三苏,再加上王安石、曾巩,上面说到的八个人是有名的唐宋八大家,风格各异,皆有独到之处,共同的地方是都惨淡经营。到了明代归有光属于正统派,公安派和竟陵派,以及张岱等属于革新派。清代的桐城派与八股文似乎有一脉相通之处。这一派的作家字斟句酌,苦心孤诣,其惨淡经营的努力更为突出。以上所谈的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事实。
这些惨淡经营派的大家是不是写出来的文章都是美妙绝伦的呢?不是的。这些大家传诵的文章多少不等地就那么几篇。原因何在呢?写文章,除了天资或者天才之外,还要勤奋努力。惨淡经营就属于这个范畴。在天才和勤奋以外,还要有灵感。
惨淡经营而失败了,则他们的文章必然是佶屈聱牙,甚至文理不通,既缺思想性,又无艺术性。这样的文章怎样能流传下来呢?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八股文。我自己没有写过八股文,没有感性认识。但是从许多书上能够读到,当年八股文作者那种简练揣摩、惨淡经营的艰苦情况。但是为什么文章却写不好呢?那种代圣人立言不许说自己话的桎梏把人捆得紧紧的,多大的天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写文章的人要多读书,中国旧日称之为“腹笥”,用今天的大白话来说就是肚子里要有货。如果腹中没有货空空如也,即使再努力惨淡经营,也无济于事,反而会露出了马脚,贻笑方家。
小题1:作者认为,在散文创作中,“松散派”的特点是 (不超过25个字)
答:                                                                       
小题2:“意匠惨淡经营”本指“绘画”,后来“泛指所有匠心独运,认真考虑的情况”。作者借用这句话在本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15个字。)
答:                                                                       
小题3:在“经营派”中,要取得散文创作的成功,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每个要点的表述不超过6个字)
答:                                                                       
小题4: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举六朝骈体文的作者、唐宋八大家,直到清代桐城派的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惨淡经营”能帮助散文创作取得成功,但不一定能使篇篇文章都为成功之作。
B.从本文的内容与行文特点看,季羡林在散文创作中属于“松散派”。
C.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读过此文,对于写文章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D.八股文作者的思想受到严格限制,他们即使是天才,即使惨淡经营,写成的八股文也不可能是成功的散文。
E.本文采取了对比的写法,作者褒扬“经营派”,贬斥“松散派”。
F.作者认为苏东坡属于“松散派”散文作家,其依据是苏写过《记承天寺夜游》之类的“信手拈来”,涉笔成趣的文章。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