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素书之美(有删节)刘心武还记得四十多年前的那一天,坐在素净的窗下,读一本素净的书。坐的是朴素的竹椅,窗外是刚谢了秋叶的素枝,连泻进窗内...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素书之美(有删节)
刘心武
还记得四十多年前的那一天,坐在素净的窗下,读一本素净的书。坐的是朴素的竹椅,窗外是刚谢了秋叶的素枝,连泻进窗内的秋光也那么素净,读上几页,便闭目遐思一阵……唉,那是多么值得怀念的一幅青春读书图!
还记得,有一回读的是屠格涅夫的《罗亭》,算是长篇小说,但并不怎么厚,平明出版社刊印,繁体字竖排,里面没有插图,封面就是全白的底子上,中间一个比例相宜的竖起的黑色长方形,当中再反白显示出“罗亭”两个宇。当时平明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那样的文学书籍,原创的、翻译的全有,全是那样的装帧方式,真个是非常的素净。读那样的书,心灵似乎被无形的拂尘轻柔地除秽,被托举到一种素净高尚的境界。
我们都懂得,书之所以能令人感动或有所感悟,关键在于其文本,就像一个人,我们之所以认为他好,关键在其内在品质一样。但是,“人靠衣裳马靠鞍”,书也有个包装的问题,到现在,一般读者也都懂得,一本书不但应该内容好,形式上也应该好,这形式包括方方面面:开本、用纸、封面设计(包括封底、书脊、勒口、书裙等的设计)、扉页(包括套封)的设计、目录版式、序跋版式,最重要的是内文的版式—-版心大小、字号、行距、天地留白……
文学书可以有插图,也可以无插图。无插图的文学书只要文字好,读起来是“此时无图胜有图”的。上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一套文学名家在1949年以前创作的小说选本,封面非常之素净,一度是全绿底面,后来干脆全白底子,上面一行大字标明某某小说选,下面一行小字是出版社名称,里面全无插图,但多数都编选得十分精当,像我精读过的《吴组缃短篇小说选》,里面《簏竹山房》等篇,其文字所唤起的想像,岂止是图画,简直是电影,随着阅读,全景、中近景、特写、大特写、反打镜头、摇拍……那感觉竟接踵而至,甚至仿佛有音乐、时起时停地伴随其中,那样的文本,配上插图反而令想像力梗阻了。
眼下中国的出版非常繁荣,文学走向了多元,文学书从内容到包装已是乱花迷眼的局面,所谓进入了“眼球经济”阶段,要想刺激消费者掏钱来买,首先必须令其“夺目”。为达到“夺目”效果,已有“无图不成书”的趋势。图文并茂当然是好事,但不要走向“无图不成书”的极端。文学书籍里,应该有一元是素净派,这样的文学书从外到里都可以是无图的,然而又是从形式上看也富有美感的。
素净的文学书现在成了稀缺的商品。进到书店,满眼花花绿绿,不光是文学书籍,几乎绝大部分书都是浓妆艳抹。浓艳当然也是一种装束风格,不可或缺,但一味地追求珠光宝气,以至于令人见色不见心,这样可不好。现在有的文学类书籍追求页页配图,而且追求配彩图,图很夺目,文字被排成小号,还常常被印在衬色上或做成反白,看起来特别费劲,已经很难说是图文并茂,应该算是彩图压迫文字,整个儿弄成了画蛇添足。也有的书,配的图大体不差,印制可谓达到国际水平,但我翻阅之中,因图过多,很快产生出审美疲劳。至于乍看金玉耀眼,细翻错字连篇、图文杂凑的新书,那就更让人倒胃蹙眉了。
有人告诉我,凡书必有图的编辑出版风气,是从境外流入的。真是这样吗?我无从做普遍考察,抽样调查也难。但就我有限的见闻而言,只觉得尽管当今世界上图文并茂的书的确是非常多,却也仍有不是很少的素净书在陆续地面世,而且销路也未必就比花花绿绿、大量配图的书差。
“当今读者多爱图”的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成人漫画也已经在我们的书店里露面。文字是青菜,图画是冰激凌,有兼而爱之的,有只爱冰激凌的,但青菜也仍有人偏爱吧。以中国读者基数之大,爱青菜的即使不是多数,那数目也应该非常可观,足以托起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甚至可以稳赚的市场。
在我的藏书里,几十年前的一些素书,是最视若珍宝的。素净的环境里,以一颗去除躁气戾气的素净心,享受素书之美,真乃人生头等乐事。
小题1:作者笔下的“素书”有哪些特点?(6分)
小题2:文中所说的“素书之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谈谈你的理解。(6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把文字比作“青菜”,把图画比作“冰激凌”?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小题1:内容优秀的文学作品,装帧朴素,没有插图。
小题2:一方面是素净的外表给人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其优秀的内容给予人们的美的享受。(意思正确即可。)
小题3:青菜,侧重在自然、本色,概括了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本质;冰激凌,侧重在加工,概括了对作品的包装。(意思正确即可。)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当时平明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那样的文学书籍,原创的、翻译的全有,全是那样的装帧方式,真个是非常的素净。读那样的书,心灵似乎被无形的拂尘轻柔地除秽,被托举到一种素净高尚的境界。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好,装帧方式素净,也就是没有插图,让人感觉心也净了。本题只要概括出三点即可。
点评:本题不难。答本题不可大意,本题表面看起来非常简单,便仔细一想才发现,要结合整段的内容来理解整合。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第三四段中选取合适的信息。素书之美,不仅指外表,更指内在。
点评:本题不难,此类题读题是关键,筛选信息不要多,也不难丢。本题只要抓住素书之美的双重含义来分析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理解喻体。青菜是自然生长之物,而冰激凌则是人们加工的甜点。所以用青菜来比喻书,突出了其内涵的自然。而冰激凌比喻图画则突出了外在。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难在理解,理解的前提是读懂,作者的感情倾向,作者的观点。只要明确了这些,就可以全面理解作者的比喻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素书之美(有删节)刘心武还记得四十多年前的那一天,坐在素净的窗下,读一本素净的书。坐的是朴素的竹椅,窗外是刚谢了秋叶的素枝,连泻进窗内】;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统计数据失真,特别是那些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统计数据让人觉得不够真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几年前,当时的国家统计局局长曾对“统计数据注水”问题直言:“确实让人震惊,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呢?从技术上“改变固有的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
不失为一个办法。但不能不指出的是,这并不是治本的办法。因为,我们眼前的统计失真问题,其根源不是统计的技术方法问题,而主要是统计本身的制度问题,比如,在政府包办统计的制度安排下,民间统计发展严重滞后。
近年来,在反省“数据注水”等统计问题时,人们普遍意识到,除缺少经济支
撑很难发展民间统计之外,统计部门缺乏独立性是症结所在。因此,对地方统计部门
实行脱离地方政府的“垂直管理”,成为许多论者的一项制度建议。而发展独立于官方
的民间统计,才更有可能确保统计的独立。
民间统计因其灵活性的优势,可以做许多官方统计不能做的事情,构成对官方
统计的有益补充。通过民间统计与官方统计相互的借鉴、参照,能起到矫正和维护统
计数据真实与准确的作用,确保其社会公信力。民间统计还能凭借其直接源自民间的
特性,实现对政府施政行为的监督。在发达国家,从事信息咨询、政策分析的智库,
大多拥有合法的民间身份。
我国正处于经济制度的转型期,统计体系也应该打破官方统计一统天下的局面,
给民间统计应有的一片天。
小题1:材料中认为解决“统计数据注水”问题的方法有哪些?(3分)
小题2:民间统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小题3:结合材料,说说如何“给民间统计应有的一片天”。(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共8分)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地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虽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小题1:为什么作者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但是“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联系所给文段内容回答(2分)
小题2: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的“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具体指什么?所指内容在特征方面与“摇篮”有何相似之处?(3分)
小题3:结合上下文,说说“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有哪些丰富含意?(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按要求回答问题
小题1:《红楼梦》中,有一个女子,她模样标致,语言爽利,心机极深细,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个人是            ;还有个女子不拘小节.喜欢身着男装,说话大大咧咧,甚至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是         。(2分)
小题2:“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哪部名著的哪首诗?吟诗者是谁?这几句诗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性格?(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小题。(9分)
对电影《祝福》的一点看法
胡 裴
电影《祝福》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在鲁迅写的原文里是没有的。而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里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以至于她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
原文里面写的祥林嫂对现实的社会没有作出任何反抗的,她也无法反抗。从鲁四老爷到四婶,到柳妈再到鲁镇里的人们都在她的变化里作出消极的反应。鲁四老爷骂她是“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而四婶知道她改嫁后,根本不让她碰祝福的祀器。而柳妈也是一个受封建社会思想和礼教毒害极深的人,也是旧社会的受害者。不过,她却和其它鲁镇上的人一样,抱着冷冷的态度。而鲁镇上的人更是对祥林嫂漠不关心,从祥林嫂儿子被狼吃,到祥林嫂的死,她们都是抱着一样的态度,谁也没有真正地关心过祥嫂林。平日里听祥林嫂的倾诉,也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单调乏味。而祥林嫂,由始至终都是没有反抗的,都是默默地忍受。
文中写到四婶对祥林嫂的态度越来越来差,她不准祥林嫂碰祭祀的工具,从开始叫祥林嫂“祥林嫂,你放着罢!”到最后的“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过程,祥林嫂的态度也是一样,不言语,默默地站到另一边,怔怔地看着。“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黑色,也不再去取烛,只是失神地站着。”这一切,都说明了鲁迅所想写的,所表达的祥林嫂是不可能对封建社会做出任何反抗的。而最后,祥林嫂去问“我”世上有没有鬼的时候,她的态度也是希望有其有,又希望其无的。而无奈之下,她还是选择死亡。这可能是她必然的结果,因为她无法做出任何的反抗。在那个世界里,每一位都是“被吃者”。而“被吃者,也在无意中吃人。”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之下,祥林嫂的死,也就成了必然。而她的挣扎就不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而问灵魂也只是“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她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以她也没有明确的态度。鲁迅写作态度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的目的只是把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摧人留心,加以治疗。
小题1:对电影《祝福》中“怒砍门槛”这一情节,历来众说纷纭,下列分析比较切合实际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的改编符合当时社会实际需要。
B.丰富了电影的情节内容,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C.电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样一个行动性很强的镜头,使得情节生动形象。
D.改动的情节可以提高鲁迅原著的思想性。
小题2:下列分析不合乎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祥林嫂在旧社会里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
B.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鲁镇里的人们,都对祥林嫂的变化作出了消极的反应,使得祥林嫂不可能反抗。
C.祥林嫂的挣扎不能算做是对旧社会的反抗。
D.鲁迅的写作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认为祥林嫂的反抗力度不够。
小题3:文中说“她的挣扎就不算是对旧社会的反抗”,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