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余杰
①许广平在她的回忆录中曾写道:“他(鲁迅)有时,至少或者如他自己所说,像受伤的狼,跑到草地去舔干自己的伤口。”在俄罗斯作家中也有这样一匹孤独的“狼”,他就是《大师和玛加丽塔》的作者布尔加科夫。他于1931年给斯大林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在苏联俄罗斯文学的广阔原野上,我是唯一的一只文学之狼。有人劝我在狼皮上涂点颜色,这是个愚不可及的劝告。涂上颜色的狼也罢,剪去狼毛的狼也罢,怎么也不像一只狗。”
②布尔加科夫的面容消瘦、眼睛近视、文质彬彬、气态闲雅,从表面看怎么也不像一匹“狼”。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1923年他开始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卫军》,1924年脱稿。然后,一直到42年以后这部作品才在俄罗斯本土出版,这时,作家已逝世26年之久。从普希金以来,俄罗斯知识分子就有从军的传统,但是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国际、国内战争频繁,军队由荣誉的象征变为血腥的代名词,加入军队,除了屠***与被屠***以外没有别的选择。战争无所不在,战争已知内化到参与者和他们亲人的精神生活中。对于这些,布尔加科夫保持了外在于伟大历史之外的个人叙事。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区分是没有意义的,所有人都是被胁裹者。
③1926年,苏联国家政治保安总局突然搜查了布尔加科夫的住处,没收了小说《狗心》的手稿和他的日记。从此,他开始受到漫长的批判和封***,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死亡”。然而,他挺往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其中有三部只要他按照当局的意思作修改,就能获得出版或上演,但是他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们是无法理解:为何不作一点妥协呢?猫和狼是没有共同的逻辑的。布尔加科夫的不被理解,正如鲁迅的不被理解一样。布尔加科夫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上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耻的。”
④1937年,斯大林对文艺界的清洗达到了一个高潮,先是对肖斯塔科维奇、帕斯捷尔纳克、布尔加科夫等第一流的艺术大师进行严厉的批判,然后将中央主管文化的***,也就是迫害大师们的打手们送进集中营。当局邀请布尔加科夫参加一次对作协前领导的批判会,布尔加科夫坚决地拒绝了:“我不会去迫害以前的迫害者。”这一立场,是对迫害本身的蔑视和反抗。布尔加科夫看到:“人的本性只有通过怜悯和仁慈才能改变;恐怖、强制和各种各样的暴行,都无济于事。”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加丽塔》则对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善恶之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具有超越性。他是在绝望中为绝望而写作,在灾难中为灾难而写作,在痛苦中为痛苦而写作。可以说,布尔加科夫是“俄罗斯的鲁迅”。
⑤布尔加科夫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39年,写了一本关于斯大林青年时代的剧本《巴统》。这件事让他颇受诟病,因为与他一生的立身行事在相径庭,所以后人把它当作“一个猜不透的谜”。我想,布尔加科夫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心态是极为复杂的,他既想通过这个剧本获得生存的权利,又不想让它成为纯粹的献媚之作。他在两极挣扎着,却找不到一个自己的立足点。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现实中的魔鬼比他小说中的魔鬼要残暴得多。
⑥1940年3月10日,布尔加科夫贫病交加地死去,年仅49岁。一匹离群索居的狼闭上了冷观世界的眼睛。
⑦而小猫小狗们依然欢快地蹦跳着。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布尔加科夫无声无息地从世界文坛上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直到他逝世26年之后,他的作品《白卫军》才出版,他终于成为第一流的艺术大师,在俄罗斯获得了崇高的声誉。 |
B.能够坚守这样的原则,“如果把文学用于满足自己过上更舒适、更富有的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文学是可耻的”。说明布尔加科夫有着正直、坚韧的天性,保持了一种优秀、高贵、有尊严的不被某些中国作家理解的文化人格。 |
C.布尔加科夫不去迫害以前的迫害者,是对迫害者本身的蔑视,因为他认为只有通过怜悯和仁慈才能改变迫害者,使用强制手段和暴行无济于事。 |
D.作者认为面对迫害,布尔加科夫没有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在生命的最后10年里,写下了19部作品。作为一个思想者,他没有被历史扭曲和吞噬。 |
小题2:作为“俄罗斯之狼”的布加科夫,他的“狼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文章在表现布尔加科夫时,写到“鲁迅”和“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们”,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作者是如何理解布尔加科夫创作《巴统》时的复杂心态的?你是否认同布尔加科夫这一创作选择?联系你熟悉的作家,说说你的理由。(8分)
答案
小题1:AC
小题2:①自小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②他受到漫长地批判和封***,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死亡”。然而,他挺住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③遭受严厉的批判时,始终有清醒的头脑,蔑视和反抗独裁者的迫害,在绝望中为绝望而写作,在灾难中为灾难而写作,在痛苦中为痛苦而写作。(每点2分,共6分)
小题3:①以“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来反衬布尔加科夫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的“狼性”②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对时下一些中国作家没有坚定立场和创作原则的批判。③作者运用类比手法,指出布尔加科夫和鲁迅的相同的人生境遇,突出表现了布尔加科夫的精神境界。(每点2分,共6分)
小题4:作者认为,布尔加科夫是在两极中挣扎,一方面要获得生存的权利;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自己的创作原则,放弃自己的“狼性”,不想写纯粹的献媚之作。在这二者之间他找不到立足点。(2分)
观点一:认同。作家也是普通人,面对困境,也想获得生存的权利,所以,布尔加科夫的选择未可厚非。(2分)
理由:作家当然有作家的使命,但作家也是人,应该享有做人的权利和尊严。鲁迅与封建专制统治者、反动派的斗争是残酷的,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躲进小楼成一统”,使反动派无可奈何。在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笔名来迷惑敌人,蒙蔽敌人的眼睛。可见,无论是生活还是斗争,作家首先还是要保护自我生存的权利。(4分)
观点二:不认同。作家有独特的历史使命,一个作家应该有所坚守。(2分)
理由:作家要有自己的创作原则,不屈从于政治,也不屈从于暴行和迫害,要有超越性,对人类历史中的善恶之争作深刻的反思。中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是如此。“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着自己的爱国情怀和高洁情操,尽管被奸人所害,仍然坚守自己的人生追求。当自己的理想追求无法和现实调和之时,他毅然投身汨罗,以死明志。正是这样的作家,这样的精神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与原文不符。《白卫军》在俄罗斯本土出版前,他已成为第一流的大师,只是《白卫军》的出版让他获得了崇高的声誉。另外“在俄罗斯获得了崇高的声誉”也不对。C项“是对迫害者本身的蔑视”错,原文“作为“俄罗斯之狼”的布加科夫,他的“狼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不去批判以前的迫害者,是他对迫害本身的反抗,是对专制者和专制制度的一种抗争。”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想把这道题答对,首先应该联想狼的特点,然后结合本文所写的布尔加科夫与狼的相似之处,最后组织语言,有条理答出来。“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自小就喜爱音乐、戏剧、小说,尤其嗜好阅读果戈理的作品,养成了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耿介不阿的性格和敏锐独到的眼力。“他开始受到漫长的批判和封***,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等待他的是“贫穷、流落街头和死亡”。然而,他挺往了,像一只孤独的狼一样,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对着茫茫旷野,发出凄烈的呐喊”。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小题3:
试题分析:写鲁迅,是为了和布尔加科夫形成类比,二人的性格和经历非常相似,用大家熟悉的人作类比,突出表现了布尔加科夫的精神境界。“像猫一样聪明的中国作家们”是作者的反语,在这里是为了和布尔加科夫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对时下一些中国作家没有坚定立场和创作原则的批判。并且以此来反衬布尔加科夫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原则的“狼性”。
小题4:
试题分析:布尔加科夫创作《巴统》时的复杂心态可以从文章第⑤段中找到答案。“布尔加科夫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心态是极为复杂的,他既想通过这个剧本获得生存的权利,又不想让它成为纯粹的献媚之作。他在两极挣扎着,却找不到一个自己的立足点。”
关于是否认同这一创作选择,属于开放性试题。对于这种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一点还是需要注意的:对于这种题型,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和自己的经历展开论述,这种题实际上相当于一片小的论文。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探究文本的某个问题。
点评: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 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答题方法: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
核心考点
试题【俄罗斯之狼余杰①许广平在她的回忆录中曾写道:“他(鲁迅)有时,至少或者如他自己所说,像受伤的狼,跑到草地去舔干自己的伤口。”在俄罗斯作家中也有这样一匹孤独的“狼】;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节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小题1:下面关于“小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
B.小说是指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
C.小说是讲求用虚构和想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
D.小说是以描写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一种文学体裁。 |
A.唐代“志怪志人小说”同“传奇小说”并存。 |
B.唐“传奇”并没有彻底成为文学创作。 |
C.唐“传奇”中仍保留着“志怪志人”的因素。 |
D.唐“传奇”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着大量的历史内容。 |
A.中国小说史上凡是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都是失败的。 |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记》等史传文学“实录”(“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的传统,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水浒传》。 |
C.我国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发展、进步大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
D.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和《红楼梦》属于同一阶段的作品。 |
张笑天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②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⑤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⑥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⑦好在都江堰有。
⑧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⑨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川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小题1:下列对全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
B.本文写都江堰时,以描写见长,生动活泼地展现了都江堰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
C.作者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上善若水”的内涵。 |
D.作者在文中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李冰等治水者的敬意,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
答:[ ][ ]
小题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可否删除?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探究文中的“上善若水” 蕴含了的哪几层深意。(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视是一种颇为神秘的现象,科学家们还不能确切地说出遣成近视的原因。有关的遗传学研究表明,在近视比较严重的家庭里,近视确实能够遗传,可是谁都搞不清楚内在的原因。最近,美国眼科医生道格拉斯·费雷德里克又重新提出丹麦眼科医生恩斯特·戈德施密特早在1990年就提出的理论: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
戈德施密特医生对近视问题作过全面的研究。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芬兰北部的拉普人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还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纯朴环境中。他们捕鱼狩猎,只有在织补渔网和吃鱼的时候才会近距离地看某个物体,眼睛不需要经常地调节焦距,因而不易疲劳。那时候,芬兰北部的近视率只有1%,后来,拉普人的孩子开始读书写字,到1982年的时候,这一地区的近视率已经上升到12%。这就是戈德施密特医生最早提出的”阅读使人近视”的理论依据。
现在,费雷德里克医生再次提出这种看法。他在《英国医学杂志》周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说:“有关的新数据表明,小时候的近视经历,眼睛所承受的负担:影响一个人眼睛的生长以及眼球的折射功能。”
很多戴眼镜的近视患者都说,在他们小时候,父母是不让他们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或者行驶的汽车上读书的,也不让他们把书拿得太近,可是他们照样得了近视:所以,弗雷德里克医生说,眼睛的注视方式能够影响眼睛的生长发育,并影响到眼球的折射。他认为长时间的阅读和由此引起的视网膜模糊可以造成近视。
像在他之前的许多医生一样,费雷德里克医生的结论也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原来视力很好的土著居民,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之后逐渐开始近视。而且人的受教育水平与近视的患病率及严重程度也有关系。譬如律师、记者、医生和经常使用显微镜工柞的人就比农民更容易近视。
但是,这个理论也有不能让人信服之处:既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更容易近视,既然近视与眼睛的调节有关,该怎么解释在花同样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和玩电脑的人群中,有的人近视了,而有的人却没有呢?
当然,近视还和遗传有关。有专家认为单卵双生儿比同卵双生儿更容易近视,而且父母眼球的折射疾患比较容易遗传给孩子。如果父母近视,即使他们的孩子年龄尚小,还未出现近视。可是比起那些父母不近视的孩子,他们的眼球已经被拉长了。
实际上,在生命孕育的最初阶段,一切就已经注定了。几乎在母亲怀胎不到三个月的时候,胎儿的眼睛就已经完成了他的生长过程。在这个发育阶段里,感染、早产或不正常的光线等因素都有可能使胎儿的眼球纵轴过度拉长,从而埋下隐患。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近视眼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或许将来近视患者不必再戴眼镜或是做手术,只需要几粒药片,就能治好。
小题1:下列对有关弗雷德里克的观点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提出了“过早阅读容易变成近视眼”的观点。 |
B.经过大量调查和数据分析指出近视和遗传有关。 |
C.观点的得出是基于对拉普人的生活方式的研究。 |
D.长期视觉经历影响眼睛的生长和眼球折射功能。 |
A.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近视率也在增高,近视的程度也相应加重。 |
B.戈德史密特仅从观察中得出结论,弗雷德里克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
C.虽然弗雷德里克等许多医生对近视有着相似的看法,但近视原因至今仍在不断研究之中。 |
D.生命孕育最初的三个月,母亲感染、早产、不正常光照都可能埋下近视的隐患。 |
A.近视患者中,绝大多数与父母近视有关。 |
B.即便注意日常用眼习惯仍可能患上近视。 |
C.虽尚无良方,但将来可靠吃药治疗近视。 |
D.加强眼保健操管理可有效防治学生近视。 |
[美]罗·阿瑟
奥萨贝尔一点也不像小说所描绘的侦探,跟他穿过这家阴暗的发着霉味的法国式旅馆走廊的福勒感到很失望。奥萨贝尔住的房间很小,在六楼,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应有的住处。
奥萨贝尔是个大胖子,很胖。“你失望了吧?作家先生。”奥萨贝尔转过头来说。他呼哧呼哧喘着气,悄悄笑着,打开他的房门,站在一边,让他扫兴的客人先进去。
“可是,我的朋友,鼓起劲来!”奥萨贝尔继续说道,“很快你就会看见一份文件,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得到它,好几个男人和女人丧失了生命……这很有戏剧性,是吗?”他边说边从身后把门关上,然后打开电灯。福勒突然毛骨悚然:屋子中央站着个男人,他手里握着一支手枪。
奥萨贝尔惊愕地眨了几下眼睛。
“马柯斯,”他上气不接下气,“你吓了我一跳。我还以为你在柏林呢。在我房间里干什么?”
马柯斯是个瘦弱的男人,个头不高,那张脸容易让人想起狐狸脸上的表情。除了眼前这支手枪,他看起来并不十分危险。
“今晚不是有人要送一份关于某种新式导弹的报告给你么?”马柯斯低声说道,“我想它在我手里要比在你手里更好一些。”
奥萨贝尔走到一张沙发旁,一屁服坐下。“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他咬牙切齿地说,“这可是第二次了:有人从窗外那个该诅咒的阳台翻进我的屋里来!”
福勒的眼睛转向这房间惟一的窗户。夜幕降临,窗外漆黑。
“阳台?”马柯斯惊奇地问,“不,我用的是钥匙。早知道有阳台,我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了。”
“这不是我的阳台,”奥萨贝尔生气地解释着,“是隔壁房间的。可它延伸到我窗下,这两间屋过去是一个单元。任何人都可以从隔壁的空房间到阳台上去。上次有个家伙也是这么进来的。”
马柯斯看了一眼福勒,命令道:“请坐好!咱们得等上半个小时。”
“不,确凿地说,是三十一分钟。”奥萨贝尔闷闷不乐地说道,“会面定在十二点半。现在我想知道你是怎样得知这份文件的,马柯斯。”
这个瘦小的间谍不怀好意地笑起来:“我们倒想知道你们的人是怎么把它搞到手的。得啦,今儿夜里我要它重新回到我的手里,那是什么?谁在门口?”
听到敲门声,福勒跳了起来。奥萨贝尔不动声色地微笑着。“那是警察,”他说,“我觉得这样重要的文件,应该受到一点额外的保护。我通知过他们来这儿检查一下,以确保万无一失。”
敲门声一阵紧似一阵。
“现在你作何打算?奥萨贝尔先生!”
“假如我不去开门,他们会有其他办法进来的。对于开枪射击这个办法,他们是决不会犹豫的。”
马柯斯飞快地朝窗户退去。他用身后的一只手把窗户打开,一条腿跨进窗外的黑夜。
“把他们打发走!”他警告说,“我在阳台上待着。支走他们,不然我就开枪!”
敲门声更响了。有人在喊:“奥萨贝尔先生,奥萨贝尔先生!”
马柯斯将全身重量压在一条腿上,扭曲着身体,手枪仍然对准胖子和他的客人。另一支手抓住窗框。然后,他抬起另一条腿,跨过窗台。
门把转动,马柯斯飞快地用左手推了一下窗子,朝阳台跳下去,接着一声惨叫,他落下去了。
门开了。侍者亨利手托盘子站在那里,盘子里有一只瓶子和两只玻璃杯。
“这是您要的饮料,先生。”他把盘子放到桌上,熟练地打开瓶子上的软木塞,然后离开了房间。
浑身大颤、脸色苍白的福勒盯着他的背影。“可……可是……警察呢?”他结结巴巴地问。
“哪来的警察?”奥萨贝尔长叹了一声,“不过,我预料亨利会来的。”
“可是,阳台上的那个人……”福勒又问。
“不,”奥萨贝尔回答说,“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
小题1: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奥萨贝尔的人物形象。(6分)
小题2:请结合文章分析这篇小说出色的烘托映衬艺术。(5分)
小题3:小说中作为间谍的马柯斯相信了奥萨贝尔的话坠下楼,你认为这样的结局合理吗?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6分)
小题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以奥萨贝尔接受一份重要的新式导弹报告的始末为主线,表现了一个传奇人物不凡的身手。 |
B.小说第一段说明住所是在六楼,而那段的中心内容是福勒抱怨奥萨贝尔的住处不怎么样,这就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为下文悄悄地埋下伏笔。 |
C.福勒在小说中是个起穿插作用的人物,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情景,通过他提出的疑问,使得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真实可信。 |
D.面对突然出现的夜半来客,奥萨贝尔说“我决不能饶过这个旅馆的管理人 ”,表现出他对管理人疏于管理,致使自己陷入危险的愤怒。 |
“纹”和“饰”通常被当做一个词,即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但“纹”与“饰”还是有区别的:“纹”者“文”也,“文”既可以表示“纹理”,更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意义;而“饰”有“巾”形,趋于“装饰”一义,其工艺内涵不言而喻。
“纹”与“文”因何相通一般的解释是“文”源于“纹”——鸟兽之纹启发了古人的造字思维,仓颉等人因而模仿足迹和毛羽,用交错的线条组织成形形色色的文字。尽管“纹”中有“文”,青铜器上的“纹”与“饰”却无法截然分开,因为青铜艺术讲究的就是“以纹为饰”。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或许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兽面纹即饕餮纹,属于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正好概括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
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以饕餮图形为例,“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拼合痕迹的饕餮头部”。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
“纹”之所以能“饰”,依靠的就是对称与平衡之美。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到最后发展到以几何纹为主,但饕餮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
然而就在动物纹趋于消歇之时,一种新的“纹”加入了“饰”的队伍,这就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包括一些“前汉字”)。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上没有文字,图形文字繁荣于商末夏初。其中,表现动物的可谓“文”中有“纹”,如羽纹、鳞文、甲纹和翼纹等,这些纹样使得这些文字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它们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
一般人印象中青铜器是“以纹为饰”,在此我们看到了“以文为饰”。“饰”固然是一种辅助性的功能,但通过发挥这种功能,“文”为自身赢得了成为艺术主体的机会。
汉字的亦文亦图性质,导致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截然分开。汉字一直保持着对称平衡的形态,与其最初扮演的“饰”的角色有相当关系。如果没有在青铜器上度过自己的童年,中国的书法艺术很可能跳不出美术字的窠臼,无从获得那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节选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青铜器上的“纹”“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从初始意义来说,“纹”中有“文”,“纹”是“文”的同义词,但“文”还有“文字”“文章”“文采”等更为广泛的意义。 |
B.“纹饰”指的是青铜器上的纹状浮饰,其中包括兽面纹、龙纹、马纹等动物纹,也包括几何纹和青铜器上的文字。 |
C.“纹”相对于“饰”来说,出现的稍早一些,古人较早地从大量的兽面纹、龙纹、鸟纹中发现了“饰”的美学意义。 |
D.“纹饰”是青铜器艺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饰”更多地强调其作为工艺手段的装饰功能,“纹”之所能“饰”,依靠的是对称与平衡之美。 |
A.彩陶图案与青铜纹饰都采用了以动物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兽面纹,这在早期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可以得到印证。 |
B.汉字亦文亦图的性质,使它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无法分开,最终成为书法艺术的主体,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获得了自由奔放的生命感和力量感。 |
C.繁荣于商末夏初的图形文字既有符号的抽象特征,又未完全褪去禽兽的“皮毛”,“文”中有“纹”,成了抽象与具象的中介。 |
D.随着动物纹淡出青铜器,到了商代,以几何纹为主体的青铜纹饰不断发展壮大,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
答:
最新试题
- 1古诗文默写填空。(1)、最是一年春好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
- 2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在[ ]A.1911年 B.1912年 C.1905年 D.
- 3Students _____ remain in their seats until all the papers ha
- 4关于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像看得见,虚像看不见B.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C.实像总是缩小的,
- 5 makes the book so extraordinary is the creative imagin
- 6One of the best ways for people to keep fit is to _______ he
- 7书面表达。 假设周末你在动物园做义务导游,请你向外国朋友介绍我国濒临灭绝的东北虎。Name: TigerC
- 8某同学要测量一段未知材料电阻丝的电阻率,已知电阻丝的长度为L,电阻约为,可提供的器材有:A.电流表G,内阻,满偏电流B.
- 9今天,当同学们正在答题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下列中的( )A.北回归线B.南回归线C.赤道D.北极圈
- 10在汽车、摩托车发动机的排气管上附加消声器,目的是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位置在( )A.排气管上B.空气中C.人耳处D.发
热门考点
- 1在无风的情况下,跳伞运动员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跳伞,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下列描绘下落速度的水平分量大小vx、竖直分量大
- 2覆盖地表而有规律地生活在一起的一群植物叫做_________。我国的植被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
- 3图是A~G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B、D为气态单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物质A和E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_
- 4某企业通过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在全部资产中国有经济的股份占55%,集体经济股份占15%,外资企业股份占15%,私营企业
- 5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3a-2a=1B.(-a)2•a3=a6C.-2a-2=-12a2D.(-a2)3=-a6
- 6阅读理解 Wei Hua is a high school student and he is prett
- 7The company was named Gates Hall a man named James Ga
- 8下列实验操作或事故处理正确的是 A.金属
- 9(1)在标准状况下,44.8L的NH3气体质量为______g,其中含______个氢原子,其中含______molN;
- 10—Was she a famous singer 10 years ago?—______.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