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孟子与邹鲁之风
王志民
孟子为战国时期邹国人,邹与鲁毗邻,但文化渊源并不相同。根据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考定:邹,也做邾,邾娄,是一个东夷土著的小国。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其为炎帝神农氏的苗裔,与黄帝后裔的鲁是两支不同文化。据《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鲁僖公之母称,“邾灭须句”为“蛮夷猾(乱)夏”,是“周祸”。次年,鲁国“伐邾,取须句,反其君”,则是“礼也”。可见在鲁人看来邹实为文化上的“异类”。细检《孟子》及以前的文献,都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这反映出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表现为两支不同质的文化。
“邹鲁”并称,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庄子与孟子同时而稍晚,这说明:在孟子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这应与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密不可分;“邹鲁之风”是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的,充分展示出儒学故乡的特征;“邹鲁”并称,邹在鲁前,这反映出邹文化在邹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响力。
鲁国本为周公封地,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春秋时期,鲁秉周礼,有“周礼尽在鲁”之说。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鲁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之地。孔子去世后,“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故乡鲁国,成为儒家发源地和孔门弟子及后学聚居讲学之所。这对孟子产生了极大的文化吸引力。同时,孟子为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裔,与鲁国又有一种血缘的亲情。孟子葬母于鲁,曾住鲁守丧三年;其为子思门人的弟子,系统接受过儒学教育;孟子一生极崇拜孔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己任,这都反映出鲁文化对孟子的培育和思想上的巨大影响。
然而,孟子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邹国度过,从孟母三迁教子到成年后“始而设教,继而周游,终而归老”,邹文化的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他思想的形成应该也与邹文化有密切关系。从现有历史文献考察,我认为其主体思想“仁政”的形成,与邹国文化传统具有直接关系。
战国之邹,附庸鲁国,国小力薄,但在文化上却渊源有自,丰富深厚。其为东夷土著,始终保持了夷人的文化传统。《说文解字》:“夷俗仁”。《后汉书·东夷传》注引《风俗通》:“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由于资料缺乏,邹国是否一直沿袭这样一种“仁”俗,难于详考,但《孟子·梁惠王下》记载了邹穆公在与鲁国冲突失败后,不忍处置老百姓的仁义之举。贾谊《新书·春秋》也记载了邹穆公仁政的具体举措:“无淫僻之事,无骄燕之行……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如子”,致使“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穆公死后,“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刘向《新序·刺奢》则记载,邹穆公说粮食本来就是老百姓辛苦种出的,作为国君,“取仓之粟移之于民”,是天经地义的。从邹穆公的作为看,邹国应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间,与他们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在《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但“仁政”二字却从未出现,论国君如何行仁政的话语也不多见。孟子久居邹国,“聚徒讲学”,出仕为官,四十余岁方才出邹,游齐、适梁、访滕、过薛,大谈仁政理想与治国之术,邹文化传统对他思想的影响应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说,是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的出现和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又使战国时期的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形成了“邹鲁文化”或“邹鲁之风”。
(选自《国学网》,有改动)
小题1:下面关于“邹鲁之风”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及以前的文献中没有“邹鲁”并称的记载,说明在孟子之前,邹、鲁实际是两支不同质的文化。 |
B.《庄子·天下》篇记载,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在他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 |
C.邹、鲁文化的结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又使邹、鲁文化进一步整合、提升,从而形成“邹鲁之风”。 |
D.“邹鲁之风”或“邹鲁文化”以崇尚儒学、传习六经的士风为主,充分显示出儒学故乡的特征。 |
A.根据文献资料记载,邹国应该有一种“仁”的传统习俗,从而影响了后来孟子“仁政”思想的形成。 |
B.邹国因为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所以能够以弱小之国,存身于大国争雄中,孟子对此应该感受深刻。 |
C.论语》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从未提及“仁政”二字,可见孟子的“仁政”与孔子没有关系。 |
D.久居邹国、四十余岁才出千分游历的孟子,一出邹就能大讲仁政理想,说明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 |
A.邹是东夷土著,曾被视为文化上的“异类”,但它文化渊源有自,并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 |
B.鲁是周王朝在东方的文化中心;孔子创立儒学,大办教育,更使它成为繁盛的文化重心。 |
C.孟子深受鲁文化影响,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传播孔学为已任。 |
D.“邹鲁”并称而邹在鲁前,说明在邹鲁文化中,邹文化比鲁文化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孟子一生努力传承创新儒学,在他晚年,所谓‘邹鲁之风’已经形成”是本文作者的推断之语,不是《庄子》里所记载的内容。
小题2:
试题分析:B文中说“邹国以弱小之国,安然存在于大国争雄中,与它传承‘仁俗’、善行仁政有直接关系”,该项把“有直接关系”当成了充分条件;C“孟子的‘仁政’与孔子没有关系”误;D“其思想只可能来自邹文化”误。
小题3:
试题分析:在“邹鲁”并称中邹在鲁前,可以说明其“重要”,不能说明其“更为重要”;而且这样说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孟子与邹鲁之风王志民 孟子为战国时期邹国人,邹与鲁毗邻,但文化渊源并不相同。根据杨伯峻先生《春秋左传注》考定】;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模范教师
许行
千不该万不该,到这鬼地方来看什么复式教学。县教育局这位女局长有些后悔了。眼前一道平时只踩着石头就可以过去的小溪,不知什么时候涨了水,不深不浅刚好把几块踩着过河的大石头给漫过了。
陪同的乡教育助理,也是个女的。这该死的小溪涨水也不看个时候,闹得她们进退两难,欲进得趟水,欲退又到了村口……
幸好这时她们要看的复式教学跛教员很懂事,已迎过河来:“来吧,我背你们过去。”
局长同跛教员握握手,只手指搭搭边,一看跛教员的手,手指甲很长,里边带着黑泥,便赶紧松开了。她仔细看看这跛教员,三十多岁,面黄肌瘦,一身制服皱皱巴巴,好像刚从箱子里掏出来的。右腿短一点,有点跛脚,走起路来一歪一歪的。光着两只脚,沾满了泥水。让他背,她有些踌躇,他会不会把自己摔在水里?她这略微发胖的身体细皮嫩肉,摔一下准不轻。可不让他背,这五月北方的溪水还扎骨凉……
都怪下边把这跛教员说神了,一个班上同时教三个年级,学习成绩、纪律如何好……
都怪自己耳朵软,弄到这儿来受罪。教育助理似乎看出局长的心理,她说:“没问题,他经常背学生。”背学生过河上学,原也是他先进事迹中很重要的一条。
局长说:“那么 你先过吧!”她想背个大人可跟背个学生不一样,她得看看。
没费多大劲,跛子教员就把教育助理背了过去。
局长忸忸怩怩趴在跛教员身上,立即闻到一股打鼻子的汗味,她不由皱起眉头,屏息着鼻子,强忍着恶心。
进村到了一间平房前,二十多个高矮不齐的学生,都痴呆呆地在那里列队等着呢。局长心里又一阵翻腾,这也算个学校?
局长、教育助理被让到跛教员家里休息。一间草房黑咕隆咚,女人孩子一铺土炕。女人用衣襟擦擦碗给倒杯开水,局长未敢动。教育助理连忙把那碗水拿起来摇晃了半天,然后倒掉,又重新给局长倒了一碗,局长依然未动。跛教员吩咐女人赶紧***鸡做饭,局长忙着制止,教育助理也说不用做,局长回乡里去吃。
就听了一堂课,局长的屁股在巴掌宽的长凳上早就硌痛了。尽管跛教员教得很认真,学生觉得很认真,跛教员有些精彩的讲授和安排,把二十多个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调动起来,却没有把局长的注意力,从对长凳的诅咒上吸引过来。
可局长往那儿一坐,跛教员就受宠若惊、感激涕零了。他觉得这是一种殊荣,一直到送走局长后,他还长时间处于一种荣耀感的兴奋状态。
年终县里评选模范教师,乡里把他报了上去,并且去开会的教育助理还特意跟局长提了提。不过,局长一想到那次下乡听课就很不舒服,那讨厌的溪水,那带黑泥的长指甲,那腥咸的汗臭味,那脏衣襟擦过的喝水碗,那硌痛屁股的长条凳……
局长说:“中小学教员拔尖人多,县里有些有有头有脸的老教师都摆不平,让他好好干,下次再说吧!”
教育助理把这话捎给跛教员,他很受鼓舞,连说“那是,那是……”
下次他依然没有评上,他想自己总有不够的地方,特别是跟县里那些资深望重的老教师比,自己还上不得台面,便更加努力。
这年小溪涨水,跛教员背学生,不慎摔倒在水里,腿瘸得更厉害,就拄着拐杖上课了。村民感到不平,怎么这么好的老师连个模范都不给?找到教育助理,教育助理也很同情,说等到年底评选时再争取争取。到了年底跛教员已病倒了,病得很重。教育助理从县里参加表扬模范教师大会回来,敲锣打鼓捧了一张“模范教师”的奖状,来到了跛教员家。村民们也很高兴,他终于得了他该得到的。跛教员于朦朦胧胧中看了一眼,面色一阵晕红,嘴角上绽出来个欣慰的笑容,但随即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教育助理顿时号啕大哭。把那奖状一下子摔在了地上,众人一愣,捡起来看时,那奖状上连个红印巴巴都没有。
(原文略有改动)
小题1:概括小说中“跛教员”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2:第四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4分)
小题3:“教育助理”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以“模范教师”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
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作品的翻译者、73岁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功不可没。在此之前,他已将好几位中国作家送上国际文学的领奖台,姜戎、苏童和毕飞宇都是凭着他的译本,先后获得了曼氏亚洲文学奖。在将中国当代小说推荐给世界这方面,葛浩文堪称第一人。
葛浩文1939年出生在美国加州。上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汉字,他就想:“我连英文都认不全,为啥还要学中文?”后来,葛浩文加入海军,并被派到美国海军驻台湾的司令部,成为一名通讯官。“最初我听说自己将被派往台北,等正式命令下来后却发现是派往台湾。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台北是台湾的一个城市。”多年以后,葛浩文这样回忆道。
此后,葛浩文先后被派驻日本和越南,然后又回到中国台湾。经受过越战洗礼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年少轻狂,并拿起书本。“那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真正看进书去”。他发现自己有学汉语的天赋。“我有一双好耳朵,能够区分复杂的汉字发音。”他向一位跟随国民党到台湾的东北老兵学习中文,“葛浩文”就是这位老师给他起的名字。退伍后他进入台湾师范大学汉语中心学习。
回国后,葛浩文继续学习中文,他的博士导师是柳亚子的儿子、旅美散文家柳无忌。学习期间,导师向他提起中国有一对作家伉俪萧军、萧红,他们的爱情故事曲折动人。葛浩文就找来一本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读了起来,那是他读的第一本中国小说。而萧红则激起了他更浓厚的兴趣。他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5年后,他以这篇论文为基础所写的《萧红评传》在港台出版,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葛浩文翻译出版的第一部中国小说是张洁创作的《沉重的翅膀》,译本在美国卖得不错,“于是我下定决心,这辈子我就干这个了!”此后,葛浩文“一翻而不可收拾”,贾平凹、刘恒、苏童、王朔、莫言、阿来等20多位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的40多部作品通过他的笔译成英文,在英语世界得到推广。“一部中国作品,哪怕中国人特别喜欢,但是如果我觉得在国外没有市场,我也不翻。我基本上还是以一个‘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学。”葛浩文说。
在翻译中文小说时,他非常注意对小说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背景的把握。在翻译刘震云的《手机》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小说场景始于30年前,然后闪回到现代,接着又回到30年前。“如果照这种顺序翻,看过40页后,美国读者就会说‘真没劲’,然后把它扔到一边。”他建议把开场设在现代,然后再展开回忆。这个建议得到了作者的同意。“我这样做并没有改变作品的质量,改变的只是它的销量。”
多年笔耕不辍,葛浩文逐渐奠定了自己在中文小说翻译界的泰斗地位。他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的妻子、出生在北京的英裔著名女翻译戴乃迭这样评价他:“他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著名小说家厄普代克对葛浩文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文小说翻译几乎是他一个人的地盘儿。”
除了萧红之外,葛浩文翻译作品最多的中国作家就是莫言,迄今他已将其10多部作品介绍给西方读者。
1988年,葛浩文看到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很震撼,写信给莫言,希望获得翻译版权。“当时莫言远没有现在有名,而我,也只是有个好听中国名字的学者。现在想起往事,我会觉得有点小骄傲,并非为我翻译得好而骄傲,而是为我在20多年前就发现了他这样的作家。”
莫言的作品销路不错,翻译了其几部小说后,葛浩文和莫言在北京见了面。后来,他们又一起去了很多国家,推荐莫言的新书。有一次,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推荐《酒国》时,几天之内,莫言几乎把客房书架上的中国小说都看了个遍。葛浩文和美国的出版商都对这个12岁就辍学,却写出大量美妙小说的作家惊叹不已。
葛浩文认为莫言是一位谦和的人,“他经常夸奖他的译者,正如他的译者时常夸奖他的著作一样”。莫言对葛浩文的翻译水准充分信任,总是十分放心地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他。“他会对我说,‘那已经不是我的小说了,是你的。’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我是在帮他的作品扩大国际影响,他对此也十分感谢。”
对于自己,葛浩文显得十分低调。“我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情,大多数人没有这么幸运!”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葛浩文是著名的翻译家,也是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在他的精心运作下,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功不可没。 |
B.葛浩文因其博士导师的推荐,对萧红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萧红为研究对象,并出版了《萧红评传》,掀起了一股萧红热。 |
C.文章中插入葛浩文上学第一堂课的情景,意在暗示其从小就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其翻译莫言作品作铺垫。 |
D.传记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运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的方法,逼真细腻地描写了葛浩文被派往台湾时复杂的内心感受。 |
小题2:葛浩文被誉为介绍当代中国小说的“第一人”,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联系文本,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塑造传主形象的。(6分)
小题4:结合文本,探究葛浩文成功的原因有哪些。(8分)
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有很多差异。然而最重要的差异应是由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大量汉族知识分子也蒙受了极大的屈辱和压迫,其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方式之一。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消失,而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异,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而南宋时期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的文人画,但从历史整体情况和现存作品实际看,文人画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就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宋画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影响下,神与主观绝对压倒形与对象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宋画不同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而主观的意兴心绪得到了极力强调。《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力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于其中。”这就也把“形模”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非常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与北宋初年那样讲究写真形似,形成了鲜明对比。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而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也就是说,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于表现对象(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一种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
正是这时,书法与绘画密切结合起来。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绘画的一大特色。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任何逼真的摄影之所以不能替代绘画,其实正在于后者有笔墨本身的审美意义在。笔墨所蕴含的美是自然界所不具有的,而是由人们长期提炼、概括、创造出来的美。元代名画家名书法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画家、书法家兼诗人,一身三任焉,自兹成为中国山水画家的一种基本追求和理想。
与此相辅而行,从元画大兴的另一种中国画的独有现象,是在画上题字作诗,以诗文来直接配合画面,使两者相互补充,这是唐、宋和外国都少有和不可能有的。唐人绝少题诗书款,宋人题诗书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以免影响对画面的欣赏。元人则大不同,画面上的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了很大画面,而元人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美来彼此配合呼应,另一方面,通过文字所明确表述的含义,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文人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代文人画在绘画艺术上体现了时代精神的潮流,而后人总爱把文人画的源头追溯到南宋。 |
B.元代文人画的形成结构中能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兴味。 |
C.元代文人画与宋画风格不同,极力强调主观意兴心绪。 |
D.元代文人画是是一种寄托当时社会变化时期一些汉族知识分子的情感的方式。 |
A.元朝取代宋朝,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变化,这就使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 |
B.宋画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这种矛盾在元画中得到了解决。 |
C.画面上写字题诗是元画的独有现象,画面上的写字题诗常常占据了很大画面,成为了整个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
D.在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在于描绘自然,而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 |
A.元代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就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和对笔墨的突出强调。其中前者是在元代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影响下形成的。 |
B.元画流动转折的线条,浓淡的墨色能传达情感、力量、意兴等,构成重要的美的境界,这使得任何逼真的摄影都比不上绘画。 |
C.元画中的写字题诗既可以使书、画两者以同样的线条来彼此配合呼应,又可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
D.元画独有的审美成就就在于元代文人画家在绘画时不仅注重描绘自然的美,更注重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 |
在全球化时代,要开展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是何其重要。这个世界不仅要有西方的法治精神,更要有东方的德教精神。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目的是治国;道家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无为,目的是治身;佛家强调的是“慈悲之境”,主要目的是治心——治贪婪心、功利心乃至于霸权之心。在当今冲突频仍、竞争激烈的世界上,中国应发出“和美天下”的声音。
中国文化精神强调“德”。《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的金文左侧是一个行走的十字路口,右上面是一只眼睛,下面是一颗心。意在十字路口以目观心,向内自省,不左右徘徊,一直前行。明明德,“明”是把内心的小德提升转化为大德,美好的德性是本性所在,要天天洗去心灵上的尘埃。中国文化精神强调“亲民”。“亲民”,宋代朱熹又解释为“新民”。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新”:取木也。取木者,新之本义。创新是对传统精神吸纳后的新发展,如果认为“新”就是完全否定传统,那是极端错误的。 “新民”不是反传统的无根之新,而是和人民一致起来提升显示的内在美好本性。中国文化精神重视“止”。止,犹如一个铜板的两面,一面止于贪官污吏,止于悬崖勒马;另一面,要臻达最高的尽善尽美之境才能止,这就是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在于:发现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让文化“走出去”。输出中国倡导的“三和文化”: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输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精神的方式和载体,一是要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二是展示中国崛起的大国形象,向国外发行百集电视文化片《美丽中国》;三是建立“新西方”中国文化学校。
随着书法申遗的成功,近来在海外的社会调查中,书法已经取代京剧成为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东方和西方艺术门类中都有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电影、建筑,但书法是东方艺术所独有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书法是向西方证明和体现中国形象的东方代表性艺术形式,应该把中国书法输出而使之逐渐世界化,成为世界的第七艺术。 十八大后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拍摄百集以上《美丽中国》电视记录片的时代意义是将中华文化思想艺术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形象全面地展示出来,让西方人和外国人能够认识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人文地理与当代精神。展示给西方人一个真实直观的中国形象,减少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对中国的层层有意误读,全面推出中国高精尖的大国形象。
建立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新西方学校”,进一步完善汉语水平考试和中国文化考试。中国的”孔子学院”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而设立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非营利性公益机构,“新西方学校”则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把各种文化艺术的精髓整体性地传授,将琴、棋、书、画,诗、词、茶、禅,经、史、子、集等多种文化传统的价值发扬光大。中国的悠久历史、中华民族的数千年文明发展、中国人的智慧和与人为善、中国文化的多元、平等和包容,都有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是可以浇灌培育世界和平之花的美丽文化。中国文化,魅力永存。 (《人民中国》外文版“时代人物”专访 有删节)
小题1:与“中国文化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的儒、释、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三个维度,包括“和谐之境”治国、“天人合一”治身和“慈悲心境”治心。 |
B.中国文化精神强调“德”, 就如同《大学》里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C.中国文化精神强调“亲民”,“亲民”也是新民,创新是对传统精神吸纳后的新发展。 |
D.中国文化精神重视“止”,一是止于贪官污吏,止于悬崖勒马;二是要臻达最高的尽善尽美之境才能止。 |
A.第一段谈全球化时代,在这冲突频仍、竞争激烈的世界上,开展东西方对话,更要有东方的德教精神,中国应发出“和美天下”的声音。 |
B.第二段以《大学》指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来说明中国文化精神强调“德” 、“亲民”,重视“止”。 |
C.第三段写新世纪中国文化战略的重要核心在于:发现中国文化美丽精神,让文化“走出去”。输出中国倡导的“三和文化”: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际和平。 |
D.全文的思路是在世界文化背景下,输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精神,发现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从而浇灌培育出世界和平之花的美丽文化。 |
A.随着书法申遗的成功,书法已经取代京剧成为西方和外国人认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文化符号,已成为世界的第七艺术。 |
B.“新民”中的“新”就是不否定传统,吸纳传统,从而和人民一致起来提升显示的内在美好本性。 |
C.中国的“孔子学院”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新西方学校”则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把各种文化艺术的精髓整体性地传授。“新西方学校”就比“孔子学院”先进。 |
D.拍摄电视记录片《美丽中国》,展示中国的文化形象,让西方人和外国人能认识到一个崛起的中国的悠久历史、人文地理与当代精神,全面推出中国高精尖的大国形象。 |
穷苦人
[俄]托尔斯泰
⑴在一间茅屋里,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⑵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的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吃的还是黑面包,还不够吃。“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⑶睡觉还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西玛。
⑷冉娜来到西玛门前,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
⑸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⑹“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她走进了屋。
⑺小木屋又潮又冷。一张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象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在她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她在临终前还未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⑻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不知道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这样做。
⑼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象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⑽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⑾“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⑿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剐破了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⒀“我回来了,冉娜!”“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⒁“是呀,多可怕的天气!打了多少鱼?”
⒂“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鱼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我碰上了倒霉的天气,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⒃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⒄ “你知道吧,”冉娜说,“西玛死了。” “真的?”
⒅“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⒆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⒇他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
(21)但冉娜没有动地方。“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
A.作者写冉娜的丈夫在收养西玛的孩子这件事上与妻子不谋而合,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B.作者运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冉娜的丈夫这一形象,侧面描写表现了他勤劳,正面描写表现了他对邻居的孩子的同情心。
C.冉娜是一个穷苦的女性,她勤劳质朴,关心丈夫和孩子。她心地善良,有爱心。尽管生活十分贫困,也毅然收养了西玛的两个孩子。她善解人意。理解丈夫的难处,也理解西玛的难处。
D.冉娜抱回孩子后,“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不知道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处心理描写写出了冉娜想救助西玛的孩子,但又不敢自作主张的心理。
E.作者抓住女主人公的心理,借助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描绘出了渔民冉娜一家穷困艰辛的生活状况,为读者展示了一幅主人公生活时代的社会风景图。
小题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6分)
答:
小题3: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作用。(6分)
答:
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主旨。(6分)
答:
最新试题
- 1屈原为谗欲所害,被贬官放逐,造就了一代文豪;蒲松龄科举失意,埋头收集整理民间传说故事,创作了《聊斋志异》;司马迁遭遇腐刑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1=∠2,则∠1与∠2是对顶角B.若∠1与∠2是对顶角,则∠1=∠2C.若直线a∥b,
- 3下列关于林则徐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近代向国内介绍西方情况的第一人 ③《四洲志》与《海国图志
- 4已知函数在[2,+)上是增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 )A.B.C.D.
- 5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上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 6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下列为古钱币的拓片,就你所掌握的知识,仔细甄别其真伪。哪一枚不是赝币[
- 7 --I hear there is an earthquake(地震) inYa’an, Sichuan.----Wh
- 8某高科技产品开发公司现有员工50名,所有员工的月工资情况如下表:员工管理人员普通工作人员人员结构总经理部门经理科研人员销
- 9按顺序排列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倘若能减少私心、***,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
-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嗅觉(xiù)菁华(qīnɡ)约束(shù)B.舷板(xiá
热门考点
- 1把质量为220克的金属块放到500克沸水中加热到100℃,然后放入440克15℃的水中,热平衡后的温度是23℃,求该金属
- 2听下面一段材料,回答第1至第3题。 1. What did the woman do last night? [
-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
- 4中,点在上,平方.若,,,,则A.B.C.D.
- 5【题文】读某岛屿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回答以下列问题。【小题1】.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6生物科学工作者利用_______、调查、分类、________等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其中,____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
- 7若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60gSiO2中含Si-O键的个数为4NAB.在H2O2+Cl2
- 8把x3﹣2x2y+xy2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A.x(x+y)(x-y)B.x(x2﹣2xy+y2)C.x
- 92011年7月20日,号称史上最严的欧盟玩具安全新指令正式开始实施,对玩具的化学安全性要求明显增强。这无疑对中国的玩具出
- 10某同学对早期希脂历史特别感兴趣,下列哪部著作有助于满足他的兴趣需求。[ ]A.《古兰经》B.《荷马史诗》C.《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