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在我国北方,冬季通常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进行供暖。集中供热系统包括热源、热网和用户三个部分。热源主要是热电站和区域锅炉房,以煤、重油或天然气为燃料。工业余热和地热也可做热源。采取集中供热可以有条件地安装高烟囱和烟气净化装置,便于消除烟尘,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卫生。还可以腾出大批小锅炉房及燃料、灰渣堆放的占地,用于绿化,改善市容。然而,集中供热也有不足之处,如:一次投资费用大,运行费用高;无论是否需要,暖气始终全天供热;因楼层不同而造成温度不均,若遇到供暖偏热,居民只有开窗降温。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集中供热系统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居住者日益提高的对供暖舒适度的要求;集中供热也不能适应在规定的采暖期前后气温骤降的特殊情况。
相对于集中供热而言,分散采暖的规模可以小到分户采暖,也可以是整栋楼宇或整个小区。其供热方式也多样化,如家庭用的烧天然气的壁挂采暖炉,利用空气、水或土壤作为热源的各种热泵,各种太阳能采暖装置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没有集中供热的我国南方地区,采用分散采暖方式的用户越来越多。分散采暖的优点是投资省、运行费用低、使用灵活,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我国南方地区宜采用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相结合,因地制宜解决人民冬季取暖需求。
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不管是集中供热还是分散采暖,节能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采用新技术是提高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效率的关键。对集中供热的热源部分,主要是采用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来提高锅炉的效率。对热网和用户端来说,都需要采用强化传热技术来增强换热设备的效率,同时减少输送蒸汽或热水的耗功。其中,新型折流杆热网加热器的传热系数比传统的折流板热网加热器提高25%,而流体流动阻力却降低25%,显著增强了热网的经济性。
对有条件分散采暖的区域应尽可能采用热泵技术和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泵是一种热量由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的能量利用装置,就像水泵使水从低处流向高处一样,它可以从环境中抽取热量用于供热。热泵的供热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从低温热源传到高温热源的热量,另一部分热量则由机械能转换而来。热泵工作原理与制冷装置相同,但热泵的目的不是制冷而是“制热”,即热泵以消耗一部分高品质的机械能为代价来“制热”。地下水、土壤、室外大气、江河湖泊都可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
利用太阳能采暖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方面。如果将太阳能集热器获得的高温热水和地源热泵获得的中温热水混合起来给住宅供热,就可以同时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而且,白天太阳辐射强时可以不开或少开热泵,甚至还可以将白天多余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供夜晚使用。这种复合采暖系统将大大提高采暖系统的效率,降低采暖成本。充分利用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和优势,将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并根据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炎热的特点,实现热、电、冷三联供。这将是改善我国南方地区居民居住质量和提高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集中供热系统中的热源包括热电站、区域锅炉房、工业余热、地热等。 |
B.分散采暖的方式避免了集中供热投资费用大、运行费用高、使用不灵活等缺点。 |
C.集中供热主要在我国北方使用,我国南方地区是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相结合。 |
D.不管是集中供热还是分散采暖,都必须以节能和提高效率为核心。 |
A.用新型折流杆热网加热器代替传统的折流板热网加热器,是通过采用强化传热技术的方式来增强热网和用户端的经济性。 |
B.充分利用地下水、土壤、室外大气、江河湖泊等低温热源,可以通过热泵技术实现热量由低温物体到高温物体的转移。 |
C.混合通过太阳能获得的高温热水和通过地热能获得的中温热水,可以大大提高采暖系统的效率,降低采暖成本。 |
D.根据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炎热的特点,充分利用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和优势,将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热、电、冷的三联供。 |
A.集中供热除了为我国北方居民提供生活便利,还可以改善卫生,绿化环境,美化市容。 |
B.分散采暖比集中供热更具有优势,这说明可以在全国大力推广分散采暖,逐步取代集中供热。 |
C.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热泵技术和强化传热技术,都是提高效率、实现节能的新技术。 |
D.热泵通过消耗一部分高品质的机械能来达到制热的目的,这是运用了制冷装置的工作原理。 |
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我国南方地区是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相结合”错,原文为“我国南方地区宜采用集中供热衷分散采暖相结合”。
小题2:
试题分析:“提高热网和用户端的经济性”错,“用新型折流杆热网加热器代替传统的折流板热网加热器”只能增强热网的经济性。
小题3:
试题分析:从原文可以看出,分散采暖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取代集中供热。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在我国北方,冬季通常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进行供暖。集中供热系统包括热源、热网和用户三个部分。热源主要是热电站和区域锅炉房,以煤、重油】;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如此新锐如此保守
云也退
①我手机里一直存着个电话,“汪爷”。那是汪景寿,我向他问起他最熟悉的朋友之一。“你说马季啊,现在也少联系了。马季存了十多个自己写的新段子,他不想拿出来,等以后再说。”
②马季为何怠于抛头露面了?汪爷说,他厌恶如今的风气。属于马季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要办相声晚会,摄像机镜头四面八方扫过去,扫不到一个连鼓掌都透着整齐、笑容都透着幸福的观众席了。名义上马季依然是业内的项梁柱,但同行不见得真买他的账。他批评某著名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有欠扎实,对方立刻表达不快,而且观众不管,他们不觉得这位相声演员说的《卖布头》是在糟践传统相声,他们确实被逗笑了,还赞许此人的段子敢揭露社会阴暗面。马季注定沉默,他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世无英雄,难道刘、侯两位大师亲传的台风、手法、吐字,已经不如“揭露社会阴暗”更重要?
③在戏曲曲艺等“国粹”领域,“保守”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倾向。马季认为,没有那些薪火相传的基本功,就不成其为相声;欣赏不了《报菜名》,把它混同于饶舌音乐.就难说是懂相声。祖宗的东西既成定格,往后的修补就只能在框架以内进行,不管什么内容的相声,都得讲究假痴不癫,讲究语气急转、卖关子、谐音谐义,讲究搭档的默契等等。观众不再奉一种规矩为正宗时,马季向媒体流露出对某些“新锐”的不屑。
④但是,记忆中的马季却从未落伍过,他用自己的方式开新,开得惊艳奔放,火爆热烈,生气勃勃。不论什么题材的相声,叙事与抖包袱都能在精巧的编织下透出文学作品一般的韵律,选句择词妙到纤毫,不容半分增减。马季相声中的美,早在一个据说只能孕育样板戏的时代就产生了。而且,他的才华可以轻易地突破“歌颂体”之类概念的束缚——去除掉蒙在外表的话语枝蔓,《桃源新貌》就是一段以制造古今话语体系的矛盾收获幽默效果的作品,《游击小英雄》则是儿童、成人、日本鬼子三套语言系统交织、穿插、碰撞而成的喜剧。只有功力深厚如马季者,在如此刻板的题材上亦能栽成幽默之花。
⑤正是一个力主“歌颂”的时代,最大程度地激发了马季的创作力——他的局限也正是他的力量所在。然而,这也铸就了马季晚年的困惑和受挫感:时代嬗变之后,他对观众不再有十足的把握了,他似乎不知道除了完美地演绎一个笑话获取台下的欢乐之外,还有什么稍高一点层面上的东西可以唤起观众的共鸣——而追求这种共鸣,却是马季这一代相声演员的内心自觉,且将其忠实地传到下一代。所以姜昆再也不可能演出《时间与青春》《我与乘客》《北海游》这样的作品,因为他只是在有限的若干年里,在“四化”“新长征”“劳模”成为流行语的若干年里,意识到一种为青年人慷慨指路的强烈需要——如马季当年背负的使命。
⑥当我打电话给汪老爷子时,完全想不到那将是我跟他的最后一次通话。我听到他那一声标志性的拖腔“喂——”时,完全想不到他只剩下不到半年的岁月,身后子嗣全无。马季比他的老友晚走不过9个多月,我与他毫无接触,对他的为人更不了解,只知道他晚近常偏居京郊习书法养性,但是我依然能感到他的存在。
⑦马季的困惑也是相声本身的困惑,一切宏大叙事的精神支柱瓦解以后,相声的衣食父母顿成乌合之众,而那些离经叛道的演员似乎在尝试又一轮的开新。反思这些问题,也许比计算相声界还剩几个大师有意义得多。不管马季是否大师,我都相信他不朽。他就在我心里,和汪老爷子在一起,和一个电话号码、一声戏韵十足的拖腔在一起。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文丛”《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叙述某著名相声演员表演《卖布头》的例子,旨在说明传统相声艺术已完全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
B.马季晚年的困惑在于,除了演绎笑话以获取观众的欢乐之外,他几乎不能自觉完成从更高层面唤起观众共鸣的艺术使命。 |
C.姜昆再也不可能演出《时间与青春》《我与乘客》等作品,是因为他也为了迎合了观众的需要放弃了对青年人指路的使命。 |
D.本文以生动而丰富的细节,全方位系统地展示了马季的人生轨迹,主要表现了他对相声艺术传统的坚守。 |
小题2: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第⑤段“他的局限也正是他的力量所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分)
(2)文章末尾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从文中来看,在相声艺术的追求上,马季的“新锐”和“保守”各有哪些体现?请分别概括作答。(6分)
小题4:有人认为艺术应当肩负“为青年人慷慨指路”的使命,有人则认为不需要。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诺贝尔奖不可能永远拒绝中国主流
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传来,互联网上立刻轰动。
按说中国人应以“平常心”看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的诺贝尔文学奖与世界顶级文学成就的相关度,比科学奖在同领域的相关度要低很多。更重要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的以往表现常有政治化倾向,有点向“和平奖”学。另外,在莫言获奖前,已有华人高行健获得过这一殊荣。
但中国社会对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对各项诺奖的看重似乎挡不住。我们沉浸在西方文化软实力的包围中,我们很难搞清对西方奖项的关注和在意究竟是怎么回事。此前达赖、刘晓波获诺贝尔和平奖,这两个奖传达过来的不友好甚至敌意十分清晰。诺贝尔奖留给中国主流社会的最直接记忆就是尴尬和不舒服。
旅法华人高行健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在此之前大多数中国人都没听说过他。尽管文学界不少人认为高行健的作品有一定文学成就,但普通中国人一般把他的获奖往政治上联想,认为是作品的政治倾向吸引了瑞典文学院的目光。
莫言同上述三人都不同。他是中国本土作家,也是大陆主流作家,是在中国及世界华人社会被阅读最多的华语文学大师之一。他获奖至少在这一次驱散了中国人心头对诺贝尔奖挥之不去的政治纠缠感,才华、文学成就还有运气帮助了这位中国作家。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真正像是“文学奖”了。
诺贝尔文学奖不是自然科学奖,在中国与西方关系很微妙的今天,我们对中国人得奖不得奖都会有些不单是高兴或不高兴的感受,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然而莫言获奖还是传递出了一些很清晰的信号。第一,在“比较灵活的”非自然科学奖项中,中国人获奖的密度在增加,无论是“刺激”中国的,还是“正常的”,都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空前关注。诺贝尔奖在以不同方式接近中国。 第二,莫言作为中国主流作家获奖,显示了随着中国继续崛起,并非只有反体制者才有被西方社会接纳的机会。中国的主流不可能长期被西方拒绝。
无论是以前我们“看偏”了诺贝尔非自然科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主动做了一次自我调整,瑞典文学院这次把奖颁给莫言是值得欢迎和鼓励的。希望诺贝尔奖的这种选择倾向能一直延续下去。
中国在高速发展,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堪称波澜壮阔,我们创造了经济奇迹,几十年没有战争,我们取得了和平成就。诺贝尔和平奖、经济学奖和文学奖要从中国主流社会中找到促成了这一切的突出贡献者并不困难,把眼睛盯着中国社会的各种边缘、以刺激中国为乐是狭隘的。
换句话说,中国是世界发展大潮中最活跃的那一部分,长期与中国别别扭扭,这不是诺贝尔奖的光荣,从长远看也决不利于诺贝尔奖保持、扩大它的影响力。
(选自环球网,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作者认为“中国人应以‘平常心’看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历史上的诺贝尔文学奖与世界顶级文学成就的相关度,比科学奖在同领域的相关度要低很多。 |
B.诺贝尔文学奖的以往表现常有政治化倾向,有点向“和平奖”学。 |
C.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已有华人高行健获得过这一殊荣。 |
D.诺贝尔文学奖不是自然科学奖,在中国与西方关系很微妙的今天,中国人得奖不得奖都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
A.他是中国本土作家,也是大陆主流作家,是在中国及世界华人社会被阅读最多的华语文学大师之一。他获奖至少在这一次驱散了中国人心头对诺贝尔奖挥之不去的政治纠缠感。 |
B.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空前关注,说明诺贝尔奖在以不同方式接近中国。 |
C.莫言作为中国主流作家获奖,显示了随着中国继续崛起,并非只有反体制者才有被西方社会接纳的机会。中国的主流不可能长期被西方拒绝。 |
D.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告诉国际社会,中国是世界发展大潮中最活跃的那一部分,一些西方国家把眼睛盯着中国社会的各种边缘、以刺激中国为乐是狭隘的。 |
A.中国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创造了经济奇迹,取得了和平成就。长期与中国别别扭扭,这不是诺贝尔奖的光荣,从长远看也决不利于诺贝尔奖保持、扩大它的影响力。 |
B.达赖喇嘛和刘晓波分别于1989年和2010年获诺贝尔和平奖,这些都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不友好甚至敌意;这无疑给所有中国人留下的最直接记忆就是尴尬和不舒服。 |
C.莫言的才华、文学成就及其作品表现出来的挥之不去的政治纠缠感吸引了瑞典文学院的眼光,他们最终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这位中国本土主流作家。 |
D.诺贝尔文学奖只要摒弃对中国的不友好甚至是敌意,正视和关注中国的发展与崛起,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就能真正像“文学奖”。 |
蜗 牛
法国 弗朗西斯·蓬热
①与以热灰为家的未燃尽的煤屑相反,蜗牛最喜欢潮湿的土地。它们全身贴地往前走。它们身上带着泥土,泥土是它们的食物,也是它们的排泄物。泥土穿过它们的身体。它们穿越泥土。这是情趣奥妙的相互渗透,因为可以说这是同一颜色的深浅的变化:其中一个是积极成分,一个是消极成分,消极成分围绕、喂养积极成分,而积极成分边移动边进食。
②关于蜗牛,还有许多别的话要说,首先,它自身的湿润。它的冷血。它的延伸性。
③此外,我们无法想像一只抛开背上甲壳而静止不动的蜗牛。它休息时立即将身体缩进壳内。相反,由于腼腆,它一露出那赤裸的身体,一露出它脆弱的外形,就赶紧往前运动,刚一暴露就迅急前进。
④干燥的季节,它们隐居在壕沟里,而且它们的存在似乎有助于居住地的潮润。那儿,也许有其他冷血动物与它们为邻,如癞蛤蟆、青蛙。可是,它们离开壕沟采用不同的方式。蜗牛更有资格住在那儿,因为它离去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⑤然而要记住,它们虽然喜爱潮湿的土地,但并不喜欢那泽国的湿土:如沼泽、池塘。它们当然更喜欢坚实的土地,但这种土地必须是肥沃和湿润的。
⑥它们也爱吃蔬菜和水分充足的绿叶植物。它们懂得挑选最嫩的叶子,食后仅仅留下叶脉。
⑦它们待在壕沟底干什么?它们喜欢那儿的环境,但那儿终不是久留之地。它们是壕沟的常客,但它们向往浪游的生活。而且它们在沟底和在泥土的小径上一样,背上的甲壳依然使它们显得矜持。
⑧当然,到处背着这样一个壳儿确实是个累赘,但它们并不抱怨。相反,它们把这当成一件幸事。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它们随时可以躲进自己家里,使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无可奈何。这实在是一种可贵的长处,为此付出代价完全值得。
⑨它们由于有这个能耐、这个方便而洋洋自得。我是一个如此敏感、如此脆弱的生命,怎么能够固若金汤,不怕那些讨厌的东西的袭击,享受幸福和安宁?于是,这背上的掩蔽所应运而生。
⑩我如此紧紧地附着于地面、如此令人怜悯、如此缓慢、如此一往直前、如此有本事离开地面缩进我的家屋,我还有什么忧愁?任你把我踢到什么地方,我有把握在命运放逐我的土地上重新站立起来,重新附着于地面,而且在那儿找到我的饲料——泥土,这是普通的食粮。
⑾啊,当一只蜗牛是多么幸福、多么快活!它还用自己的流涎在它接触过的一切东西上在留下印记。它身后是一道银光闪闪的轨迹。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要生存就难免冒风险。
⑿蜗牛是孤独的,的确如此。它的友人寥寥无几。可是,为了生活得幸福,它并没有这种需要。它同大自然如此亲密地黏附在一起,它如此亲切地享受大自然的恩宠;它是它所拥抱的土地和菜叶的朋友;它是天空的朋友。它骄傲地抬起头颅和那双敏锐的眼珠:高贵、从容、睿智、自豪、自负、骄傲。
⒀请不要说蜗牛在这方面和猪相似。不,它没有那种平庸的小脚、那种惴惴不安的碎步小跑。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蜗牛,既赞颂蜗牛黏附大自然,勇敢无畏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又批评蜗牛不讲卫生,缺乏独立性,骄傲自满。 |
B.这篇散文具有深刻的寓意:一切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并因此快乐和幸福。作者希望,人类的每一个个体都当一只蜗牛。 |
C.文章先写蜗牛普通、细微、低贱的一面,后写蜗牛有风度、本事和强大的生命力。抑扬之间,蜗牛美好品质和美丽内心得到充分展示,文章寓意得到深刻表现,感染力增强。 |
D.为了描写蜗牛美的形象,赞美蜗牛幸福快活的生活,作者断然否定同是冷血动物的癞蛤蟆、青蛙,否定同样有高贵、从容等品质的猪。这种以贬斥别的动物来捧高蜗牛的写法其实有损蜗牛的形象。 |
小题2:根据文章相关内容,分条概括蜗牛的生活习性。(5分)
小题3:文章第⑨、⑩自然段用第一人称“我”,而最后三段改用第三人称“它”。请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理由。(4分)
小题4:作者动情地赞美:“啊,当一只蜗牛是多么幸福、多么快活!”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生活进行探究。(8分)
暑假里,很多城市里的家长送孩子走进了主打“吃苦”特色的夏令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家长为何希望孩子去“受苦”?作为父母,怎样教育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新浪网对55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52.9%的人认为孩子从小需要接受挫折教育,56.1%的人认为再富不能富孩子,钱再多也要控制孩子物质上的追求。
河北省某高校学生李肖对刚入学那一幕记忆犹新,她自己拖着大包小包走进宿舍时,室友小宋正坐在椅子上喝可乐,边喝还边喊热。她爸在床上给她挂蚊帐,她妈蹲在地上一边收拾衣服一边说,什么时候该穿哪件衣服,要多久换一次衣服,衣服脏了就送到洗衣店去等等。
“都上大学了,还什么都不会干,难道要父母照顾她一辈子吗?”李肖说。后来大家轮流宿舍值日,每次轮到小宋,就嫌桌子不好擦,地难扫。
调查表明,59.1%的人认为在财富过多的家庭里孩子往往不能够真正独立起来,60.8%的人认为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
前不久,比尔·盖茨公开宣布,将把自己580亿美元的财产全部捐赠给名下的慈善基金,而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一分一毫。
调查中,73.5%的人赞同财产不应该全部留给孩子,12.4%的人持相反态度。此外,67.5%的人认为财富过多的家庭里的孩子容易追求享受,缺乏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撑;62.7%的人认为财富过多会让孩子坐享其成,不思进取;54.2%的人认为家庭富裕会导致他们缺乏责任感,也缺少对社会的了解。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没有经济上的顾虑,只要肯努力,他们就会比同龄人站得高,走得远。”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小夏说。
调查显示,44.3%的人认为家庭富裕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27.7%的人认为这样家庭的孩子从小见多识广,思维活跃。
对于中国父母的教育观念,22.6%的人认为父母一辈子都在忙着给孩子存钱,44.5%的人认为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教育“买单”,56.1%的人认为再富不能富孩子,钱再多也要控制孩子物质上的追求,也有21.6%的人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要尽力给孩子提供蜜罐似的生活。
调查中,66.0%的人认为应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凭本事打拼”的意识和自食其力的能力,65.7%的人认为应该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重视日常生活行为与习惯的培养,64.5%的人认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小题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公众认为孩子从小需要接受挫折教育,这样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
B.小宋的事例为了说明“再富不能富孩子,钱再多也要控制孩子物质上的追求”。 |
C.比尔·盖茨捐赠自己的慈善基金,是因为“财富过多的家庭里的孩子容易追求享受,缺乏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撑”。 |
D.“从小注重培养孩子‘凭本事打拼’的意识和自食其力的能力”和“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重视日常生活行为与习惯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认知。 |
A.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家长希望孩子去“受苦”。 |
B.财富过多的家庭里的孩子容易追求享受,往往不能够真正独立起来。 |
C.约有一半的人认为家庭富裕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 |
D.培养孩子不依赖成年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凭本事打拼”意识和自食其力的能力。 |
被移植的树
李 浩
树的移植:我知道它并不是我一个人的“看见”。有时,在春天或者秋天的公路上,我会遇到装载大树的卡车。那些树已经足够高大,甚至都小有沧桑,硕大的树根和根部的泥土被粗草绳仔细地包裹起来,伤掉的细根似可忽略不计。它们将会被移植到城市,路边或者公园,携带着这一小点儿的“故土”然后开始新的生长。它们会长得更高大些,部分的根须会获得延展,把原属于异乡的土也一并紧紧抓牢。
我要说的并不是树。我要说的,是贵州,安顺,一个叫屯堡的地方,和那里生活的“少数民族”。屯堡居住的“少数民族”其实是更严格意义上的汉人,他们的祖上来自明朝时的中原,是征战和屯兵的结果。
这些来自中原的将士被安插在屯堡,之后他们的家人,妻儿,或者在中原被招募、被迁移的男男女女也跟着来到了这里,就像……就像树的移植,它的根要被拔起,同时,为了它的成活,带给它一些“故土”。是的,就像是树的移植,他们在这个完全异乡的地方扎下了根,在这块异乡,他们部分的根须获得了伸展,一起紧紧抓牢那小部分的故土。
那一小点儿的故土:这些迁徙者和他们的子孙,曾经固执地将它固执地守住,让它尽可能地不融化,不变异——这是他们从中原所带过来的,我们可以从这份固执中看到迁徙者们的“念念不忘”。那一小点儿的故土是:语言,服装和发式,被称为“地戏”的传统戏剧,生活习惯,也许还包括家族观念,邻里关系……进屯堡的路上,有一个专门的纪念馆,在那里,我见到了屯堡人的传统服装,见到了地戏表演用的面具。据说,地戏表演内容以“杨家将”、“薛家将”为主,很中原化。是的,这一小点儿的故土在一个中原的汉人那里也变得古老而新鲜了,变得异质了,他们固执的坚守竟使得自己完全地区别于“中原”,他们至少在六百多年的时间里,远离中原的风起云涌,少受其它文化文明的冲击。
这种坚守:使他们这些人成为了恒久的“少数民族”,成为了恒久的异乡人,即使在他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我想他们的归属和认同也不会强烈,他们大约有一种永恒性的局外感。在不被融合、融化的固执里,除了怀乡这种病症,我想大约还有着某种精神上的高傲。
我们在雾中上山。有雾掩映的屯堡其实更有独特的美,有它自己的时间史,有它自己的时间长度和额外宽度,有单独属于它的时间粘稠——这点,在云山屯更为明显,更为强烈。走在古老的石阶上,走在石质的、木质的古老房子之间,那种时间的粘稠感是显见的,让人仿若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中,仿若进入到了历史。何况那雾,遮住了向更远处望见的雾。在“我们的”时间之外,这是屯堡给我的强烈感觉。当战事平息,那些背井离乡的人在这片陌生、偏僻的地方得到安顿,休养生息,刻意而固执地保持着祖辈的文化和习惯,慢慢,它和“我们的”时间脱开了,它有了自己的坚固。在云山屯,它们保留的是明时的建筑,至少是明时的风格,它们也成为树的根部的小片故土,慰藉着一代一代的怀乡病。六百年,在屯堡之外已几度风雨变幻,当他们把和“外界”的路一一打开,突然发现,那个臆想的、被记忆的“故土”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模样。
云山屯,它的静寂让我意外。它的静寂更凸显了它的质感和美,它几乎是空的,旷的,单独属于我们这少数几位来访者的,它允许你向任何一处探幽。远处有些许的鸡鸣,引得近处石房角落里的鸡也跟着叫起来,那一刻,我都想停下来,止住呼吸——在云山屯,仿佛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任何一个人都是外在于这个时间这片土地的,在进入到它们的地域里,我们必须保证对“主人”的敬重使它们免被打扰。我们走远些的时候,回头,有几只鸡缓缓走上了石阶,走在我们刚走过的路上,它们安然的样子让人感动。朋友们说,这座屯堡除了少数的老人外,其他的人多数已经下山,他们接受与“我们”同样的教育,穿同样的服装,泡吧,上网,经商或外出打工……屯堡的“少数民族”正在普遍地汉化,重新成为汉人。屯堡,用不了几年,就会变成一个完全的象征,一种旅游资源,一种可在“外人”面前展示的、不具根脉感的文化。
在屯堡博物馆里,讲解的小姑娘给我们叙述的只有博物馆墙壁文字上提供的那些,她远不如一个“外人”,博学的杜应国先生对屯堡知道得更多,包括她服饰中的文化内涵——在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并没有指责,甚至有小小的欣慰。当然,我对这份欣慰也有些忐忑和质疑。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小题1:文章从树的移植说起,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作者为什么多次用“固执”来修饰屯堡人的“坚守”?(3分)
小题3: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他们在这个完全异乡的地方扎下了根,在这块异乡,他们部分的根须获得了伸展,一起紧紧抓牢那小部分的故乡。(2分)
(2)我对这份欣慰也有些忐忑和质疑。(2分)
小题4:请简要赏析文中倒数第二段划波浪线的句子。(4分)
小题5: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读了文本的启发或感悟。(5分)
最新试题
- 1下图所示古文明的共同点是[ ]A.均发源于大河流域 B.都曾有一神的信仰 C.曾经使用楔形文字 D.因外族入侵而
- 2On those _______, there"re many apples. [ ]A. apples tre
- 3下列对欧洲甚至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是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②寻找新航路的尝试③资产阶级革命④文艺复
- 4下列有关翻译过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以细胞质中游离的的氨基酸为原料 B.以核糖体RNA作为遗传信息模板C
- 5(本小题满分12分)求曲线的方程:(1)求中心在原点,左焦点为,且右顶点为的椭圆方程;(2)求中心在原点,一个顶点坐标为
- 6以下是某课题组设计的合成聚酯类高分子材料 的路线: 已知:①A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10,其中碳的质量分数约为0.9
- 7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A
-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 9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尽管国际上对此存在很多争议,意大利文化部门还是决定用蒸馏水清洗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大
- 10一艘快艇在平静的湖面上启动并向岸边驶去,水中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散步的人也可听到马达声。若距快艇的距离相同,则最先听到快
热门考点
- 1如图所示电路,当开关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0.4A,若通过L1的电流为I1,通过L2的电流为I2,则( )A.I1=I2
- 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内阻r=2Ω,R3=8Ω,L是一个“12V,12W”的小灯泡,当调节R1使电流表读数为1.5A时
- 32010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这意味着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春晚之后,盲人歌手杨光这个名字已家喻户晓。他的身世
- 5“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会屈服啊!”这句话蕴涵了什么哲理
- 6We offered these students a summer course , aimed _____ impr
- 7Sally used to be ______, but now she enjoys meeting and talk
- 8函数y=+1(x<0)的反函数是 [ ]A. B. C. D.
- 9请绘一个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模式图(注意要标注结构名称.)
- 10In northern Scotland there is a deep lake called Loch 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