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图瓦(节选)
〔法〕莫泊桑
图瓦中风瘫痪了。人们把这个大胖子的床安置在酒店隔扇的小屋子里。图瓦的朋友每天下午都来到这个大胖子的床前跟他聊天,玩骨牌。
不过图瓦婆婆不能容忍她的肥胖的懒丈夫在床上玩骨牌散心解闷,只要一看见他们的牌局开始,就怒气冲冲地跑进来,掀翻牌桌。她说光养着这个一事不做的胖废物蛋,已经够受的了,她不愿意再看见他还像从前那样找乐子。
奥尔拉维尔觉得她狂怒很好玩,常常要故意逗弄她一番。
“喂!老婆婆,你男人老待在床上,热得跟烤面包的炉子一样,要是我,就叫他孵鸡蛋。”
她一下子愣住了,心想他是在跟她开玩笑。他接着说下去:“哪一天我叫母鸡孵蛋,哪一天我就在他这条胳膊底下放五个,那条胳膊底下也放五个。一样能孵出来。这样就给你添了一窝小鸡。我的老婆婆!”
老太婆目瞪口呆,她问道:“这能行吗?”
“为什么不行呢?既然在一个暖箱里也能孵出小鸡来,当然就可以在一张床里孵啦。”
这番道理深深打动了她,她气消了,心里想着这事,走开了。一个星期以后,她兜了满满一围裙的鸡蛋,走进了图瓦的卧室,说道:“我刚把黄母鸡和十个鸡蛋放进窝。这是给你的十个。你要留神,别压碎了。”
图瓦十分惊慌,问道:“你要干什么?”她回答:“我要你孵鸡蛋,你这个废物。”
他先是大笑,后来因为她一个劲儿坚持,他生气,反抗。可是老太婆勃然大怒,说:
“你不给我孵小鸡,就甭想吃脍肉。咱们走着瞧吧。”
图瓦被制服了,他不得不孵鸡蛋,不得不放弃玩骨牌,不得不放弃任何活动,因为他每次压碎一个鸡蛋,老太婆就要凶狠地断绝他的饮食。
他每天躺着,眼睛望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两条胳膊跟翅膀似的微微抬起,就这样用身子暖着白壳里的鸡胚胎。
他连说话也压低了声音,好像对声音也跟对动作一样感到害怕;现在他对那只孵蛋的黄母鸡颇为关心,它在鸡窝里进行着和他一样的工作。
那老太婆是看完了她的母鸡看她的汉子,看完了汉子又回去看母鸡,来回走个不停。脑子里没有别的念头,一心只想着正在床上和鸡窝里成熟着的小雏鸡。
当地知道这故事的人走来打听图瓦的消息,他们蹑手蹑脚走进屋,很关心地问道:
“怎么样?行吗?”
图瓦回答:“行倒是行,不过我难受得很呢,这分儿热啊。浑身上下好像都有蚂蚁在爬。”
可是一天早上,他的老婆非常激动地走了进来说:“黄鸡孵出了七只。有三个蛋是坏的。”
图瓦觉得心跳了。他呢,他能孵出几只?
三点钟左右,图瓦睡着了。他现在白天里也要睡半天觉。他右臂底下忽然有一阵不常有的痒痒,把他惊醒。他赶紧用左手去摸,摸着了一只遍体黄茸毛的小动物,在手里乱动。
他激动得大声喊叫,同时放松了小鸡。小鸡就在他的胸口跑起来。喝酒的客人都跑了进来,挤满了屋子。老太婆小心翼翼地捧出缩在丈夫胡子底下的小动物。
谁也不说话了。那是在四月里,天气很热。窗子开着,传进来黄母鸡咯咯叫声,它在召唤它的刚出世的小鸡。
图瓦又是激动,又是忧虑,又是焦急,浑身不停地出汗,他低声地说:“右胳膊底下现在又有了一只。”他的老婆赶紧把她那又瘦又大的手伸进了被窝,像收生婆那么小心谨慎地抓出了第二只小鸡。乡亲们都要看看。大家把小鸡传来传去,仔仔细细地端详着,好像是一个稀罕东西似的。
后来,四只小鸡同时钻出了蛋壳。从在场的人中间发出了一阵嗡嗡的吵闹声。图瓦露出了微笑,他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对自己这样奇特的父亲身份开始感到骄傲。无论怎么说,像他这样的人是不大常见的。他真是个不寻常的人,一点也不假!
他大声宣布:“一共是六只。洗礼可就热闹了!”观众中间响起了一阵大笑。店堂里挤满了人,还有人在门口等着进来。“瞧,又是一只!”图瓦喊道。
他弄错了,不是一只,是三只!这是一个大胜利!最后一只到七点半钟破壳而出。十个蛋一个也没糟蹋。图瓦不但得到了解放,还感到十分光荣,快活得简直发了疯,他吻着这个脆弱动物的背,差点儿用嘴唇把它闷死。他要把这一只留在床上,留到第二天,可是老太婆不管丈夫怎样哀求,也不肯答应,还是把它像其余的小鸡一样带走了。
注:图瓦婆婆,图瓦的妻子,专长养鸡,大户人家的宴席不能没有她养的鸡。她十分看重养鸡换取的金钱。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讲述了图瓦孵小鸡的故事,语言朴实自然,刻画人物惟妙惟肖,情节生动曲折,主题耐人寻味。 |
B.图瓦和朋友们玩骨牌,图瓦婆婆就怒气冲冲地掀翻牌桌,这表明图瓦婆婆勤俭持家,不能容忍安逸、懒散的耿直性格。 |
C.由起初惊慌、反抗,到第一只小鸡孵出后的激动、忧虑到更多小鸡孵出后的骄傲、快活,完整地表现出图瓦心理变化的过程。 |
D.作者只是讲述了“男人孵小鸡”的故事,对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图瓦,还是图瓦的妻子,并没有表示出鲜明的褒贬态度。 |
(2)小说中有不少当地人关心图瓦孵小鸡的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3)小说中图瓦婆婆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读莫泊桑的作品,“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小题1:选D,给3分;选C,给2分;选A,给1分;选B、E,不给分。
小题2:①勾画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②折射出社会的世态人情,深化小说的主题。(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蛮横狂怒,对丈夫只是训斥、威胁;②财迷心窍,剥夺丈夫养病的权利;③人性扭曲,把丈夫看得还不如小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观点)令人捧腹之后,使人思考金钱如何泯灭了亲情,物欲如何扭曲了人性。(分析)①图瓦是个男子汉,却像母鸡那样孵小鸡,滑稽可笑;②妻子的逼迫,当地人的围观,图瓦后来“骄傲”“光荣”的感受,十分可悲;③反映了价值取向被扭曲的社会现实。(观点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理解、概括题,要注意选项中关于作品作品内容、作品结构、作品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提法是否正确。本题中,B项关于图瓦婆婆“勤俭持家”的说法是错误的,原文没有这样的文字。E项的错误是:文中并没有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问的是“当地人关心图瓦孵小鸡的描写”的作用,首先应该明白这种描写是社会环境描写,而环境描写总是为揭示人物性格或展开情节服务的,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分析时应抓住这个特点。
小题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根据小说中对图瓦婆婆这个形象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几方面分析,还要结合小说的叙述性文字考虑,分条作答。
小题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注意正确理解题意。谈“看法”时,要扣住题干中“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一语,其中,“可以是笑”指的是幽默,“哭”指的是悲剧,“发人深思”指的是小说体现的主题。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5分)图瓦(节选)〔法〕莫泊桑图瓦中风瘫痪了。人们把这个大胖子的床安置在酒店隔扇的小屋子里。图瓦的朋友每天下午都来到这个大胖子】;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①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②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取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③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④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假日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⑤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⑥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⑦还有更加不近人情的描述:钱学森在校园中是个神秘人物。除了上课,教师和学生都只偶尔在古根海姆大楼跟他擦肩而过。他总是把自己关在研究室里,学生跑去请教问题,他随便一句“看来没问题嘛”,就把他们打发走。有时他完全封闭自己,不论谁去敲门,哪怕是事先约好的,他也会大吼一声:“滚开!”
⑧以上细节,恐怕都是真实的。大师就是大师,无一例外充满个性色彩,这样的大师也令人喜爱。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钱学森回国后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但后来又主动请求辞去院长职务,担任副院长,其目的是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
B.“我”之所以看到钱学森的手稿就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
C.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但本文却没有选取这方面的素材,而是独具匠心,另选素材,塑造了充满个性色彩的钱学森。 |
D.“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是细节描写,体现了钱学森教学时珍惜时间的精神。 |
小题2:“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使用“欣赏”这个词语?(6分)
小题3:这篇传记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钱学森?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4:文中的第②段中“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这一段文字语意丰富。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就一点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蛾。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力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
A.作品的标题“永恒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人的心灵之门。“永恒”,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永远地被隔断开来,也可理解为作品更深刻的含义——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 |
B.本文是以小院人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的:起头,热烈恳切盼愿郑、潘二人能发生感情;接着,对二人的缺乏温情暗示缺憾与同情;最后,许多人看见隔墙上的门,为郑潘二人黑暗“私下勾结”而倍感愤激。 |
C.小说结尾以“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戛然而止。从写法上可见其简约含蓄之妙,从主题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 |
D.有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诗剧中,要是咱们看见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肯定是会在后面的戏剧的情节入耳到这支枪响”。《永恒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即是如许一支“枪”。 |
小题2:联系全文,简要说明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5分)
小题3: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归纳。(5分)
小题4:小说以“永恒的门”为标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7分)
梨花恒美
王本道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似乎是我国中原以南地区的节令,而地处东北医巫闾山麓的辽西走廊一带,却是“清明过后梨花”。正值清明谷雨之交,那盛开着的梨花铺天盖地,横无际涯,如同纷纷扬扬的大雪,填满了山野峡谷,周遭世界浸透着温婉恬静的芬芳。
我们忙不迭投身于充满绚烂而温馨的流变之中。一畦畦方正的梨园,千树万树横陈的枝桠之上,或疏或密,或淡或浓,一色浅素的嫩白,令人心颤的圣洁之美。其实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美丽圣洁的东西与我们近在咫尺,只是由于在城市居久了,加上公私两忙的荒疏,竟然对他们视而不见或是熟视无睹,恰如“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说眼前这无垠的梨园,与我居住的小城相距不足一小时的车程,况且这些年适逢梨花盛开的时节,也不止一次地在此路过,却只是浮光掠影,未能认真地光顾一次。而那梨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年复一年痴情地等待我的到来。面对这月白风清、水明沙净般的纯粹,我忏悔自己多年来辜负了梨花的这份痴情!一阵清风吹过,淡淡的清香和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这朴素、安详的氛围,让我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曲,“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鲜明的节奏,忧郁且又浪漫的旋律,唱出了一个小伙子跟名字叫喀秋莎姑娘的恋情。遥远的节奏旋律和眼前的梨花不期而遇,心头也禁不住漫上了一阵或浓或淡的馨香。
常听人说:“人比花娇”,其实任何美女面对“花容”都会自觉黯然。清雅高贵的梨花静静地绽放在蓝天和绿草之间,宛若一张张笑脸,笑脸上蕴含着唐诗宋词的古典韵味,这不加修饰的美当然会让美女们自叹弗如了。李清照当年可称得上是淑女加美女了,就连她也担心“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细看梨园中的一棵棵梨树,也是千姿百态,或蓊蓊郁郁、铁干虬枝,或瘦削峭拔,巍然兀立。有的枯槁中却见生出新枝,嫩叶在枝桠间簇拥成团。无论是干渴的沙土还是贫瘠的岩缝,它们都永远安详地守护在那里,借助于清风、蜜蝶传递着彼此间的爱。听当地老乡说,自祖上闯关东流落到此地,老几辈在这里生生息息,是这漫山遍野的梨树,才了却他们的衣食之忧。那众多的梨树中,有的已经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衍进中,抵御着风雪雷霆,见证了民族的兴衰。他们的根深入人生、自然、历史,它们的情感凝聚着人类心灵的信息。纷繁世象,功罪评说,都刻入了他们的年轮。值得深思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在几天之内营造出一座摩天大厦;市场经济的肥水可以须臾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任何超人都不能高速度造出弹奏生命和弦的天籁,养育出百年古树!
临近中午,透过梨园主人敞开的窗户,参差的梨树之上繁密的花团依旧如流云泉涌般映入眼帘。阵阵花香袭来,飘向人们的鬓发、衣衫,浓浓淡淡,似聚还散。那满眼的梨花,蓦然让我陡生惆怅:落尽梨花春又了。毕竟韶光易逝,转眼就是花落春残。
但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那梨花留给人的美是永恒的,何况梨花落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
小题1:作者说“我忏悔自己多年来辜负了梨花的这份痴情”。作者对梨花为什么会有忏悔之情?(2分)
小题2: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写了梨花和梨树的美?(4分 )
小题3:文中提到宋代词人李清照并引用了她的作品,其主要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4:纵观全文,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依据文意加以概况。(6分)
冷眼看“热词”
“热词”是指来源于突发事件或社会现象,经过形象、鲜明和恰当的隐喻性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的公共焦点词语。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热词”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潮网络语言。“打酱油”、“俯卧撑”乃至“被××”之类的热词从词语本身找不到任何流行的理由,而且这些词语往而且这些词语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瞬间的爆发。显然这类热词不是像以往的许多网络语言那样因词语本身的娱乐性导致了流行,大多是因突发的社会事件传播得以派生,而且这类热词几乎无一例外具有较多的政治讽刺意味,反映的是社会“杯具”何其多,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政治走向民主的一种方式,是中国网络政治化的一种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自9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深水区,政治改革尤其步履维艰。在这种现实状态下,网络的政治化可以说是公众表达的常规通道堰塞而造成的政治话语溢出现象。而网络的确为当代中国民众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表达可能,有人因此而乐观地预言网络将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建设进程的重要力量。可实际上,人们上网发表意见可能是自由的,但信息如何传播却完全由不得自己,各类网络运营者操控着网络信息的传播。
热词的出现使网络传播形势有了一些改观。一个本来难以扩大影响的社会信息,由于被人从中提炼出具有讽刺性乃至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词语而产生了“陌生化”的情景效果,随即因为网上读者的关注和分享而成为口头禅并被强力传播,进而迅速走红成为热词。显然,热词热起来的社会学原因在于网民自发形成的积极介入态度。在网络日益被运营者操控的形势下,这种对传播的主动介入可以说是普遍网民对“被传播”现实的一种反抗。
热词之所以会“热”,也和它的接受环境分不开。在媒体自身权威性不够却又面对公众质疑时,许多“专家”和“权威机构”常常会冒出来强化信息的权威性。弱势的普通民众当然无法与“专家”、“权威机构”对抗,但一些陌生词语“被××”——“被就业”、“被代表”、“被平均”等等,却凭着机智的反讽破了媒体操控者的意图。
普通民众对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的不信任是热词走红的社会环境,但热词并非只是消极的拒绝。许多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重视的案例显示,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社会关怀的激情。这种激情来自每个网民个人的直觉和判断,来自一个人内在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然,信息的不对称使网民个人的判断无法完全避免错误和偏见,但这并不影响这种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这种激情的存在证明,社会上尽管充斥着欲望和不公正,但人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良知。
无论如何,热词的大量出现已成为中国式网络的特色景观,热词将作为有影响力的社会表情符号构成我们这个时代的记忆。
小题1:下列关于“热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热词”是一种新潮网络语言,它的出现被认为与中国政治走向民主有关。 |
B.“热词”往往不是逐渐扩散,而是从本身找不到任何理由就瞬间爆发。 |
C.“打酱油”、“被××”之类“热词”的流行,与词语本身是否有娱乐性无关。 |
D.一个社会信息被人有意加工而产生“陌生化”的情景效果后,才会成为“热词”。 |
A.人们能在网上自由地发表意见,但由于网络信息的传播受各类网络运营者的操控,这些意见的传播是不自由的。 |
B.具有讽刺意味的“被传播”,表现出了主动介入传播的普通网民对网络运营者操控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反抗。 |
C.网民传播热词的热情,能使某些案例因热词而“热”并最终引起社会的重视,并使人感受到网民社会关怀的激情。 |
D.传播热词的网民所展现了的社会关怀的舆论价值,不会由于其个人判断出现错误和偏见而受到影响。 |
A.热词的出现和流行表明,政治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网络为中国民众提供一种政治表达可能之间存在着联系。 |
B.从热词的接受环境看,某些媒体操纵者强化信息权威性的意图,常常会被随后出现的热词凭着机智的反讽破坏。 |
C.当媒体操控者和所谓“权威”得到普通民众的信任后,热词就会逐渐变“凉”并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 |
D.热词在中国互联网上流行的现象有着中国特色,热词本身所体现的时代特点也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小题1:这篇新闻报道,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题,请简要分析这个题目的好处。(4分)
小题2:阅读第⑥-⑩段,简要说出作者先后写了哪些展览内容,以及参观者的哪些感受。(4分)
小题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②“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小题4: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最后一句话表达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6分)
最新试题
- 1已知函数f(x)图象是连续的,有如下表格,判断函数在那几个区间上有零点。 x-2-1.5-1-0.500.511.52f
- 2Martial Art Films are supposed to be educational, inspiring,
- 3About twenty of us had been fortunate enough to receive invi
- 4下表是两个商场1至6月份销售“椰树牌天然椰子汁”的情况(单位:箱)1月2月3月4月5月6月甲商场450440480420
- 5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0g NH3含有4NA个电子B.0.1mol铁和0.1mol
- 6已知1mol白磷变成1mol红磷时放出热量18.39kJ,则下列两个反应中:4P(白,s)+5O2(g)=2P2O5(s
- 7(本小题满分12分)圆经过点和.(1)若圆的面积最小,求圆的方程;(2)若圆心在直线上,求圆的方程。
- 8下列对学校这个“家”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我们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场所②是陶冶情操、培育品格的环境③是培养兴趣和发
- 9【题文】函数f(x)=x2
- 10单词拼写(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61.Dear Rosemary, thanks for your lett
热门考点
- 1宇航员在地球和某星球表面做了两个对比实验.实验一:在该星球和地球上以同样的高度和初速度平抛同一物体,发现其水平射程是地球
- 2(本小题满分12分)求方程的根.
- 3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回答有关问题:(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______;(2)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____
- 4某同学在解剖的家鸽气管中插入玻璃管并向管中吹气,最明显的变化是( )A.气管膨胀B.气囊膨胀C.两翼举起D.嗉囊膨胀
- 5根据对话的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所缺少的内容。A: Good morning, boy. ①_______? B: I f
- 6下图是某同学整理所学知识,制作成如下知识卡片,该卡中的“标题”处最恰当的应是[ ]A.经济特区的建设B.民族区域
- 7用杨氏双缝实验演示光的干涉,不影响条纹位置的因素是( )A.光的强度B.光的波长C.屏与狭缝的距离D.两狭缝间的距离
- 8如图,直线y1=kx+b过点A(0,2),且与直线y2=mx交于点P(1,n),则不等式组mx<kx+b<2
- 9【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10某同学用图所示装置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烧杯上方玻璃管中部有一可左右移动的活塞,活塞左端密封有空气,活塞右端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