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在康奈尔的玉米地里
王波
密苏里大学决定把助理教授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扫地出门。在院长看来,这个38岁的未婚女人虽然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却是个“制造麻烦的人”。
麦克林托克也明白,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疯狂:周末到办公室忘带钥匙,她爬上楼边的建筑物,从窗子里钻进去;学校明令禁止晚上11点后学生留在实验室,但她总鼓励学生继续干下去。
同事们也不大喜欢与她相处。这个女人思路敏捷得让人跟不上,而她又缺乏耐心,不愿跟同事解释和争辩。这让周围的人觉得麦克林托克“自以为是”。
当然,更让校方难以接受的是,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他们离开密苏里大学。
这是1940年的夏天,院长希望麦克林托克离开。一年前,这位助理教授刚刚当选美国遗传学会副主席,在生物学界名声显赫。但作为一个女人,她只能在密苏里做一名助理教授,这还有赖于朋友的帮助。
院长一年后就对自己的决定追悔莫及。他听说麦克林托克已被提名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就劝说她回来并承诺为其升职。但为时已晚,麦克林托克去了冷泉港实验室。那里被视为生命科学的圣地,她已经在那里种了一块玉米地。
传言在不久就变成了现实。1944年,麦克林托克不仅成为院士,还当选遗传学会的主席。而她那身打扮,几乎不曾改变——宽松的衬衫和裤子——这身男人一样的打扮只是为了方便在地里观察玉米。
“我从来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结婚,我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有这种需求。”晚年,她曾回忆道。
这个短发女人的全部需求,就是从事遗传研究。1927年,25岁的麦克林托克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便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
女儿“奇怪的”选择和行为,一度令父母非常犯愁。几年后,忧愁的父母前往欧洲度假,在船上结识了英国遗传学家克鲁。他们这才知道小女儿从康奈尔的玉米地里,收获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此之后的10多年里,她更是成为遗传学界的中坚人物。在女人被歧视的年代里,这可以给麦克林托克带来赞扬和尊敬,却不能带来一份稳定的工作。
只有在冷泉港的玉米地里,她还可以安静地做研究。
偶尔她会和实验室的人打网球。一次与她打球的人叫谈家桢。她当时发现了玉米的“跳跃基因”,这个中国年轻人则发现了瓢虫色斑镶嵌显性现象。据说麦克林托克对谈家桢的发现极感兴趣,还向他提出了可供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假说方案。
然而,在1951年冷泉港的夏季学术讨论会上,麦克林托克与人分享她的发现时,发现精心准备的演讲被台下听众漠视。很多人根本不懂她在说什么,有人窃窃私语,有人高声抱怨:“这个女人在忙些什么呢?”
这些后来被人评价为“表达准确而优雅”的论文,当时被一些遗传学家视为“发疯”之作。这个遗传学界最耀眼的女人,开始被学界主流所不解和抛弃。
只有她自己在坚持。“我知道我是对的。”麦克林托克后来回忆说。也正因为如此,在5年后的讨论会上,她又将自己的发现作了一次介绍。
这一次,换来的是比5年前更多的蔑视。委婉一点的同行称她“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一位著名的遗传学家则直接称她为“冷泉港闲置了多年的旧手提包”。
这也是麦克林托克一生中最孤立的时刻。有人甚至怀疑,她是否还具有对科学的洞察力。麦克林托克在此时保持了克制和沉默,不再谈论自己的发现,也很少发表文章。
而她对玉米的研究,一刻也不曾停止。直到几年后,法国科学家在细菌中也发现“跳跃基因”并获得1965年诺贝尔奖。固执的麦克林托克才再次赢来人们的赞扬。
18年后,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决定将当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81岁的麦克林托克。评委会评价她“在不被同时代的人所理解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完成了研究工作”。
一个人坚持战斗的老人,此时不再觉得孤立,而是感觉“一下子被关注得太多了”。坐在一屋子记者面前,她感到“非常不自在”,抱怨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出名,只想躲进实验室的一个僻静角落里”。
(选自《视野》)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麦克林托克作为一位遗传学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她的特立独行和自以为是让院长和同事难以接受,他的父母也不理解她。 |
B.因为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麦克林托克不仅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遗传学会的主席,还得到了到冷泉港实验室工作的机会。 |
C.麦克林托克选择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进行玉米的遗传研究,主要是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可以安静地做研究,并能够得到赞扬和尊敬。 |
D.本文通过对麦克林托克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一位伟大科学家热爱科学、坚持真理、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 |
小题2:麦克林托克虽然被朋友和同事疏远,长期处于孤立无助的境地,但在科学研究方面她却毫不自私自利,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6分)
小题3:文章详细叙述了两次学术讨论会上遗传专家们的表现,这些事实对人物形象的凸显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认为麦克林托克的行为是疯狂而不可理喻的,也有人认为这正是她专注于事业的体现和她的不同寻常之处,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
答案
小题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
小题2:①每当她认为学生到其他地方更有发展前途,就会鼓励学生离开;②对谈家桢的发现提出可供进一步研究探索的假说方案;③在学术研讨会上与同行分享她的发现。(每点2分)
小题3:①从反面衬托麦克林托克的品格与成就;②突出表现了麦克林托克对科学研究坚定执着的信念和极强的自信心;③体现了麦克林托克研究内容的超前与伟大。(每点2分)
小题4:麦克林托克的行为表面上看确实有些古怪,甚至疯狂,但这些行为充分地体现了她对事业的专注和执着(敬业精神),(2分)这正是她的超出常人之处,也是她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她忘带钥匙,从窗子里钻进去;不顾学校禁令晚上11点后留学生在实验室继续工作;不跟同事解释和争辩等行为都是怕耽误工作时间,这些行为体现了她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对科学研究的专注,心无旁骛)。她鼓励学生到其他地方发展,终生守在玉米地里从事遗传研究,不顾专家的蔑视坚持发表自己的学术成果等也表现了她对科学的专一、执着和自信。(6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题中,A项,“自以为是”的评价失当。C项的原因分析不准确,文末麦克林托克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出名”。“这里”指代有误,应是冷泉港实验室的玉米地。E项,“走到时代的前头去了”只是委婉的讽刺,并不是事实。
小题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筛选出文本中关于“在科学研究方面她(麦克林托克)却毫不自私自利”的事例,然后分条进行陈述。
小题3:
试题分析:要回答“对人物形象的凸显有什么作用”,必须先分析两次学术讨论会上遗传专家们的表现。根据文本,两次学术讨论会上遗传专家们的态度先是“漠视”,再是“更多的蔑视”,这是反衬,从中可知麦克林托克的研究有多大的阻力,也可知她所付出的勇气和决心。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性试题,回答时应对麦克林托克的研究精神持肯定态度。同时要着重从麦克林托克的值得学习的态度和精神方面分析,列举文本事例,分条作答。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问题。在康奈尔的玉米地里王波密苏里大学决定把助理教授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扫地出门。在院长看来,这个38岁的未婚女人虽然在玉米遗传研究方面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巴甘的蝴蝶
鲍尔吉·原野
巴甘家在内蒙赫热塔拉村,春冬萧瑟,夏天才像草原。大片绿草上,黄花先开,六片小花瓣贴在地皮上,马都踩不死。铃兰花等到矢车菊开败才绽放。
每到这时,巴甘比大人还忙:采一朵铃兰花,跑几步蹲下,再采红火苗似的萨日朗花。父亲被撞死了。妈妈不知得的是什么病,躺在炕上,额头上蒙一块湿毛巾,许多人陆续来看望她。
晚上,巴甘躺在妈妈身边。妈妈摸着他的头顶的两个旋儿,看他的耳朵、鼻子,捏他的小胖手。“巴甘,妈妈要走了。到那个地方就不再回来了。”巴甘警觉地坐起身。
“巴甘,每人有一天都要出远门,去一个地方。爸爸不是这样的吗?你和大舅在一起。我走了之后,每年夏天变成蝴蝶来看你。”
变成蝴蝶?“我可以告诉别人吗?”巴甘问。
妈妈摇头:“有一天,村里人来把我抬走。那时我不说话,也不睁眼睛了。你不要哭,不要喊。我不是能变成蝴蝶吗?”“变成蝴蝶就说不出话?”妈妈躺着点头,泪从眼角拉成长条流进耳朵。
她说得真准。有一天,家里来了很多人,几个人抬妈妈出去。人们忙乱着,江其布舅舅蹲着,捏巴甘颤抖的肩头。
从那时起,村里开始大旱。过去,洼地要么有深绿的草,要么在雨后长蘑菇,都会有花。现在全是沙子,也看不到蝴蝶。妈妈变成蝴蝶之后,要用多长时间才能飞回赫热塔拉呢?
后来,舅舅把家搬到奈蔓塔拉,给人种水稻,巴甘读小学三年级。这里的学校全是红砖大瓦房,有升国旗的旗杆。玻璃完好,冬天也不冷。有一天下午,文老师指着一些挂图问:“同学们,这是什么?”
“蝴蝶。”大家说。图上的蝴蝶张开翅膀,黄翅带黑边儿,两个触须也是黑的。
“这是什么?”“蛆虫。”“对。这个呢?”她指着一个像栗子带尖的东西,“这是蛹。同学们,我们看到美丽的蝴蝶其实就是蛹变的,你别看蛆虫和蛹都很丑,但变了蝴蝶之后……”
“你胡说!”巴甘站起来,愤怒地指着老师。
文老师一愣,说:“巴甘,发言请举手。”巴甘坐下,咬了一下嘴唇。
“蛹在什么时候会变成蝴蝶呢?春天,大地复苏……”
巴甘冲上讲台,一口咬住文老师的胳膊。
文老师大叫,教室里乱了。巴甘在区嘉布的耳光下松开嘴,文老师哭了。巴甘把挂图扯下,撕烂,在脚下踩。鼻子还在流着血。几个女生惊恐地抱在一起。
校长来了,用手戳巴甘的额头,巴甘后仰坐地。校长与江其布舅舅向文老师赔笑,舅舅把一只羊牵来了送给文老师。
巴甘到了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成了旗一中的名人。在自治区数学竞赛中获得了第三名,获得了邵逸夫奖学金。
暑假时,巴甘参加了“哲里木盟”组织的优秀学生夏令营。夏令营最后一天去参观黄海学院。他们先参观生物馆,来到昆虫标本室。蝴蝶!大玻璃柜子里粘满了蝴蝶,大的像豆角叶子那样,小的像纽带扣,有的蝴蝶翅膀上长着一对圆溜溜的眼睛。巴甘心里咚咚跳。讲解的女老师拿一根木棍,讲西双版纳的小灰蝶,墨西哥的君主斑蝶,凤眼蛱蝶……巴甘走出屋,靠在墙上。
蝴蝶为何到了这里?因为青岛有海吗?赫热塔拉和奈曼塔拉已经好多年没有蝴蝶了。蝴蝶迷路了,它们飞到海边,往前飞不过去了,落在礁石上,像海礁开的花。
巴甘走向拿木棍的女老师,鞠躬。他把钱掏出来,有纸币和手绢包的硬币,捧给她:“老师,求您把它们放了吧!放它们飞回草原去。”
“放什么?”
“蝴蝶。”
女老师笑了,看巴甘脸涨得通红并有泪水,又止住笑,拉住他的手进屋。巴甘沉默了一阵儿,一股脑儿把话说了出来。女老师用手绢揩拭泪水。等巴甘说完,她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木盒问他名字。
“巴甘,这个送你。”女老师手里的水晶中有一只美丽的蝴蝶,“是昆山紫凤蝶。”她眼睛红着,鼻尖也有点红,说,“美好的事物永远不会消失,今生是一样,来生还是一样。我们相信它,还要接受它。这是一只巴甘的蝴蝶。”
小题1:开头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妈妈躺着点头,泪从眼角拉成长条流进耳朵。(2分)
(2)巴甘把挂图扯下,撕烂,在脚下踩。(2分)
小题3:文中的女老师有何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小题4: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巴甘的蝴蝶”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
拯救汉字教学
①目前,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几十位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说法。他们还联名呼吁拯救日益被忽略的汉字教学,力图阻止在学校教学中汉语大有沦落为弱势语言的趋势。为此,他们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容易掌握的语言。
②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赵明德愤慨地指出,汉语目前大有沦落为一种弱势语言的趋势,国人对汉语的冷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汉语在社会角色中的失衡,从而也严重削弱了语文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课程改革以来,最突出的问题是语文课时减少,老师们普遍感到语文教学时间不够。
③现在中小学生“错字”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发展成为社会问题。网络上的“错字”更是比比皆是,而且似乎社会还形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对网络上的错别字不应苛求,于是以讹传讹。专家们指出,浮躁的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着师范院校里的学生。一些学生尽管也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了,但质量却下降了。这样的学生又出来再教学生,自然就“恶性循环”了。
④为拯救近年来语文下滑、母语降温的负面影响,这些大多已经满头白发的语言专家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同时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汉字教学已经到了急需改变的时候了”。汉语拼音化也被专家们称为“世纪的误导”。
⑤专家们指出,基础教育的语文改革特别是小学的识字教学改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为汉字识字教学是挽救汉语沦为弱势语言的基础的基础。
⑥当前的语文状况是怎样的呢?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润新指出,一方面,课改的新理念在深入人心,探索在继续,取得不小成绩;另一方面,课时减少,教材问题多,教法陈旧,效率不高。
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田若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套适用的教材。”曾担任过全国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会长的他说:“记得有一年教育部召开课本主编会议,搞语文教材的有一二百人出席,这是一支难得的队伍,应该好好发挥作用。但是,这批人大多数被边缘化,实在不应该。”
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戴汝潜说,如果儿童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就脱离已有的母语基础,何谈主体主动发展?如果书面语学习的第一笔就是强化与汉字毫不搭界的弧形笔画,何谈写好汉字?如果在尚无母语基础的情况下,大搞双语教学、提倡与字母接轨、与拼音接轨,以至于“粉丝”、“梅地亚”之类司空见惯,何谈错别字不泛滥?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目前“专家拯救汉字教学”的行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一些高校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一些语言专家聚会,驳斥了社会上流行的“汉字最难学”说法。 |
B.专家联名呼吁拯救汉语教学并发明了几十种汉字识字法,来证明汉字是世界上最容易掌握的语言 |
C.专家们已经联名上书有关部门,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的同时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 |
D.专家们认为课改的新理念正在深入人心,探索也正在继续,而且取得不小成绩。 |
A.专家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一套适用的汉字识字教材和缺乏编写这种教材的人才。 |
B.专家认为现在中小学生“错字”现象非常严重,主要是因为一部分受浮躁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的师范院校毕业学生成为教师而造成了“恶性循环”。 |
C.专家们认为要拯救汉字教学,不仅要极力反对汉字拼音化,更要呼吁社会重视汉字识字教学。 |
D.如果让孩子在书面语学习的第一笔就是强化的弧形笔画,那么孩子们肯定容易写错别字。 |
董师傅游湖
宗璞
①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②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③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④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⑤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⑥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小题1: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2: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分)
小题4: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探究小说的主旨。(6分)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和政府们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旗帜下,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为此提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因此,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革命。
循环经济把经济系统看作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认为传统工业社会是一种线性经济,这种线性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系统高强度地把物质和能源从生态系统中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抛回到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线性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垃圾,同时通过逆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和谐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理论与较早期的环保经济理论(或绿色经济理论)相比,有明显的进步。在国际社会开始有组织环境整治运动的70年代及80年代,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仍然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所谓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至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以及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洞见和政策上的举措。总的来说,绿色经济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他们的研究视野之外。
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系统地认识到了与线性经济相伴随的末端治理的局限性,并以此建立了一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称为3R原则),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小题1: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指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且以资源化或以再生利用为原则的经济模式。 |
B.指既关注经济活动的生态后果,又关注经济运行机制本身的经济模式。 |
C.指物质和能源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的经济模式。 |
D.指把物质和能源从生态系统中加以提取,然后又把所产生的垃圾返回生态系统的经济模式。 |
A.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相比,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建立,又对经济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因此必须加以改革。 |
B.解决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必须把生态系统当作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杜绝污染。 |
C.循环经济理论的3R原则是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
D.对于环境保护和污染物产生之后该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少数国家缺少思想上的重视和政策上的举措。 |
山水豆花
迟子建
(1)食物与人一样,是有秉性的。都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那是就人而言的;食物呢,它们有着“入乡随俗”的秉性,随着环境的变化,会微妙地改变风味。从这个道理来说,人是硬的,食物是柔软的。
(2)我对香港美食的记忆,不是尖沙咀酒楼中的生猛海鲜,亦不是铜锣湾烧味店里被熏制得流蜜似的肉食,而是寻常的山水豆花。
(3)原以为香港是个缺乏野趣的地方,其实不然。
(4)从九龙的钻石山出发,乘坐一个小时的大巴车,便摆脱了都市的喧嚣,到了清幽的西贡渔港。从这里再乘半小时的计程车,便到了山脚下。
(5)这个地方叫大浪湾,是个有山有海的地方。
(6)当一座座山横在你面前,且看不见人烟的时候,这些山就是一本被风掀开了书页的大书,撩起了人阅读的欲望。
(7)虽然我曾登过华山和黄山,又生长在山区,但由于十几年没有登山了,所以一开始很担心自己会掉队。香港的朋友吓唬我,说是山中潜藏着一些偷渡客,他们看见独行者,往往会从树丛中窜出打劫。所以从迈向第一级石阶开始,我就紧紧地跟随着队伍。走了半小时便气喘吁吁,汗如雨下。
(8)十月底了,香港的太阳仍然火辣辣的。蜿蜒起伏的石阶宛如大海抛出的一条长长的浪花,在山中明亮地闪烁着。逢到林木茂盛的地方,就有难得的阴凉,能缓释行山时的疲劳;而石阶暴露在草木稀疏的向阳山坡上时,脊背就有被灼伤的感觉,好像背着火炉在走。
(9)一个半小时后,第一座山终于被甩在身后,我们看到了人烟,一座依山傍海的客栈。远远地,就听见了主人殷勤的招唤声。我们散坐在凉棚下歇脚,点了客栈的招牌吃食,山水豆花。
(10)它们被装在方方正正的硬塑盒里,储藏在冰箱中。店主人把它们拿到桌子上时,其身上的冷气与热气在刹那间融合,产生了一层细密的水珠,覆盖在山水豆花的薄膜上。揭开薄膜,随着水珠滑落,你看到的就是雨过天晴的情景:一块又白又嫩的豆花,像一朵初绽的白玉兰,鲜润明媚地看着你!
(11)豆花的原料是黄豆,它是由盐卤点化豆浆而成的半固体,细腻、柔软。用一次性的塑料调羹轻轻一挖,一块豆花就荡进调羹,看上去莹白如玉。豆花凉爽滑腻,入口即化。细细品来,它的清香不完全是豆子被研磨后迸出的香气,它还沾染了山中草木的气息,因而那清香是别致的。一份豆花落肚,疲劳感一扫而空,说不出的惬意和滋润。我实在爱极了这吃食,又叫了一份,这次不是原汁原味地吃,而是像别人一样,佐以含糖的姜汁。这份豆花虽然也好吃,但是淋了姜汁的豆花,味道还是俗了些。
(12)两份豆花,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气。再次上路时,脚步就轻快了。开始时是尾随着行进在最前面的人,后来与他们渐渐拉开一段距离,为的是独行的那份快乐。好像人一有了力气,胆量也大了,我不再惧怕山中会跳出什么劫匪。我在溪畔驻足,观赏水中的游鱼;我在半山腰那白色的茶花和红色的扶桑前放慢脚步,看大团大团的花朵如何含着阳光绽放。直到下得山来,到了海边,也没有疲惫的感觉。
(13)十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乘船去了大屿山的一个小海岛。
(14)这个小岛居住的都是打鱼人,他们是香港原住民的后代。他们住的房屋很有特点,一座座灰色的棚屋就建在水上,支撑棚屋的水泥石柱裹着海草,很多棚屋上落着鹭鸶。住在棚屋的人,出门乘船,归家也乘船。晚上,他们是枕着海涛入梦的。香港政府为渔民盖了新房子,可他们还是喜欢老式的棚屋,不肯迁出。我站在石拱桥上,看归来的渔船。有的渔船是大丰收,鱼儿满舱;有的则收获平平,不过几斤小杂鱼。打鱼人站在船头,都黑瘦黑瘦的。不管收获大小,他们脸上的表情都是平和的。
(15)我们在小岛的石街中闲逛,看形形色色晒干了的海产品。不知谁说,这里的山水豆花很好吃,于是一行人踅进一家小店。女主人很热情地推荐她店里的其他小吃,可我对山水豆花情有独钟,只点了它。它上来了,仍然是那么的凉爽滑腻,那么入口。不同的是它有着微微的咸腥气,好像它是一艘白轮船,刚刚出海归来。
(16)直到此时,我才恍然明白山水豆花中“山水”的含义。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最有亲和力的食物,在西贡的山中,我品尝的豆花中有山的气息;而在大屿山的小岛上,它则裹挟着海水的气息。这样浸润着山水精华的食物,无疑是有魂灵的。谁又能忘怀有魂灵的食物呢!
小题1:第1段中“人是硬的,食物是柔软”的含义是什么?(3分)
小题2:赏析第10段中画波浪线句子。(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要花笔墨写香港的原住民?(3分)
小题4:文中作者三次吃山水豆花,详略有所不同,为何这样安排?(5分)
小题5:试分析16段最后一句话(划波浪线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5分)
最新试题
- 1在一个暗箱里放入除颜色外其它都相同的3个红球和11个黄球,搅拌均匀后随机任取一个球,取到是红球的概率是( )。
- 221st century school edition is ____a newspaper .It helps us
- 3关于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第一宇宙
- 4如图所示,一块涂有炭黑的玻璃板,质量为2 kg,在拉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做匀加速运动.一个装有水平振针的振动
- 5----Could I use your computer for a few moments, please?----
- 6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the new traffic regulations _______
- 7如图所示,MN、PQ是两条水平放置的平行光滑导轨,其阻值可以忽略不计,轨道间距L=0.6m。匀强磁场垂直导轨平面向下,磁
- 8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
- 9Wouldn’t it be for you to pick me up at four o’clock a
- 10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0度经线和180度经线构成的经线圈B.赤道构成的纬线圈C.东经20度和西经160度
热门考点
- 1用化学符号表示:(1)①5个锌离子______;②硝酸铵______.(2)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按要求填空.①生
- 2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一百多年以来,人类一直以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作为主要能源,燃烧所排放的二
- 3—Shirley, May I borrow ____money from you? —Oh, I’m
- 4DNA分子片段复制的情况如图所示,图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如果没有发生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5—You were injured in the accident, weren"t you?—______. [
- 6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的K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g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B.盐桥中N向Zn电极移动C.电子沿Zn→
- 7读“黄河流域图”,分析回答:(1)图中字母A所代表的支流名称是
- 8某饮品的主要成分为:脂肪、鸡蛋蛋白粉、钾、钙等。该饮品不能为人体补充的营养素是A.无机盐B.油脂C.蛋白质D.维生素
- 9的值为A.± 3B.3C.-3D.9
- 10如图所示,在xOy平面上第Ⅰ象限内有平行于y轴的有界匀强电场,方向如图所示.y轴上一点P的坐标为(0,y0),有一电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