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美 女(俄)契诃夫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 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下来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始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光天化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莎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晴,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莎。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莎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 (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在大车后边不见了。
她及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
B.“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C.“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在这里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D.小说主人公玛霞不仅外貌“端正”“美丽”,而且她身上洋溢着一种由内而外的干净、清纯、明丽的美,这正是“美女”摄人心魄的魅力所在。
E.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小题2: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小题3: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美与悲伤的意思是相通的”。这篇小说在表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小题1:AD
小题2:(4分)作用:第一,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第二,为美女的出场提供了活动背景,为表现玛霞之美作了铺垫,反衬了玛霞之美。第三,环境的恶劣更能反衬出美女的美给“我”的心理反应,有利于对小说主题的表现。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3:(6分)示例:①就作品来看,“我”认为她的美是不可复制的,是一种遗憾。“我”或许感到这种美是一种偶然现象,不能永恒,毫无用处。由于“我”对美有了这样的认识,因此,也就产生了忧伤无奈的情绪。②现实与美好理想的冲突,导致“我”因美而产生忧伤之情。③玛霞的美在“我”心中就是一种完美、一种极致,而想追求完美,追求极致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可以引发出“我”忧伤的情绪。④玛霞的美与她所处的环境极不协调,“我”为玛霞感到忧伤。(答出2点即可,每点3分。此题是探究题,只提供了几个答题参考角度,考生若能扣住“美”与“悲伤”,结合文意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项这只是主人公的个人感受,并非作者的创作意图。C项这段描写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玛霞的美。E项一是小说还着力描写了“我”的心理感受;二是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还应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表现玛霞的美。故此项表述不完整。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情感。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时就应考虑到环境与人物、情节、小说主题的关系。具体答题时,还应想到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对人物形象起到烘托作用,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景,营造了一定的氛围这些常用的术语。
小题3:
试题分析:抓住第1段中“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第6段中“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第11段中“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莎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第13段中“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探讨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美 女(俄)契诃夫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 1500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一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一丝的安宁。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左宗棠第一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节选自《文史参考》2011年总第44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林则徐早早看好了从小就遵奉经世致用思想又聪慧好学的沈葆桢,为了照顾他的健康,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能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三顾茅庐,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小题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A.公孙瓒战败后,先是关羽舞着青龙偃月刀上阵战吕布,接着是张飞也挺丈八蛇矛来夹攻,而后是刘备又掣双股剑来助战。
B.曹操征张绣时,因道上缺水,将士皆渴,曹操心生一计,谎称前面有梅林。军土闻之,口皆生津,由是不渴。
C.孔明随鲁肃来见周瑜,周瑜、孔明心中早有文章,却都故意以言刺激对方。鲁肃深知两人意图,却在一旁缄口观望。
D.荆襄马氏兄弟五人均有才名,最小的叫马谡,眉间有白毛的叫马良,乡间流传的谚语是:马氏五常,白毛最良。
简答(4分) 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袁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谈中国文明,乃必得及于这文明的根源之一——汉字。在人类学家眼中,文字的发明是文明的一大跃进,文字的发明让知识可以大量累积,后世乃能够超越一代的生理局限,直接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之上。然而,知识积累固是文字发明对文明的最根本影响,但其作用尚不止于此,它一定程度上更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谈汉字,多数人首先连结的当然是书法。书法源自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不过,更根柢地,则源于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又有无限排列的可能,由之乃开展出丰富的线性世界,要说中国人的线性美学多缘于此也不为过。
其实谈文字,最自然会想到的是文学。文学并不只是对语言的艺术记录,语言之外,文字本身还影响了文学的形式与内涵,这在非直接由语言拼音而来的表意文字尤然,从中国诗词的对仗到文言文的精练就都与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的属性直接相关。
表意文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了一定距离,让文字能更长于凝练性的表达,这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学的特殊美感,另一方面则形塑了中华文化的特殊属性。
中华文化能绵亘数千年实因于传承者强固的历史认同,汉字在此则不仅让人可以接续前朝,连历史之原典亦可接受到传授,由此,所谓“上下五千年”才不至成为空话。而更甚者,就因语、文一定程度的分家,语言之分歧乃不直接导致族群的分歧,否则,以中国地缘之大、地理之复杂,若用拼音文字,怕不早已分成几十个国家!也因此,中国文明既能一统——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发展各地的特质——适应多元的环境,文化上“一元性与多元性的并存”使中国虽历经挑战却依然茁壮,而它,则缘于书同文、语多样的历史发展。
汉字的种种与中华文化如此相关,也因此,对汉字的看法常常直接反映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力图使语、文合一,固是对语文过度分离导致文字僵化的反抗,却也因此未能看到语文分割对中华文化所起的根本影响,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而即便到中文电脑出现前,也还有许多人因电脑输入的困境大谈废除汉字,这种种都说明了:错,其实不在汉字,而在我们对自己的态度,在我们对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缺乏更深的了解。我们要能真正看到汉字与中国艺术、文化乃至生命的深刻关联。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跃进,它对文明最根本的影响是知识积累,并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文明乃至生命的属性。
B.汉字本身的结构性使图像在规范中有无限排列的可能,是书法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书法也离不开毛笔这一书写工具。
C.汉字单位、孤字、表意等,是汉字的特殊属性,它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文言文的精练等有直接的影响。
D.汉字使文字与语言保持距离,这塑造了中国文明既能保有稳定的共同根基,又能适应多元环境的特点。
小题2:请分点概括汉字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的作用。(3分)
                                                                                          
小题3:为什么说“极端者欲将中国文字拼音化,更可以说是在刨自己文化的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1)薛蟠道:“秋菱如今是天天跟着你,他自然知道,先拷问他就知道了。”金桂冷笑道:“拷问谁?谁肯认?依我说,竟装个不知道,大家丢开手罢了。横竖治死我,也没什么要紧,乐得再娶好的。若据良心上说,左不过是你们三个多嫌我!”
薛蟠更被这些话激怒,顺手抓起一根门闩来,一径抢步,找着秋菱,不容分说,便劈头劈脸浑身打起来了,一口只咬定是秋菱所施。秋菱叫屈。
香菱为何改叫秋菱?香菱被打的原因是什么?香菱最后的结局又如何?
                                                                                          
(2)一天清晨,湘云打发翠缕叫宝玉去瞧好诗,见宝玉来了,众人都笑说:“这会子还不起来,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 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湘云叫宝玉去瞧的是什么好诗?宝玉读后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接下来他们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