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另一片天空韩少功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另一片天空
韩少功
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晶状的或胞胎状的。我们还可能看到分子以及原子结构,看到行星(电子)绕着恒星(原子核)飞旋的太阳系,看到一颗微尘里缓缓推移和熠熠闪光的星云。
②但人们不习惯凝视,总是长于奔走和张望。我曾从乡村进入城市,从湖南迁至海南,还眼睁睁看着不少朋友去了北京或上海,德国或南非。我的机会也来了。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有人找我谈话,动员我去中国作协工作。两位已入仕途的文学界朋友,也在宾馆里私下劝我直至深夜,说如果你不到北京,不到某个位置,很多东西没法看到,岂不有点可惜?
③我相信朋友的好意,相信自己一旦错过了北京,会确实错过很多见识。但那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到过南极洲,没有到过月亮,没有到过火星,没有到过银河系以外的空间。我也不可能看到22世纪以及往后更远的年代,看到儿童们在幼儿园里耍弄基因玩具,看到妇人们在杂货店购买核子炊具,看到太空旅游的星际列车和激光天梯,看到人类用药片或芯片改变人性——那样的世界会不会像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同样把我吓晕?从这一点看,即使进入京城,我仍然是一井底之蛙,反过来说,即便我能够风光活上三辈子乃至三十辈子,同样难以做到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我仍然不可能走出自己近乎逼仄和速朽的身体,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前面仍有地平线和太平间的冷冷拦截。
④旅游是对履历的一种弥补,旅游业鼓励人们对世界展开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引导人们朝远看和朝外看。但旅游者的看,不过是把大多数已经出现在媒体的场景,来一次现场的核对和印证;不过是把已被他人用眼光品尝过的场景,再来一次残渣咀嚼和旧货收买。其一般过程,是交出一笔钱以后,被交通工具规定了观察线路,被旅游设施规定了观察方位,被讲解员规定了观察时的联想,还有“到此一游”的摆拍地点以及固定的笑容。旅游者于是心满意足:天下第一峰呵,举世无双呵,不虚此行呵,诸如此类。
⑤他们离世界越来越远。
⑥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旅者,连黄山、庐山等等都没有去过。一听哪里火就对哪里怕。在我看来,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F·佩索阿说,他更愿意“游历第八大洲”,即蜗居斗室里的个人想象。我没有他那样自闭,只是相信空间还有另一种展开方式,相信人们完全可以投入另一种远行,比方以前面的荒坡一角为目的地,订一张免费船票或免费机票,于是在手中的石片上俯瞰黄山,在杂草里发现大兴安岭,在身旁的石涧清潭中触摸太平洋。
⑦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自立宪法,发动革命,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任意创建共和国。只要人们愿意,他们还可以捏一捏火星,搓一搓金星,摘一颗冥王星放入口袋,在细胞、分子、原子的世界里举步跨进另一条银河——这一切只需要我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蹲下来,坐下来,趴下来,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太空。
⑧我终于在一片落叶前流连忘返。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们“奔走和张望”的两种表现。(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一片落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6自然段“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一句中,“人们的野心”“传统的空间意识”分别指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怎样才能找到“另一片天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外出谋生或发展,参加被规定的旅游程式。(每点2分,第二点也可答“旅游”,答全两点得满分)
小题2:
“一片落叶”是作者区别于社会俗情的富含个性特征的心理境界的具体体现,通过“一片落叶”,凸显了作者宁静、悠远的思想境地,(2分)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完整。(2分)(其他答案可以酌情给分。比如答后一处写“一片落叶”有某种认识上的升华等等)
小题3:“人们的野心”指人们不愿凝视当下,总是对外界事物有一种心灵上的占有欲,有时到了不切实际的地步;(或指人们追求无所不至和无所不知的生活方式和态度)(3分);“传统的空间意识”即人们通过旅游对世界开展足迹扩张和镜头攻略而获得的满足感。(3分)
小题4:
习惯凝视,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不随同流俗,在喧闹的尘世中保持宁静的心境;发挥想象,展开心灵的世界。(每点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这道题目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正确揣摩重点语句的含意。“奔走和张望”出现在第二段,从下文二至四段的描述来看,“奔走”是指外出奔波工作,“张望”则是指参加“到此一游式”的商业旅游。
小题2:
试题分析: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内容方面,升华思想认识。结构方面,首尾呼应。
小题3:
试题分析:理解重要语句要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事情是被人们的野心弄坏的,更是被传统的空间意识弄坏的”这句话中关键词语是“野心”和“空间意识”,在文中二者分别指“欲望”和“旅游”,然后分析作者对这两个关键词的态度和看法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概括散文“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可以在第七段中找到答案点“保持足够的时间,借助凝视再加一点想象,就可以投入另一片灿烂太空”,围绕关键词“凝视”和“想象”即可组织出答案。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另一片天空韩少功①一片落叶是千里山脉,或者万里沙原。如果手中镜片有足够的放大功能,我们还可以看到奇妙的细胞结构,雪花状的或蜂窝状的,水】;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陈寅恪和钱钟书——两种不同的诗学范式(节选)
胡晓明
对于诗学,陈寅恪最大的贡献可能正是证明了中国诗与西方诗根本的不同。西方诗长于宗教性的体验,中国诗长于现实人生的体验。陈寅恪认为中国诗最高的典范是杜甫。杜甫的诗歌既是个人的生命年谱与生活日记,同时又是唐代社会的诗体年谱与历史实录。尤为重要的是,杜诗中表现了唐代的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灵魂。这是一般人的研究无法达至的地方。而陈寅恪对杜诗的研究,正是深入发掘杜诗与唐代社会的生命般的联系,凸显杜诗的文化性格。
而钱钟书的意义却迥然不同。他最终证明的是中西诗学相通的文心诗眼。这个“心”“眼”,乃在心理、智慧、情感类型的审美情趣。《谈艺录》与《管锥编》中对杜甫诗句引述考论,竟然没有一条涉及杜诗中表达的重大史实,甚而没有一条涉及唐代的典章制度与杜甫所切身感受的时代问题,易言之,没有一条是知人论世的读杜心得。钱钟书的着眼点在于杜诗中所蕴含的诗艺渊源、美感欣趣、风格情调、诗律细末、修词巧术,以及心理学内容等。如此之多从差异的一面看,陈寅恪与钱钟书的对比是学术规则的不可通约,但是从相通的一面看,陈寅恪与钱钟书的智慧又可以同时被我们分享。
以两人对杜甫《哀江头》中“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句的解释为例。陈寅恪强调的是兵乱黄昏之时诗人“眷恋迟回”的苦情,而钱钟书则着重的是“丧精亡魂”之际老人“衷曲惶乱”的心状。陈的说法是回到历史当下,回到杜甫其人,钱的说法则可以引申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普通的人性。尤值得注意的是,钱钟书补充说:“破国心伤与避死情急,自可衷怀交错”,这无疑是包容了陈寅恪的说法而更为合理入情。这样当然增加了杜诗的文学魅力,也印证了诗无达诂的阐释真谛。由此可见,陈寅恪与钱钟书的互补,并非完全不可能,而有意味的互补恰可以达致中国诗学自身丰富深邃的魅力。
写到这里,有必要指出陈、钱诗学范式中极易被人忽略的另一层重要的相通性。一般人都能了解钱钟书非常重视解诗工作中的想像、联想能力,而以为陈寅恪只会凭材料作理性的证明与逻辑的挂搭,而完全漠视想像能力。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陈寅恪不仅早年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提出著名的解释理论,即“必须具备艺术家欣赏古代绘画与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说之用意与对象,始可以真了解”;而且在他失明膑足的晚年,又以八十万余言的《柳如是别传》,实践了这一理论。
于是我们可以引出另一问题:为什么陈、钱都注重解诗人的想象力,却在学术方法与风格上有如此强烈的反差?说到底,学术的不同最终是学者人本身的不同。在解诗方面,陈、钱都不愧为“艺术家”。然而钱是智慧型的解诗艺术家,他那浓厚的智者品性、他那慧光四溢的探索意趣,都不能不最终自觉发展成熟一套打通四部、破体成文的方法。而陈寅恪则是情感型的解诗艺术家。这种“情”当然不是一般日常人生之“情”,而是对于历史文化近乎宗教般的痴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的诗学范式,其实是不可学的,因为他们的底子正是生命与性情的延伸。
小题1:陈寅恪诗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分别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解释文章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越冬
于心亮
①西风一起,庄稼就东一块西一块地熟了。悠悠然扛根镢头拎张镰,漫不经心地就把 秋天收割进场院中去了。地耕过,耙过,种上冬小麦。也有不耕的,留作隔年春地,就有 群群爱占便宜的麻雀闹哄哄地飞来,争抢着捡东西吃。,麻雀飞走的时候,冬天也就到了。
②男人把农具擦亮,挂好,放稳妥。屋里卷个简单的被筒出来,肩一扛,说:看好家 啊!就撇下缸缸袋袋的粮食,撇下大垛大垛的庄稼秸子,还撇下个孤孤单单的女人,然后放 心地柄了门,大踏步地走向远方。
③女人漠不关心地翻晒粮食,等男人走远了,才慌慌乱乱地跳起来。倚着门框,拿眼 睛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
④阳光很好的日子里,女人换身衣服,屋里对猫说:看好家啊!屋外对狗说:把家看好 啊!然后女人走出来,有条不紊地做许多事:花生蔓、地瓜蔓、豆秸磨成猪饲料,卖掉…… 玉米秸、高粱杆铡成骡马饲料,卖掉……稻草、小麦秸子编成草帘子,卖掉……
⑤老天,全都是些变钱的好东西。夜晚里,关严房门,诸好窗户,亮个暗淡的灯泡, 把床底下的鞋子一只一只摸出来,往外掏,掏出钱,酿着唾沫点一点,然后手梧胸口小心 喘气说:妈呀,这么多!
⑥冬天可就大踏步地走近了。女人灌壶水,揣个馍,推上木车,远远去山上荒坡割草。 密密实实的草,割成个个草捆,懒汉样横七竖八地躺满坡。女人累了,喝口凉水,啃个冷 馍,看天上孤雁鸣向远方,看过冬刺猬耿满红果跑回洞中,女人恨张然叹口气,默下头, 继续割草……
⑦庄稼秸子空出的地方又被山草厚厚实实垛满了。风起下雪的夜里,它们就变成柔柔 的火苗在炕洞里慢慢地烧。女人酸着身子横在炕上,好盼能有个人来替自己捶捶背,揉揉 肩,说个疼心话儿。可是没有。女人就憤愤地骂:这个冤家!睡不着了,怎么躺也睡不着, 那就干脆起来,把东屋粮食挪到西屋,把西屋粮食搬到东屋,来回倒腾。不知觉间,晨光 可就慢慢地把窗户舔亮了。
⑧亮天了,鸡鵝全叫。端个食盆子堵上它们的嘴,又给猫狗拉拉架,日头就悄悄地爬 上房脊了。胡乱抓把东西给自己填填肚子,捡点手工活儿拿着,锁上门,去村里说话能说 到一块儿的人家去串门子。巧了,双双在路上碰头了。去你家?去我家?得,还是来我家吧! 欢天喜地地回来,捧把花生摊锅里慢慢地烘着,人就坐上炕头,大声喜气地先说一会儿高 声话,然后声音就渐渐矮下去,矮成只见嘴皮子动弹的声音。过一会儿,说累了,就从锅 里捧出花生,奢着嘴眼,美美地吃。又一边干着活计一边继续说着悄悄话,说啊说啊,就 慢慢地牵到自家男人了,口气里就开始又怨又怒,最后忍不住开口骂起来。骂半天,不知 谁又叹口气说,一个大老爷们家窝在家里,没出息!他们愿闯,闯去呗!于是,屋子里又呼 隆腾起一片激赏来,在屋的温暖里朴素地飞翔,飞呀飞呀,飞累了,便都不说话,偷偷喜 着面孔,愣着眼神,沉沉实实地在各自的心里想上那么一会儿……
⑨日头一天一天起落,日子也在一天一天慢慢地过。赶集日子,女人把手工制作的炊 具笤帚之类小物件挑到人丛中间去卖" 高声细气地吆喝上一番,女人心里也就跟着敞亮几 分。卖掉东西,换来几张票子,紧攥在手心里掂量着买点令,左瞅右瞧,却瞧见一个笼子 里锁只黄鼠狼,看看眉眼可怜,遂掏出钱,没犹豫买下了",暖暖捂在怀里,心里怦怦地跑 回家,割点腊肉去喂,却不吃,恨张叹口气,抱到门口手一送:去吧。黄鼠狼摆摆尾,倏 悠一声,钻进草垛里去了。
⑩隔年春,男人回来,屋外抱草,瞧见一群黄鼠狼衔尾从面前悠悠跑过,惊慌跳起来, 要去打。女人说:鸡鵝不少,打它做D舍呢?春日里,大大小小黄鼠狼跑出来溜着墙根晒暖。 猫狗看见了,也不管,晃晃尾,去一旁了。
(选自《微型小说新世界》,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木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赏析文中的画线句于。(4分)
(1)倚着门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
(2)看天上孤雁鸣向远方,看过冬刺猬驮满红果跑回洞中。
小题3:试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女人”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4:小说以《越冬》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美]爱默生
眼睛是第一个圆,眼睛所见的地平线是第二个圆,圆这一基本图形在自然界无处不在,不胜枚举。圆最能象征世界所蕴含的密码。圣•奥古斯丁曾将上帝的本质描绘为一个圆,圆心无处不在,而圆周无处可觅。我们穷尽一生之力领会作为图形本原的圆的丰富含义。人们 的任何行为都可以被超越。我们的一生都在探寻真理,围绕每一个圆都可以绘出另一个圆; 自然界没有终极,每一个终点都是一个起点;每一处底部下面都另有一个更深的底部。
世上任何事物都不会是永恒不变的。宇宙是运动变化的。“永恒”只是一个表示不同程度的概念。我们的文化也不过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理念。只要我们的理念转变了,它们就会随之消亡。古希腊雕刻早已不复存在,像冰雕一样消融殆尽,只剩下一些零星孤独的断 片,好似六七月间阴谷的石缝中零零散散的残雪。开辟新事物的天才又创造了别的东西。 希腊字母流传得更久远一些,但也同样避免不了要遭受厄运,最终掉进新思想为所有的旧 思想设置的不可逆转的深渊里。新大陆在这个古老的星球废墟上建立;新的物种在前代腐 化的尸体上孕育;新艺术占据旧艺术的地位,铁路的发明让公路和运河相形见绌;蒸汽机 取代了船帆,随即电动机又应运而生。
开启每个人心灵的钥匙是他的思想。尽管看似桀骜不驯,他仍然有他遵循的舵轮。只有向他展示一个支配他原有观念的新观念,才能使他脱胎换骨。人生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圆, 从一个微乎其微的小圆永无止境地向四周扩展成新的更大的圆。.这种圆的一轮接一轮的生成幅度取决于个人心灵的力量。因为每种思想在形成之后,这种思想的惰性力量使其自身停滞在圆脊上,不断凝固僵化、自我禁闭。但是,如果心灵反应敏捷,力量强大,它将冲 破这一阈限,向四周蔓延,在更深处扩展形成另一个轨道。
人人都是下一个时代的预言者。每一个成果都遭到紧随其后的成果的挑战和审视。新的观念总是遭到旧观念的忌恨。但是人的目光很快就能适应新观念,因为人的目光和新观念是同一原因的不同结果。在这之后,新观念的有益无害渐渐被人认识。不用对新的归纳 概括心怀畏惧。不要抵制它,因为它将完善、提升你的物质理论,正如它将完善、提升你 的精神理论一样。
没有激情,便不会成就惊天动地的宏图伟业。生活是精彩纷呈的,精彩源自放纵激情。 历史上的辉煌时刻都是凭借思想的力量游刃有余地完成事业,如天才的杰作和宗教的传播。我们永不满足、不懈追求的是忘却自我、感受震惊、丧失对永恒的记忆,不知所以地去开展事业;简而言之,去勾画出一个新的圆。
(选自《流行哲理小品(外国卷)》,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说“圆最能象征世界所蕴含的密码”,联系全文,概括“圆”蕴含哪些丰富的密码。 (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文中说“人生是一个自我进化的圆”,联系全文,请说说怎样才能使人生不断进化?(6 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变暖!变冷!谁在忽悠地球?
媒体上科学家关于北极海冰完全融化的时间预言被研究报告不断提前,“最快2013年夏季”。然而,美国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却完全出人意料:“与2012年8月相比,今年同期北极冰盖面积已增加了60%。”同时,一些科学家发出警告,必须为“全球变冷”做好准备。
从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到被警告做好应对“全球变冷”准备,这一反差,着实让人心存疑问:“地球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气候变暖”一步步为公众所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时,一些科学家发现,20世纪后半期,全球温度上升趋势“非常明显”。研究揭示,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近50年观察到的气候改变速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美国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说,有99%把握确信,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发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后发布了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不仅指出了全球气温升高的危险,而且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推动气候变化影响的可能性达到90%以上。联合国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等,召开了气候变化巴厘岛会议、哥本哈根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
在一些科学家论证气候变暖时,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研究结论如影随形,那就是“气候变冷”论。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们从地球运转轨道周期变化规律出发,提出了盛行一时的“气候变冷”说。“地球变冷”论得到了冰川学家的支持。一批俄罗斯、法国、美国的冰川学家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而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现在已开始降温。无独有偶,丹麦科学家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全球“气候变冷”将是主流。全球“气候变冷”论者似乎在现实中找到了证据。比如,被认为地球气候变暖最明显地区之一的阿拉斯加,本世纪十多年间年均气温降低了1.3摄氏度。
实际上,两者都广受质疑。“气候变暖”论的两个核心观点即“全球气温上升”和“人类活动是推动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就一直受到挑战。对前者,质疑者认为,对地球约45亿年历史来说,用近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进而得出全球变暖的结论是片面的。对后者,质疑者认为,相对于自然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言,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是微不足道的,把可能的气候变暖归结为人类活动是武断的。有人直指IPCC是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气候变暖”论本质上是“世纪大谎言”,其背后隐藏着国际发展权之争和牟取“碳交易”利益的私货。“气候变冷”论也不能幸免,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批驳此种论调,他说:“这类1℃上下的变迁,过去5000年中极为普通,算不了地球变冷的证据”,认为依据这种“极为普通”的温度波动妄下结论,纯属“杞人忧天”。
无论是预测地球“变暖”还是“变冷”, 我们希望相关预测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希望科学家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拿出挺进真理的气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14日 第 08 版)
小题1:下列有关“气候变冷”与“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完全被公众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
B.“气候变冷”这一观点得到了俄罗斯、法国、美国一些冰川学家的支持,他们认为地球现在已开始降温。
C.曾被认为是地球气候变暖最明显地区之一的阿拉斯加在本世纪十多年间年均气温降低了1.3摄氏度,这是气候变冷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D.“气候变暖”与“气候变冷”均被学者质疑,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批驳气候变暖的论调。
小题2: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美国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将北极海冰完全融化的时间预言再次提前到“最快2013年夏季”。这一结果完全出人意料。
B.研究表明,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
C.IPCC发布的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推动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D.丹麦科学家丹斯加德等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而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现在已开始降温。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对气候变冷或变暖的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等都必须经得起质疑和挑战,科学研究必须对真理负责。
B.IPCC是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气候变暖”论本质上是“世纪大谎言”。
C.地球约45亿年历史,但如果用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气候的变化,结论是片面的。
D.依据“极为普通”的1℃上下温度的波动妄下全球气候变冷的结论,纯属“杞人忧天”。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圣诞的钟声
(荷兰)希瑟·迪桑
教堂的钟敲响了19点。从教堂传来的乐钟声让她想起了那首《圣诞的钟声》。约翰娜仿佛又听见了有人在她耳边唱:“我听见了圣诞的钟声……世界和平,人人友善。”
约翰娜把头压在冰冷的窗玻璃上。真是太滑稽了:世界和平?自从四年前德国人入侵荷兰后,这里就再没有过和平。不管什么时候,这四年来鹿特丹的每一条街的街角都有德国士兵把守。她现在就看见了一个,那个士兵正把一颗糖放进嘴里。
今晚——平安夜,爸爸将要离开家,前往火车站,坐火车到劳工营去工作。鹿特丹所有的成年男丁都得去。
“圣诞快乐,约翰娜!”当约翰娜把鞋放到爸爸的手上时,爸爸笑着对他说。
“圣诞快乐?”约翰娜哭道,“你怎么说这个?这是最糟糕的圣诞节!”
爸爸俯下身来,给鞋带打了三个结。当他必须出远门时,他就这么做。到火车站要走30分钟。“约翰娜,”他说道,“有时候事情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但我们仍须争取好的结果。”他打开那个证明他是一个医生的证件。“有了这个,我的待遇就不会太糟糕。你明白吗?这将会是一个快乐的圣诞节。”
爸爸放下证件,把约翰娜揽入怀里。“从今以后,你就是妈妈的好助手,对吗?”约翰娜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点头。爸爸穿上外套,戴好帽子,提起行李包,笑着向家人挥挥手,然后走出了家门。
约翰娜觉得胸口堵得慌。这是最难受的事情——因为20点后全鹿特丹就开始宵禁,他们不能到火车站去送他。值勤的士兵已经接到命令,射杀任何20点后出现在街上的人。
约翰娜再次靠在厨房的墙上,呆呆地看着餐桌旁那个属于爸爸的位置。突然,她模糊的视线瞥见了某个东西。哦,不!“证件!”她失声喊道。她捡起地面上的证件,惊叫道:“爸爸落下了他的医生证明!”
全家人顿时慌作一团。妈妈从约翰娜的手上接过证件,紧紧咬着嘴唇。德里克拿过证件,说:“我送去给爸爸。”约翰娜一把从哥哥手上抢过证件。“我跑得比你快!”妈妈和哥哥还没反应过来,她就跑出家门,冲到了街上。
这时,教堂的钟敲响了19点半。如果我不停地跑,我一定可以回来。约翰娜想。虽然她觉得自己的肺要爆炸了,但她不允许自己停下来。终于,她踉跄着来到了火车站的月台。几百个男人挤在月台上。她心急如焚地在人群中搜寻爸爸的身影。她觉得似乎过了几个小时。终于,他发现了一双鞋——鞋带打着三个结的鞋。
那双鞋准备登车了,约翰娜向那双鞋挤过去。就在那双鞋登上火车时,约翰娜用尽全身力气喊道:“爸爸!”同时她把那本证件高高举了起来。
约翰娜感到爸爸的手伸了过来,向她靠近。终于,他碰到了她的手,拿走了证件。但没能再说上一句话,他就消失在人群当中。
约翰娜不敢再做逗留,转身拨开人群,跑出了火车站。跑在黑漆漆的街道上,她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我要回去!我一定要回去!”她觉得自己要飞起来了。风在她耳边呼呼作响。
“当……”20点的钟声敲响了。
离家还有几条街。约翰娜一咬牙,又加快了速度。不能让他们抓到我,不能让他们抓到我! 突然,一个德国人的声音从黑暗中传出来:“你在干什么?”约翰娜觉得自己的心几乎破膛而出。她喘着粗气转过身。是那个吃糖的士兵。
“你在干什么?”他又问了一遍。约翰娜的泪水流了下来。“爸爸需要他的医生证明。我跑去火车站送给他……我刚从火车站回来。我已经尽最大的努力跑了。抱歉!”
德国士兵看着约翰娜抽噎。“你住在哪儿?”
“就在学校旁边。”
“哈,正好在我的暗堡旁。”他说道,“我和你一起回家吧。”
约翰娜张大了嘴巴。她看着德国士兵,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走得很慢,似乎是有意让约翰娜喘口气。几分钟后,约翰娜回到了家。德国士兵一直陪着她到家门口。
“不要再违反宵禁的规定。”士兵说道。约翰娜点点头。
士兵用德语说道:“晚上好!还有……圣诞快乐!”
在远处,乐钟奏响了音乐:“世界和平,人人友善。”“圣诞快乐!”约翰娜笑着回应。士兵朝她挥挥手,转身离去。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略有删节)
小题1:请说说“19点”、“19点半”、“20点”这几个表时间的数字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当爸爸祝福约翰娜圣诞快乐时,约翰娜为什么认为这是最糟糕的圣诞节?(5分)
小题3:约翰娜没被德国士兵射杀,还被德国士兵护送回家,并得到了德国士兵美好的圣诞祝福,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对此作一些探究。(6分)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约翰娜的爸爸在临走时“给鞋带打了三个结”是属于细节描写,约翰娜正是发现了鞋子上的三个结才在人海中找到了爸爸。
B.约翰娜跑到火车站后,却发现火车站月台上是一个拥挤不堪的场面,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反衬约翰娜此时寻找她父亲的艰难。
C.爸爸拿走了证件,但没能和约翰娜再说上一句话,他就消失在人群当中,这是因为爸爸受到了德国士兵的监视,不敢说话。
D.由于约翰娜跟那个喜欢吃糖的德国士兵很熟,虽然她回来时超过了宵禁时间,但那个德国士兵却没有射杀她,还护送她回家。
E.约翰娜是小说的主人公,她机灵聪明,爱好和平,但小小年纪就饱受战争的痛苦,既是战争的见证者,又是战争的受害者。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