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却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的情愫,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的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的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产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小题1: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 |
B.人类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
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
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
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
B.河流作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
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
A.河流作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
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
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经济的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
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也意味着一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程度变化了,原文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
试题分析:
小题2:范围扩大了,文中提到的《保卫黄河》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上成为“精神旗帜”的,是有具体时间限制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成为了“精神图腾”。
试题分析:
小题3:偷换概念,河流是自然遗产。表述和原文不一致,应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是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却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兄弟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风在空中怒吼,声音凄厉,跟雪地上的脚步声混合在一起,成了一种古怪的音乐。这音乐刺痛行人的耳朵,好像在警告他们: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
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路上尽是水和泥。空气寒冷。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三弟,走快点。”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手拿伞,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还掉过头看后面,圆圆的脸冻得通红,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在后面走的弟弟是一个有同样身材、穿同样服装的青年。他的年纪稍微轻一点。脸也瘦些,但是一双眼睛非常明亮。“不要紧,就快到了。……二哥,今天练习的成绩算你最好,英文说得自然,流利。你扮李医生,很不错。”他用热烈的语调说。马上加快了脚步,水泥又溅到他的裤脚上面。“这没有什么,不过我的胆子大一点。”哥哥高觉民带笑地说,便停了脚步,让弟弟高觉慧走到他旁边。“你的胆子太小了,你扮‘黑狗’简直不像。你昨天不是把那几句话背得很熟吗?怎么上台去就背不出来了。要不是朱先生提醒你,恐怕你还背不完嘞!”哥哥温和地说着,没有一点责备的口气。觉慧脸红了。他着急地说:“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一上讲台心就慌了。好像有好多人的眼光在看我,我恨不得把所有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说出来……“一阵风把他手里的伞吹得旋转起来,他连忙闭上嘴,用力捏紧伞柄……这一阵风马上就过去了。
“我恨不得把全篇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背了出来。”觉慧用刚才中断了的话接着说下去,“可是一开口,什么话都忘掉了。连平日记得最熟的几句,这时候也记不起来。一定要等朱先生提一两个字,我才可以说下去。不晓得将来正式上演的时候是不是还是这样。要是那时候也是跟现在一样地说不出,那才丢脸嘞!”孩子似的天真的脸上现出了严肃的表情。脚步踏在雪地上,软软的,发出轻松的叫声。
“三弟.你不要怕。”觉民安慰道,“再练习两三次,你就会记得很熟的。你只管放胆地去做。……老实说,朱先生把《宝岛》改编成剧本,就编得不好,演出来恐怕不会有什么好成绩。”
觉慧不作声了。他感激哥哥的友爱。他在想要怎样才能够把那一幕戏演得好,博得来宾和同学们的称赞,讨得哥哥的欢喜。他这样想着。过了好些时候,他觉得自己渐渐地进入了一个奇异的境界。忽然他眼前的一切全改变了。他,有着江湖气质的“黑狗”,在失去了两根手指、经历了许多变故以后,心里交织着复仇的欢喜和莫名的恐怖。这样想着,平时记熟了的剧本中的英语便自然地涌到脑子里来了。他醒悟似地欢叫起来:“二哥,我懂得了!”觉民惊讶地看他一眼,问道:“什么事情?你这样高兴!”
“二哥,我现在才晓得演戏的奥妙了。”觉慧带着幼稚的得意的笑容说,“我想着,仿佛我自己就是‘黑狗’一样,于是话自然地流露了出来,并不要我费力思索。”
“对的.演戏正是要这样。”觉民微笑地说,“你既然明白了这一层,你一定会成功的。……现在雪很小了,把伞收起来罢。刮着这样的风,打伞很吃力。”他便抖落了伞上的雪,收了伞。觉慧也把伞收起了。两个人并排走着,伞架在肩上,身子靠得很近。
雪已经住了。风也渐渐地减轻了它的成势。
“三弟。你觉得冷吗?”觉民忽然关心地问。
“不,我很暖和,在路上谈着话,一点也不觉得冷。”
“那么,你为什么发抖?”
“因为我很激动。我激动的时候都是这样,我总是发抖,我的心跳得厉害。我想到演戏的事情,我就紧张。老实说,我很希望成功。二哥,你不笑我幼稚吗?”觉慧说着,掉过头去望了觉民一眼。
“三弟,”觉民同情地对觉慧说,“不,一点也不。我也是这样。我也很希望成功。我们都是一样。所以在课堂上先生的称赞,即使是一句简单的话,不论哪一个听到也会高兴。”
“对,你说得不错。”弟弟的身子更挨近了哥哥的,两个人一块儿向前走着.忘却了寒冷。忘却了风雪,忘却了夜。
“二哥,你真好。”觉慧望着觉民的脸,露出天真的微笑。觉民也掉过头看觉慧的发光的眼睛,微笑一下,然后慢慢地说:“你也好。”过后,他又向四周一望,知道就要到家了,便说:“三弟,快走,转弯就到家了。”
觉慧点了点头,于是两个人加速了脚步,一转眼就走入了一条更清静的街道。
(节选自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有删改,题目是选文者所加)
小题1:简要分析第一段有关风雪描写部分的作用。(4分)
小题2: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2)弟弟的身子更挨近了哥哥的,两个人一块儿向前走着,忘却了寒冷,忘却了风雪,忘却了夜。
小题3:仔细阅读文中觉慧、觉民关于演戏的对话,简要分析兄弟二人性格上有哪些不同。(4分)
小题4: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题目“兄弟”有哪些内涵。(6分)
原形文化与伪形文化
刘再复
如果说《论语》是儒家文化的原形,那么《山海经》则是整个中华文化的形象性原形原典。它所凝聚、所体现的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中华文化精神,其中的英雄无私无畏、不知算计、不知功利,他们代表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精神气质。《红楼梦》也体现了中国的原形文化,不仅因为小说的开篇就紧连着《山海经》,而且因为《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和他心爱的诸女子,以及浸透于全书的赤子情怀,都远离《山海经》之后的巧取豪夺的世界。贾宝玉知其不可而为之,用他的天真挑战着一个庞大的泥浊世界,与夸父、精卫一样呆傻。《山海经》所呈现的中国原形文化精神是热爱“人”、造福人的文化精神,是婴儿般拘囿质朴内心的精神。《红楼梦》连接、呈现并丰富化了的正是这种精神。《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及唐僧所呈现的也是这种精神,二人所形成的心灵结构,是童心和慈悲心融合为一的结构。孙悟空如同不死的刑天,而唐僧则给他以慈悲的规范,唐僧所要造化的英雄是造福的英雄,这一基本精神和《山海经》完全相同。
若以《山海经》为坐标和参照系,便可发现《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这两部小说发生了严重的“伪形”。其英雄已不是建设性的英雄,而是破坏性的英雄,其生命宗旨是不断地砍***人。他们不是要去“补天”,而是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无法无天或自己想成为“天”。他们已失去《山海经》时代的天真,或把天真编织为粗暴与凶狠,或埋葬天真与政治,走向天真无邪的极端反面,耍尽心术与权谋,智慧用于***人与征服。两书袭用传统的“忠义”理念,但没有灵魂和精神指向——只有情绪,没有信念;只有政治沙场,没有审美秩序。鲁迅则用“三国气”与“水浒气”来描述,实在恰切不过。中国文化的原始精神,到了这两部经典便走到了“伪形”的高峰。
中国原形文化系统中,早期又有一个女性文化的原形。女性在原形中具有创世的地位,既补天又造人的创世者女娲就是女性,这是中国文化原形的象征。《山海经》中另一女性精卫(炎帝之女),化为精卫鸟后以填海为目标,是“补天”的对应性行为。西周时期周人始祖后稷的母亲姜嫄,传说她于郊野践巨人足迹而***生后稷。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中有“知其雄,守其雌”和“牝常以静胜牡”的“雌性优胜”理念,反映出其哲学精神指向是重“水”性、柔性和雌性。这都为女性能站立于大地而奠定了哲学基础——英雄文化不等于雄性文化,真正的英雄必须把握刚与柔、雌与雄的合理关系;男性英雄应该充分尊重女性。这种雌性优胜的哲学是中国的原形哲学,是中国文化真正的精华。而《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则是这种哲学的变形变质。两部经典在崇尚雄性暴力的同时蔑视、仇视雌性,砍***和利用女性,从而展示了中国文化最黑暗的一页。
(节选自刘再复《双典批判》,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形文化”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原形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红楼梦》与《山海经》中的英雄,他们都具有赤子情怀,远离污浊世界。 |
B.中国原形文化的精神,在《山海经》《红楼梦》和《西游记》里的英雄人物身上,都呈现出相同的精神实质。 |
C.中国原形文化认为女性具有创世的地位,这为女性站立于大地奠定了哲学基础,《山海经》里的女娲就是其中的代表。 |
D.中国原形文化系统,既包括能造福人类、内心慈悲、勇于担当的英雄文化,还包括体现雌性优胜的女性文化。 |
A.《水浒传》里的英雄跟《山海经》里的英雄有所不同,主要是前者发生了“伪形”,变为破坏性的英雄。 |
B.《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自己想成为“天”,他们走向英雄文化的反面,耍尽心术与权谋,将智慧用于***人与征服。 |
C.鲁迅用“气”来评价两部经典,充分说明传统的“忠义”理念不可取,没有灵魂的作品将会发生“伪形”。 |
D.《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在崇尚雄性暴力的同时蔑视、仇视雌性,是雌性优胜哲学的变形与变质。 |
A.《西游记》里的唐僧和孙悟空呈现出童心和慈悲心融合为一的心灵结构,这一基本精神与《山海经》的基本精神相同。 |
B.中国文化的原始精神,到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便走到了以雄性暴力为主要内容的“伪形”文化的高峰。 |
C.《山海经》中炎帝之女精卫,是又一个女性文化原形代表,她化为鸟后的填海行为,与女蜗补天的行为相对应。 |
D.《道德经》中有“牝常以静胜牡”的理念,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必须把握刚与柔、雌与雄的合理关系。 |
马 语
莫言
①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
②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我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骒马。
③“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如鸿毛般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④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⑤我曾经多少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曾经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曾经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还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无人告诉我。我还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吗?——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⑥“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⑦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的无限辛酸的往事。
⑧马说:“几十前年,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着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⑨“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⑩“不,我瞎了……”马说着,调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小题1:这篇文章中包含了马的三个故事,请根据文意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简要概括。(6分)
小题2:自选角度,赏析第⑤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
我曾经多少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曾经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曾经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
小题3:解释最后三段中出现的三个“瞎”字在文中的含义。(4分)
①你这匹瞎马!
②原来你是装瞎!
③不,我瞎了……
小题4:从全文看,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猫 婆 冯骥才
我那小阁楼的后墙外,居高临下是条又长又深的胡同,我称它为猫胡同。每日夜半,这里是猫儿们无法无天的世界。它们戏耍、求偶、追逐、打架,吵得人无法入睡。为了逃避这群讨厌的家伙,我真想换房子。奇怪,哪来这么多猫,为什么偏偏都跑到这儿来聚会闹事?
一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他视猫如命。
我说:“我挺讨厌猫的。”他将一个白色的东西放在我手上:一只毛绒球大小雪白的小猫缩成团儿,小耳朵紧紧贴在脑袋上,一双纯蓝色亮亮的圆眼睛柔和又胆怯地望着我。我情不自禁地对朋友说:“太可爱了,把它送给我吧!”
蓝眼睛一入我家,便成了全家人的情感中心。每当它闯祸,只要一瞅它那纯净光澈的蓝眼睛,火气顿时全消,反而把它拥在怀里……我也是视猫如命了。
入秋,天一黑,不断有大野猫从猫胡同爬上我家的房顶来。我关紧通向晾台的门,蓝眼睛便发疯似的抓门。我知道它在发狂地爱,便打开门不再阻拦。一天夜里,它再没回来。
家中每个人全空了。我房前房后去找。一个孩子告诉我,猫胡同顶里边一座楼的后门里住着一个老婆子,养了一二十只猫,人称猫婆,蓝眼睛多半是叫她的猫勾去的。
当夜,我钻进猫胡同,在黑暗里寻到猫婆家的门。我冒冒失失地拍门,非要进去看个究竟不可。
门打开,一个高高的老婆子出现——这就是猫婆了。
我说我找猫,她立刻请我进屋去,是间阴冷的地下室。一股噎人的猫味扑鼻而来。屋顶很低,正中吊下一个很脏的灯泡,把屋内照得昏黄。一个柜子,一座生铁炉子,一张大床,地上几只放猫食的破瓷碗,再没别的。
猫婆问我猫的样儿,我描述一遍,她立即叫道:“见过见过,常找我们玩,多疼人的宝贝!丢几天了?”我盯住她脸看,只有焦急,却无半点装假的神气。我说:“五六天了。”她的脸顿时阴沉下来:“您甭找了,回不来了!”我很疑心她骗我,目光搜寻可能藏匿蓝眼睛的地方。猫婆的手忽向横着的铁烟囱上一指:“这都是叫人打残、摔坏的猫!我把它们拾回来养活的。您瞧那只小黄猫,孩子们想要烧死它,我一把抢出来的!您那宝贝丢了这么多天,哪还有好?现在乡下常来一伙人,下笼子逮猫吃,造孽呀!”
她说得脸抖,手也抖,点烟时,烟卷抖落在地。烟囱上那小黄猫跳下来,叼起烟,仰起嘴递给她。猫婆笑脸开花:“瞧,这小东西多懂事!”
面对这受难猫儿们的救护神,告别出来时,不觉带着点惭愧和狼狈的感觉。
从此不知不觉我竟开始关切所有猫儿的命运。猫胡同再吵再闹也不再打扰我的睡眠,猫叫成了我的安眠曲……
转过一年,到了猫儿们求偶时节,猫胡同却忽然安静下来。
我妻子无意间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猫婆死了。同时才知道关于她的一点经历。
她本是先前一个开米铺老板的小婆,被大婆赶出家门,住在那座楼第一层的两间房子里,后又被当做资本家老婆轰到地下室。她孑然一身,拾纸为生,以猫为伴。
曾有人为她找了个卖肉的老汉作伴儿。老汉受不了猫闹、猫叫、猫味儿,就搬出去住。而她坚持与这些猫共享着无人能解的快乐。
前两个月,猫婆急病猝死,老汉搬回来,第一件事便是把这些猫统统轰走。被赶跑的猫儿每每回来,必遭老汉一顿死打。
一种伤感与忧虑从我心里漫无边际地散开,散出去,随后留下的是一片沉重的空茫。
入冬后,我听到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
我家对面一座破楼修瓦顶。白天换瓦时活没干完,留下个洞,一只猫钻进去御寒;第二天瓦盖上,这只猫无法出来,急得在里边叫。住在这楼顶层的五六户人家谁也不肯将自家的顶棚捅坏,放它出来。这猫叫了三整天,直至声音消失!
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更深夜半,天降大雪,猫胡同里一片死寂。忽然,后墙下传来一声猫叫,在胡同深处,猫婆故居墙头上,孤零零趴着一只猫影,蜷缩一团,凄婉哀叫。不是那只小黄猫吗?忙叫声:“咪咪!”谁知将它惊动,起身慌张跑掉。
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选自《灵魂的巢》,有删改)
小题1:请具体说明第三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小题2:请简要概括文中猫婆的形象。(4分)
小题3:文中两处写到小黄猫,有何用意?(6分)
小题4:请探究“听到这故事,我彻夜难眠”这句话中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6分)
对悲剧的深沉纪念 王开岭
在对“悲剧”的日常感受上,除了重大轻小的不良嗜好,人们总惯于以整体印象代替个体的不幸——以集体的名义遮蔽最真实的生命单位。
数字仅仅描述体积,它往往巨大,但却被抽空了内涵和细节,它粗糙、笼统、简陋、轻率,缺乏细腻成分,无疼痛感,唤不起我们最深沉的人道主义的感受。过多过久地停留在数字上,往往使我们养成一种粗鲁的记忆方式,一种遥远的旁观者态度,一种徘徊在悲剧之外的“客人”立场,不幸仅仅被视为他者的不幸,被视为一种隔岸的“彼在”。
如此,我们并非在关怀生命、体验悲剧,相反,是在疏离和排斥它。说到底,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粗糙化、淡漠化的打量,我们把悲剧中的生命推得远远的,踢出了自己的生活视野和情感领地。久之,对悲剧太多的轻描淡写和迎来送往,便会麻木人的心灵,情感会变得吝啬、迟钝,太多的狭隘和不仁便繁殖起来了,生命间的良好印象与同胞精神也会悄悄恶化。
感受悲剧最人道和理性的做法:寻找“现场感”!为不幸找到真实的个体归属,找到那“一个,又一个……”的载体。世界上,没有谁和谁是可以随意叠加和整合的,任何生命都唯一、绝对,其尊严、价值、命运都不可替代。生生死死只有落实在具体的“个”身上才有意义,整体淹没个体、羊群淹没羊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生命、对悲剧主体的粗暴和不敬,也是背叛与遗忘真善的开始。
同样,叙述灾难和悲剧,也必须降落到实体和细节上,才有丰满的血肉,才有惊心动魄的痛感和震撼,它方不失为一个真正的悲剧,悲剧的人性和价值才不致白白流失。
记得有个地方的“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在设计上就注重了“个”的清晰,它拒绝用抽象数字来控诉什么,而是费尽心机地搜录了大量个体遇难者的信息:日记、照片、证件、信件、日用品、纪念物、甚至还有声音资料……当你对某一个名字感兴趣时(比如你可以选一个和自己容貌酷似或生日相同的人),便可启动某个按钮,进入到这个个体的生命故事中去,与其一道重返半个世纪前或晴朗或阴霾的日子,体验那些欢笑和泪水、安乐和恐怖、幸福和屈辱……这样一来,你便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生命访问,一次珍贵的灵魂相遇。
记住了他,也就记住了恐怖和灾难,也就记住了历史、正义和真理。与这位逝者的会晤,相信会对你今后的每一天、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产生某种影响。它会成为你生命中一个珍贵的密码——灵魂密码。这座纪念馆贡献了真正的“悲剧”。
重视“小”,重视那些不幸人群中的“个”,爱护生也爱护死,严肃对待世上的每一份痛苦,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意义重大。它教会我们一种打量生活、对待同胞、判断事物的方法和价值观,这是我们认知生命的起点,也是一个生命对待另一个生命的最正常态度。在世界眼里,我们也是一个“个”,忽视了这个“个”,也就丧失了对人和生命最深沉的感受。
其实,生命之间,命运之间,很近,很近。
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小题2:文中写“犹太人遇难者纪念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本文题为“对悲剧的深沉纪念”,请联系全文说说“深沉”的内涵。(6分)
最新试题
- 1对滴有酚酞试液的下列溶液,操作后溶液颜色变深的是( )A.明矾溶液加热B.小苏打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C.氨水中加
- 2若直线y=kx+1与圆x2+y2=1相交于P、Q两点,且∠POQ=120°(其中O为原点),则k的值为( )。
- 3词汇1. How"s the _____ (天气) in Beijing?2. Aunt Sarah is _____
- 4【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甲、乙、丙、丁、戊是周期表中前30号元素,其中甲、乙、丙三元素的基态
- 5固定不动的大型钢梁,常常具有磁性,这是因为它们长期受______作用被磁化了.
- 6“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的标志是: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中华人
- 7居民老甘1993年和2013年家庭收支状况(单位:万元)年份家庭收入食品支出服装支出教育支出其它消费银行储蓄恩格尔系数1
- 8已知(m>0,m≠1,n≥2,n∈N*)若f(x)在x=0处连续,则m的值为[ ]A.B.C.D.2
- 9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以a=0.5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1)火车在第3s末的速度是多少?(2)在前4s内
- 10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 山脉,乌拉尔河,里海, 山脉,黑海和 海峡。
热门考点
- 1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A.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
- 2通过学习内能、热机的内容,可知: [ ]A. 物体运动的动能和所有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B.
- 3单质M与氧气反应可生成两种氧化物,而且其中一种是酸性氧化物.M是( )A.SB.CC.FeD.Na
- 4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A.不吸收热,温度也不升高B.不吸收热,温度升高C.吸热,温度升高D.吸热,温度不升高
- 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A.SiO2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可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B.H2O2是一种绿色氧化剂
- 6已知,是非零向量,且,的夹角为,则向量与的夹角为 .
- 7我国多数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制造环节,不仅利润微薄,而且资源消耗大,而耐克等许多成功企业都是把投资重点放在高科技产品的开
- 8(-2x2y)4的计算结果是( )A.-2x8y4B.16x4y4C.-16x8y4D.16x8y4
- 9 The public is requiring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 to share__
- 10(1)如果将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不会改变了,三 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