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青花远行江子①这些光彩照人的家伙,这些花团锦簇的漂亮孩儿们,谁都看得出来,它们从小就有一颗闯荡江湖的不安分的心!当装载着它...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青花远行
江子
①这些光彩照人的家伙,这些花团锦簇的漂亮孩儿们,谁都看得出来,它们从小就有一颗闯荡江湖的不安分的心!当装载着它们的船奋力从拥挤的、船只众多的昌江河面挤出一条路来,它们也许有过些许的对故乡景德镇的不舍,眼前也许飘荡过一两朵故乡窑火的魅影,但更多的是对未来世界的好奇、憧憬。它们当然会有一丝丝的紧张、担心。那画着潮水纹的,拼命地按住自己怦怦跳动的心,以免画面上的潮水因激动会溢出画外。那画着缠枝莲的,恨不得每一朵莲花的卷须都缠在一起。当船开出景德镇很远了,进入了鄱阳湖然后转入了宽阔长江,它们才好歹平静了一些。
②它们抵达上海吴淞口,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海上旅行。那腥味儿浓的海风让来自中国南方的它们多少有些不习惯,海浪的拍打让它们陷入翻江倒海般的眩晕,那画上的花朵会有一些脱水般的憔悴感,不过要不了多久它们就会舒展了开来。四个月七个月或者更久,它们就会抵达于它们完全陌生的地方,如东南亚,欧洲等世界各地。
③在那些黑皮肤或者黄头发的人群中间,在热切的眼神打量之下,它们怀着古老东方文化惯有的谦逊、含蓄和羞涩。有一朵原本盛开的花,竟然害羞得重新合上了花瓣。另一朵由于紧张,伸出了缠枝紧紧牵住身边伙伴的衣襟。可是在异域的土地上。它们都是漂亮的玩偶,上帝的创意才能造出的圣器,是遥远的、连想象力都难以企及的东方的象征和索引。人们不惜代价把它们请回家中,让它们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④它们被整齐摆放在靠近天花板的架子上,那是他们能想得到的最为崇高的地方,适宜于仰望。它们或端放在铺着雪白桌布的长条饭桌上,窗子里探进的阳光搂着它们的肩膀。它们被摆放在壁炉上,整个原本黑色的壁炉一下子就亮堂了。它们也有可能被精心摆放在能照得着人影的钢琴的旁边,每当钢琴的乐声终了,它的叶脉深处将会回荡钢琴曲最后的尾声。那些黑色的白色的手在喝茶和咖啡时握着它们,其精心呵护的样子仿佛它们是温顺的宠儿,或者是隐藏着神迹的生命。
⑤这些从小就向往着远走高飞并且梦想成真的家伙,它们在不同的世界里各有着不同的奇遇,说出来都会让人觉得稀奇!在东非埃塞俄比亚,一个叫塔纳湖的湖中的马里岛上的一座古老教堂里,有一个明代的青花瓷坛,保存着16世纪后期埃塞俄比亚国民心中的万王之王察丹格尔的心。那君临天下的王者,他的那一颗不可一世的心,似乎唯有在中国的青花瓷器中才能获得他生前需要的永恒的平静。在英国,女王玛丽二世醉心于收藏瓷器,在宫内专门设置了许多玻璃橱陈列各种瓷器,好像她不满足于仅仅是英国的女王,还乐意做这些飘扬过海的中国孩子们的母亲。有一个名叫约翰·盖伊的西方诗人写下了《致一位迷恋古中国的女士》:“是什么激起她心中的热情?/她的眼睛因欲火而憔悴!/她缠绵的目光如果落在我的身上,/我会多么幸福快乐!/我心中掀起新的疑虑和恐惧:/是哪个情敌近在眼前?/原来是一个中国花瓶。”是的,这些从小就向往着远走高飞并且梦想成真的家伙,从来就是懂得博取美人芳心的、让人妒忌的情种!
⑥在人类历史上,从景德镇出发的青花永恒绽放。它们透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让人品味不尽的温润、静谧。在他人的国土上,那瓷壁上的青花,仿佛是带着神秘使命的使者,带着虚幻的让人迷乱的香气,向着人们传递着古老东方难以言传的文明气息。
⑦可并不是每一只青花都能平安地抵达异乡。海上的战争与风雨都可能使一场具有明确目标的旅途中断。那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有一只青花瓷,被自己的青花化作的海浪打翻,永远地留在了海底。它的内心深藏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可是它从来就不死心。它渴望着有一天能有谁发现从海底打捞起它,让它或者回到家乡,或者继续奔向四方。它就这么一直等着,等着。无聊的时候,它会唱上一两句景德镇流行的赣剧唱腔,给自己解闷。每当它唱起歌谣,海面上就会有一两朵不知名的浪花,以青花的体态,为它踮起脚尖,翩翩起舞。   
(摘编自2013年l2月11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青花本是静态的物品,可是在第①段中,它不仅“光彩照人”“花团锦簇”,外表美丽、而且心情激动,活泼可爱,这充分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B.作者认为青花并非是仅仅可供玩赏的物品,所以第④段用“原本黑色的壁炉一下子就亮堂了”“它的叶脉深处将会回荡钢琴曲最后的尾声”来赞叹青花摆放产生的奇妙效果。
C.第⑤段作者叙述了三个具体而典型事例,意在强调:中国青花抵达之地,都受到高度的礼遇;无论何种人士都对中国青花表现出一种极度的赞赏,甚至到了迷恋和崇拜的地步。
D.第⑥段“永恒绽放”写出了青花魅力的长久性,而透着“温润、静谧”“带着虚幻的让人迷乱的香气”“传递着古老东方难以言传的文明气息”则又表现了青花特有的品位。
E、文章以记叙为主,写了青花烧制、运输,摆放中表现出的各种心态和情态,同时兼以议论抒情,赞颂它的性格和内在品质,多种表达方式并用,使青花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感染效果。
小题2:文章第③段划线句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赞美青花的?(4分)
小题3:有人说文章前⑥段即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上第⑦段?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C、E
小题2:(1)青花的精美无与伦比(2)是异域人士争相把玩的珍品(3)造型高贵而神圣(4)创意非凡,表现了令人无法企及的想象力(5)是解读中国文化的索引(钥匙)(6)是东方文明的象征(答对一点得一分)
小题3:①深化了主题,通过对这一段青花的心理和行为的描写,文章更进一步表现了青花的优秀品质,丰富了它的情感:②尽管它有时会遇到暂时的挫折,但不灰心失望,一直坚守,充满期待,乐观向上;③有了这一段,青花的形象更生动、鲜明、丰满,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项,文中的三件事情是概括性的,并非具体的事件。 E项,并没有写青花的烧制,主要是写它的运输过程。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要对原文信息进行加工和改造。“它们都是漂亮的玩偶,上帝的创意才能造出的圣器,是遥远的、连想象力都难以企及的东方的象征和索引。人们不惜代价把它们请回家中,让它们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小题3:
试题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一般可从以下方面思考:一、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二、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三、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本题即可从以上方面答题。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青花远行江子①这些光彩照人的家伙,这些花团锦簇的漂亮孩儿们,谁都看得出来,它们从小就有一颗闯荡江湖的不安分的心!当装载着它】;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陈新焱
(1)1980年起,李嘉诚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时候,他们就已经捐献巨资。2007年5月,《时代》杂志公布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人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一项,李嘉诚名列其中,与比尔·盖茨齐名。   
(2)李嘉诚做出这一决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金钱,也曾经对李充满诱惑。因为李目睹父亲从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落魄到一名寄人篱下的职员。李经历过没钱就没有尊严、没有家、无法读书的困境。所以,在创业成功之后,李也曾享受过金钱带来的快乐。
(3)1956年,28岁的李嘉诚已跻身百万富豪之列。戴高级腕表,开名车,拥有游艇,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香港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乎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接来同住。
(4)但是,就在搬进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诚彻夜难眠,第一次认真审视财富,“财富能令一个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说。
(5)至少在半年的时间里,李嘉诚一直郁郁寡欢,晚饭后,常一个人驾车到西环半山上的宝珊道发呆。李说,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过帮助别人,赋予财富新的意义,李突然领悟到:“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6)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嘉诚开始不断捐献,直至1980年,李已经52岁,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  
(7)为弥补自己少年失学的痛和父亲因病去世的无奈,李将基金会捐献的方向主要放在两方面:教育和医疗。
(8)首先,李在故乡成立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办学是个无底洞,李此举曾引来一些朋友的担忧,但李志气坚定,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大的浓郁情感。“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采访中谈及这一话题,李嘉诚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9)现在,李逢人便称,基金会是他的“第三个儿子”,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这一称呼得来不易。
(10)据李嘉诚透露,2003年的某个夜晚,为基金会的未来,他彻夜难眠。因为他日渐体会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基金会停止运作,而基金会无止境地运作,就需要投入大笔大笔钱,他担心,这是否剥夺了原本该属于子孙的财富权利?
(11)彼时,李嘉诚也被家族财产的传承所困扰。一端是自己的亲骨肉,一端是自己的梦想,到底该如何取舍?
(12)突然,李领悟出一个道理:“我现在有两个儿子,如果我不是(有)两个儿子,而是三个儿子,我是不是也要给第三个儿子一份财产?”只要将基金会视为第三个儿子,财产分三分之一给基金会,就理所当然。
(13)心念一转,豁然开朗。李嘉诚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这个思想上的自我突破,让他开心了很多天。“那种安慰、愉快的感觉,实在用笔墨难以形容!”
(14)李曾开启了一个针对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项目,起因是,他去探望一个罹患肿瘤的富豪朋友,“我心里想,这个朋友很富有,但因为肿瘤而痛楚不已。内地贫穷的癌症病人没钱治疗,生活怎样过?于是立即想到开展宁养服务”。
(15)李说,他不喜欢“临终关怀”这个词,所以改为了“宁养服务”。
(16)李嘉诚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罗慧芳女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李对这个项目很上心,甚至还专门就市面上有哪些新药和他们进行过讨论。据她透露,宁养计划至今已经做了十多年,在内地以及香港已经有了42家宁养院。
(17)在过去的几年中,李嘉诚一直在期待他的言行能够激起更广泛的响应,将慈善业从个人的道德完善,转变成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18)2013年11月19日,西安盼大石头村,李嘉诚为其基金会下属的“展璞”计划二期揭牌,李跟省市领导以及村民座谈,几乎每个人发言时都要称赞一番李嘉诚的善举,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每一次,李都双手抱拳,站起来,然后弯腰,连声说,“谢谢”。
(19)面对冗长的发言,李嘉诚坐在北方微凉的硬靠椅上,始终面带微笑。座谈进行到一半,有好心的工作人员拿进来一个坐垫,但被他拒绝了。
(摘编自2013年11月28日《南方周末》)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提到2007年《时代》杂志公布李嘉诚与比尔·盖茨齐名一事,意在肯定身为企业家的李嘉诚在事业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
B.文章说金钱曾经诱惑过李嘉诚,也给他带来了快乐,但后来他感到金钱也给他带来人身安全的巨大威胁,使他感到很痛苦难受。
C.李嘉诚做慈善事业不仅着眼于眼前,还考虑到身后;不仅立足自己,也希望能影响别人,甚至希望它转变成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D.李嘉诚把基金会看成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充分表明了慈善事业在李嘉诚心中的地位,他希望基金会能把扶贫救困精神发扬光大,永远流传。
E、文章只选取了李嘉诚生活中的几件事客观叙述,没有什么评论,但却让人感到了李嘉诚的人格魅力,使人对李嘉诚产生敬佩之心。
小题2:把“临终关怀”改为“宁养服务”表现了李嘉诚怎样的理念转变?(4分)
小题3:形成“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的认识,对李嘉诚人生道路上产生了怎样的积极意义?请结合材料简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者
冯骥才
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需要高度的文明。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缺乏文明的社会就如同暴发户,缺乏文明准则、文明底线、文明自律,一定会丑态百出。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享受文明无疑是最美的,也是人们的终极梦想。正因此,文明堪称一个民族复兴的关键。
经济显然不是我们唯一的社会属性。所以,前行至今,我们碰到了许多光凭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的确应该思考,如何把建设文明社会作为发展的具体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文明方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
前不久我在英国听到了一件事。温莎城堡里有一个巨大而豪华的宴会厅,曾发生过一次大火,着火时伦敦老百姓纷纷自行开车去救火。大火被扑灭后清点物品,竟然没有一件遗失。我听了之后非常感慨,这就是一种国家软实力。这个软实力是什么?无疑就是高度的文明。文明与文化是什么关系?简言之,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文明。所有的文化事业,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造福社会,影响社会。
文化不是一个对象。文化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不应该被对象化。今年春天,在牛津大学有位留学生问我,中国文化到底该怎么走出去?我回答,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携带者。我们在国外,外国人就是通过我们来认识中国文化的,就如同我们也通过普通的外国人来认识西方文化一样。作为文化的携带者,最要紧的是你对自己的文化是不是自觉。有了自觉,就也有了责任。
在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文化的承担。谁来承担这个文化?首先是人。进一步讲,文化的自觉是谁先自觉?首先当是知识分子。中国知识分子理应有文化的先觉,比普通人先感知文化的时代需要。只有及时感知文化前沿的问题,做文化传承的志愿者,才能把文化自觉承担起来。可以说,如果所有人都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国家自然就会有整体的文化自觉。
毋庸讳言,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对承担文化自觉非常的重要。回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如果没有但丁、达﹒芬奇等一大批文化艺术家,如果没有知识分子、作家、诗人、哲学家的大量涌现,就根本谈不上复兴。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复兴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并不只是诞生了大量优秀作品,更在于其蕴藏的独特思想价值。由此而言,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除了造就一批伟大的作者、留下一批千古流传的作品,还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复兴。
呼唤民族复兴,文化的复兴不仅当仁不让,而且也是终极指向。当今中国,全社会都应给予文化复兴更多的关注。对照现实,尤显任务的艰巨与紧迫。期待更多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站出来,勇做志愿者,承担起文化自觉的责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文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民族文艺、文化的复兴,需要高度的文明。缺乏文明准则、文明底线、文明自律的社会就会混乱不堪。
B.一个民族的终极追求,民族复兴的关键都是文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没有了文明,也就使中国梦成为了空想。
C.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许多问题光凭经济是无法解决的。在某种意义上,文明才是社会真正的正能量。
D.我们现在的确应该思考,如何把建设文明社会作为发展的具体目标,因为这体现着一个国家真正的软实力。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第三段讲述了作者在英国听到的一件事,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英国是一个真正具有高度文明的国家。
B.文化的终极目的就是文明。所有的文化事业,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造福社会,影响社会。
C.文化是由人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是文化的携带者。有了对文化的自觉,就也有了责任。
D.文化的承担者首先当是知识分子。艺术家、作家等“文化人”,对承担文化自觉非常的重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重点阐述了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强调了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责任。
B.从文艺复兴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必须有思想的充分解放,发出反映时代灵魂的声音,这才是一个民族的复兴。
C.中国知识分子理应做文化传承的志愿者。如果他们都能把文化自觉承担起来,国家自然就会有整体的文化自觉。
D.呼唤民族复兴,文化的复兴不仅当仁不让,而且也是终极指向。当今中国,应该有更多艺术家、作家和知识分子站出来,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锁 王
下岗前,陈锁锁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锁,各种各样的锁摆满了一间房子,人们戏称他“锁王”。
下岗后,陈锁锁在中兴大市场入口处摆个小摊子,专门修锁配钥匙开锁。无论什么样的锁,到了他手里都能修好;也无论什么样的钥匙,到了他的手里都能配得出来:“锁王”的名号由此而来。
一次,一个客人问他,怎么干上这行了?他说,因为想干这行,所以就干上了这行。客人说,你真有意思。他说,是干这一行有意思,才有意思的。客人说,干这行钱太少,只怕意思不多啊。他说,有意思不在于钱的多少,而在于城里太需要干这行的了。您看,天天有人被锁在门外啊。客人点点头,笑着说,你还真有意思,说了半天,没一句说到点子上。
陈锁锁从机器上取下钥匙,举起,反复看了看,然后夸张地吹一口气,说,可以了。但没有立即把钥匙交给客人,而是开始讲述自己是如何干上这一行的:
“我下岗以后去了深圳,在一个中外合资的大锁厂打工。那个锁厂生产上万个品种的锁,能满足全世界的人们对锁的一切需要。我干得非常出色。后来,老板送我外出学习,我很快就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就在这时,厂里的另一个技术骨干,我一个很要好的同事,莫名其妙地被开除了。
开除的第二天,他把自己反锁在房子里,自己身上也锁满了锁,脖子上锁满了圆形的锁,手上锁满了方形的锁,腰上锁满了条形的锁,脚上则锁满了各种各样的链条。我还看见,他的房子里有一个菩萨一样的布人,布人身上也锁满了锁。
我非常震惊,他怎么变得如此奇怪呢?然而,这还不算什么,更怪的是他在房子里的举止言行。他不时拳击布人,砸得叮当叮当响,口中念念有词:“该死的,该死的,你还要我造锁吗?我要锁死你。”打得筋疲力尽后,他又轻轻的把玩布人身上的锁,很久以后又面向布人跪下,口中念念有词:“我给你开锁,然后,你再给我开锁,好吗?”膝盖跪疼后,他站起来,用自己身上的锁,使劲地砸布人身上的锁,然后口中念念有词:“我不再造锁,我不再造锁,都是锁惹的祸啊。”
我只好强行开锁,我租来了气焊机。在割断这些锁时,我突然发现每一把锁都有一张血盆大口,我真想把这些嘴堵住。可这些怪兽好像可以生出无数可怕的嘴,越是挣扎就越被它死死咬住,直到耗尽你最后一口气。他被我拖了出来,瘫痪在地上,如一堆稀泥。我批评他:“你怎么这样傻?有什么想不通的?锁终究是要打开的……”
是啊,都是锁惹的祸。此刻,我内心深处,一会儿涌起一股酸,一会儿涌起一股麻,一会儿涌起一股苦,一会儿涌起一股辣,最后才涌起了一股甜。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就从厂里辞职出来,干起了这一行。
那个配钥匙的人,被陈锁锁说得一头雾水,听得不耐烦了,就说,把钥匙给我,多少钱?我要回家开锁去了。好的,保证能顺利打开,陈锁锁得意地说。
陈锁锁态度好,随喊随到,他替别人开锁,但从不偷盗,有口皆碑:“真正的锁王!”每替人修好一把锁,他总要连连点头说:“锁王就是锁王。”每替人配一把钥匙,他总要连连点头说:“锁王就是锁王。”每替人打开一把锁,他总要连连点头说:“锁王就是锁王。” 久而久之,他的这句话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有人问:“你怎么如此开心?”
他答:“那些被锁在门外的人,因为我能回家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设置悬念。以“锁王”的称呼为线索,让人们对锁和锁王的理解逐步深入。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如陈锁锁的坦诚与客人的防范心理的对比,陈锁锁的开朗与同事的自闭的对比,陈锁锁重新上岗后和辞职后的心情的对比等。
C.陈锁锁辞职是因为他看到同事被现实层层“锁”住,陷入痛苦困顿,无法自拔,而意识到人应该学会打开“心锁”,掌握自己的命运。
D.小说中对陈锁锁解救并开导同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情冷漠的否定,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强烈呼唤。
E.“锁王”这个称呼,不仅体现了陈锁锁修锁配钥匙的本领,也体现了他造锁的本领,更体现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口碑很好。
小题2:小说中的主人公陈锁锁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6分)
                                                                                                                                 
小题3:请分析第9段划线文字的含意以及在小说上下文中的作用?(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一个由权力垄断大部分资源的社会当中,人们在政治观念上,多倾向于认同政治现实主义。这里的政治现实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强权即公理。或者不如说,人们在暴力和利益的威胁和诱惑之下,无能或无力从道德上评价权力的对与错。这种政治观念,反映到现实生活当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崇拜,二是政治冷漠。人们崇拜权力,大半基于利益的考量,但在此之外,亦将权力视为价值和意义的来源。而这里所谓的政治冷漠,特指人们在自身利益之外,无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旦有人试图从道德的角度评价政治时,周围的人可能立马就问:你说这些,到底有什么用?
或许,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有关政治的言说,的确不能带来现实的改变。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所有关于政治的言说都没有意义,更不能随时以有用/无用这一对概念来评价所有事务;我们须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人类活动,都能以这一对概念来评价。甚至,我们可以用更强的表述说,人类活动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在此概念框架之外。进而,我们可以认为,试图评价现实政治的对与错,有可能是无用的;但如果我们均认同政治现实主义,则一定是无望的。
基于正当的道德要求,公民有不服从的权利。但这种权利所带来的,不是一种以恶抗恶的仇恨与破坏,而是一种基于自由的表达和守护,并遵从一种真正的法律精神。如果我们将此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做一比较,即可看出明显的差异。关于此点,刘莘在上引论文中指出:“……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比它与物欲意识的区别要丰富得多:前者基于自由,后者基于对自由的限制;前者鼓励自我批判并欢迎他者的批判,后者限制自我批判并排斥他者的批判;前者认为普遍法权高于任何主义,后者认为某某主义高于普遍法权;前者追问社会结构的合理性根据及内容,后者规定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及基础;前者通过追求社会基本结构的全面法权而实现自身,后者通过维系新旧内容的统一而捆绑自身。”简而言之,公民精神是一种开放的现代精神,而意识形态则带有极强的封闭性。
罗尔斯有言:“政治哲学的重点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沿着这一思路,中国政治哲学的任务即在于,为中国公民社会的诞生、运行和保持提供理论辩护,且在此过程中,为持有不同主张的公民进行公共对话提供平台,使他们能以理性沟通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生活计划及政治诉求,从而为共建一个良序社会而努力。 
(摘编自李文倩《政治哲学与当下思想界》)
小题1:下列关于“政治现实主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政治现实主义生存的土壤是一个由权力垄断大部分资源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在政治观念上多倾向于认同强权即公理。
B.人们在在暴力和利益的威胁和诱惑之下,无能或无力从道德上评价权力的对与错。一旦有人做出相关的评价,就有可能立马遭到置疑。
C.政治现实主义反映到现实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人们基于利益考量的权力崇拜和在自身利益之外无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和习惯的政治冷漠。
D.认同政治现实主义的人将权力视为价值和意义的来源,也可能认为试图评价现实政治的对与错的做法是无用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活动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在有用/无用这一对概念之外。但如果我们全部认同政治现实主义,那我们的未来就无望了。
B.公民有不服从的权力,这种权力基于正当的道德要求。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基于自由的表达和守护,而不是一种以恶抗恶的仇恨与破坏。
C.为中国公民社会的诞生、运行和保持提供理论辩护,为持有不同主张的公民进行公共对话提供平台,都是中国政治哲学的任务。
D.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有关政治的言说不能以有用/无用这一对概念来评价。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所有关于政治的言说都没有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民精神基于自由,意识形态基于对自由的限制,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比它与物欲意识的区别要丰富得多。
B.公民精神鼓励自我批判并欢迎他者的批判,认为普遍法权高于任何主义;意识形态限制自我批判并排斥他者的批判,认为某某主义高于普遍法权。
C.文章引用刘莘论文的内容,意在指出意识心态与公民精神的明显差异,简而言之,前者是一种开放的现代精神,而后者则带有极强的封闭性。
D.中国政治哲学的任务包括使有不同主张的公民能以理性沟通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生活计划及政治诉求,从而为共建一个良序社会而努力。

题型:阅读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生死回眸
蔡楠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那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回黄转绿,叶片变得青翠饱满,春雨袭过,嫩芽初绽。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假定时光倒流。
一个生命被子弹洞穿,凋谢在刑场上。透过血痕,我们看到杜君的生命像那片坠落在地的枯叶重又飘起。渗进泥土里已经板结的血块开始变得鲜活,重新聚拢回到他的体内,枪口结疤,杜君坐起、站立、走向来时的路。
杜君从两名警察手中挣脱,离开公判大会会场,回到了监所。头顶上窄小的窗口挤进了几丝光线。他咀嚼着每天只有两顿、每顿只有两个的窝头,难以下咽。他想起了迟志强那著名的歌词:“手里呀捧着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杜君就真的流出了眼泪。
你现在流眼泪还有什么用?在审理杜君一案时,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的年轻呀!
是呀,杜君很年轻,在任命为县农行主管业务的副行长时,他才三十一岁。三十一岁,金子一样闪光的年华。他真想干一番事业。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忍受清苦去奢谈事业必须有超凡的克制力和忍耐性。面对金钱、美女、汽车、洋房的拥抱,杜君眩晕了。一切的一切开始于那次单位盖办公楼。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叩开杜君的家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挂历。更加精美的是挂历里卷裹着的五万元人民币。主管办公楼基建的杜君在那个晚上失眠了,两个杜君打了一夜架,一个杜君要把钱交还包工头,另一个杜君死活不让。结果杜君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用妻子的名义将钱存入了另一家银行。不久,工程落在了这个包工头手中。接下来的事情杜君不再失眠。一家企业来请,酒足饭饱之后,将杜君拉进了桑拿浴室,筋酥腿软之后又塞给了他两条香烟。回家一看,每根烟卷都是一张百元钞票。第二天,杜君大笔一挥,批了三百万元贷款。其后便是那个港商找上门来。港商要与杜行长做一笔钢材生意,将杜君带到了香港,五日游后,一把别墅的钥匙攥到了杜君手里。作为回报,杜君挪用了八百万储蓄存款。后来呢?就是刚盖好的办公楼坍塌了一半,三名职工被盖在了楼下。后来呢?就是贷款追不回,挪用的存款没了踪影。再后来呢?就是东窗事发,纪委查处,移交检察机关,杜君进了监所。
在监所里,第一个来看杜君的是他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两鬓斑白的班主任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把一张发黄的纸交给了杜君。杜君打开那张纸,是他的入团申请书,右下角那片殷红仍清晰可辨。
杜君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杜君开始了中学生涯,勤奋好学的杜君写了入团申请书。当杜君得知第一批发展团员的名单没他的名字时,他重新写了申请书,并咬破中指,签了名,将它交给了团支书。杜君终于戴上了团徽。杜君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标兵”,他将拾到的一百元钱交还了失主……
家在农村的父母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大帆布兜。父母说,儿啊,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煮玉米和烤白薯吧!面对年迈的父母,杜君以头抵地,跪倒尘埃。
杜君走在家乡的田野上。杜君随着父母去生产队劳动。他看到一群小伙伴挖了白薯,掰了玉米,便尾随着他们。秋深似海,田野寥廓而神秘。一股浓烟袅袅升腾,伙伴们欢呼雀跃,他们在烤玉米、烧白薯。杜君咽了口唾沫,坚决地一转身,跑回大人们劳作的地里,把这事报告了生产队长……
夏夜闷热而漫长,杜君缠绕在父亲的膝上,听父亲讲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给他扇着蚊子,听着听着,杜君睡着了。睡梦里,杜君越来越小。杜君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杜君满地乱爬,嗷嗷待哺。杜君随着母亲的一声泣血的阵痛,降落到这个世界。
此时,一场春雨刚刚润绽院内那片柳芽。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描写了落地枯黄的树叶回到枝头嫩芽初绽的不同寻常的景物,这种虚拟的景物与杜君被枪决的真实相结合,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的思索。
B.作者引用迟志强著名的歌词,目的是突出杜君在狱中生活的物质条件的艰苦,与其当官时的汽车、美女、洋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C.“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这句话含蓄的揭示了正是因为外界的诱惑,杜君才会从一个正直有为的年轻干部,而裂变成为一个贪婪的罪犯的。
D.这篇小说叙述形式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细密,尤其注意事件之间的过渡缝合。虽然看起来毫不复杂,但却彰显出一种十分难得又十分可贵的奇思妙想。
E. 作者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主人公杜君的形象。特别是一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的表现了杜君内心深处的情感或矛盾斗争。
小题2:小说以“生死回眸”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开篇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有人说,蔡楠的这篇《生死回眸》既让我们喜悦的欣赏到了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又令我们很沉痛的体会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的理解。(8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