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
1906年,黄炎培创办了浦东中学。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
在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不断地发展、深化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于1913年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脱离生产的弊病,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这篇文章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成为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论雏形。
后来,在实用主义基础上,黄炎培进一步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即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乖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肓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散发着浓厚的平民气息。他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
黄炎培崇尚简朴生活。他从不添置家产,卧室就是会客室。国难当头之时,黄炎培要求职教社同志勤俭节约,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抗战胜利后,职教社总社迁回上海,由于国统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黄炎培不得不卖藏书、字画以资生活。杜月笙听说了,送来两千大洋资助他,黄炎培却把这笔数目不小的钱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
黄炎培的朋友江恒源,曾经用“侠骨慈肠、锦心绣口”一语评价他。对此评价,黄炎培当之无愧。终其一生,他淡泊从容地面对人世沧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永远是国家、人民、职业教育。他用一生的执著追求和光辉事业,完美地诠释了“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八个字。
(摘编自《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相关链接】
①黄炎培始终如一地将爱国主义灌输于日常教导之中。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的第一条是:“同人认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矢愿相与始终也。”
②黄炎培始终秉持一个坚定的志向:拒不做官。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就,矢志不渝,埋首教育事业。
③黄炎培先生的爱国思想、民主思想和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贯串在他一生的业绩之中,是很值得传诸后人的。(孙起盂1988年l1月6日题词)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炎培创办的浦东中学,由于有张闻天、叶君健、王淦昌、卞之琳、蒋经国、蒋纬国等名人在那里就读,使该校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 |
B.1914年以后,黄炎培历时多天,在国内外进行了多方考察,他的考察都是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
C.黄炎培获得“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是因为他不但经常深入各地考察,而且善于根 据考察见闻写出自己的考察日记。 |
D.《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批判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弊病,是黄炎培对于自己教育主张的第一次系统阐述。 |
小题2:黄炎培在教育实践中有哪些重大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黄炎培的人格魅力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多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8分)
答案
小题1: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D给1分
小题2:(6分)①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②拟出《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使得江苏省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③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④培养了大批人才。(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小题3:(6分)①实用主义。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倡导重视实物教学、直观教学;②大职业教育主义。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积极地寻求职业教育对于外部环境的适应;③平民化。黄炎培认为,社会的组成,以人民为基本和主要的力量。要使社会健全,必先注意人民的教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8分)①爱国主义。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拯救国家。②生活简朴。从不添置家产,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用过的信封还要使用背面。③淡泊名利。北洋政府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坚辞不就。④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在川沙小学时,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亲自上讲台讲课;创办浦东中学时,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都冲在第一线。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要亲自把关、拍板;抗战后,把杜月笙资助自己的两千大洋,全部捐给了职教社,自己依旧卖字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A项强加因果;B项到各地是了解教育情况,到美国是注重考察职业教育;D“封建教育不让人从事农业生产”不准确。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整体概括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注意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句。
小题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整体概括题目,答题时要找准区位,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从中提炼,然后分条作答。答题时注意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句。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二种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作为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主要考察你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汉字独特的发展道路
在汉字创立的时候,汉语的词是以单音节为主的,声母、韵母相同的很多。根据这个特点,先民造字着眼单音节词,一个单音词配置一个字。这样就形成了一词一字,字词对应的局面。配置的字可以是表意字,也可以是假借字和形声字。按照裘锡圭先生的解释,表意字只在意义上和它所记录的词有联系。传统六书中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都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假借字只和它所记录的词发生语音关系。形声字和它所记录的词既有语音关系,又有意义联系。这三类字中,表意字在表现极相似、极复杂的事物或者极抽象的概念时往往力不从心。假借字借音同音近的字来记录另一个词,理论上讲是可以扩展开去的,但假借太多会造成大量同音字,给识读带来困难。因此假借字也有明显的局限。只有形声字几乎可以为任何词造字,是最能产的造字方法。形声字兼具表意字、假借字的优点,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字形和词的音义同时联系起来。譬如甲骨文“往”字,从“止”“王”声。“往”要动脚,用“止”(趾)作形旁,“往”“王”读音相近,用“王”作声旁。这样甲骨文“往”字便用两条纽带紧紧地和往这个词联系在一起。比起单纯表意和表音的字来,形声字与语言的关系更紧密,更能够多方位地表现语言。这样,形声字便从表意字和假借字里脱颖而出,一跃而成为汉字主流的构形方式。
在汉字自身调节过程中,形声字也有明显的优势。有些表意字废掉换成新的形声字,有些通过加形旁或声旁的方式改造成新的形声字。假借字的情况类似,有些新造了表意字或形声字,多数是通过加形旁的方式改造成形声字。
我们向来主张造字和对字的改造应当加以区别。当语言的词已经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时,加工其书写符号的方法便是改造法,还没有书写符号时,为了记录词语的需要,给它造一个或借一个书写符号,都属于造字,其方法便是造字法。对于某个特定的词的书写符号来说,造字在先,改造在后。改造法和造字法都属于汉字结构的方法,改造法是造字法的继承和发展。汉字自身的调节过程,主要是汉字自身的改造过程。
一部汉字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形声字不断壮大的历史。在商代甲骨文里,形声字的比例占到百分之二十以上。在《说文》小篆里,形声字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现代汉字中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由于统计的范围、角度、方法不同,统计者掌握的宽严度不同,统计得出的结论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们反映形声字壮大的趋势却是高度一致的。
汉字适应汉语,走上了一条以形声字为主体的发展道路。这是汉字自觉的选择。直到今天,汉字仍然能够很好地记录汉语,适应语言新的发展变化,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汉字所走的路,是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民族文化决定了它的走向,赋予了它无穷的生命力。虽然西方的拼音文字曾无情地冲击它,许多人跃跃欲试,要把它改成拼音文字,但它至今仍然活跃着,成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字,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小题1:下列关于汉字“构形方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创立之初,汉语的词是单音节的,词、字相配,一词一字,字词对应。 |
B.表意字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只在意义上和它所记录的词有联系。 |
C.假借字只和它所记录的词有语音联系,而形声字则在语音、意义上都有联系。 |
D.表意字有时力不从心,假借字也有明显的局限,相比之下,形声字优势明显。 |
A.两者都属于汉字结构的方法,但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
B.改造法是对已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语言的词加工的方法。 |
C.造字法是给还没有书写符号的词语造一个或借一个书写符号。 |
D.相对于某个特定的词的书写符号,先用造字法,后用改造法。 |
A.甲骨文“往”字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止(趾)是它的形旁,王是它的声旁。 |
B.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有些表意字废弃了,有些则被改造成新的形声字。 |
C.形声字不断壮大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表明,形声字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
D.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老文字,比西方拼音文字的生命力强。 |
目 送
龙应台
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⑵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⑶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①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⑷我看着他瘦小的背景消失在门里。
⑸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⑹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⑺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⑻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②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⑼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⑾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⑿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⒀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试,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⒁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⒂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4分)
①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用无比怅惘幽怨的文笔,剪接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六次目送的画面。请简明扼要地概括出这六幅画面的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情感。(每条不超过20个字)(6分)
答:
| 画 面 内 容 | 情 感 |
第一次 | | |
第二次 | | |
第三次 | | |
第四次 | | |
第五次 | | |
第六次 | | |
小题4:文章第9段与第16段内容完全相同,你是否觉得重复啰嗦?请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创新要有世界眼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的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
B.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
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不能邯郸学步。 |
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着新的要求。 |
A.在文化创新时实行“扬弃”,既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
B.以“我”为主,在借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
C.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
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A.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热”,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 |
B.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
C.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 |
D.中国文化远流长,积淀深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 |
鲁院里的柿子树
①鲁迅文学院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棵柿子树。因为我们的时候是秋天,正属于它的季节,它变成了这里突出的风景。柿子树长在园子的中央,被一些别的树木围绕着,原本跟那些树木一样高大,因为它满枝头缀着柿子的缘故,别的树木都成了陪衬,连它自身的叶子也是陪衬了。
②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饭后我到园子里去散步,一眼就看见了它。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结满果子的柿子树,不由得就看的发了呆。微风起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根本不是树,因为它能唱歌。北京的秋天,多的是这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天蓝得像是要透到天的外边去,这样的蓝里,白云就呈现出最艳的颜色。这时候美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击中了我,恍惚中,觉得那柿子树上缀着的是一团团结晶的阳光,散发着平时难以见到的明亮。
③很多时候我到花园里并不是为了柿子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难道是因为它身上有明显的秋意吗?这样想,也许银杏不服。那一棵棵银杏树,所有的叶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黄昏里闪着朝晖的明亮。有些轻轻地洒落地上,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锦,像一幅油画。树上和地上一片金黄,让人觉得这美景可以绵延,可以天长地久。然而就在一个黄昏,寒风起了,银杏的叶子全部被风带走,只剩了树枝。这时候的柿子树一派沉静,虽然它的叶子也被风带走了,但果实仍高高挂满枝头。
④我从小径的回环处走,抬头看着树上的柿子,就仿佛看着一双双温暖的眼睛,刹那间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要到这柿子树旁边了。它们静静地看着我,无声地与我交谈,说它在那些喧腾的日子里,怎样让自己的心泊于安详和沉静;说它在春天开出并不漂亮的花,在夏天曾经是一颗小小的被叶片遮蔽的青果;说它如何耐心等待秋天的到,使自己变成阳光的金色,凝成一捧盈硕果实、可摸可触的爱。于是我思索柿子树在到这里之前的经历,它是长在一群同样的树木中间吗?它是怎样被命运选中,到鲁院的花园里,成为独特的风景?正如我冥冥之中幸运地到这里。它的命运之中是否也有风雨和雷霆?它的生命里是否也有春风和清露?它是否也深味了人间的悲喜,才呈现出这一树的殷实和辉煌?
⑤一天,我清早到柿子树下,在枯萎的草柯间捡了两枚熟透坠落的柿子。它们的光芒和馨香像音乐一样荡漾。由此我知道了,树木怎样靠果实传递快乐和希望。
⑥这座独一无二的花园里,在树阴和花丛中掩映着一些大文学家的雕像,巴金、茅盾、丁玲、冰心……他们有的器宇轩昂,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在倾心交谈,有的在凝神沉思。他们的生命气息透过颜色沉郁的大理石,火焰一般在时空中传递。我驻足于巴金先生的雕像前,他似乎在用温和的语气跟我说:“我用作品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走到冰心雕像前停下脚步,看到她左手托腮,凝神远眺,一本打开的“书”放在膝上。不由得想起了她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爱的哲学”,随之,一股温暖明朗的情调蔓延开。
⑦冬天一日一日地深了,花园里的一切都沉浸在静寂的灰色里,只有柿子树还高举着一簇簇火焰般显眼的果子,微笑着,歌唱着……
(取材于郭严隶的同名散文)
小题1:第三段中,作者感受到柿子树和银杏树有哪些不同?(4分)
小题2: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能刹那间明白自己总要到柿子树旁边了?(4分)
小题3: 文章写文学大师的雕像,有哪些用意?(6分)
小题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情感饱满丰富,既有对柿子树的景仰赞美之情,又有对银杏树的不满之意。 |
B.作者描写了北京秋日蓝天白云的美景,衬托出缀满果子的柿子树的独特之美。 |
C.第④段结尾处的三个问句,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表达了“我”的深刻思考。 |
D.文章结尾再次描写柿子树的形象,呼应前文,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旨,意蕴深长。 |
“我先前并不知道她曾经为了一朵剪绒花挨打,但因为母亲一说起,便也记得了荞麦粉的事,意外的勤快起来了。我先在太原城里搜求了一遍,都没有,一直到济南……”
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16.请分析节选文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最新试题
- 1下列关于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低压带的降水主要是对流雨B.常年受下沉气流控制的地区降雨丰富C.信风影响下的
- 2已知关于x的方程(m2+2)x2+(m-3)x+m3=8一根为0,求m2-3m+4的值.
- 3阅读理解。 This is my home. I live on a farm. I work here. I
- 4下面是供你参考的一组“探究种子萌发外部条件的实验计划”的示意图,请你分析并对该组实验计划的实施结果作出预测.(1)比较分
- 5I was doing some last-minute Christmas shopping in a toy sto
- 6鲫鱼与水进行气***换的场所是[ ]A.鳃盖 B.口腔 C.鳃丝 D.肺
- 7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要学会获取和辨别信息(1)写出图一商品标签中所示食品含有的两种营养素___________、_
- 8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使人索扁鹊(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 9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同志的主要贡献是 [ ]A.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过路B.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
- 10It"s quite an informal gathering, you needn"t _____ for it.
热门考点
- 1物理实验中分别使用了游标卡尺(游标为20分度)、螺旋测微器和多用电表做了测量,请读出如图中各仪器测得的数据:(1)甲图中
- 2据外电报道,应美国副总统拜登的邀请,中国国家副主席 可能于今年2月初访问美国,目前中美双方正就此保持密切沟通和协商
- 3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于什么时候A.19
- 4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的光滑绝缘圆环形细管处于方向水平向右、场强大小为E的匀强电场中,环中A、C两点与圆心等高,B
- 5为了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制 D、文字
- 6(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拉萨气温日较差大,气候独特,既有“日光城”的美誉,又有著名的“拉萨夜雨”。
- 7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华南七中学生会举办了一个“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请你为作品展写一段前言,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语意连贯
-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已知命题为“” ,则是真命题B.若为假命题,则、均为假命题C.是充分
- 9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下图是北京市的2001~2012年三次产业贡献率统计图。完成下题。下列有关
- 10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唐山市人大常委会推行“阳光”财政,在网上向社会公开政府预算,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