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 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 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鸣。
小题1:请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断”或“平”字的妙处。(4分)
小题2:尾联“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鸣”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小题1:“断”“平”二字写出了夜色的浓重,荒烟不是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2分)缕缕荒烟和参差古木原是孤征途中的一丝安慰,却也被夜色吞没。这样写,又将诗人的乡愁推进了一层。(2分)(只鉴赏一个字即可)
小题1:“如何此时恨”是直抒胸臆,“噭噭夜猿鸣”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2分)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尽的思乡之情。(2分)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陈子昂的诗,大多以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无论从结构的严谨或情韵的悠长上说,都在陈诗中别具一格,值得重视。
诗题中的乐乡县,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从诗中所写情况看来,本篇是诗人从故乡蜀地东行,途经乐乡县时所作。“次”是停留的意思。
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暮色苍茫之中自己还在孤独地行进着。“杳”,遥远。诗人从“故乡”落笔,以“日暮”相承,为全诗定下了抒写“日暮乡关何处是”(崔颢《黄鹤楼》)的伤感情调。首句中的“杳无际”,联系着回头望的动作,虽用赋体,却出于深情。次句以“孤征”承“日暮”,日暮时还在赶路,本已够凄苦的了,何况又是独自一人,更是倍觉凄凉。以下各联层层剥进,用淡笔写出极浓的乡愁。
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异乡孤征的感觉写得更具体。三句中的“旧国”,即首句中的“故乡”。故乡看不到了,眼前所见河流、平原无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边城”,意为边远之城。乐乡县在先秦时属楚,对中原说来是边远之地。“道路”即二句中的“孤征”之路,暮霭之中终于来到了乐乡城内。
接着,诗人又放眼四围:入城前见到过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这时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以“烟断”、“木平”写夜色的浓重,极为逼真。烟非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尤其是一个“平”字,用得出神入化。萧梁时钟嵘论诗,有所谓“自然英旨”的说法(见《诗品序》)。“平”字用得既巧密又浑成,可以说是深得自然英旨的诗家妙笔。颈联这两句的精彩处还在于,在写景的同时,又将诗人的乡愁推进了一层。“野戍荒烟”与“深山古木”,原是孤征道路上的一点可怜的安慰,这时就要全部被夜色所吞没,不用说,随着夜的降临,诗人的乡情也愈来愈浓重了。
写完以上六句,诗人还一直没有明白说出自己的感情。但当他面对寂寥夜幕时,隐忍已久的感情再也无法控制。一个抒情性的设问句“如何此时恨”,便在感情波涛的推掀下,从满溢着的心湖中自然地汩汩流出。诗人觉得,最使他动情的,无过于深山密林中传来的一声又一声猿鸣的“噭噭”声了。诗人自问自答,将荡开的笔墨收拢,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啼声必然清亮而凄婉,这就使诗意更为深长悠远,抒发了无尽的乡思之愁。从全诗艺术形象来看,前面六句诉诸视觉,最后这一句则诉诸听觉,在画面之外复又响起声音,从而使质朴的形象蕴有无穷的意味。前面说到,这首诗情韵悠长,正是表现在这寓情于景、以声音作结的末一句中。需要顺便指出的是,末一句诗出于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字面全同,而所写情景各异。由于陈子昂用人若己,妙过前人,因而这一诗句得以广为流传,沈约的原诗反倒少为人知了。
纵观全诗结构,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连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插入一个设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近承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噭噭”“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8分)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 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 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鸣。小题】;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屡次坚拒元朝征召。
小题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请扼要剖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赠汪伦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要求:(1)将这首诗歌改写成情景交融的短文,200字左右。(2)用第一人称,要有恰当的情景描写。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1: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表达技巧别具一格,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炼字典范,请对这两字作简要分析。(4分)
诣红楼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 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②。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③。
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作者常有往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②红楼:长安城东北角的安国寺内朱红色的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
③户钩:开门的工具。
小题1:诗歌第二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试简要赏析。(5分)
小题2:请找出三、四句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妙在何处。(6分)
丹阳送韦参军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小题1:“一别心知两地秋”这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小题2:这首诗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分析。(4分)
最新试题
- 1对下列化学反应热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A.放热反应,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B.化学反应一定伴有能量变化C.反应物和生
-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
- 3阅读以下材料: 近年来,由于电力资源紧张,我市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为此,某中学成立了能源
- 4This house is big enough us to live in. [ ]A.
- 5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从此中国人民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屈
- 6任务型阅读。 Hello! My name is Tina. I come from America, but
- 7读图3—7—4: 图3—7—4请回答:(1)图中所画的商路中,最著名的是哪一条?来往于这条商路上的商人中,最多的是什
- 8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A1=AD=2AB.若E,F分别为线段A1D1,CC1的中点,则直线EF与平面A
- 9如图,在△ABC中,AD⊥BC于D,点D,E,F分别是BC,AB,AC的中点。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
- 10下列材料能反映人们已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有( )①“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
热门考点
- 1【题文】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北侧是寒带,南侧是温带,该点地理坐标是( )A.南
- 2Wu Rui likes keeping clean very much. She _______ a bath twi
- 3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t2℃时A、B、C的溶解度大小
- 4钟表上的时间为晚上8点,这时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小于平角)的度数是( )A.120°B.105°C.100°D.90
- 5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主要表现是( )①实施马歇尔计划 ②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③成立华约组织 ④建立北约组织
-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眩耀 灌溉 濡养 卑处一隅B.旱涝 废驰 修缮 冰清玉洁C.
- 7(普通高中做)直线的倾斜角的大小为 ;
- 8一次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当-3<y<3时的取值范围是( )A.x>4B.0<x<2C.0<x<4D.2<x<4
- 9甲、乙两人各射击一次,击中目标的概率分别是23和34,假设两人每次射击是否击中目标相互之间没有影响.(Ⅰ)求甲射击5次,
- 10下列反射现象属于人类所特有的是( )A.跑步后心跳加速B.吃食物分泌唾液C.被电影情节感动的落泪D.天气热跑到阴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