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代诗歌鉴赏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小题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2分)小题2...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小题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2分)
小题2: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士形象。(2分)
小题2:主要用了对比、拟人手法。(2分)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4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小题2:
试题分析: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小题1: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2分)小题2】;主要考察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8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 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 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此处是引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孔子想从政,在渡口向隐者问渡口的所在,隐者不说,嘲笑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
小题1:这首诗是怎样写出“早寒”特点的?(2分)
小题2:请赏析这首诗的颈联。(4分)
小题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子 规
吴融①
举国②繁华委③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 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 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 愁杀行人归去船。
[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昭宗时在朝任职,一度受牵累罢官,流寓荆南(湖南一带),本篇大约就写在这个时候。②国:指故国。③委:舍弃,丢弃。
小题1:颔联在刻画子规形象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诗人通过对子规的描绘表达了内心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小题1:“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当时怀有什么心情?(6分)
                                                                                    
小题2:最后两句诗作者是怎样写自己“思家”的?全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7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后面小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困以赠别
窦巩
吴蜀何年别,相逢汉水头。望多心共醉,握手泪先流。
宿雾千山晓,春霖一夜愁。离情方浩荡,莫说去刀州。
小题1:从全诗看,诗人的“泪”因何而流?(6分)
小题2: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