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名句名篇默写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王熙凤初见黛玉有哪几个动作?意图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的表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这段文字中王熙凤的肖像描写的作用是(    )
A.表现王熙凤的姿容俏丽。
B.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C.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D.表现王熙凤服饰的高雅华贵。
4.选出对黛玉的心理描写和对贾母的第一段语言描写理解正确的一项(    )
A.黛玉对王熙凤的放诞无礼不满,贾母此语是为了缓和这种气氛。
B.黛玉对贾府的规矩产生怀疑,贾母此语则充满了对王熙凤的喜爱。
C.黛玉推测出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贾母此语充满了对熙凤的喜爱。
D.黛玉意识到贾母对熙凤的喜爱,贾母此语则是掩盖这种喜爱之情。
5.下列对人物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写其形,先使闻声”,王熙凤放诞无礼、先声夺人的出场是一种“宣告”:各位听着,我凤姐来了;也是一种道歉:老祖宗,我迟到了。
B.“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风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圆滑之至。
C.“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王熙凤一心都在贾母身上,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D.“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体现出凤姐对黛玉无微不至的真诚关怀,也显示了凤姐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和威仪。
答案
1.三个动作“携”“打谅”“送回”。这样做既可表示对黛玉的亲热、关心,又显示自己对贾母的尊重。
2.喜——悲——喜,王熙凤的表情两次改变。王熙凤善于逢迎和做作,她的悲喜全是冲着贾母而来,为的是时时处处讨贾母喜欢。
3.C
4.C
5.D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主要考察你对名句名篇默写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登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 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迎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动他的好处,他才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过俗中又俗的一个人罢了,并不愿和这些人来往!”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儿,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宰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
  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袭人连忙解释说道:“姑娘快别说他。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过,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脸羞得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的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幸而是宝姑娘,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谁知这一位,反倒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他,赌气不理,他后来不知赔了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的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么?”
  原来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悄悄走来,不想刚走进来,正听见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些混账话;要说这话,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  A  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所  B   者:他在人前,一处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  C  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   D   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 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1.给文中A、B、C、D处填上恰当的字(只限填一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宝玉为什么不愿意去见贾雨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本是“混世魔王”,根本不想听从别人摆布,所以他不愿去。
B.贾雨村来的不是时候,宝玉正和袭人、史湘云等谈得投机,所以他不愿去。
C.贾雨村和宝玉年岁相差太大,在一起根本没有共同语言,所以他不愿去。
D.贾雨村是仕途之人,只注重仕途经济,而宝玉是一个封建叛逆者,他们的志向不同,所以他不愿去。
3.作者写湘云劝宝玉学些经济学问之后,又顺手借袭人之口说宝钗亦曾劝过,还赞宝钗“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对这一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既补叙前事,又为下文宝钗“规劝”一节内容作铺垫。
B.一笔道出了史湘云、薛宝钗、袭人三人在对待仕途经济上的一致观点。
C.暗示了袭人是坚决地站在“金玉良缘”一边,坚决反对“木石前盟”。
D.为了表示贾宝玉确实是一个不听别人规劝的“混世魔王”。
4.林黛玉听了宝玉的话后,为什么“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分析鉴赏,不符合《阿房宫赋》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B.第1段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的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通过写阿房宫耗材之多、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突出了阿房宫的恢弘气势。
C.第2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一是写尽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D.第3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其统治;第4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卒章显志。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列对课文《前方》文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心归去》:“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一句是说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
B.《乡土情结》:“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这里作者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能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才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
C.《前方》:“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这里的“家”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类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
D.《前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一句,是本文的文眼,这里的“离家”实质上是一种理想的召唤,也可以理解为对家的背叛与放弃。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根据《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的看法,青年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课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马克思认为“完美无瑕的伟大人物”是哪些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语言运用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