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霸字符伯,颍川颍阳人也。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0108 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霸字符伯,颍川颍阳人也。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
  及王郎起,光武在蓟,郎移檄购光武。光武即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既至信都,发兵攻拔邯郸。霸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
  从平河北,常与臧宫、傅俊共营,霸独善抚士卒,死者脱衣以敛之,伤者躬亲以养之。光武即位,以霸晓兵爱士,可独任,拜为偏将军。
  四年秋,帝幸谯,使霸与捕虏将军马武东讨周建于垂惠。苏茂将五校兵四千余人救建,武恃霸之援,战不甚力,为茂、建所败。武军奔过霸营,大呼求救。霸曰:“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乃闭营坚壁。军吏皆争之。霸曰:“茂兵精锐,其众又多,吾吏士心恐,而捕虏与吾相恃,两军不一,此败道也。今闭营固守,示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捕虏无救,其战自倍。如此,茂众疲劳,吾承其弊,乃可克也。”茂、建果悉出攻武。合战良久,霸军中壮士路润等数十人断发请战。霸知士心锐,乃开营后,出精骑袭其背。茂、建前后受敌,惊乱败走,霸、武各归营。贼复聚众挑战,霸坚卧不出,方飨士作倡乐。茂雨射营中,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军吏皆曰:“茂前日已破;今易击也。”霸曰:“不然。苏茂客兵远来,粮食不足,故数挑战,以侥一切之胜。今闭营休士,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茂、建既不得战,乃引还营。
  十三年,增邑户,更封向侯。三十年,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以病免,后数月卒。(《后汉书·王霸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郎移檄光武  秦王之金千斤,邑万家
B、方士作倡乐  旦日士卒
C、死者脱衣敛之  斧斤时入山林
D、开营后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前曰
2、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表明王霸“善抚士卒”和“有谋略”的一组是[     ]
A、①死者脱衣以敛之 ②追斩王郎,得其玺绶
B、①伤者躬亲以养之 ②不相援,贼必乘胜轻进
C、①客兵远来,粮食不足 ②贼兵盛,出必两败,努力而已
D、①方飨士作倡乐 ②中霸前酒樽,霸安坐不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霸跟从光武渡过黄河之后,当初跟他一起投靠光武的几十个宾客,都先后离去了。只有他矢志不移,因此光武对王霸感慨道:“真是疾风知劲草!”
B、王霸与马武一起讨伐周建。马武没有倾力应战,被苏茂、周建打败,马武的军队奔跑到王霸的营垒,大声呼救,王霸没有立即出兵救援。
C、王霸手下将士争相要求出战,甚至几十名壮士断发请战,此时王霸认为贼兵精锐,人数众多,而马武又过于依赖王霸,出兵容易失败,王霸没有出兵。
D、王霸对光武帝一片忠心,对将士们抚爱有加;他作战勇猛,机智沉稳;一生战功显赫,屡受封赏。
答案
1、C
2、B
3、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王霸字符伯,颍川颍阳人也。汉兵起,光武过颍阳,遂从击破王寻、王邑于昆阳,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得幸,因进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为灌孟。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颍阴侯强请之,郁郁不得意,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馀,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入为太仆。二年,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上恐太后诛夫,徙为燕相。数岁,坐法去官,家居长安。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已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已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稠人广众,荐宠下辈。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诸所与交通,无非豪杰大猾。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颍川儿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1、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故灌氏姓为灌孟 (沿用,袭用)
B、愿取吴王将军头 (或者)
C、吾益知吴壁中曲折 (道路不好走)
D、士亦以此之 (称赞,推重)
2、下列各项中,全部表现灌夫“勇直”的一项是[     ]
①灌夫不肯随丧归
②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
③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
④数岁,坐法去官
⑤夫醉,搏甫
⑥好任侠,已然诺
A、①②③
B、①②⑥
C、③④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灌夫的父亲叫灌孟,因为灌何勉强请他出征,所以在战场上常常陷入强大的敌人之手,最终战死在吴国军队中。
B、灌夫为报父仇,十几个人冲入吴军,斩敌几十人,但结果是和他一起去的人都战死了,只有他骑着一匹战马回来。
C、建元元年,灌夫因殴打窦太后的堂弟违反法律,皇帝让他偷跑,但几年后,还是被抓住免去官职,留在长安。
D、灌夫宗族宾客借助灌夫的名气横行不法,争权夺利,使得颍川人敢怒而不敢言,但有比较流行的童谣讽刺灌夫家族。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一)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二)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夫人之相  与:交往、结交
B.终于尽  期:到
C.夫以近  夷:平坦
D.其能讥之乎  孰:难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力足以至焉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B.不如善遇之  或寄所托
C.然力足以至  于是余有叹
D.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以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此余之所得也。
A.死生亦大矣。
B.而又不随以怠。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阐述了想要到险远之处,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有志、力、物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B.文段一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C.文段二承上文“乐”字而来,谈“欣”,谈“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然后急转,谈快乐总有尽头,人生总有尽头,从而逼出本文正题“死生”二字。
D.文段二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由平静转向激荡,由乐转为痛。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正夔一足,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  进:任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  节:关键
D.非而是  类:好像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昔者舜欲乐传教于天下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闻之宋君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C.有闻传之者曰  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宋君令人问于丁氏  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3.下列语句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楚庄)审之也
B.舜以(夔)为乐正
C.(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有闻(“吾穿井得一人”)而传之者曰
4.下列各项中不能直接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
A.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B.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C.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D.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作者分别从这两方面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则其虽好游者不能也  穷(   )
 ②有而欲出者  怠(   )
 ③则或其欲出者  咎(   )
 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   )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  相(   )
 ⑥此余之所也  得(   )
2.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在括号内注明“相同”或“不同”。)
 ①余与四人拥火入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②不出,火尽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③来记之者已少  有志与力,又不随以怠(   )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由古人“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开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戚,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 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轶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从外祖颜真卿学  孤:幼年丧父。
B.始州,周十三里  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以威  济:渡过难关。
D.与若一月还之  期:约定时间。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
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
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纪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