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山东省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侍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馆,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候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候,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十日——期:约定
B.天疾风——会:适逢
C.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D.而击之也——过: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攻原得卫——假舆马
B.待公食——信见疑
C.为鼓与百姓为戍——洎牧谗诛
D.敌人旦暮至击汝——若属为所虏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B
4.D
5.(1)译文:有了像他这样讲信用的国君,能不归顺他吗?
  (2)译文:吴起出门,遇到一位老朋友,就留他吃饭。朋友说:“好的。”
  (3)译文:母亲欺骗孩子,儿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之,曰:“公辅才也。”——奇妙
B.以章献于寒微——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久不得②周怀政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间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章 献 临 朝 颇 挟 其 才 将 有 专 制 之 患 迪 正 色 危 言 能 使 宦 官 近 习 不 敢 窥 觎 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章 献 亦 全 令 名 古 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与 斯 见 之。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
  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网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之月,天地始肃——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变亦酷矣——吾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随人——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尝饥者也——《齐谐》,志怪者也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缺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已,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胀懑,无所不至——利: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庶几:差不多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两人坐——延:邀请。
B.降跽过——谢:感谢。
C.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乎此——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扫石坐——弃甲曳兵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积土成山,风雨兴
C.乐无已乎——孰能讥之乎
D.遂李及道士别——今君廉颇同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乎其中。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
  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讲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旱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施设亦皆所见闻而已——素:平素
B.讲章句、文字而已——课:抄写
C.而近世之不然者——革:改变
D.故其俗而不杂——一:纯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州之士满二百人,得立学/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B.未及为去/人非生知之者
C.即民钱作孔子庙/相如持璧却立,倚柱
D.无珍产淫货来四方游贩之民/问征人前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学习而明白治国之道的古代士人可成为官吏的后备之选。
B.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
C.为了当地人民的教化,慈溪县令在修孔庙时建学舍的举措得到了作者的肯定。
D.慈溪县有许多资质很好的人,通过学校的培养,他们很容易成为国家可用之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