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问题。贾谊论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同步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问题。贾谊论
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超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馀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注]①汉文:汉文帝刘衡。②昼:地名。③超然:跳跃的样子。超,同“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何为不豫——豫:高兴
B.虽三代何以远过——过:错
C.彼其匹夫有天下之半——略:夺取
D.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沮:失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就者大,必有所忍/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知其有狷介之操
B.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
C.王庶几召我/观过湘为赋以吊屈原
D.古之贤人,皆负可致才/将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贾生“量小”“识不足”的一项是(     )
A.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
B.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天绝
C.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
D.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A
3.C
4.(1)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臣,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2)那么,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究不能有所作为了吗?
  (3)贾谊不过是洛阳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问题。贾谊论苏轼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往年得之友人所者——遗:赠送
B.周、秦、汉、魏以上人——示:告诉
C.必尽其所有而后快——效:模仿
D.是以好之而不——厌: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一砚之用,不知为古也——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僇辱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善鉴万类;
C.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今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英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唆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对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便:方便
B.采于山,美可——茹:食
C.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形势:权势,地位
D.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刑辟:刑法
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抨击所谓的“大丈夫”的一项是(     )
①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②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③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④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
⑤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⑥车服不维,刀锯不加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写盘谷是隐居的好地方,目的是以幽雅清静的盘谷来对照污浊肮脏的社会现实,表现隐者自视清高、不甘同流合污的情怀。
B.文章接着以李愿之口描绘了三种人:声威赫赫的显贵、高洁不污的隐士和趋炎附势的官迷,于映衬、对比中表达他对官场腐化的憎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C.文章末段的赠歌极写隐居生活的舒适、无忧。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俪而富于变化,流畅生动,和谐可诵,有一唱三叹之效。
D.全文借赠序对象之口,表作者本人之意,通过鲜明的对照、强烈的褒贬、形象的描写、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憎,骈散结合,抒情达意,堪称一篇美文。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4题。是 仪 传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本姓氏,初为县吏,后仕郡,郡相孔融嘲仪,言“氏”字“民”无上,可改为“是”,乃遂改焉。
  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邵,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又令教诸公子书学。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进封都乡侯。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南、鲁二宫初立,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三国志·吴书》)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遂之,嘉亦得免——舍:安置住宿
B.权怒,收嘉狱——系:关押,拘捕
C.仪累辞让,以恩为——戚:亲戚
D.迁偏将军,入阙尚书事——省:省略、减少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是仪为人谨慎的一组是(     )  
①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   ②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  
③即增奉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④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⑤在刁嘉案件中,“仪据实答问,辞不倾移”⑥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③④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仪本姓氏,因为郡相孔融嘲笑他心中无百姓,便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B.是仪因其清廉、谨慎、正直,而受到孙权的赏识和高度信任。  
C.在叙述江夏太守刁嘉事件时,作者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是仪的忠勇公正。
D.是仪经常推荐贤才,又从不说人家的短处,于是引起孙权对他的责备,说他“不言事,无所是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洪皓,字光弼,番易人。少有奇节,慷慨有经略四方志。宣和中,为秀州司录。大水,民多失业,皓白郡守以拯荒自任,发廪损直以粜。民坌集,皓恐其纷竞,乃别以青白帜,涅其手以识之,令严而惠遍。浙东纲米过城下,皓白守邀留之,守不可,皓曰:“愿以一身易十万人命。”人感之切骨,号“洪佛子”。
  时谇遣使金国,张浚荐洪皓,皓至太原,留几一年,金遇使人礼日薄。及至云中,粘罕迫其仕刘豫,皓曰:“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碟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问,愿就鼎镬无悔。”粘罕怒,将***之。帝一酋目止剑士,为之中跪请,得流冷山。
  冷山,地苦寒,陈王悟室聚浇地。悟堂敬皓,使教其八子。或二年不给食。盛夏衣粗布,尝大雪薪尽,以马失然火煨面食之。或献取蜀策,悟室持问皓,皓力折之。悟宣或答或默,忽发怒曰:“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许,谓我不能***汝耶?”皓曰:“自分当死,顾大国无受***行为之名,愿投之水,以坠渊为名可也。”悟室义之而止。后兀术***悟室,党类株连者数千人,独皓以异论几死,故得免。
  绍兴十年,因谍者赵德,书机事数万言,藏故絮中,归达于帝。言:“顺昌之役,金人震惧夺愧,燕山珍宝尽徙以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王师丞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未几,金主以生子大赦,许使人还乡,皓与张邵,失弁三人在遣中。
  十三年七月,见于内殿,力求郡养母。帝曰:“卿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岂可舍朕去邪!”
  出知饶州。年六十八,卒。帝闻皓卒,嗟异之。皓虽久在北廷,不堪其苦,然为金人所敬,所著诗文,争钞诵求付梓。性急义,当艰危中不少变。范镇之孙祖一半为佣奴,皓言于金人而释之。(节选自《宋史·洪皓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皓白守留之——邀:邀请。
B.万里命——衔:接受。
C.自当死——分:料想
D.意欲燕以南弃之——捐:舍弃
2.下面四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洪皓“有节操”、“急于义”的一组是(     )
A.①皓恐其纷兢,乃别以青白帜②浙东纲米过城下,皓白守邀留之
B.①书机事数万言,藏故絮中,归达于帝②或献取蜀策,悟室持问皓,皓力折之
C.①独皓以异论几死,故得免②王师丞还,自失机会,今再举尚可
D.①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②范镇之孙祖平为佣奴,皓言于金人而释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秀州发生水灾,灾民闻听赈济聚集而来,洪皓但心他们乱中争抢,就用青白旗加以区分,在手上涂墨来标记,使赈灾有序有果。
B.洪皓出使金国,粘罕强迫他作刘豫的属官,洪皓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情怀,惹怒粘罕,差点被害。
C.洪皓流放冷山,悟室拿取蜀的计策来询问,遭到洪皓的驳斥。悟室突然发怒,以死相胁迫,洪皓被迫无奈,决定投水自尽。
D.绍兴十年,在间谍越德的帮助下,洪皓给宋朝皇帝捎去长信,洪皓在信中对顺昌之战深表惋惜,希望朝廷再次出兵,收复失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水,民多失业,皓白郡守以拯荒自任,发廪损直以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皓虽久在北廷,不堪其苦,然为金人所敬,所著诗文,争钞诵求付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涵煦:滋润化育。②本:描绘。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修尝考其山川,其图记——按:按照
B.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计算,列举
C.其风俗之美——道:陈述,称道
D.遂书以其亭焉——名:命名
2.下列加粗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耸然特立/幽于粪土之中不辞
B.辟地为亭/不然,籍何至此
C.盖天下平久矣/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D.欲问事,而遗老尽矣/然则郭氏功名与存者几何
3.下列选项中的加粗词与例句中的加粗词活用现象一致的一项(     )
例句:又幸其民其岁物之丰成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B.且勇者不必节,怯夫慕义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之。
D.颍考叔,纯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滁州介于江淮之间,此处环境优美,可以仰而望山,俯而听泉;也可以春采花草,夏纳清凉。虽有商贾往来,但四方宾客并不来此偏僻的丰乐亭。
B.文章描写山泉景色之美,叙述建亭游赏之乐,文笔简洁生动。如用“耸然”“窈然”“滃然”,就点出了景物的特点。
C.滁州在五代时兵祸不断,至宋统一后才得以安定。作者感慨今昔,赞颂朝廷使人们休养生息的功德,歌颂太平气象,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以珍惜的命意。
D.作者反复指出“故老皆无在也”“遗老尽矣”,透露出对人们居安不思危的隐忧,要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指出自己有“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的职责。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