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
题目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来源:北京期末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成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成得其心。清身好施,简铯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
  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取材于《魏书·王肃传》)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韵雅畅,深帝旨    会:符合。   
B.不党坐之疲也    淹:时间长。   
C.百僚诣阙,在中书省    引:推荐。   
D.蒸民未一餐    阙:同“缺”,缺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言萧氏危灭之兆/践华为城,河为池
B.卿为而来/徐公能及君也
C.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D.性微轻佻/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侧之。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高祖很同情他。
B.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昨天郊野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没有下一点儿雨。
C.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沿途有关丧葬的事情,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
D.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不久王肃被任城王上书弹劾,说王肃阴谋反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肃少年时聪明善辩,博览经史,在父亲兄弟被萧赜***害之后,从建业投奔了魏高祖。
B.王肃深受高祖器重,在他劝高祖大干一番事业之后,高祖图谋南方的心思变得急切了。
C.高祖因为久旱不雨而停了三天的膳食,王肃等惊惶不安,也决定陪皇帝停食三天。
D.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以诚相待,深得民心。他一生为官清廉,洁身自好。
答案
1.C
2.D
3.B
4.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屈原列传
《史记》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离***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于辞令           娴:擅长。   
B.平其功           伐:夸耀。   
C.王怒而屈平          疏:疏远。   
D.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治乱条贯      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   
B.①故忧愁幽思作《离***》      ②信见疑,忠而被谤   
C.①竭忠尽智事其君      ③中述汤武,刺世事   
D.①楚怀王左徒      ②怀王使届原造宪令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盖自怨生也   
A.①②⑥    
B. 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的内在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令,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旁边   
B.夫人之相,俯仰一世    与:交往   
C.或取诸怀抱,言一室之内    悟:理解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2.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所以游目骋怀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①及其所既倦 ②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所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所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所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所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可痛”观点的一组是(    )。     
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程原迩稿序
张  鼐
  南高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鸣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过其室,瀹茗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事,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
  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挟册妇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今往原迩益勉之矣。
  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高峰下,松梢云    乱:扰乱   
B.非韵士不能而居    耦:结伴   
C.交不奇不也        王:盛大   
D.如鸟溯风而鱼水也    沫:水珠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声潺潺     ②有蒋氏者,专利三世者   
B.①出文章数篇读     ②以兴怀   
C.①吾尝叹人生世     ②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D.①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②齐彭殇妄作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赞美程原迩文章优美的一项是(    )。   
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   
②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   
③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   
④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   
⑤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   
⑥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程原迩读书环境的清幽,引出程原迩这位高人,为下文写其文章的清秀作铺垫。
B.文章第二段写“我”与程原迩的一次交往,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使“我”神魂飞腾,感慨不已。
C.第三段写程原迩的文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的原因:借灵于湖山,借助于朋友。
D.结尾仍以山水为引,说明读朋友的文章也需“借灵于湖山”,才能写出“展山水之清音”的序文。
5.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
  吾 归 山 中 晨 起 见 远 烟 一 抹 起 玳 瑁 湖 上 九 峰 隐 隐 在 西 楼 可数 者 不 觉 旷 然 远 览 有 南 峰 之 怀 焉。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②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文本,完成下面的题。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与客舟游于赤壁之下         泛:在水中漂浮,漂行     
B.客有吹洞箫者,歌而和之         倚:循、依     
C.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盘绕     
D.则天地不能以一瞬         曾:曾经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月出东山之上     ②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B.①泣孤舟嫠妇     ②耳得而为声   
C.①顺流东也     ②抱明月长终   
D.①浩浩如冯虚御风     ②相与枕藉舟中
3.下列语句全都表现客人面对赤壁之景“悲伤”的一项是 (    )。   
①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书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chán)岩:险峻的山石。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冯夷:水神名。④玄裳缟衣:玄,黑色。缟,白色丝织品。裳,下裙。衣,上衣。⑤畴(chóu)昔:往昔,从前。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客予,过黄泥之坂    从:跟随     
B.顾所得酒乎    安:哪里     
C.掠予舟而西也    西:西方     
D.道士笑    顾:回头看   
2.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归临皋②渔樵江渚之上
B.①今薄暮,举网得鱼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C.①江山不可复识矣②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D.①待子不时之需②举匏樽相属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月夜长江美景的一组是(  )。   
①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②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③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④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4.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三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沉和虚无的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题型:阅读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